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内保存完整的三大建筑是怎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6浏览:3收藏

王家大院内保存完整的三大建筑是怎样的?,第1张

建筑规模宏大的王家大院,现在保存完整的建筑群有西大院、东大院、孝义祠等三部分,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建筑总面积达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

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整个大院只有一个堡门,一条主街。

其中,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西大院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

堡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2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影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

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

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7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

在西大院,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信道,信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数经增建。西大院建成57年后,又修建了东大院,也就是高家崖。它始建于1796年至1811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

这是王家十七世孙王汝聪和王汝成兄弟俩建成的本族最后一座古堡。据说,在明清以前,此堡所占土地为静升村中高家所有,且地名亦随高家姓氏谓之高家崖,因此,后来虽被王家造堡征占,但旧地名依然在民间沿用下来。

东大院的造型,传说是一只正欲飞舞的“凤”。仔细辨识,虽轮廓有些牵强,但也看得出几分相似。堡内共有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面积近20000平方米,是王氏家族现存宅院的精华,尤其在建筑装饰艺术上,被誉为“纤细繁密”之典范。

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院因地布局,顺势而建,主要由3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西南部是大偏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

东大院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是主门,门楼三层,巨幅石雕匾额上写着“寅宾”两字,功力深厚意为东方之神敬导日出。门前大狮子头大面宽,雄狮身佩绶带,象征好事不断,雌狮抚护幼狮,祝愿子孙昌盛。

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装饰虽没有东门豪华气派,但简朴中含风韵,粗犷中有韵味。

北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门楼高大坚固,供护堡人员出入。

西堡门开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可以沟通西大院。这样四通八达,出入畅通,极为方便。

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

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中部的两座三进四合院,一座是王汝聪的住宅区,另一座是王汝成的住宅区。

王汝聪的住宅区也称敦厚宅,大门位于东南角,是一座高拔挺立的鸡头门楼。门面为单间,门楼的装饰,以木雕和砖雕为主,木构件上雕有琴棋书画和一些瓶、鼎器、皿及花草之类,两侧墀头、盘头上的砖雕图案分别为凤戏牡丹和神话人物。

门前台阶之上的两边是一对威武蹲踞的石狮子,为镇宅之物。

同大门相映成趣的是一块镶在墙壁上的大型石刻影壁。壁心是狮子滚绣球,背面是牡丹、荷花、菊、梅四季花卉,配以公鸡、鸳鸯、鹌鹑、喜鹊,寓意为“功名富贵,鸳鸯贵子,安居乐业,喜上眉梢”。

从石雕影壁西折,便是敦厚宅的前院,这里是主人的社交活动空间,按传统风水“坎宅巽门”修建,南房和东西厢房是佣仆居住的,北房则是高级过厅。

在北房的过厅前走廊有一幅浮雕,造型精细雅美。第一层平面阳刻团花底纹,第二层是主体物,有佛手、荷叶、折扇贝叶等吉祥物,第三层是琴棋书画等。

在这个三面檐廊的四合院里,当数上屋会客厅装饰讲究。屋宇三间七架结构,明间大于次间,每间都装有隔扇门窗,外有帘架,架心依次雕有“指日高升”“岁寒三友”“玉堂安居”木雕图案。

厅前檐廊由雀替与额枋组成的三层高浮雕挂落,集吉祥花草、祥云蟒龙、琴棋书画、钟鼎彝尊等艺术图案为一体。

敦厚宅的后院为王汝聪的生活区,具有私密性、隐蔽性。

从前院进入后院有两个途径,一是出正厅后门,经过一个狭窄的条带小院进入;一是从前院东侧的小偏门出去,绕小巷北边的另一道门而入。

这后一道门是“条带小院”,它把前院和后院既隔离又连接在一起,是一个过渡性的空间。在此小院的南面是一座两厅一院的三元书院。

三元书院又叫丽正书塾,是供少爷们读书的地方,厅舍不大,朴实简陋,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是一处很适合读书的僻静所在。房子分南北两厅,门枕石是老鼠拉葡萄,象征子孙兴旺,蔓延不断。

