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付的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6浏览:4收藏

姓付的名人,第1张

历史上有哪些姓付的名人? 付(傅)毅:(公元47~92年),字武仲,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东汉文学家。

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著有《舞赋》等作品。

付(傅)宽:(生卒年待考),北地人(今甘肃庆阳),汉高祖时开国功臣。

被封阳陵侯,曾任汉丞相,显赫非常。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十八人,付(傅)宽列第九位。

付(傅)玄:(公元217~279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今陕西耀县),著名西晋哲学家、文学家。

他可算是付(傅)氏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著有《付(傅)子》等集传世,在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付(傅)咸:(公元239~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人(今陕西耀县)。付(傅)玄之子。

西晋初,任冀州刺史,后转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曾上疏议以载并冗官,静事息役,发展农桑,并指斥当时统治集团奢华靡费之风,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兼任司隶校尉时,狠狠打击恣行京都一带的门阀士族。终卒于官。明人辑有《付(傅)中丞集》。

付(傅)琰:(生卒年待考),字季,北地灵州人(今宁夏灵武)。

自其先祖南下以后,世代侨居南方。从其父开始,付(傅)氏祖孙四代都曾担任过南朝的县令,并著声名。付(傅)琰历任县令、广威军将郡丞、尚书右丞、督军、建威将军、刺史职。为官明察事理,处事果断,特别是办案重视实物证据,廉正有才,勤于职守,其父子成为廉吏世家。

付(傅)亮:绩生卒年待考),字季友,南朝宋国人。著名汉朝政治家。

佐刘裕篡位,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侍郎、尚书令。编著有《光世音应验记》等。

付(傅)奕:(生卒年待考),相州邺人(今河北临漳),著名唐朝学者、自然科学家和无神论者。

曾做过隋朝礼部的属官。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在自然科学方面,精天文历数,极力反对佛教对民众的危害,建议皇帝把十万僧尼配成夫妇,繁育后代,益国足兵。后来,他又上书十二论,揭露寺院“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寺多僧众,损费为甚”,“军民逃役,剃发隐中”等流弊。他还指使儿子用羚羊角击碎婆罗门僧的假佛牙,当众揭穿佛徒的骗局,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反佛教神学的斗争精神。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晋以来反对佛教思想的言行为《高识传》共十卷。

付(傅)寅:(生卒年待考),字同叔,著名唐朝学者。

从唐仲友学。对天文、地理、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等类研究精深,号曰群书百考,所著《禹贡说断》,有独到见解。

付(傅)霖:(生卒年待考),著名南朝宋国音律学家。

为齐、梁、陈、隋兵部尚书兼宏文馆学士付(傅)荞之子,历官翰林学士、婺州太守。《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著有《刑统赋》二卷。

付(傅)霖:(生卒年待考),明朝太原人。

十三岁做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三十岁中进士的付(傅)霖付(傅)霖宦海沉浮十七载,官至山东布政司参议,但是,就在他三次击败后金军队的侵扰之后,却以“拥兵拒调”的罪名被弹劾,解甲归田。

几年之后,明廷让他官复原职,早已厌倦官场倾轧的付(傅)霖以一身傲骨拒不受命,他那个高山仰止的孙子付(傅)山在这一点上与他是何其相似。付(傅)霖回乡后,以急公好义的善举而受到太原士民的推崇。

明万历十四年,太原大荒,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付(傅)霖慷慨解囊,施粥赈灾。

付(傅)霖去世前的明万历二十九年,太原再次发生饥荒,他又赈济灾>>

历史上关于姓付的名人。 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

“付”姓通“傅”,“傅”与“付”同祖同宗,在当代“付”是“傅”字的白字。这是历史的动荡及文化的不济所至。而被认定是姓,只不过是建国后文化落后及文字改革未成熟阶段,人们滥用,使得许多家庭的姓珐的白字甚至错字应用于户籍、档案等方面,因而成了惯用字

姓付的都出过哪些有名的人物? 古代名人

先秦

付说(傅说)(fù yuè),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生卒不详,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为“三公”之一。[16]

秦汉

付宽(傅宽)(?~公元前190年),北地人(今甘肃庆阳),汉高祖时开国功臣。被封阳陵侯,曾任汉丞相,显赫非常。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十八人,付宽列第九位。[17]

付介子(傅介子)(?~公元前65年),西汉北地人(今甘肃庆阳),北地付氏开基始祖。汉昭帝时,用计斩杀楼兰王,因功被封义阳(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西北)侯。

付毅(傅毅)(公元47~92年),字武仲,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著有《舞赋》等作品。

付玄(傅玄)(公元217~279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今陕西耀县),著名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卒后被追封为清泉侯。[18]

付彤(~222)在正史中名为付肜(róng),南阳义阳(今湖北枣阳)人。付彤为蜀汉将军,章武元年为中军护卫,随刘备伐吴。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付彤为保护刘备而死战吴军,因精疲力竭吐血而死。

付佥(?~263年),义阳(治今湖北枣阳)人,三国时蜀汉将领。

魏晋南北朝

付咸(傅咸)(公元239~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人(今陕西耀县)。付玄之子。西晋初,任冀州刺史,后转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明人辑有《付中丞集》。

付亮(傅亮)(公元374~426年),字季友,南朝宋国人。著名汉朝政治家。佐刘裕篡位,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侍郎、尚书令。编著有《光世音应验记》等。[19]

付琰(~487年),字季,北地灵州人(今宁夏灵武)。自其先祖南下以后,世代侨居南方。

付奕(555年~639年),相州邺人(今河北临漳),著名唐朝学者、自然科学家和无神论者。曾做过隋朝礼部的属官。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在自然科学方面,精天文历数,极力反对佛教对民众的危害,建议皇帝把十万僧尼配成夫妇,繁育后代,益国足兵。后来,他又上书十二论,揭露寺院“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寺多僧众,损费为甚”,“军民逃役,剃发隐中”等流弊。他还指使儿子用羚羊角击碎婆罗门僧的假佛牙,当众揭穿佛徒的骗局,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反佛教神学的斗争精神。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晋以来反对佛教思想的言行为《高识传》共十卷。

隋唐五代

付奕(555年~639年) 唐初学者。唐相州邺(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精于天文历数。著名的反佛斗士。[20]

付游艺(~公元691年),唐朝人,著名唐朝宰相。曾任武周宰相,是付氏为相者第一人,为武则天宠臣,一年中四次提升,时人号为“四时任宦”。[21]

宋元

付寅(1148年~1215年),字同叔,著名唐朝学者。从唐仲友学。对天文、地理、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等类研究精深,号曰群书百考,所著《禹贡说断》,有独到见解。

