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姓 肖氏家谱 肖姓起源 肖姓名人 肖姓的来源 肖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肖姓 肖氏家谱 肖姓起源 肖姓名人 肖姓的来源 肖姓简介,第1张

必要说明  肖姓是萧姓的俗称。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

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 大心

说法一: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对于说法一,有这样生动地描述: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说法二: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郡望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

1、兰陵郡:西晋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隋时废此郡。

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

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萧姓望族居兰陵、广陵。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

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

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肖姓与萧姓的辩证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如《深圳姓氏谈》载:“肖姓亦即萧姓,萧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勇将南宫长万攻打鲁国被俘,几个月后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与宋闵公于后宫博戏。闵公无意嘲笑了长万曾当俘虏,长万顿时恼羞成怒,打死了宋闵公,又杀了几个大臣,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大心组织军队,杀逐南宫长万及同党,平息了内乱。宋间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庸国,称为萧叔,其后人就是萧氏即肖氏。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从福建迁至深圳地区,现聚居在坪地镇,是该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岗、香屋一带。”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 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 Xiào 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 Xiào。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不可取。“‘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己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己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己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今、明年全国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代姓家谱字辈如下:

一、湖南善邑代氏字辈:“仕洪国正天心顺上达民兴世泽良光宗耀祖承先绪盛德殿邦声远扬”。

二、湖南湘潭代氏字辈:“宗德显扬光辅盛朝金紫万年受兹介福敦崇孝义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泽衍来裔”。

三、河南邓州代氏字辈:“广华敦林永典孝”。

四、代氏一支字辈:“维应学文楚正光明兴志中启富跺龙庭泽元道德向世传伦”。

五、贵州遵义代氏一支字辈:“国长正碧文万兴明智安克家端大本登台尚儒官”。

六、重庆江津代氏一支字辈:“清周世尚尊先圣华国文章道德兴”。

我姓李,祖上也是南京应天府的(今河南商丘),据老辈口口相传,当时是被发配,充军到云南(蛮荒之地,安南郡)由于年代久远,家谱遗失,现知排辈字,红,志,应,天,昌,维,德,为,本,现居,云南红河,玉溪一带,有没本家兄弟,

盐城杨氏(四知堂)并不是来自苏州阊门,而是 大运河的下一站 无锡洛社镇。

传说中的苏州阊门是水路的中转站,所以,被移民人的都说是阊门。

盐城杨氏可以搜到一段:

《盐城杨氏源头》

版谱上,盐城杨氏始祖杨青字清之,生卒娶葬均失考,明洪武初公自雒社迁居盐城,按父老相传,公葬李家伙。雒社就是今洛社镇,无锡惠山西北,洪武元年是1368年,明朝初年先祖怎么从无锡洛社到了盐城呢。先说说源头再谈移民。

从版谱的姓名执事表判断,盐城谱可能正式大修过两次,第二次就是到了民国初年,才考证出源头是无锡鸿山杨氏:民国十一年, 无锡鸿山谱主编杨楫(字榆庵)在盐城杨氏宗谱序中写到,鸿山杨氏续谱(1917年)不到四年,遇到由扬过江相访的杨同升(字酉山)杨同璌(字芷矼),二君说远祖杨青不详,不知来自何处。看到杨楫所拿的鸿山谱后,检至小六派世表,光彩焕发…远祖之名临之在上,稽其年世正相符合,则大喜奔走来告…疑为神助…欢欣鼓舞;另一篇谱序说,昔客皖省军幕统领少彭(杨瑞文)握手谈史事辄娓娓动听,今春又遇少彭于淮上,执鸿山杨氏宗谱示余曰:吾族公支由鸿山继迁盐城,吾方纂盐城宗谱,请子为吾族序之。

