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家谱就从自己自家开始修谱,至少我这辈之后有根可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6浏览:1收藏

没家谱就从自己自家开始修谱,至少我这辈之后有根可寻,第1张

国家要修史,地方要修志,家族就要修谱。

没有了家谱的文化,就像参天大树没有了根基。

短短几字,道出了家谱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不简单”。3000年的传统家谱文化,记录着家族来龙去脉。

|而为什么有的人会没有家谱?

说到底,家谱还是被我们自己给弄没了。

历史上我们因为诸多原因,家谱遭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损毁。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家谱丢失的原因与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有着很大关系。

不难理解,社会在进步,人们也在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不少人为了过上想要的生活选择背井离乡,原本就因为大环境下被迫断层的家谱,历经几辈人之后,少小离家的这类人对于原始家族的人接触变少,加上大部分人对家谱也不够重视,编修家谱的意识逐渐变得薄弱起来,家谱也就会慢慢被遗忘了。

|我们常说“落叶归根”

寻根,是中国人的共性。

从小到大,长辈们会反复和我们说:

“你姓什么”

“你是哪里的人”

“你的祖上曾在什么地方”

通过寻根,来了解生命的世代传承,见证家族的来源与变迁。而家谱有着延续家族血脉、继承着祖上遗训的重要作用,并且还是我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城市化发展以后,更应该带上自己的家谱,不忘记自己的出处,无论走到那里念祖怀宗,都有老祖宗的庇佑。

如果说传统编修家谱,需要耗费相当一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在科技时代,智能便捷的手机移动设备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高效的修谱方式 。

|也就是说, 只要你有这个主观能动性

在能力范围内,还是可以修家谱的。

===

如果你也希望有家谱,让后辈有根可寻,至少可以从自己这一辈开始,给后代留下可靠的资料。

传统编修家谱的部分落后文化虽然与现代发展的追求有所出入,但不妨改变一下旧的思路,利用新时代的工具 —— 脉丁手机智能家谱 , 从自家开始修建家谱,通过网络共建共享还方便传阅修改,这样后人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也更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

自古有木本水源之说,如果你从自家、从你这辈开始编修家谱,你就如同这颗大树的树根,而你根系之上的树干树叶,是你的子女、孙辈。

要想后代可以看到这个大树枝繁叶茂,必须先有个人培根育土打好根基 ,而你,就是种下根基的那个人, 那个荣誉至极的开山老祖 。

近日,长郡双语实验学校初一1719班学生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家谱寻根·讲述丨胡玉韬:以传承胡氏家风为己任》的文章。

这位初一学子在文章中真实诉说了:自家家训文化是如何传承、家庭成员因此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并获得怎样的个人成就。

(胡林翼家规家书)

他写道:《泉河胡氏族谱》记载的胡氏家训家规有十条,但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崇学,二是尚公。

在代代相传的优良家训家风影响下,他们的家庭,人才辈出:

他们的家风家规甚至陆续被中纪委、光明日报、湖南日报广为宣传,真情实感流露出满满的自豪。

在这种优良家风的传承影响下,他决心要以传承家风为己任。

像他的姑奶奶一样治学,像他的爸爸一样有担当,让胡氏家风不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事例也再次印证:

有什么样的家训家风,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都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家谱则是人生的第一部教材。

家谱上记载的良好的家风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家庭文化的核心!