付霖(生卒年不详),著名南朝宋国音律学家。为齐、梁、陈、隋兵部尚书兼宏文馆学士付荞之子,历官翰林学士、婺州太守。《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著有《刑统赋》二卷。

付友德(?~1394年),安徽省宿州市人,著名明朝开国名将。少骁勇,善骑射,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后归明玉珍,再从陈友谅,均无所成就。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0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付友德率众降。朱元璋奇其才,因功封颍国公,曾为明朝一统天下,尤其>>

付姓的名人多么?谢谢 5分 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 寻根溯源 付姓来源有二: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广韵》等所载,春秋(实为战国)时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付节(玺)令,子孙以官为氏。2、出自他族。今黎、蒙古、苗、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付雅。鲁顷公(前二七零年至前二五六年在位)之孙,秦国官吏。鲁顷公为鲁国最后一任君主,后被楚国灭国。鲁国亡后,子孙外逃,雅流落到秦国,因办事认真,被秦王任为付节令(即保管令付的官员,付乃古时君王传达命令的凭证,用金属或竹木制成一定图案,然后一剖为二,一半为调动者执有,一半为帝王本人或付节令保管,上令下达,对付为凭)。付节令官位不高,却需要君王亲信担任,雅在秦国曾长期担任此职,其子孙为别他族,即以官为氏,称付姓,并尊付雅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付姓在秦汉时期主源繁衍于今山东胶南县,并且人口众多,为当地之望族,古时此地为琅邪郡,后世各地之付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后世付姓有以琅邪为其郡望堂号的。东汉时,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付融可谓付姓见诸史册之第一人,也表明了付姓缓慢向周边各省播迁的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付姓逐渐遍及黄河中下游各省,并有南徙于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之际,付姓之主源依旧繁衍于北方,唐末五代时,陈州宛邱(今河南淮阳)、赵州昭庆(今河北赵县)成为天下付姓关注之焦点,可谓人丁兴旺,世代显达,当然,此一时期的动荡不安,也加剧了北方付姓南迁的脚步,江西成为付姓这一时期的主迁地。两宋时期,付姓发展有了新特点,原先繁衍于北方,以北方为中心聚集区的付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转移,而且无论在人数,抑或在名人人数上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宋元时期,江西等地的付姓开始进入福建,而后分衍至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历明清两代,付姓逐渐播迁到台湾、祖国之东北、西南、西北各地。如今,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付姓约占全国汉族付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郡望堂号 付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琅邪郡――秦代设置,治所在琅邪(故城在今山东胶南县琅邪台西北),西汉移治东武(即今山东诸城),辖境相当今山东半岛东南部。 堂号:“琅邪”、“忠厚”、“积善”等。 宗族特征 1、付姓当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2、付姓人才蔚蓝,尤多能征惯战之勇将。3、付姓于宋代以后发展之重心移至南部省份,虽进入南方时间不算长,但对南部省份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4、付姓得姓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名人精粹 付融:陈留浚仪人,东汉名士。少为都官吏,耻之而去。游太学,师事李膺。膺每见融,辄绝他宾客,听其言论,每捧手叹息,由是知名。公府连辟不应,后以寿终。付载:蜀(今属四川)人,唐代官吏。德宗贞元中由荐入仕,辟四川掌书记,历协律郎、监察御史。工诗,有集。付令奇:沂州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将领。初为卢龙军裨将,后投薛嵩,再事田承嗣,及田悦拒命,被田悦所杀,临刑色不变,卒年七十九。付U:令奇子,唐代将领。初为田悦将,后降马燧,拜特进,封义阳郡王。李怀光反,从燧征讨有攻,入朝为辅国大将军。付道昭: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唐末将领。军阀李茂贞养子,茂贞兵败,降朱温,任右司马。勇毅而少谋,每战先发,往往多败。付习:五代时赵州昭庆人。初事赵王王F,F为张文礼害,习请后赵庄宗击赵讨文礼报冤,庄宗壮之,遣将助之。历宣武军节度,以太子太师致仕。付蒙:付习子,五代时官吏。进士出身,性刚直,仕后唐为成德军节度使,后事后晋,累官礼部侍郎。付令谦:付>>

有关姓傅的传说和名人 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6%。[1]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610多万,增长了约20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1]

关于傅姓的起源,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说。殷商高宗武丁为使国家振兴,希望找到一位能辅佐他的得力大臣。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记载:“傅,殷相说之后,筑于博岩,因以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广韵》、《姓解》及郑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说,由此可见,这位傅说,便是傅姓的始祖。

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1] 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二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1-3]

源流三

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1] 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

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四

出自祁姓,帝尧子丹朱之后,《国语》记载:(周代丹朱之神显灵时)。王使B宰忌父帅傅氏及祝、史奉牺牲、玉鬯往献焉。[4-5]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傅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1] 。

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6]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傅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擘之一。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傅一名。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傅”。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到了唐朝,又单称为“傅”,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傅称“太师”,各王所属之傅称“师”。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傅氏,世>>

中国古今有哪些姓傅的名人 傅山:明清大学问家,字青主。他不但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并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其思想破儒家正统之见,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其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书。 傅善祥: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不久开女科,考中鼎甲第一名。是东王杨秀清政务上的得力助手。 傅玄:西晋时哲学家、文学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 和玄学空谈。 傅宽:汉高祖时开国功臣。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18人,傅宽列第9位。 傅毅: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

求采纳

我姓付,我还能找几个与我同姓的 名人,他们是 “付姓”与“傅姓”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付”是“傅”的白字。名人有傅作义(著名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曾响应中国 “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起义,促成北京和平解放,解放后,担任水利部长。)付笛生(歌手),别的还真没听说过

姓傅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历史名人

傅 山:明清大学问家,字青主。他不但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并兼工诗文耿书画、金石、又精医学。其思想破儒家正统之见,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其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书。

傅善祥: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不久开女科,考中鼎甲第一名。是东王杨秀清政务上的得力助手。

傅 玄:西晋时哲学家、文学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

和玄学空谈。

傅 宽:汉高祖时开国功臣。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18人,傅宽列第9位。

傅 毅: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

姓傅的名人有哪些? 演员还有傅彪,付笛生

将领傅作义,后归降 。

斯诺克运动员傅家俊 羽毛球中的男双风云组合 傅海峰

历史上有很多,如:傅斯年等等

怀庆府,为古代府,府治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明辖六县,清辖八县。范围为今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和新乡市的原阳县所辖地域。民国二年废府存县,属豫北道。

怀庆府,东至卫辉府二百里,南至河南府一百八十里,北至山西泽州府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阳府五百二十里。东南距省治开封府三百里。

