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的家谱排序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注:记事增至清光绪年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湖南长沙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清)梁昌复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梁氏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湖南长沙梁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清)梁运熙、梁运丁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湖南浏阳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学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记事至清咸丰年间。
湖南浏阳浏东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学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九~十一卷。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梁佑庶、梁启(崔凹)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注:封签作《乌石梁氏五修族谱》,谱首修于明万历十八年。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梁佑陧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六~十四卷。书签题为乌石梁氏五修族谱。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六卷、第九~十卷。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七~十卷。
湖南湘潭梁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二卷。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据了解,高州梁氏族谱中确实有“有树”这一字辈。高州梁氏是中国广东省梅县(今梅州市梅江区)人和中国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的宗族。历史上,高州梁氏是广东著名的大姓之一,其家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据《高州志》记载,明朝时期,高州梁氏就已经在当地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有树”这一字辈的出现则要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梁有树,字子岸,是清朝广东文昌县(今海口市)人,他成为了当时高州梁氏族中的一员,并被尊为“祖宗”。此后,梁有树一代便成为了高州梁氏族谱中的一个字辈。
目前,高州梁氏族谱已经编纂成册,包含了众多的人物和家族信息。如果您对高州梁氏家族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想要查询相关资料,可以参阅相关的家谱和历史文献,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山西平遥梁氏,自北宋末年迁居平遥东北乡梁官村以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尤其在有元一代,官居显赫,铮铮有声,为一邑之矜式,如万户侯梁瑛公,吏部侍郎梁天翔公,赐进士广州路总管梁时中公者,或忠义耿耿,或仁义儒雅,或戮力王事,效死沙场,或矢志宣猷,政绩卓著,至今他们的传说故事在平遥一代脍炙人口,并载入县志国史。然而有一位官至左丞相的显赫人物却并不为人们所熟悉。
在振修《平遥梁氏族谱》的过程中,我们收集到了文水梁家堡近年修印的《梁氏家谱》,其同治三年由梁殿元撰书的谱序中写道“梁氏鼻祖锦阳公于今,数十世矣,而传流家谱,世世相承守,而勿失”,正谱世系中记录:“始祖梁公,讳锦阳”。这里明确记载文水梁家堡梁姓始祖为梁锦阳。
我特地赴文水梁家堡进行实地考证,在持谱人,原担任梁家堡小学校长梁振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一起来到了村西头,瞻仰了梁锦阳墓,这里是原由生产队棉花站占据的院场。后方有宏大有墓丘,前有近年出土的石人石马,门口竖立着一块石碑:“文水县文物保护单位---一一梁丞相墓”。梁老师告诉我,梁锦阳墓同刘胡兰烈士陵园、武则天庙是文水县的三大文物景点。梁锦阳墓原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有150多个墓冢。墓地中除了安葬着梁锦阳以外,还有他的子孙,他的墓地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柱,神道碑,舞台等陪葬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因为要修建棉花收购站,该墓地就被毁坏了,相关的陪葬品也随之埋到了地下。近年政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以前村里还有宏大的梁家祠堂,供着梁锦阳的巨像,等等。
梁锦阳,何许人也?
