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6浏览:3收藏

明成祖朱棣简介,第1张

 明成祖朱棣(1360——1424)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籓镇北平。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惠帝即位后,感籓王势力过大,威胁到他的皇位,计策削籓。朱棣发现后,起兵'靖难'经三年的战争,于1399年夺得帝位。年号「永乐」为明成祖。

 即位后,五次亲征漠北,迁都北京,谴郑和使西洋,消除籓王势力,继续执行垦荒,囤田,兴修水利建设等政策,加强对北方的管理,修《永乐大典》对明王朝的建设起了很大的贡献,成明朝强盛之主。

 为什么中国不在那时开拓殖民地?

 为什么当中国在海上有绝对的霸权之后,放弃了强权?长久以来, 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是一未赋予生命的父亲,不单对城邦小国如此,同时对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这种认知回应了中国固有的观念。天子既为上天之子,当然也是全天下的统治者。早在基督纪元出的几世纪,中国人已经熟知一种概念:天下之大,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没有所谓疆界之分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假如已经拥有一切,还有什么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欧洲列强的侵略行为,超越了原本为了满足开拓东西贸易有利环境的需求,这种好战而类似十字军东征的殖民主义,完全和中国人理想中万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驰。因此,在中国皇帝身上看不到欧洲这种观念。从明成祖身上当然也看不到这种观念,归顺中国所换得的报酬是本身的繁荣。以这种方式对待未开化的民族可以提升他们对 的忠诚度,这种远比加强驻军的兵力来的有效得多了。无论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结论,试着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地方维持驻军是愚蠢的行为,因此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作过这种尝试。而欧洲各国殖民强还要再过四百年后才得到相同的结论。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因年号永乐,故又称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在位期间设置内阁,完善中央制度;迁都北京,稳定边疆;发展经济,浚通大运河;平定交趾,五征漠北;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万国来朝局面;整理中华文化,编撰《永乐大典》,开创永乐盛世。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后改为明成祖,葬于长陵。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给儿子起名字的。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朱元璋意思是要顺应天命,推翻元朝。1360他又有了第四个儿子,几乎与朱棣出生的同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样为这个孩子取个吉祥名字,他就更没有功夫去琢磨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极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这时朱棣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岁,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

 青年时代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岁青年,朱元璋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朱元璋同时对朱棣和其他的几个子女们加强了教育,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朱棣从朱元璋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靖难之役

 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为图朱棣,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装疯以麻痹二人),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伐朱棣。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登基为帝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明成祖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

 朱棣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在全国局势稳定之后,朱棣为了加强对大臣的监控,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同时,明成祖又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地区,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 封号。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去世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朱棣活剐三千宫女

 活剐三千宫女,据说是为了一个女人。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宠爱。不料永乐八年(1410年),权氏随朱棣率兵北征,死于归途,害得朱棣为宠妃很掉了几滴眼泪。

 朱棣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吕氏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直烙了一个月才死。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揭发吕氏毒死权妃的人也姓吕,是一位朝鲜商贾的女儿,史书称其为“贾吕”。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宫女和宦者结为夫妻一样的伴侣,实际上没有实质上的性行为,仅仅是相互慰悦、相互照顾而已,宫内称为“菜户”或“对食”)。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

 朱棣却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

 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

 朱棣下令将这些从全国选来的美丽的宫女全部处以剐刑。所谓剐刑,即是凌迟处死。此刑主要用来处死“谋大逆”、“谋反”等政治犯。

 行刑时朱棣亲临刑场监刑,经常还亲自操刀,残杀宫女。一位河北籍宫女受刑时斥骂朱棣:“你年老阳衰,我们宫人与宦者相悦,又有何罪!”

 朱棣更加恼怒,令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宦官相拥图,遍示内宫,羞辱无辜的宫女之余,亦不啻自我羞辱。《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大肆屠杀宫女之际,适有宫殿被雷电击毁,宫女们暗喜,以为朱棣会因害怕上天惩罚而停止屠杀,但朱棣“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大内以30余宫女生殉朱棣。她们吃完饭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殿阁。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们吊死。

 朱棣的皇后

 仁孝徐皇后(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嫡后,濠州人,明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母谢氏(谢再兴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被册封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寿46。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长陵。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祔太庙。

 徐皇后为朱棣生有他半数以上的子嗣,其前三子俱为徐后所生,分别为太子朱高炽(明仁宗)、汉王朱高煦及赵王朱高燧。除长子高炽性情温和好学之外,汉王高煦、赵王高燧则都生性骄横,她主张立高炽为太子,曾屡次向朱棣进言,指出高煦高燧性格不好,不但不能重用,还得为他们选择敢于监督劝诫的僚属。

 历史评价

 明成祖朱棣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荣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唯独对建文帝忠臣处理过狠,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

 《明史·成祖本纪》中评价明成祖: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这其实是一个出现意外,一个朱棣也没有预料的喜剧片出现意外。本来朱棣的牌位是要被抬出来太庙,但无奈水平太出色,一向独来独往的世宗也不敢造次。为了能科学地将朱棣的牌位留到太庙,因此世宗给朱棣一个成祖的溢号。就是这样,朱棣成了万事不祧的明成祖。

历代王朝皇朝皇帝的溢号都遵照祖有功功率而宗有德的国际惯例,其实就是开国之君务必溢号为祖,然后随之君则以溢号宗。一般情况下,溢号为祖的开国之君牌位,还可以在太庙万事不祧。但是其他溢号为宗的皇帝,在太庙里面就较为拥堵,通常情况下只有容下七位皇帝的牌位。

