钟氏有什么历史人物
tiebabaidu/fkz=69353847
《钟氏族谱》所载钟姓名人
此册《钟氏族谱》为大清宣统三年辛亥春由四川中江县钟氏后裔修撰,原谱不知现在何处,1987年春,家住中江县小西街九十五号杰兴乡觉慧坝的钟氏后人钟翔德先生,恐后人数典忘祖,自行抄印数十份,以传后世子孙。
关于钟氏起源,据《钟氏族谱》记载:春秋时,宋襄公(公元前650~637年在位)派遣他的弟弟子敖出使晋国。
子敖在晋国为官,生子改姓伯名扈,伯扈的儿子伯宗为晋国大夫。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云:“伯宗,晋之贤者也,为郤氏所谮被杀,子州犁奔楚,邑于钟离,今之濠州也,子孙以邑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钟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
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钟离,因以为姓。
楚汉时有钟离昧为项羽将。
”;宋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钟氏。
”。
钟离郡在后齐时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二年(582)改称濠州。
治所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部。
钟离黎(即州黎)被多数钟姓人奉为得姓始祖。
钟姓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
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
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
钟姓名人辈出,最有名的在此册《钟氏族谱》记载有:
钟离乃钟千之六代孙,为东汉金吾左卫大将军,后封兴邦荣国公,食邑三千,在东汉即为上八洞神仙,即道教八仙之一,人称“汉钟离”。
元代为道教全真派奉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
其说始于五代、宋初。
相传姓钟离名权,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
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三国时封东武亭候,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与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
“舞鹤飞鸿”典出钟繇。
钟会乃 钟繇之孙。
伐蜀其间,钟会为严军法,处死名将许禇的儿子许仪,又攻下阳安关,姜维时与邓艾交恶。
灭蜀后,钟会打压邓艾,又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但事情败露,姜维用一计害死三贤,包括邓艾父子和钟会三人。
钟会有一子名钟元。
钟子期乃钟元之子,钟会之孙,洞悉音律,“高山流水”典出钟子期。
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钟馗乃是钟子期第十七代孙,据族谱记臷他考上状元,皇帝因他长得丑陋为终南进士,分发到湖广酃县当县令,后封他为奉直大夫。
而《钟馗传》里讲他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
到阎王那里被封为斩妖除魔大将军,斩杀世间一切鬼怪。
从此“钟馗打鬼”的故事几乎人人熟知。
钟馗像贴于门户是镇鬼尅邪的门神,悬在中堂是禳灾祛魅的灵符。
钟 林 重工业部副部长 湖南双峰人
钟增亚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国画家 湖南衡阳人
钟纬剑 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烈士 湖南醴陵人
钟期光 上将 湖南平江人
钟赤兵 中将 湖南平江人
钟 伟 少将 湖南平江人
钟明彪 少将 湖南平江人
钟发平 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湖南桃源人
钟志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 掘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设计与理论专家
钟训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武冈人
钟渭贤 联勤部政委 湖南桃江人
钟向群 中国银行科技部总工
钟耀辉 海关总署加工贸易监管司办公室副主任
钟期荣 香港树仁学院院长、法学专家 湖南长沙人
