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蓝村观音寺的漕汶张二凤考
在胶州、胶南和即墨西乡民间张二凤(或张二疯或张二丰或张二峰或张尔峰或张二风)是个颇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从各处的遗迹看,张二凤确有其人。据胶州文史办主任石业华考证,张二凤便是明末清初历仕三代的大官僚张若麒。原因是,明朝末年,胶州曹汶张熙的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人称“二凤”,张若麒排行第二,被称为张二凤。
另据烟台文史专家考察:清初张二丰赞助修建的胶南王台一座殿堂的准提庵,准提庵原是个大型的宗教建筑群。在王台新近发现的一方碑刻,碑额为:“王台准提庵饭僧田碑记”,落款为康熙四十四年监察御史张洽撰,烟台文史专家认为张二丰是张应桂(张若麒的次子),张洽为张应桂(张二丰,准提庵的创建人)之侄,康熙三十五年进士。
再据胶南市文物部门专家鉴定,藏身于胶南市王台镇王台东村普通农家院落里的 “金銮殿”和“东庙宇”也是传说中张二丰建的,专家鉴定建造年代是清康熙年间,而张若麒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就在家病逝,因而不可能是张若麒只能是张应桂。
而蓝村观音阁传说也是漕汶张二凤扩建,由于和青岛市黄岛区王台镇“金銮殿”的建筑风格、传说、庙内供奉菩萨都相同,因而也应该在康熙初年扩建。
笔者认为最初的张二凤称号应该是张若麒,后来次子张应桂出来办的事情也加在父亲身上,儿子承袭了父亲的雅号,而扩建蓝村观音阁的应是张应桂,扩建时间当在清康熙初年。
(蓝村二里村民王德忠)
在胶州、胶南和即墨西乡民间张二凤(或张二疯或张二丰或张二峰或张尔峰或张二风)是个颇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从各处的遗迹看,张二凤确有其人。据胶州文史办主任石业华考证,张二凤便是明末清初历仕三代的大官僚张若麒。原因是,明朝末年,胶州曹汶张熙的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人称“二凤”,张若麒排行第二,被称为张二凤。
另据烟台文史专家考察:清初张二丰赞助修建的胶南王台一座殿堂的准提庵,准提庵原是个大型的宗教建筑群。在王台新近发现的一方碑刻,碑额为:“王台准提庵饭僧田碑记”,落款为康熙四十四年监察御史张洽撰,烟台文史专家认为张二丰是张应桂(张若麒的次子),张洽为张应桂(张二丰,准提庵的创建人)之侄,康熙三十五年进士。
再据胶南市文物部门专家鉴定,藏身于胶南市王台镇王台东村普通农家院落里的 “金銮殿”和“东庙宇”也是传说中张二丰建的,专家鉴定建造年代是清康熙年间,而张若麒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就在家病逝,因而不可能是张若麒只能是张应桂。
而蓝村观音阁传说也是漕汶张二凤扩建,由于和青岛市黄岛区王台镇“金銮殿”的建筑风格、传说、庙内供奉菩萨都相同,因而也应该在康熙初年扩建。
笔者认为最初的张二凤称号应该是张若麒,后来次子张应桂出来办的事情也加在父亲身上,儿子承袭了父亲的雅号,而扩建蓝村观音阁的应是张应桂,扩建时间当在清康熙初年。 张二凤进京赶考
据高祀祖等老人讲明万历年间,漕汶张二凤带书童进京赶考,走到三官庙村下起了大雨,二人急忙跑到纪五常门楼下避雨,张二凤触景生情,脱口说了句“风起千重浪”,书童接了句“雨打万点波”。纪五常听了,觉得门外避雨之人有点文才,便叫养子嘲蛋到门口看看什么人。嘲旦回来说:“是个举子,还跟着个书童。”纪五常吩咐嘲旦:“天快黑了,雨又这么大,去叫他们进来避雨吧。”嘲旦把张二凤主仆叫进屋后,纪五常又吩咐嘲蛋准备饭菜招待客人。张二凤对主人的热情,感激不尽。饭后,纪五常问张二凤:“您是哪里人,准备到哪里去?”张二凤说:“我俩是漕汶人,想进京赶考。”纪大爷又问:“你去赶考,可准备份答卷?”“准备了”。张二凤说。“你的答卷可否让老朽过目?”“可以”。张二凤找出答卷,双手递给纪五常。纪五常看后想了想说:“愿听老朽一言否?”“愿意”。张二凤连忙回答。于是纪五常一一指点了答卷应改之处。后来,张二凤进考场,按纪五常的指点答卷,果然考中进士。尔后,张二凤拜纪五常为师,常登门求教。
