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姓 郗氏家谱 郗姓起源 郗姓名人 郗姓的来源 郗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郗(Chī,X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以邑名为氏。黄帝之子玄嚣,其后代有叫苏忿生的,周武王时官至司寇,负责诉讼事宜,有清正之声。苏忿生支庶子受封于郗邑(今河南省泌阳县),其后人遂以封邑命姓,称为郗姓。二、迁徙分布
(缺)郗氏是在2000年前由苏氏分支出来的。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郗姓出姬姓,是高阳氏的后代,苏忿生的支子被封于郗邑,后代因而以此为氏,望族出于高平。而根据《路氏》上说,苏氏的儿子被封于郗,以郗为姓,称为郗氏。周朝时郗邑的位置,就是今河南省的泌阳县。姓郗中国人的最早发祥地,就在沁阳,后来他们却在山东的高平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留在河南老家的子孙比较少。望族居于高平郡,就是现在的山东金乡县西北。当今,郗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三、历史名人
郗 鉴,字道徽,古山阳金乡人。晋书载: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孺雅著名,不应州命。时逢饥荒,州中之士因平日佩服他的人品德性,于是就给予资助。郗鉴就把这些朋友赠送的东西,分给乡亲孤老,有很多人因得到他这样的接济而活了过来。元帝初,诏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明帝初,拜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镇合肥。随后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咸和初,领徐州刺史,时逢祖约、苏峻反叛, 一时威胁社稷存亡,郗鉴率军平定,遂官至太尉,封南昌县公。
郗 超:字景兴(336-377),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省)人,东晋大臣。郗超的祖父是东晋名臣郗鉴,父亲是郗愔,郗超是郗愔的确良长子。自幼 “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晋书·郗超传》)郗愔信道教,而郗超则信佛。郗愔好聚敛,积钱数千万,曾开库任郗超所取。郗超生性好施予,一日之内,将钱全部散与亲故。早期在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拜任抚军掾。后被桓温召为“征西大将军掾”。公元371年,郗超帮助桓温策划,扶持司马昱即晋简文帝,升为中书侍郎,执掌朝廷机要。
郗 虑:三国时高平人,曾任光禄勋、御史大夫,因受学于郑玄,故学识过人。
郗士美:唐代节度使。性聪敏,12岁时,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他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等人都赞为奇才。20岁任阳翟丞,累官工部、刑部尚书,后升昭义,忠武等军节度使。为官廉洁,尤重然诺。 郗德育:艺名麻子红。近现代秦腔表演艺术家。
郗德育:艺名麻子红。近现代秦腔表演艺术家。
此外,郗姓名人还有:晋代车骑将军郗将军郗览、司空郗音、中书侍郎郗绍、郗 、郗夔等,都是当朝的郗名人。唐德宗时的郗纯以及工、邢二部尚书郗士美父子,高风亮节,为时人所称颂……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山阳郡:西汉时的山阳郡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东晋时的山阳郡,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
高平郡:西晋时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
2、堂号
文成堂:晋时有郗鉴,博览经籍,耕田吟诗,不愿接受朝廷征召。后来封安西大将军,迁车骑将军。皇帝临死托他辅佐幼主,他为了保卫新立的少帝,平了约峻之难,晋升太尉,封南昌县公,卒后谥文成。
============================================================
郗姓宗祠通用对联
〖郗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昆山玉洁;
幕帐风开。
——佚名撰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西晋人郗诜,对策第一,曾对武帝说:“我好像桂林中的一枝,昆山的一片玉。”下联说典指晋高平金乡人郗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家中世传天师道,而他却信佛教。任桓温的参军,深受信任,谢安曾拜访桓温议事,桓温让他卧在帐中听,风吹帐开,谢安看见他,笑着说:“郗生可算是入幕之宾了。”桓温把持朝政,他任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等职,参与废、立皇帝的密谋,一时大臣,都畏惧他的权势。
惠行内史;
喜得东床。
——佚名撰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高平金乡人郗迈,在永嘉之乱中长大,后官晋陵内史,为人谦爱,有惠政,官至护军。下联典指东晋郗鉴,字道徽,郗迈的叔父、郗超的爷爷。西晋惠帝时,宫中书侍郎。永嘉之乱中,被宗族乡人共推为主,率千余家避居峄山。东晋初,官兖州刺史,明帝时参与平定王敦之乱,历官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镇守广陵。明帝死,与王导等受遗诏辅佐成帝,进太尉,封南昌县公。曾选坦腹东床的书法家王羲之为女婿。
昆山片玉;
桂林一枝。
——佚名撰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郗诜,对策第一,曾对武帝说:“我好像桂林中的一枝,昆山的一片玉。”
