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北方有姓赖的吗?姓赖的都是汉族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3收藏

现在中国北方有姓赖的吗?姓赖的都是汉族吗?,第1张

姓氏源流 赖(Lài赖)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3、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 ①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 ②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得姓始祖:叔颖。周朝为黄帝姬姓后裔姬发所建,为加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据史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今河南省境),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故叔颖则被尊为赖姓始祖。 迁徙分布 赖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为周武王之弟叔颖后裔。秦汉时期,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赖文。”这一时期,居于颖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颖川郡”。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入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足迹。据《赖氏族谱》所载,东晋有赖忠诚任虔州(今属江西省)知府,后人赖光迁居松阳(今属浙江省),到赖遇时已成当地一大郡望,晋安帝亲题“松阳郡”赐予赖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阳”为郡号,并尊赖光为开基始祖。另外,赖光后人有迁居江西者,且在当地发展成为大郡望,治郡为南康郡。隋唐时期,政清民和,赖姓繁衍愈盛,各支脉竞相延伸,葱茏郁茂。宋元时期,赖姓又有大量南迁者,可以说是赖姓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迁徙。这次南迁,使得发源于中原河南之地的赖姓更加称盛于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赖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来,治郡为河内郡。明朝初年,赖姓又有迁居于四川、云南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清朝初年,赖姓有进入台湾者,据载,赖云从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从闽、粤迁往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不绝。今日赖姓以广东居多,约占全国汉族赖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历史名人 赖裴:江西省雩都(今于都县)人,唐乾元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未赴,退居乡里,人称其所居之地为“秘书里”。 赖瑛:广昌人,明永乐年间进士,以刚直敢谏,体恤民意而深受百姓拥戴,官至参政。 赖礼:南康(今属江西)人,明代历任武功(今属陕西省)、沅江知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广受称颂。 赖镜:城西人,明代画家,诗、书、画俱精,时称“三绝”。 赖和:台湾省彰化人,作家。在白话文学运动中,反殖民主义、反封建倾向鲜明,其创作宗旨坚持“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后被日本当局迫害病死。 赖宁:四川省石棉人,在一次扑救山火的奋战中,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年仅14岁。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其“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赖文政:荆南(今湖北省江陵)人,南宋曾两次领导过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茶农、茶贩起义,后被诱降,死于江州。 赖禄孙:元朝宁化人(今属浙江省),大孝子。延佑年间赣寇作乱,欲杀其母,禄孙以身蔽母曰:“宁杀我,勿伤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禄孙含唾煦之。 赖汉英: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将领。历任天国殿右四指挥、殿右四检点、夏官副丞相等职,后旋死于杨韦事件,一说天国失败后,避居九龙,后返乡。 赖世隆:明朝清流人,宣德进士,官编修,曾献策平定邓茂作乱,招集散亡盗贼十余万,功勋卓著。 赖文光:广西人,太平天国将领。先随陈玉成转战皖鄂,镇守黄州(今湖北省黄冈),被封遵王,后在江苏扬州瓦窑铺被俘,英勇就义。 赖传珠:江西省赣县人,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直任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军区政委、国防委员等职,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赖际发:福建省人,早年参加革命,任红军政委、八路军旅政委。建国后,历任国家建委副主任、政协常委、中央委员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颍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松阳郡:旧县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消,并入遂昌县。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赖光。赖光3世孙遇公,晋宁康年间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封松阳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赖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为江西赖氏始祖,称松阳赖氏。 2、堂号 颍川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颖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此外,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阳堂”、“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积善堂”、“思敬堂”、“水声堂”等。 宗族特征 1、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 2、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 3、赖姓字行严谨,寓意深远。如民国时抄本《赖氏家谱》中有福建赖姓一支字行为:“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

琚作姓氏读作: jū。

释义:琚, 形声。字从玉从居,居亦声。

“居”本义为“自古以来就住在本地的人”,转义为“本地”。“玉”和“居”联合起来表示“本地出产的玉石”。

琚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上大夫蘧伯玉,属于以先祖名字简笔为氏。

黎阳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君子堂:源自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唐朝开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为“卫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为“内黄侯”,并在河南省长垣县县城东南五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对他进行祭祀。