钟理明 贵州省军区司令员。
1990年晋升少将军衔 湖南邵阳人
钟宜淳 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
钟生林 湖南武陵集团董事长
钟存仁 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钟时益 台湾省财政厅长和 中央财政委员会主任 湖南桃源人
hnmrw/Html/qtxs/qtx r/9966
钟姓名人
中华钟氏网 2008年11月5日 中华万家姓
1 钟兴:诏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诸藩王子地,敕封阁内侯,谥好曰:颖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文昌、文荣。
2 钟皓:字季明,汉建和年间举为孝廉,迁颖川郡功曹越数年诏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读经史子书谈琴乐道啸傲林壑以陈实等齐名,当时号称颖川四长。
配刘氏, 子一: 繇。
3 钟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
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
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
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
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
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 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配吴氏,子二: 毓、会。
4 钟毓:字秉衷,智慧机敏,议论侃匕,颇有文风,为魏青龙间中书令,车骑将军。
配荀氏,子一:司顗。
5 钟会,生于公元二二五年,死于公元二 年,魏国儒将。
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 东)人,曹魏大臣钟繇的第二子。
少年时博览群书,有才艺,志向远大,是司马昭的重要谋 士、儒将,通晓兵法,机谋深远,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二年)与邓艾分兵灭蜀。
谋做西川王时,事发败漏,为司马昭所害。
6 钟司顗:字异常,晋泰始六年主薄。
配王氏,子三:熹,焘,照。
7 钟熹:字日晖,晋大康无年召为司隶校尉。
配晏氏,子一: 颖。
8 钟焘:字星曜,西晋建兴二年为焦州刺史。
配司马氏后裔颛迁居山西太原府。
9 钟照:字容光,东晋永昌元年授司隶校尉。
配陶氏,子二: 颜 项。
10 钟颖:字超群,晋永嘉六年召为侍中。
配王氏,子二: 昭 晖。
11 钟颜:字惟渊,东晋建武四年为江州司马。
配陶氏,后裔明迁居成都。
12 钟项:字继祖,为东晋大宁三年荆州别驾,配谢氏,子一: 晟。
13 钟昭:字纪明,晋建武二年授陈留太守,配刘氏,子一: 雅。
14 钟晖:字孔光,东晋大宁三年召为俆州刺史,配司马氏,子一: 稚。
迁居江夏。
15 钟雅:字彦胄仕,东晋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
配刘氏,封夫人。
子二: 隆英 隆武。
隆武迁居青州。
16 钟隆英:字崇高,东晋隆和三年授散骑常侍。
配董氏。
子四: 景仁 景冬 景纯 景贤。
17 钟景冬 为东晋安帝元年柳州长史。
配徐氏。
后嗣志尧迁居云南大理府。
18 钟志学:字尚书东晋咸兴八年授琅琊郡刺史,配阮氏迁居滇南昆阳州。
19 钟志淳:字以朴宋文帝时官授中郎将。
配张氏。
子一: 辅。
20 钟朝:字维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
配宋氏,子一: 辐。
21 钟辐:字士衡,号靖节,博通经史学富二酉,为金陵才士,孝建间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禄大夫,见时政日下遂致仕归田隐居于终南山。
配梁氏。
子一: 嵘。
22 钟嵘:字仲伟,号陶恭,少思理敏慧,工于词赋比齐,建武初年授记室掌文翰内史,后勒枢密史。
配齐氏子一: 宿宗。
23 钟宿宗:字继先,性恬静寡,欲不愿仕进,惟陶情于山水间,号为林泉逸叟。
配甘氏,子二: 世翰 世藩。
24 钟世翰:字绂堂,陈大建二年辟为国子祭酒不就,隐居桃源之阳,自号葛天逸士。
配汤氏,子五: 国珍、国宝、国器、国栋、国翰。
25 钟世藩:字牧之,隋大业二年举为镇江太守。
配杨氏,子一: 国桢。
26 钟国珍:字上选,公性潇洒,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克绍祖父之风,隋炀帝屡征不起。
配宇文氏,子二: 开、泰。
后开秦迁居柳州。
