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苏氏家谱中"胜康朝新世泽。胜大正南香"属于哪个支派?我是正字辈,寻宗亲,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请问苏氏家谱中"胜康朝新世泽。胜大正南香"属于哪个支派?我是正字辈,寻宗亲,家谱。,第1张

哈哈,我大字辈,叫叔叔。

望城龙塘苏氏

该族以西汉苏武为一世,四世亮公葬武功,五世章公为清河太守,籍河北栾城,十九世味道公,谪为眉州刺史,因家眉州。

三十三世辙公长子迟公,官南昌训导,籍江西泰和,三十七世士类公,官淮安道,后徙南昌。四十三世义金公,明初由南昌府丰城县迁居湖南浏阳。越二世,承秀公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由浏阳迁居长沙乔口,落业龙塘,今属望城。派衍富、贵二房。

清雍正三年(1725)建祠于龙塘。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十六(1618)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三修,清嘉庆七年(1802)四修,清咸丰六年(1856)五修,民国十五(1926)年七修,2000年又续修昭视公支谱。

派字:

义忠承友伯、邦允荣继明、启国朝源远、

光昭新世泽、盛大振南湘、文业宗家学、

英华益炳芳、传经开俊彦、树德毓贤良、

通达辉金榜、猷为耀玉堂、诗书垂后祀、

功烈绍先皇、麟阁遗型在、鸿图应瑞长。

出抚家谱里什近因写一篇地域文化书稿,查阅了《苏氏家谱》,发现了“兼祧”二字,同行之中,不但念了白字,还不懂词语的意思,其实在家谱中,往往会出现出继(或出祀)、承继(或承祀)、兼祧等词,现将其意义与区别简介于下:

出继,又叫出祀、过继;承继,又叫承祀。出继与承继是在同一宗族内部人际之间以契约或口头承诺的形式产生的社会关系。即在同一家族内,或一直系近亲中之男子(多为未成年幼子),以契约文书或口头承诺之方式,接续另一近亲为子。如同一宗族的甲有多子,而乙无子,可由族中长者出面牵线,经双方协商同意,将甲之某子过继给乙为嗣,协议中即书甲之第几子出继乙为子,乙方即书为承继甲之第几子为嗣。承继协议生效后,该子既要承担赡养继父母(乙)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承继其产业。另外,还有一种形式上的承继,即乙无子,亡故后为接续其后代,将甲之某子以乙子的名义记入乙之名下为嗣,无须继承家产(农村中称其为要孩子),这就叫出继和承继。该以契约或口头承诺形式转变生成的社会关系,如符合本族的规则,则应在本族谱牒中显现出来。

在续家谱时,对该类现象应注意的是:一、双方必须是同宗同族方可出继和承继;二、其辈分必须符合双方世序的要求,即不能乱辈分;三、出继方须是次子或三子,因农村习俗中有“长子不出继”之说;四、出继者只能承继一门,而不能承继两门。如甲、乙、丙、丁兄弟四人,甲、乙有子,丙、丁无后,乙之子出继丙,不能再出继丁,这种特殊情况,可由甲之子出继丁;五、出继、承继关系确立后,不能毁约,即“出继不能回继”;六、在续家谱时,在出继者名下注(出续):“子孙不再下续”;而在承继的名下注(承继或承祀):“应将其子孙续在该名下”。

祧,本义指祭远祖的庙,后来指继承上代,即常说的“两门守一子”,该子既要赡养亲生父母,还要赡养名义上的父母。兼祧与承继,其社会行为、基本形式和原则相同,但在实际中又有差异。所谓的兼祧是甲只有一子,而同族近亲的乙无后,为使乙也有后嗣之名分,生前有人赡养,将甲之子协商归为甲、乙双方共有。这样,该子既是甲之子,又是乙之子。在旧社会,甲、乙双方可各为该子娶一房媳妇,甲媳妇生子归甲家,乙媳妇生子归乙家。解放后规定推行一夫一妻制,该子的后裔可分别书在甲父或乙父名下以接续烟火。在通常情况下,兼祧者只在家谱中承认乙同样为父,或在乙亡故后,尽安葬祭扫之责。故兼祧重在名分,其主要作用使某支不至于断续而已

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有一支魏氏祖人的字辈传续为:“宗束广茂培尚翊绪庆传振世继忠正树德大文联立新呈宪法永允兴家繁”其它支派魏氏祖人的字辈传续中尚没有发现有“传”字紧连“振”字的,我想你们这支魏氏祖应该与他们同属一支,你的下一辈应该是“世”字辈。仅供参考!

