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螳螂拳的分类门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6浏览:1收藏

梅花螳螂拳的分类门派,第1张

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于清代李秉霄。据莱阳县志所记,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莱阳赤 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第十七代后人。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 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其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各地。」传李秉霄于乾 隆年间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其后大盗将生平所学传授, 艺成而盗不复至。而其艺正是王郎所创之螳螂拳,师承过程史无记载。李秉霄原从文考取 贡生,后弃文从武,苦练经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师。因其使用双钩出神入化,故人称「李二钩」或「二钩爷」。根据「县志」和「螳螂拳谱」记载及有关传说,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

李秉霄传于赵珠,字起禄,清嘉庆年间莱阳赤山村人。赵珠自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艺超群,尽得李秉霄真传。赵珠的螳螂拳环环相绕,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此称为「梅花螳螂拳」。据「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跌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赵珠传艺于梁学香。

梁学香,字书圃,海阳县发城乡榆山夼人,生于清道光年间(1810年)。外号「梁一 眼」,家中堂号「德顺堂」。其身材瘦小,但极为灵敏,因聪明勤奋,博学多才,故武学 造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对方于死地,因此亦有「梁铁锤」之称,并从此声名大振。

梁学香半生以保镖为业,凭螳螂拳旗号闯荡江湖无敌手。梁学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对「太极拳」也有极深的研究。他将「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与「太极拳」的精要融合,创编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历代拳师不轻易外传。从此时起,「梅花螳螂拳」又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简称「太极螳螂拳」。梁学香不但将「梅花螳螂拳」技法创新,同时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单传习惯,传艺极广,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烟台地区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学香之子)、张文清,郝宏,姜化龙、李明环、孙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蒋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据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门人所载,赵竹溪师承迟守进、任丰瑞,而迟、任二人师从孙元昌,而孙元昌正是师承梁学香(香港记载为梁树香)。由此可见,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学香。梁学香将生平所学,写下了「螳螂拳谱」一书,为「梅花螳螂拳」的发展奠下了理论基础。笔者在去年与山东省烟台武术协会的交流活动中,有幸见到了梁学香所写的「螳螂拳谱」。「拳谱」除了论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谱,就是「棚补」(崩补)、「乱接」、「分身八肘」,从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发展过程中的根据。自梁学香之后,「梅花螳螂拳」发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传人不计其数。在此谨列山东省郝宏、姜化龙二大主流及赵竹溪、鲍光英南传发展的概况。 (郝宏一脉流传概况)郝宏,字莲茹,(1986-1914)烟台牟平莱山区初家庙后人。尽得梁学香真传,创办「螳螂郝 宏」拳坊,是烟台近代极负盛名的三大拳坊之一。郝宏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时,因其枪 术出色,人称「神枪郝」。郝宏对「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技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着有「精神」拳论,精辟地阐述了拳理技法,使之达至完美的极高境界。其子郝恒议、郝恒禄、郝恒常、郝恒信、郝恒坡、郝恒祥俱得父传绝学,武功精湛。郝家兄弟传人极广,桃李满天下,形成了现今山东省、东北各省和海外各国影响极大的「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

郝恒禄,字绥唐,道号「云谷子」,外称「二老道」,是郝宏第子自幼随父习武 ,终生研究武学,在郝家兄弟中功力最为深厚。郝恒禄依据螳螂剑法,吸取各家剑法精华,创出饮誉武林的「螳螂达摩剑」,其剑法出神入化,技击性极强,风格独特。郝恒禄生平禅佛修道,悟性极高,文韬武略、博学多才,他在一九二六年重修拳谱,发表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论」,奠定了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论体系。郝恒禄曾任吴佩孚部队的武术教官和蓬莱国术馆长,并先后在烟台、青岛、蓬莱、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授艺,传人多不胜数。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礼、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郝斌等。郝家兄弟各有传人。长子郝恒议(1815-1929),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济南等地传艺,曾任张宗昌部队武术教官。其传人主要有贾百胜、贾百龙、张玉成、杨典杰、贾世林、贾其云、贾玉坤、谭炳章等。三子郝恒常,主要传人有孙若康、杨学敏、贾世善、王化亭、毕树财、张瑞卿、邵明光、牟传清、阳玉等。四子郝恒信,(1892-1957)外号「郝四彪子」,以气硬功著称,在烟台授艺数年,曾任烟台特区国术馆教练。主要传人有郝忠岳、苏世昌、刘继须、王明儒、宋肇德、刘忠 齐、刘忠训、张思秀、刘吉田、刘封镜、纪忠德、张楷堂、姜沂等。五子郝恒坡,外号「五猴子」,功夫扎实,灵活如猴。先后在济南、蓬莱、青岛、大连等地授艺,曾任青岛市国术讲习所所长。主要传人有郝贡、姜炳祥、陈淑海、周凤岭、腾培熙、张万福、袁惠琴、葛殿升、陈炳超、孟宪云、孙振先等。六子郝恒祥,主要传人有郝永杰、贾世善、姜勤方、姜保方、姜万景等。郝家兄弟一门六杰,由此而衍生的传人不计其数。郝斌,(又名郝宾)字善卿,(1906-1984)是郝恒禄之子。自幼随父亲、祖父习武, 十八岁时已获山东省国术决赛冠军,终生以授拳为业,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其最擅长「螳螂达摩剑」及「摘要」,精于技击,艺高功纯。生平与人较技无数,未尝 败绩。他曾任牟平县国术馆最后一任馆长,并传艺于牟平、烟台、青岛、东北三省等地。他为了发扬中华武学,不辞劳苦走南闯北,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是武林中的典范。回想 当年笔者往烟台拜郝斌为师学艺,千辛万苦历尽艰难,郝斌师父有感于笔者诚意,尽将武功传授,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师父对我可谓恩重如山!郝斌传人不计其数遍及海内外,连续四届的「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其承办者正是其门下「青岛太极梅花螳螂拳委员会」。在历届比赛中,其传人均能勇夺螳螂拳、械冠军。笔者有幸参与近两届赛事,去年取得螳螂拳、螳螂剑及传统拳三面金牌。因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是难得的高水平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为纪念郝斌,青岛孙德龙已开办「郝斌螳螂拳武馆」;烟台曲滋君成立了「烟台太极梅花螳螂拳研究总会」;笔者身为郝斌弟子,先在广州传播,近年在香港发扬光大,已成立了「香港太极梅花螳螂拳总会」;南韩金寅来也成立了「韩国梅花螳 螂拳总会」。现山东省、东北三省及全国各地和海外传人均以郝家门太