27 钟国器:字君选,唐武德元年授中书舍人。
配李氏,子一: 开和 迁居晋州之赵城。
28 钟国翰:字良材,唐永徽二年举为国子监正,配唐氏,子一: 开祥 迁居汀州之清流。
29 钟士廉:字介夫,唐贞观乙已年以人材选授侍中。
配高氏,子一:侗。
30 钟侗:字思愿。
唐永微间征为博士不就。
配张氏,子二:嘉谟 嘉猷。
31 钟嘉谟:字对扬。
唐景龙年间举文儒优等者,公学富才优名冠多士擢高第官至秘书郎中。
配周氏,子一: 绍京。
32 钟绍京:字可大。
号静轩。
公性至孝事亲以礼,有宗圣养志之风,且善书法有右军铁书银钩之美。
唐开元乙卯年受枢密省直,学士后值玄宗有内患之忧,公竭力以平定之,诏封公为越国公。
配裴氏,封越国夫人。
子一:羡。
33 钟羡:字洪乔。
唐至德丁酉年登第授侍中。
配李氏。
子四: 文柄 文灿 文煜 文耀。
(文煜迁居西安府)
34 钟文柄:字慧然。
唐永泰乙己年国子监。
配朱氏。
子二: 霖 雰。
35 钟文灿:字焕采。
唐永泰戊申年以明经登第累官给事中。
配许氏。
子一: 雱。
迁居山西太原府乐平县。
36 钟文耀:字徽烈 唐永泰戊申年同兄文灿以明经全部第授江州通判。
子二: 雯 垅。
37 钟霖:字宇瑞。
唐大历间证为侍读不就。
配裴氏。
子一: 秉联。
38 钟雰:字雨兴。
唐大历壬子年间授铜陵尹。
配刘氏。
子一: 秉达。
迁居山东临淄县,即济南府。
39 钟茂松:字长青。
唐元和丙戊年以明经书擢进士第。
配马氏,字一: 一鸣。
其弟茂柏 茂林 茂梓迁居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
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0 钟一鸣:字翔飞。
唐大和戊申年国子监。
配秦氏。
子一: 绅。
41 钟传:字继先。
公少业负贩,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聚众万人依山为堡与义兵讨仙芝后抚州诏为州刺史,进江西观察史后以讨黄巢屡陷贼锋巢诛,拜受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颖川公,郡王余详邑乘传,唐僖宗赐宅产于袁郡化石岩,今址仍存平实钤阳康乐县置有产。
后裔散居四邑让宜阳集二百篇祥郡志。
生唐太中丁卯二月初十辰。
公甍后,唐天成丙戊年,御葬洪都映霞楼墓表详通志。
配吴氏,浩封颖川夫人。
子三: 名儒 名俊 名杰。
传公弟芹,兰,芷,蕙迁居浙江绍兴。
荃迁居叙州府兴文县。
42 钟英:字奇彦。
唐光启已酉以明经擢进士芜湖刺史后,致仕逐留籍而家于芜湖。
配刘氏。
43 钟名儒:字匡昭。
号博齐。
嗜读古史书经传怡情林壑之间,不荣怀于富贵自为契皇居士。
配伍氏。
子三:金声、金亮、金扬。
金亮迁居咸宁县。
金扬迁居辰州府泸溪县。
44 钟名俊:字匡时。
号承动。
唐光化二年勒授豫章所参军后,湖南马殷陷其旁邑将有并吞时,遣将克复,封洪都侯。
光化间赐宅产于南昌西山映霞楼后传卒于此。
配裴氏,子三: 金怡 金情 金博。
45 钟名杰。
:字匡雄。
袭父爵仍镇江西。
配陆氏。
46 钟名宁:字安行。
唐光启初年擢高第累官给事中。
配江氏,子二: 金凤、金凰。
金凤迁居常德府龙阳县。
金凰迁居河南府陕州。
47 钟金怡:字干谋。
官至吉州刺史官籍于吉州。
48 钟金情:字上友。
后唐时授永丰县令,仍居西山。
49 钟金博:字能文。
唐时以明经登第官至御史。
居南昌。
怡 情 博三公后裔具祥南昌谱。
50 钟艺古:字多才。
后汉乾佑年间授淮安抚史参军。
配石氏,子一: 建。
51 钟振纶:字经初。
宋祥符初以明经擢进士。
治平二年授池州铜陵刺史后解组而家于斯。
配谢氏,子二:流、源。
源后裔迁居江宁府上元县。
52 钟清:字濂溪。
宋治平丁末明经选授中书令,熙宁初后迁为给事中。
配文氏,子一: 鏐。
53 钟澄:字莹川。
宋元丰庚申年为处州尹。
配苏氏。
子二: 镛 钤。
镛随父任家于处州。
钤贬于徽州。
54 钟流:字文明。
宋元丰甲子明经擢第。
配鲁氏。
子一: 镗。
55 钟奭:字周良。
宋宝元年间为陕西招讨副史。
配程氏,子一:玮。
随父任命而家于沔县龙门山。
56 钟铉:字弘量。
宋嘉裕戊戍年间为吉州刺史。
配欧阳氏,子一: 峦。
随父任家于吉州。
57 钟鏐:字良玉。
宋熙宁壬子擢为国子监正。
配贾氏,子一: 峰。
58 钟镗:字声远。
宋绍圣初年以明经擢为进士累官至汀州司马,性至孝友治家以义方抚下,以慈爱一堂上下和睦肃然一十余世,内外毫无异议无分家之意,,乡党称之曰:义宋淳熙二年帝旌表其门曰:义门钟氏。
配田氏。
淑慎温恭幽间贞静妇道无惭姆仪可师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敬课子有孟母之风宾媲庐妮之美处妯娌以慈惠待族邻无怨无恫。
当时称之曰贤。
子三: 秀芝、廷芝、瑞芝。
59 钟峰:字九我。
宋绍圣甲戍擢高第拱授豫章太守,后任满致仕逐卜地于洪都之西山开疆启族而为江西钟氏始祖。
配朱氏,子五: 友忠、友仁、友义、友智、友信。
60 钟友仁:字善长 性浑厚质朴实掏情于坞遣兴于山水觅形挹胜遨游至南安之上犹,见其山川美丽,逐携妻与子卜筑家焉而为上犹之始祖。
