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姓 喜氏家谱 喜姓起源 喜姓名人 喜姓的来源 喜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喜姓 喜氏家谱 喜姓起源 喜姓名人 喜姓的来源 喜姓简介,第1张

喜pi喜姓汉族固有姓氏,少数民族中也采用

喜姓源流

源流一

源出远古夏代的有施氏,此支后裔为汉族。《国语晋语》说:夏桀伐喜姓之国有施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韦昭云“有施氏女,姓喜”。可见夏朝就有姓喜的。

有施氏,《辞海》释:“亦称有喜氏”,为古老的华夏部族;《尔雅》注:“九夷在东”,故有施氏为华夏东夷各部族之一。国被夏灭亡后,该国的后人就是施姓和喜姓。

据史料看,帝禹晚年选择的接班人是东夷领袖伯益,然帝禹之子启杀掉伯益,废禅让制而始家天下,此后东夷部族屡屡兴兵以图亡夏。至夏末,有施氏部族变得十分强大,夏桀恐其成为亡夏之师,于33岁那年,统兵讨伐蒙山国有施氏。有施氏兵败,为保全国体及部族,将爱女妹喜献出以求和。《辞海》妹喜条载:“有施氏为桀所败,进妹喜于桀”。妹喜跟随桀17年,很受宠爱,可见是位绝色美女。

夏商周时期,东夷是指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众多部落、方国。东夷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是东夷文明。

也有人认为后来的喜姓是源于鲜卑族,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拓跋宏命令全族改汉姓,他自己带头改汉姓为“元”。于是很多当今人数非常稀少姓氏由此诞生,“喜”姓为其中之一

由于历史的不断演变,很多姓氏已经在中国消失,喜姓是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稀少姓氏之一,全国姓喜的人极其稀少,据考证,明末清初,喜姓分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河南。河南有一村庄名为喜庄,全村喜姓人员不足300人。是迄今为止知道最多喜姓的集中点。

源流二

古代有一支史姓改姓为喜氏。此支喜姓也是汉族。

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四:“扬州有喜姓,俗言先本姓史,嫌与死同音,乃改为喜。”

源流三

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也有以此为姓的,多取外文译音的首字,如满族的喜氏,为喜塔腊氏简化得来,起源很晚,与汉族喜姓起源不同。

施姓出于姬姓。周公嫡传八世孙鲁惠公之子恒公,时任大夫,受封于施国,以施为姓。周公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定制周礼,天下大治,奠定中华民族礼仪之邦。

周公及其后裔在山东治理鲁国大约有800年之久,孕育不少英才。据古籍记载,孔子实由其大妈施曜英及曜英两个兄弟施直、施端所精心培育的。(孔子生母颜氏)我们从孔子的话“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吾以礼。”(少施氏即施端)中可看出孔子对舅父给予关照和教育是念念不忘的。所以历代史学家都公认孔子是施姓的外甥。

施端的儿子施子常,既是孔子的表兄弟,又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因他博学多才,德高望重,对国家社稷贡献非凡,被天子封为临濮侯。临濮是古地名,在山东黄河分流濮水旁,(因黄河改道,濮水今已不存在)临濮就是施姓的发源地,施姓的第一故乡。历代施氏所称的“临濮传芳”就是指施氏子孙要饮水思源,弘扬祖德,使之万古传芳。

秦末期间,为避战乱,施氏子孙开始先后迁移到河南、两湖、江浙等地。到了著名儒师施佳谁,第七代子孙施崇施宪时,他们在朝当官不满董卓的专横而横渡长江。初居淮南,经多年的迁移,其后代来到太湖一带。其他各路也相继而来,凡是渡到南方的都不约而同,汇集到吴兴郡(现湖州南浔一带),他们在此繁衍,现今此地尚存有施家桥、施家井等古迹,这就形成了施姓的第二故乡。施氏在此地枝叶茂盛,人才辈出,历史上著名的爱国美女西施就出于此。还出有《水浒》的作者施耐庵,现代支持工人运动的著名律师施洋及一批著名学者、医生、物理学家、作曲家等。

从南北朝至唐宋,施姓子孙又先后分数路继续向南迁移,主要来自吴兴,还有河南等其他地方。其中一支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先后来到福建钱江和南浔(衙口),他们在晋江,泉州一带驻扎繁衍。因而这里又成了施姓第三个故乡,在福建这片沃土上出现了不少大守、将军、知县、诗人。其中有收复台湾的施琅将军,还有扬州知府施世纶,因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康熙皇帝御赐荣匾“天下第一清官”。章回小说《施公案》有所反映。还有近代抗英立功的厦门水师提督施德高,广东虎门提督施国麟,温州总兵施恩等。

元末明初,福建南寻六世祖施广宁由福建南下进入潮汕,首驻饶平鸿门茂林乡(氵井州西峡村)又开始新的繁衍发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有的在本土以农渔为生、有的出洋发展、有的先后分散到潮汕各县。他们历尽沧桑、艰苦创业,不少人到港澳、台湾、泰国、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和法国定居。施姓在全国约210万人,占0.16%,排105位。

据近期统计施姓在潮汕人口大约1.3万人,列第87位。饶平钱东施厝村有3500人,钱东调园60人,黄冈汛州250人,西峡1200人,。黄冈镇400 人,大部分来自西峡村。南澳622人,大部分在清代来自黄冈汛洲。汕头新溪332人(来自古莲寮)。澄海东里389人,可能来自西峡,龙湖古莲寮200人(来自西峡),浮西300人,明代来自古莲寮。达濠南山头村180人(来自古莲寮)。潮阳桑田90人(来自福建)。惠来前尖镇、汕美村1600人(来自东里)。揭阳营浦471人(来自福建)。揭阳地都钱后村215人(来自彩塘)。潮州意溪橡埔村188人。潮安凤塘凤里村1200人。潮安彩塘施厝围(1200人)、东里村(582人)潮州市西门外牛屎池(198人)的施姓都来自西峡。

姓孔的一般都是孔子后代,而且族谱上的辈分都是很清楚的,建议去看看孔姓族谱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哪一辈。 你是75辈,你爸74辈。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孔姓辈份:

惟/戈 温 扌/纟 昭/昌 光 仁 宀/曰 延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宗 若 端 王 扌/应 元 之/万 氵 思 克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以下由中央政府颁布

希 言 公 彦 承 弘/宏 闻 贞 尚 胤/衍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肈 彝 常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喜姓 喜氏家谱 喜姓起源 喜姓名人 喜姓的来源 喜姓简介

喜pi喜姓汉族固有姓氏,少数民族中也采用 喜姓源流 源流一 源出远古夏代的有施氏,此支后裔为汉族。《国语晋语》说:夏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