曹德坤,(1885-1959) 是郝恒禄的得意弟子。于一九一五年由烟台到哈尔滨授艺,是东北三省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创有「德坤武术馆」,现今的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四道街。东北三省螳螂拳的发展是非常蓬勃的,其流行程度比海外甚至发源地山东省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所谓「发源在山东,发展在东北」之说,可见东北三省螳螂拳盛况。曹德坤在东北传播数十年,传人多不胜数,主要有齐志岗、张炳熙、张松岺、盛风洲、董子刚、刘占帮、齐立德、顾云召、张径松、张传进、冯照明、刘长功等。曹德坤后将「德坤武术馆」传与爱徒张炳煦继续传承发扬光大,曹德坤的徒孙即张炳煦次子张同滨,后在哈尔滨西十四道街「德坤武术馆」原址更名创办「梅花太极螳螂拳武术馆」多次带队参加全国各种大小赛事;现如今张炳煦三子张滨利接过二哥手中传人大旗继续教徒授艺,传人无数。曹德坤的另一弟子刘长功在东北也成立了「梅花太极螳螂拳委员会」。至今,俄罗斯、东欧各国相继邀请其传人出外教授螳螂拳,使螳螂拳的发展走向另一高峰。

郝宏一脉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至今也称「梅花螳螂拳」,又名「梅花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非常庞大的体系,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在螳螂拳的历史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姜化龙,(1855-1924)山东莱阳黄金沟人,深得梁学香真传,是「梅花螳螂」系统的另一主要传播人。在清末民初年间,世有「打得硬姜化龙」美誉,为当时山东武林泰斗之一。据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猴。」姜化龙三下沧洲无敌手,名震武林。其时,莱阳有习罗汉拳和地功拳的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龙交流武艺,互补长短,将其精要纳入螳螂拳,为螳螂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姜化龙授拳足迹遍及胶东,晚年在烟台、莱阳设馆授徒,弟子众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昆山、刘祖源、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宋子德,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生于一八五五年,与姜化龙同龄,卒于姜化龙之后。因家境富裕,人称宋二爷。宋子德原习猴拳与长拳,后拜姜化龙门下研习螳螂拳,与姜化龙和李丹伯结义为兄弟,情同手足。宋子德全面继承了姜化龙武学,并遍阅各派武典,访友论武,吸取各派武学精华,对姜化龙所传「梅花螳螂拳」进行充实发展,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太极螳螂拳」。其传人亦确定为「太极螳螂拳」始于宋子德。宋子德富有文采,故能对姜化龙所传梁学香的拳谱重新整理,形成了理论体系更为完整的「螳螂拳谱」,对螳螂拳的发展贡献良多。螳螂拳在姜化龙、宋子德时代盛况空前,其开设的武馆遍布胶东及以外地区。宋子德武功超卓,相传与人过招,对方鲜有能挡其锋者。宋子德先后在莱阳、烟台等地授拳,其主要传人都是名震一时之辈,如:王玉山、崔寿山、赵石亭、宋环亭、姜吉和、纪春亭、姜玉龙等。

李昆山,字进玉,(1890-1982)莱阳县沽汇乡由各庄人。十二岁时随伯父李丹伯习长拳,至十七岁时李丹伯感染沉疴,弥留前将其托咐结义兄弟姜化龙。李昆山拜姜化龙为师,苦练六年,将「梅花螳螂拳」中精华「摘要」六段、「八肘」、「拦截」、「梅花路」等尽得真传,而姜化龙所精擅之气功,如「达摩易筋经」、「气功八段锦」及「三回九转内功」等,均能承继衣钵。一九三三年春天,先与同门王玉山、刘祖远、宋举龙共四人往 济南参加山东省国术考试,李昆山获长兵组第一名。同年秋天赴南京参加国考,连战连胜,最终获得长兵组冠军。李昆山先在李景林于济南所创办的山东国术馆任教,后返莱阳,筹组莱阳县国术馆。当时李昆山曾任黄县警察队长,认识了黄县首富也是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其后武馆就设于丁子成所开但已歇业的北当铺内。不久,参加了抗日战争,后来随军到了台湾,成了台湾「梅花螳螂拳」的开山始祖。李昆山在台湾的主要传人有李登五、孙鹤丰、李鸿杰、于峨一、李纯德、崔维国等。在莱阳传人有张寿山、张继先等。张寿山再传张炳斗,张炳斗是李昆山外孙,得到真传,后曾跟螳螂名家王玉山深造,着有「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及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一九八二年担任山东电视台「武 松」电视剧武打设计;一九九二年开办「青岛市莱西市昆山武术学校」 嘌 霾簧偃瞬摹崔寿山,彭年,(1890-1969) 莱阳诸陆人。师承宋子德,传烟台一脉。其对螳螂 拳造诣颇深,他的最大贡献在于重新编写「螳螂拳谱」,该谱一脉相传,是螳螂门的武学 经典。崔寿山曾任教于莱阳国术馆,后到大连传播,三十年代初到烟台设馆授徒,晚年回 家乡莱阳。其主要传人有张楷堂、孙相庭、曲伸、徐凤岐等。张楷堂,烟台所城里人,曾 师承烟台武林赫赫有名的郝恒禄、郝恒信兄弟习「郝家梅花螳螂拳」。三十年代初拜师崔 寿山学「太极螳螂拳」,苦练六年尽得真传。张楷堂卒于一九九三年,终年八十三岁。继 承其衣钵者有周振东,现在烟台发扬光大,是崔寿山一脉「太极螳螂拳」的嫡系传人。另 徐凤岐有传人孙德等,也在烟台传播。最近出版了不少「太极螳螂」的影碟,对发展螳螂 拳作出了贡献。曲伸,辽宁大连人,出生于一九一九年,原师承赵培起、王子章习秘宗拳 ,一九三四年拜崔寿山门下习太极螳螂拳,主传东北吉林省一脉。