在海珠区,赤沙村是姓氏较多的村庄之一。根据赤沙村玉虚宫(北帝庙)于乾隆丙午年(1726年)重修时刻有本村十五姓的居民。除了周、李二姓已经消失之外,现存有莫、简、陈、黄、徐、冯、潘、苏、郭、曾、张、何、吴,共十三姓氏。 各个姓氏先后从各地来到赤沙,可惜由于村中各个姓氏都没有族谱,又缺乏其它的文字记载,无法叙述各个姓氏从何地、何时来到赤沙村。这里只能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和附近相同的族谱以及其他有关材料,略记述于下:

莫氏,世居琢郡(今河北涿县一带)为名门望族。尔后,莫氏的一支由河北迁江西,再由江西迁福建蒲田。后让仁公于唐宣宗时被封官于广东封开,为岭南开族始祖,是为一世。让仁公生宣卿为二世。宣卿聪慧勤读,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中状元及第,为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年仅三十四岁,英年早逝,现今在封开县锣鼓岗有其“状元墓”。至七世之用公初任闽蒲县令,后任广东南雄府判。他的三个儿子愚、鲁、钝分居各地:愚公居番禺横沙,钝公居东莞焦利,鲁公居于南海沙头老村儒林乡。椐莫氏老人忆述,他们向来与黄埔横沙有密切往来,认为他们是同祖。横沙古时属番禺县管辖。由此看来,赤沙莫姓属横沙愚公一支。

冯氏,世居北平,始祖玄雄五子翼之字廷弼,在朝内官封至大理寺正卿评事。在南宋时,避乱南徙至广东南雄,娶白氏为妻,生五子。后南宋灭亡,元军南下,廷弼在京,生死未卜,由白氏带五子择地安身。五子长大后分居各处:长子元龙居番禺,次子应龙居新会,三子攀龙居鹤山,四子化龙居黄埔,五子振龙居增城。后称这为“五龙入粤”。本书采访写作时,在各姓氏老人座谈会上,也有“五龙入粤”之说,又说在抗战时曾派人到鹤山寻祖,相传他们来自鹤山。从这些情况分析,赤沙村的冯氏可能属于分居鹤山的三子攀龙分支的后裔。

潘氏,远祖在唐代自溧阳迁河南荣阳,再迁福建泉州,又迁兴化、长乐、瓜山。赤沙村潘氏的远祖是由河南入闽的第一代殷皇公,官封“潮州别驾”,第九代为宋代名儒福建瓜山潘炳,再传至第二十八世思字辈,这就是番禺始祖思诚公的辈分。据2002年9月,石牌、棠下、珠村、丰乐、贝岗、赤沙等十个村庄潘姓组成的寻根小组调查,认为赤沙村潘氏是福建闽侯县南通镇瓜山村思字辈的后裔。虽然在族谱中未查到始祖思诚公的名字,但他们分析,认为思诚公已于前二代由福建入粤,居于南雄珠玑巷。其后裔是在南宋末年由南雄珠玑巷迁至番禺。所以,在瓜山的族谱中没有记述。

黄氏,是轩辕皇帝七世之孙,至唐代109世祖昌,封官为南雄太守,入藉珠玑巷,史载“因官而居此”。后又经历数代,其时的居政公三个儿子,由珠玑巷分居三地:长子源深继续居于南雄,二子源辅迁居广州天河,三子源赞迁居番禺龙江。赤沙村的黄氏可能属于番禺龙江源赞这一支系。

苏氏,村民都说赤沙苏姓是“东坡苏”,亦即东坡原籍四川眉山,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曾朝廷当礼部尚书。后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至广东英德、惠州、海南儋州。他被贬南来时,有他的幼子苏过等亲友随从。东坡被贬,家人逃散。三子苏迨及其妻子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不久,生下长苏绍箕。绍箕在南宋时抗金有功,官至太尉。晚年以丞相和太尉官职告退,重返南雄珠玑巷,后迁广州,死后葬于白云山。所以,苏东坡在广东留下不少后人。如今在番禺的南边村,就是苏东坡后裔定居和衍生地之一,还有苏氏大宗祠和苏氏祖屋。据《苏氏家谱序》说:“我族始以上之祖,原南雄珠玑巷人也”。