怀庆府又是兰州牛肉面的发源地。在有关兰州牛肉面的历史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清嘉庆年间,甘肃东乡人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苏寨村(河南博爱县月山镇境内)陈维精处学习牛肉面制作工艺后带到兰州,经陈氏后人陈和声、回族厨人马宝仔等人的创新、改良后,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之后200多年的岁月里,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闻名。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怀庆府 年代 :明清 驻地 :府治河内县 位置 :河南焦作、济源和原阳县 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地形地貌,名称由来,历史传闻,历史大事, 地理位置 怀庆府,东至卫辉府二百里,南至河南府一百八十里,北至山西泽州府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阳府五百二十里。东北距彰德府四百里,东南距省治开封府三百里。 历史沿革 夏称“覃怀”,后称“怀州”。 元称“怀庆路”。 明初洪武元年(1368)十月为怀庆府。府治河内,辖: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县、温县共六县。 清末府治河内,辖:河内(今沁阳市与博爱县)、济源、修武、武陟、孟、温、原武(今河南原阳原武镇)、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共八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属豫北道,废掉了“怀庆”这个已沿用了几百年的老名字,河内县名改为沁阳县(今河南省沁阳市)。从此怀庆府做为地名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它的地理范围相当于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和新乡市的原阳县所辖地域。 地形地貌 怀庆府:〔冲,繁。隶河北道。河北镇总兵、黄沁同知驻。〕清初沿明制,领县六。后割开封之原武、阳武来隶。东南距省治三百里。广三百九十里,袤百三十里。北极高三十五度六分。京师偏西三度二十七分。领县八。 河内〔冲,繁。倚。北:太行山。沁水自济源入,左传少水,水经注“东迳小沁亭北,右合小沁、倍涧水、于阝水,迳野王故城北”者。其泲水迳柏香镇、絺城为猪龙河,合丰稔南支,南入孟。其支津东北贯城,合利仁河,东出合广济支津注之。左会丹水,又东迳武德镇,古州邑,入武陟。丹水自山西凤台入,为丹口,迳鄈城、苑乡城,酾为十九渠,古光沟、界沟、长明沟故渎在焉,并注沁。而小丹河为大,合白马沟,迳清化镇。广济河及北支丰稔自济源入,并绝济。广济复歧为二支津,并入温。镇七:崇义、柏香、于阝台、万善、清化、尚香、武德。驿二:覃怀、万善。〕 济源〔难。府西七十里。西:王屋、天坛。王屋,志称“天下第一洞天”。天台,道书所谓“清虚小有洞天”也。西北:析城、秦岭、陵山。北:盘谷。东北:孔山、熊山。西南:河水自山西垣曲入,纳濝水。又东,河清渡、马渚合柴河。水经注“湛水迳向城、湛城东”者。又东入孟。浝水源出西北山,东南流,迳城东南注湨河,迳琮山口,至勋掌村,淤。故水经注,湨出原山勋掌谷,俗谓之白涧水。侧城东南,其南源姑嫂、五指、秦岭三山水自右来会,又东南,左合济支渠。济出王屋西麓太乙池,为沇水,伏九十里,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为济渎。东西二源乱流,其支南注湨。又东入河内,为猪龙河。东北:沁水自山西凤台入,为枋口,东南,右歧为广济河,古秦渠。水经注朱沟,元为广济河,明为二十四堰。在永福堰者利仁渠,在广福堰者丰稔南北渠,古奉沟,与正渠并入河内。在永利堰者永利渠,又歧为二,一南注泲为泲支,一东南为余泲,入。邵源镇,巡司驻。县驿一。〕 原武〔难。府东百八十里。明属开封。雍正二年来隶。东北:黑洋山,古漯水出。西南:河水自荥泽入,又东入中牟,天然渠从之。下至扶沟,长七十五里。县驿一。〕 修武〔冲,繁。府东北百十里。北:太行山。西北:天门。西南:小丹河自武陟入,一曰预河,迳习村,侧城东北,又东入获嘉。新河上承灵泉、刘公河,至城东北,汇皇母诸泉,入获嘉。待王、承恩二镇。县驿一。〕 武陟〔冲,繁。府东百里。河北道治。西南:清风岭。河水自温入,纳广济河,沁河水注之,又东入荥泽。沁河自河内入,迳故怀城木栾店,侧城东南,又东迳詹店入原武。广济河自河内入,迳县西南注黄河。小丹水亦自河内入,迳县西北入修武。永桥、宁郭二镇。武陟、宁郭二驿。〕 孟〔冲,繁。府南五十里。城西:紫金山。西北:五龙台岭。山下至梁村,古湨梁。其东,马吉岭。西南:河水自济源入,迳宋河清故城,为白坡渡,古治阪津,其下吉利沾,古高渚。又东合轵阳河,其下杨树沾,古淘渚。又东迳野戍镇,为河阳渡,古孟津,其下郭沾:所谓“河阳三城”。古河中渚,合衡磵,又东顺磵至城南,其渡小平津,又东迳沇水镇入温。西北:湨水自济源入,迳冶城,右契约水,迳古安国城,合青龙涧,又南迳谷旦镇,至无鼻城,左合余济南支。又南,孟港。东,猪龙河自河内缘界,合丰稔南支及余济北支,并从之。沇河、白陂二镇。驿一:河阳。〕 温〔繁。府东南五十里。西:太平山。西南:河水自孟入,至小营西北。济水自河内入,为猪龙河,缘界合丰稔北支。又有大埝水,至上浣村,仍曰沇水,迳虢公台南,会湨水入焉,迳城南。又东至平泉西,大丰及长济及兴隆堰水亦自河内入焉,又东入武陟。赵堡一镇。县驿一。〕 阳武〔繁。府东北九十里。西南:河水自原武入,迳官渡东入祥符。天然渠迳黄练集,东北入封丘。其河、济故渎西北。河自山西垣曲入郡境,凡行六百四十六里。太平、延州二镇。县驿一。〕 名称由来 为何叫怀庆,这里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 元朝大德三年(即公元1299年),元成宗派他的大侄子海山镇守漠北,大德八年(即公元1304年),海山被封为怀宁王,改镇青海。