王玉人,莱阳崔疃人,(1892-1976)宋子德之得意弟子,武功超卓,享有盛名。主传青岛一脉,有太极螳螂青岛派之称,其武馆设于青岛,传人遍布胶东。他两个儿子王元亮 、王元干尽得真传,在青岛、莱阳设馆授徒,桃李满门,主要传人有吕国堂、刘美杰、李 飞林等。王家兄弟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也有传人,其日本弟子有「螳螂拳大要」巨著问 世,是第一部由海外讲述现今山东省太极螳螂拳系统的代表作,内容丰富精彩,可见其日 本传人研究螳螂拳已达至登峰造极之境界。

袁子(址),字绍周,师承姜化龙,是「梅花螳螂」传播东北三省的另一支脉。主要 传人有顶门弟子李端禄以及女儿袁侠。现今辽宁省丹东传人最多。在二零零零年山东青岛 国际武术锦标赛,笔者亲眼目睹袁侠前辈下场表演,果然老当益壮,功力深厚。其主要传 人有衣海峰、王宝吉、徐再兴、王孝东等。姜化龙一脉的「梅花螳螂拳」或名「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是非常蓬勃的。教授螳螂拳的武馆遍布山东,名声远播,流传极广,成为山东省第一拳种。经历几代名 师的努力,写下了螳螂拳发展的光辉历史! 赵竹溪,字长青,(1900-1991)山东掖县沙河镇路旺村赵家庄人。少年时在平度县大 泽山智藏寺随清泉和觉东大师习太祖门武艺。至十八岁时回沙河镇德胜镳局任镳师,期间 遇青峰观道士张万秋学得太极「摩云掌」。后离开镳局返乡,先后跟任丰瑞、迟守进习「 太极螳螂拳」。任、迟两人师承孙元昌,而孙元昌是师承梁学香。(香港记载梁树香,梁 树香师承侠盗马强,马强师承侯杰,侯杰师承其兄候智远,而侯智远则师承王郎)赵竹溪 年约三十岁时南下广州、香港、澳门经商,后闯荡江湖卖艺,四海为家,期间历尽沧桑, 一言难尽!终凭其高强武功打出江山,在南方、海外竖起「太极螳螂」旗号。赵竹溪先后 在澳门、越南、香港等地传播,至九十年代已是桃李满天下,号称传人七万之众。其主要 传人有烟台一同南下的姜密龄,德高望重的邝群威及其子赵汉麟以及「竹溪太极螳螂同学 会」历届主席及干事计有:王秀英、陈国燊、许拱辰、邓成安、叶德滋、邓成宁、陈启基 、黄添、黄清标、袁乃照、曹柏铿、邱添、卢俊文、余定邦、麦福馨、黄亮群、畲绍福、 谢永铭等。流传于海外的美国有:邓通治、吴秋、李火烟、方国梁、王林陵、蒋耀辉、郑 华秋等,澳洲有谢赐荣、林子强等,加拿大有霍伟乐、黄杰汉、李智伟等。

邝群威,广东人,卒于二零零三年二月,享年九十一岁。三十年代在澳门学艺,是赵竹溪的得意弟子。一九四四年获派到「赵竹溪国术馆」新桥分馆执教。一九四五年赵竹溪 远赴越南后,邝群威便承担起发扬「太极螳螂」的重任,在澳门、香港传播数十年,桃李 满门,是发展「竹溪太极螳螂」的主要功臣。在香港设有「群威太极螳螂国术会」,积极 参与各地的武术活动,在港、澳及海外的传统武术界,建立了受人尊敬的地位!在二零零 二年元旦,笔者有幸与邝师傅到广州参加广东省武协精武会武术表演,邝师傅以年近九旬 高龄,还身体力行参与武术交流活动,这种难能可贵的尚武精神,永为武林人士所敬仰。其主要传人有:郭耀华、黄锦波、黄权、梁汉华、梁汉明、樊天华、吴国祥、谢延虎等。

赵竹溪的「太极螳螂」是糅合了少林太祖门的精华及太极摩云掌,已形成了自己的风 格和体系。尤其在器械方面,与现今山东省的「太极螳螂」已有很大区别。赵竹溪将许多 奇门兵器融合自己的体系,而拳术套路却相对较山东同门为少。他在澳门期间,吸取了南 派咏春的优点,创编了「少林佛桩」一百零八式,丰富发展了本身的体系,故其传人改称 「竹溪太极螳螂」,以兹识别。而亦有称作「山东少林太极螳螂门」。 鲍光英,烟台人。原习太祖长拳,后学梅花螳螂拳。先在烟台当镖师,九一八事件后南下香港,在荷李活道设馆授徒与行医,传授「梅花螳螂」。其馆颇有北路英雄气概,门前挂 有大帅旗上绣「教斗山东螳螂武艺」几个大字。鲍光英名望虽高,但择徒甚严,故传人不 多,主要有刘谈峰、陈锦昌、霍耀池几人。

刘谈峰学成于三十年代,后参加国内革命工作,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直至解放后往北京 任职,主要传人有孟正源等人。据孟正源所称,其师承武学为「梅花摔手螳螂」。刘谈峰 留有鲍光英所传「梅花摔手螳螂拳法要论」七篇;「秘传梅花螳螂手法图谱」一卷;「秘 传双手连环单手回旋起点落点拍位图谱」一卷;「秘传螳螂拳剑单双梅花绞丝图谱」、「 秘传阴阳交合五点梅花图谱」等珍贵资料。这些资料据讲为鲍光英前辈师叔所传,是谁所 写并无说明。刘谈峰一脉主要流传于北京。