从这两段判断,在民国之前五百年间一直不知支派源头,原因是盐城杨氏修谱的次数少,许多先祖生平史料缺失,生卒娶葬不详,靠布祖等民间记录才得知名字。

提起移民就不得不说洪武赶散,这段历史在盐阜民间流传甚广,所谓洪武赶散,就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的移民垦田。元朝末年,淮河下游沿海地区几经战争动乱,死伤者无数,破坏惨重,再加海潮漫溢、淮河泛滥、旱灾蝗灾连续发生更是雪上加霜。那时偌大的一个盐城县,只有六千五百多户两万一千多人。天灾人祸造成到处田荒灶废,一片萧条景象。朱元璋做皇帝建立明王朝,在部分地区实行屯田制度移民垦殖,以恢复经济,淮安府是屯田的重点地之一(今盐阜地区当时属淮安府)。据史书记载,洪武初(一三七O年前后)一次就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迁来四千余户,进行屯垦。以后,朱元璋又连续搞了几次大规模移民,一次迁江南民十四万到安徽凤阳,一次迁苏州、松江民万余来盐城。到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盐城居民猛增至八千九百一十二户,六万一千零八十人。始祖杨青正是因洪武赶散在一三七几年被迫从江南富裕水乡移民到荒芜的苏北艰难地开垦,苏北许多姓氏的家谱详细记录了这段悲怆移民的辛酸史,离乡背井的民众连梦里都想回到江南家乡。明府为发展经济提供优惠政策,开垦荒地插草为标,先祖们不得不留在苏北这片大地一代一代地生存下去。六百年来民间传说移民皆来自苏州阊门,其实这只是民众记忆中的一块圣地,是水路运输的起始或中转站点,一船一船的众多移民是被逼着从水路沿着大运河北上的。鸿山杨氏宗谱记载杨诩次子杨青十世居雒社迁居盐城关西里。雒社即洛社临靠京杭大运河,这正是被迫移民的原因之一,杨青所属的鸿山杨氏是很大的家族。

刘备的祖上是刘雄,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陈寿本志的记载:刘备的先祖是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的儿子刘贞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刘备便是他的子孙。

刘雄的先祖、刘胜之子刘贞于元狩六年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因为献于宗庙助祭的酎金成色不足而被免去侯位,因而定居在涿县。传至刘雄及其子刘弘,祖祖辈辈有很多人出仕于州郡。

扩展资料

刘备的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熹平四年,刘备与同宗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学习。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参考资料:

-刘备

前面我们讲了怎样通过建立安全岛,让我们在面对严重创伤的时候不至于卡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创伤治疗的时候,卡壳是最难的阶段。就是来访者讲到一些创伤事件之后,你找不到出路,卡在这个地方。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用安全岛这个技术,不一定要直接立刻马上面对那个最难的困境,通过迂回的方式达到疗愈的效果。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讲家谱图这个技术,有的也翻译成族谱图,是很有用的技术。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借助族谱图,可以找到我们家族中存在的资源而不光是我们个人生活史当中存在的一些资源。这个就很不一样。因为每个家族当中都会有这个家族当中的英雄,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似乎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大中华文化圈当中,几乎所有的地方,尤其是南方,就是都会有所谓这个家族的概念,有的是通过族谱,有的是祠堂,有的用家堂等等这样的一些方式呈现。其实家谱图技术最早不是在心理治疗里边应用,最早是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犹太人。其实犹太文化和我们中国文化有很多方面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说重视家族的关系,重视这个教育,还有重视男丁,好像是重视家族的传承,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很像的。所以呢,在二战的时候,一些犹太人逃难到中国的河南、上海这些地方,他们很容易融入当地的文化,因为本来就很像。

在创伤治疗中怎么去使用,这个地方,我需要跟大家提醒一下,这个 家谱图或者族谱图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让你找到这个族谱当中的一些力量或者资源,另一面也可能让你看到这个家族当中所继承的创伤 ,我们这里先讲一下它的消极面。其实 我们有很多个人创伤,看上去是个人的,实际上是家族的一种延伸。 那我接待过一些来访者,在初期阶段,看上去这个问题是自己的创伤,了解多了,是隔代创伤。

