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家谱辈分怎么排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6浏览:3收藏

沈家家谱辈分怎么排,第1张

沈氏字辈:“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沈姓主要源出于嬴姓、姒姓、姬姓和芈姓。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至2007年,中国沈姓近6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

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氏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邑(今河南叶县)。

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沈姓历代名人466名,占总名人数的10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七位;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排在并列第十位;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65%,排在第十四位;沈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13%,排在第十位。

扩展资料:

沈姓出名人物,最早见于史书的,当数春秋时代的高士沈郢,历史上沈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济阴太守沈靖;南朝梁文学家沈约;隋朝吴兴太守沈法兴;唐朝诗人沈佺期,武则天时代宰相沈君谅,文学家沈亚之、沈既济,书法家沈传师,诗人沈千运;北宋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

元朝戏曲家沈和;明朝画家沈周,戏曲理论家兼作家沈璟,文学家沈德符,散曲家沈仕;明清之际戏曲作家沈自晋;清朝两江总督沈葆桢,医学家沈金鳌,画家沈铨,诗人沈德潜,史学家兼文学家沈钦韩,学者沈垚,哲学家兼经学家沈善登,法学家沈家本。

民国历史学家兼书法家沈曾植;当代文学家沈雁冰(茅盾),民主革命家沈钧儒,经济学家沈志远,外科学家沈克非,机械工程专家沈鸿,果树园艺学家沈隽,作家沈从文,书法家沈尹默,医学兼生理学家沈其震,剧作家、**艺术家沈乃熙(夏衍)。

参考资料:

-沈姓

1、湖南韶山: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名章孝友传家本。

2、湖南岳阳:闻志百友寿本一自光时允代尚书第先程绍合昌田宗思祖德崇善可持常铭鼎功昭远英才继启长传家惟孝义世袭佐朝纲。

3、湖南平江:朝际英贤会家传雅颂章克昌惟孝友经训耀书香祖泽岐丰远先芬似续长时雍徵泰运希圣普纯良。

4、湖南益阳:世远发兴隆诗书启后英盛代光华谱文明礼乐林孝友传家泽贤能甲第开。

5、湖南沅江:庭达惟丰以廷仲清凤世文(似)登诗书易礼正学昌明克修先德远启家声振兴教育壮志辅仁广毅俊瑞世泽永宏。

6、浙江鄞县:暨百千万亿仁增贵谦弘贻谋徵燕翼康宁福寿隆子孙承世德思孝显文宗节旅乾坤泰家亨大有同师临成晋益恒观鼎升丰。

7、河南阳武:锡恩笃祐裕庆广渊燕翼克绍孝绪世传家声丕振世泽长延显宗辉祖百代荣康德正学贤文武;

安邦秉庚礼智福禄祯祥修道宽厚万勇呈强怀本思泉林嵩书彰训守伟社魁应高尚当先仕登运聚贵相华和宏泰再占圣堂。

8、贵州安龙:文盛光德成,启肇安治腾;祥友正国兴,凤显济朝廷。

9、四川彭山:柯继承凤丹,宇忠正启洪,永守先业,光昌客家,万代发祥。

10、重庆彭水:诗锦龙凤翊之文,仕在国正福朝廷,鸿基启周昌,德业耀前光,敦厚长吉庆,传家善为良。

扩展资料:

姓氏名望:

毛泽东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毛姓历代名人142名,占总名人数的03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四位;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7%,排在第六十一位。

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1%,排在第八十六位;毛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8,排在第七十二位。

毛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下食客毛遂;西汉经学家、北海太守毛苌;南北朝时期齐国画家毛慧远;唐朝画家毛嵩;五代前蜀词条毛文锡;宋朝词人毛滂,画家毛松。

明朝画家毛世济;清朝文学家毛先舒,藏书家毛普、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小说评点家毛松岗,画家毛庚。

民国情报组织负责人毛人凤;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毛泽东,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电工学家毛鹤年。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毛姓人口大约有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1%,排在第八十二位。浙江为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毛姓总人口的296%。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广西、四川、湖南,这五省毛姓大约占全国毛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这两省的毛姓又集中了10%。

毛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形成了以东部浙赣和西部川湘为中心的两大块毛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毛姓人口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34%,排在第六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毛姓人口纯增长比全国人口增长率要高。

浙江为毛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毛姓总人口的34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甘肃两省,这两省毛姓大约占毛姓总人口的47%。

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山东、湖南、湖北,这五省的毛姓又集中了26%。

宋元明600余年间,毛姓人口分布格局变化大,人口主要向东南、西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湘鄂、甘肃三块毛姓聚集区。

毛姓人口分布图:

当代,毛姓总人口约250万,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从明朝以来的600年,毛姓人口由32万增至250万,达7倍多,但总体增速低于全国总人口增速。

在全国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河南三省,大约占毛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重庆、江西、江苏,这五省市又集中了32%。

浙江集中了毛姓总人口的12%,为毛姓第一大省。600年间,毛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和中原地区回迁,全国形成了浙江、川渝湘、河南三块毛姓聚集区。

在浙沪、皖苏南部、福建北部、赣渝鄂大部、湘黔桂、广东西部、川云东部、甘肃中段、青海东北,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的03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

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4%的毛姓人群。

在皖苏中部、豫陕宁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南、新疆西北、四川大部、云南中部、鄂渝北部、粤闽中部、海南北部、江西东南、黑龙江东部、辽宁中部。

毛姓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在024-036%之间,其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6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7%的毛姓人群。

参考资料:

毛姓-

古希腊文明繁荣的原因

内容提要公元前5世纪,国土资源相对狭小贫瘠的古希腊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历史腾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归结于古希腊民族在其历史文明创建过程中培植与聚构的超越创新的主体自觉意识。本文试图通过希罗多德理性批判史学吸纳继承、创新发展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视角,透示古希腊文明所包含的创新精神传统及其内在社会文化机理。