在文水梁家堡《梁氏家谱》中,滕录着一篇由元朝翰林侍学士揭傒斯撰文,国子监祭酒吕思诚书丹的《大元左丞相兼征虏大将军、总督三边、五路都万户、威震四夷大元帅、敕封奥达鲁花王、谥文宪、梁公神道碑记》。
撰写碑文的揭溪斯是元代的一位大文豪,忽必烈建立元朝伊始,便委任他担任《宋史》《金史》的主修总裁官。由他执笔撰写碑文,表明碑主当吋显赫的身份地位。碑文中介绍了梁锦阳的生平事迹。
碑文一开始介绍道“公讳锦阳,字世荣,夫人周氏,太原宦族'。祖父讳俊,宋未金初人,受诰封,“芸儒不仕,爱拔穷苦之人,为乡所重”。父亲讳义,义生锦阳。锦阳自幼“精敏异常,志向宏大,而动静有节,学周孔,师颜孟。”成人后“有经济之才,备文武之姿。优韬略,能弓马,度量恢廓,智力绝伦”。元中统癸亥中进士。
碑文接着介绍梁锦阳的主要事迹,蒙元中统四年(1263年),年仅二十八岁的梁锦阳随从顺天道(今北京地区)左副元帅贾同文帐下,参赞军机要务,屡建奇功。右丞相伯阳向世祖举荐,越级提拔为千户长。在元廷与南宋的战争中,扈从张万户车驾渡江。后升为左副使,指挥万艘战船,统兵攻打襄樊;襄樊既下,大军渡江,接连攻下荆州、宿州、郢州(今武汉)等地,南宋军队“望风顺降纳印”,纷纷投降。此时,南宋丞相贾似道是一位亲蒙人物,他修书一封,表觐议和。锦阳公考虑到攻克南宋的条件尚不成熟,便复书南宋皇帝,陈述和战利弊,同意停战半年。而蒙军统帅忽必烈命其火速南征,锦阳公认为毁盟弃约不是大丈夫所为,起初朝廷要追究他的抗命之责,锦阳公“持义不屈”,并交待部下:“宋无隙可伐,尽在其我,经待天时,岂可毁盟,败信不仁,而辱中州士大夫乎?!但上怒不测,倘不幸而死,诸公须观变,以待揆之,天时人事,宋祚不远矣”。锦阳公对部下说,我如遇不测,你们要见机行事,有把握时方可攻宋,反正宋朝的国运不会长久了。众将领听后信服其言,皆自励鼓劲,按嘱行事。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南巡,锦阳公面见,奏报十余件事情,皆援据古义,痛切时病,忽必烈一一嘉纳。
对于攻伐南宋之事,世祖忽必烈非常着急,“上意欲速”,锦阳公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先收拾人心,整顿军备,广招人才,以增元气,待时机成熟后再战不迟,他奏道:“彼无衅可乘,用兵未见其利,唯修德以顺天心,法制以慰人望,简贤以尊,将相惇族,以培基址,抚殊俗制,列镇防窥,广毓英才,以储元气,藏器于国,候时而动,宋可图,天下平矣”。忽必烈听后,认为讲的非常有道理,又逢蒙古大汗蒙哥皇帝战死在四川钩鱼城,急于返回朝廷争夺皇位,便任命锦阳公为“江淮南北等路文英武饬招谕使,佩国信,赐金虎符”。
锦阳公接受新的任命后,剪平了如上海陶机、洞庭东山等新附之民的数次叛反作乱。世祖擢升锦阳公为左丞相、万户上将军,镇守吴江。
锦阳公爱兵如子,夙夜为公。时军人生活贫乏,他便“以己粮千担赈之。时江湖军务事烦,官兵往来,必乘船,官船不敷所用,每不便。公以己俸造战船百余艘,恒为守御,盗息民安,远近咸赖”。当时平章政事王文统非常忌恨锦阳公在朝野的威望,私通蜀边不轨之臣作乱,希以此陷害锦阳公。南宋丞相贾似道摄于锦阳公威望与武略,将密情泄露,锦阳公幸免不测。权臣王文统的恶行败露后,举朝愤慨。世祖忽必烈对众臣曰:“汝等谓文统当得何罪?”诸臣皆曰:“当死” 。更有臣言"当刮”,王文统伏诛。贾似道被宋廷贬谪,途中被杀死。不久,元世祖命锦阳公攻取辽东,公率部所过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拔城日,民安不惊。其制师,纪律概如此”。
在元廷灭金伐宋的战争中,锦阳公功勋卓著,声望非凡。继而“一统归元,论功懋赏,元廷擢公统辖五路,顺天、东宁、太原、延安、京兆等处都元帅”。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七年,即公元1290年,四十五岁的锦阳公辞官不允,朝廷“赐衣带,敕修坟”。而后在保卫边境,在密云、大同、神木等地抵御外虏战争中,破敌无数,杀贼数万。“由是,声名大振,中外倚重”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七十岁的锦阳公,“移表告老,辞官归里。立庄起第,优游数载”。于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又八。同年九月,朝廷以其位不满其德,敕封奥达鲁花王,谥号文宪。其孙河南道监察御史大夫梁政远奉旨立碑。经查阅有关资料,蒙元一朝共封王四十七人,通常封王的只有皇子皇孙,有极少数功勋卓著的大臣封王,奥达鲁花可能是蒙古语的一个地名。
梁锦阳生有四子,长子梁简,官至江西道肃政廉访司附宪,奉议大夫。次子梁兰,官至兵部大司马将军尚书,资善大夫。三子梁玑,官至山东道左藩辅,中奉大夫。四子梁璇,官至交城知县,文林郎。
纵观梁锦阳公的一生,出身名门贵族,开国功臣,位居显赫,封王拜相,位极人臣。在地方人物中,应当说是凤毛麟角。
然而,梁锦阳公与平遥是什么关系?他到底是平遥人呢?还是文水人?