-----------------------------------------------------------------
〖郗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惟乐林泉清雅;
不甘爵禄荣华。
——佚名撰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代车骑将军郗鉴的事典。
道徽三州军事;
士美二部尚书。
——佚名撰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郗鉴,字道徽,曾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典。下联唐代节度使,郗士美,字和珍,累官工、刑二部尚书。
-----------------------------------------------------------------
〖郗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高瞻远瞩气魄大;
平易近人朋友多。
——佚名撰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郗姓望族居住地“高平”二字的嵌字联。
-----------------------------------------------------------------
〖郗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儒雅高明,乃识作床佳婿;
人才卓荦,洵称入幕鸿宾。
——佚名撰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名将郗鉴的事典。下联典指晋代散骑常侍郗超,字景兴,高平人。时人称为“入幕之宾”。卓荦,特出。
荆姓,中国姓氏中的一种,其姓氏渊源有很多种不同的渊源。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荆姓的起源与家谱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荆氏
分布地区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广陵邑。秦朝时期置为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广陵并入江都。
历史来源
荆(Jīng )姓源出
1、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2、源于芈姓,出自为居于秦国的楚氏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所改,属于以国名为氏,或避讳改姓为氏。
3、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熊绎。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楚国的旧国号是荆,荆姓是未改号为楚之前的姓氏,又说周代楚国的别称为荆,国民以国为氏。西周初年,楚国的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荆国的子孙以国为姓,称为荆氏。荆陵是楚国的别号,春秋时代的楚国在尚未崛起诸侯以前,号称荆。荆楚二字往往被连在一起使用,就是指春秋时期的楚国。故荆氏后人奉熊绎为荆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荆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七位,人口约二十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7%左右。当代荆姓的人口大约有23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六:十六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荆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山西、河南、黑龙江,这四省区大约占荆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吉林、山东、陕西、辽宁、江苏等地。荆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吉林大部、河北:西南、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和东南、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重庆北端,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上,最高可达1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2%,居住了大约47%的荆姓人群。在内蒙古中部、宁夏大部、甘肃东南、陕西北部和西南、晋冀鲁辽大部、吉林南端、河南北部和东部、江苏西北、安徽北部、鄂渝中部、湖南北段、四川东北,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5%--0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4%居住了大约36%的荆姓人群。
