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非常注重修族谱、家谱,为何有些现代人都不修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6浏览:1收藏

古人非常注重修族谱、家谱,为何有些现代人都不修了?,第1张

虽然现在社会发展后,宗亲之间不如从前那般亲密了,有人认为现代对都不重视修家谱了,其实也不尽然,有些地方依然还能重视家谱与宗祠的,至于不具备家谱的人,一般不外呼以下几个原因:

现代的年轻人更追求当下的自我生活,除了祖父母及父母亲以外,对于上几辈的认同感普通很低,特别是90与00后,对于家谱修缮更是没有什么兴趣,这也是导致修家谱的人越来越少了。

第二点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不断地融入其它的城市,这也导致宗族关系变淡,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亲密的宗亲也慢慢地淡漠了,在异乡出生成长的孩子,对于故土缺乏亲情的牵绊。

三是现代人更加理智,注重眼前子孙的福报,对于形式上文字的记载反而不那么注重。在大城市生活的人生,各方面压力都很大,着眼解决眼前的生活,才是实际的想法,家谱的记载,对百年之后的孙子,也不过一张记着名字的纸张而已。

第四个原因是,现代人不像从前那么样重男轻女,很多人的后代是女孩,甚至有些是独生女,因此也没有男丁继续续家谱,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相当普遍。

那么家谱究竟有没有承载下去的必要呢?其实是有的,它的存在可以让后代孙子清楚自己来源何处,家谱里记载的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后人提供一些历史发展脉络的佐证。

家谱在某种承诺是一个家族、一个村庄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华民国独有的人文传统,如果不是情况特殊,身为中国人给自己的家庭修一本家谱是一件能让后代受益无比的功德事件,家谱不单单只是一种冷冰冰的记载,而一个家庭血脉的传承,您同意继续修家谱吗?

实各个时期修谱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北宋之前,是不允许民间私自修谱的,能修谱的只有国家机构里一个叫做“谱局”的机构,比如皇帝的家谱就叫做“玉牒”。

最明显的要数魏晋南北朝时期,据《中国通史》:“ 东晋 、 南朝 ,特重家谱,朝廷设立谱局,用人必须查考谱籍。”意思就是那个时期的选官用人都是根据家谱来选拔人才,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广纳人才。这就是常说的九品中正制,通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来定中正品数,然后通过中正品数再来晋升官员品数,由此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直到隋炀帝设立科举制才有所改善。

到了唐宋时期,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所提高。在这个时期,修谱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记世系、序长幼、光宗耀祖、教育子孙。北宋罢谱局前,国家不让修,私下偷着修。北宋罢谱局后,修谱形势蔚然壮观。大部分的名人传记、著作、材料都因此而保留到家谱之中。

在中国成立后,准确来说是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海峡两岸亲人隔岸相望,思乡心切,同时大部分的家谱都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损毁,这个时期有一股修谱热,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追根溯源、谒祖留根。

如果按照年限来说,自上次修谱热过后,也已经40年左右了,也该再次引来修谱大潮。可事实上现在修谱行业依然起色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观念的改变。就我所知道的一些修谱事件,大部分出发点都在于光宗耀祖。家谱所具备的追根溯源、记世系、序长幼、辨亲疏、教育后人等功能已经被弱化。不修谱也无所谓,反正大家也都没有修,不会再遭受明清时期那样的社会舆论谴责。修谱了就可以显摆一下,展示一下家族实力。

再者,西方自由观念的深入与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基本上大部分人的观念都是以“钱”为导向,修谱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花费大笔资金和时间,与当下的观念大相径庭。

此外,随着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纸化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喜好,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机,要想让他们拿起古朴的家谱书本,真的有些难度。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修好一次族谱,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组织、经费、编辑。修谱的最终成果是编纂出族谱。所以,组织者最关注的莫过于编辑。

首先,成立组织。

组成本家族家谱编纂委员会,人员由各支房负责人组成,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和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成立编辑班子,主编对整谱构思一个整体思路,然后进行分工,大家共同努力编纂好家谱。

其次,广泛宣传。

1起草一份致全体族人一封信,内容有:编修家谱的意义和目的;编修家谱的内容和重点;编修家谱的时间、步骤和方法;对族人的希望和期待。

2起草一份征集资料提纲,内容有:  ①本家族世系人物资料,家族每个人的谱名、字号、出生年月日时、学历、职业、职务、职称、事迹、婚娶,配偶姓名、岳父名字、属几女、生几男几女、子女名字、住址。已故的人,卒殁年月日时、享年、葬址。  ②世录、传记:活人为录,死人为传。无论是从政、从军、从商、从企、从文、从医以及其他行业,成绩突出者,先进、优秀、模范、英雄等称号获得者都应以传或录入谱。  ③本家族的文史资料、如老家谱、碑文、墓志、牌匾、祖茔、牌坊、人物传记、家族传说、老契约书、老房地照、老照片、褒奖证函、以及文物等的原件、影印件。  ④族人的书法绘画、题词、诗文等资料。

3印制一份族人登记表,内容包括:谱名、字号、学历、职业、职务、职称、事迹、生庚、婚娶,配偶、子女、住址等。

上述材料,在第一次召开会议时,发给每一户族人。

第三,收集资料。

按上述要求,各支房派人入户,宣传,释疑。同时,分支房召开族人座谈会,个别走访,进一步加强宣传、收集资料。

第四,撰写家谱。

1整理老谱内容。先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再将保留的文章进行整理: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错别字、异体字。

2各支房整理普查资料。根据征集的资料和族人登记表,撰写每一位族人的简历和以传或录入谱的优秀人物事迹文稿。

3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撰写序言、源流考。

4编定所有内容,初成谱稿。编排内容大致如下:序言,凡例,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捐款人名单,姓氏源流,字辈,世系,传记,文献资料,后记。

第五,编委审稿。

首先,对全稿逐篇阅读、研讨;其次,进行重点审议、讨论。然后,请语文水平较高的人从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把关。最后,主编审定、统稿。

第六,付印分发。

定稿后送印刷厂付印。成书后,按支房、按名单分发谱书。谱书发放后,还有些后续工作:如成立家族联谊会,建立族史馆,开展家族联谊活动等。

古人非常注重修族谱、家谱,为何有些现代人都不修了?

虽然现在社会发展后,宗亲之间不如从前那般亲密了,有人认为现代对都不重视修家谱了,其实也不尽然,有些地方依然还能重视家谱与宗祠的,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