霍耀池,广东顺德人,其父在港经商,因此出生于香港。十余岁时便师承鲍光英习武学医 ,文武双修。在香港沦陷后,以行走江湖卖艺为生,因实战功夫了得,名冠省、港、澳, 人称「江湖状元霍耀池」。其后在广州定居,设馆于长寿西路,名叫「霍耀池中医师螳螂 国术健身学院」,行医授武,是「梅花螳螂」早期在南方的主要传播人。其授武多年,传 人无数,早年有所谓「十虎」之徒者如欧潜云、萧锦添、罗牛,黄梓芬等,至今能继承衣 钵发扬光大者有其儿子霍明森、霍明彬、霍明刚、霍明东等霍家兄弟,徒弟有潘礼滔、黄 广泉、严孝良等。一九八四年广州成立「螳螂拳学会」,其传人均积极参与,近几年亦参 加「广东省武协精武会」活动。潘礼滔、黄广泉及霍家兄弟传人多不胜数,流传于广东、 香港一带。

鲍光英的「梅花螳螂」主要由刘谈峰、霍耀池传播。刘谈峰主传北京,故至今未见其风格。而观霍耀池一脉的「梅花螳螂拳」,其风格类似长拳,其理论基础「四击、八法、十二 型」等也是出于长拳、与刘谈峰所传理论颇不同。与现今山东之「梅花螳螂拳」风格区别 较大,套路亦各有不同。故虽然同名而其实质有别。另有关师承关系亦未能明确,刘谈峰 、霍耀池二脉均无提到鲍光英师承何人?承传体系如何?笔者在八四年曾请教当时出国访 问路经广州的中国武术团团长即原山东武术队教练周永福,他分析讲烟台鲍光英、鲍光发二兄弟原习长拳,其梅花螳螂拳应是出于姜化龙一脉的,至于是否属实?有待鲍光英传人考证。

文:平凡的英                                     

一、博学多才的父亲                          我的父母亲原籍是山西省怀仁县何家堡乡全福寨村人,这个地方系平原地区,位于县城西南,紧跟县城相连。父亲曹宏廉(原名曹鸿忠)出生于1924年农历二月廿四日(属鼠),兄弟姐妹五人,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三个弟弟,父亲是老大。据我的长辈们讲,父亲从小就聪明过人,奶奶(寡居,在父亲刚满九岁时就因病离世)当时把希望全部寄托于父亲身上(因父亲是家里的长子),而父亲也不负奶奶的期望,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是现在人们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一直从私塾念到大同中学,一路成绩优秀。就在这时赶上了抗日战争,加上当时家庭经济的紧困和无依无靠等,不能继续升学。迫不得已父亲只好半路辍学回家。(假如是赶上现在的好时代,父亲定能考上大学继续读书学习光宗耀祖,为国争光。)在这段时间,父亲在我叔伯三大爷(曹鸿章,后为工作需要改名曲日新,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在西安做工人群众工作,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先后任中央社会部科长,晋绥军区调查局科长等职,在晋西北一带打游击、作战)的引领下,父亲曾多次掩护和帮助过领导山西省大同、怀仁、左云县的革命工作人员李滋润等人在敌占区做地下工作,顺利地完成任务,没有发生过一次意外。                      李滋润和我叔伯三大爷曹鸿章(曲日新,建国后,任北京市公安局行政处、保卫处处长等职。)是革命战友,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奶奶家住过。奶奶家是作为掩护革命者秘密开展革命工作的场所。此后的岁月里,父亲在与老朋友、老同事、家人的交谈中,每当谈起此段经历时,特别自豪,好像在说:“我曾经也是一个小八路哩”。                                  解放战争时期,李滋润出任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任县长时,经他介绍父亲结识了怀仁县委书记马浩天和其它地区党委和行政的领导李登灜等人。在此期间,李滋润和父亲一直保持着公开与不公开的联系。他和父亲密约以番号代替姓名(李是135,父亲是246),除一般联系外,必要时还互相传送“鸡毛信”。他们有时还密告父亲(相当于通讯员)到宋家村、吴家窑、羊圈沟等处参加会议,父亲一人步行去,一次也没误过。作为通讯员父亲为当时的县长李滋润等革命者传递信息。听说,有一次在转送文件时面临着生命危险,被父亲机智勇敢的化险为夷。              在国共两党拉锯式的军事形势下,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做了不少有益于革命的工作,包括搜集情报、转送情报、收发传单,以及参加宋家庄、吴家窑、羊圈沟秘密会议等,还积极完成了会议布置的各项任务……那时父亲虽没有正式加入革命组织,但始终做着一个革命者的工作。每当忆起这段光荣的岁月,父亲眼里总会闪耀着无比自豪的神情。                      山西省雁北地区解放后,李滋润是雁北专署的第一任专员。他后被调离工作岗位,至此和父亲失去了联系。(注:李滋润于1981年7月30日给父亲寄来了他们失去联系后的第一封信,并告诉他离开后的一些情况,从那次联系后,便一直与父亲有书信来往。)                                   

1951年父亲为了生计,来到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商都县,在那里先后当过小学教师,教导主任,中心学区教师进修学委会主任,县教研室视导员,县教育工会委员等职。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53年县政府授予“模范教师”奖状,这期间父亲多次被县政府授予“模范教师”奖状。并于1957年,被县教育工会和县教育科联合提名作为模范教师参观团赴外地参观游览。当时父亲担任组长,刘瑞福担任副组长,带领商都县小组成员(七人组成)参加河北省教育工会组织的教师参观团,到塘沽新港和天津市内主要轻重工业工厂参观,受到市教育党政领导和学生群众的欢迎接见及各工厂领导的热情招待。返回时,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前合影留念。1958年在审干肃反中,他因历史问题(剥削阶级家庭—地主),被开除公职,后送河北省张家口专署劳教所劳教。期满后又返回家乡居住,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且身患数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落实政策平反,父亲于1979年恢复了公职。但此时父亲因身患数病,不能执教,不得不离开他多年热爱的教育事业。先病休,后退休。   

             