在元廷任国史总裁官揭傒斯撰写的这篇梁锦阳神道碑记中明确写道:“公先世河西渭南人,后迁居太原之麓台乡”。麓台乡即今之平遥县襄垣乡梁官村。
在《平遥梁氏家谱》中也记载,梁锦阳祖父梁俊与平遥梁官村梁氏二世祖梁颜是同胞兄弟,即二世祖梁俊,三世祖梁义,四世祖梁锦阳。这与《文水梁氏家谱》记录是一致的,始祖梁显公于北宋末年奉旨从陕西迁来。在家谱中可知,梁锦阳与与平遥梁氏四世祖、官至五路万户之职的都元帅梁瑛是未出五服的同宗兄弟。只是年令相差许多,在锦阳公刚出生时,梁瑛公已是万户之职了,属于贵族家庭,祖居都应该同在平遥梁官村。只是锦阳公去世,葬在文水李端(今下曲镇)东地,后人依坟而居,逐渐形成了梁姓村落---梁家堡,也就是文水梁氏的发祥地。这在乾隆三十一年续修文水《梁氏家谱》中的谱序中写的很明白:“余梁氏,祖居太原之麓台乡,即今平邑梁官村,余族自始锦阳公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卜葬于文邑李端(今下曲镇)东地,其后裔依坟而居,遂隶文邑焉”。这里说明梁锦阳的后裔才归属文水。
另一篇由乾隆二十一年进士,官至济南知府的武乡人史传远作的序中言:“其初,由河西渭南迁汾之平邑,与大陵壤接。由平邑迁大陵,自锦阳公始”。大陵即文水县,平邑即平遥县。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王霞蔚博士曾发表过一篇论文,题为《金元以来山西汉人世侯的历史变迁——以平遥梁瑛家族为例》,文中提到:“文水梁家堡与平遥梁官村梁氏世传为同宗,从两地保存的族谱来看,也确实如此。两家在元代都为当地望族,在地理位置上文水和平遥紧邻,但奇怪的是,两地的梁氏却从未没有留下任何曾经联系过的记载”;王博士可能没有深入考证,这最后一句说的不大准确。其实,文水梁家堡梁氏与平遥梁官村梁氏一直都有往来,据梁官村梁氏后人讲,在解放前夕,文水梁氏后人每年清明要到梁官村祭祖并收取地租,这就说明梁锦阳公世系的地产在梁官村一直都有保留。由此可知,平遥文水两地为梁氏族人本是一家,从未中断过往来。解放后,以家族治理的社会形式解构以后,切断了经济上和组织上的的联系,两地的往来才逐渐减少,但其后人仍保留许多家族传说。
毋庸置疑,元代左丞相梁锦阳本与平遥梁氏是同一家族,无论从出生到去世,一直是隶属于平遥籍;只不过梁锦阳去世后葬在了与平遥一河之隔的文水梁家堡,现在人们误认为他属于文水人。从历史学的角度认知,梁锦阳本身是为地地道道的平遥人,是无可争辨的史实。然而,不知何故,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平遥历代县志,以及其它文献中,未曾发现有梁锦阳的有关记载。笔者长年生活在外地,资料有限,这个历史之谜尚求诸同好释疑。
巨峰街放雷子――震梁!”