及圣堂:同“君子堂”。

石波堂:明朝进士璩光岳,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馆集》。

西川堂:唐朝良吏璩瑗,官至光禄大夫,封为西川侯,后裔因以为堂号。

给你查的,自己看吧

一、姓氏源流

璩(Q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宝饰为氏。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此物创始人的后代子孙遂以“璩”为姓,称璩姓。古人很看重玉,将玉的坚致、光采、纯粹、发声等来比喻人的品德,并且寄以吉祥的象征,所以佩带玉是很光采的事。并认为佩玉不能随意解去。这样,玉的制品也多种多样,而与玉有关的物,一般都加斜玉旁,璩字就指玉做的耳环,当然是高贵之物,于是就产生了璩姓。

2、出自姬姓,与蘧姓同源,以邑名为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卫,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南)。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而古代玉环称作璩,由于璩很高贵,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于是蘧姓就改成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姓。

★★★得姓始祖:蘧伯玉。璩氏的先祖为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人,传二十七世至“瑷”,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加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北宋钱塘儒生编撰之《百家姓》,最初所载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为“璩”姓。蘧伯玉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据《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称:“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故璩氏后人尊蘧伯玉为璩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璩是古代一种由金、银制成的玉环,古时候的人认为玉石是很高贵的东西,所以就有人以这种器物为姓,称为璩氏,成为璩姓的一支。另一支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卫,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南)。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姓。因此璩、蘧、遽姓同源,并存于世。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等省。璩姓的望族多出自黎阳,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带。

三、历史名人

蘧 瑷:唐代良吏,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

蘧伯玉:名瑗,长坦县伯玉村人,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善者,于齐晏婴,于郑子产,于卫伯玉。孔子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伯玉笃行不倦,慎德深思。一次,他使人到孔子那里,孔子问:“夫子(指伯玉)何为?”对 曰:“夫人欲 寡其过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既赞伯玉之德,亦赞伯玉其使者。《论语》孔子赞:“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伯玉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了凡四训》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蘧伯玉贤名闻于遐迩,人们十分敬重他。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多次向卫灵公举荐,但灵公不听。史鱼临死采用“尸谏”的办法力荐蘧伯玉。他告诉儿子:“我在朝不能举荐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后,你不必将我的尸体‘治丧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灵公问起来,再将实情告诉他”(古人称这种方法为“尸谏”)。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去办。卫灵公前来吊唁,对尸体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的话转告灵公。灵公醒悟道:“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启用了蘧伯玉。

璩伯昆:明朝桐城人,那里是学者荟萃之地,而璩御史后来去广东和江西做官时,就很重视文化教育。

璩光岳:明朝人,举为进士而当官,文武全才。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豫章郡:汉朝将秦朝时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治所在南昌。相当于现在江西省境内地区。

黎阳郡:西汉置黎阳县,北魏改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

汲 郡:晋泰始二年置郡。故址在今河南省汲县一带。

2、堂号

君子堂、及圣堂:源自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唐代开元三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为“卫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为“内黄侯”,并在河南省长垣县县城东南5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对他进行祭祀。

石波堂:明朝进士璩光岳,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馆集》。

西川堂:唐代良吏璩瑗,官光禄大夫,封为西川侯。

============================================================

璩姓宗祠通用对联

〖璩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佩玉;

望出黎阳。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璩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伯昆清政;

光岳草书。

——李文郑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桐城人璩伯昆,字山甫,少年时就以才华出名。崇祯年间以明经官江西武宁县令,政治清明,狱讼大减。下联典指明代江西新城人璩光岳,字山仲,号三谷,进士出身,官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擅长草书,著有《石波馆集》、《老子解说》。

丘阳文士;

西蜀通侯。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岳阳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下联典指唐·璩瑷封川西侯。

-----------------------------------------------------------------

〖璩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光岳郎官多著术;

伯昆御史有才名。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璩光岳,字山仲,江西新城人。号三谷。官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善草书,著作较多,有《石波馆集》、《老子解说》等。下联典指明代广东道御史璩伯昆,字山甫,桐城人。少有才名。历官江西武宁令等。政平讼简,文教尤著。

-----------------------------------------------------------------

〖璩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四蜀通侯,懋功受赏;

岳阳文士,登第成名。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璩瑷因功被封川西侯。下联典指宋·岳阳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

寡过未能,学造贤人之地;

知非虽晚,德成君子之资。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事典(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

保境息民,共仰瑷公事业;

骑骝看杏,咸推秉祖文章。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良吏璩瑷事典。下联典指宋代文士璩秉事典。