书房院后是一座七门三院的厨院,也就是王家人用餐的地方。这里有“内三外四”七道门。

那么,为什么会有七道门呢?这是说院内不同身份的人要走不同的门,而且在不同的餐厅吃饭,主人在后院楼上的高雅餐厅里,高等佣人在中院,扛粗活的长工则是在三等院里。

敦厚宅后院的正面是五间窑洞,这是长辈们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楼一层是儿孙居住的地方,二层是专为**设计的闺房。在正窑和厢窑间隔的东西两侧,是上绣楼的台阶。

主窑二层正窑是子乔阁,阁中供奉着太原王氏鼻祖王子乔的塑像。这种布局方式在清代封建社会宗法礼教制度下,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

敦厚宅后院的装饰和前院也基本相同,可以说是一座艺术殿堂。窑腿子上的石雕,是博古图案,分别有瓶、鼎、爵、尊,配以戟磬如意等民间杂宝,表示爵位高升,吉庆如意。

东西厢房石雕稍小,上刻琴棋书画四季花卉,这里的木石砖雕,造型雍容大方,庄重严整、古色古香。

柱顶石上绘有佛家八宝、道家八宝、民间八宝和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其中仙鹤表示长寿、四艺隐含儒雅、八仙示神仙降临,万事亨通。整个院落可以说是片瓦有致、寸石生情。

东大院内的王汝成住宅区,也称凝瑞居或府门院,此院落与敦厚宅的建筑格局及功能大致相同,只是在部分建筑的形式上有所区别。

最明显的差异是两座住宅大门的设置截然不同。

因为王汝成的官做得比哥哥大,王汝聪官居五品,门楼看似高大,却为单间;王汝成官高一品,较之老大家,门楼虽低矮一些,面阔三间,很有气派。

再者,王汝聪的宅居显得华丽张扬,王汝成的宅院则含蓄低调,但文化积淀丰富,甚有品位。

凝瑞居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冬可敞南户,夏可开北窗。此院是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的,成中轴对称型,大门三间两厦,门前檐柱上雕饰有佛手、仙桃和石榴,象征着多福多寿多子。

在此宅院的正门外是座精美的单间双柱木牌楼。牌楼为悬山屋面垂花梁架,梁柱面雕琢繁冗,带有明显的乾隆风格。牌楼上悬一匾,上书“桂荣槐茂”。与牌楼相对的是凝瑞居的大门,门额上面有一块写着“凝瑞”两字的匾额。

门前的门枕石、上马石、栓马桩一应俱全。柱子上的楹联为:

仰云汉府厚土东南西北游目骋怀常中意;

沐烟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抚今追昔总生情。

院内布局,由于大门开间设置之原因,与敦厚宅前院所不同的是没有南厅,但有两个对称敞亮的耳房,一左一右,与中间的府第门和仪门形成三间两厦结构,加之整体装饰连中有分,分连得体,看上去很有特色。

北面是高级客厅,高大雄伟、肃穆庄严,装饰虽少、分量却重。檐柱柱头有彩绘“出将入相”,大有“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檐前柱顶石,须弥座造型上下分五个层次,分别雕以鹿、兔、羊、猫、鹌鹑、大猴背小猴,寓意平安高寿,增福进禄、辈辈封侯。

客厅正面柱上的楹联为:

听汾思波涛天下唯心路须静;

望绵知崎岖世上岂蜀道才难。

凝瑞府客厅。上方一匾写有“诗礼传家”4个大字,寓意为:“让儒家的经典和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客厅的后面是雕刻精致的垂花门,上面雕饰有凤凰牡丹、狮子滚绣球,门匾额上写“天葩焕彩”,是歌颂主人似初绽花蕾,光彩四射,也是对垂花门及后院绚丽多彩的精雕细刻艺术的赞美。

凝瑞宅后院,是主人居住和活动的院子,分两层,是下窑上房的结构。

正面窑房的两柱上的楹联为:

邀造化孝祖先飞鹏起凤;