关 键 词希罗多德/理性批判/创新精神/社会机理

正 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英国政治哲学家柏克曾指出:“一个没有更新之术的国家就是一个没有保国之方的国家。”[1]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当古希腊世界仍处于榛莽之时,其邻近的西亚、北非地区早已建立起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农业文明国家。然而,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远远超出了前者。国土资源相对狭小贫瘠的希腊世界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历史腾飞,固然与古希腊民族善于汲取邻近地区和民族先进文明成果的优良传统有着密切联系,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应归结于他们在本民族文明创建过程中培植与聚构的超越创新的主体自觉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条件下,任何意欲求发展、图自强的国家和民族,都能在古希腊民族文明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找寻到可资借鉴的价值比较坐标并以此自勉。本文试图通过希罗多德理性批判史学吸纳继承、创新发展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视角,透示古希腊文明所包含的创新精神传统及其内在社会文化机理。

众所周知,西方史学导源于古代希腊,但从世界史学发展的进程来看,古希腊人却并不是历史记录的首创者。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和巴比伦等一些东方文明古国就产生过一些记载君主家谱世系和王国宗教事务的简单历史记录,如古埃及的巴勒摩石碑、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王表等。约公元前2000年,埃及新王国、古巴比伦、赫梯和亚述等诸东方古国还产生了最早的纪年史,这些刻在宫殿和庙宇墙壁上、圆柱型陶器或纪念碑上的年代纪,记叙的内容大都是君主与神明的关系、君主在战争或狩猎中的赫赫战功以及王宫辉煌的建筑成就等。产生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古犹太人《旧约圣经》虽可称为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古犹太民族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风貌的文化汇编集,但其内容主要是古犹太人的宗教神话传说、王家编年史、律法书、文学作品和先知们的言论等,这些记载往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年代纪一样,其间充斥着大量荒诞不经的神学臆想成分。显然,无论是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赫梯的年代纪,还是犹太人的《旧约全书》,都缺乏一种历史批判主义精神,它们大体上仍属于神权历史的范畴,因而只能说是希腊史学发轫前的历史序曲。

古希腊史学的最初发端源于神话传说与史诗,它们体现了古希腊人原始历史意识的萌动,公元前9世纪的荷马史诗无疑是其中最富文化原创力的部分,它是在人类贫弱的理性尚未能够自觉驾驭社会的时代条件下,以高度的诗性智慧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代希腊人对当时自然和社会历史状况的一种感觉、想象和记忆,即如维科所说:“在人类还那样贫弱的时代情况下,各族人民几乎只有肉体而没有反思能力,在看到个别具体事物时必须浑身都是生动的感觉,用强烈的想象去领会和放大那些事物,用尖锐的巧智把它们归到想象性的人类概念中去,用坚强的记忆把它们保存住。”[2]然而这种粗疏稚嫩的历史想象和记忆并不可能构成真正的历史著述。无论是行吟诗人还是痴迷的听众,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诸神与英雄们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至于这些故事发生在何时,是否按照历史的时序来叙述,则是无关紧要的。公元前8—7世纪,赫西阿德的长篇叙事诗《工作与时日》则尝试运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抨击和揭露当时社会只讲强权、不讲公理的黑暗现实,勾画了人类社会由黄金、白银、黄铜、英雄和黑铁等五个时代循环倒退的历史变迁图示,展示了上古时代希腊人朦胧的“规律”和“时序”观念,即历史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获得了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它体现了人类历史观念上的某种进步。但赫西阿德对当时社会的抨击和揭露,与其说是在宣扬一种历史循环倒退理论,不如说是对公道、正义的道德原则的申述,在他看来,历史的变迁本质上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最高的正义者是万能的宙斯。赫西阿德在神性历史观方面并没有超出荷马史诗,所不同的是他为当时以及后来人提供了理解历史发展变迁的“一本道德手册”。[3]

公元前5世纪以希罗多德《历史》为代表的理性批判史学的缘起,则标志着人类的思想放弃了神话性的历史及其较为粗糙的形式,即神异的或奇迹的历史变成了世俗的或人类的历史。绵亘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使希腊人的历史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拓,激发了他们对古老东方文明的兴趣;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希腊诸城邦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最终打败了波斯帝国的倾国之师,使希腊人真切认识到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希波战争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奴隶制政治、经济为希腊古典史学的繁荣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及后来的阿那克萨果拉、德谟克利特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理性思潮的崛起对希腊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理性相对觉醒的新时代,希罗多德以其鲜明的个性创新意识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的构建,历史著述从此不再是大量充斥着祭司巫祝预言、咒语的神性文本,亦不再是反映诗人与文学家浪漫主义意趣情怀的文墨诗篇,而成了有关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

由自发的历史意识上升到完全自觉的历史意识(史学形成),自有其客观的规定性,即:它的对象必须是过去,它的形式应有连续性的时间框架、明白的空间位置,它的内涵必须是真实的人物及其活动,它的目的必须是对真实过去和已消失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关系的揭示。希罗多德理性批判史学的缘起,标志着西方史学无论在任务功能、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编撰体例等方面,都初步发展完善了自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应具有的内在客观规定性,从而实现了西方史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创新飞跃。盖缘于此,柏里才不无犀利地指出:“希腊人虽不是记录人类史实的第一人,却是批判史实的第一人。换言之,他们首创了史学。”[4]概言之,希罗多德理性批判史学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性地确立了史学“保存功业”与“垂训后世”的任务与功能。希罗多德在其《历史》绪言中即开宗明义地申明,写史“是为了保存人类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他们的光采”。[5]在希罗多德看来,历史最大的功业莫过于希腊历史转折时期沧海横流、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本身,而考察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不仅是为了再现英雄主义的荣光和唤起对悠久传统的意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垂训后世。希罗多德与其同时代的希腊人一样,认为社会的兴衰治乱是同人们的道德活动密切相关的,因此特别重视历史的道德评判作用。这一认知倾向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他认为像贪婪无度的克洛伊索斯、骄横不可一世的大流世和薛西斯,不过如过眼烟云,终将兵败身亡,而贤明智慧的梭伦、勇敢杀敌战死沙场的斯巴达王等,将永为后世所景仰。