琚作姓氏读作: jū。

释义:琚, 形声。字从玉从居,居亦声。

“居”本义为“自古以来就住在本地的人”,转义为“本地”。“玉”和“居”联合起来表示“本地出产的玉石”。

琚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上大夫蘧伯玉,属于以先祖名字简笔为氏。

黎阳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君子堂:源自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唐朝开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为“卫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为“内黄侯”,并在河南省长垣县县城东南五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对他进行祭祀。

及圣堂:同“君子堂”。

石波堂:明朝进士璩光岳,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馆集》。

西川堂:唐朝良吏璩瑗,官至光禄大夫,封为西川侯,后裔因以为堂号。

一、姓氏源流 赖(Lài 赖)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3、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 ① 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 ② 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得姓始祖:叔颖。周朝为黄帝姬姓后裔姬发所建,为加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据史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今河南省境),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故叔颖则被尊为赖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赖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一带,为周武王之弟叔颖后裔。秦汉时期,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赖文。”这一时期,居于颖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颖川郡”。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入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足迹。据《赖氏族谱》所载,东晋有赖忠诚任虔州(今属江西省)知府,后人赖光迁居松阳(今属浙江省),到赖遇时已成当地一大郡望,晋安帝亲题“松阳郡”赐予赖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阳”为郡号,并尊赖光为开基始祖。另外,赖光后人有迁居江西者,且在当地发展成为大郡望,治郡为南康郡。隋唐时期,政清民和,赖姓繁衍愈盛,各支脉竞相延伸,葱茏郁茂。宋元时期,赖姓又有大量南迁者,可以说是赖姓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迁徙。这次南迁,使得发源于中原河南之地的赖姓更加称盛于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赖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来,治郡为河内郡。明朝初年,赖姓又有迁居于四川、云南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清朝初年,赖姓有进入台湾者,据载,赖云从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从闽、粤迁往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不绝。今日赖姓以广东居多,约占全国汉族赖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三、历史名人 赖裴:江西省雩都(今于都县)人,唐乾元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未赴,退居乡里,人称其所居之地为“秘书里”。 赖瑛:广昌人,明永乐年间进士,以刚直敢谏,体恤民意而深受百姓拥戴,官至参政。 赖礼:南康(今属江西)人,明代历任武功(今属陕西省)、沅江知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广受称颂。 赖镜:城西人,明代画家,诗、书、画俱精,时称“三绝”。 赖和:台湾省彰化人,作家。在白话文学运动中,反殖民主义、反封建倾向鲜明,其创作宗旨坚持“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后被日本当局迫害病死。 赖宁:四川省石棉人,在一次扑救山火的奋战中,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年仅14岁。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其“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赖文政:荆南(今湖北省江陵)人,南宋曾两次领导过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茶农、茶贩起义,后被诱降,死于江州。 赖禄孙:元朝宁化人(今属浙江省),大孝子。延佑年间赣寇作乱,欲杀其母,禄孙以身蔽母曰:“宁杀我,勿伤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禄孙含唾煦之。 赖汉英: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将领。历任天国殿右四指挥、殿右四检点、夏官副丞相等职,后旋死于杨韦事件,一说天国失败后,避居九龙,后返乡。 赖世隆:明朝清流人,宣德进士,官编修,曾献策平定邓茂作乱,招集散亡盗贼十余万,功勋卓著。 赖文光:广西人,太平天国将领。先随陈玉成转战皖鄂,镇守黄州(今湖北省黄冈),被封遵王,后在江苏扬州瓦窑铺被俘,英勇就义。 赖传珠:江西省赣县人,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直任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军区政委、国防委员等职,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赖际发:福建省人,早年参加革命,任红军政委、八路军旅政委。建国后,历任国家建委副主任、政协常委、中央委员等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颖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松阳郡:旧县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消,并入遂昌县。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赖光。赖光3世孙遇公,晋宁康年间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封松阳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赖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为江西赖氏始祖,称松阳赖氏。 2、堂号 颍川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颖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此外,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阳堂”、“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积善堂”、“思敬堂”、“水声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 2、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 3、赖姓字行严谨,寓意深远。如民国时抄本《赖氏家谱》中有福建赖姓一支字行为:“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

现在中国北方有姓赖的吗?姓赖的都是汉族吗?

姓氏源流 赖(Lài赖)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