(摘自《胶州百家姓》)
漕汶张二凤的传说
在胶州民间张二凤是个颇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从胶州各处的遗迹看,张二凤确有其人。据笔者考证,张二凤便是明末清初历仕三代的大官僚张若麒。也有人认为张二凤另有其人。
关于张二疯或张二凤名子的由来,说法不一。据宫天豫老人讲,张二凤在北京做守护皇陵的军官,一个严寒的夜晚,他喝醉酒睡在地上,巡查的人怎么叫也叫不醒他。翌日清晨,上司问他何以醉成这个样子,这么冷的天却不知道冷。张二凤回答:“我身上穿的是火龙丹,所以不怕冷。”从此,人们都笑他说痴话,是个“疯子”,又因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家乡人就称他“张二疯”。也有人认为,明朝末年,胶州漕汶张熙的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人称“二凤”,张若麒排行第二,被称为张二凤。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是可信的。关于张二凤的传说很多,有些还带有荒诞色彩,这里仅选取几例。
张二凤告老还乡后,闲来无事就骑毛驴游崂山。他走到半路上,天黑了,村中没有旅店,看到村中一家塾馆亮着灯,老先生在批改学生作业,就要求借住一宿。没想到,这个教着八个学生的塾师见张二凤说话疯疯癫癫的,说什么也不答应。张二凤正在烦恼之际,迎面走来一位七旬老人,关心的问他:“哪里的客人,是不是没有地方歇脚啊?”张二凤随老人来到家中,老人嘱咐家人打酒炒菜,两人边喝边聊。第二天,早饭比头天还丰盛。张二凤观察老人家中虽然不很富裕,却男女老少厚道和气,只是几个青少年没有一个读过书,便问为何不把孩子送去读书。老汉就把家里穷孩子多等原因说了。张二凤沉吟半刻,说:“我教过几年书,现在老而无事,就住在你家教几个孩子如何?”老汉喜出望外,连声称谢。老汉有五个儿子,又从兄弟家招来两个,一共凑了七个学生,腾出一间东屋当学屋。张二凤认真的教起来,学生们深知这机会来之不易,个个如饥似渴的学习。转眼三年过去了,莱州府开科取秀才,张二凤和那个塾师分别带着自己的学生去报名应考。考试前,张二凤去见莱州知府,要求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考中秀才,并把那塾师教的八个学生一笔抹掉,知府虽面有难色,却知道张二凤是老臣得罪不起,便答应给他七个铁头秀才。发榜后,张二凤教的七个学生果然榜上有名,而那个不留宿的塾师教的学生却没有一个考中的。那位塾师知道内情后,气得一口吞下胸前的铜扣而亡。张二凤却骑着毛驴回到胶州。
胶州民间有“雹子不打漕汶张”的说法。传说有一次,张二凤和张天师一起参加皇帝的宴会,看到雹王爷戴着笼嘴端盘子,很是不方便。于是他请求张天师把雹王爷的笼嘴摘了。雹王爷感激他:“以后下雹子,永远不打漕汶和闹埠子。”漕汶是张二凤的家乡,闹埠子是他的佃户村。雹王爷还说:“张二凤告老还乡,送他一把清凉伞。”后来,张二凤从京城回乡的路上,正值炎热的夏天,可他走到哪里,那儿的天空便有一片云彩为他遮挡太阳。
(摘自《胶州百家姓》)
胶南王台“张二疯”的传说
据青岛晚报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第18版琴岛钩沉报道 胶南市王台镇北端,洋河以南204国道东边,有三个相邻的行政村,分别叫西汶西、西汶东和东漕汶。明时,三村各不相连,而居中的西汶东出了几位历史名人及景点故事,使其人文历史更显丰厚。明朝末年,漕汶的张若麒、张若麒兄弟俩中了进士,为褒扬张家功德,二人在村西建起一处占地216亩的园林,置石人石马于大片松林中,内修牌坊、甬道、池塘、亭阁等,成为当时古胶州以南一处风格特异的园林景观。
后来,张若麒的儿子张永桂16岁时中翰林。传说顺治当皇帝的一年冬天,皇上路过这里,顺便来园林游巡,见路旁有一少年睡着了。怕着凉,皇上为张永桂披上了黄袍。张醒来,慌忙到皇上面前请罪。皇帝大笑,问他在家排行老几,张说排行老二,皇上就说“好个二疯”,从此,“张二疯”而得名。