怎么发现这一点呢?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经历过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家族当中可能会存在被打压、或者做过一些不太合适的事这样一些成员。这些成员可能因为防御或者愤怒,然后在家庭里边就会扮演一个抱怨者或者是攻击者、防御者的角色。这些会在家庭里边传承下来。因为我见过一些家庭,家庭文化非常的冷漠,就冷漠到你觉得他们根本不像是一家人。那好像看上去是他们的互动或者交往模式出了问题,但是聊多了之后,你会发现不是,可能是他们在继承着上一代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创伤。比如说祖辈曾经有一个家庭成员,因为举报他的父亲或者母亲,以致于他的父亲或者母亲被逮捕或者被枪杀,然后像这样的一种创伤,在代际传承里就会造成严重的防御反应,以致于他们很多事情都不愿意谈,然后再一个就是相互之间的信任就会比较弱,这个就很麻烦。

然后你会觉得在很多家庭里边适用的一些技术再这个家庭里边不适用,那种恐惧感,如果在咨询室里边的话,你可以非常清晰地感觉到那种恐惧,而且那种恐惧又没有办法言表,因为这里边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说的,如果你要去问的话,就会用一些防御性的表达方式掩盖过去,但是你又明显能感觉到有一种家族传承的那种创伤在里边,这里边会有一些小辈在承担着上一辈的那种创伤,这个确实存在。可是话又说回来,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家族里边,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家族里边找到一些对于创伤的那种积极的回应,包括不谈也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就防止造成再次创伤。

从家谱图的角度去讲,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过去被视为不成功的、甚至是症状的这样一些反应,实际上有可能是这个家族当中继承下来的一种主动的而且有效的应对方式,只不过这种有效性没有得到这个家庭的承认,或者说它只适用于某个特殊历史时期所沿存下来的隔代创伤。这里跟大家讲一个例子,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家庭,这个很特殊,是三代人,我给他们两代人做过咨询,最年轻的这个孩子,是一个艺术学院学生,但是她不愿意照镜子,后来了解到,她的母亲也是这样。她本来觉得这个没什么,好像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她偶尔也会照镜子,当她照镜子的时候,她会有一种羞愧感,她还清晰地感觉到羞愧感背后有一种愤怒,不知道为什么的那种愤怒。

后来她的母亲也找我做咨询,她是单独来的。这个女孩子是因为学业问题来的,本来照镜子这个事情听起来不重要。但是后来在跟她母亲做咨询的过程当中,我才了解到这个事情其实挺重要,她只是没有注意到而已。因为她母亲也提到了同样的问题,,她偶尔照镜子也会感受到一种愤怒和羞愧想把镜子打碎或者扔掉,当然她母亲本来就有一点点自伤的那种倾向我就觉得挺恐惧的这是怎么回事。后来这个妈妈跟我在不经意地讲到了成长中的一件事,就是她妈妈年纪已经比较大,她经历过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那个时候她正好风华正茂、快读大学的年龄,家里又是高干子弟,条件不错,也挺爱美的,有好多次在阳台上照镜子、打扮打扮自己她妈妈就会骂她,你这个女流氓、你在勾引什么人?然后她就觉得无地自容,因为女流氓在那个年代是一个非常恶毒的骂人的话,而且这个话是从她妈妈最里边说出来的,真的让她很难承受。后来因为她妈妈卧床不起,她照顾她妈妈很多年,这个人对她妈妈一直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一面很亲,另一面又很恨她。所以其实我们说这个还不是很严重的那个时代的创伤,但是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这个代际的继承。

实际上,这个妈妈的孩子,这个年轻人,似乎是继承了她姥姥对她妈妈的那种指责,而且她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她妈妈知道但是没有说过,只是通过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她的,她妈妈有体验、有记忆的。这里明显可以看到,一个个体的创伤,看上去是个体的,当你了解多了,你会发现她这个生命故事,它是在延续着特殊时代的那样一个主题,就是对于两性关系或者对于美的追求,在一个不被接纳的时代,他会继承那种不接纳自己的状态。可是如果我可以这样讲,就是反过来讲,如果我没有机会去跟她的母亲也做咨询的话,我就没有办法理解她的这种行为,她自己也不能理解。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用族谱图的方式或者说去用这种关系、这种代际关系的这种结构去了解就会好很多,这里边有一些继承的东西在。