大德九年七月,元成宗又命他的二侄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到怀州奉养母亲,这个二侄子对他的母亲十分孝顺,每天早晚问安,亲自侍奉他母亲的膳食,有时他母亲病了,他整夜不睡,侍奉在他母亲的旁边,每天端汤送药,一点也不敢怠慢。在怀州居住这段时间,他不断到乡间访查,了解当地的民间疾苦,协助地方官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因此人民民众都很拥戴他。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成宗驾崩,宫廷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朝野一片混乱。左丞相阿呼岱阴谋奉元成宗皇后伯岳吾临朝称制。右丞相哈刺哈斯看到这种情况,就连忙派人分别到青海迎接怀宁王海山,到怀州迎接海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因为怀州离京城很近,这个爱育黎拔力八达没几天就匆匆忙忙地赶到了京城,他在右丞相哈刺哈斯的帮助下,杀掉了左丞相阿呼岱,自己当了监国,暂时代理皇帝处理朝政。 同年五月,怀宁王海山到了京城,当上皇帝,史称元武宗,他改年号为至大,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武宗在位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初七驾崩,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皇帝位,史称元仁宗,改年号为皇庆。皇庆二年(即公元1313年),太后降懿旨,将仁宗奉母居住的怀王宫,改名为兴隆寺(即俗称的高台寺)。为了纪念仁宗的功德,在城内大关帝庙两边修建怀王殿,并取年号“皇庆”中的“庆”字,把怀孟路改为怀庆路。 又过了几十年,明朝取代了元朝,又把怀庆路改为怀庆府。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存县,废掉了“怀庆”这个已沿用了几百年的老名字,县名也改为沁阳县。 从此怀庆府做为地名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传闻 当今河南修武、武陟以西,黄河以北地区明朝为怀庆府管辖,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话说元末天下大乱,各地战乱不息,民不聊生,河南地区尤甚。朱元璋率领的农民军与元精锐部队在怀庆府地区展开了拉锯战,今天你打过来,明天我又打过去。农民军攻过来要让每家每户百姓在门面挂上拥护他们的牌子,元军过来也要老百姓挂他们的牌子,老百姓苦于应付,叫苦连天,这时有一个年轻的聪明人想了一条妙计,他在牌子的正面写上拥护农民军的字样,在反面写上了拥护元军的字样,这样不论何方攻过来,只要一翻牌子就可以了,较以往既省事、又方便,别人见了纷纷仿效。有一次农民军攻了过来,有一块牌子从门上掉下来,恰巧落在大将常遇春马前,这一下被常遇春识破了机关,一连看了几家的牌子,反正都是两种字样,常遇春大怒,便把此事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正因战事毫无进展独生闷气,一闻此事更是火上浇油,立即下令常遇春率军把怀庆府地区的百姓斩尽杀绝。 常遇春领命后,即率军向怀庆地区杀去,见人就杀,鸡犬不留,来来往往杀了三个来回,他们还把元宝放在大街上,看是否有人捡去,如若发现元宝少了,就证明还有活人,接着又杀,怀庆地区百姓都被杀光了,常遇春才罢休,这就是三次血洗怀庆府的故事,朱元璋即位以后便下令从人口集密的洪洞县往怀庆府移民。 元末明初,传说元军和明军在怀庆府展开激烈的拉锯战,但历史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明朝 北伐军攻克元大都(北京)后,同年十月,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由河南渡河,克武陟,下怀庆,元平章白锁住弃城遁。兵至太行山碗子城破其关,元兵奔溃”(《明史纪事本末·略定秦晋》), 轻而易举地就攻占了怀庆府 。传说中的拉锯战虽然不符合怀庆府的历史,但反映了元末明国中原地区战争的频繁和民众对那段战争历史的集体记忆。 但朱元璋到底血洗怀庆没有,是哪一年血洗怀庆的?是谁具体执行的血洗任务?血洗的情况到底如何?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先后 翻阅了《元史》、《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朝十七帝》、《覃怀志》、《怀庆府志》、《河内县志》等典籍,进行考查 ,结果得出了相反 的结论:朱元璋根本没有血洗过怀庆府 。 一、从朱元璋的行踪看, 朱元璋就没有到过怀庆府 。朱元璋起义之初,在刘伯温、李善长的谋划下建立了南京根据地。他的主要活动是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活动。史籍中记载朱元璋西行最远者为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的汴梁之行:“甲子,车驾发京师,幸汴梁。时言者谓君天下宜中土,汴梁宋故都,劝帝往视之,且会大将谋取元都。[《明史纪事本末北伐中原》]”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这次汴梁之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有人认为汴梁是北宋的首都,建议朱元璋也在汴梁建都;二是与徐达、常遇春等部署攻取元都的事情。经过考察,朱元璋认为,汴梁四周一片平坦,无险可守,很容易被敌人攻破,北宋的靖康之耻才过了不到100年,朱元璋对此记忆犹新,在此建都,于国不利,因而放弃了在汴梁建都的打算。这一记载说明,朱元璋在北伐时根本没有到过怀庆。