枕丘山面溪水卧虎藏龙。

窑门上方有一“德高望重”的匾额,寓意屋内住着王家的长辈。

凝瑞宅后院的结构和敦厚宅后院大致相同,也是一层为典型的窑洞住房,二层厢房为**绣楼。

这里的正窑顶层是祭祖阁,阁内装有神龛牌位和塑像,是专门供奉祖先阴灵的地方。

凝瑞宅后院没有敦厚宅后院宽敞,正面窑洞比老大家少了两孔,东西厢楼底层亦少了檐廊装置。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是因为弟弟不愿意超越兄长的缘故。但凝瑞宅后院的雕刻却比敦厚宅更加别具一格。院内无论墙基石还是墙壁,无论窗棂还是挂落、柱础石以及两侧绣楼台阶的石栏板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古人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分别筑砌于正窑和厢窑基座上的10块规格相同的墙基石,高16米、宽06米、厚03米,上面依次刻着五子夺魁、吴牛喘月、麒麟送子、飞马报喜以及“二十四孝”中行佣供母、乳姑奉亲等图案。

这些雕刻造型生动逼真,线条自然流畅,人物神采奕奕,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真可谓的石雕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同时,从正窑到厢窑的窗棂上,还有显露出其特艺术魅力的木雕,有“一品清廉”“喜鹊登梅”“玉树临风”“杏林春宴”等数幅画图组成的窗户小景,画龙点睛,使后室之内有虚有实,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趣味横生。

不过,在凝瑞宅众多的雕刻艺术中,最为著名的还有养正书塾的石雕门框。

养正书塾在凝瑞居厨院的南侧,是主人生活区和连接前后主院必经的中间小院。

东大院西南部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一座是王汝聪兄弟俩共同所有的桂馨书院,另一座是王家的花院“叠翠轩”。

桂馨书院为王家高级书斋,分前,中,后3个院,其建筑特点与两主院大相径庭。

整座书院房屋低矮,阳光充足,院落杂错,连环紧套。外观极其平淡简朴,毫不引人注目。然而,当走进简陋的小门后,却是另外一番天地。

对称的“映奎”月洞门和“探酉”月洞门,与门匾刻有“桂馨”两字的正门鼎立呼应,前院十字花径,东西沟通月洞门,南北连接廊亭与后院。

在这块幽雅别致的小天地里,南面廊亭下珍存着12块双面书法石刻,称俗“石书”。上面的笔迹出自王家第十五世王梦鹏之手。

由前院到后院正屋,要经过三级台阶,寓有“连升三级”之意。

后院分上下两院,由一道女儿墙相隔,中央台阶两边紧贴隔墙的望柱为“辈辈封侯”雕刻,底座是浅浮雕“渔樵耕读”四逸图,为简洁朴实的书院涂染了富有教化意味而传神的一笔。

在此书院西边,便是花院“叠翠轩”,在此院落的西南角西堡门顶上有一瞻月楼,洞门上有“云桥”两字。

挺拔俊秀的瞻月亭,斗拱叠出、飞檐四挑,亭基是砖砌玉壁,台阶是石雕栏杆,是花院的主要景观之一。

穿过亭下的垂花门,门内有石雕垂带踏跺,上面是月洞门,如同云梯托着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进月洞门内是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里面有三间小窑洞,这里是花房和花窑。

在正窑与厢房之间,有东西两个砖券小洞门,东洞门平直通向桂馨书院的后院,西洞门比东洞门高出两级台阶,里面隐藏着一个不大的精舍小院,如果稍不留意,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据说,花院和精舍小院过去常年陈设着四季花卉,专供家人茶余饭后赏玩消遣,尤其是僻静幽深、藏而不露的精舍,还是主人怡心养神和著书立说的最佳地方。

此外,在花院大门旁的屋内有一个地窖,明为花窖,实为暗道,是用来防御不测的。一旦堡内被兵燹或歹人围定,便可由此逃走,避过劫难,化险为夷。

在东大院内,除了中间的两座主院和西南部的大偏院,东大院主院正北的后院还有一座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4个小院的护堡院。

整个东大院和西大院东西对峙,一桥相连,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

再加上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具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国内目前不可多见的传统民居建筑。