今黑龙江省的兰西县、齐齐哈尔市、五大连池市、哈尔滨市,河南省的洛阳小浪底市、巩义市、郑州市、延津市、焦作市武陟县、新乡县、开封市、南阳市、漯河市舞阳区、平顶山市,山东省的莒县、龙口市、聊城市莘县、淄博市桓台县、蓬莱市、临沂市、枣庄市、莱阳市、潍坊市高密、东营县、菏泽市、金乡县、临清县、聊城市、威海市石岛、日照市岚山区,吉林省的长春、延边地区、白城市,河北省的沧州市、泊头市、黄骅市,山西省的阳泉市、平陆县、临猗县、永济市、太原市、石鹿县、朔州市,陕西省的安康县、杨凌县、洛川县,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丹东市、鞍山市,江苏省的徐州市、镇江市、沛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重庆市的合川县,湖南省的辰溪县,湖北省的麻城市,安徽省的涡阳县,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荆氏族人分布。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邠庆堂:宋朝的将领荆嗣,累立战功。宋太宗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宋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他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
此外,荆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受祉堂”、“临保堂”、“笃庆堂”、“保庆堂”、“留余堂”、“垂裕堂”、“留青堂”、“裕后堂”、“永恩堂”、“启佑堂”、“宝善祠”、“广宗堂”、“培源堂”、“昌后堂”等;分堂“谷贻堂”、“留青堂”等。
家族名人
荆轲:(~公元前227年),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沁水(今属山西省)人。他擅画山水,常常携带笔墨摹写山中古松,画云中山顶时,能画出四面峻厚的气势。著有《笔法记》,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荆嗣:宋代名将,累立战功。历官天武军校、田重进部将,太宗时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经150余战,未尝败北。
一、姓氏源流
利(Lì)姓源出有四:
1、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上古商代时,有位王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被后人尊为道家创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后代中,有的为纪念远祖中的王族李利贞,取利字为姓,切代相传。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远祖是同一人。利姓产生较晚,是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
2、出自芈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今四川省广元县境),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利。
3、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后人以利孙为氏,后改为单姓利氏。
4、出自北方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后遂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利氏。
得姓始祖:利贞。利氏的出处,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读音极为相似,而且追溯起来,三姓还同出一源,可以说是兄弟。原来李氏的出处,根据《元和姓纂》的考证是:“颛顼高阳氏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下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纠,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变李氏。”本文所讨论的利氏,根据《路氏》的记载,则是“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响我国学术思想既深且远的不朽哲学家,他的祖先叫利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记载,利贞的后裔之中也有人以李为姓。如此看来,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利氏家族于上古时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应是利氏的发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故利氏后人奉利贞为利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个来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称为利氏的。据《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又《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三、历史名人
利 仓:西汉时期名丞相,现今发现的马王堆湿尸就是他的夫人。
利 几:汉代武将,先是项羽部将,后来为刘邦带兵。
利元吉:宋朝学者,字文伯,盯江人。是宋代著名儒者陆九渊的高才生,学问独到,陆九渊的儿子后来想拜他为师,利元吉谢曰不敢当。中国古文化的要领,常出于师徒口耳相传。举进士而当官,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显著。晚年以教书为乐。
利本坚:明朝英德(今广东省)人。由监生任赣县主簿,调四川安岳县令。为官公正,爱民节用。为众论所推许。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堂号(缺)
============================================================
利姓宗祠通用对联
〖利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利邑;