这是句老话,之所以有如此说法,是因海曲梁氏源于巨峰、兴于巨峰。
梁氏是老姓,源出有三:
一是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嬴姓伯益后裔非子,善养马,周孝王任其职司养马,并封秦邑,称秦嬴。非子曾孙秦仲,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兵败被杀。秦仲五子率兵继续征战,终于打败西戎。周平王封秦仲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建梁国,称梁康伯。康伯后的君主称梁伯。后秦穆公灭梁国,改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是为梁氏。
二是以邑为姓。春秋时,晋国有解梁、高粱、曲梁等城邑。公元前645年,晋惠公用五城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后代以封地名“梁”为姓。
三是胡族改姓。《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代北的拨列兰氏,因随魏孝文帝移都洛阳,定居中原,改复姓为汉字单姓梁。
至于海曲梁氏究竟源自何支,笔者无考。据目前所接触到的史料,其始祖来日照时间,应在宋末元初。
1234年,蒙古灭金。此后,近交远攻,将“网中之鱼”南宋暂放一边,先征服西、北诸国,最后于1276年2月兵入临安,南宋亡。
为维护蒙古贵族特权,元世祖把全国人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西域各国先降元的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这四等人的法律地位、政治待遇和经济负担迥异。如元法规定蒙古、色目和汉人犯罪,分属不同衙门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只能申诉,不能还手。蒙古人酒醉打死汉人,只要交出一份埋葬费就可了事。汉人、南人不准集体打猎,不准举行宗教活动,不准执持弓矢等武器。在朝廷中,蒙古人任正职,汉人、南人只能充副职。如地方官吏,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形成定例。同知、总管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蒙古人科举出身,一正式委任就是从六品,而色目、汉人、南人则递降一级,等等。
其中,汉人、南人之分,目的是分化中原汉民族,即故意制造出南、北汉人之别,在政治、经济上多少给北方(黄河以北)汉人微小利益,孤立长江南的汉人。把南方汉人每廿家编成一甲,蒙古人、色目人为甲主,甲内人衣、食、住、行皆归甲主支配。甲主对甲内男人任意驱使打骂,对女性任意凌辱,甚至将南人逮住与牲畜样标价买卖,一个南人与一头驴价格相差无几。
宋末元初,梁氏先祖为求一线活路,从苏州东门外杆石桥辗转逃亡来到日照,既未敢在地肥水足的东部沿海安家,更未敢在已“升格”为县的日照城落户,而是一头扎进当时仍是穷山恶水的西北山里,在今巨峰镇大土山西北一个叫城子庄的地方(今名消失)落脚,虽经近百年繁衍,至元末年也只留下了兄弟3人,且究竟是第几代也无从知晓,甚至连名字都未能留。
据民间相传,为彻底摧垮汉人的心理,元朝统治者不准汉人庶民百姓起大名,更谈不上字、号,只准按出生的先后叫大,次生的叫二……或以父母年龄相加之和再冠以姓就是大名,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梁氏一世祖原名即可能是梁大、梁二或梁三,已不可考。
后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军揭竿反元,郭子仪、张士诚、陈友谅、方士珍等各路草莽相继举兵,梁氏兄弟在兵荒马乱中离散,一个逃到蓬莱后分支荣城,一个逃到沂州(今临沂)石拉渊,只有一人仍留城子庄。