不想顺治皇帝的这句嗔言一下子把张家的知名度提升了,张家在这一带威望大增。园林东南有一个水塘,盛夏期间,青蛙蛤蟆叫声喧耳,令人烦躁。张永桂随口一声“上一边叫去”!从此,这池塘里的青蛙蛤蟆就不再叫唤了。
(摘自《青岛晚报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第18版琴岛钩沉》) 张若獬与张若麒系同胞兄弟,人称大凤、二凤,两人同为明朝进士,又同朝为官,但虽说一母同胞,却性格气节不同。明朝灭亡后,张若麒先投降的李自成,后来又归顺了清朝,做了大清的通政使;兄张若獬却誓死不作贰臣,谢绝清朝高官厚禄,告老还乡,在胶城南建旃檀庵,出家做了和尚。庵内除了供奉佛祖外,还有崇祯皇帝的神像,张若獬一日三次焚香朝拜,才不间断。
有一年,时任署顺天府的张若麒回乡省亲,派人请兄长张若獬回家团聚。张若獬写了一幅对联,让来人捎给弟弟。张若麒看了对联,上面写着“二心臣子恨,兄弟同胞羞”,不禁恼羞成怒。回到京城后,他向朝廷告发,说张若獬有反清复明野心,证据是至今还每天朝拜崇祯皇帝的神像。清廷大惊,立即下令到胶州捉拿张若獬归案。这个消息被张若獬在京做官的一个好友获悉,此人素来敬佩张若獬的气节,赶紧写了一封密信,派心腹家人快马驰至胶州。张若獬读了朋友的信,当天从胶城高薪请来几个泥塑师傅,用一夜的时间,在崇祯皇帝的坐像左右又塑了两个神像,一个是周仓,别一个是关平。翌日,周仓和关平神像的釉(you4)彩未干,崇祯皇帝的塑像还没来得及改面,仍然为黄脸、短须,胶州知州便陪着钦差率兵包围了大庙,叫张若獬接旨服罪。张若獬问钦差:“贫僧所犯何罪?”钦差回答:“有人告你谋反,建崇祯庙,供奉崇祯神像。”张若獬说:“我建的是佛祖庙,我敬佛,也敬关公,关公忠义双全,为我楷模。你看我庙中哪有崇祯神像?”“这个短须黄脸、身着明朝服的神像是谁?”钦差质问到。“这个是关爷神像。”张若獬回答。钦差又问:“关爷是红脸长须,这个像却是黄脸短须,你怎么解释?”张若獬争辩道:“崇祯是明末皇帝,哪有三国周仓、关平保明朝皇帝的道理?关公神像塑的不像,只能怪泥塑师傅知识浅薄。”钦差觉得张若獬的话有点道理,又在庙内转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加之张若麒在朝中名声很臭,便就此作罢。
且说钦差回朝后,禀报朝廷说张若獬谋反实为冤案,清廷再也没有追究。1947年砸庙搬神前,周仓和关平塑像一直在崇祯皇帝塑像两旁。为此事,张姓兄弟结仇,再不往来。张若獬无后,他宁可从前店口过继远房兄弟之子,也不过继张若麒的儿子。(据高祀祖等老人采访)
(摘自《胶州百家姓》)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九日,大顺军占领了北京。崇祯帝在煤山(景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李自成命打开监狱,放了所有的囚犯。李自成进京后,发兵20万,下令亲征。在一片石,吴三桂在清军的协助下,大败李自成。李自成率残兵败将逃到永平。整顿军队,发现损失近10万将士,兵士们人心不定。李自成与牛金星、宋献策会商。牛、宋均以为吴三桂有清军为援,兵势猛锐,大顺军新败,不宜与吴三桂决战,应该与其讲和,争取时间。李自成反复权衡,认为只有讲和为上策。这时候,吴三桂带大军追到永平城外,包围了永平城。
与吴三桂讲和,派谁去合适?众议认为派张若麒最好。因为张若麒是明朝老臣,两度出任监军,与吴三桂有旧交,而且吴三桂以老师尊称张若麒;同时张若麒精明干练,能言善辩,去谈判,正用其所长。于是,李自成任命张若麒为大顺兵政府和尚书,让他立即到城外二里处吴三桂大营求见。此时正是深夜时刻,中军大帐灯光依旧。吴三桂正在考虑如何攻城,军卒入帐报告:“报大帅,李自成派使者求见!”吴三桂一顿:“让他进来!”张若麒进帐,见吴三桂帐中极为简朴,心中颇为感慨。他拱手说:“大顺兵政府尚书张若麒奉命来与将军议和。”“议和?怎么议?”吴三桂冷笑道。“以目下形势论,大顺军虽然新败,然其主力仍在。大顺军欲退出北京,与将军以复明之机,两军罢兵,不让清室外夷居间得利。将军以为如何?”吴三桂觉得张若麒说的不无道理,加上张原为他的上司,昔日以老师尊称,便说:“请老师稍候,容我与众将议决。”