对于皇帝而言,这是一个大事儿竞争很激烈。终究王朝皇帝许多,一些皇帝都要被挤压太庙,但是也有规律可循,那都是按照与在职皇帝亲属关系亲密做规范。可总有一些出现意外发生,就会有某些皇帝较为不幸能被竞争被淘汰。

世宗继位的时候也是那样,因为他是藩王之躯继承大统,于是他就给自己腹黑王爷亲生父亲上皇帝头衔,那他亲爸的牌位就要进太庙。可太庙里有了七位皇帝的牌位,这时候就要移除一位。依照以前的国际惯例与世宗最生疏的皇帝该是朱元璋,但人家是建国皇帝,是太庙的最牛钉子户挪不动。

那只能是下一位皇帝,其实就是朱棣。实际上难题非常简单,将朱棣的牌位送出去太庙后就行了。但是事实上,世宗害怕移朱棣的牌位出太庙,由于满朝臣子不愿,他也不愿。为了能有效吸引朱棣的牌位,因此世宗索性给朱棣修改了溢号为成祖。无论后人皇帝咋竞争,朱棣也不会迁移太庙。

谈起世宗此人,实际上很有趣,这个人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也是第一个差点被内侍杀害的皇帝,或是第一个搞出大礼议之争的固执皇帝。总而言之这名皇帝很有个性,干过很多不闻不问事情,但是吧,别人操控朝廷能力都不差。因此世宗此人不敢说,便是透着一股邪性。

照理说这么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皇帝,还这么有特点,即然可以从太庙挪出一位皇帝牌位,为什么就害怕挪朱棣的啊?说起世宗是害怕诸臣的义愤填膺吧,也不像。终究大礼议之战,世宗敢单杀满朝臣子,跟诸臣们硬碰两年,总算让诸臣们让步允许为他亲生父亲上皇帝头衔。从事就可以看出,世宗从不惧大臣。

说起朱棣丰功事纪,世宗心怀敬仰,狠不下心挪明星的牌位出太庙,好像也不像。尽管他也是和朱棣一样是藩王之躯继承大统,但他和朱棣也是有本质区别。这个人是大臣们依照朱元璋制订的承继规定迎回京城的皇帝,而朱棣是谋反上台。

换句话说,世宗的皇帝王位会比朱棣顺理成章得多。因而他对于朱棣应当没多少仰慕之情,而且如果那般,这个人就是认可造反有理,那他的江山便会有那么一些不安稳。因此对于朱棣她不或许真的钦佩,乃至仰慕十分。

可世宗也给了朱棣成祖的溢号,将朱棣捧到跟朱元璋这一建国皇帝一样的影响力,愣是害怕挪朱棣的牌位出太庙,实际上只是因为世宗内心的小心思。那便是世宗归属于朱棣一脉的血系,假如朱棣都不在太庙待在家里,别的朱棣子孙后代的皇帝怎么好意思在太庙呢?

并且世宗归根结底都是藩王坐在皇帝王位,在京城根基不稳,他不能为自己皇帝真实身份留有一丝能够让人诟病的区域,因此朱棣的牌位不可以离去太庙,要不然这个人就是给自己挖坑,质疑自己皇帝的身份擒雄。但依照规定必须要挪出朱棣,因此这名很邪性的世宗索性给朱棣提升一个Level,这便永不后遗症了。

通俗点说这件事情很乌龙茶,没有人敢一个皇朝搞出2个祖,终究这件事情去世后到地底难以跟祖先交待。可世宗这样做,看似是为了老爸的牌位可进太庙,可事实上,就是为了更为牢固自身皇帝擒雄身份。这也是朱棣去世后没想到事情,如果能让她挑选,他不愿上升到了跟他爹朱元璋一个Level,但无奈子孙太邪性。

明成祖朱棣嫡后的生平

 朱棣的形象向来都冷血君王,但他遇到仁孝徐皇后却柔情似水,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明成祖朱棣嫡后的生平。

 朱棣的形象向来是铁血君王,做起事来暴力成性,能动手的,绝不动嘴。但这样一个人,竟然还对一个女人柔情似水,这个女人究竟是谁呢?她就是仁孝徐皇后。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长女,从小知书达理,天资聪颖,在未出阁时就是无数骚年心目中的女神。后来在一次唠嗑中,朱元璋就与徐达定下了儿女亲家,徐女神便嫁给朱棣了。在婚后的日子中,朱棣和徐女神不仅恩爱有加,更是信任备至。

 徐女神不仅统领后宫,更是成了朱棣的国事顾问,完全不顾后宫不得干政祖制,在精神上和实际行为上给了朱棣莫大的帮助。而且还自己亲自编写了《内训》和《劝善书》两部著作,训教天下妇女,吸粉无数。永乐五年,徐皇后病重,七月年仅46岁的徐皇后病逝于南京,留下了一段,千古爱情的绝唱。

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事迹简介

 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朱棣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1、少年经历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给儿子起名字的。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

 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朱元璋意思是要顺应天命,推翻元朝;1360他又有了第四个儿子,几乎与朱棣出生的同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样为这个孩子取个吉祥名字,他就更没有功夫去琢磨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极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这时朱棣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岁,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

  2、青年时代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岁青年,朱元璋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朱元璋同时对朱棣和其他的几个子女们加强了教育,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朱棣从朱元璋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

 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3、靖难之役

 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

 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为图朱棣,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装疯以麻痹二人),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伐朱棣,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

 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

 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4、登基为帝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尚未就藩,明成祖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熙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熙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

 朱棣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在全国局势稳定之后,朱棣为了加强对大臣的监控,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同时,明成祖又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地区,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

 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5、去世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明成祖朱棣简介

 明成祖朱棣(1360——1424)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籓镇北平。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惠帝即位后,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