此时,中原遍地烽烟,乱世英雄起四方,自幼出家皇觉寺为僧的朱元璋(1328―1398)于元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投郭子仪部下,郭子仪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为亲兵。朱元璋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郭子仪大喜,署为镇抚,并将养女马氏嫁与元璋为妻。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仪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九月,郭天叙战死,部将尽归朱元璋。
按军师刘伯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略,朱元璋广聘谋士,招兵买马,削平各路群雄后,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举兵北伐,元至正廿七年十月(1367)十月誓师,大军进入山东,所向披靡,先后克临沂、益都、淄川、济南,聊城等府县,明洪武元年二月(1368)平定山东。随即,转攻河南,堵塞潼关,最后取陕西、山西。
梁氏一世祖在岳父刘公支持下,率家乡青壮年投身明军,后随信国公汤和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于明洪武四年(1371)晋见朱元璋。当时,大脚马皇后伴驾,见梁身材魁伟高大,面目黝黑,说这员将又黑又丑。朱元璋随口说:那就叫他梁黑丑吧。经汤和指点,梁扑通跪倒,叩头高喊:谢主隆恩。
自此,梁氏一世祖始有正式大名。
至于日照梁氏更远来源,据民国《临淄县志》记载梁家庄位于临淄城以西,愚公山东南六公里,乌河东岸(时水),自明初由山西枣强县迁此落居立庄,称柳林梁家庄,柳氏衰败后名为“梁家庄”。
其《梁氏家谱原序》记:
夫谓水长者,其流有源;枝繁者,其发有本。物理皆然,而况于人乎。然则人有祖宗,河水木之有源本也。我梁氏原居临淄之西,时水之东,柳林梁家庄是故土。出难居、庠衿者,寡而皆有醇厚风焉,故能偕时水永传焉。不幸明末鼎革之际,屡遭兵火,而族谱以失,无论枝叶莫考,即奕业仅存一线矣。如文升祖原兄弟八人,相传往寿光者,往日照者,往河南者,往洪庄者,其余不知何往。惟文升祖遗居此土,至今八世,尚未有谱,急欲纂修,每苦于无稽,所可幸者,有子材族伯尚能记数世之宗派,于是修成族谱,俟后人以备考,则后之子若孙庶有以承先启后,永传勿替云。
康熙五十六孟夏 八世孙 之琇谨识
其《重修梁氏家谱序》:
我梁氏家谱,自一世至八世,支派清晰而不紊,伊谁之力哉?我高祖国莹子公经苦心以成也。自八世至十一世,先祖协恭又继修焉。本支世次分明,而经兵灾而逃亡者七人,意无一考念及于此,不用怆然矣。予少时,当欲远游赴寿光、日照等处亲访外徙之遗迹,核有无稽盛衰,实予之素心也。无如蹉跎岁月,年已七旬,予虽有志,尚能远行乎?因念本支数世未续,所急尤甚于远访者。遂命出司男垲并族侄董等共议重修自十一世详至十五世焉,计修葺之功,经月余而告成,多书数本,防后来之有失,庶继修者不患世系之无考,又于居义者载其本姓,使后人有以知,是吾族者乃吾族,非吾族者不得混吾族也……
清道光十七年仲春既望 十二世孙志朱谨识
由此可知,日照梁氏与临淄、寿光、河南及洪庄梁氏共一远族。
2
元明鼎革,百废待举,但此时刚于应天府(今南京)称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却深为倭冠劫掠而忧。当时日本正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战争中失败的南朝诸侯组织武士、浪人——史书上说的“倭寇”和武士与张士诚、方国珍残余相勾结,占据沿海小岛,对东南沿海一带烧、杀、虏、掠,无恶不作,尤其对鲁、苏、浙、闽等沿海县城州府危害最烈,史书称“岛寇倭夷,在在出没”,“时出剽掠,扰滨海之民”。
大明立国后,山东沿海抗倭事宜由山东都指挥使司统一负责,下设登州营、文登营和即墨营3大营、11卫、14所、20巡检司、243墩、129堡。
对此,史书上记得非常清楚:
洪武十有六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汤和于东海边,严设城堡,辖隶臬司,选练墩卒,棋布守御。
――《安东卫志•序》
《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中也载: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北、浙东海上五十九城,咸置行都司,以备倭为名”。
