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6浏览:2收藏

中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有哪些?,第1张

据专家考证,中泰两国间的文化联系可以上溯到青铜器——铁器时代。发源于中国云南的湄公河沿岸,不光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各种新石器工具和陶器,而且还发现了许多来自中国云南的青铜器。比如在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甚至在泰国中、南部的一些地区就曾发现有铜鼓。日本学者杉木直冶郎认为,中世纪时在云南广泛使用的贝币,产自南海,是从泰国传人的。这种青铜文化自北向南和贝币文化从南向北的相互传播,说明中泰两国自古就有了陆上交通。后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原来交通艰难.沿途政治情况复杂的中泰陆上通道便逐渐失去了作用。

泰国文化,除了自身的文化之外,主要是从印度的佛教文化与婆罗门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吸取了营养。印度文化对泰国人的宗教信仰影响很大,而中国文化传播并影响泰国的,除了衣、食、住、行,更表现在于支历法、语言文字、建筑艺术乃至医药、文学、戏曲等各个方面。

干支纪年法传入素可泰泰国开始用泰文记载历史,是在素可泰王坤腊马甘亨(Khum Rama Kham Heng)时代。公元1282年,素可泰王创造了古泰文,从公元1292年至公元1518年间所发现的20块素可泰碑铭来看,其中有7块是用中国的干支纪年和纪日的。这是素可泰王朝吸取中国纪年纪日历法的历史见证。泰文和历法的出现,标志着泰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素可泰人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曾经使用5种方法(大历、小历、佛历、十、生肖、千支)纪年,使用3种方法(阴历白分黑分纪日法、七曜星期周、干支)纪日。素可泰人把干支纪年和干支纪日明确注明是泰式或泰日。所谓“泰式”或“泰日”,是指泰族人按自己的方式来称呼日子。碑铭上,同时还把十二生肖纪年和七曜(yào、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星期周注明吉蔑式或吉蔑年、日,与泰式干支纪年、纪日相对应。据学者考证,泰国人使用的干支纪年、纪日法,是从中国传人的,它与和泰国毗邻的中国广西壮侗语族和云南西双版纳傣(dǎi)族使用的干支纪年、纪日法完全相同。据研究,素可泰人、兰那泰国的泰人,以及中国西双版纳的傣族人,都借用古汉语词来称呼干支。在十大干和十二地支的22个读音中,子寅(yín)卯辰巳(sì)未申戊(Wù)亥甲己庚(gēng)癸(guì)等13个字的读音显然来自古汉语。另外9个字的读音也与古汉语有关系。专家由此推断,西江(珠江干流,在广东省西部)流域和云南一带的壮侗语族先民,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很早就接受了汉族的干支历法;后来,他们陆续迁徙到近代所分布的区域,当然也带走了干支纪年、纪日的传统历法。至于14世纪素可泰石碑中称干支为泰族人的传统历法,那是因为中国的干支纪年、纪日法早已完全地融会在泰人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之中。

语言文字中泰两个民族频繁接触的结果,出现了作为交际手段的语言的相互假借现象。从古泰文碑文可知,泰族的文字创立于13世纪的素可泰王朝时期,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当时,统一了的王朝拥有一套复杂的行政机构,迫切需要文字来沟通这些机构。此前,原来泰人聚居区的那些首领,只是仿效邻近文明民族的文字即孟文、吉蔑文、梵文和巴利文在石上刻字,用以记述他们的功绩、重大历史事件、民族习俗和片断的经文。坤腊马甘亨王召集了一批文人,沿用孟·吉蔑的文明模式,在广泛收集和整理国内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古泰文。古泰文的字形与古吉蔑文十分相近,但与后来经过改革的泰文差别却很大,以致今天懂得现行泰文的人也难以释读。