其次,实现了由神性史观向人本史观的历史性飞跃。把人类历史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下分离出来,以批判精神记载人类的伟大功业而不是用虔诚的笔调记载神明的恩赐,这是希罗多德之于史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柯林武德曾指出:“历史学对于希罗多德来说是人文主义的,而与神话的或神权的都不相同。”[6]以希波战争为例,对于希腊人最后获胜的原因,希罗多德摒弃了神秘主义的认知倾向,把它归之为希腊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行动敏捷、领导有方以及处于防御优势的结果。在希罗多德看来,命运与神是有区别的,神只是命运的传递者和力量的执行者。尽管《历史》中还或多或少存有神示、灵光、朕兆等神性先验遗痕,而且在解释某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天命观念,但天命的体现者神灵和命运最多只是希罗多德在说明人们一定活动的终极解释,通常他更重视纯粹世俗的原因,如英雄人物的意志和行为、国家制度的优越性、道德和民风的优劣、历史的根源等一系列具体的因素,在他的史著中天命事实上服从于历史,而不是历史依附于天命。

再次,创造性地运用了理性批判的史学研究方法。希罗多德从“保存功业”和“垂训后世”的历史功用出发,认为史家在记录和撰写历史时,应当力求真实、客观,秉笔直书,既不轻信传说,更不党同伐异,只有这样,历史才能起到惩恶扬善、教育后人的作用。希罗多德著述《历史》,史料的搜集可谓是宏富的,但他并非不辨真伪的兼收并蓄,而是认真考证,予以取舍,以求保存信史;在史学著述的方法上,希罗多德实现了对联想和神喻等传统史诗创作手法的扬弃,转而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汤普森曾对希罗多德的理性批判方法这样评述:“下列都是希罗多德构思出来的:历史不只是一些突出的、并不相互连贯的事实的排列;在它们表面上的混乱下边,必然有一种统一性和连贯性的存在;历史家的职责就是区别比较重大的事实和比较细小的事实并以适当的顺序把它们联系起来。”[7]希罗多德以理性批判的精神和态度,致力于历史真知的探求,其行为实践应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它无疑需要极大的实践勇气和强烈的个性创新意识作支持。对此汤普森赞叹道:“虽然我们可能认为希罗多德有些轻信,但在批判精神方面,他还是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8]

第四,开创了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历史先河。希罗多德的《历史》虽然以希波战争为主题,但却不仅仅只涉及古希腊人方寸之地的历史,而是他那个时代希腊人所知道的世界范围的历史,除希腊本土之外,它还涉及到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许多地区,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风貌,它俨然如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记述了当时各地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名胜古迹等等。史家狄奥尼修斯曾感慨地指出:“希罗多德把历史提到更高的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都结合在一起。”[9]正是基于希罗多德独特的世界眼光和对东方文化表现出一视同仁的睿智和态度的认识,巴恩斯才不无肯定地说:“希罗多德首先发现了文化史之意义。”[10]如果我们不过分拘泥于社会文化史概念的近代内涵,而从广义上理解,希罗多德的《历史》确应是西方最早的文化史著述,只是希罗多德这种文化史的传统后来由于修昔底德政治军事史学被确立为西方史学的正统地位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埋没了,直到18世纪伏尔泰等人倡导“文化史观”,才又重新提出了“回到希罗多德去”的口号。

最后,发展完善了史学新的编纂体例——历史叙述体。希罗多德的《历史》首次使史学著述实现了从诗歌的韵文体到散文叙述体的历史飞跃,纵观9卷本的《历史》,它既始终以希波战争为主题而保持着一种比较紧凑清晰的逻辑脉胳,同时又恰当运用史诗和戏剧变换时空的手法,以晓畅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史事情节,把多种多样的体裁镶嵌到一幅具有使人惊异的艺术感情和艺术节拍的和谐图画中,从而构成了一部历史真实性与思想艺术性高度结合的鸿篇巨著。卢里叶认为,《历史》“把严肃的科学内容跟有高度艺术性的表达方法结合到一起;他的《历史》也正是由散文写成的史诗。”[11]历史叙述体由《历史》首创,以后修昔底德在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又进一步把编年体与叙述体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西方传统史学的正宗体例。

希罗多德理性批判史学的勃兴不过是古典时代希腊文化繁荣创新之斑斓图景中的微缩特写,但它从一个侧面生动折射了古希腊文明不甘因循墨守、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生命律动。然而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在真空中产生,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机制为前提,即如恩格斯所说:“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12]古希腊文明之所以展现出繁荣创新的勃勃生机,自有其深厚广博的内在社会文化机理。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及其孕育之公民精神为文明的超越创新开拓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古希腊城邦区别于古代东方早期国家形态的突出特性就在于城邦的统治权不是归于一个特定阶级,而是归于由占有数量不等私有财产的公民组成的公民集体,虽然富有的公民在公民集体中会占有一定的政治、经济优势,但他们却不能脱离公民集体而实行单独的统治,他们必须或多或少地和由平民组成的大多数分享政权,公民的集体统治是城邦的精髓,其集中体现就是定期召开的公民大会,这种民主政治,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限制任何形式的独裁倾向,如十将军委员会、贝壳放逐法、公民陪审团等,城邦的一切重大事务都提交到公民大会上由公民通过集体辩论和投票来解决,另一方面又尊重公民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保证城邦所有公民能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对古希腊文化繁荣的主要创造者——自由公民中的平民阶层来说,他们不再象东方专制国家的平民那样处于无权的地位,而是作为对城邦利益负有义务和责任的主人角色参与国家的各项建设。随着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热情的提高,知识、价值观和思想技巧也逐渐由以前的秘传转而成为公共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广泛自觉的城邦公民精神的培植和有效激发,可以说是古希腊文明不断超越创新的坚实群众基础和不竭动力源泉。希罗多德著述《历史》即是这种公民精神的真实体现,他著述《历史》并没有任何的官方授意或支持,而是纯粹出于公民对本国光荣历史、杰出英雄人物的宣传表彰和教育、凝聚公民社会的责任义务。