按明兵制,卫以下设五个千户所,每所统兵1120人,设正五品千户(千总)一人。梁黑丑随汤和参与防倭,后屯军巨峰,负责保卫日照沿海一带,战时出征,回营三分军事,七分耕种,因数建奇功,被封千户。
据史料记载,梁黑丑不但战功卓著,忠于大明,而且昭示后代要“忠心报国”。其后代秉承祖训。因“忠心报国”载入明、清两朝史册和方志者不乏其人。
梁黑丑六世孙梁美,明嘉靖时代人(生卒失考)见徐、邳、莒三州盐贩猖獗,既走私食盐,还结伙抢劫百姓,遂上书县、府,经山东巡抚袁公上达,朝廷以闻,命青州兵备道康天爵在巨峰建“营山寨”防卫。梁美献良田数亩作官署用,且与乡民积极协助建兵营。光绪版《日照县志》记,时人称之为:皤皤黄发,更事必多者”。
有关“巨峰寨”的营建,谨抄明朝黄祯《巨峰寨记》如下:
巨峰在日照西南隅,青州兵备所筑也。为古琅琊地,西距沂济,东北濒海,实东秦要害之区。
我国家建官,具有深意。或营土以分防,或屯田而遥制,而又专之以兵方宪者,所以觌武而警怠也。
嘉靖兴治,东海不波,廷臣有议裁青州兵备。余时在职,叨听,议论曰:“海上之山多矿,伐菹煮海利莫大焉。夫利者盗之丛也,矿盐者天地左藏也。多矿民犷,多盐民卤,盗由生也。兵备是庇。”天子曰:“可”。于今十年,三选厥司,得我东汾。东汾康姓,名天爵,临汾人,因号东汾居士。嘉靖癸已,来典慈土。首询黄发者,黄发皤皤,更事必多,曰:“维矿夫盐徒,青州祸胎。念哉,鉴哉!”越明年,盐徒扰南鄙,东汾檄兵往平之。至则狼籍,居民去矣。或曰:“盐徒者,东西南北人也。其散若飙,其合若鸟,出没无常。不为之所,无以杜绝乱阶。”东汾听舆人之谋,请之巡抚袁公,巡按方公。曰:“盐之于人,譬水火也。官盐之法害于私贩,民歉其情。是故贩者,假水火以窃人,所谓潢池之盗也。又突出无常,疲我奔命。寨守善胜,可备永图。盗息邪心,官盐无滞,又两得之也。夫防民之情,甚于水火,东西草莽匪盗,盐是忧,寨不可少。”乃相土得巨峰山,傍淮海之交,控喉扼吭,爰筑斯防。为之寨栅,营堂宇,立门屏,制金石之械若干。屹然为一方巨镇。榜曰“巨峰”。分青州卫官军、莒州日照土兵备守之。盐徒以宁。愚窃谓东方之患,盐人盗水,矿人盗山,乱之本也。矿人跃捷善战,习于山。嗷嗷之区,马不及旋,射不及发,一人足以走壮士,乃东方之奇兵也。今皆在龟蒙山中,即土著之人。故善用之则有青阳山之捷,不善用之则有玉堂之变,顾制御者何如耳。余见东汾与之以诚。既多谋以破其党,又养锐以胁其变,复招徕以羁縻其徒。此康子筑无形之寨以治矿人,而又在堂宇屏蕃之外也。后之兵备兹士者,或不可以少此哉?寨创自嘉靖十三年。董斯役者:莒州知州林渠,淄川尹李信,日照尹颜绣。
梁黑丑七世孙梁儒,平倭中履立战功,明嘉靖皇帝敕为锦衣卫从六品“忠武”,诏命进京赴任。梁儒应诏北上,半路因病而卒。噩耗传来,自山东南部至苏、浙沿海百姓闻之,皆为痛惜,当地知者,失声痛哭。内阁大学士徐阶闻讯甚为哀怜,制匾一块,亲书:
沿海保障
梁儒子孙将此匾悬于大门额三百余年,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烬于兵燹。
十五世孙梁统传被清乾隆皇帝敕封四品武德郎,并上追封一代。
十七世孙梁鸿博任巨峰镇第一任镇长。
十八世孙梁蔼清被清光绪皇帝敕封为从六品儒林郎,上追封二代。
梁氏历代忠勇厚德,抗外侮,护百姓,严族规,重门风,族内有衣食无着,死者无力葬,鳏男无力娶者,阖族按贫富出资相助处理丧事或帮助迎娶,此风为世人所羡。
经几百年发展,巨峰人丁梁氏日繁,后人散居鲁、苏等省数十个村庄,人口达四、五万之众,并多有旅居海外、者。故清末民初,日照县传:
丁、牟、秦、安、李,别忘巨峰梁!
梁氏族谱
一 世 黑丑 十 九 世 立
二 世 温 二 十 世 培
三 世 友 才 二十一世 作 顺
四 世 钢 二十二世 启 田
五 世 普 二十三世 允 乃
六 世 美 二十四世 夕 年
七 世 儒 二十五世 周 家
八 世 鲸 二十六世 合 气
九 世 任 崇 二十七世 方 庆
十 世 有 秋 二十八世 周() 全
十一世 錞 二十九世 修 念
十二世 世 三 十 世 本 公
十三世 光 三十一世 乐 波
十四世 仕 三十二世 奇 升
十五世 传 李 三十三世 稀 铳
十六世 壬 三十四世 履 正
十七世 鸿 三十五世 新 汉
十八世 清 三十六世 恒 曾
梁家的家谱排序
本文2023-11-16 06:28: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