简氏,据简氏老人忆述,他们属于简文会这一支系。在广州市盘福路有简氏祖祠,现为广州市二十七中学校址。在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有简文会状元墓。此二者均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据《简氏宗枝源流》载:简氏始祖一山之子名文会,唐朝灭亡后因避乱“由古名范阳涿州宦游岭外,旅南雄”。涿州即今河北一带。又据番禺、香山(中山)简氏族谱称,他们分别在宋度宗、宋徽宗年间,由南雄珠玑巷迁来的。赤沙村的简氏也可能在这个时期由南雄迁入赤沙。

陈氏,原居河北陈县,宋仁宗时因战乱,分居各地。其中一支始祖文纪纲,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元初又由珠玑巷南迁顺德、南海、番禺各地。据陈氏老人忆述,赤沙村的陈姓属官州分支。过去也常到官州拜祖。

徐氏,古代受封于徐,近于东海。后分支越来越多,散居各地,其中一支于宋绍兴年间(1132年至1162年),移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又因战乱而纷纷南下;另徐族老人忆述,他们一部分人是从浙江经汕头而到过赤沙的。他们的祖先与琶洲、台涌是同族三兄弟,彼此关系一直密切。

吴氏,唐代已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至宋咸淳年间,因战乱而分散广州、番禺、恩平、新会等地。姓氏座谈会上,老人忆述,吴姓来赤沙是较早的。证据是在1957年,在芽菜涌的深泥中,挖出一条龙船,10多丈长,比现在的龙船宽,这条龙船已经腐烂,而龙船一般要好几百年才腐烂,说明这条龙船已很古老了,从中也可领会吴姓来得较早这个论断。

曾氏,北宋年间已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至宋高宗建炎三年已酉(1129年),因传闻王妃胡氏疯颠出走南雄溺水而死,王室行文查访,令万余人逃窜避难至于广东各地。据村中姓氏老人忆述,他们是在黄埔长洲过来的,与番禺曾边村人同祖。 张氏,据《张氏族谱序》说:“吾张氏远祖九龄世居曲江,至于五世纲涉居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张九龄是唐代杰出诗人,其时封官南雄。南宋战乱而分散广东各地,主要是番禺、新会、南海等。赤沙村张氏老人回忆,说他们是从黄埔大沙地过来的。 郭氏,在赤沙村有上郭、下郭,据上郭老人忆述,他们因宋代战乱避难,从山西南下的。原先在广州芳村东漖,

不久迁至赤沙。下郭原在东莞,后迁至赤沙圩步沙,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圩步沙,便搬到赤沙村现住的地方定居。据《郭氏族谱》所述,郭氏远祖南金公在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1000年)被封广东连州知县,于是从江苏扬州南迁至南雄和广州,成为中山、顺德、广州和东莞各地郭氏始祖。下郭原住东莞,是否与此有联系?

何氏,据《何氏水本源纪》载,唐时有名为讳鼎者,其父子皆为唐大中进士,此起经四十一代,因宋时战乱南迁广东南雄,这便是广东各地何氏之始祖。赤沙何氏可能与此相同。

除了上述各个姓氏村民之外,在赤沙村,还有一个来自各地的村民群体。他们不是以大姓群居,也没有自己的祠堂,但他们彼此之间及与全村村民都和睦共处,和谐生活,是赤沙村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他们大部分都住在五社的大围,所在人们通称他们大围人。大围人姓氏很多,有梁、黄、曹、原、萧、叶、林、霍、唐、李、彭、邓、徐、郭等。

他们在不同的年代,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避战乱,为谋生计,从南海、顺德、东莞、番禺等沿海地区划着小艇,随海漂流。或在海边捕鱼捉虾,或上岸做些杂工,过着食无定时、居无定处的漂泊生活。