无论时代、无论生活发生多大改变,每一辈父母对家庭教育、家庭作风都非常重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家谱记载的内容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注入,每一笔都精彩,每一笔都没那么精彩,但是构成了一个精彩的家族史,看似偶然的历史,构成了我们整一个家庭的必然。

@脉丁家谱 ,以家为核心的手机智能家谱。根据时代变化发展形成的自家独特、悠久家庭文化,可以通过手机记录,网络留存的方式,将家庭文化精华流传后世,传承成为有亲情温度的家庭传家之宝。

在脉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专属的相册空间、时光长廊。让我们家族每个人从生命传承到精神传承,都通过生动的影集记录、网络鲜活留存人物形象和品德精神。

当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部分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东奔西走,到各地区工作,久而久之,为了方便,渐渐地远离了故乡,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所在地买房定居。

几代人背井离乡,子嗣都在外地出生、长大。两代之后,没有至亲的牵挂之后,也许就会和故乡断了联系,其后人也会慢慢地变的 知道自己祖籍在哪 ?这也使得后代慢慢地都 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故乡在哪

没有家谱,后辈便不明祖宗

——三代之后便无人知晓我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炎黄同心,华夏一脉;

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这就是家谱。

然而,在新时代里家谱却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

这就造成中国家谱文化面临断代危机: 国内大部分家庭几乎没有家谱 海外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再加上年轻一代“只欣赏不参与”的态度,更加速家谱文化进入断代危机的进程。

但幸运的是,近几年随着网络新时代的蜕变,手机移动端变得越来越流行和普及, 这时 家谱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载体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手机智能家谱应运而生

不少30岁左右的人开始自己尝试用手机完成电子家谱的编撰,当然他们也都是手机智能家谱的提倡者。

手机智能家谱结合现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纸质家谱信息化、数字化。 不但让修谱的速度提升了10倍不止 让以前繁琐的修谱步骤 都变得简单 修谱的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不仅可以实现随时增添人员信息,还能实现一键寻祖、自建谱书功能。

不分男女、不分年龄,让80岁的老人都能用,十几岁的年轻人都喜欢 ,实现“人人都能轻松建家谱”,让家族管理更简单,让家庭关系辈分更一目了然,让传承更有力量(脉丁)。

直系亲属宗亲通过互联网录入家谱信息,只需要一部手机,随时就可以查阅、添加、修改您的家谱。已故人员自动生成网上纪念馆,可以海量储存照片、视频、音频等。还可以快速的匹配到本家族的旁支姓氏脉络信息,也为很多宗亲寻根问祖大开方便之门。

手机智能家谱(脉丁)

兴修家谱是一个家族兴旺团结的标志,但人的想法不一,众口难调,扯皮拉沟,也是最常见的事情。用传统的方法,能够在三年之内,把家谱修下来,还算是不错了。一些大点的家族,三到五年出了钱,还不一定能够拿到谱,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也是人们不愿修家谱的原因。

 

恰在这时候手机智能家谱的出现,正好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知道我出月子的第一天,我突然感觉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许子言的妈妈!”

——这是爆红电视剧《三十而已》一句台词片段。

我相信,电视里顾佳的这句话,引起了许多父母的共鸣。

在正式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开始,就和过往的自己说拜拜,再也不能当那个任性只为自己活的人了。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当父母的都没有持证上岗,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发现无法驾驭他们,等长大到了青春期,叛逆更不是通过管教就可以改变的了。

所以,在培养孩子上,我们夫妻二人就达成了扬家风,传家规的共识。

比如,孩子打小我们俩就有一个约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注重孩子的阅读。

从小到大咱们给孩子买了好多书和益智类的玩具。不到两岁的时候,通过玩玩具车,读玩具车绘本,他认识了普通汉字,学会了找同样的字,从绘本中找出宝马的“马”和马自达的“马”是一个马,等等。

同时,他也知道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都是一个个的国家,他的兴趣也越来越广,渐渐地喜欢上了地图,喜欢上了地理、历史,懂得了方向感。

记得三年级老师布置了一篇《校园的一角》作文,他运用方位、方向等词语,逻辑清晰,表达明确,被老师在班级里进行传阅。

有时候他突然说出来的一个故事、一个解释让我们很吃惊,再问他从哪里知道的?他自信地回答“都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这些成果收获,都肯定了我们夫妻二人养成的阅读家风,是正确且可行的!