随着中泰之间友好交往的日益频繁,泰人便吸收中国语言中的词汇来丰富泰国的语文。明清之际,闽粤籍移民大批迁徙泰国,很自然地也就带去了闽粤的各种方言。于是广东人的客家话、潮州人的潮州话。海南人的海南话,便都成了泰语中的日常用语。如泰人称“牌”为“‘bai”,属海南音;称“字号”为“yìhào。”,称“税”为“sui”,属潮州音;称“鸡”为“kai“银”为“gbgun”、“金”为“kham”、“仔”为“chy”,发音与广东方言相同。其他如“行”(hang)、“茶”(cha)、“瓜”(gua)、“仓”(cang)等字的发音,与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相近。数词三、四、六、七、八、九、十的发音,都与中国语音相仿;二、五的读音也与中国语有关。泰语把“二”渎成“爽”,源于广东话“双”,至于“五”,泰语渎成“虾”,与广东音“五”也颇相似。此外,泰语中还杂有大量源于中国音的词汇,例如把“太阳”说成“日”,把“墨水”说成“蓝墨”等。一些名词如猫、马、男、帝、匠、路、声、脚、官、母、伯、铁、炭、药、桌、象牙、妇人,人称代词如我、你、他,动词如拭、斩、憎、拾、剥、指、拓、住、请、送、分、醒,形容词温、鲜、少、公、平、白、熟、闷、幼等的发音,也都与汉语相同或相似。更有趣的是,泰国人干脆借用潮州话“叔”的原音来尊称侨居泰国的“唐人”。泰语中大量汉语词汇的出现,构成了中泰两个民族问思想交流的纽带。

泰语中杂有这么多汉语词汇,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早在元人周致中的《异域志》中,就已提到中国文字备受泰国举国上下重视的情形。为了学习汉语,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泰国就派出留学生人中国的国子监学习。清人谢清高18岁时就随外商海舶出洋,游历了许多国家,并习其语言,记其岛屿、城寨、风俗和物产等。谢清高航海14年返国,后双目失明,流寓澳门,其同乡杨炳南依据他的口述,录成《海录》一书。书中也谈到了他在阿瑜陀耶所见到的景象:“土人多力农,商贾多中国人。颇知尊中国文字,闻客有能作诗文者,国王多罗致(延聘、搜罗)之,而供其饮食。”

由于中泰朝贡贸易的日益发展,中国对暹罗语文的学习也提到日程上来了。为了培养翻译人才,明朝廷在南京设四夷馆,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暹罗遣使来贡,当时四夷馆内尚无人懂暹罗文,于是阁臣徐溥建议,由广东布政司访取谙(ān,熟悉)通暹罗文字者赴京备用。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暹罗又来朝贡。四夷馆内仍无人翻译暹文,阁臣梁储便建议选留暹罗来使一二人为四夷馆教习。教习来馆先学汉语,然后教授暹语。学生学习期满后,教习回国。公元1577年,明延聘通事握文源和暹罗使者握闷辣、握文铁、握文贴来京教授暹文,并介绍暹罗的风土物产等国情。第二年,政治家张居正建议在四夷馆内增设暹罗馆,招收马应坤等学员12名,向握文源等学习暹文。《暹罗馆译语》是当时暹语教学的教材,它是中暹师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暹(泰)汉对照词典。暹罗馆建立后,培养了大批暹语翻译人才,其中有人还被派去暹罗宫廷工作。

广布于泰国的中国建筑艺术公元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暹罗都城,历时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遂告灭亡。这时,暹罗各地的封建军阀乘机拥兵割据,国内一片混乱。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华裔郑信起兵抗缅,开展复国斗争。凭着他的崇高威望和杰出才能,很快便取得了胜利,公元1771年,郑信登基为暹罗王,建立吞武里王朝。

在得到清政府的承认后,公元1781年(清乾隆46年),郑信亲拟国书,向清廷要求“换取建筑材料,以备兴造王宫之用”。在郑信执政的15年中,他实行对华侨的优惠政策,并公开招徐华人移居暹罗。许多闽粤移民就是在这个时期迁入暹罗的。曼谷王朝建立后,又有大批华人移居暹罗,并且形成了移民暹罗的一次高潮。中国的建筑艺术也随之传人暹罗。

据史书记载,曼谷王朝皇帝拉马一世的皇宫和城墙,都是由中国工匠负责建造的。围绕皇宫的是龙城,龙城之外还有城围,其所仿效的就是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建筑。值得注意的是拉马一世所建的“庵玛遴威尼彩”宫殿,采用的是泰国佛寺式样,而所有建材中的石料,又多是来自中国。宫殿周围有墙,共有四个宫门,门口各安置一对比人还高大的、由中国工匠雕刻而成的大石狮;门顶还镶嵌了潮州工匠用碎瓷片嵌成的龙飞凤舞瓷花案。与宫城同时建造的,还有位于湄南河畔柴珍的越坡佛寺和佛寺西面的一座佛足迹宝殿。这两处建筑也是潮州工匠的杰作,如今,虽然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佛寺和宝殿的建筑与装饰,依然光彩照人,辉煌如初。

