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氏的来历
楼主您好,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以下是我搜到的一点资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版本一:
方姓的来源最早与炎帝神农氏有关。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相传,炎帝后代中有位名为榆罔的人,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蚩尤有功,被分封在方山(今河南禹州西北),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方雷。方雷的子孙以封国之名为姓,姓方。
周代中叶,周朝宗室中有位名为方叔的人,在朝中担任大夫之职,受命带兵平定南部的蛮人叛乱。为此,他组织了一支拥有3000 辆战车的军队,向蛮人进攻。结果大获全胜。在此之前,他还征伐过淮夷,并打退过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至此,周宣王数功并赏,允许他分邦建氏,并赐他姓“方”。此后,他的子孙也遵行姓方。方叔原与周朝王室同姓,姓姬,名宏,方叔只是他的字。
到了宋代,福州泉州人翁乾度生子6人,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为姓。其中第4子翁处林,分得方姓,他的后代也姓方。
在上述3个来源中,以第2个来源影响最大,后来还发展成为方姓人的主体。因其发源地和后来的发展中心在今河南的洛河地区,古代属河南郡管辖,方姓人论及来源,常以“河南”为郡望。出自翁姓的方姓人由于是与其他5姓同时分化而来的,有“六桂联芳”之谊,后来以“六桂”为堂号。
明清时期,居住在安徽桐城的方姓人以诗书传家,相继出了方式济、方孝标、方孝藉、方观承等著名学者。他们做学问极重史证习力深厚,认真细致,与其他人一起,共同开创了学界的一个流派,史称“桐城学派”,而他们则是这一学派的中坚。
方姓在历朝历代都出了不少名人。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唐朝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英雄方腊、元文学家方回、画家方从义、明代女诗人方维仪、清朝思想家方以智、文学家方玉润以及现代革命家方志敏等人。
版本二: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方叔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大获全胜,为周室中兴立下不朽功勋。故后世一些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方氏血脉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几千年间都是名人辈出 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唐才子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状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学家方回,诗人方岳, 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大学士方逢辰, 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当代“中华第一刀”砚雕大师方见尘等等。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 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 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莆田历史上6大藏书楼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宋朝方氏出名的藏书楼有:方氏望湖楼、白杜万卷楼、方万一经堂、方渐富文阁、方于宝三余斋,方崧卿藏书也都达数万卷之多。 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由于科举盛况, 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其中惠来县莆裔方氏达17万人 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 蚊髌浼淦翁A target=_blank name=baidusnap1>方氏家业繁盛,名士、高官辈出,“儒业功名,指不胜举”主要名人有:宋藏书家方竣,方略,刑部尚书方衡,考据大家方崧卿,名士方信儒,名宦方大琮,理学家书法家方士鹞,诗人方惟深,元名医方焗,明刑部尚书方良永等等。
桐城(今为桐城和枞阳)方氏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即“猎户方” 和“会宫方” 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有人认为是我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的家族。直到当代, 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名家如云,形成一个庞大的学者群体 其中较为知名的如:理学家方学渐, 经易学者方大镇, 理学家方孔炤、诗人方维仪、思想家方以智、学者方中德,数学家方中通、学者方中履,诗人方文, 文学家方登峰、方式济, 文学家方孝标, 方拱乾,书画家方亨咸, 文学家方世举、方贞观,桐城派始祖方苞,文学家,政治家,水利专家方观承, 文学家,总督方维甸,文学家方宗诚、方东树、学者方守粦, 方守敦, 文学理论家方孝岳, 民国要员方治,“一代大哲”方东美, 作家方令孺,诗人方玮德,学者方珪德(舒芜), 新闻学者方祚德(方言),画家方鸿寿,演艺家方子哥,政治家方兆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易学学派", 而且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梁实秋道:“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当代学者钱理群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台湾作家高阳赞:“方氏一门,忠孝节义,四字俱全,为中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 ” 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桐城方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
中华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 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最多是安徽达100万多, 其次是浙江约55万, 第三是广东约40万,其他较多的省份为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云南,江苏,台湾等,在北方省份方姓人口稀少, 在河南排86位人口最多的县市为广东惠来县,该县方姓聚族达17万之多,其它人口较多的聚居县市为福建云霄县,莆田县,浙江淳安县,桐庐县,金华县,安徽桐城,枞阳,歙县,休宁,湖南平江,岳阳,广东普宁,开平,东莞等等,人口最多的镇是广东普宁洪阳镇,方姓约7万人,约占50,是真正的"方半镇" 。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人口10多万,始迁祖唐朝翰林学士,新罗文化大史方智泰国方姓多为潮汕移民人口6万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株连流放的族人也高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为了逃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才,张,施, 旋,余,汪等等 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名家豪杰如云 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 "方氏之显于周, 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苏东坡题词"文章华国, 诗礼传家",苏洵题"文武世裔, 千古流芳" 到了明清二朝, 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百分之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百分之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百分之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百分之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方氏历代名人代表: 周大夫方叔, 汉名宦方储, 唐诗人方干, 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爱国诗人方岳,元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 明大儒方孝孺, 明大学者方以智, 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学家方东树,英烈方声洞, 革命领袖方志敏, 抗日英雄方振武将军, 方先觉将军 "一代大哲"方东美,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还有"方氏三圣": "墨圣"方于鲁, "联圣"方地山, "骨圣"方先之等等
G00d luck !
