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那拉氏一族,在后宫的地位到底有多强?
乌拉那拉氏在后宫可谓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人们一想到清朝的皇后,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她是不是姓乌拉那拉,可见乌拉那拉氏的地位。出现这种原因其实是因为诸多清宫戏的传播罢了,大部分清宫戏的皇后都是姓乌拉那拉氏的,剩余那部分还是其余那拉氏,其他暂且不表,这里来说说看清代乌拉那拉氏皇后的三大代表人物:
其一,孝烈武皇后,名为乌拉那拉·阿巴亥,是清朝第一位乌拉那拉氏皇后。阿巴亥被称为“满洲第二美女”,12岁就嫁给比她大31岁的努尔哈赤,她年纪虽小,但上能讨得丈夫欢心,下能与众女和平相处,端的是仪态大方、礼数周到。努尔哈赤十分宠爱她,不仅将她立为大妃,连带着对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也十分宠信,让他们分管八旗军队中的三旗。但努尔哈赤病逝后,阿巴亥便被四大贝勒所迫殉葬,终年三十七岁。
其二,孝敬宪皇后,是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是清朝唯一一位没有被废黜过的乌拉那拉氏皇后。孝敬宪皇后是雍正皇帝的原配嫡妻,她生性纯良,待人谦逊,后宫之中不论是嫔妃还是宫人都和她相处得很好。孝敬宪皇后也是十分孝顺的女子,她在藩邸做福晋时就对长辈恭恭敬敬,做皇后时也是始终如一,雍正一直都很敬重她,常常夸赞她的谦和。但孝敬宪皇后只育有一子,八岁即亡,此后一生再无生育,而她本人也由于操劳过度而早早病逝了。
其三,高宗继皇后,是清代最后一位乌拉那拉氏皇后,也是一位没有谥号的皇后。她是乾隆在藩邸时的侧福晋,乾隆二年时被封为娴妃,乾隆十五年时被册立为皇后,但她在乾隆三十年的南巡路上,截去了自己的头发,自此帝后失和朝野皆知。继后回到宫中后,乾隆不断缩减其宫中用度,最后只剩两名宫女,第二年,她就去世了,不仅丧礼以皇贵妃之仪(实际上是嫔级别)草草举行,而且还被葬入了纯惠皇贵妃的寝陵,寒酸无比。
那拉氏就是准确的姓氏,而叶赫等等是部族族名。叶赫那拉氏、乌拉呐喇氏、还有辉发那拉氏都是一个姓氏,都姓那拉,而叶赫,乌拉,辉发都是他们来自的部族。
比如介绍慈禧时完全的介绍应该是叶赫部那拉氏。至于不同的家族, 这些后妃名册上为什么不写明某某是叶赫那拉氏,某某是乌拉那拉。
就像汉语,假设你姓李,来自山西的一个李姓家族。我们在族谱上会写李氏,但不会写山西李氏还是山东李氏。
纳喇氏,亦作那拉氏、纳兰氏、纳拉氏,是满族先世最早的著姓之一,源出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即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那懒氏。辽、金时期,称作拿懒氏、拿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母亲就是拿懒氏。
在蒙古语中的“纳喇”是“太阳”的意思,俄国学者史禄国说满语“纳喇”是“耙子”的意思,显然是错误的。老满语是满族著名学者纳喇·额尔德尼按蒙文满语创建的,其字义仍是“太阳”。
在明朝末年,纳喇氏家族非常强盛,分为五个较大的支脉:
1叶赫纳喇氏:
叶赫那拉氏是明朝末期叶赫国主之族,下辖十五部。其先世本为蒙古族土默特氏,后灭扈伦纳拉部,占据其地,遂改姓纳喇,自号叶赫那拉氏。其族世居叶赫地区(今吉林梨树),包括四平市的广大地区。
当时有叶赫城(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张城(今吉林叶赫河流域)、阿气兰(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苏(今吉林伊通)、吉当阿(今吉林伊通)、雅哈(今吉林四平)、黑尔苏(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处)、阿敦(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喀布齐赉(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东北一百五十公里处)、俄吉岱(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东一百五十公里处)、扎济里城(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侧)、彝巴丹(今吉林伊通河流域)等地区。
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叶赫纳喇氏族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姓那氏、叶氏,额驸苏纳之族则冠苏氏。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孝慈高皇后、侧妃,金太宗继妃、侧妃,乾隆大帝贵妃,咸丰皇帝孝钦显皇后,光绪皇帝孝定景皇后。
2乌喇纳喇氏:
乌喇纳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乌喇部遗族,与哈达纳喇同祖,即纳齐布禄之裔、乌喇部长之后。世居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松花江流域、拉发河流域、以及吉林市至双阳县境,其时辖境还包括乌喇乌喇(今吉林永吉)、宜罕和林(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金州(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孙扎泰(今吉林市南部)、鄂漠(今吉林市东北部)、优哈尔(今吉林市松花江上游)、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等城寨。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613年),清太祖亲征,乌喇部被彻底兼并。其后多冠汉姓赵氏。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大妃,金太宗继妃,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乾隆大帝皇后。
3哈达纳喇氏:
哈达纳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龙虎将军王台(万)之后裔,世居辉发(今吉林辉南)、哈达(今辽宁开原)一带。当时还拥有哈达城(今辽宁西丰)、绥哈(今吉林市西二十五公里处)、柴河寨、富家儿齐(皆在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城寨。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继妃,哈达国汗,明龙虎将军王台。
4辉发纳喇氏:
辉发纳喇氏本来是黑龙江流域女真尼马察部的一支,原姓为益克德里氏。后迁徙定居于辉发河,其始祖昂古里、星古里曾得到当地扈伦部纳喇氏噶扬噶图墨土的帮助,因此宰七牛祭天,改姓为纳喇氏,世居今吉林省的柳河、辉发河及沙河下游地区,当时还拥有辉发(今吉林辉南)、多璧等城寨。后多冠汉姓为施氏。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辉发部酋长旺吉努,扎尔固齐三檀,十六大臣之一的副都统议政大臣萨翰,议政大臣费扬武,因沽名钓誉被革职的山西巡抚诺岷,热河都统才子麒庆。
5其他纳喇氏:
高丽那氏是清乾隆大帝赐姓为纳喇氏的。还有蒙古族纳喇氏,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朝蒙古籍者,世居阿尔巴噶,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吉林省西部一带)等地区。
纳喇氏的各支派之间绝大部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可以通婚。其所冠汉字姓氏主要有那氏、纳氏、南氏、叶氏、白氏、姚氏、张氏、赵氏、苏氏、安氏、罗氏、何氏、陈氏、黄氏、施氏等。
扩展资料:
那拉氏,又译纳喇氏、纳兰氏,满族人的姓氏之一,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贵族姓氏)。
至明末,那拉氏分为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乌拉那拉氏和同祖的哈达那拉氏被称为“同姓那拉”,原姓蒙古土默特氏的叶赫那拉氏和原姓益克得里氏的辉发那拉氏被称为“异姓那拉”。
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也说明那拉氏并非同源。
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那或南。
历史名人:
纳兰明珠(叶赫那拉氏):清朝康熙时期重臣。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清代词作家,纳兰明珠之子。
叶赫那拉东哥(叶赫那拉氏):叶赫老女,满族第一美女。
清朝帝王的后宫中,有许多后妃都出自那拉氏一族:
清太祖:孝慈高皇后(叶赫那喇氏)、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
清太宗:太宗继妃(乌喇那喇氏)、太宗侧妃(叶赫那喇氏)
清世祖:世祖庶妃克里纳喇福晋(克里纳喇氏)
清圣祖:惠妃(叶赫那喇氏)、通嫔
清世宗:孝敬宪皇后(乌喇那那喇氏)
清高宗:纯帝继皇后(辉发那喇氏)、舒妃(叶赫那喇氏)
清宣宗:和妃(辉发那喇氏)
清文宗:孝钦显皇后(叶赫那喇氏)、璷妃、璹嫔
清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喇氏)
参考资料:
那拉氏-
有细微的区别,“乌拉那拉氏”是“那拉氏”的一个分支。
那拉氏,又译纳喇氏、纳兰氏,满族人的姓氏之一,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贵族姓氏)。
至明末,那拉氏分为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乌拉那拉氏和同祖的哈达那拉氏被称为“同姓那拉”,原姓蒙古土默特氏的叶赫那拉氏和原姓益克得里氏的辉发那拉氏被称为“异姓那拉”。
扩展资料:
历史上真实的乌拉那拉氏
雍正的皇后出生于名门世家,乃是从一品大员、内大臣费扬古之女,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家闺秀。史书中记载,这位皇后不仅出身好,素质更好,非常的孝顺仁慈。
这位乌拉那拉氏对待后妃们十分的大度,皇帝爱喜欢谁就喜欢谁,在她眼中都一视同仁。对待太监宫女也非常平和,犯点小错误也不会受到责罚。同时这位皇后也非常简朴,满族人马上得天下,祖先创业非常的艰苦,所以勤俭成了雍正夫妻俩的守则。
雍正皇帝早年曾下令给御膳房,严禁把吃剩下的饭菜倒掉,剩下的饭菜给宫女太监吃,宫女太监吃不完就给猫狗吃,猫狗吃不完就晾干了喂鸟。皇帝做了表率,皇后也夫唱妇随。
雍正和这位皇后是少年夫妻,夫妻之间的感情非常好。在雍正19岁时,乌拉那拉氏就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这让还是皇子的雍正非常高兴,给孩子起名弘晖。著名的《十二美人图》就是雍正以皇后为模特,请画师创作的。
看似平静美好的生活也有不顺心遂意的时候,乌拉那拉氏与雍正的长子弘晖在8岁时就夭折了,从此她的身体开始每况愈下。登上皇后宝座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雍正刚登基的第五个月皇太后就过世了,全国进入国丧期,停止了一切庆典活动。
乌拉那拉氏虽被称为皇后,可是没有金册金印,等于是无证上岗。直到雍正三年国丧期结束,皇后才被评上了职称,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皇后。
参考资料:
满意答案错误百出啊。
乌拉那拉跟乌雅都是满族的大姓,就像汉人的张姓王姓李姓。雍正生前的嫡妻就一个乌拉那拉氏,名字不可考,乾隆的生母是后来抬的皇太后。
没有历史证据表明乌拉那拉跟乌雅氏有亲戚关系,不过两家的出身背景都差不多,都是包衣佐领家族出生,而且祖上都在内务府任过职,所以有猜测雍正的婚事是其生母德妃的意思,但并没有什么历史佐证。
实际上,德妃的乌雅氏跟雍正皇后乌拉那拉氏都只能说是满州名门,称不上望族,沾儿子跟老公的光后面抬的。
青樱是谁?没听说过。乾隆的继后乌拉那拉氏只是恰好跟雍正皇后同一个姓,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乌拉那拉氏一族,在后宫的地位到底有多强?
本文2023-11-16 04:17: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7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