古希腊城邦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文明创新的深厚社会文化底蕴。古希腊文明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其文化的多元发展,无论在哲学、文学、史学领域,还是建筑、艺术、科学领域,它都堪称后世的楷模。恩格斯曾指出:“我们在哲学中及在其他许多领域中常常不得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方面来……他们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13]这种多元性文化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希腊人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它又反过来促进各个文化艺术门类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希腊古典史学的繁荣发展则深刻体现了这一原则。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当希腊人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沿革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而渴求真实的多样化的解释时,这种社会文化需求就会自觉推动若干史家对他们力所能及的领域展开研究。不同的历史认识主体基于多样化的社会精神文化需求而展开的多层面、深广度研究,无疑孕育了史学等各文化艺术门类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繁荣景象。诚如丹纳所说:“时代的需要始终占着统治地位。企图向别方面发展的才干会发觉此路不通;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了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辙。”[14]

相对淡薄的泛神论宗教观念为思想自由和文化创新开辟了有利的认知空间。著名古典文化学者安·邦纳曾指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重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15]浓郁的人本主义观念意识使希腊人在宗教的问题上相比较于东方国家就显得较为淡薄,神人同形同性的多神信仰一直是希腊人主要的信仰形式,这就避免了东方国家一神教那种大一统的精神束缚,而且泛神论的古代宗教在希腊并不是压抑人的因素,相反它构成了古希腊人半世俗半宗教生活的一部分,并常常促进人间的欢乐。这种半世俗半神性的宗教观念反映在古希腊人的思想和文化活动中,即体现为一种强烈的思想自由意识和旺盛的超越创新追求,他们往往如同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明知命运和神灵的可怕,但是仍敢于向其挑战。希罗多德的《历史》与古犹太人的《旧约全书》基本上可谓是同时代的,但由于两者所处的不同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导致了对传说与神话研究整理的目的和结果上的不同,前者以理性批判的精神致力于对人类以往真实历史的探寻,进而创立了史学,后者则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和目的出发,旨在证明一神崇拜的合理性,于是完善了宗教。当然宗教在希腊人的生活中仍拥有道德的、信仰的、预卜的功能,影响着希腊人思考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但这种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它取决于每一个具体的人。

古希腊“面向世界”的开阔胸襟和谦虚学习态度促进了外来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融汇。任何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赖于对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谦虚学习和继承,在这一点上聪慧的古希腊人可谓是深得要旨。如丹皮尔所观察到的,“早期希腊哲学家所搜集的事实大部分是从外来的来源得到的——他们的天文学是从巴比伦尼亚得来的,他们的医学和几何学是从埃及得来的,可能一部分是通过克里特岛。在这些事实上,他们又加上一些事实,然后,在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对它们加以理性的哲学考察。”[16]从《历史》中我们看到,希罗多德在对待与其他民族的态度上,始终能一视同仁而不存在任何偏见,认为各民族之间应取长补短互相尊重,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忘记从古老的东方汲取一切营养,他甚至认为东方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摇篮,在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及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他总是对东方的“舶来品”感到神往。开放政策还吸引了大批富有才智的外邦人来到希腊,雅典一度成为各方文人才俊的荟萃之所,“哲学家、作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都跑到雅典来,在雅典,他们便有广大的施展才能的余地。”[17]这些外邦的学者文人以自己卓越的才华,为雅典文化繁盛与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希腊富于探索冒险、开拓进取的民族特性契合于文明创新的内在要求。民族特性与民族文化发展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但从历史发展的线性关系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同性来看,由于民族特性的形成主要受制于该民族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在这一环境条件下所产生之经济发展道路的特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民族的特性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而民族文化的发展则又丰富了民族特性的内容。古希腊邻近爱琴海、地中海,岛屿众多,海岸线曲折,独特的地理环境把古希腊人引向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公元前5世纪,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几乎垄断了整个地中海的贸易,雅典的制陶、皮革、酿酒、榨油、造船等工业名扬地中海世界。以发展海外贸易、抢占国外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商品经济发展不仅为古希腊文明的繁荣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还培植和熏陶了古希腊民族勇于探索冒险、勤于开拓进取的民族气质秉赋。这种极富个性的民族品格,使古希腊人不再轻易满足于对外部世界静态化的既有认知,反而表现出对自然奥秘和人生真谛的不断系统化逻辑思考和认知创新。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它(指民族精神或特性——作者注)具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批判精神,它把自己建筑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它生存和持续在一种特殊方式的信仰、风俗、宪法和政治法律里——它的全部制度的范围里——和作为它的历史的许多事变和行动里。这就是它的工作——这就是这个民族。各民族都是以它的事业造成的。”

历史来源

「山」源出:

1、出自姜姓,为烈山(又作列山)氏之后。据《风俗通》上记载说:“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代”,相传,炎帝为上古时姜姓部族的首领,是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原居于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炎帝出生于烈山,故号烈山氏。他的后代有的就用“山”作为姓氏。望族出于河内。

2、源于以官为姓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代有山务之官,掌管山林,后代以官为氏。周代掌管山林开发管理的官员叫山师,也有称山虞的。有人世袭山师,子孙便姓山,称为山氏。

3、出自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个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叔山”的山字为姓,世代相传。

4、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古代有复姓吐难氏,北魏时改为山氏。

5、出自 中有山姓。 中的山姓,早期见于元朝官员山僧(晋宁路总管),其先祖为康里人,显然是人关后才使用的山姓。现今山姓 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