配张氏,子二: 鼎 爵。
61 钟友信:字敦实。
宋建中靖国年间登第授泗州主薄。
配江氏。
子一:受。
62 钟鼎:字名器。
宋建炎年间以明经擢进士第公天性孝友第爵殜年早侄日新幼公抚养成立及日新长凡爵所余留产尽付之毫无偏曲后与侄倡置义产并构书院廷师以教乡族子弟俊秀者侄亦唯命是从乡党称公为一乡善士。
配张氏。
子一: 日贞。
63 钟希和:字永叔。
宋靖康末年授临川教谕。
子一:存敬。
64 钟日贞:字德耀。
号阳明。
宋元裕年间选授淮安节度副使。
配赵氏,子三: 维寅、 维处、维恭。
65 钟日新:字汤明。
宋元裕年间明经登第累官至侍中。
配欧氏,子二: 维清、维祺。
66 钟存敬:字惟直。
宋建炎年间为蔡相中书。
配罗氏。
子二: 杰、俊。
二人仍居西山。
67 钟伯琮:字巷璧。
公少而颖慧,智略过人,凡诸子百家,以及经传稗官史书无不博览,而志向尚怡静不愿仕进,且性辟山水,潇洒若陶处士,而磊落过之不以方隅自囿。
好遍览名山大川,遨游至袁州之分,宜见一山突兀峥嵘,不知其名,受询此地老者,曰此山之得名为钟山。
亦自有由余祖父相传,晋时雨后大钟山流出验其铭仍秦时所造,公闻言维匕既而叹。
曰此山名钟予亦姓钟,想钟氏其将兴祥于此,涉其岭恍惚登天溯,其愿头若蜿蜒之积蓄,其下之长江若天河长堑,波澜不惊,澄澈潆回。
有斯地之灵秀,何患不出人杰?逐携家而卜筑启宇于斯山之原,凡袁郡钤阳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也。
配袁氏,子二: 大海、大用。
68 钟大海:字钜瞻,宋隆兴年间明经登第擢九江主薄。
配严氏,子三: 悫、慧、恕。
69 钟大用:字宏深 宋隆兴年间以人材选授云间教谕。
配卢氏。
子二: 思、意。
意迁居赣州信丰县之香山下。
70 钟恕:字守安 宋乾道年间以人才选授淮安刺史。
配袁氏。
子二: 明德、明善。
71 钟道:字步端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吉州教谕。
配郑氏,子二: 日尧、日舜。
72 钟明善:字本初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维扬主薄。
配梁氏,子二: 日文、日武。
73 钟明经:字博知 宋绍熙年间选授长宁主薄。
配林氏。
子七: 日诰、日诏、日咏 日诗、日谆、日志、日询。
74 钟日禹:字夏基, 宋绍熙末年明经擢国子监。
配林氏,子二: 芳型、芳升。
75 钟芳杶:字步程,宋庆元年间为龙泉教谕。
配黄氏,子一: 颢。
76 钟世杰:字硕彦,公生平忠厚,秉性钢柔相济严以持身慈以接物尤好读左史公彀等书不求文达惟乐情于林泉自号为葛天氏之遗民。
配严氏,子二: 箕范、丹书。
77 钟丹书:字昌言 公自幼才志不群博览子史有济世之略,而卒不得其怀及明大祖遣大将军常遇春征友谅,余党至于康因军中乏粮,是时公家富厚储积丰裕,见军士张惶仍出其困栗千余石以抒其急,后于太祖嘉公之义封公为中宪大夫以酬其捐栗之功。
配梁氏,封夫人。
子三: 应 庭 庠。
庠迁居攸县,后又迁居于萍川大安乡宣风渡。
78 钟伯琰:字肇盛 号发基。
公性豪迈智略过人,遍觅山川与堂兄伯琮遨游至袁郡见袁之有钤阳山水秀丽文峰叠障兄伯琮携家肇基于钤阳后不数年遨游至康城教授生徒,见邑中风俗淳朴文薮严集公思此地必有发祥于兹,公由钤阳而开基于斯,即今之万载邑西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
生宋宣和丙午三月初五晨,殁宋庆元庚申八月十六已葬邑西石板段龟形。
配尚氏生宋建炎丁末四月十九已殁宋庆元壬戍八月初二末葬邑西毛家坑凤形。
子三: 大鲲 大程 大智 女一: 适蓝。
79 钟华:字华兴,号松轩。
性至孝友,治家有义,慈爱一堂上下雍睦,居住邑西见隅坊差遥甚重置庄田于牟村。
子二: 禧 受。
80 钟宪鼎:字玉铉 任南京应天府高淳县训导,生明弘治辛酉年八月初十寅,葬社山象形。
配彭喜香,胥秋兰。
子三: 栋 楷 相。
81 钟美 号念泉 由选贡任饶州府余干县教谕,生平好学,凡诸子史书无不密观,公年十八游泮次年岁试补入郡廪屡战棘闱文以呈堂后应选廷试考授余干教谕以致仕归家悬车筑室于刘家市名曰守庐堂潇洒林泉弄孙自乐邑中绅士称之钟博学者即公之别号寿至七十有三无疾而终生明嘉靖辛亥十一月初八子,殁明天启癸亥九月初六辰。
配宋氏。
子一: 宗廷 女一: 适张。
82 钟梧 号白崖。
由选贡任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教谕,生明嘉靖庚寅三月十八末。
配周安英,龙戴贞。
子一:广 女一: 适宋。
以上江西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
文公世系。
万公始世辈次排列顺序(万代久兴,树焕增锦。
善维良基,明选朝庭,泰正嘉升,长发其祥,宏德辉英,盛昌寿龄)。
在明末以后万载钟氏就很少做官的族人了,实为可惜,也许各位在这里能找到过去祖先的名字,本人水平有限,在列出族谱一些历史名人,难免有错字。
见凉! 此次修谱是1993年冬续修。
