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可惜的名将卢象升,生前仅一败为何还没有得以善终?
卢象升是明末身经百战的将军之首,他以读书人真实身份统兵,的确是用兵如神,屡战屡胜。不管是对决关外吓人的清军或是关内的农民起义军,全部都是游刃有余英勇无敌。
卢象升带出来的天雄军是明末最牛部队之一,也是难得少有的敢跟清军野战的明军。卢象升在内地镇压村民农民起义时,常常是以弱胜强,有如神助。被别人称作卢阎王,看得见其威猛。
假如说在继续下去,卢象升这般战况,也是读书人真实身份,发展前途毫无疑问无限。太可惜了那时候是明末乱世,上面的崇祯帝应对一大堆烫手山芋想和谈,下面的臣子绝大多数全部都是吸血虫,让许多人挑挑皇上问题能够,让许多人忧国忧民真是就是说痴心妄想。
崇祯十一年清军再度入侵内地,乃至有再度兵围京城的可能性,卢象升率军抗清,尽管能够督天下2援兵看起来很威风,但并没有多少军力。由于卢象升是主战派,所以为畏首畏尾之徒所不喜,因此他被臣子杨嗣昌与太监高起潜合伙架空军权,仅剩四千年老体弱来应战清军。
卢象升以四千年老体弱应战清军,高起潜与杨嗣昌坐享大军见死不救,因此卢象升遭受了生平第一败,而且力战而死。
卢象升人死之后,崇祯帝由于杨嗣昌等人的迷惑居然也没有抚恤其家里人,极大的冷了那时候冲锋陷阵士兵的心。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入京城,崇祯帝号天下2勤王,还亲身点名了好多个名将,最后一个也没有来,由于什么,最大缘故在于卢象升孙传庭这般热爱祖国人死之后却落个那样处境,又有谁会为这一腐化皇朝卖命呢?最后的卢象升结局就是最好的印证。
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 汉族,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
自崇祯六年(1633年)起,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 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祯七年(1634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1635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族人民创立的封建王朝,历时276年。在这个朝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杰出将领,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戚继光、李文忠、左良玉等人,但是有一位杰出的将领曾经击败皇太极、张献忠、李自成等军队,最后却不得好死,这个人就是卢象升。
卢象升,明朝末期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据记载,卢象升出生时肤色白皙身材瘦小,但是胳膊上天生就有一块粗大的骨头,到了幼年时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臂力。公元1629年"己巳之变"时,卢象升自主招募了一万人马进京护驾,从此卢象升的仕途就一路飙升了。有一次卢象升在外带兵打仗,为了节约粮草给别的军队,卢象升有一次竟然拒绝了自己部队三天的粮饷,自己以身作则三天没有喝一口水,因此得到了各军将士和天下百姓的爱戴。
卢象升带兵作战十分骁勇,曾经几次大败敌军。他最后一次带兵出征时,崇祯皇帝出征前曾"三赐象升尚方剑”,卢象升被授予重任前去阻满清多尔衮南下的大军。本来崇祯皇帝赐尚方宝剑给卢象升是为了“督天下援兵”,但是却受到朝中“主和派”的阻挠,卢象升无法调动前线兵马。公元1638年,卢象升被清军包围在了巨鹿奋战而死。
《明史》中有卢象升最后一战的记载,其大意是卢象升率兵与敌人激战,炮尽矢穷,卢象升奋力杀敌,在手刃数十人后,身受四箭三刀,最后倒地而亡,享年39岁。
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和袁宗焕四人应以卢忠烈公最可为楷模。
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明末将领,民族英雄。自1638年起,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1639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39岁。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
孙传庭打仗可能比忠烈公强,毕竟《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可惜朝廷一直将其布置在内战的战场上。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至于孙传庭未能在抗清的战场上建立功勋。
袁崇焕是一个神秘的人物,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是不争的事实,擅杀毛文龙也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洪贼承畴,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投降。从清兵入关到嘉兴十日处处有洪贼的影子。后人曾作对“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
卢象升是以善治军而著名的。
卢象升年幼时非常勤奋好学,即便是做了官也是刻苦习武,不管是夜了还是白昼,一有空闲时间就操练习武。
所以他虽是进士出身,却有超人的武艺,打战的时候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一起冲锋陷阵。他善于驭下,士兵愿意替他效死力。
明末兵已不成兵,畏战做逃兵还是好的,更厉害的是屠杀平民来冒功,甚至挖新埋葬的尸体充作砍杀的流寇。
当时有一人,把女子的尸体修饰成男子尸体的样子,结果被官军们当成大爷来供奉,这可算明末整体道德沦丧之一例。
卢象升只能以人格魅力来感染手下,身先士卒,与部下同甘共苦,时时激以忠义。这在以后的战斗中表现的更明显。
扩展资料:
1629年10月,受尽宁锦防线苦头的清军在皇太极带领下绕道喜峰口杀向京城,卢象升招募兵马万余人进京协防,次年其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号称“天雄军”。
“天雄军”可以说是明末第一强军,因为其士兵都是家人,老乡,朋友,故非常团结,加上卢象升治军严谨,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这支部队成为明王朝为数不多的强军了。
果然,在随后的数年,卢象升横扫华北平原,之后进军湖广等地,屡次重创农民军,其天雄军曾以两千余人对阵高迎祥部重甲骑兵上万,然后用重弩射杀千余,也因战功,卢象升屡次升迁,到了1635年,他已经是兵部侍郎,管理山西、陕西军务,并被赐予尚方宝剑!