得姓始祖

烈山、叔山冉。山氏的姓源久远,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且来源不一。根据《风俗通》上记载说,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代,望族出于河内,此支山姓奉烈山为山姓的得姓始祖。又春秋时楚国有个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山”字为姓,世代相传。叔山冉的后代中也有以“冉”为姓的,所以叔山姓和冉姓,有同一个始祖。此支山姓恭叔山冉为山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山东省

朝城山氏。“朝城山氏”,自宋朝中叶自河南迁居山东朝城(今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山堂),奉元朝大德三年状元山琮为始祖。族谱记载“吾山氏为古烈山氏之后,一云周有山务之官,掌山林以官为氏。然迄商周以至汉魏历二千五百余年祖宗名字俱无所考。及传至晋始有吾涛祖、简祖、遐祖相继名诸简册。涛祖时称“竹林七贤”之一,里居河南。厥后阅一千二百余年而之宋有行章祖、说祖、悰祖、褥环祖相继见于列传,而里居世系亦漠然不可考。又历七百余年而之元,吾琮祖自河内卜居鲁西朝城,二世大青祖因镇守汶阳复由朝城分居于汶上,今之嘉祥县山家营一支即后裔也。再历一百二十年,廼(建字走之)至明朝时琮祖已传六世,镇祖卜居于齐东黄县,由是西系尊琮祖为始祖,而东系尊镇祖为始祖,各有族谱可据”。(黄县即龙口市)

“吾族冀州一支亦是吏部巨源公之苗裔也。在明朝永乐年间有讳云者字忠毅,征交趾佩征南将军印,用兵如神,晋封侯爵。至今有十余家或相往来。然家谱无存,尚未详悉世系焉(嘉祥山氏族谱)。

临邑县有山姓者十余家,在商河临邑交界居住书香传家。(原载黄县家乘朱笔眉批)

苏州虎丘附近有山家坞住山姓者不少。

奉天省新民县有山家窝铺世居山姓五百余户。

于光绪三十年间,山福全同父贸易行走河南省泌阳县境,名山赵岗。在同仁堂药铺与山道魁相会,又与山庄的山道学常有来往,该庄百余户字纲相同就是四支山震祖一支。”

(以上载于嘉祥《山氏族谱》)

山东聊城市莘县董杜庄乡山堂(古称朝城)、山东济宁市嘉详县马村镇山营(近万人) 、山东龙口诸由观镇唐格庄村、山东郓城县李集乡山家庄(约500人)

(以上四支本系同源,于宋中叶由河南迁到山东朝城即今山东莘县一带尊元朝大德三年状元山琮为始祖,山琮字秀石,据朝城山氏族谱记载,其父辈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个儿子子侄辈当时有文爵者八人、武将九人甚为显赫但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家道中落行辈字纲为:作福军长显相传本好松登朝培元化建统永承宗,其中作字为第二十世。山琮长子山大青为嘉详山家营始祖,琮祖五世孙山政迁于郓城县,其子孙形成今山家庄,后山政的长兄山行的后代有一支也来山家庄居住。琮祖六世孙山镇迁山东省龙口县诸由观镇,是为龙口山氏始祖)

山东临沂、山东日照、青岛市的胶南市泊里镇有山家村

河南省

新野、洛阳

四川省

邛莱市火井镇山家营村(人口约有八九百人)、山家村;广元县苍溪约1000---2000人(明末清初由河南咯阳迁入 字派分为:龙应秀玉 思有毓资 凤中万清 永生华之 至今已经有21代)

成都等地(山姓在四川的很多地方还有分布:四川名山县、天全县、泸定县、眉山市、都江堰市、温江区等地)

青海省

山姓在明朝初期从南京竹丝巷迁入,现分布在湟中县 、贵德县、西宁市、平安县、格尔木市、兴海县、共和县、海北州等地,其中湟中县分布最广,人口最多,青海其他地区的山姓人大多从湟中县分散出去的,也有分散到新疆自治区的。青海湟中县又有三个山姓分布区,分别为公牙、王关和海地沟,人口约万人。

辽宁

上海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有本书叫做《上海姓氏寻根》,记录1997年上海社科院一项研究中提到山氏在上海姓氏中排283位吧,约1600余人。

天津、黑龙江、吉林、江苏、南京、无锡、盐城、浙江、杭州、温州、云南、昆明、文山、陕西、咸阳、户县

郡望堂号

堂号 浑璞堂:晋时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曾在赵国任丞相,入晋后为吏部尚书。他在朝中清廉俭约,刚正无私,选拔人才都是当时俊杰。他曾经谏议州郡的武备不能减,皇帝称为天下名言。王戎称赞他是浑金(浑好似全的意思,浑金是赤金)璞玉(没有经过雕琢的玉)。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相当今河南省武陟一带。

家族名人

山涛(205─283):字巨源,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据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网站资料,大虹桥乡是山涛出生地,不知详否)人。早孤,家贫。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 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早前,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锺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山氏名人,惟山涛最为有名,名望、地位、学术和事迹莫出其右者。山涛的老姑奶奶(即其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奶奶)山氏夫人为魏粟邑令张先生张汪之妻,山氏夫人的姑娘张春华为司马懿的正室夫人,后尊为晋宣穆皇后,是司马师、司马昭的亲生母亲。山涛五子:山该、山淳、山允、山谟、山简。山简之子为山遐 ,遐字彦林,为余姚令。

山简(公元253—312年):字季伦。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乃著名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子。简因镇守襄阳时饮酒优游而闻名于古今。简初仕为太子舍人,历侍中尚书,领吏部,有建言。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出为镇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今两湖两广一带)诸军事,镇襄阳。当时王威不振,四方动乱,天下分崩。简在镇不理政务,终日饮酒游乐,大醉而归。当时有儿歌一首:“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离。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今属山西)儿”年60卒。著名诗人杜审言、李白、孟浩然、王维都有诗提及山简优游酒醉习家池之事。