族谱图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呢、究竟应该怎么用?这个工具需要借助于图版,或者那个白板白纸来用,主要就是先去画这个家庭的结构:

通常在做咨询干预的时候,可以以来访者为中心画三代(往上往下各画一代,有的来访者很小,往上画两代)。画完了之后:

首先请来访者讲述家庭结构:

每个家庭都会有家族英雄,往往因为家庭创伤,忘记了他的存在,没有办法调用这个英雄的力量,当你给他画出来的时候就没法忘掉了,因为这个人的存在被激活。

给大家讲一个例子,非常典型。我曾经接待过一个人,她是一位女士,总是很自卑,自我贬低、觉得自己没用,觉得自己家庭也很一般,看不到一点点自己觉得骄傲的地方。让她画家谱图的时候,她说:“哎呀,我们家里很乱”,就是她爸爸原来结过婚,她妈妈算是她爸爸的二婚,她一直觉得这个事挺别扭。欧一些地域会对二婚有一些歧视性的文化,这个女孩子已经在城市里生活很多年,如果不想这个事情也没有觉得太重要,当她画这个族谱图、想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她会有这种感觉、会被唤起,这就是我说的族谱图的消极层面,让她想起家庭里本来不想想起的一些东西。但同时,也有一个转机。我让她画出来,虽然她不太愿意,因为她当时老师愁眉苦脸的,老自我贬低,不愿意说话,所以整个咨询就会卡住。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让她用这个方法,她在画的过程当中,画到了这个同父异母的各个,她那个哥哥非常优秀,在部队里工作,是一个英雄,曾经救过很多人家里人都知道这个事情,都觉得她哥哥很了不起。她哥哥在内蒙古草原上当兵,有一年下大雪雪很深,她描述得惟妙惟肖,好像她见过一样,可见她家里一直都在说这个事情,她讲那个雪可以比人还深,她哥哥是汽车兵,在执行任务中被雪暴包围了,其他士兵都疯了,不敢动了,不敢开了,因为雪很深、路根本看不见,她哥哥一辆一辆地把汽车连的车开下来了要不当雪崩或者滑的时候,那些车里的士兵都会牺牲掉。他哥哥年纪不大,非常勇敢,完全靠直觉和勇气,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地下的沟壑什么的,把四十几辆车子全都救下来了,连续工作了两天多,回来后虚脱了,后来就被那个地方传为奇闻。她在讲哥哥的事情时,没想到会讲这么细,没想到自己会骄傲得不得了。学过精神分析就知道,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你以他为傲,你就会从他身上找到一些自我的力量,因为你会想那是我的哥哥,虽然是同父异母的,那不重要,反正是我的哥哥,她觉得说我从小有这样的哥哥,我肯定也不会很差,我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气馁。这个时候她突然意识到,她讲述到这个过程中她的状态和刚才那种垂头丧气、老自我贬低的状态完全不像一个人,她就会觉得我好像这次有一点点不够意思、显得不是很勇敢,那不行,我一定要做一点什么事情。

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疗愈的过程根本不是我来完成的,是她那个族谱图来完成的。因为她离开家很久,她本来很骄傲的,包括她到这个大城市来,当时一个内在的信心就来自他哥哥。虽然她那个地方是小城市,然后她到北京,到一个大城市里边去生活,她一脸茫然,她不知道前途如何,有担心,但是一想到她哥哥那么难的事情都应付过来了,我跟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我身上肯定也有他的那种勇气,有什么了不起,然后她背个包就来了,有很多事情都很困难,她都处理得不错。可是当她在工作上遇到一个重大打击的时候。她有一个老板,是一个女的,特别会说别人的错误,特别善于挑别人的错,然后会说得别人体无完肤的,给这个女孩很多打击,她就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后来也丢了工作,那段时间就特别低落,就觉得自己不行,这个时候她忘记了哥哥对她的鼓励和影响。当族谱图画出来以后,又把这个激活了。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恐怕也出乎她的意料。