                1983年乌盟盟委和盟公署给父亲颁发了三十年以上教龄荣誉证书;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也颁发给父亲同样的荣誉证书。拿到证书时,父亲激动的老泪纵横,而且还特意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以作纪念。那时,父亲虽然生活贫困却从不看重金钱;相反,对自己的荣誉却特别重视。那一天,是父亲此生最开心的时刻。此时的父亲还惊喜地收到前面提到的老朋友李滋润同志的来信和家照,知道李滋润在四川省己晋升为省级干部,对父亲还是那样的热情、友谊。之后的岁月中,他们之间互叙离别之后的友情和肺腑之言,并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父亲感到无限的欣慰。                追忆起属于父亲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动荡,时局不稳,因而他这一生流离颠沛,生活一直处于困窘状态。年老以后,国家虽给平反恢复了工作,而此时父亲也疾病缠身,父亲的一生,没有享受,只有默默的付出。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每逢过春节期间,都会帮周围的邻居、亲朋好友、单位同事,写春联;退休后,父亲由于身体原因,虽然不能做重体力活,也并未闲着,仍在为社会、为单位、为他人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的一点儿绵薄之力。如在节假日义务帮助他所在学校(商都县春明小学)收发报纸、杂志,并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列出表格填写好,等开学时交给负责人。                                     

父亲喜欢博览群书,常常把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都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订阅报纸、刊物上。父亲通过自学略懂一些医学知识,常帮助周围的亲朋好友和家人通过针灸、推拿、按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普通疾病。记得最清楚的是,村里有个小女孩得了湿疹,到处寻医问药也没有治好。来找我父亲,父亲每天耐心地帮这个小女孩针灸、推拿按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个小女孩的症状逐渐好转。小女孩的父母过意不去,要答谢父亲,被父亲婉言谢绝了。                                          父亲爱好看书、读报、作笔记这个良好的习惯从未间断过。退休后自己制订了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每天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先进行自我按摩,再在我家小院里走上几圈,然后进家洗漱,吃完早饭,就开始把小炕桌搬上来,读书、看报,学习一小时左右;下午午休后也要学习一小时左右,再散散步(如果期间家里需要买菜、买生活用品等,父亲就不在小院散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过。父亲于1998年撰写了《家族回忆录》和曹氏家谱。                   

                      我从懂事起就一直很崇拜父亲,在我心里,父亲一直都是什么都会,无所不能的人。写字、唱歌、画画、讲历史、通天文、晓地理……父亲的确也是这样一个人。记得小时候,我只要看见书上有自己喜欢的图案,就硬缠着父亲,让他给画下来;父亲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拿起铅笔在一张白纸上很快就画好了,父亲画的和书上的一模一样;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马上把父亲画的放进我的铅笔盒;第二天带去学校向同学们炫耀,每当看到班里的同学露出羡慕的神情时,我心里就非常高兴,还略显得意。每学期学校给发下新书,我拿回家马上就让父亲给包好书皮,写上名字、班级,因父亲写得一手好字。父亲闲暇时,我会缠着他给我讲各类故事,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父亲总是讲得绘声绘色,时而逗得我哈哈大笑,时而又引得我泪流满面……                                          父亲非常重视知识,重视对我的培养教育,经常对我讲,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一个“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的人。父亲把我培养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他经常教育我,要做一名当之无愧的人民教师,为祖国培养好下一代。              我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一直践行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初心与责任。我深深的明白要想给孩子们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比一桶水更多的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      教学中,我一丝不苟地传道授业解惑,力争把我所教的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岗位,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在我的心里,父亲永远是那个意志坚定,勇敢智慧,目光远大,是非分明,胸怀宽广、知识渊博的人。他对我的爱如山一样高大巍峨;如阳光一般,让我的心灵即使在寒冬也会温暖如春;父亲的爱是迷航的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父亲的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                              二、善良的母亲                     

母亲(李秀梅)生于1922年农历一月十一(属狗),母亲兄弟姐妹五人,只有母亲一个女孩。她虽然不识字,没读过书,却是一位善良、贤惠、勤劳、乐于助人的人。母亲比父亲大两岁,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母亲过日子十分节俭,喜欢收收拣拣,裁衣剪下的边角料,五颜六色的布头,一根麻,一段线,一粒扣子……她都会拣来收起,这些被废弃了的,不起眼的小东西,到了母亲的手中,便有了用处。说不中啥时候,就会派上用场,变废为宝。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勤劳朴实的家庭妇女,深得同辈以及小辈们的敬重。                  母亲的手特别灵巧,她能把剪好的花样儿,描摹在布面上,做出各种新颖的衣服给我穿,穿上母亲做的衣服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有多自豪了。母亲给我和父亲做的鞋垫,放进鞋里,不大不小正合适。有一年冬天,母亲给我做了一副绣着粉红色梅花的棉手套。我蹲在母亲身旁专注地看着母亲在熟练的穿针引线,母亲边做针线边回头看着我,爱抚地说,有了它,这个冬天你就不会冻手了。我戴在手上,美在心里,暖在心里。                              长大后我想,大概那时母亲希望我日后做人,应像梅花一样,谦虚谨慎、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强独立吧!母亲做的这副手套,不仅温暖了我的双手,还使我明白了,做人应有梅花一样的秉性。母亲用一针一线为我和父亲缝制着数也数不尽的温暖。她从来都不闲着,不是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就是为我们一家人的一日三餐而忙碌;要不就是打扫院子、收拾、整理家,反正从未见母亲闲着,手里总是在不停的做着营生。    父亲与母亲一直相敬如宾,他们在最困难的时期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相互扶持,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父母亲从来都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老俩口无论走到哪里,住在哪里,都乐于助人。因此不论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还是长辈、晚辈,只要是和他们有交集的人,都愿意和他们相处。                                          母亲的善良还体现在帮助他人方面,只要遇到别人有困难她都会尽力去帮忙,即使自己生活也很困难的情况下,也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她总认为能帮多少算多少,起码是自己的一点儿心意。成年后,我想:“也许在母亲心中,始终认为能够帮助他人,是一种乐趣吧。”母亲还经常毫无报酬的帮婚丧嫁娶的人家缝衣(棉衣、棉裤、做被子),锁扣眼儿,生豆芽等,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母亲为人朴实,她从不斤斤计较,不论家里家外总是先想到别人,然后才想到自己。                                      母亲始始无怨无悔、不离不弃陪伴在父亲身边,照顾着多病的父亲。临终前还在惦记着父亲,并一再嘱咐我,千万要照顾好多病的父亲。母亲由于长年累月、积劳成疾,于1992年冬永远的离开了我和父亲。母亲的离开对于我和父亲来说,真像天塌一样。我和父亲很长时间都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中。父亲由于对母亲的思念,也在七年后,于1999年冬走完了他曲折坎坷的一生,去陪伴和他曾经患难与共,相伴一生、携手一生的母亲。纵观母亲的一生,是那么善良、贤惠、任劳任怨、乐于助人。我的母亲—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位把自己一生的全部心血、精力,都献给了我(她唯一的女儿)与她挚爱的老伴!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的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父母亲,那慈祥的面容和对我疼爱有加的诸多画面,使我泪湿衣巾。父母亲,虽离开我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从未离开过我的记忆。他们的善良、勤劳、无私、乐于助人等好品质,一直影响着我,我会将它继续传承下去。写于2022年正月十八日