山琮: 记载曾作 一部 ,名字与元朝山琮相同

山 康:唐代高僧,十五岁学佛,遍游四方。相传,他云游睦州时,人们曾看见佛从他口中出来,后赐好广道大师。

山行章:保眉州无罗城等处功绩显著。

山说:登科。

山悰:桂阳王铄侍读。

山褥环:领军畅当骁将。

山琮:大德三年状元,山东朝城山姓始祖

山锡之:苏州人洪武初知县事改创县治及学舍公宇焕然一新至今赖焉。

山青:徐州人涉古今知大义沉毅有勇略为燕山护卫百户永乐初以靖难功累官右军都督佥事。

山云:徐州人永乐中以指挥从征累功升都督佥事宣德正统元年平蛮将军镇广西累官都督同知卒赠怀远伯谥忠毅。云沉毅不泄用兵如神廉正自持淡然儒素甘苦与卒共之监战人皆出死力及其卒也广西之人皆为立祠岁时祭之。

山秀:仁和人正统中仕睢阳县丞。

山浩:字文渊需阝人天顺中举人敦厚朴茂不尚修饬贫而诵习无间寒暑仕为平阳通判。

山禹:吴县人嘉靖丙午举人任府同知。

山锦霞:陕西西安府人,附生,同治九年选授华州训导(黄县家乘朱笔记载云:现于丁丑春季缙绅载有陕西同州府华州训导系山锦霞西安府方廪生)

----修统谱摘录 原稿为黄县二十世孙承祉敬录括号内为修统谱时摘录

山栋、山梁、山青:民国西康省知名乡绅,四川泸定人(山姓树字辈人)。

山仑: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东龙口人(山姓鲁东系第十七世 即广字辈人) 1933年生。

山野:男,1944年生,西安市人。原名王逊之。中国文化拓展中心常务理事兼西北地区代表,兼“国际书画艺术拓展中心”常务理事、“国际美术家联合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敦煌中国画院”艺术顾问、“苹峰书画英才集”副总编辑等。自幼师从外祖父一曾任杨虎城将军的老师董瑞生先生以及父亲一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享有活关羽美誉的王秉中先生修文习武。经历磨难,于艰苦的环境中摸索出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创作途径,作品被海内外众多书法爱好者竞相收藏,被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和报导,被多家拍卖公司竞相拍卖,多次参加各种书法大赛并获奖。尤以钢劲有力、气势磅礴的龙、虎、鱼、寿写出了性格,把书法与绘画溶为一体,将作品升华到更高境界。近年来以忘我的精神,潜心钻研,把自己的作品又提高到更高阶段,取得更大成就,独创淡墨双勾作品申报发明专利已批。在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上岳飞满江红四条屏被认定国际书法类一级作品。对年6月28日在西安钟鼓楼广场表演了长44.5米,宽22米的巨笔书法迎香港回归祖的归字,被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多家电视台竞相播放。

山月:本名崔祖明,女,1948年生,吉林梨树人。吉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平诗词学会副会长,四平铁西区音乐学会副主席。著有《原茵少儿歌集》、《轻歌漫语话人生》诗文集。《西江月·题白鹿洞书院》曰:“雾笼千峰峻逸,松倾一水灵风。翠微古径绕书庭,山月轻移桂影境雅竹丝神韵,溪清翰墨柔情。人临宝地忘功名,白鹿相知解咏。”

山乔忠:男,本科,中学一级,该同志1953年5月出生,1973年7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现任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教科室主任,陆良县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论文《从牛顿第二定律特点来培养学生能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功效》分别在昆明第五届中学物理教学研讨会、西安中学物理教学经验交流会、贵州黄果树首届科学与方法研讨会上做交流,并获三等以上奖励。《T’分数及其在教育评估中的应用》刊载于山西教育学院学报《教学与管理》l996年第12期增刊上,1997年获曲靖地区行署教委教改成果二等奖;《电化教学在丰富物理表象中的作用》刊载于重庆西南师大《物理教学探讨》1997年第1期上,该成果被曲靖地区教委授予“先进电化教育工作者”称号,并在表彰会交流该成果。玉鼐男大学本科工程师工作单位:山东省济青高速公路管理局济南管理处养护科长该同志1983年毕业于山东电大机械系,1989年到上海同济大学道路工程进修完毕任山东济南市公路管理局工程处技术处长,现任山东省济青高速公路管理局济南管理处养护科长。1996年在济青公路主持利用TST弹塑体橡胶伸缩缝对桥梁进行了改造更新试验并推广,填补了国内高速公路桥梁利用弹塑体更换30刑伸缩缝的空白。其论文有:1.《济青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的施工监理》登于1994年<华东公路>第一期;2.《北欧公路建设新技术新材料》登于1994年<山东交通科技>第一期;3.《世界银行贷款介绍》登于1995年<山东交通科技>第四期;4.《监理工程师与合同管理》列入山东公路学会和高管局《济青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论文选集》内,为<山东交通科技>特刊,并参予监理1991年在济青高速公路利用粉煤灰填筑路堤的科研项目。

山文华:1946年7月生,湖北武 ,大学文化,广州市道路扩建工程办公室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要学术成果:参与10余项大型重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参加《建筑工程事故分析及处理实例应用手册》编写;在《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技术》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如《144m复合框架结构设计质量事故剖析》、《托圆式高炉承重结构改造设计及施工》、《某高层建筑桩基事故分析和处理》、《广东国际大厦63层主搭楼外脚手架塔设技术》、《人货两用施工电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某高层住宅楼剪力在钢筋错位事故分析及处理》等。

山艳春:女,1962年12月生,山东人,大学文化,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学术成果:论文《经皮及实验室测试新生儿胆红素动态相关性研究》,发表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6年第5期;论文《1532名学龄儿童龋病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年第 l— B期;《牛乳蛋白过敏及耐受不良》发表在《吉林医学情报》杂志,1990年第2期 ;《白百破三联疫苗引起肾病复发一例》发表在东北三省六市小儿协作组学术会议上。