83 钟荣光:广东香山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
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
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84 钟世铭:直隶天津人,字蕙生。
清光绪进士。
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
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 盐务署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
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
85 钟芳礼: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
一说原名芳球。
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卫。
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86 钟颖:清代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
曾充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
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
数年后回川。
87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
精音律。
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
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88 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
本来就是齐国人,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
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89 钟天纬: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90 钟人杰: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领袖。
谭姓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
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不计算周边地区),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
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
当代汉族谭姓的人口已有499万,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到2019年这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499万,增长了19倍多,谭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到2019年这1000年中谭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谭姓
:
1、国王睦边功盖番境 仆射克敌誉满金城
上联典指北魏时期高昌国王曲嘉;下联典指晋代金城人官至左仆射的曲允。
2、金城望族泉郡名宗
上联典指晋代金城豪族曲允;下联典指郡望酒泉,北齐时封安康郡王的曲珍。
3、安康世泽陕郡家声
上联典指安康郡王曲珍;下联典指唐代陕府安邑人,官至左仆射的曲环。
4、工书文而娴将略宽赋敛以养民生
上联典指宋朝曲端;下联典指唐朝曲环。
一、针对麴曲二姓共用一套宗祠对联的思考
前面贴的这四幅曲姓宗祠对联传播很广,翻开网页比比皆是,仔细对比阅读这四幅曲姓对联,与麴氏宗祠对联一模一样,细微差别就是麴氏对联用的是“麴”姓。乍一看会认为可能麴曲二姓共用一套宗祠对联,仔细想一想,麴曲两姓从字面看根本不同,曲又不是麴的简化字,怎么会共用一套宗祠对联呢?答案只有一个,共用一套宗祠对联的麴曲二姓原来同属一姓,是一家子。
那么历史上的麴姓是怎么变成曲姓的呢?我们看《百家姓》就会一目了然,老版的《百家姓》有一句叫“甄麴家封”,而新版却改成了“甄曲家封”,到此方才明了,通过姓氏的字型转换才使历史上的麴姓变成曲姓。有的曲姓朋友一直有疑问:我们这么大的曲姓家族为什么《百家姓》和《续百家姓》都没有记载?其实是有的,历史上的麴姓就是今天的曲姓,怎么能说《百家姓》中没有曲姓呢!