一个家族里的英雄对于家族的那种影响力永远都在,只要这个故事没有被忘记。你可以去看一下,在你的家里边,有没有一个人是让你骄傲的,不管是远房亲戚还是很近的亲戚,父亲母亲。有的时候,家里父亲母亲都不是很够意思,让自己不是很说得出口,但是有其他家庭成员也是可以的。有时想想这些,你就会感觉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就是你的骨血里边其实是继承着家族的那种荣耀的。

在过去,很多人成功之后就喜欢续家谱,然后把自己的家谱一定要续到古代的一个什么名人,比如我叫李明,我就可以找到我的祖上是不是叫李世民,或者老子李耳,好像立刻觉得自己不一样了。有的人做生意做得很成功以后比如说姓秦的,然后往前一看是秦桧,肯定不对,然后继续往前走,大概是秦始皇,然后就不一样。很多人有这样的传统,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重整,就是通过族谱图的重构,然后看到其实自己很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当然也有人相反了,就是他一直很自卑,然后就想我祖上叫秦桧,那我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人,那这就是族谱图的另外一个事情。吗、那我想讲这两面的主要目的,是想讲我们在适用这个族谱图的时候,还是要做 一个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继承。也就是说我们画这个画的时候,如果假设你的来访者画了一个他的家族谱图,如果里边好几个都是给他带来创伤的,比如那个被枪决、那个犯过罪或者是什么,你要知道这样画出来的时候,对他压力有多大。有一点就是一个家族里边不可能都是坏人,这个时候选择就很重要。如果好几个人都是坏人、让人说不出口的,那么那个平常人说不定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很值得骄傲的人。就是我们家有这么多贩毒的,竟然有一个人没有贩毒,然后他竟然能够坚持得住,真是不简单,我要向他学习。就是这样。我曾经在监狱里边给犯人做过心理工作,也用过这个图,发现有的是家族性犯罪,就是一家子都是这样的,有一个个案,讲到他有个亲戚,怎么着他都不入伙他就真了不起,他已经被抓起来了,但是他内心深处讲到那个人很了不起的时候,也反映了他内心的一个价值观,觉得其实还是有希望的,我们把这个他是怎么抵御诱惑、坚持底线的,把这些故事讲出来之后,他好像找到了积极改造、重新做人的一些依据。所以不用担心,在这个家族图里边会涉及什么样的一些人,但是还是要有一种选择的倾向性,就是作为咨询师,不是只是让它去呈现,你在这个听的过程当中还是有点关注的取向,这样就好了。

苍[苍,读音作cāng(ㄘ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史官仓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仓颉,为黄帝时期的史官,复姓侯刚,名仓颉,一名苍颉,是汉字的发明和创始人。

在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著名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朝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朝的《纬书》又进而渲染,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仅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黄帝赐封他为“仓”姓,以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之意。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庙,是中国境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三十五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

仓颉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南北长一百四十余米,东西宽约四十八米,北边较南边略宽之,占地约十亩。

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七十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于仁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十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分别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其中的“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十七米,树围七米二五。冢上还有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中茂,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仓颉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仓颉氏、苍颉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仓氏、苍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颛顼帝的后裔仓舒,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八恺仓之后,汉有江夏太守仓英,望出武陵。”

昔高阳氏颛顼帝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阳氏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传统的记载说他是华夏族人的祖先,可是又有其他古书记载说他生在东方,或说他的后裔在南方,或说他的子孙在西方,也有说他是北方民族的祖先。

高辛氏有才子十六人,世谓之“八凯八元”。

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於物也”。在史籍《旧唐书·韦凑传》中记载:“八凯、五臣,良佐也。举八恺,无不时序,地平天成。”