可局势越来越糟,剿灭农民军根本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经济社会问题,卢象升只能镇住一时,当然卢象升本人颇具才干,当年在华北他就招募流民屯田,给予其生存权,安定秩序,效果很好;
在湖广他也想重用此策,可无奈清军再次入寇,崇祯无奈再次调卢象升回京,卢象升再次被重用并赐予尚方宝剑,可是,卢象升走后,湖广局势再度糜烂。
返回北方卢象升被提拔为提拔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让他去总督宣府、大同、山西的军事,此时辽地局势已非常危险,苦心经营的大凌河防线及其附近的地区已全部丧失;
所幸松锦为核心的山海关防线还在,卢象升便在大兴一带整军备战,此外他还领军屯田,积蓄粮米,使得此地明军实力有所恢复。有卢象升坐镇,此带非常安全,后金几次袭扰均被打退。
1637年5月,此时卢象升本在丁忧期间,但管不了这么多了,边疆烽火已经很急迫了。而大明内部不稳,首辅杨嗣昌、宦官高起潜认为国家无力两线作战,需与后金议和;
杨嗣昌本人其实颇具才干,在对付农民军方面很有一手,他的策略也不能说是投降,而是有其自己的想法,可惜的是,此人心胸狭窄……卢象升坚决主战,朝廷让其领三镇总兵,可是,高起潜是监军,有些兵马是他掌握的。
1637年8月,多尔衮带大军入侵,卢象升迎战,可是,手下多将和高起潜等人皆无战心,其处处掣肘,1638年12月,卢象升进军巨鹿,被清军主力包围,其身边多名将领皆逃,向近在咫尺的高起潜等人求援,其竟然不予理会,卢象升无奈领亲兵苦战,重创敌人后,壮烈殉国。
——卢象升
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的将领卢象升应该是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战死疆场。
卢象升生活在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明朝末年,家国正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而心有大志,不忍国家受屈辱的他,势必要为国对抗入侵的外敌,守卫疆土。但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每个人都人人自危,渴望和平安宁的日子早些到来。卢象升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也因此以身殉国。
据说卢象升面貌白皙如雪,身子骨看着很是廋弱,就像一个毫无力气的文弱书生一样,但是两条手臂却很有力气,行军打仗更是不在话下。这种形象和《隋唐演义》小说中虚构的李元霸颇有些相似,卢象升就像一个天生的战士一样,在他行军打仗的经历中,他的名号令敌军忌惮不已。卢象升早年的时候,就表现了他超凡的作战力。当时的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内有农民军起义,外有大清虎视眈眈,都想入主中原,成为中原之地的霸主。卢象升最初的时候,也就是在崇祯皇帝继位的第二年,清朝策划了乙巳之变,卢象升随即招募了一万的兵马,守卫皇城,后来更是镇压了当时的农民军李自成的反叛。
到明朝末年的时候,清军入主中原已经指日可待,这也引得明朝中很多官员都是主张议和,唯有卢象升主张作战。这也让当时的朝中势力大臣,主和的一方心生不满,欲除之而后快。以至于后来卢象升作战沙场,正是危急时刻,那些主和方大臣竟按兵不动,无人可救的卢象升,就这样战死在了沙场,以身殉国。
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时期的铁血政权对整个历史的贡献是非常深厚的。明朝的灭亡有很多种原因,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认的是,在明朝灭亡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日子,出现了无数可以改变国家命运的人,假如能好好利用,明朝起码可以再称上百年。但是,性格不定的崇祯却没有识人之才,很多贤才就这么被埋没在历史中。历史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也不会去批判什么。
首先孙承宗,这位可真是很了不起。既是当时皇帝的老师,还是文坛的领袖,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这位老兄非常的有才干,当时金兵打得大宋手忙脚乱,孙承宗临危受命,却很快把这个烂摊子收拾得井井有条。
一、孙承宗: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明末著名军事家、关宁防线建设者、统帅级人物,官至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我把他排第一,估计懂历史的人都不会反对。东林党人。具有战略级眼光,具备超强的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在他的执政生涯里,满清始终不敢觊觎明朝一步。可惜后叶向高失势后,没了后台的他备受朝廷奸人的讨伐,不甘重负离开朝廷,假设他能继续执掌明朝军队,满清还得靠边站。
二、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因镇压国内反民不断升迁最后官至兵部尚书。手里有著名的明末三大军队之一的天雄军。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虽然忠心耿耿但是也无法改变混乱体制下,斗争、人心的离间。
三、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后面官至兵部尚书,带兵镇压李自成、高迎祥等,可惜人员没有准备好,弹药不充足,又有传染病肆虐,崇祯对孙传庭既给予期望又害怕,加之奸臣当道,连发多道命令令孙出城剿匪,最后功亏一篑。有人说传庭死,明朝亡,个人感觉拯救大明的任务放他身上难为他了,责任太大撑不起。
四、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明末第一强军关宁铁骑的创建者,保卫辽东阻止满清的第二号人物。可惜成也关宁铁骑,败也关宁铁骑,关宁铁骑只听袁崇焕一个人的,皇帝都指挥不动,让崇祯感到非常的害怕,最终以通敌罪处死。假使能好好利用袁崇焕镇守辽东,对他的权力也加以制约,而不是使用偏激的方式处理,或许满清想入关那是不可能。
作为明末的四大名将,袁崇焕、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可惜他们早逝,没有发挥出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成就,最终无法阻止大明的灭亡。如果他们不是,大明或许还有救。
明末最可惜的名将卢象升,生前仅一败为何还没有得以善终?
本文2023-11-15 23:25: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