二、从宗祠对联的内部联系,看麴曲之间的演化和传承
首先纠正一下网上看到的“金城望族,泉郡名宗”的解释词。一位曲姓老先生在对这幅曲姓对联解释时说:上联指晋代金城曲见,下联指酒泉曲珍。笔者追寻“曲见”这一人名查了多部典籍也没查到晋代金城望族中有个叫曲见的,倒是查到有个叫麴允的是晋代金城的世家大族,《晋书》说:“麴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豪族。”《晋诗十八卷》西州为鞠氏游氏语中说“鞠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进一步查证,麴允是西汉末期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西宁)的后代,就是说他祖上原姓鞠,因为西汉尚书令鞠谭得罪汉哀帝获罪避难西平改鞠为麴,因此老版的《晋诗十八卷》上仍然延续祖上的姓氏称鞠允,但绝大多数典籍都称麴允。麴允是西平麴氏的后代,曾做过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和左仆射,为挽救西晋灭亡驰骋疆场,忠义刚烈,西晋灭亡后自刎而死,被史家誉为忠义的化身。南北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王麴嘉,经史学家认定也出自金城麴允之后,“国王睦边功盖番境,仆射克敌誉满金城”这幅曲姓宗祠对联说的就是这段典故,而“游氏”则是西晋金城郡守游楷家族,能与游氏比富,麴氏的富豪程度可见一斑。
既然查不到“曲见”之人,那么曲见从何而来呢?深入探讨下去,原来曲见是曲允的错写,前面已经论证过曲姓是麴姓的字型演化,现代曲姓就是历史上的麴姓,古代的麴允现代也可以写成曲允,而“见”与“允”又字形相近,难怪这位曲老先生要把曲允错写成曲见。因此“金城望族泉郡名宗”的上联指的是西晋金城麴允,下联指的是北齐安康郡王,豫州刺史,望出酒泉的麴珍,也就是说麴珍传承于麴允,乃一脉相承。
再看下一联“安康世泽,陕郡家声”。上联明显是指安康郡王麴珍,而下联指的是唐代陕府安邑人,官至皇检校左仆射,死后受封司空的曲环。关于曲环的家世,经过查证其父曲彬长期客居陇右(今青海乐都)做官,死后赠授工部尚书,曲环之孙曲元缜墓志称其祖居陕府安邑(今山西运城),这副对联说明曲环传承于麴珍也是一脉相承。不过在此处,“麴”已经变成了“曲”。
再看下一联“工书文而娴将略,宽赋敛以养民生”,对于这幅对联,曲氏文人自己也承认上联指宋朝曲端,下联指唐朝曲环。曲端为北宋名将,受封威武大将军,望出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父曲涣任左班殿直,在征战西夏的战役中战死,当时曲端才三岁便父荫做三班殿直。由此看来曲端传承于曲环也是一脉相承。
纵观曲氏这四幅对联的传承关系,麴允-麴珍-曲环-曲端,可谓环环相扣、榫卯相接、传承有序,尽管从西晋到北宋时间跨度长达700多年,但是按照等量置换的原理分析,西晋麴允应是宋朝曲端的先祖。
那么为什么在史典中麴允、麴珍记为姓麴,而曲环、曲端则记为姓曲?这就涉及到历史上麴曲的字型转换,新旧版的《百家姓》可以证明这种只限于姓氏的字型转换过程。由此也证明了麴与曲原本就是一个姓氏,统姓麴。再看他们的郡望,金城-酒泉-安康-陕郡-固原,根本没有提到曲沃,那么网上疯传的“曲姓是因西周曲沃桓叔的封地曲沃而得姓”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是一些看了点古书的曲姓文人根据历史典籍所进行的一种不着边际的杜撰。前文已经讨论过,曲姓是麴姓的的姓氏简化,典籍记载麴姓又是鞠姓的改姓,那么鞠曲原本就应该是一家,现代的曲姓就应该来源于历史上的鞠姓,这么庞大的曲姓竟来源于那么弱小的鞠姓心里总会感觉不舒服,加之古代信息不发达,尤其这种因为得罪皇上的隐姓埋名又难登大雅,甚至上不了家谱,只能口耳相传,久而久之传来传去便传得改了模样,由最初的“鞠麴一家”逐渐演变成“屈曲一家”甚至“徐曲一家”等一些荒诞离奇连曲姓自己都说不清所以然的故事,于是这种牵强附会的曲沃桓叔说便应运而生。
三、曲姓在历史上的大迁徙
这要从鞠谭改麴说起。汉哀帝的尚书令鞠谭因为替皇叔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事件”说情,得罪皇帝被免职,六年后,正赶上大司马王莽“迁犯者填西海”,于是率儿子鞠閟被强迁到临羌(湟源)与西平亭(西宁)一带,鞠閟更名为麴閟,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也是现代曲姓的太始祖。麴氏在西平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成为拥有强大的家族武装,富甲一方,一度曾影响西北地区历史的强大的麴氏家族武装集团。