受中国建筑艺术影响最大的应是泰国大城府挽巴茵御苑。挽巴茵原是一个小岛,位于故都阿瑜陀耶城和首都曼谷之间。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时,它便已是皇家御苑,后来一度荒置达80年之久。拉马四世巡视大城后,特谕令将大城建成水中行宫,以纪念阿瑜陀耶王朝拍昭巴塞通皇帝。到拉马五世时,行宫扩建,特从中国聘请精于建筑艺术的工匠,完全按照中国宫殿式样进行建造。御苑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红墙绿瓦的中国式皇宫,屋脊上镶嵌有丹凤朝阳和双龙戏珠以衬托琉璃瓦飞檐。宫门口建有一块雕刻着凤翔龙舞的大照壁。宫内的门窗、屏风、圆柱、画栋都显示出中国建筑的风貌。天明殿正殿内的厅室,悬挂着中国历代名家书写的中文木刻楹联,几案上置有中国名贵古瓷,墙上挂着蒙固王和朱拉隆功大帝头戴翎毛帽、身穿中国皇帝“龙袍”的巨幅画像。泰国皇帝亲笔临摹的中国字也保存在那里。

曼谷几所大型佛寺的建筑,也或多或少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以拉马五世朱拉隆功1899年建造的云石寺为例,其建筑材料采用的是意大利大理石,而屋顶却与中国的佛寺建筑相类似。他真河出口处的重要口岸龙仔厝(lóng zǎicuò),原是华侨最初定居的城镇,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时,就建造了一座越艾宗巴塞古刹。这是一座中泰建筑艺术合壁的寺庙,以门窗雕刻精美、工艺超绝而闻名于整个泰国。

在泰国,人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与建筑艺术有关的中国石雕艺术品。一般认为,这些石雕品是泰国皇室从中国定购的,主要用于王宫和寺院的点缀。据记载,从拉马一世起,许多来自中国宁波的颇有价值的物品中,就有石狮和石雕人像。中国输入泰国的石雕品雕刻得十分精细,尤其是雕像的面部、服饰和姿态,细致人微,一丝不苟。这些石雕艺术品形象地显示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状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雕人像的高度为普通人的两倍,与中国帝王将相陵墓前所设置的雕像相一致。庵玛威尼彩王宫大厅中间的武将像,身穿铠(hǎi)甲,手执兵器,形象威猛,便属此类。吞武里越阿浓兰佛寺中,列有常可在中国佛寺中看到的十八罗汉石像。越阿仑寺有素通玛诺拉故事中半人半鸟的金娜丽石像,身着泰国传统服装,留着泰国发式,但其面部却是中国美女容貌。这种艺术品显然出自中国工匠之手。拉马三世统治末期,中国大帆船从远航贸易中退出,标志着中国石雕艺术品出口泰国的终止。

医药古代,随着华人的不断涌人,中医中药也逐渐传人了暹罗。早在阿瑜陀耶城创立之初,迁居于此地的华人就开始出售中国的药材药品了。当时,阿瑜陀耶城最受人尊敬的医师来自中国,国王的御医也是中国人。泰国民间称中医师为“摩精”,称泰国医生为“摩耶泰”,两国医师在行医中取长补短。例如在泰国医生使用的药物中,中药占30%;同时,他们也采用中医望、闻、问、切(qiè,切脉、诊脉)的诊断方法。而中国医师同样采用泰医的草药,以丰富草药的品种。为了适应中医治疗的需要,泰国药材业蓬勃兴起。来自广东汀(tīng)海县东里乡的李松青,是“第一个代客煎药赠医施诊”的华侨。他在曼谷创办了李天顺堂药材店,生意兴隆。其后代继承他的事业,成了颇有名气的“药业世家”。