有人会说,不是说朱元璋年轻时曾在月山寺当和尚,可能那时侯就对狡猾的怀庆府人有看法,所以,他有了军队就借机血洗了怀庆府。据明皇家记载朱元璋历史活动的《天潢玉牒》记载,朱元璋当游方僧时,曾“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颖州。”这几个地方分别为,金陵、斗门、光山、息县,临颖,都在淮河流蜮,根本没有到过月山寺。更不知道怀庆人为何物。 二、从明军在怀庆府的作战看。明军在怀庆府的作战,主要是在明军“略定秦晋”时。此时为明洪武元年事。洪武元年八月,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既定元都后,受命取山西:“十月戊辰,大将军徐达遣广武卫镇抚刘聚守河间,兼领府事。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由河南渡河,克武陟下怀庆,元平章白锁住弃城遁。兵至太行山碗子城,破其关,元兵奔溃。(《明史纪事本末。略定秦晋》)。”从这次战斗看,明军来到后,元军守将“弃城遁”, 双方并未发生拉锯战和胶着战,也没发生持久战。因而也不会存在一块牌子两面写,即一面写“迎大元”一面写“迎大明”的事。 三、从朱元璋制定的军纪看。从起事之初朱元璋就制定了完整的政策策略和严格的军纪,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一严一宽上。所谓严,就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所谓宽就是对民众百姓宽。北伐中原时,他对部下规定了“六勿。”他晓喻将士说:“此行非必略地攻城,要在削平祸乱,以安民生。凡遇到敌则战,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同上] 北伐军接近元都时,朱元璋再次向徐达申明澄清天下,拯民于水火的志向。他说:“今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死亡流离,遍于道路,天监在兹,朕不敢忘,故命尔等帅师北征,拯民水火。昔元祖入主中国,子孙怠荒,罔恤民艰,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兵戈相加,视如仇仇,朕实不忍。尔诸将帅克城之日毋掳掠,毋焚荡,毋妄杀人。必使是不易肆,民安其生,”“有不恭命,必罚无赦。”可见在拯民于水火的大目标下,朱元璋是十分爱惜百姓的。这一来是他本是穷苦人家出身,深知百姓之艰辛;二来是他总结了“前代革命之际”的经验教训;三来是他还总结了元朝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经验。有一次,虏获了元朝了一位大臣。朱元璋问:元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但他们为什么能够长期统治中原而不遭到百姓的反抗?那大臣告诉他:元朝御中原的基本经验就是宽厚待人。所以朱元璋一贯待民以宽。由此看来,所谓朱元璋三洗怀庆府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或许有人会说:朱元璋常说,“将在军,君不御者胜。”他不具体管军队的行动,怎不会是徐达之流远离朱元璋时三洗怀庆府的。这种说法,是对朱元璋队伍的不了解。朱元璋治军极严,立法严厉,执法果决,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绝不允许任何人违法乱纪。 早在明军刚打下婺州时,为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朱元璋下令禁止军中酿酒。大将军胡大海的儿子依仗自己是大将军之子,违反禁令私自酿酒。当时胡大海正在前方作战,颇受朱元璋依重,都平王恺请求不要杀胡大海的儿子,怕引起胡大海的不满,从而反叛明军。但朱元璋说;我宁愿让胡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然亲手杀了胡大海的儿子。由此看来,明军不守纲纪,胡乱杀人,血洗怀庆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四、从河南省历代人口占全国的比例看。河南省人口占全国比例最低的时候,不是在朱元璋起义之后,而在元朝的末年。现将《地方志编纂手册》所录我国历代人口统计和河南省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录之于后: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59594978,河南12637911,占2121%;汉顺帝永和五年,全国人口49150220,河南9902468,占2015%;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人口16163863,河南3042876,占1883%;隋炀帝大业五年,全国人口46019956,河南9624694,占2091%;唐元宗开元二十八年,全国人口48143609,河南7760644,占1612%;宋徽宗崇宁元年全国人口45324154,河南2882007,占636%;元至元二十七年,全国人口58834711,河南815674,占139%;元文宗至顺元年,全国人口59485169,河南871615,占147%;明洪武十四年全国人口59873305,河南1891087,占316%。 从上述统计中看,河南省人口占全国人口比率最低的是在元至元27年和至顺3年,河南人口比例为139%和147%。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王朝南迁临安。许多宋人不愿意做异族的奴隶,跟随宋朝皇帝,迁到江浙一带。 2金、元王朝的统治者在征服中原的战争中的烧杀掠抢。特别是元朝末年,元王朝为了将各地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所到之处,“拔其地,屠其城”“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纪》]从而,造成河南人口的大幅度减少。 3元朝末年,水、旱、蝗、疫,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据《元史》记载,。元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灾害。河南的雨旱灾害就有17次。大雨和洪水“漂没民庐,死者众”,“禾不入地,人相食。”仅《怀庆府志》记载的自然灾害有:“至正三年怀庆蝗。七月武陟蝗。是月,怀庆水。六年,怀庆饥。七年,怀庆路大旱,民饥。十一年四月,怀庆河内、修武、几孟州地震,又雷殛房屋,压死者甚众。十三年河内天鼓鸣。是日,修武无云,而雷声震天地。十四年,河内、孟县皆大旱。十九年,怀庆蝗,草木俱尽,人相食。武陟大水。二十年,黄河清三日。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水。二十四年,孟州河内武陟水。夏,黄河清。”连年的自然灾害造成百姓生活无着人口大量减少。整个河南省北宋时尚有200余万人,到元末年仅剩80多万人,仅有现在博爱、沁阳[原河内县]两县的人口之和。 朱元璋统治中国十多年后,河南人口就翻了一番 。事实说明,河南的人口减少,与朱元璋没有什么关系 俗话讲,民不谣空。就是说,许多民谣、民间传说并不都是瞎编的,都有一定的事实作基础。既然如此,朱元璋到底洗没洗过怀庆府?为了澄清事实,现将《覃怀志》所载在怀庆发生的战事录之如下: 1、元至正十五年,贼势滋蔓,察罕帖木儿转战而北遂戍虎牢,从遏贼锋,贼乃北渡盟津,焚掠至覃怀,河北震动,察罕帖木儿进战,大败之,余党栅河洲歼之无遗类,河北遂定。 2、十八年二月张士诚自益都犯怀庆路,周全击败之。五月,贼兵逾太行,察罕帖木儿部将关保击败之。七月,周全据怀庆路,以叛附于刘福通时,察罕帖木儿驻军洛阳,遣伯帖木儿以兵守碗子城,周全来战,伯帖木儿为其所杀,周全遂尽驱怀庆民渡河入汴梁。 3、明洪武二年命副将军冯胜由河南进征山西,渡河克武陟怀庆。 从这三次作战看,第一次,元军胜利了;第二次,刘福通的部将周全杀了元军守将伯帖木儿,“遂尽驱怀庆民渡河入汴梁”;第三次,明军将军冯胜进山西时“克武陟、怀庆”,即入山西,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持久战斗。 从这三次作战看,洗怀庆的应当是刘福通的部将周全。明太祖朱元璋元至正十二年起兵于濠梁,先在郭子兴出做亲兵,十五年才有几百人的队伍,十八年周全洗怀庆时,朱元璋尚在浙江一带活动,受小明王的节制,不可能跑道怀庆来血洗。既然血洗怀庆为周全所为,与明军无涉,为什么传说朱元璋三洗怀庆府?主要原因有: 1、大多数人对元朝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不清楚,只知道最后夺得政权的是朱元璋,就认为那时来打怀庆的是朱元璋的部队,从而张冠李戴误将周全洗怀庆的帽子戴到了朱元璋的头上。 2、怀庆府是元英宗的“潜邸”。“潜邸”,就是皇帝在还没有当皇帝时住的地方。元英宗没有当皇帝以前,就和皇太后一起住在怀庆。英宗御国后,对怀庆优待有加。英宗的继任者们都系英宗的后代,对怀庆仍有特殊感情,对怀庆之民仍不乏照顾。因此,怀庆之民对元朝自无恶感。 3、朱元璋开罪了移民。从朱元璋的移民政策看,他所移之民,都是当地弟兄众多的户,这从现存的移民后代的家谱可以看出,有的迁来是弟兄三人的,有弟兄两人的,没有记载哪户仅迁来一人的。民间传说,兄弟分手有用铁锅破作记念的,有用犁铧作的。朱元璋移民的目的,一是把富户迁走,将大片土地留给没有土地的贫民;二是迁出人口多的户,改善动迁地和迁往地的人口结构,三是规定凡是亲弟兄不能迁往一村,限制移民所在地的家庭势力的发展。四是让动迁户落地生根,与原籍彻底划断绝关系。凡是移民一律不得以任何借口返回原籍。到目前为止,所有移民,只是知道从山西洪洞等地迁来的,没有一户能够续得上家谱。所以,移民对朱元璋也是不满的。所谓朱元璋三洗怀庆府,正是人们用来发泄对朱明王朝的不满的一种表现。 历史大事 乾隆二十六年,黄河流域发生大范围水灾,七月,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隶属河南省焦作市)城水深五、六尺或一丈二、三尺,城内关厢及各村倒坍冲坏民房十五六万间,清化镇漂房舍2000余间,淹毙人口1370余名,灾害之重为明成化十八年以来所仅见。