东汉末期,不甘寂寞的麴氏首先派遣西平名将麴义兵进中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曹魏代汉以后,以麴氏家族为首的西平部众,公开扯起“反对曹魏篡汉”的大旗,旗帜鲜明的反对曹魏政权,麴演、麴光、麴英、麴儒在西平郡(西宁)先后举行四次大规模武装举事,占据郡县、割据一方,均被曹魏镇压,为了防止反叛火种复燃,曹魏当局对参与人等进行残酷的剥离与强迁,史志上记载的大规模强迁就有两次,一次迁往金城(兰州榆中),户数不详,另一次强迁六百户到武威、酒泉一线,这是当代曲姓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迁徙的开始,笔者推断麴允的祖上就是在这次强迁时来到金城。而高昌国王麴嘉的祖籍,随着高昌墓葬发掘中族谱的发现,以及麴嘉第十世孙麴崇裕夫人慕容仪墓葬的发现,也被众多史学家认定为金城榆中(兰州西),麴嘉来源于麴允已经成为史实。之后,到了唐代出现了曲环,宋代出现了曲端,曲姓历史名人遍布全国。
当代山东曲姓众多,很多东北曲姓家传也是来自山东。而在山东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很多曲姓集聚村庄旁边都伴有鞠姓村落,这种鞠曲共存,相生相长的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一块墓碑的发现使探寻见到了曙光。
公元1956年在黄县冶基村挖掘出一块墓志碑,铭头为“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墓主人名叫鞠俨,是五代后晋国子监广文馆助教。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头镌刻的郡望是西平郡,这说明墓主人鞠俨的祖上来自西平。鞠俨的祖上竟与麴氏为同一郡望,看来这绝不是单纯的巧合,其中必有端倪,看来只有仔细梳理鞠氏进入东莱的年代答案才能迎刃而解。经查阅《资治通鉴》笔者发现了充分的证据,据记载:公元四世纪初,东莱大地上爆发了刘伯根、王弥叛乱,公元307年,晋怀帝的太傅司马越曾派遣洛阳皇宫南宫门“公车门”的接待官,东莱黄县籍人鞠羡回乡任东莱郡长,主要任务是组织家族武装镇压王弥反叛,这种不带兵马只任虚衔的平叛,虽然客观上反映了西晋王朝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无兵可派的现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鞠羡家族是东莱的地方豪强,依靠家族的势力足以对抗强大的王弥叛军。一般情况下,形成这种强大的家族势力是需要多年经营的,因此推断,鞠羡的祖上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来到东莱定居,具体应判定在哪一时期呢?这得从源头说起。前文说过,西平麴氏的武装反叛遭到了曹魏当局的残酷镇压和强迁,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西平麴氏的众多人户被强行迁往金城,笔者判断正是在这次大规模强迁金城过程中,麴氏的一支转道经过数千里艰辛跋涉直接迁到东莱郡治黄县定居,由此开创了当代曲氏和鞠氏在胶东的历史存在,鞠俨墓志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前文所说的“鞠羡”是《资治通鉴》的记载,而在《登州府志》中却记载为“麴羡”,那么二者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经查阅,两部文献在涉及这两个人名时记述的都是“受司马越派遣回乡平叛”的历史事件,由此认定二者是同一个人。既然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姓氏记载为什么会有不同,哪个记载更趋近于真实呢?笔者认为《登州府志》“麴羡”名称记载更符合历史原貌,当代胶东庞大曲氏家族存在的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也就是说西平麴氏在那次著名的历史大迁徙时,迁到东莱的这一支最初并没有直接恢复鞠姓,仍然沿用原来的麴姓,恢复鞠姓的是麴羡之孙前燕东莱太守麴殷后代的某一支,具体时间应当判定在南燕慕容德时期青州刺史鞠仲或者其父辈,复姓的目的无非是出于对当时政权频繁更迭的政治需要和切身利益。此后,生活在宋明帝刘彧至北魏正光年间,曾做过朝廷或地方官员,籍贯为黄县都乡石羊里的鞠璋、鞠彦云祖孙,生活在晚唐到北宋籍贯为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的鞠景沂、鞠真、鞠常、鞠仲谋祖孙,生活在北宋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的鞠俨、鞠明德、鞠传式祖孙皆出其后。这就是胶东乃至全国曲姓普遍多于鞠姓的原因所在,也是胶东乃至由胶东迁徙东北各地的广大曲姓、鞠姓家庭中流传“鞠曲一家”的真正来源!