时至今日,我们家庭里的父子共读,母子共读经常出现,身边好多同事,都羡慕咱们把孩子的教育和家庭文化氛围经营的这么好。

这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更应该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只要家长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心引导,家才会经营的好!家教故事才会更多,更有趣。

近段时日以来,我一直在研究 @脉丁 ,发现它不是单纯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家为核心的手机智能家谱,有家庭相册和时光长廊,可以单独将孩子的成长历程全部记录下来。也可以留下属于我们家有趣的家教故事,偶尔我还会在脉丁上发帖,跟脉友们讨论孩子的教育、如何在平淡生活中传承家风家训。

虽然我的力量很薄弱,但我也想呼吁:潜心做父母,传承好家风。

每个家庭都应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实践者、推动者。伴随着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应该要慢慢摸索出自家的家教培养方式、建设出属于自家特色家风传承。

要知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教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的农村,还很贫困,煤炭很少,蜂窝煤还几毛钱一只,挺贵的,家里也烧不起,做饭、烧猪潲、取暖等需要用到能源的地方,都要用柴。

那会上山砍柴成为了我们农村人的一门必修课。

我老家那地方山多,山上长满了茂密的茅草灌木,用这些烧出来的饭菜,特别香。那时候我家养了好几头猪,除了烧火做饭,煮猪食也要烧掉很多干柴。

母亲常说:“有柴才有财”,柴火对于我们家来讲,都是非常珍贵的。

从我记事时起,砍柴担柴都是娘来操心。

我记得娘每天清早就起床赶牛上山,直到中午赶着牛回来,肩上还总是挑着两大捆干柴。每次到家,身上的衣服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的。

我那会虽然只有六七岁,但心里也能隐隐感到娘的辛苦,却爱莫能助。

等我年纪稍涨,到了初中,我多少能挑个几十斤了。每到周末我都会跟着母亲上山砍柴,准备未来一周的柴火,想着帮母亲分担些。

说起来,砍柴担柴还是很辛苦的,肩膀上的重担一步步挑回来,而且山路坑洼崎岖,上坡下坡,弄不好还扭伤脚。

母亲每回都会心疼地叮咛几句:

“慢点,小心脚滑”

“重不重?给些娘吧”。

日子虽过的平凡,但砍柴也有最有味的事情。

吃野果、摘野花、挖草药这些大自然回馈的礼物,让艰苦的日子也有些甜。

我记得砍完柴下山,在斜坡口那里有一颗野生的茉莉花树,花香四溢,每次走到这里,我就知道,离家不远了。

偶尔我会摘一些回家,然后晒干做成香囊,送给母亲。

然后走几步路,还会经过一片艾草地,那是野生的艾草。

母亲说我年纪小,山里湿气重,跟着娘上山砍柴,不应该遭这些罪,刚好艾草可以驱寒祛湿,所以每次经过这里,都摘一把回去,晒干后给我热敷。

现在几十年过去,再也不用砍柴担柴了,液化气管烧个够。但那砍柴的日子,总是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是现在城里孩子,永远无法体验的那种艰辛和乐趣。

我把和娘砍柴的这些回忆写在了 @脉丁家谱 上,因为在这里记录发帖是可以获得丁豆的,这段日子以来我在脉丁上积攒了不少丁豆,终于有机会,兑换了充满记忆点的茉莉花茶枕和艾草枕,然后茉莉花香的给了母亲,艾草枕就自己留了,枕着入眠,很安心。

每每翻看记录在手机智能家谱上的这些和母亲的回忆,在我的内心,竟然成了一种永久的依恋和幸福!

茉莉花茶枕

艾草枕

没家谱就从自己自家开始修谱,至少我这辈之后有根可寻

国家要修史,地方要修志,家族就要修谱。 没有了家谱的文化,就像参天大树没有了根基。 短短几字,道出了家谱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
点击下载
上一篇:寻郭家家谱下一篇:赵姓族谱在哪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