读铁改余家谱感言

西南地区铁改余姓是一个大姓,主要分布在川、滇、贵等省的长江中上游地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有说自己的老祖宗是成吉思汗,有的出示家谱,有的是老人口传,在集居区甚至于还保持众多的蒙古族习俗。1983年以后有部分家族还恢复了自己的蒙古族别。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网上发表不少文章。从这些文字看,铁改余是蒙古族,认识是比较一致的,而在成吉思汗后裔这一点上却幸煲椤K�撬堤�挠嘈帐怯窭锊�牢崾蟵燕帖木尔}元叛臣的后裔。这在余氏族人中引起了反感,他们说学者先生歪曲了余氏家史。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余氏家谱目前较多,大多是明清时代的撰写谱或抄录谱。最早一本是明成化年间余子俊撰的《青神余氏家谱》。这是一本余氏始谱,其它余氏家谱几乎都沿用了它,但加上了各自的观点,作了扩写。这些扩写五花八门,是引起混乱的主要原因。要理清世系,确认真实的先祖,关键在于第一本始谱。

余子俊四川青神人,明景泰进士,成化任兵部尚书,明史有烈传,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也长于志谱和诗赋。他的诗词在川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当地民众,至今仍朗朗上口。他和元史撰写人宋濂是同乡(宋居蒲江),深受影响,是余子俊撰写家谱的原动力。从余子俊所写余氏族源一章可以看出,其史实和修辞,用语与宋濂写的成吉思汗传无异。对整过元朝的兴衰、皇室传承、得失评价,与元史相符,乃至年代,最多也只有一、二年的出入。在全谱中没有一个传说,也没有任何神话。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

如:粤稽我祖,始姓奇渥温。其先尧时人,本胡地蒙古郡人也。与女真国为邻,居北方。其远祖姓奇渥温,名孛端义儿。母曰阿蓝,夜梦见白光自穸而入,化为神,感而生子,名曰孛端义儿。状貌奇异,沉默少言,长为蒙古部长。这段话在元史 太祖篇是这样写的:

浠实(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太祖其十世祖孛端义儿,母曰阿兰果火,嫁脱奔咩哩犍,生二子,长曰博寒葛答黑,次曰博合睹撒里直。既而夫亡,阿兰寡居,夜寝帐中,梦白光自天窗中入,化为金色神人,来趋卧榻。阿兰惊觉,遂有娠,产一子,即孛端义儿也。孛端义儿状貌奇异,沉默寡言,家人谓之痴,独阿兰语人曰:“此儿非痴,后世子孙必有大贵者。”阿兰没,诸兄分家赀,不及之。孛端义儿曰:“贫贱富贵,命也,赀财何足道!”独乘青白马,至八里屯阿懒之地居焉。食饮无所得,适有苍鹰搏野兽而食,孛端义儿以缗设机取之,鹰即驯狎,乃臂鹰,猎兔禽以为膳,或阙即继,似有天相之。)

子孙世袭其爵位,至十世,其势越大,孙名铁木真者,有大志,并吞诸部。在宋宁宗开禧元年,称帝于斡难河之源,号大元太祖皇帝(成吉思汗)。与宋争衡,灭国四十,在位二十二年崩。太子立,号为太宗。宽仁恕物,尊贤礼士,以孔子五十世孙孔元擢为衍圣公,世袭官爵,修孔子庙,并赠诸贤位,与宋共灭金人,金地悉为元有。在位十三年崩。太子立,号定宗,在位三年崩。定宗弟立,为宪宗,在位九年崩。其弟忽必烈立,为世祖文武皇帝。忽必烈生于宋宁宗嘉定八年。仁明英睿,志气恢宏,初领各道军侵宋,及端宗年间,遂举兵伐宋,而天下及一统。

世祖知天下军民久困,发粟散财,诏罢各路军匠人役免差,流民兴学,天下喜曰:不意吾君仁德至此,规模远出汉唐之上。寿八十,在位三十五年崩。

皇孙铁木耳立,号成宗,改年曰元贞,曰大德,在位十三年。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食邑湖广麻城。悉遵古制,蠲商旅之税三之一,蠲民田租十之二。近臣奏曰:江南贫者,多佃富人之田,今所蠲者,施其田主,佃民未沾圣恩,宜佃民当输,田主亦如所蠲之数。帝纳其奏,颁召天下,民多感之。在位十三年崩。

传海山,立为武宗,改元至大,诏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赠诸贤位。立常平仓,百姓感恩,在位五年崩。武宗弟立,为仁宗,诏儒臣讲大学演义,封宋诸臣,举孝廉,黜贪污。罢各路工匠人役,远近戴德,寿六十,在位九年崩。太子立,为英宗,改元至治。英宗当仁宗病时汤药亲调,焚香告天,求以身代,及仁宗崩,哀毁过礼,近臣有献七宝带者,帝曰:卿不引进一贤,而引进一带,是以利诱我也。在位三年,为奸臣所弑。位传宪宗长子,名也孙铁木儿,初封晋王,镇北边,因奸臣谋弑英宗,迎立为帝,承祖宗旧业,无年损益,颇称治平,改元者二:曰:泰定,曰:致和。在位五年崩。无子,群臣迎武宗长子嗣位。号明宗,在位八月崩,武宗次子立,为文宗,赋性宽仁,在位五年崩。升遐之日,远近哀慕,位传明宗次子,初封鹿王,及承位,号宁宗,在位二月崩。请旨于后,迎宁宗兄立为顺宗,即位之日,地震山崩,妖昨昼现,天降血雨,百物皆赤。刘福通作乱,陈友谅称帝,徐寿辉、邹普胜俱起兵,以红巾为号,与元为难。攻陷江西、湖广各郡,明太祖于癸卯起兵,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大败之,红巾悉平。戊申,太祖取各州郡,势如破竹。顺帝得报,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太子、公主,避兵北行。