  自明末清初王郎创螳螂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一直以来,对於螳螂拳历史源流,已有众多描述。早年螳螂拳的师承发展只有口头传说,并无史料考证。至真正有螳螂拳文献记载,已是近代莱阳县志所载小赤山李秉霄及世传梁学香之「螳螂拳谱」,另尚有王云生所传之「升霄道人重集一少林真传七星螳螂拳」。有关在祖师王郎之后传至升霄道人、宇宙道人 或福居禅师之说,至今尚无资料证实。有感於香港及海外螳螂拳史述与发源地山东省差异颇大,故想就螳螂拳近代发展问题表达个人意见,以期望世界各地螳螂拳同门交流沟通,共同探讨。

  螳螂拳的发源地是山东省烟台地区,最初流行於莱阳、海阳一带。经历代宗师充实发展,逐渐形成了三大古老流派: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早年螳螂拳并无门派之分。传说王郎创螳螂拳时只有「崩补」和「八肘」,至李秉霄及赵珠时才创出「乱接」(现也叫拦截),再传至梁学香才有「摘要」。故螳螂拳的经典套路为「崩补」「八肘」「乱接」「摘要」。其后流传广泛,研习者众多,始分枝成各种流派,套路亦各有发展创新。

  在此顺带一提,梅花、七星、六合三种流派的螳螂拳是各有特点和要求的。其演练风格及技击方法均各有偏重,不可混为一谈。同样一套拳,外表结构差别不大,但其身法、步法和劲法却有区别。例如不能用六合螳螂的风格去演练七星螳螂的套路就变成七星螳螂,也不能用梅花螳螂的风格去演练六合螳螂的套路就变成六合螳螂。又如太极拳,发展至陈、杨、吴、孙、武、赵堡等各派,是各具风格和技术特点的,内涵也有很大区别。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将几种流派合而学之而产生另类风格的,这又当别论。有关各派螳螂拳之技术分析,容日后详谈。

  螳螂拳外传始於二十世纪初叶。当时烟台地区的螳螂拳名师纷纷到外发扬光大。到香港传播螳螂拳的主要是七星螳螂罗光玉,太极螳螂赵竹溪,梅花螳螂鲍光英三大名师。传播到东北三省、北京及北方各省的有太极梅花螳螂郝家门,七星螳螂林景山,梅花螳螂(太极螳螂)姜化龙、宋子德一脉以至传人莱阳三山即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及纪春亭等名师。到台湾传播的已是一九四九年以后,有梅花螳螂李昆山、七星螳螂王松亭、六合螳螂张祥三。其后亦衍生出八步螳螂、秘门螳螂、长拳螳螂等。由於当时尚处於资讯落后时代,以至其后的历史原因,在几十年的一段长时间内,香港和海外的螳螂拳与发源地山东省及国内的螳螂拳,基本上是处於隔离状态。所得到的螳螂拳史料、拳谱、拳理、技术特点等资料,主要是言传身教。但这些来自山东烟台地区的名师在语言沟通上是有一定困难,故此就产生了许多对螳螂拳史料、技术理论的不同理解。其传人亦根据各自的悟性去演绎,以至有穷毕生精力研究螳螂拳而其权威性的某些观点,却令山东的螳螂拳同门难於理解和接受。笔者感觉两地对螳螂拳资料各有偏颇,香港对於螳螂拳南传的同时山东及北方各省螳螂拳发展缺乏资料,而山东地区各派嫡系螳螂拳对外传螳螂拳情况亦理解不足。鉴於此因,笔者希望将两地螳螂拳近代发展慨况提供参考,以利彼此增进了解。正如去年往烟台与市武协及螳螂拳传人的交流中达成共识,海内外应加强沟通交流,共同为发扬螳螂拳而努力!

  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太极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於清代李秉霄。据莱阳县志所记,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莱阳赤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第十七代后人。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其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各地。」传李秉霄於乾隆年间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於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其后大盗将生平所学传授,艺成而盗不复至。而其艺正是王郎所创之螳螂拳,师承过程史无记载。李秉霄原从文考取贡生,后弃文从武,苦练经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师。因其使用双钩出神入化,故人称「李二钩」或「二钩爷」。根据「县志」和「螳螂拳谱」记载及有关传说,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

  李秉霄传於赵珠,字起禄,清嘉庆年间莱阳赤山村人。赵珠自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艺超群,尽得李秉霄真传。赵珠的螳螂拳环环相绕,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此称为「梅花螳螂拳」。据「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跌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赵珠传艺於梁学香。

  梁学香,字书圃,海阳县发城乡榆山夼人,生於清道光年间(1810年)。外号「梁一眼」,家中堂号「德顺堂」。其身材瘦小,但极为灵敏,因聪明勤奋,博学多才,故武学造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对方於死地,因此亦有「梁铁锤」之称,并从此声名大振。梁学香半生以保镖为业,凭螳螂拳旗号闯荡江湖无敌手。梁学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对「太极拳」也有极深的研究。他将「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与「太极拳」的精要融合,创编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历代拳师不轻易外传。从此时起,「梅花螳螂拳」又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简称「太极螳螂拳」。梁学香不但将「梅花螳螂拳」技法创新,同时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单传习惯,传艺极广,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烟台地区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学香之子)、郝宏,姜化龙、李明环、孙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蒋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据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门人所载,赵竹溪师承迟守进、任丰瑞,而迟、任二人师从孙元昌,而孙元昌正是师承梁学香(香港记载为梁树香)。由此可见,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学香。梁学香将生平所学,写下了「螳螂拳谱」一书,为「梅花螳螂拳」的发展奠下了理论基础。笔者在去年与山东省烟台武术协会的交流活动中,有幸见到了梁学香所写的「螳螂拳谱」。「拳谱」除了论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谱,就是「棚补」(崩补)、「乱接」、「分身八肘」,从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发展过程中的根据。自梁学香之后,「梅花螳螂拳」发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传人不计其数。在此谨列山东省郝宏、姜化龙二大主流及赵竹溪、鲍光英南传发展的概况。