在位于东大院和西大院之南,与两座城堡建筑呈品字形排列的是王家大院的孝义祠,也称王氏宗祠或王家祠堂。

孝义祠包括孝义坊和孝义祠两部分,是为乡举孝义王梦鹏而建。

据说,王家当年有牌坊15座,仅有孝义坊保留下来,始建于1786年。

这座青石牌坊是孝义祠较有气势的建筑。高大的三间四柱牌坊,前后共有10只石狮抱鼓,呈俯卧状,很有气势。

孝义祠建于1796年,分上下两层,总面积428平方米,楼上为祭祖堂、戏台,楼下陈列王家宗祠、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善行的立体雕塑,艺术价值极高。

由于王家的老祖宗王实是靠卖豆腐发家的,为此,在王家大院里,王实用过的卖豆腐的扁担一直作为王家的宝贝,被放在王家的祠堂内。而且在王家的西大院内,还保留有醋坊和豆腐坊。

王家祠堂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中的石牌坊

这要看你是什么王,王有很多种,有虎头王、三槐王、店子岗王,我属于店子岗王,始居山西太原,后迁徙至豫章瓦砾坝,明洪武初,奉旨向北迁徙至寿州南乡广岩塘,延至三代,兄弟三人,伯子方、仲子登、季子文,分插草标,各传世系,派辈字序为:传运树多朝,光明祖德昭,人文家世庆,业立国功超。

中国王氏家族祠堂在江西省莲花县白渡村。名字为:白度村王氏宗祠。

江西省莲花县白渡村王氏,王皋是离我们最近的远祖,白渡王氏始祖关三公直属皋公九世孙,据家谱(三槐王氏白渡族谱)记载:皋九世孙关三公 [允和三子] 字信顕,号海藩,大明指挥都监使司。明洪武间自南京应天府即江苏省江宁府。

当属镇江漂阳县东乡青石桥井[羲]景楼以百户职调守永新城,即住东门龙王庙井边。永乐二年[1404]下屯莲花白渡村,发迹成白渡王氏。清朝中期兴建白渡王氏宗祠,祠内前梁有克绍前烈,中梁有槐萌千秋,后梁有“惇叙堂”等匾额。

左右配有侧房共十六间,祠堂坐西向东,一直三栋,至今保存完好,其结构独特,气派非凡,古典而文雅,雄伟且壮观。 关三公生洪武二年[1369]己酉岁三月二十五日午时,殁宣德元年[1426]丙午岁九月十七日寅时。配爱氏珍娘,生洪武四年[1371]辛亥岁七月十九日已时。

殁宣德五年戌庚岁[1430]四月二十六日亥时,夫妻合葬永新南乡渴虎饮泉形。子二:子明,子彰[回原籍南京廷献公谱,影有云传子彰未知的否]。长子子明公为隐居之仕于白渡,截至2012年足六百余载,已传二十三代孙,现有四百八十余丁,总人口一千有余。

据载,金八公六代孙琰檠公徙居湖南攸县漕泊。金六公七代孙仁驿公徙居湖南攸县柏树下。十七世孙礼全公清光绪年间1885年由八房出徙居本县坪里潭湖。

扩展资料:

迁移

始祖:太子晋。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福建南安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

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琅邪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王姓家谱

1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王氏为姓,意指源于“帝王之裔”或“王者之后”。黄帝子孙有三:其一是子姓王氏,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河南卫辉汲郡等地;其二是妫姓王氏,帝舜之后,居于河南陈留、山东北海等地;其三是姬姓王氏。姬姓王氏又分三派,一是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 秦所灭,时人号为“王家”,居陕西京兆、河北河间等地;二是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三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居山西太原、山东琅琊、河南固始、福建等地,天下王氏,十之八九多尊太子晋为始祖。据历代名人数量统计,王姓名人名列各姓氏之首。琅琊王氏有王吉、王祥、王导、王戎、王衍,成天下第一望族;太原王氏也特别显赫,“天下王氏出太原”,分为两支:祁县支有王霸、王允、王凌、王玄谟、王庆父子、王通、王绩、王勃;晋阳支有王柔、王泽、王机、王永(右加日)、王沈、王浚、王浑、王济、王述、王坦之、王蕴、王国宝、王恭,唐代宰相王桂(左王字旁)、王峻(左日字旁)、王缙、王涯、王播、王铎、王溥、宋代王信、王子绍、明王琼;开闽王氏王潮、王审知;三槐王氏王祜、王旦。今谱按欧阳修、苏洵的体例编修,此为具有代表的王氏家谱二十种。