山白:男, ,1956年7月生。江苏扬州人。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仪征化纤股份公司涤纶一厂设备高级工程师。主要业绩成就;在特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从事设备管理工作。建厂初期曾参加仪征化纤公司一期工程的建设。研制出一种“内藏便携式绘图板”,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于1989年4月9日在《中国青年报》四版发表译文《英七少年发射自制小火箭》。1989年4月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第四期发表译文《恒星的一生》。1992年12月在《仪化科技》杂志第4期发表论文《热煤炉改造小结》。1996年l月14日“内藏便携式绘图板”获国家专利证书。1997年11月50T01给料器轴封改造项目获1997年度仪化股份公司合理化建议成果四等奖,完成项目的设计图纸。1998年12月和2000年12月在《合成技术及应用》杂志(第4期)发表论文《热煤炉检修和运行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该文入编《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文库》。和《PTA输送用罗茨鼓风机叶型及其各部间隙的探讨》。1999年1月在《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第1期发表论文《快速拆装螺栓的应用》,公开发表其它论文3篇。2000年1月入编《中国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第二卷。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文献资料。

山琥仁:1930年生,育海省疆中县人,笔名翠宽,喝海子沟西沟泉水长大。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现为离休干部。以写古体诗见长,不受格律束缚,不喜雕琢,新旧词语兼用,风格奔放,深得诗家好评。其诗作收入《黄鹤杯文学大赛诗歌精粹》、《中华当代诗词荟萃》、《当代诗词五百家》、《跨世纪梅国文学经典》、《中韩书画名家大辞典》等多种选集。在全国诗歌大奖赛中荣获优秀、佳作奖廿多次。出版《山琥仁诗帖》专集。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数首精品诗作。名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荟萃》、《中国当代翰墨艺术家博览》、《共和国奠基人名录》、《中国当代优秀文艺人才名典》、《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等大型辞书十多部。

山姓宗祠通用对联

〖山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河内;

姓启烈山。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山姓的望族为河内郡。下联典指山姓的得姓始祖为烈山。

-----------------------------------------------------------------

〖山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一门父子皆良将;

在展祖孙尽显官。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都督佥事山青及其子右都督同知山云,都是当时有名有良将。山青,徐州人,博古通今,沉毅勇猛,多次立战功,朱元璋特授他为燕山左卫百户,任都督佥事。山云,沉毅多智略,用兵如神,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参战数十次,每战必胜,使边防绥靖,百姓安居。下联典指晋代吏部尚书山涛,其子山简为官至尚书左射,其孙山遐为车阳太守,都是当时著名官吏。

广道大师传名远;

竹林七贤享誉高。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高僧山康,十五岁学佛,遍游四方。相传,他方游睦州时,人们曾看见佛从他口中出来。后赐号广道大师。下联典指晋代吏部尚书山涛,怀县人,为“竹林七贤”之一。他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

-----------------------------------------------------------------

〖山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宏宫崇轩,铭留八字;

浑金璞玉,品重七贤。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山玄卿,曾为新宫作铭:“新宫宏宏,崇轩巘巘。”下联典指西晋河内怀县人山涛,字巨源,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隐居不出,人称“竹林七贤”。晋初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他身居高位而生活俭约,所得俸禄、赏赐,往往送亲朋故旧。王戎曾说他“璞玉浑金,人莫知其器。”

甄拔贤才,共仰山公启事;

优游宴饮,常醉夕氏家池。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吏部尚书山涛,武帝时他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下联典指指晋代吏部尚书山涛之子山季伦。

竹社清风,仰冰壶于京洛;

习池春暖,迎玉树于高阳。

——佚名撰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亚代吏部尚书山涛事典。下联典指山涛幼子山简,字季伦,历官太子舍人、尚书左仆射、征南将军等。每游习家园池,在池上置酒,往往喝得大醉,命名为“高阳池”。