望出河南。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利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中山贤相;
东海真人。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人利乾,任中山国相,有贤名。下联典指汉代人利真源,隐居于东海,后得道为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
-----------------------------------------------------------------
〖利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明译几何原本;
宋有九渊高徒。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意大利人利玛窦,寓居中国三十年,卒于北京。他通华字毕语,译著颇多,其中有《几何原本》,由他传授,再由徐光启折受。泰西科学输入中国,殆始于此。下联典指宋代绍熙进士利元吉,字文伯,盱江人。为金溪县丞。他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高足弟子。陆九渊之子行之,尝欲师事之,他谦谢不肯。
-----------------------------------------------------------------
〖利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秀毓河南发达远;
宗开利贞源脉长。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利姓的郡望和得姓始祖利贞(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
〖利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武冠三军,韬钤素裕;
文齐众士,科甲高登。
上联典指汉代项羽部将利几事典。下联典指指宋代进士利溉事典。
利姓来源
一、姓氏来源
利(Lì)姓源出有四:
1、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上古商代时,有位王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被后人尊为道家创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后代中,有的为纪念远祖中的王族李利贞,取利字为姓,切代相传。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远祖是同一人。利姓产生较晚,是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
2、出自芈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今四川省广元县境),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利。
3、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后人以利孙为氏,后改为单姓利氏。
4、出自北方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后遂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利氏。
得姓始祖:利贞。利氏的出处,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读音极为相似,而且追溯起来,三姓还同出一源,可以说是兄弟。原来李氏的出处,根据《元和姓纂》的考证是:“颛顼高阳氏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下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纠,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变李氏。”本文所讨论的利氏,根据《路氏》的记载,则是“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响我国学术思想既深且远的不朽哲学家,他的祖先叫利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记载,利贞的后裔之中也有人以李为姓。如此看来,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利氏家族于上古时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应是利氏的发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故利氏后人奉利贞为利姓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 《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三、迁徙分布
(缺)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个来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称为利氏的。据《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又《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四、历代名人
利元吉——字文伯。宋朝盯江人。是宋代名儒陆九渊的高才生,为官清正廉洁,爱 民如子,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显著。晚年以教书为乐。九渊子持之欲拜为师,元吉谢不敢当。
利本坚——明朝英德人。由监生任赣县主簿,调四川安岳县令。为官公正,爱民节用。为众论所推许。
利仓——西汉时期承相,现今发现的马王堆湿尸就是他太太。
利几——汉代武将,先是项羽部将,后来为刘邦带兵。