吴三桂令众将集体议论。有人主张战,认为李自成新败,士气不振,正是追穷寇之机。有人主张讲和,认为大战使兵力消耗不少,极需休整。吴三桂权衡利弊,认为清军在侧,免遭多尔衮暗算,应保存实力,和为上策。
吴三桂主意已定,让使者张若麒进帐,提出“交还太子,撤离北京,互不侵犯”的议和条件。张若麒把谈判情况报告李自成。第二天,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城外两军中间会面。牛金星宣读盟约:“自誓以后,各守本有疆土,不相侵越,大顺朝已得北京,五月一日交还大明世守;京师财货归大顺朝;人民皆从其便;如清兵侵掠,合力攻击,人戚相共,甲申年四月二十四日。”然后,李自成与吴三桂先后画押用印。两人执手对饮,共告天地。然而,李自成尚未撤出北京,吴三桂便在清军唆使利诱下撕毁盟约,引清兵入关,成为清兵南下的急先锋。
(摘自《胶州百家姓》) 张若獬 字义公,号宿松,胶州南乡漕汶人(现青岛市黄岛区王台镇漕汶村),张熙长子,明朝遗老。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北直隶河间知县,赴任后弭盗安民,境内大治。以考核政绩最优,擢南京户部主事,又升为淮徐道按察司佥(qian)事,督办漕防,政绩显著。明亡弃官,拒绝仕清,在胶城西南建旃(zhan1)檀庵,出家为僧,现战太安村即源于此。享年74岁,妻韩氏封孺人,无嗣,过继张桐之子张应建为嗣子,死后葬城南双岭北。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康生为张应建十世孙。
张若麒 (?—— 1656) 字振公,号天石,别号常在,张若獬之弟,明末清初政治家。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任直隶清范县知县,为官清明,政绩突出,授给事中。正巧,当时南北两地的官员派系斗争激烈。少詹事黄道周弹劾大学士杨嗣昌,杨嗣昌以张若麒弹劾黄道周之功,由刑部主事调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接着提升为兵部职方司郎中,成为明朝军事部门的实权人物。 崇祯十四年( 1641),清军集中全力围攻锦州,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为总督,统帅蓟、辽军务,张若麟为锦州前线监军。张若麒按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思督促洪承畴进兵,结果松山一战,明军损失过半。崇祯皇帝将张若麒论死罪。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九日,大顺军占领北京,打开监狱,放了所有的囚犯。张若麒感激李自成救命之恩,投降了李自成。因若麒是明朝大官,又做过明朝的监军,便命他为兵政府尚书,并派他为使者劝降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后来因陈圆圆被李自成霸占,吴三桂毁盟,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进攻北京。清顺治元年(1644),睿亲王多尔衮夺取京师,张若麒开门迎降。多尔衮认为张若麒本明朝官员,又投降李自成,不愿接受其投降。但为拉笼明朝官员,加上吴三桂为其说情,最后任命他为顺天府丞,暂管府尹事(相当于代理北京地区的一把手)。 顺治元年( 1644)九月,若麒上疏请为父丁忧,皇上降旨解任,在京守制。翌年,(1645)四月,请假葬父,皇上准假。五年(1648)九月,起补顺天府丞。顺治七年(1650)升迁大理寺少卿。不久又升太常寺卿,管理太仆寺卿事。顺治九年四月提拔为通政使,成为清朝廷大员。八月母亲病重乞假回家,十年(1653)三月以母亲未愈自己又患病,请假在家治疗。十三年(1656)在家病逝。张若麟学识渊博,尤精于经史之学,因历事三代,后人以为不忠,史志或不立传,或列为逆臣传。著有《诗经课》、《礼记课》、《止足轩集》等书行世。《清史列传》有传。是张姓家族最知名的人物,妻韩氏生子二:张应甲、张应桂。