  (一)太极梅花螳螂郝家门(郝宏一脉流传概况)

  郝宏,字莲茹,(1986-1914)烟台牟平莱山区初家庙后人。尽得梁学香真传,创办「螳螂郝宏」拳坊,是烟台近代极负盛名的三大拳坊之一。郝宏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时,因其枪术出色,人称「神枪郝」。郝宏对「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技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著有「精神」拳论,精辟地阐述了拳理技法,使之达至完美的极高境界。其子郝恒议、郝恒禄、郝恒常、郝恒信、郝恒坡、郝恒祥俱得父传绝学,武功精湛。郝家兄弟传人极广,桃李满天下,形成了现今山东省、东北各省和海外各国影响极大的「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

  郝恒禄,字绥唐,道号「云谷子」,外称「二老道」,是郝宏第二子。自幼随父习武,终生研究武学,在郝家兄弟中功力最为深厚。郝恒禄依据螳螂剑法,吸取各家剑法精华,创出饮誉武林的「螳螂达摩剑」,其剑法出神入化,技击性极强,风格独特。郝恒禄生平禅佛修道,悟性极高,文韬武略、博学多才,他在一九二六年重修拳谱,发表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论」,奠定了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论体系。郝恒禄曾任吴佩孚部队的武术教官和蓬莱国术馆长,并先后在烟台、青岛、蓬莱、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授艺,传人多不胜数。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礼、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郝斌等。

  郝家兄弟各有传人。长子郝恒议(1815-1929),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济南等地传艺,曾任张宗昌部队武术教官。其传人主要有贾百胜、贾百龙、张玉成、杨典杰、贾世林、贾其云、贾玉坤、谭炳章等。

  三子郝恒常,主要传人有孙若康、杨学敏、贾世善、王化亭、毕树财、张瑞卿、邵明光、牟传清、阳玉等。

  四子郝恒信,(1892-1957)外号「郝四彪子」,以气硬功著称,在烟台授艺数十年,曾任烟台特区国术馆教练。主要传人有郝忠岳、苏世昌、刘继须、王明儒、宋肇德、刘忠齐、刘忠训、张思秀、刘吉田、刘封镜、纪忠德、张楷堂、姜沂等。

  五子郝恒坡,外号「五猴子」,功夫扎实,灵活如猴。先后在济南、蓬莱、青岛、大连等地授艺,曾任青岛市国术讲习所所长。主要传人有郝贡、姜炳祥、陈淑海、周凤岭、腾培熙、张万福、袁惠琴、葛殿升、陈炳超、孟宪云、孙振先等。

  六子郝恒祥,主要传人有郝永杰、贾世善、姜勤方、姜保方、姜万景等。

  郝家兄弟一门六杰,由此而衍生的传人不计其数。

  郝斌,(又名郝宾)字善卿,(1906-1984)是郝恒禄之子。自幼随父亲、祖父习武,十八嵗时已获山东省国术决赛冠军,终生以授拳为业,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其最擅长「螳螂达摩剑」及「摘要」,精於技击,艺高功纯。生平与人较技无数,未尝败绩。他曾任牟平县国术馆最后一任馆长,并传艺於牟平、烟台、青岛、东北三省等地。他为了发扬中华武学,不辞劳苦走南闯北,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是武林中的典范。回想当年笔者往烟台拜郝斌为师学艺,千辛万苦历尽艰难,郝斌师父有感於笔者诚意,尽将武功传授,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师父对我可谓恩重如山!郝斌传人不计其数遍及海内外,连续四届的「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其承办者正是其门下「青岛太极梅花螳螂拳委员会」。在历届比赛中,其传人均能勇夺螳螂拳、械冠军。笔者有幸参与近两届赛事,去年取得螳螂拳、螳螂剑及传统拳三面金牌。因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是难得的高水准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为纪念郝斌,青岛孙德龙已开办「郝斌螳螂拳武馆」;烟台曲滋君成立了「烟台太极梅花螳螂拳研究总会」;笔者身为郝斌弟子,先在广州传播,近年在香港发扬光大,已成立了「香港太极梅花螳螂拳总会」;南韩金寅来也成立了「韩国梅花螳螂拳总会」。现山东省、东北三省及全国各地和海外传人均以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为尚。郝斌声名显赫,威震胶东,一生对螳螂拳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历史人物。郝斌传人无数,未可尽录,主要有其子郝维志、弟子孙德龙、曲滋君、孙德尧、孙德孝、汪宜臣、王聚胜、魏文阜、葛希信、孙宝恩、孙雪坡、陈学昆、张发龙、姜道泉、郑兴书、梁焯忠、关晓文、危凤池等。

  曹德坤,(1885-1959) 是郝恒禄的得意弟子。於一九一五年由烟台到哈尔滨授艺,是东北三省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创有「德坤武术馆」。东北三省螳螂拳的发展是非常蓬勃的,其流行程度比海外甚至发源地山东省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所谓「发源在山东,发展在东北」之说,可见东北三省螳螂拳盛况。曹德坤在东北传播数十年,传人多不胜数,主要有齐志岗、张炳熙、张松岺、盛风洲、董子刚、刘占帮、齐立德、顾云召、张迳松、张传进、冯照明、刘长功等。曹德坤的徒孙即张炳熙之子张同滨,在哈尔滨创办「梅花太极螳螂拳武术馆」;曹德坤的另一弟子刘长功在东北也成立了「梅花太极螳螂拳委员会」。至今,俄罗斯、东欧各国相继邀请其传人出外教授螳螂拳,使螳螂拳的发展走向另一高峰。