王韬--原名利宾,字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弢园老民等。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苏州吴县角直人。道光八年十月初四(1828年11月10 日),王韬出生于角直镇书香门第,自幼毕读群经,博学多才,18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后应乡试不第,从此绝意仕途。1998年角直镇人民 为纪念王韬这位思想家,弘扬他的爱国思想和开放意识,筹建了王韬纪念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弢园三部分。
史科:大宋姓氏研究会
祖居堂号: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得姓始祖:古代春秋时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得姓始祖李利贞的名字为姓,相传姓利。又楚公子受封于利(今四川广元县境),就以封地名为姓相传姓利。
附录附注
一据(路史)记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
二据(姓纂)记载:“楚公子食彩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寻祖追源诚勉之言
在周楚盛世时,河南楚庄王之子,名曰楚公子,食彩利邑,因此赐利为姓,生下一世。名曰利九,经两千多年岁月,历史渊源,永垂后世。
在西汉时有楚将利几,见到秦二世的残酷统治,民族不聊生,怨声载道的惨状,怀著正义感救民感的心情,参加推翻暴政的行列,是当时一员得力猛将,给刘邦建立西汉直接或间接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称西楚名将。利乾,字行健,满腹经纶,文韬武略,辅明君,展朝纲,施仁政,民心悦,百业兴,家齐国治,重礼仪,礼邦兴,内外皆康,国太平。建树多,宠封为中山贤相,德望流芳。
利申,字有甫,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伟大贡献,得汉皇宠爱,在湖南长沙划地封侯(仑侯),名耀中华。真是文有振兴中华之才,武有安邦治国之能,封侯拜相享天禄,九公开族展辉煌。
遥念先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建树的丰功伟绩,感欣欣向荣、如身同受的景象。追考时像征先祖在嘱托,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发扬和光大先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业绩,长江后浪推前浪,以慰先祖在天之灵。
楚公子利邑启绪。九公繁衍开族,二至七世芳名和建树,在我族谱文内均已失载,甚至第十二世利周字鲁条以下,不知何因便没有一代一代接续下来,迄今将将近三千年岁月,仍未追及前征。查阅无据,全族人民有愧对先祖之感,也是全族人民最大遗憾。因此我族前后有二位心明大义的贤达之仕:花县利希神、紫金利焕南,在天地良心驱使下,怀著尊祖敬宗的心情,代表全族人民的心愿,进行寻踪究祖溯祖追源的伟大创举,力求把祖追查清楚,以释全族人民的心愿。
二十世纪初,花县利希神,本著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心情愉快地组织村中族中兄弟进行寻踪究祖、溯祖追源,所是由於当时交通和通讯十分不便,没走几步路,中途搁了下来。但却大大地鼓舞了下代见多识广的贤达之仕,对寻祖追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九八八年,紫金利焕南继承和发扬了利希神寻祖追源的胸怀,下定决心组织村中人仕利国宜、利学廉等,肩负著全族人民的希望,在寻祖追源中跑遍中南各地,初行告捷,把本坚公先祖追查出来。本坚公是中南几省利族的先祖。但仅仅是利族在中南一大枝族。鼓舞了当代,扣动了全族人民的心弦。育勉了下代要发扬和光大前辈贤达之仕,怀古念今寻祖追源,对全族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胸怀。下代贤达之仕在寻祖追源中,要发扬全族人民智慧,出谋献策,群策群力顺藤摘瓜。踏著前辈贤达之仕足迹,一步一个脚印,一代接一代继续追寻下去。以免令族人感到本坚公先祖是从那裏来的,无法再追考的迷惘。要解开这个谜团,需要全族人民高度重视。更需一代又一代的贤达之仕去实现。相信利族祖源来龙去脉在不久将来,被我族一代代的心明太义的贤达之仕追查清楚,把本坚公一代接上一代直接到利周字有鲁条,不间断地接到利九公。到那时,祖源清楚,枝派亦分明,这是全族人民的深切愿望。也是历代先祖在中华发展史上所建树辉煌业绩,再现光辉,普照于后代。
予虽不才听到花县利希神、看到紫金利焕南两代贤达之仕这种寻祖追源的伟大胸怀,欣喜之余,用简陋粗俗的语言,写下寻祖追源诚勉之言,抛砖引玉,策励下代又下代心明大义的贤达之仕,树立坚持不懈。把祖源追查清楚的雄心壮志,造福后代,重振先祖风采。
本坚公三十五世孙
观和写
芸野公二十六世孙
西元二00二年辛巳岁十二月初六
利族开源
在周楚盛世时,河南楚壮王之子,名日楚公子,食彩於利邑(地名),因此赐利为姓。生下一世名曰利九,发展成为汉族百家姓其中的一个姓氏。经二千多年岁月,历史根源永垂后世。
楚公子利邑启绪源流远
利九公繁衍开族世泽长
一世祖
利九公 室 氏 子
二至七世祖
我族家谱失载,有待追查补载。
八世祖
利乾 字 行健 室 氏 子 永贞 公西汉时封中山贤相德望流芳
九世祖
永贞 字 葆元 室 氏 子 利真 利兴
十世祖
利真 室 氏 公敕授得道真人,其裔大部迁安徽
利兴 室 氏 子 利申 公裔迁湖广
十一世祖
利申 字 有甫 室 氏 子 利周 公浩封仓候名重江都
十二世祖
利周 字 鲁修
利氏家谱序
祖有讳宣者号芸野字欣耀,由东莞大沥而来惠阳隐操自高不求闻达,其子讳安邦积学擢科拜官刺使,至孙讳应龙宋朝奉郎,引年归老,因见博罗山水之秀,土地之饶,乃落藉铁冶之胜,於是卜而居焉。逐占籍博罗,随其所处而著姓焉。奉郎之子讳用元潮州府学教授,子讳象峰乃元巡檄官,长子讳子所字子可,长子仁智仁忠游学东莞落藉龙眼岗,其后裔授县尉巡檄,次子讳云所字文可务韬光弗耀,云所子讳济川由庠序学员大学,交址九真州同知,是为宣公九世孙也,自安邦公至济川,凡八世而显荣于盛