有的来自番禺的大山,这些人有原、梁、黄、李、彭、叶、林等姓,约三十多人。他们是陆上人家,但在故乡无田无地无以为生,不得不离乡别井,流浪迁徙。因为他们来自大山,通称大山人。

自我介绍

       所谓的“家乘族谱”,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也是血脉的谱系,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繁衍、迁徙、发展的历史记载。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家谱是血族习俗中的重要角色,更是一个家族联系族人的重要标志,也是族人 认祖归宗 的重要凭证。

       家谱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得以传承延续的三大文化支柱:即国史、县志、家谱之一,也是研究国家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家谱的前身最初是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当时叫谱牒,为了记录帝王家族的血缘关系,以保持继位者的血统纯正。据专家研究,产生两个阶段:一是商代的萌芽阶段,当时有一些简单的 世系表 ,是谱牒的雏形;二是西周的形成阶段,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才逐渐形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士族制度 充分发展,当时依据门第的尊卑来选官、联姻、品人,记录家族的士与庶的文献叫谱牒,并有人专门研究认定门阀的高卑,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谱学家。当时的谱牒是由朝廷设立的专门机构—— 谱牒局 主持撰修工作, 对自认士族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 。

        隋唐以后, 废除九品中正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开始以才选人。谱牒的政治作用逐渐减弱,但还是屡修谱牒,但主要是为了培植新士族,贬抑旧士族,巩固封建统治。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随随着世家大族士家族的瓦解,谱牒彻衰弱,直到消失

       从宋代开始,一些大的家族开始了新式家谱的创修活动。 欧阳修编的《欧阳氏族谱》和苏洵编的《苏氏族谱》开创了宋代编修家谱的先河,并逐渐以欧阳氏和苏氏家谱为典范,以二谱所定谱例为准则。 他和前代所谓“家谱”的最大区别是:属于私人修编,而且是本族人自己编写(本族中有威望的知识分子)。“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钱大昕——清代著名史学家),所以,宋代民间修谱形成风气,而且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续修,并将修谱视作对祖先的一种孝道行为 。 苏洵甚至说:“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 ”

明代修谱更为盛行;

清代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

        汉族民间称编修家谱为“做谱”。第一次叫“创修”,后来续修叫“增修”或“重修”,一般二十年或三十年进行一次。做谱时,在宗族内设编谱组织,总领人叫“谱东”,管财务的叫“银东”。各门或各支设分支“谱东”和“银东”,各司其职。尽责登记各户人家人口出生、婚配情况,并收集做谱的丁口银。调查完毕,再请文人编写,并请德高望重的有科举功名的人做序。最后手抄或刻板印刷。

      各户领谱时,全族摆宴庆贺,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同庆。家谱由各户分别保管,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定期“验谱”的习俗。届时由族长召集族人,检查家谱保管状况,如有损坏或丢失者,要视情况给予处罚。还有如祭祖一样的“祭谱”习俗。

建桥难

黄锦建桥

历经风雨

黄锦其人

阳谷县苏姓人不少,听老人讲阳谷县大步乡苏海村(苏家海村),闫楼镇苏楼村,骆驼巷西南苏楼村是一家人,明朝永乐年间奉旨迁过来的,最早迁过来的明朝人士葬于闫楼镇关庄村村后,堂号忠信堂。最早的老家谱因暴乱迷失了,现在多远多近也不知道了。{真希望这个老家谱能在那一个好人手里保存着,好不叫后人乱了辈分啊。}清朝乾隆年间至闫楼镇苏楼迁到土屯村一支,清朝嘉庆年间又迁至阿城镇齐店村一支。(景,兴,庆,云,祥),(本,树,道,培,生)是同五辈。听老人说,以前续家谱时河东(黄河)的都过来续,用的一个家谱,。真希望聊城苏氏能有一个大家谱,见了面都是一家人多好啊。(我的梦想是将来有机会了,去山西洪同县老鸹窝去看看,要是有老家谱看能不能找到山西的根源。)

你好!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请问苏氏家谱中"胜康朝新世泽。胜大正南香"属于哪个支派?我是正字辈,寻宗亲,家谱。

哈哈,我大字辈,叫叔叔。望城龙塘苏氏该族以西汉苏武为一世,四世亮公葬武功,五世章公为清河太守,籍河北栾城,十九世味道公,谪为眉州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