高辛氏的才子八人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则皋陶之字,其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高辛氏另外还有才子八人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此十六族世济其美,不陨其名。颛顼帝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无不时序,地平天成;又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此谓之八元、八恺,齐聚华夏之庭。至是臣下民众皆服。

苍舒,为“八恺”之首,为人沉稳大度,智慧绝伦,曾指挥颛顼部落联盟在伊河岸边彻底击败共工,还发明了象棋。

苍舒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苍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仓氏、苍氏、舒氏等。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仓库官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周朝时期,有仓人、仓吏,为姬姓王族亲族所当,隶属地官所辖,掌管谷物入藏,职如禀人。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仓人,掌粟之入藏。”其实九谷尽藏,以粟为主。

在仓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仓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库管理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执政时期设有仓部,以仓曹参军为首,掌管国家粮库,官位六品,秩四百石,兼管仓储、租赋、财货、市场等事,隶属于六尚部(汉朝初期设尚书、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部”。汉武帝时因系近臣,地位渐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晋升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

自汉文帝始,在各郡、州亦设有仓曹史,负责掌管各郡之官家仓库

在仓曹参军、仓曹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分别称仓氏、库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隋、唐时期官库管理官仓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隋朝时期开始,朝廷在各郡、县设有仓督一官,郡级仓库统领称“仓督”,县级仓库统领称“司仓”,专职负责掌管国库之县属仓库。其权责可越过郡、县之令而直接对中央王朝负责,因此,权力颇重。到唐朝时期,沿袭隋朝官制,不过改称“仓部侍郎”。

在仓督、司仓、仓部侍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仓氏、督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官库管理官仓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金国时期,中央政府仿宋朝政制,在州、县各设仓使官位,正使官秩为正八品,副使官秩为正九品,负责掌管仓禀积粮、受纳租税、支给俸禄等事宜,其下属吏员有攒典、仓子等。仓使皆清一色的女真族人,由金国朝廷户部指派,各州、县之令不得干预其作业。

在仓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仓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苍马尔纪氏,满语为Tsangmargi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碧新(今俄罗斯比金西比金河口),后冠汉姓为仓氏、马氏、纪氏。

②满族萨克达氏,源出巴雅拉氏,属于觉罗氏的分支,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四平)、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流域)、黑龙江等地,后冠汉姓多为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仓佳氏,满语为Tsanggiya Hala,世居松花江沿岸地区。后冠汉姓为仓氏。

得姓始祖:仓舒。

仓氏起源湖南,据史籍《风俗通》记载,高阳才子仓舒,仓氏本于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八恺仓之以后,汉有江夏太守仓英,望出武陵。由此可知,仓氏是传自三千多年前颛顼帝的著名才子仓舒。“八恺”仓舒为八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寿祚很长,一直到禹舜君临天下,还曾祯举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后世子孙即以仓为姓,称为仓氏。故仓氏皆奉仓舒为得姓始祖。

二、分布

今山东省的临沭县,河南省的开封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江苏省宿迁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花莲县等地,均有仓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苍 葛:周朝时期阳樊人,襄王以阳樊温原攒茅之田与晋,阳樊不服,晋师围之。苍葛大呼道:“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

苍 舒:又作仓舒,上古高阳氏八才子之一。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八人是:苍舒、隤(Tuí 颓)敳(ái 挨)、梼戭(Yǎn 演)、大临、尨(Máng 忙)降、庭坚、仲容、叔达。都是治世能臣,他们帮助尧处理国家大事,政绩很好。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于物也。仓舒为八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寿祚很长,一直到禹舜君临天下,还曾祯举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后世子孙即以仓为姓,亦称仓氏。

苍 颉:又作“仓颉”,是古代神话人物,相传为黄帝史官,文字发明家,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政,后世奉为神。古籍亦有将苍颉作“仓颉”的,《汉书·艺文志》及东汉延熹五年这苍颉庙碑,均明书“苍颉”。壁画中苍颉形象为六目(传说为四目)老翁,浓眉深目,躬身谦和,使人感到智慧无穷。