四、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历史上曲姓恢复鞠姓不只发生在胶东一地,《大唐甘露寺尼真如碑》记载,唐朝初期末代高昌王麴智盛侄女为父麴智湛祈福,自愿在长安甘露寺落发为尼,所用的法名叫鞠真如,说明这支麴氏当时已经改回鞠姓。
二是毕竟“避难改姓”“拥兵反叛”在封建时代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子孙们为了避讳祖先这段难于启齿的历史,有的恢复了鞠姓,有的则附会成曲沃桓叔的后代也是可以理解的。经过查证,曲姓出自曲沃桓叔的说法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唐朝中晚期以后出现的个别典籍和墓碑已经有了相关记录,曲姓家谱的类似说法更是千篇一律,但是仔细分析,则是漏洞百出。举一例:青州博兴曲家窑曲姓宗谱的《姓氏渊源》说,曲姓是因“曲沃桓叔封于曲沃,以地为氏”,而在这份族谱的《曲氏颂辞》中又说:“曲姓由来兮,溯源于周。其官麴氏兮,以官为氏。麴与曲之相同兮,不以麴而用乎曲”前后矛盾。因为地名“曲沃”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没有称呼过“麴沃”,所以麴曲不是地名的转换。毋庸置疑后者是家族的口口相传,前者乃是文人根据古代典籍的攀附和杜撰。
三是还有家传曲氏原来姓“屈”。河南南阳唐河的曲姓自述是北宋名将曲端的直系后代,并以家谱为证,说家传原来姓屈,可能是屈原的后代。实际“屈”“麴”同音,所谓姓屈者实乃姓麴也。
四是有的家谱把元朝宰相曲枢也列为曲姓先祖,这就更是荒诞无稽。经查证曲枢是西域哈喇鲁族人,祖辈生活在西土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带,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哈喇鲁酋长率部投降蒙古。曲枢之父名叫质里花台,儿子叫帖木儿,曲枢是他的汉语专用名称,实际上他根本就不姓曲。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
「扈」源出
扈(Hù)姓源出有二:1、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扈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2、出自鲜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之后,改为扈、干两姓。
扈氏祖宗
有扈氏。扈又作户、鄠。相传为夏之诸侯。姒姓,启之庶兄所封。禹传位与启,不服,与启战于甘(今陕西省户县境),战败被灭(《史记·夏本纪》)。其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北。一说禹曾用兵攻伐(《庄子·人间世》)。根据《风俗通》记载,夏朝有扈氏的后代,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时的诸侯,夏时为崇扈,秦时改为雩,国亡后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扈氏。而根据《史记》上记载,我国的扈氏家族,是当年与夏启奋战的“有扈”的后裔。有扈是当时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在陕西省雩县的北方。他们被夏禹征服之后,就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且入境随俗,逐渐“以国为氏”,而姓了扈。
迁徙分布
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扈姓出自姒姓。上古时候,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禅让给大禹。而大禹后来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启。由于大禹违背了传统的禅让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其中有个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但是却被启打败,氏族几乎灭绝。有扈氏残留的族人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扈,成为扈姓的起源。一说启建立了夏朝以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了扈国。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取国名为姓氏,称为扈氏,世今天扈姓的另一支来源。扈姓起源于陕西户县,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落脚。后来又因家族兴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有一支迁往贵州,现有的分布在贵州桐梓;有的分布在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有的分布在重庆江津等地。
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姓启扈国。——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全联典指扈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馆推棣萼;威振枣阳。——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北宋初安次人扈蒙,字日用,后晋天福年间进士。后周时官右拾遗,并直史馆,当时,他堂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二人共同掌管内外诏令,时称“二扈”。人北宋,扈蒙任史馆修撰,与李穆等人同修《五代史》,又与李叻等人同编《文苑英华》,另著有《鳌山集》。下联典指南宋淮人扈再兴,字叔起,骁勇而有膂力,善于应变。作战时,总是披散着头发,光着膀子,赤着双脚,挥舞着双刀,大声呼喊着冲人敌阵。曾在枣阳大败金兵。官至神劲统制。
学优日历;名重碧鸡。——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全联典指五代末扈蒙事典(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
〖扈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父子双名将;兄弟两才人。——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宋代抗金名将扈再兴,淮人。善机变,有勇力,每战则胜,金兵大惧。扈再兴之子扈世达,官至都统制,亦有“北宋名将”之称。下联典指北宋进士扈蒙,安次人。字日用,少以文学名。仕周官至知制诰。时从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世称“二扈”。
户中千祥聚;邑内百卉妍。——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扈姓“扈”字的析字联。
〖扈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汉时将军甲第;后周学士人家。——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东汉有车骑将军扈云。下联典指后周学士扈载,北燕人,字仲熙,太祖初年进士,有才名,拜知制诰,迁学士。
〖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为政得民,合属挽留上奏;挥戈入阵,屡收战捷奇功。——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明代知府扈暹,由举人知凤翔府,政务宽简,识大体,以忧去任,郡民诣阙保留,及秩满,又保留之。凡三十余年致仕卒。6宋代抗金名将扈再兴。下联典指宋代抗金名将扈再兴,淮人。善机变,有勇力,每战则胜,金兵大惧。扈再兴之子扈世达,官至都统制,亦有“北宋名将”之称。
钟氏有什么历史人物
本文2023-11-16 17:43: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