  郝宏一脉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至今也称「梅花螳螂拳」,又名「梅花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非常庞大的体系,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在螳螂拳的历史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姜化龙一脉流传概况

  姜化龙,(1855-1924)山东莱阳黄金沟人,深得梁学香真传,是「梅花螳螂」系统的另一主要传播人。在清末民初年间,世有「打得硬姜化龙」美誉,为当时山东武林泰斗之一。据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猴。」姜化龙三下沧洲无敌手,名震武林。其时,莱阳有习罗汉拳和地功拳的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龙交流武艺,互补长短,将其精要纳入螳螂拳,为螳螂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姜化龙授拳足迹遍及胶东,晚年在烟台、莱阳设馆授徒,弟子众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昆山、刘祖源、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

  宋子德,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生於一八五五年,与姜化龙同龄,卒於姜化龙之后。因家境富裕,人称宋二爷。宋子德原习猴拳与长拳,后拜姜化龙门下研习螳螂拳,与姜化龙和李丹伯结义为兄弟,情同手足。宋子德全面继承了姜化龙武学,并遍阅各派武典,访友论武,吸取各派武学精华,对姜化龙所传「梅花螳螂拳」进行充实发展,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太极螳螂拳」。其传人亦确定为「太极螳螂拳」始於宋子德。宋子德富有文采,故能对姜化龙所传梁学香的拳谱重新整理,形成了理论体系更为完整的「螳螂拳谱」,对螳螂拳的发展贡献良多。螳螂拳在姜化龙、宋子德时代盛况空前,其开设的武馆遍布胶东及以外地区。宋子德武功超卓,相传与人过招,对方鲜有能挡其锋者。宋子德先后在莱阳、烟台等地授拳,其主要传人都是名震一时之辈,如:王玉山、崔寿山、赵石亭、宋环亭、姜吉和、纪春亭、姜玉龙等。

  李昆山,字进玉,(1890-1982)莱阳县沽汇乡由各庄人。十二岁时随伯父李丹伯习长拳,至十七岁时李丹伯感染沉疴,弥留前将其托咐结义兄弟姜化龙。李昆山拜姜化龙为师,苦练六年,将「梅花螳螂拳」中精华「摘要」六段、「八肘」、「拦截」、「梅花路」等尽得真传,而姜化龙所精擅之气功,如「达摩易筋经」、「气功八段锦」及「三回九转内功」等,均能承继衣钵。一九三三年春天,先与同门王玉山、刘祖远、宋举龙共四人往济南参加山东省国术考试,李昆山获长兵组第一名。同年秋天赴南京参加国考,连战连胜,最终获得长兵组冠军。李昆山先在李景林於济南所创办的山东国术馆任教,后返莱阳,筹组莱阳县国术馆。当时李昆山曾任黄县警察队长,认识了黄县首富也是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其后武馆就设於丁子成所开但已歇业的北当铺内。不久,参加了抗日战争,后来随军到了台湾,成了台湾「梅花螳螂拳」的开山始祖。李昆山在台湾的主要传人有李登五、孙鹤丰、李鸿杰、于峨一、李纯德、崔维国等。在莱阳传人有张寿山、张继先等。张寿山再传张炳斗,张炳斗是李昆山外孙,得到真传,后曾跟螳螂名家王玉山深造,著有「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及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一九八二年担任山东电视台「武松」电视剧武打设计;一九九二年开办「青岛市莱西市昆山武术学校」,培养出不少人材。

  崔寿山,字彭年,(1890-1969) 莱阳诸陆人。师承宋子德,主传烟台一脉。其对螳螂拳造诣颇深,他的最大贡献在於重新编写「螳螂拳谱」,该谱一脉相传,是螳螂门的武学经典。崔寿山曾任教於莱阳国术馆,后到大连传播,三十年代初到烟台设馆授徒,晚年回家乡莱阳。其主要传人有张楷堂、孙相庭、曲伸、徐凤岐等。张楷堂,烟台所城里人,曾师承烟台武林赫赫有名的郝恒禄、郝恒信兄弟习「郝家梅花螳螂拳」。三十年代初拜师崔寿山学「太极螳螂拳」,苦练六年尽得真传。张楷堂卒於一九九三年,终年八十三岁。继承其衣钵者有周振东,现在烟台发扬光大,是崔寿山一脉「太极螳螂拳」的嫡系传人。另徐凤岐有传人孙德等,也在烟台传播。最近出版了不少「太极螳螂」的影碟,对发展螳螂拳作出了贡献。曲伸,辽宁大连人,出生於一九一九年,原师承赵培起、王子章习秘宗拳,一九三四年拜崔寿山门下习太极螳螂拳,主传东北吉林省一脉。

  王玉人,莱阳崔疃人,(1892-1976)宋子德之得意弟子,武功超卓,享有盛名。主传青岛一脉,有太极螳螂青岛派之称,其武馆设於青岛,传人遍布胶东。他两个儿子王元亮、王元乾尽得真传,在青岛、莱阳设馆授徒,桃李满门,主要传人有吕国堂、刘美杰、李飞林等。王家兄弟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也有传人,其日本弟子有「螳螂拳大要」巨著问世,是第一部由海外讲述现今山东省太极螳螂拳系统的代表作,内容丰富精彩,可见其日本传人研究螳螂拳已达至登峰造极之境界。

  袁子(址),字绍周,师承姜化龙,是「梅花螳螂」传播东北三省的另一支脉。主要传人有顶门弟子李端禄以及女儿袁侠。现今辽宁省丹东传人最多。在二零零零年山东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笔者亲眼目睹袁侠前辈下场表演,果然老当益壮,功力深厚。其主要传人有衣海峰、王宝吉、徐再兴、王孝东等。

  姜化龙一脉的「梅花螳螂拳」或名「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是非常蓬勃的。教授螳螂拳的武馆遍布山东,名声远播,流传极广,成为山东省第一拳种。经历几代名师的努力,写下了螳螂拳发展的光辉历史!

梅花螳螂拳的分类门派

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于清代李秉霄。据莱阳县志所记,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莱阳赤 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第十七代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