苍 英:汉代人,曾官江夏太守,后其子孙遂为江夏人。

仓 慈:三国时期敦煌太守,百姓对他是清官还是贪官议论纷纷。一日,贫民王老汉状告当地一霸张财主,强买他的土地,强纳他女儿小兰为妾,小兰不堪受辱而跳河,至今下落不明。张财主在堂上百般抵赖,退堂后还指使同僚对仓慈行贿。仓慈为查明真相,微服私访,得知当地财主一贯欺压百姓,歧视胡人,强买、强卖,小兰原先已与胡人二虎相爱,张财主横刀夺爱,逼得小兰无奈投河的事实。第二次升堂,仓慈巧妙地惩治了张财主,把他行贿的钱用于二虎和被二虎所救的小兰的婚礼上,并且颁布了均田赋、保护工商的新法令,大快人心,使敦煌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仓 振:元朝人,他因为“谕降徭”,帖然向化,而著称,曾帮助瑶族百姓学习文化,并在驿道两旁种植松树、榕树,以便行者,为后人称颂。这样造福于民的好官,当然会被老百姓感念不已。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境内溆浦县南。

2、堂号

创文堂:出自上古时黄帝史官仓颉,据说仓颉出生时很奇特神圣,有四目能观鸟兽之迹,遂按鸟兽之形态而创造象形文字,以取代能结绳记事的旧法。“仓颉造字”一说久而流传,仓姓人家遂以“创文”为堂号,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苍(仓)姓的主要堂号有:“武陵堂”、等。

五字辈排行:

苍氏一支字辈:“显守监江敬怀奉天子国德灿涌涛文孟圣永南光生泉芳荣”。

六家乘谱牒:

山西夏县西蓝族苍氏谱书一卷,(民国)苍恩洪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复制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瓦房店市档案馆。

============================================================

苍(仓)姓宗祠通用对联

〖苍(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帝裔;

望出武陵。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苍(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符分江夏;

字创轩辕。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人苍英,曾任江夏太守。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兵调将用的凭证。下联典指传说中黄帝轩辕氏的史官苍颉(又作“仓颉”),汉字的创造者。相传他生而神奇,有四只眼,观鸟兽之迹,而创制汉字。

符分江夏;

德被敦煌。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苍(仓)姓宗祠“创文堂”堂联。上联典指汉·苍英。下联典指三国敦煌太守仓慈。

-----------------------------------------------------------------

〖苍(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名著千秋之后;

才推八恺之先。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上古高阳氏才子苍(仓)舒,为“八恺”之一。

万世文字之祖;

一时慈惠之良。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帝时左史仓颉,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文字。下联典指元代仓振,知新州,一郡向化。又于驿路夹植榕松,以便行人,人皆歌颂之。

万世文字之祖;

一时慈惠之家。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此联为苍(仓)姓宗祠“创文堂”堂联。

-----------------------------------------------------------------

〖苍(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月达聪兆四体;

观天察地赞三才。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1),庙祀苍(仓)颉。白水苍王庙亦称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到黄帝时代。白水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然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18通,陈列于前殿之内。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存于庙内殿堂之上。白水仓颉庙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为48米。庙东侧为史官乡至孙家山的公路,西边为一条宽10米,深约2米的沟壑。白水仓颉庙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苍(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太守仁恩,数年布德;

高阳才子,八恺居先。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仓慈官敦煌太守,临政数年,抑强扶弱,民怀其德。尧时有八个才德之士,称做“八恺”,都是高阳氏的后代,苍舒即为“八恺”之一。

夫子既圣矣,为人臣史载笔;

后世有述焉,今天下书同文。

——王寿田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王寿田集句题仓颉庙联。

明四目,别六书,万世文字之祖;