者,衣冠蝉联,可谓缨华胄乔梓世家,其川公赏修其家谱,既求国子监博士黄彦清监丞梁裏浒助教傅贵清三先生之序之诗,揄扬赞美,既详矣,然其始祖。
宣公至百十五公四世编次残缺,济川复掇拾是召穆有序,统派不紊,既灿然明白矣。明景泰辛未济川之子讳确。来求余言,以释其族谱之意,余与济川居同裏学同师出处相先后学问相表裏,永乐余乡贡尾畋尾会试过期。寄监以待来科,故谱系而续之於越三年,济川亦充贡来大学四年,余进士,第拜官给事九年余与同官坐事累谪交址,是年济川亦真有九真州之命,又获相聚,得以尽交游之谊,暇日赏命余作序,以发明族谱之详,余时未暇序之未几。济川既有九原之隔矣。今确复申前谊,不容默。予推谱蝶之作古今甚重,世代君子之家不可以无谱,家之无谱,则昭穆不明,亲疏无别,甚至以尊为卑,以贵弃贱视之如途人者有之矣。济川知其然故,质其所见闻而不纪其不可知,深得前人作谱遗志,其尊祖敬宗之心,诚仁人孝子之心也。吁有作於前亦而善继於后,必能永保其传焉。为子孙者,当以济川之心为心。而思其木本水源之义,以兴起尊祖敬宗之心。续而补之。则是族谱之作,岂可小补哉。
时景泰三年岁次辛未孟春吉旦赐进士身之林郎山东监察御史前工部
给事中八十翁致士罗浮东麓翁周岐后序。
一世祖本坚公
二世祖隽卿公
三世祖应瑞公 字 梦麟 室 氏 子 良材 颜材
四世祖良材 讳 室 氏 子 寅宾 弟 颜材 讳 梓交址东都城是其后人
五世祖寅宾公 字 杨明 号 天宝 室 氏 子 益夫 顺夫
六世祖益夫公 讳 伯谦 号 云樵 室 氏 子 廷凤 弟 顺夫 讳 伯巽
七世祖廷凤公 讳 鸣时 号 芝岩 室 氏 子 宇南
八世祖 字 宇南 讳 载道 室 氏 字 世美
九世祖世美公 讳 袭 室 谢氏美公 生四子 长子 秀野住大沥 次子 兰野 住东莞城西门外油榨尾 三子 芸野 住博罗岑坑 四子 惠野 住南海大沥后分枝花县从化等
十世欣耀公 讳 宣 号 芸野 室 林氏 子 安邦 始迁博罗岑坑为一世祖
十一世祖安邦公 室 杨氏 子 观光 观国 耀科拜官 授朝议郎
十二世祖观光公 室 张氏 子 百十五
十三世祖百十五处士 室 陈氏 子 应龙 住岑坑应宗住淡塘
十四世祖应龙公 室 郑氏 长子 用 次子 念 三子 和 用念二公住岑坑和公住惠州城应宗室邓氏子元亨公住淡塘
十五世祖用公 室 郑氏 子 象峰 授登仕郎元潮洲府学教授
十六世祖象峰公 室 徐氏 子 子所 授登仕郎元巡檄官
十六世祖子所公 室 胡氏 子 仁智 仁忠 云所公 字 文可 子 济川
十七世祖仁忠公 室 孔氏 授县尉巡檄由岑坑而至龙眼岗成化间
十七世祖济川 室 氏 子 利确 公庠序大学生员交耻九真州同知府
芸野公后裔:利宾传略。
芸野公二十六世孙 德谦 抄入族谱纪念前人,鼓舞后代。一九九0年五月二十六日抄。
利宾字用卿。归善人(即今惠州市)少颖。诗书过目成诵,年十二即补邑庠。嘉靖壬午举於乡宰,湖广新化县,不避权贵有势宦特椒房戚畹,强占民田宾判还原主,上官批驳。坚决不移。擢刑科给事中,濒行时士。民送者塞途复建生祠祀之,比还朝即疏四事。一曰正大纪,以昭法守,一曰戒諡谕,以彰成意,一曰严察稽,以修兴视。一曰戒僭惑以端士习。上嘉纳之。嘉靖十六年典南院试。十八年改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时有臣宦,夺民女为妾宾得治以律。二十二年,迁福建按察司佥宪。 民允。狱无冤民。二十六年擢贵州布政司右参议。凡私征滥派有病於民者者革徐殆尽。思南车同仁各府。蛮盘山洞。迭出劫掠宾率兵捣其剿,扑灭之访知平越羊肠平关隘。为蛮苗出没之所。亲履其地。据要安营,委官防御。蛮苗不敢犯。民赖以安。疏言抚蛮要略六则。一曰宣德扬威,一曰开菁辟路。一曰添兵置讯。一曰裁革土官。一曰禁采矿徒。一曰制造火器皆下九卿议可施行。二十九年。调湖广参议,旋以老乞休。优游林下。十余年。卒年七十有四。著宦游草治安要略。祀乡贤祠。〖抄自惠州府志〗卷二十一人物,光绪辛已年重修吴定贤馆长摘。利羽云之侄汉诚转抄。西元一九 八月十二日。
利宾居惠州西湖上二十余年,湖中纪兴:西湖水绕百官池。万丈飞鸿任所之。屿亭倒影游鱼避。
郊竹连阴倦鸟知瀑布乘风小艇。波先和月照芳湄。几家烟火相邻处。抚景年年泛紫芝。
旧序
慨自丙辰春利氏家谱为贼火焚,迄今六十三载,予虽有志於考订然见所未真、不敢妄为修补,闻所未实不敢少为揄扬孰意天潢世系竟得绪。
乾隆皇帝三年秋七月十九世孙邑文。”学名”士琰,字国宝,抄录岑家谱授予编序。
到祖之功劳世系之长幼予启其遗文乃知一世祖始于龙川利名宣公字欣耀号芸野。二三四世至五世祖名应宗公卜居淡塘围一子讳元亨室车氏又为淡塘岑子头之始祖世。不胜欣然。喜日前有开明之先人。后有可冯之来者,庶几家谱其无失矣。讵知明末请初两朝交会之际,祖妣考不存名氏,有恐无多也。奈何或有告予日,,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自然有获,予聆其言,朝夕虔祝于列祖前日嗣孙天培欲修族谱而无由。祖灵有知来於暮夜以相以示,似觉半月之间近予祖者报应不爽,后又积诚不倦。搜求不懈未几有客到舍见予编次艰辛。客指迷途予之家谱现在车村予聆其言,询其来由,答曰昔年岑坑利有同抱谱教读车家借看。未及送还,予亟俯首拜订良言唤族侄贯一即去车村披星戴月取旧谱而览,其外皮书康熙九年为重修。窥其内实写景泰三年始作,谱中载济川公九世之勋猷。其子名确来为交耻州同知,请序于年父赐进士出身之林郎山东监察御史前科给事中八十翁致士罗浮东麓翁周讳岐公作序,则后世之修谱者应尊其序。敢曰贤智先觉,但事有不济,风有不古,分别予祖於谱外幸友同一笔留一线。故得见。元公子云峰公为正统,明朝已未科乡选举,原任广西太和县知县其子昌可昌甫昌荣三大房。青衿岁贡和国学生。长子字太初号古愚连捷进士成化丙戌科未仕而终。次鼎初公官升福建蒲田县知县,秉初公任授广西桂林府,后代日秀公岁贡栋选训导,似可诗书传家显盛当世。援笔直书,敬登谱内。聊为后之子孙奋志耳。其中或有不隐其螟蛉,不讳其妾氏与褒守义而贬失节者。非修谱之为功过昭旧职也。方知前徵之昭垂。无使疏间亲小加大。贱妨贵,贵弃贱,师师济济於一堂昭昭穆穆于奕礼其尊祖敬宗之心诚有仁人孝子之义也。夫虽然莫为之前,虽美弗传,其为之后,其后不违,吾为之草创就正于世叔乐得后之子羽,子产以相绳,绳於勿替云尔。
时乾隆三年岁次戊午菊月中浣日十八世孙字天培序。
时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孟秋月二十世孙名经时字致中率男琼林追述堂祖讳天培旧序。
一、姓氏源流
蒙(M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2、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3、为他姓所改:
① 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
② 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
③ 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
蒙姓始祖: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三、历史名人
蒙 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 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 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时期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和宁夏西部。
2、堂号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
蒙姓宗祠通用对联
〖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安定;
姓启蒙山。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高秦国;
威震匈奴。
——李文郑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蒙骜,入秦国,秦昭王时为上卿。后为将领,多次攻伐韩、赵、魏各国,立有大功。下联典指蒙骜的孙子蒙恬,秦代名将。秦统一六国后,曾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套一带地区,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传说又曾改良过毛笔。
隆基西渭;
肇祀东蒙。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蒙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蒙鳌事典。
-----------------------------------------------------------------
〖蒙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典五官治楚;
筑长城防胡。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楚觳楚大夫典五官有则,楚国大治。下联典指秦·蒙恬筑长城,胡马不敢南下。
-----------------------------------------------------------------
〖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金代赫赫元帅;
秦时炳炳将军。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咸平府猛安人。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秦统一六国之后,奉令率兵三十万大败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他是毛笔的发明者。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种笔,又名“苍毫”。
-----------------------------------------------------------------
〖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作苍毫光万世;
武将友师震群狄。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事典。
-----------------------------------------------------------------
〖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
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上卿蒙觳事典。蒙觳,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常为内谋,诸将相莫与之抗。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事典。
--------------------------------------------------------------------------------
中国人民 蒙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蒙进喜中将
蒙进喜(19449-——),四川省重庆市(现直辖市)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 ,1964年11月加入中国 。
1961年9月任中国人民 步兵第39师117团1营通信员、班长,1964年7月任边防1支队1营2连副排长,1965年1月任3连排长,1968年1月任1营参谋,1969年2月任3连连长,7月任1营副营长,11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8年8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副参谋长,11月任参谋长,1979年6月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1980年9月-1982年9月在 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32师副参谋长,1983年2月任副师长,11月任陆军第11军副参谋长,1984年11月任参谋长。1985年3月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9月-1988年9月任陆军第14集团军军长。1989年7月任昆明陆军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1990年6月任副院长,1992年8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96年6月任 军区司令员。2001年7月任 副司令员兼 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给一个江西欧阳姓氏辈分表!!! 属江西庐陵派一支。家谱在一八四一年续谱一次,家谱原有五本。