以铁木儿右丞相庆童住守燕京,七月二十八日夜帝皆北去。

明兵执元淮王,解赴行营,不屈而死,太祖以宾礼葬之。

燕平,太祖建都南京。

庚戍元年元顺帝崩,在位三十六年,群臣奉梓棺归葬胡地。太祖知顺帝顺天命而去,故谥曰顺帝。封元皇孙买的八剌为崇礼候,元臣被执者,皆宥之。

大元自太祖至顺帝,十三主,一百五十九年。

关于铁改余,《青神谱》是这样记的:祖十人避乱入蜀,至泸州凤锦桥,相议各散,曰:我弟兄此别,存亡未料,可各呤诗一句,以为后日子孙之验。遂撮土为香,对天誓曰:后有子孙,皆我十人遗种,如有知而不认亲者,促寿,后必不倡。遂相泣而别。一往富顺,一往夹江,一往内江,一往叙府,一往泸州,一往青神,一往犍为,一往重庆,一往荣县,一往眉州。其诗长幼为序,诗曰:

我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

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失散知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化作万千家。

余子俊是庚六公余德成的四代孙,他出生时曾祖健在,对余氏家变并非年远事湮。以一个很有造旨的史学家,他不会去歪曲自己的家史的。何况把一个刚推翻的先朝皇帝作为自己的先祖,作中国人来说那是要避嫌的。他握百万,智勇过人,明皇帝不怕他造反!如果不是历史的真实,他是不会去冒这个险的。而这个真实的历史明皇帝也是认可的。在余子俊死后,明皇赐礼葬,御题对联:青松古柏壮金牛,寒共漫草埋忠魂。按蒙语不花是姓,是公牛之意。这与谱中的不花铁木耳、不花铁木见等皇姓相符。同时还赐有一对石狮子,造成形与明陵相似,至今仍存。

余子俊陵园有很多石碑,现存的世系碑,从一世到二十一世清楚可考。

皇孙铁木耳立,号成宗,改年曰元贞,曰大德,在位十三年。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食邑湖广麻城。这一段的前部分有元史可考,而后一句“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食邑湖广麻城。”元史中没有查到相关记载。当然史海无边,没有查到不等于就去否定它。

由此看来要把玉里伯牙吾氏强加为铁改余的先祖也是立不住脚的。

不是小明王韩林儿贪恋权柄,关键是主动权不掌握韩林儿手里。韩林儿自从被刘福通迎立为小明王开始,他就是一个傀儡。

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的确是个人物,正儿八经的白莲教的头头。有人脉、有威望,和刘福通两个人搞反元起义,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而刘福通则自称是“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

这本质上和当初陈胜吴广称公子扶苏和项燕在自己军中性质一样,为了给自己起义找个合理名义。但是这其实实质性地确定了“反元义军”的权力结构那就是韩山童是董事长,刘福通就是总经理。

但是至正11年(1351年)5月,韩山童还没发动起义,就被元军给抓了杀头了。这时刘福通还在,但是早先设定的权力结构就被破坏了。头都没了,做臣子的在厉害,也名不正,言不顺。

刘福通为了笼络天下义军人心,特别是白莲教的教徒,就必须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

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韩林儿就是宋徽宗的九世孙。所以至正15年,刘福通等迎立韩林儿,世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定都亳州。所以各地的反元义军,借着小明王的名义,可以彼此发展各自实力。

但是韩林儿实际上既没有军权,也没有任何决定权,他就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

原本有韩林儿一直有刘福通的“辅佐”,热闹的时候,无论是郭子兴还是徐寿辉等人,都要叫韩林儿一声“小明王”。

但是南方的义军不断兼并坐大,而一直致力往被发展的刘福通部因为遭遇元朝主要压力,已经内部不断有叛变,势力越来越小,韩林儿的处境就变得微妙起来。

南方的大佬们对韩林儿的意义,认识也是不同的。

陈友谅自己当皇帝,韩林儿迟早是自己碗里的菜;张士诚等人根本绝对韩林儿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可以直接吞并他;只有朱元璋实际最弱,他认为必须尊重韩林儿,掌握道义主动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当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攻破安丰、杀了刘福通的时候,朱元璋及时赶到救援,救下了小明王。

其实小明王的处境和汉献帝是很相似的。在群雄在各自发展实力的时候,都需要借助他的名义时,他被诸侯抢来抢去;但是一旦诸侯坐大了,要自己当皇帝了,自己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不过小明王韩林儿没有汉献帝刘协幸运。曹操并没有称帝,所以刘协仍然是汉献帝;而曹丕为了自己“名正言顺”,逼着刘协搞了个“禅让”,最终被封为“山阳公”,在自己的封地里仍然可以享受皇帝礼节用度。

至正22年(1366年),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结果韩林儿莫名其妙地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廖永忠谋杀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否是朱元璋本意真没实锤。因为朱元璋可以不用杀韩林儿,而是学曹丕对汉献帝补个手续,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尴尬。

而决定韩林儿命运的任何一个环节,韩林儿都没有主动权,因为名义上是天下义军的共主,实际上不过时人手里的一张牌而已。

一、得姓来由

刘氏为全国第四大姓。据史籍记载,它的源流较多,其中最古老一支源头,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帝之玄孙,陶唐氏帝尧(名伊祁放勋),他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受封到刘地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以地为氏,故为刘姓。所以刘姓以帝尧为太始祖,“源明”为大始祖。

史书又记述,周成王姬诵,封王季儿子于刘邑(河南偃师西南刘聚),其后裔以邑为姓;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把他的小儿子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两者均成为源于姬姓之刘。

同时又有赐姓刘的。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范增指示项庄席间舞剑,借机谋害刘邦,项伯暗使刘邦随从樊哙入帐对舞,救了刘邦。刘邦登基后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另有齐人娄敬劝说刘邦建都长安,被刘邦重用,封他为关内侯,也赐姓刘,改名为刘敬;还有一个东汉舞阳人王常,起兵反王莽,积极支持刘秀,参加了昆阳大战,立了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还有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因为刘备收他为养子,改姓刘。再者少数民族也有改姓刘的,又还有一些冒姓刘的。

上杭刘氏出于黄帝,陶唐氏帝尧裔孙。刘氏旧谱序记述:昔先王建德以立基,赐土以立国,因生以授姓,俾本支百世相联,族属不散,以报祖功而传子孙者也。俾姓大始祖源明,出于尧,终于虞之世,以陶唐为号。陶唐后有累公,学养龙,为养龙氏。从事夏孔甲,能饮食龙,夏嘉之,赐曰御龙氏。以代豕韦之国,寻迁鲁国,至商复承其国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后杜伯之子隰叔去周适晋,为士师,以官为士氏,至士会由晋奔秦,后士会归晋,惟据秦不归者,复姓为刘氏。迨后刘清迁沛,至刘执嘉有子四:名伯、仲、季、交。刘季由以平民崛起为天子,汉朝分封刘姓,刘氏支派蔓延天下。