中国医药界人士推断,中医使用泰国药物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在两国长时间的朝贡贸易中,许许多多的泰国货物运进了中国,其中,除了香料之外,还有不少东西是当做药物加以使用的。例如降真香(即降香),它有理气、止血、行(疏通)瘀(yū,血液不流通)、镇痛的作用;胡椒(jiāo)有温中(温暖脾胃)。下气、祛(qú,祛除)痰、解毒的功效;玳瑁(dàimào,爬行动物,形状像电,甲壳是黄褐色)可以散热、解毒、镇惊;乳香可以活血、祛疾、镇痛;槟榔(binlāng)可以杀虫、破(破散)积(留滞)、下气、行水;龙涎(xián)香可以行气止血、散结止痛、利尿通淋;大枫子则可医治大风症(即麻风病)和皮肤病。中国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不但重视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药物的研究,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著成《本草纲目》一书。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就有出自暹罗、爪哇(古国名)的乌爹泥和苏木。中国的针灸(jiǔ)术也流行于泰国,从事这种医业的绝大多数是华侨和华裔中的医务工作者。

文学、戏曲从18世纪末叶起,中暹两国经济文化往来频繁,每年从上海、宁波、厦门、潮州等地开往泰国的商船多达50艘,随船到泰国经商的华人每年达数千人。在海上旅途中,华商们常以阅读和谈论《三国演义》来消磨时光。后来,三国故事也逐渐为泰国人所熟悉,所喜爱。公元1802年,遵照拉马一世的指示,在精通暹中两国文字的本隆大臣主持下,《三国演义》被译成了泰文(泰文音《萨姆柯克》,意即《三国》)。泰文本《三国》译笔流畅,行文优美,用语通俗,形象生动逼真,因而自成一种文体,即“三国文体”,在泰国文学史上颇有地位。小说经广泛传抄,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作品。从拉马二世起,又先后有几十部中国古典小说被译成了泰文。如《西汉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东汉通俗演义》、《封神演义》、《西晋》、《东晋》、《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隋唐演义》、《五代史评话》、《五虎平西前传》、《说岳全传》、《薛仁贵征东》、《英烈传》、《大红袍》、《小红袍》、《包龙公案》、《清史演义》、《元史演义》、《武则天外传》等。

早期,泰国尚无泰文印刷机。被译为泰文的中国古典小说,多以手抄本流传,未能印刷出版。公元1865年,西人在泰国创办冒叻莱(叻:lè)印刷公司,才第一次印刷《三国演义》95部,在上层社会传看。直到拉马六世(公元1910~1915年在位)时,泰文报纸、杂志大量发行,中国古典小说的译文才被各种报刊竞相登载而流传于整个泰国社会。

《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给予了泰国文学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泰国诗人顺吞蒲(公元1786~1855年)创作的长诗《帕阿派玛尼》约10万行,其主人公是个吹笛能手,虽是平民百姓,却以其精湛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制服了敌人。诗人大量采用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如水战一节,尤其是叻威娘施计火烧帕阿派玛尼船只和帕阿派玛尼攻打新城两段,与《三国演义》中孔明和周瑜设计火烧赤壁的情节极其相似。诗中还有这样一段:“请来医生治伤痛,毒汁祛除用刀刮,止住伤痛用药敷,粘合伤口用针缝”,这与《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如出一辙。除了文笔和内容,“三国文体”还表现在修辞方面,无论在泰国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引用中国古典小说中某些成语的痕迹,例如“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吉人天相”、“火冒三丈”、“有眼无珠”、“百闻不如一见”等。

中国古典小说情节生动、人物鲜活、故事引人人胜。许多泰国作家于是便将其中的某些精彩内容编成舞剧或歌剧上演。舞剧始于拉马三世时代,是不用面具的泰国古典剧,分为宫内、宫外和民间三种。其中民间戏剧是舞剧中最早流行的形式,在泰南称为玛洛拉戏,由男演员表演,有对白、歌唱和舞蹈。泰国作家帕耶玛吉特叻塞和功帕叻差波窝维才都编过不少舞剧,除了取材于《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外,有的还取材于《封神演义》、《说岳全传》和《新编五代史评话》等。

早在明代,中国福建一带的地方戏种就有很多,其表演也各具特色。艺人们常组织戏班越洋赴暹罗演出,受到当地居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演出的剧目丰富多彩,有喜剧。悲剧,还有木偶剧。婉转的唱腔、动听的音乐伴奏、优美的舞台动作,给观众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公元1602年,随荷兰航船抵达泰国西南部港口城市北大年的英国人史密斯,曾目睹了由富商出钱请来的中国戏班在当地一个庆典上演出的情景:戏班“在街头建台,给公众表演古装剧……(演员)行头上的刺绣十分华丽,歌唱响遏(è,阻止)行云……