地望分布

河南省洛阳市、武陟县一带

山氏宗派

余自朝邑来汶五百余年,传世二十一代,散居四方,命名多有重复之虞,今同阖族酌定,以二十字为命名次序,庶不至有重复之弊。

作福君常显,相传本好松。登朝培元化,建统永承宗。

自六二年续修统谱时,因吾族人口蕃盛,命名多有重复,又经合族议定将“福、君、长、显”每一字增加三字,是同辈。

昌 荣 贵 福

良 圣 尊 君

茂 祥 久 长

光 耀 明 显

黄县 嘉祥 黄县 嘉祥

始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始祖 六世

二世 七世

三世 八世

四世 九世

五世 十世

六世 十一世

七世 十二世

八世 十三世

九世 十四世

十世 十五世

十一世 十六世

毓云日 序德绍兆 十二世 十七世

万 允玉兴 十三世 十八世

世 存中履宾 十四世 十九世

恒 作 十五世 廿世

昌 福 十六世 廿一世

广 君 十七世 廿二世

其 长 十八世 廿三世

衍 显 十九世 廿四世

绪 相 廿十世 廿五世

令 传 廿一世 廿六世

名 本 廿二世 廿七世

常 好 廿三世 廿八世

昭 松 廿四世 廿九世

嘉 登 廿五世 卅世

章 朝 廿六世 卅一世

克 培 廿七世 卅二世

继 元 廿八世 卅三世

化 廿九世 卅四世

建 卅世 卅五世

统 卅一世 卅六世

永 卅二世 卅七世

承 卅三世 卅八世

宗 卅四世 卅九世

四十世

祠堂匾联

瞻仰祠堂尊严祖功宗德春祀秋遵万古圣贤礼乐

且喜孙支蕃衍左昭右穆修竹芳兰序一家世代源流

岁次壬寅仲春

山氏黄县阖族侄孙沐浴拜献

黄县十九世孙世淳题词

黄县二十一世孙昌庭字之南书丹

山氏统谱序

吾山氏由莘县山庄村迁居来嘉祥者,已历年所矣。溯乎先原系河内焉,晋时讳涛字巨源之苗裔也。列为“竹林七贤”,官爵吏部,有五子,长该次淳三允四谟五简,又有其孙讳遐。至宋时有讳行章者保障眉州一带。以上我诸先公功德显著,皆显名于当时。传至于今有史可考,其他竟不知其何如人也。噫!岂非无宗谱之弊欤?后幸有武阳郡县学庠生七世祖海泩,怀报本追远之念,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因细阅御祭碑文,尊元时讳琮字秀石者状元及第官任通政大夫为始祖,建立族谱焉。其子孙为御史、为进士、为翰林、为廪、贡、庠生,人才济济,何其盛也!世代相传,书香绵绵,传至于今。吾噫昔者因吾族蕃盛,兹土陕隘,散居四方者,今已数万人矣。有迁于吉林、辽宁、黑龙江、郓邑西北山庄、河南泌阳县、山东黄县、江苏榆赣县各城市各乡村不能尽数。此也,彼也,总之一宗。迨至大清光绪四年,有十七世祖抡秀率领复续得修。又至民国十七年有十八世祖允璐率领作霖继续重修。至公元一九六二年福东、福宣、福桐等领导复续。至今一九八二年为才、为春、福宣、福注、君瑞、君华等孝思维则之心犹存,领导重修,募集族人助修者,有玉琢、宾举、国杰、作东、作岷、福元、福甲、福广、君德、君庆、君恕、君慈等共成其事。斯举也,诚盛举也。实可谓孝思不匮,承先启后之思也。余小子实学荒芜,不过仅述其事略、举稍末,是余之责也。余尤希后世子孙相继永承而不怠也。是余之望也夫?是余之望也夫。是为序。

二十一世孙福元敬序

公元一九八二年岁在壬戌

来[来、徕、郲、逨、赉,读音作lái(ㄌㄞ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舜帝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认为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

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迁徙。舜当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邑(今河南淮阳)。

商王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武王姬发所灭。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

周武王在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称陈氏,流传至今。

陈氏的诸多分支,其中有子孙分封在徕邑。徕邑,即今河南省荥阳市,其后裔子孙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徕氏,后简化为来氏,再简化为来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缔造者大禹之裔孙伎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记载,黄帝第五代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长子启,次子均。启为继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来,伎来生循鞈……

伎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来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族后裔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来,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在史籍《史记·殷本纪赞》、《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中记载,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建国,其后遂以封地名称“郲”为姓氏。春秋时期,郲国被鲁国所并,其国人因失国而去“邑”,称来氏,再简化称来氏。

相传,商朝的建立者以子为姓,后来进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来姓。另外,在商朝立国期间,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荥阳一带),这位王族的后裔后来以郲为姓,再后来又简写为来,成为来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莱侯之后裔,属于以国名因故改姓为氏。

莱侯为商朝末期诸侯,有莱国,营丘(今山东临淄)曾为莱国国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时所争之营丘即此。

在西周初期,原商莱国国都及大片国土被姜太公占领,居莱都为齐国之都,莱夷人不服且争。故《史记》齐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讨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其结果,当然争不过有强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

到了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6年),莱国(今山东黄县)被齐侯所彻灭,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东鱼台),因失国而去“艹”部首,作来氏,简化字称来氏。这是来氏受姓一说,《萧山来氏家谱》即持此说。

第五个渊源:源于 ,出自蒙古族札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台吉和札赉的后裔子孙终,有取原部族称谓“札赉特”之“赉”为汉化姓氏者,简笔为“来”,成为 来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来默氏、毛忽来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来默氏,又称林明克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称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汉姓来氏,亦有改汉姓赵氏者。

②蒙古族毛忽来氏部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后多冠以汉姓牟氏、来氏、何氏、李氏等。

二、迁徙分布

(部分)来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来氏受姓,早于我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我国的华夏族的“子姓”。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余略,另见下第2楼详细介绍)。来姓望居江都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吴州为扬州;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平阳郡(三国魏置,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历史名人

来 歙:字君叔,东汉初将领。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建武二年(26年),以劝汉中王刘嘉归刘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数次出使陇西,说服隗嚣附汉,因功拜中郎将。八年春,率2000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今陕西省陇县西北)、回中(今甘肃省华亭西南)至略阳(今庄浪西南),斩守将金梁。复坚守数月,抵御隗嚣大军的攻击,在陇西之战中战功卓著。十年秋,统率冯异等五将扫荡隗嚣余党,攻破落门(今武山洛门),灭隗氏割据集团。又率盖延等将击羌人于五溪(今陇西县西),斩首数千,获牛羊万余头。开仓赈饥,安定陇右。十一年六月,与盖延、马成等率军大败公孙述部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今徽县西北)、下辨(今成县西北),正拟乘胜入蜀,被环安遣人刺杀于军中。

来 周:约明万历、崇祯间人。擅画山水,构图简洁,萧疏闲逸,意境清远,墨色秀雅,画风远学宋、元,近学杜琼,受“吴门派”影响。传世作品有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图》轴,金笺,墨笔,纵513厘米,横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为公篪二兄画。来周。”现藏常熟市博物馆。

来护儿:字崇善,隋人大将军。本为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为东汉中郎将来歙的十八世孙。曾祖来成为北魏新野县侯,后降于梁,迁居广陵,遂以此为家。祖父来嶷,历任步兵校尉、秦郡太守、长宁县侯。父亲来法敏,为陈朝海陵令。来护儿年幼而孤,这世母吴氏收养。吴氏对来护儿抚养教育,待其甚好。来护儿“幼而卓诡,好立奇节”,初读《诗经》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时。舍书而叹道:“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专事笔砚也!

沈家家谱辈分怎么排

沈氏字辈:“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沈姓主要源出于嬴姓、姒姓、姬姓和芈姓。沈姓在《百家姓》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