二、郡望、堂号、家训

关于郡望堂号,谱序中也有记述。其郡望有彭城、中山、琅琊、沛国、弘农、河间、梁郡、顿红、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计25望。彭城为最著。

刘姓堂号亦不少,其中最普遍的有:彭城堂、正字堂、藜阁堂、敦睦堂、后继堂、怀贤堂、继崇堂。刘氏堂联(又称祠联)也很多,内容大都为姓氏来源,先祖业绩勋功等,如:

藜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

彭城世泽;铁汉家声。

彭城世德;禄阁家声。

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

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

除泛指刘姓郡望家声,又有专为表彰先祖——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造诣高深的。

汉景帝刘启,他的薄、王两皇后生14子,其名顺序为荣、德、阙、非、辙、端、组、胜、法、越、奇、乘、舜、烟,除辙继位称帝外,其余皆封郡王。景帝作有家训诗,汉亡,皇室各支裔孙纷纷散居各地,他们都把此诗作为教育儿孙的传家宝。明万历二年,举人刘连城认为皇帝家训无普遍意义,他为家谱写了一首家训诗,后世留传很广,有一定影响。其诗曰: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天公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三、刘、唐、杜、范同出一源

唐诗人杜甫曾作过这样两首诗:其一《敬寄族弟唐十八》“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开头一句刻意指明杜姓与唐姓同宗,同是陶唐氏的后裔;其二《重送刘十弟判官》“分源豕韦派,别酒雁宾秋,年事推兄黍,人才觉弟优……。”这是杜甫与刘十弟以宗兄弟相称,话别的诗。据史载,唐姓的主要来源有四:最早一支是帝尧之子丹朱,舜时封丹为唐侯,今湖北随州一带建唐国,裔孙以唐为姓;二支是源明18世孙刘累,后裔商朝时被封到豕韦(河南滑县)称豕韦氏,后徒居于唐(今山西翼城县),建唐国,为晋之唐姓;三支是刘累另一支后裔被封到唐州(河南方城县),其后代以居所为姓,成为唐姓;第四支是周成王把唐地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再建唐国,称唐叔虞。这说明杜诗印证了这一史实。

杜姓与范姓的来由又如何呢周成王灭唐,成王把一支周大夫贵族,源明57世孙刘累后裔致禄封迁到杜城(今陕西西安东南杜陵),建杜国,称杜伯。按《纲鉴》载,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宣王无端杀(后)杜伯,族人四散逃奔,杜姓自此而始。杜伯六世孙士会,字大禄,号伯元,仕晋为晋大夫,晋王赐他食采邑于范,自此士会又叫范会,也就有了范。姓刘、唐、杜、范,实出一源,均为帝尧苗裔,自古就被人们视为一家。

上杭刘氏皆为源明嫡裔,属彭城郡。它们有四个支派:一为千十郎,迁胜运里官田村;二为十郎、十一郎,迁来苏里田背村;三为杭邑东门祠刘四郎派;四为刘友明迁南阳东山村。从官田、田背《刘氏族谱》,可以清楚地看出,刘氏从得姓大始祖源明公开始,一代代南移直至上杭县官田村与田背村的历史。

四、彭城刘氏迁上杭

源明公传至80世孙刘清(又名康),迁徐州沛丰中阳里,生子刘荣,讳丰,字仁号,传说他为人乐善好施,感动仙人指点,至江西宁都太华山铜鼓洞,入洞天葬,获得好风水。82世孙煓字显初,名执嘉,生四子:伯、仲、季、交。83世季公,即汉高祖刘邦,为西汉开国皇帝。传至136世孙刘祥,官封枚州刺史,其子天锡,唐僖宗时任按察使,因黄巢起义,为避乱于唐僖宗元符二年(857)弃官奉父南迁,从彭城迁入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传到152世刘韶,字仑,谥宗臣,又名昭伯,入仕,初任四川重庆山台县正堂,后升迁虔州判官,为官清正廉洁,赐紫金光禄大夫兼司农讲学士。卒以王礼葬之,生铁封墓,世号铁墓(现江西宁都县,北门外获护乡),地名获护塘,现修复完好。公生八子,五府道、三县令,迁居江西瑞金东门外垂金塘背。子孙居官者三十余人,从事商贾者数十人。贸易累中,富贵胜于都城,有“羊眠褥子,犬眠毡”之说。传至159世刘兴汉,名九郎,生六子:长子千十郎,字丑汉,生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官授花县知府,为官清正廉洁,因遭贪官诬害,于南宋理宗绍定已丑岁(1229),携子孙一路南行来上杭乾田(今稔田镇官田村),择地创居,为上杭官田开基始祖。官田刘氏开基之初,人丁不甚兴旺,一直到千十郎六世孙文甫,号竹塘,讳炳明,中宪大夫,妣李氏生八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百七郎、百八郎。八兄弟繁衍为八大房,各大房裔孙播迁情况概述如下:

1、百一郎,讳忠道,明中顺大夫,妣黄氏十一娘,生四子:文益、文义、文俊(讳秀实)、满全。文益官授赣洲巡道,妣李、张氏,生三子:石崇、遥孜、满子。裔孙居赣洲河口樟贡乡焉凹;文义妣黄氏生三子:万一、万二、永贵(文贵),万一郎裔孙全峰居永定湖雷,昆峰妣蓝氏生四子:圣、贤、道、德,合家迁居广东揭西陂尾楼。昆峰十一世孙(千十郎26世)兴讫迁居砂膀越古晋美记园;兴珍迁居砂膀越古晋;兴八迁居马来亚吉隆坡;兴门妻李氏,生建方、南辉二子,南辉居马来西亚。秀实字文俊讳时乘,官授四川顺庆知府,继任江西饶州知府,妣吴、廖、陆三氏,裔孙一支居官田,秀实之孙克宽(千十郎十世孙)迁永定高陂。克宽公曾孙(千十郎13世)奇峰,字子才,迁居广东揭西。秀实十一世孙公恒迁居宁德福安。满全、洪武八年官授赣州知府,妣黄氏生观受、五四、得兴三子。裔孙分居上杭临城西郊仙人栋、老君村和长汀四都、广东龙川苏雷洞、龙岩的连坑、赖坑、马坑以及南京、台湾、马来亚等地。

2、百二郎妣赖氏、陈氏生三子:四九、仕清、仕贵;长房四九公,妣黄四

姓付的名人

历史上有哪些姓付的名人? 付(傅)毅:(公元47~92年),字武仲,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东汉文学家。 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