张应甲 字先三,号静庵,顺治丁亥拔贡,妻单氏有子四:张淳、张洽、张友逸、张兆西(养子)。张氏三田第二代支持人。
张应桂 字子孚,号复我,张若麒之子,曹汶张姓后裔,清朝官员。自小聪明异常,刻苦好学,考中顺治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当时,清朝初定天下,广开言路,张应桂以明朝忠臣左懋第子孙久徙海滨,以为这样不利于教化忠孝,要求朝廷特赦,给忠臣后裔一个安居的环境。疏上,顺治皇帝采纳了张应桂的建议,特赦左懋第子孙回原籍居住。迁张应桂为左行人。后来,张应桂以出使四川宣谕称旨,迁光禄寺丞,以终养归乡。晚年,在家乡以乐善好施著称。工诗善文,著有《奏疏》、《脱箨(tuo4)轩偶存草》行世。《莱州府志》有传。享年86岁,妻匡氏封安人,生子三:张友臣、张邦臣、张廷臣。
张洽 字仲和,张若麒之孙,清朝官员。康熙三十五年(1696)进士,初授永宁县知县,“劝农桑,修学校,教化大行”。以治绩高等擢山西道监察御史,遇事敢言,无所回避,直声震海内。当时初定社会,上司奉行不能如诏旨所言,张洽上疏,建议制定限时出入,为久远计,无扰百姓;又以关税滞留,不便商贾,建议严禁需索,盖监督与文印,以防重税。这些建议均蒙朝廷采纳。工诗,著有《谏垣草》、《吏隐堂稿》。
(摘自《胶海张氏世系谱》和《胶州百家姓》)
张若獬 字义公,号宿松,胶州南乡漕汶人,张熙长子,明朝遗老。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北直隶河间知县,赴任后弭盗安民,境内大治。以考核政绩最优,擢南京户部主事,又升为淮徐道按察司佥(qian)事,督办漕防,政绩显著。明亡弃官,拒绝仕清,在胶城西南建旃(zhan1)檀庵,出家为僧,现战太安村即源于此。享年74岁,妻韩氏封孺人,无嗣,过继张桐之子张应建为嗣子,死后葬城南双岭北。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康生为张应建十世孙。
张若麒 (?—— 1656) 字振公,号天石,别号常在,张若獬之弟,明末清初政治家。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任直隶清范县知县,为官清明,政绩突出,授给事中。正巧,当时南北两地的官员派系斗争激烈。少詹事黄道周弹劾大学士杨嗣昌,杨嗣昌以张若麒弹劾黄道周之功,由刑部主事调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接着提升为兵部职方司郎中,成为明朝军事部门的实权人物。 崇祯十四年( 1641),清军集中全力围攻锦州,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为总督,统帅蓟、辽军务,张若麟为锦州前线监军。张若麒按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思督促洪承畴进兵,结果松山一战,明军损失过半。由于陈新甲的庇护,皇上没有追究若麒责任,又令他出关为监军。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城被清军攻破,洪承畴被俘降清,张若麒从宁远逃回京师。崇祯皇帝将张若麒论死罪。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九日,大顺军占领北京,打开监狱,放了所有的囚犯。张若麒感激李自成救命之恩,投降了李自成。因若麒是明朝大官,又做过明朝的监军,便命他为兵政府尚书,并派他为使者劝降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后来因陈圆圆被李自成霸占,吴三桂毁盟,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进攻北京。清顺治元年(1644),睿亲王多尔衮夺取京师,张若麒开门迎降。多尔衮认为张若麒本明朝官员,又投降李自成,不愿接受其投降。