歹姓,是中国乃至世界华人中的稀有姓氏,而楚雄是云南最大的歹姓分布区。

漫长的岁月、变迁的历史、政治的运动以及政权的更迭会改变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但却难以淹没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根与源。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你听说过有歹”(读音:dai)这个姓氏吗?我查遍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百家姓》等姓氏书籍均未找到答案,仅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姓氏读写简编》中有如下记录:“歹,音dai,此姓各姓氏书均未收录,姓源亦不详。王士祯《池北偶谈》称山东有此姓,但未列举。”然而据本人所知,在彩云之南的楚雄州的大姚、姚安,昆明,玉溪,昭通,红河,文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大理,保山,德宏,怒江等地,现在还有近600多人姓歹,且在我的故乡还有近150年历史的四合院古宅,原来建在祖坟地里的古墓及家族的族谱,均在文革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本着从姓氏寻根及解开“歹”姓之谜,我恳求中国家谱网站的每一位过客,无论你本人姓歹,还是你身边有姓歹的人,或者你了解一些关于歹姓之由来,均可告之,我代表同我有共同姓氏渊源的歹氏家族的子孙们给你鞠躬了!

史料1:《兀良氏先庙碑》:蒙古兀良氏速不台(歹)从成吉思汗征讨立功,子兀良合台(歹)事蒙哥,命从忽必烈征西南,其子孙为贵族,立庙。

史料2:《大元光禄大夫平章兀良氏先庙碑铭》:“第二室祖夫讳兀良吉百”即《兀良合台碑》载从忽必烈征西南,既克大理,忽必烈班师,留兀良合台专征,不二年,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后为大元帅,驻大理。

史料3:以曾祖妣夫人忽台帅府君,讳兀良合歹,总戎府君长子也。

用以上3个史料来推理:歹氏的民族应该为蒙古族

公元1253年12月13日,忽必烈率10万大军征服了大理国,从此坐镇统治云南达128年,众所周知的云南众多蒙古族后裔,大多是当时军政人员的后代,他们入滇的时间长达750年;另外也有如曲靖余氏一样,是明洪武14年元政权灭亡后匿于云南的。

传说来源: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池,发配到云南。

云南大姚县七街村歹家社歹氏字辈一:

英、世、维、兆、祭、春、必、连、善、以、仁、同

字辈二:

长、发、其、祥

大姚县龙街乡设甸村施家庄字辈:

自、兴、成、家、宝、毕、中、正、国、强

姚安县吴海村歹姓字辈

春、必、国、正、天

昆明安宁温泉雁塔村字辈

歹姓在云南的村寨分布情况:

1、楚雄大姚七街歹家社、张钱社;龙街设甸施家庄;新街小古衙;石羊

2、楚雄姚安光禄镇吴海村,小邑

3、昆明安宁温泉镇雁塔村

歹姓在云南以外的分布及人数:

1、河南省新郑市和庄镇歹庄村(由长葛市黄姑莱迁入)及梨河镇黄埔寨

相传为蒙古族,歹姓后裔约500人

2、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西川镇歹家窑和浏萍乡岗安村

传说为唐代权德舆之后,歹姓后裔约500人

歹姓古墓(碑)群:

姚安大兴庄歹家坟(将军坟):古人骑马经过此地须下马缓行以示对将军的敬意。

七街歹家大碑墓(该山又名老鹰山、蝙蝠山,歹家大尖山)

龙街设甸歹家大坟地

待研主题

1、歹姓----一个值得考研的姓氏

2、歹姓在云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的分布情况

3、拿什么来证明歹姓后裔的蒙古族属性?

4、如何恢复歹姓人的蒙古族籍?