文革时遗失三本,存两本。一本从三皇五帝到北宋朝有记载,另一本记载着从明末到今,宋朝到明朝这一部分遗失。
家谱记有“六一堂”标记。地名记有江西瑞昌、江西兴冶、双溪、七里冲、欧阳洪庄、富水、牛角山等地名。
在明末我欧阳景清公门下一支欧阳响迁往河南省信阳商城县。
留传有辈分顺序“阳、大、孟、忠、熙、昌、隆、启、施、为才、高、智、功、显、明、生、普、相、传。。。”
欧阳姓氏辈分查询 欧阳(ōu yáng )姓源出有
出自姒姓,与欧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灭亡。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越国为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 ,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疆为得姓始祖。
欧阳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谁知道欧阳姓氏的辈分的排序? 以下是湖南贰阳氏辈分排列表,
现已进入第27代“伦”字辈。
元梦应祖子 添永秀文才 思颜承德正
道积享荣华 洪范征恩锡 彝伦叙典常
信余贻厚泽 安符绍辉光 钧学儒林圣
功名世焕彰 酬图开甲第 寿富起休祥
欧阳家谱辈分表 欧阳家谱辈分表有新沟大兴垸阳家湾辈分顺序
欧阳家族姓氏辈份排名,,族谱是?? 倒数第几,具体忘了。
欧阳姓氏可这个字辈是第几代 应该排在448位, 一、姓氏来源:关于欧阳这一姓氏的来源,欧阳修认为:欧阳复姓出自姒姓。欧阳姓为禹王的后代。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传至少康封支庶子于会稽,建立越国,战国时期越王无疆亡国于楚。无疆之子蹄受封于乌程的欧余山之阳,为亭侯,故称欧阳亭侯,其后代子孙遂为欧阳氏。 二、迁徙分布:主要分布在江西吉安、永丰、万载、湖北处江、荆州、潜江、广东广州、河源、河南新郑、四川绵阳、四川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湖南长沙、浏阳、隆回、贵州、广西滕县等地
湖北天门欧阳姓氏辈分表 这个网站 o梗yang/专门介绍全国各地欧阳姓的,属于网络宗祠。
欧阳姓氏在湘乡市虞塘镇的始祖辈份诗歌排序 bright Hannah Jo Kee
欧阳姓氏包括哪些字辈 10分 代数 字辈
1 蹄
2 恒
3 朝
4 完
5 东
6 谟 7 摇(《史记》称越东海王)
8 朱棣(即涿郡太守)
9 h
10 行密
11 冯
12 惠瑕
13 茱颜
14 仲思
15 士达
16 蕖
17 翘
18 纲(与复同辈)
19 举(晋渤海发脉)
20 迹
21 纯(举齐纯三世随晋渡江)
22 基、建(《晋书》有传
23 质、崇文(建兄基之两个儿子)
24 成
25 晋
26 启明(太子洗马)
27 乾(东官校书)
28 焕
29 景达(欧阳修沙溪谱列为长沙始祖)
30 僧宝(齐屯田校尉,荔浦县令)→
31 Q(梁屡任刺史、大将军,赠司空。《陈书》有传32 纥(《陈书》有传)
33 询(唐率更令,敕修谱。书法家,《唐书》有传)
34 通(武则天宰相,谏武则天死节,有传)
35 幼明
36 昶(苏州长史)
37 琮(唐吉州刺史,庐陵大族始祖)
38 晤(尚书秘阁修撰)
39 彻
40 弦(注:其伦公谱为“铉”。)
41 邈
42 规
43 绪(唐御史大夫)
44 万(唐安福令)
45 和
46 雅
47 效、楚
48 谟、托、d。 堂、弘、戍。
49 、郴、邦。莘老、必泰。
50 俊、伸、仪、伞⑿拧①取纭⒎隆
51 观
52 \、修。
53 发、奕、、辨。
54 宪、恩。愿
55 延世、兴世、当世、克世。弼、能、保、安、文。
56 惠、利、庆。
57 凤
58 日俊、日益。
59 德、仪。 崇修。
60 勋。
61 法、济。
62 重四、重五。十郎、十一郎。
63 万七、万八、万九。
64 祥、缘、善、庆。
65 日彬春晖旭昂。升、昱。礼信。义、政、英、、宣。
66 通、胜。春。惠、先。网、洪、泰。 行、U。
67 光m。光荣。清、亮。显、通。 明煜临表缘宪。福秀济。 宪。玺。
68 祥糜。祥瑛。 祥亨、祥浩。林珍瑞。禧昂礼宗。庆夔。轸文。毕。轸。鹗。勺。
69 凤正。惠魁忠。林、新、珊。略、韬、策。
70 木条、桁。尧。舜、禹。文。左、右。
71 达运还。林桂。芳芬。葵苗。积、善。
72 源。泛(不传)、淑。宾、宝。明、昭。仁、义。圣贤书。皓、白皋、白爵。达、逊、道。通、述、迩。
73 位。佐。祯、祥。福、佑、祉、祝。嗣禄、嗣褶、嗣。
74 恕⒔觥⑷巍N弧E濉⒏怠⒙住Ⅵ俊⑽啊
75 承
76 基
77 绍
78 祖
79 世
80 家
81 长
82 作
83 述
84 维
85 新
86 祚
87 自
88 文 昌
89 章 裔
90 治 启
91 国 贤
92 礼 良
93 义 忠
94 安 永
95 邦 叔
96 传 际
97 家 时
98 永 名
99 守 彦
100 长 振
101 发 朝
102 配 邦
103 祥 平
104 安
105 守
106 本
107 亲
108 情
109 聚
110 孝
111 义
112 争
113 先
114 脉
115 运
116 扬>>
欧阳姓氏忠孝承先德后面的辈分是什么 应训贵允有,文才必重仁,国正天心顺,安邦定太平,诗书启俊英,传家惟启后,福祚庆长荣,立志存高远,端庄尚朴纯,智能建伟业,世代展鹏程,渤海欧阳氏,我在湖南衡阳,QQ8397260
郗姓 郗氏家谱 郗姓起源 郗姓名人 郗姓的来源 郗姓简介
本文2023-11-15 22:52: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5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