但为拉笼明朝官员,加上吴三桂为其说情,最后任命他为顺天府丞,暂管府尹事(相当于代理北京地区的一把手)。 顺治元年( 1644)九月,若麒上疏请为父丁忧,皇上降旨解任,在京守制。翌年,(1645)四月,请假葬父,皇上准假。五年(1648)九月,起补顺天府丞。顺治七年(1650)升迁大理寺少卿。不久又升太常寺卿,管理太仆寺卿事。顺治九年四月提拔为通政使,成为清朝廷大员。八月母亲病重乞假回家,十年(1653)三月以母亲未愈自己又患病,请假在家治疗。十三年(1656)在家病逝。张若麟学识渊博,尤精于经史之学,因历事三代,后人以为不忠,史志或不立传,或列为逆臣传。著有《诗经课》、《礼记课》、《止足轩集》等书行世。《清史列传》有传。是张姓家族最知名的人物,妻韩氏生子二:张应甲、张应桂。
张应甲 字先三,号静庵,顺治丁亥拔贡,妻单氏有子四:张淳、张洽、张友逸、张兆西(养子)。张氏三田第二代支持人。
张应桂 字子孚,号复我,张若麒之子,曹汶张姓后裔,清朝官员。自小聪明异常,刻苦好学,考中顺治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当时,清朝初定天下,广开言路,张应桂以明朝忠臣左懋第子孙久徙海滨,以为这样不利于教化忠孝,要求朝廷特赦,给忠臣后裔一个安居的环境。疏上,顺治皇帝采纳了张应桂的建议,特赦左懋第子孙回原籍居住。迁张应桂为左行人。后来,张应桂以出使四川宣谕称旨,迁光禄寺丞,以终养归乡。晚年,在家乡以乐善好施著称。工诗善文,著有《奏疏》、《脱箨(tuo4)轩偶存草》行世。《莱州府志》有传。享年86岁,妻匡氏封安人,生子三:张友臣、张邦臣、张廷臣。
张洽 字仲和,张若麒之孙,清朝官员。康熙三十五年(1696)进士,初授永宁县知县,“劝农桑,修学校,教化大行”。以治绩高等擢山西道监察御史,遇事敢言,无所回避,直声震海内。当时初定社会,上司奉行不能如诏旨所言,张洽上疏,建议制定限时出入,为久远计,无扰百姓;又以关税滞留,不便商贾,建议严禁需索,盖监督与文印,以防重税。这些建议均蒙朝廷采纳。工诗,著有《谏垣草》、《吏隐堂稿》。
(摘自《胶海张氏世系谱》和《胶州百家姓》)
比目鱼又名鲽鱼,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统称。体甚侧扁,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最大体长可达5M。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
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鳍一般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与尾鳍相连或不连。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暖热海域中,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种类繁多,全世界有540余种,中国产120种,主要类别有鳒、鲆、鲽、鳎、舌鳎等,为经济鱼类。
扩展资料
比目鱼形态特征: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两眼均位于头部的左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鳃4,假鳃发达;鳃耙发达、退化或无鳃耙。
鳃盖条6-8;鳃盖膜互连,游离,峡部多呈凹刻状。一般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鳍条数目多,与尾鳍相连或不相连;腹鳍胸位或喉位,鳍条通常不多于6。
从幼鱼到成鱼有变态现象,仔鱼体两侧各具1眼,左右对称,变态后1眼移至另侧,变为不对称,无眼侧通常无色。
-比目鱼
-鲽形目
青岛即墨蓝村观音寺的漕汶张二凤考
本文2023-11-16 06:44: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