运一心,赞两仪,千古士儒之题。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2)。今之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仓颉庙的建筑,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殿内原供泥胎粉身的仓颉像,四目灵光,有“雕塑史上一杰作”之誉,可惜“文革”时被毁。1991年民间聚资重塑。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仓颉墓,圆锥形,围以六角形砖砌花墙。登于墓顶四望,不远处的黄帝陵使人肃穆,一种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园围墙北端有民国时修建的窑洞一排十余孔。庙内现存建筑的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仓颉庙的三门,它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紧贴三门建有两座戏楼,这在中国为数众多的祠庙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首韧生风,飞雾精华,光照日月;

宏开纬地,经天事业,勋满乾坤。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3)。

明四目而制六书,万世文字之祖;

运一心以赞两仪,千古士儒之师。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4),比(2)联仅多一字。

苍天写葬生躬于阳武,俾传六书字法;

黄帝赤葵仙骨于利乡,命享万代香坛。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5)。

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

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

——清·彭玉麟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为联清彭玉麟题浙江省杭州市吴山仓(颉)圣庙联。

上古结绳,惟轩辕史官,察见帝迹,克继庖牺而圣;

新祠释奠,愿湖湘辟彦,搜罗钟鼎,勤研洨长之书。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6)。仓颉庙院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仓颉庙里有48棵古柏树,树龄均已上了千年。仓颉庙古柏是我国三大古柏群之一,这里的古柏论起年龄来,可比山东曲阜孔庙、黄帝陵的古柏都长寿,居我国三大古柏群之首。48珠古柏都有漂亮的名字和动人的传说。以年龄最大的仓颉手植柏“奎星点元”为首,从庙门口的“惊贼柏”,西北角围墙外的“不进柏”,到庙里面的喜鹊柏、柏抱槐、青龙柏、白虎柏、猴头柏、蛇身柏、凤鸣柏、孔雀开屏、二龙戏珠、干枝梅、宝莲灯等,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庙内石碑多座,皆是书法史上名贵宝物。今存碑16通,尤以《仓圣鸟迹书碑》最为珍贵。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1754年)。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知县梁擅长摹写。立石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冬,共28字,重现了象形文字的原貌,这28字相传为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字形若图若画,不易辨认。好在上海书店1984年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已经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其中《广武将军碑》曾失落千年。于右任先生于1920年得见其碑拓,喜曰:“千年出土光腾射”、“老见异物眼复明”,挥毫大书《文化祖庙》四字并让刻成大匾,悬于庙中。

古文仰作家,论周孔神灵,也当瞻拜门墙,于此同来问字;

大笔惊雄鬼,除梵卢伯仲,可以别开径术,其他未敢抗衡。

——清·陈桐阶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湖南省大庸县人陈桐阶题仓颉庙联。

上溯羲皇画八卦时,文字权舆,秦而篆,汉而隶;任后来缣素流传,不外六书体例;

高踞吴山第一峰顶,川原环抱,江为襟,湖为带;看从此菁华大启,振兴两浙人材。

——清·俞樾题浙江省杭州市吴山仓[颉]圣庙(31+31=62字)

仓颉庙在杭州吴山第一峰,是祭祀我国古代传说的汉字创造者仓颉的。该庙始建于隋唐以前,明清两代都曾重新修建。今已不存。上联“羲皇”,即伏羲,我国传说中的古皇帝。“八卦”,《周易》中的八种符号,相传为伏羲所作。“权舆”,起始。“缣素”,白绢,供作书画用。“六书”,汉代学者许慎分析小篆的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条例: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下联“江为襟”,江,指钱塘江,钱塘江如吴山的衣襟。“湖为带”,湖,指西湖。西湖如吴山的衣带。以“襟”、“带”作比,形象之极。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一般上,字辈谱所选之字是由开基祖(始迁祖)订的,并被写入家谱,具有宗族的权威性,后裔子孙按照字辈谱取名,一辈一字,世次分明地传承下去。

肖姓 肖氏家谱 肖姓起源 肖姓名人 肖姓的来源 肖姓简介

必要说明  肖姓是萧姓的俗称。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
点击下载
上一篇:吕氏家谱下一篇:赵氏家谱字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