1 《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明(1560年)王应斗修,以璧公为一世祖,字大献,公元845年生,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王导后裔,璧祖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望族,多属其后。正德十年己亥岁夏四月吉旦,赐进士第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书封勅参赞机务前吏户礼三部尚书国子祭酒翰林院学士经筵国史玉牒官清浔张灿书,序文略。

2 《太原王杨氏支谱》,28册,清同治五年(1866年)王际春编修。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后裔,隋文帝时,王杰以开国勋封安康侯,赐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王”不忘祖,“杨”不背君,王杰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富春公,徙居?阳瓦屑坝,生昌国,昌国生自戎、得戎,分为二支。元末战乱,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潜山县,清属安庆府),祖二公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子侄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敦睦堂

3 《王氏家谱》,6卷。清道光28年(1848年)王道隆、王道彰等修。一世祖奎公,于元世祖年间由洪洞县迁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上裕镇),生三子:义、和、顺,义公复归原郡。举人王道彰等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

4 《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27卷,清嘉庆二年(1797年)王楷苏、王揩欧等修。一世祖子文公,明初自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徙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涧水东南汉太后故里薄村。名人有诰授光禄大夫镇守江南江宁等处地方总兵官前后府都督同知王玺。

5 灵石《王氏族谱》,20卷,清康熙27年(1688年)王尔康始修,乾隆55年(1790年)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历经100余年于1790年修成,一世祖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迁本邑静升村,成巨族。

6 《王谢世家谱》,6册,王谢谱系、琅琊、太原正派、太原支派、太原别派、阳夏、琅琊世家谱。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天启壬戍端月西吴韩昌箕甫题《王谢世家序》,已人物传记为主,六朝望族,爵位蝉联,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俱有国史,价值很高。

7 《牛皋岭下王氏宗谱》,26册,民国25年王念学等修,一世祖汉五公,以太子晋为开宗始祖,明永乐年间奉太夫人由梓里迁牛皋岭,将荒无人烟、不通舟揖之地开成沃土。

8 《黄县太原王氏族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王基鸿、王慕增等修,一世祖二公,太原王氏后裔,迁徙直隶长芦,元末与大公同迁黄,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大支。明中叶传抄,清乾隆、嘉庆、同治、道光年间重修。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诸城人。始祖讳贵,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琊公。后避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伉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琊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颍川王府教授,称颍川公。颍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睹。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琅公至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颍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部。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晋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 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冈二姓街北,为明代王重光而建。

该祠初建于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建成,当时规模宏大,但现存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3米,占地3784平方米。院内有正堂5楹,中间3间出厦。长22米,高14米,进深965米,全为砖木结构,瓴瓦蛇脊,木椽单檐。堂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顶部栋梁上饰有彩绘,内壁墙上镶嵌石碣85块,保存完好。碑文集历代书法名家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隶、篆诸体俱备。堂内还有王重光及其属下王、张二指挥的碑刻彩绘像。后堂3间,称为“司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现拓为王士祯纪念馆。

郡与望是家乘谱牒中经常看到和用到的专用术语,郡是指的"郡望",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最多的是张姓,有

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你们王氏是郡望第二多的姓氏,如“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

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等都是王姓的郡望,其中“三槐、开闽”又是堂号。“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如清河张氏,陇西李氏,太原王

氏,吴兴姚氏等。堂是指的“堂号”,有的称“堂”,有的称“弟”,如杨氏的“清白堂”、“弘农弟”,王氏的“琅琊堂、京兆堂”,黄氏的“江夏堂”等等。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

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我以上所说不知

对你是否有用?妄言了,请莫见笑!!

王家大院内保存完整的三大建筑是怎样的?

建筑规模宏大的王家大院,现在保存完整的建筑群有西大院、东大院、孝义祠等三部分,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建筑总面积达45000平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