5、《蒙古秘史》中的歹姓族源考

6、金庸小说中关于“歹”字的说法

云南歹姓人口分布资料:楚雄州500人,昆明市40人,玉溪市5人,昭通市11人,红河州11人,文山州10人,临沧地区9人,思茅地区10人,西双版纳6人,大理3人,保山市6人,德宏州4人,怒江州1人,曲靖市,丽江地区,迪庆州无。(2005年3月29日前)

古语曰:三十年不修谱就是不孝。

如果按着祖上所言,今日有相当多的人是不孝后人。好在,民间还有人在默默修谱,他们在寻找祖上的记忆,在续写家族的繁衍史。中华民族最讲究的就是自己的根与源,我们虽然在云南楚雄生活了几十代人,但我们必须告诉我们的后人,我们的根在大草原。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的最南端,州府景洪,与老挝、缅甸两国接壤,海拔仅553米。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83万多,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僾尼人等,其中傣族占全州人口的35%左右。

  全州属横断山脉纵谷地区的最南端,东部为无量山山地余脉,西部为怒山山地余脉,两山以澜沧江相隔,地势由北向南斜迭降,渐向东西两翼扩散,呈帚状分布。景洪为西双版纳的中心城市,市区有孔雀湖、曼听公园;郊区有勐仑热带植物园、野象谷、澜沧江两岸的亚热带风光以及景真八角亭、曼阁缅寺、勐邦水库、南糯山茶王树,基诺山村落及爱尼寨等。特别是沿澜沧江(湄公河)一线,景物变化多端,奇峰嶙峋,兽鸣鸟啼,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风光十分绮丽。

  全州地处热带北部边缘,气候温暖、湿润,夏热多雨无酷暑,冬暖有雾,静风少寒,史无雪迹,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四季不明显,有旱季和雨季之分。这里到处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之称。盛产稻米、甘蔗、橡胶、香料、水果等热带作物,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每年傣历六月(即每年4月13-15日)在澜沧江畔举行傣族盛大的泼水节活动,各地前来观光的游客众多,气氛十分热烈,有浓郁的民族风情。214国道,即昆明到打洛,公路相通,西双版纳机场为国际口岸航空港,允景洪为澜沧江上的国家级口岸,交通方便。

  民族风俗:

  西双版纳居住着傣族、基诺族、布朗族、哈尼族(僾尼人)、瑶族、拉祜族等13个民族,其中傣族是主体民族,占全州人口的35%左右,约有30万人。民族风俗各具特色,特别是傣族的风俗宗教信仰,多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考察、旅游、观光。

  傣 族:是一个“爱水的民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从古至今把孔雀、大象视为吉祥物。有三个重大的节日:关门节(农历七月中旬)、开门节(农历十二月中旬)、傣历新年(即泼水节)。常见的节日活动有丢包、放高升、划龙舟比赛等。

  丢包是傣族年轻人选择对象、寻觅知音的传统方式。每当新年来临,姑娘们制作好内装棉籽的菱形花布包,到丢包场上举行活动。第一阶段为乱丢,接不住包者需向对方献花或送纪念品;第二阶段就把包丢向意中人,对方如接住意味他也喜欢她,然后相约退出活动,去说悄悄话了。

  高升即竹子和火药自制的火箭,长约二、三米,可飞一千米高。傣族人认为,谁的高升飞得高,就能为他和他的寨子带来好运。

  基诺族:基诺族是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独有的民族,也是中国最后确认的一个民族。“基诺”系本族自称,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景洪市的基诺乡,现有人口近 2万人。基诺族女孩15岁、男孩16岁要举行独特的成年礼,改变衣饰和发型。“特懋克”节是基诺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布朗族:布朗族主要居住在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山区,景洪的山区乡也有少数村寨。从事山地农业,栽种旱稻,信奉原始宗教及小乘佛教,男人多数有纹身习俗,与傣族相似。

  哈尼族: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自称“僾尼人”,分有“尖头”和“平头”两种,人口15万余人,全州都有分布。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擅长排班辈、论属相、数辈数、叙家谱,据长辈推算,已有55代子孙了。“父子连名”是哈尼族取名的一大特点。他们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饶有情趣的“抢亲”习俗。

  瑶 族:西双版纳的瑶族称为“蓝靛瑶”,因种植蓝靛,染织青色布料,喜穿青色衣服,故得此名。主要居住在勐腊县瑶区麻木树乡和景洪市勐旺乡。人口有15000余人。有语言,没有文字。瑶族妇女善于挑花、织锦、编织、刺绣和蜡染,特别是蜡染T恤衫,深受青年游客的喜爱。

  交通指南:

  1、航空:

  西双版纳机场距景洪市区5公里。昆明至西双版纳航线520公里,飞行时间45分钟,单程票价520元。每天有6-10个航班,为国内航班密度最高的航线,西双版纳机场还先后开辟了至大理(470KM)、丽江(480KM)、上海(2492KM)、广州(1796KM)、北京(2668KM)、天津(2641KM)、成都(1179KM)、重庆(1109KM)的国内航线。1996年4月还开通了至泰国曼谷(1022KM)的国际航线,为省内仅次于昆明的第二大航空口岸。

  版纳民航售票处:景洪市民族南路 0691-2124774

  2、公路:

  昆明--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公路里程692公里,各大汽车客运站每天都有多班卧铺白天夜晚班车和普通白天夜晚班车;行程20--24小时,票价约110--150元。

  景洪--下关:761公里,每天有两班卧铺车。

  景洪--保山:747公里,每天有卧铺、中巴各一班

  景洪--思茅:163公里,每天有多班中巴车往返;

  景洪--墨江:367公里,每天有卧铺车;

  景洪--江城;260公里,每天有中巴车;

  景洪--普洱:212公里,每天有3班中巴车;

  景洪--勐腊:173公里,每天有多班中巴车往返;

  景洪--打洛:134公里,每天有多班中巴车往返;

  景洪--勐塞:394公里,每天一班,国际班车;

  景洪--南塔(老挝):346公里,每天一班,国际班车。

  景洪汽车客运站:景洪北路 0691-2124427

  3、水路:

  景洪港为水运口岸,现已开辟了至老挝万象的国际水运航线,中老澜沧江至湄公河上段多次载货、载客试航成功。橄榄坝和关累码头正在建设中。

  澜沧江水运航线西双版纳州轮船公司:景洪市嘎兰北路 0691-2126901

  此外,从景洪市到全州的各旅游景点和公园,都可以在汽车站购票上车,票价均按照国家规定,不必有顾虑。但是如果你不在车站上车,注意要和司机讨价还价。

  市区出租车起步价7元,均照表计程。

  西双版纳自助攻略

  第一天 乘下午或晚上的飞机(票价520元/张,无折扣,机型波音737)从昆明飞版纳,空中飞行约50分钟后即到版纳州首府--景洪,由机场乘中巴或民航班车前往景洪市区。从昆明到景洪的普通卧铺汽车也较多,票价约120元,日夜兼程需20小时,路遥难走,旅途幸苦。版纳气候湿热,应选择条件较好的酒店入住,最好是有空调和热水的酒店,价格150-200元/间。

  第二天 在市区乘班车(票价10-20元)前往勐仑热带植物园,途中经过橄榄坝集市,可品尝新鲜美味的热带水果,还能见到成片的傣族村寨;勐仑植物园门票35元,园内植物很多且面积较大,如不想迷路最好在门口请一位傣族“骚多俪”(即少女之意)作导游,费用40元。植物园景致很多,需备足胶卷,门口的小摊点在卖各种热带植物的幼苗和种子,如有兴趣可买一些做为纪念。返回景洪市内后,晚上在夜市摊上能尝到正宗的傣族小吃,如香茅草烤鱼、竹筒饭和喃咪等,风味独特。

  第三天 中缅一日游,景点有:景真八角亭,中缅界碑,卧佛,和平大金塔,禁毒馆,缅甸孟拉集市,独木成林。注意:因这一天线路长、景点多且涉及出境,个人自助游困难较大,建议参加当地旅行社组织的“中缅一日游”,价格约200元/人(含导游服务、车费、餐费、门票和出境等费用),参团时一定要签定正式旅游合同。

  第四天 在市区租车到野象谷森林公园,价格约50-80元。野象谷以特有的原始森林景观和亚洲野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门票25元。园内有野生动物观测站、蝴蝶养殖场和训象表演,乘缆车游览需另付30元。下午返回景洪,步行至民族风情园游览,门票20元,参加园内热情火爆的泼水节表演将令人终生难忘。曼听公园位于民族风情园对面,如有兴趣可入园参观,门票10元。晚上乘飞机返回昆明。

  特别提示:西双版纳气候炎热,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2--6月和10月--2月。版纳属边境地区,去版纳需办理边境通行证(凭身份证在市公安局和机场均可办理,10元/人)

中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有哪些?

据专家考证,中泰两国间的文化联系可以上溯到青铜器——铁器时代。发源于中国云南的湄公河沿岸,不光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各种新石器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