说到普宁就不得不说整个潮汕地区!~
据广东省地图册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普宁县,取名"普遍宁谧"之意1993年撤县建市(县级市)全市面积1519平方千米,人口1856万人,辖19个镇,1个乡,5个街办,市 驻流沙镇是广东省著名侨乡
普宁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西境,地理位置为东经115°43'--116°1',北 纬 23°05'--23°31',北回归线横贯境内北部,与北京同一时区。
揭阳是潮汕地区最早载入史籍的古县之一,和海阳、潮阳并称“三阳”。
早在义安郡及后来的潮州郡之前,就有揭阳地和揭阳县的存在。
习惯叫法称“古揭阳”,以别于设置独立行政区划后的揭阳县。
夹义的揭阳县是设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121),不过当时的揭阳县辖境比现在的揭阳大得多。
19叨年潮汕地区分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市。
揭阳市统辖普宁、揭西、惠来,及增设的揭东县。
揭阳榕城为揭阳市驻地。
普宁市
普宁辖境原属潮阳县的一部分。
明嘉靖四十二年,朝廷下诏,从潮阳县分出洋乌、黄坑、戎水三个都置普宁县。
万历十五年又割洋乌、戎水归潮阳县管辖,清初上述两都又重归普宁县管。
因此,在不少旧存族谱中,谈到迁移地时,常把潮阳与普宁混为一谈。
其实普宁黄氏是潮汕黄氏中重要的一支,全市有黄姓人口约15万多人,约占普宁全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人口居第二位,仅次于陈姓。
黄姓宗亲分布于全市。
17个镇、2个农场。
全市计有黄姓人聚族而居村落102个。
有一村一姓者,也有与其他姓氏和睦共居的。
据调查,居住于流砂镇的有马栅等12个村落;,居住于占陇镇的有西社的西南等8个村落,居住于大南山镇的有灰寨等6个村落,居住于梅塘镇的有泗坑等4个村落,居住于池尾镇的有高明等4个村落,居住于大坝镇的有半径等3个村落,居住于燎原镇的有埔上寮等3个村落,居住于洪阳镇的有雨堂等9个村落,居住于南溪镇的有篮兜等2个村落,居住于广泰镇的有山后等6个村落,居住于赤岗镇的有五福屿等3个村落,居住于麒麟镇的有南坡等8个村落,居住于南径镇的有磨石坑等7个村落,居住于下架山镇的有坡乌等5个村落,居住于石碑镇的有古岭等5个村落,居住于云落镇的有中央寨等5个村落,居住于里湖镇的有竹头等4个村落,居住于大池农场的有新星等3个村落,还有马鞍山场的里仁村等。
其中人口5000以上者有流沙镇的东埔村等8个村,3000-5000人者有流沙镇的马栅村等11个村,1000-3000人者有云落镇的下新埔村等 25个村,500-1000人者有南径镇的磨石村等30个村,100-500的有洪阳镇的新安村等26个村,100人以下者有云落镇的神前坑等2个村。
其中聚族而居人口最多的自然村是梅塘镇的泗坑村,近8千人,人口最少的是云落镇的上洞,仅60多人。
根据资料,普宁黄氏绝大部分属禾坪派,但因分布村落较广,世系较难理顺。
现仅对几个主要世系进行阐述:
化公分派僚公世系:就已知材料,普宁属于化公分派僚公世系的黄姓村落有:普宁占陇镇西社黄氏、黄坑五福屿黄氏、兴仁乡班湖(今普宁市里湖)黄氏、坤头山黄氏、山后村黄氏、东堆黄氏、桂岭新乡黄氏等地。
谱云:黄僚为峭山公10世,九传至黄侗叟,创潮阳直浦。
后代子孙分居潮阳各地(普宁时属潮阳)。
其分创普宁各乡简述如下:
占陇镇西社黄氏:
1世峭山公。
2世宁化公。
3世道公。
4世文公。
5世省察公。
6世春公。
7世仁公。
8世潜善公。
9世久养公。
10世寮公,创居梅州。
11世吉庆公。
12世日新公。
13世文焕公。
14世淑敬公。
15世德彝公。
16世伯九公。
17世礼卿公。
18世侗叟公,子二:皇甫、经德;黄经德曾被朝廷任为潮阳县知县,黄侗叟随子人潮,创居潮阳直埔都。
19世皇甫公,黄侗叟长子,曾以翰林学士致政,故其后代子孙尊称为“致政公”。
宋末自闽人潮,卜居潮阳奉恩乡麻田麓之霞霖;有四子:松岩、松霍、松山、松涧。
文:陈飞
图:来自网络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农村,因为偏僻成了很多“问题”老师的贬谪地。我读小学时刚好遇上这些“有问题”的优秀老师,他们的教育对我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至今我仍深深地怀念着他们。
当时的农村是没有幼儿园的,孩子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记得第一节课,老师问大家姓名,很多同学以为是问生肖(潮汕话“姓什么”跟生肖的“肖什么”读音很近),有的说是猪,有的说是狗,搞得老师哭笑不得。
一年级很多老师已记不起来了,但方老师却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过了这么多年,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她就在我眼前。
方老师非常慈祥,常带着微笑,讲话轻声细语,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像个可亲的大姐。方老师是普宁洪阳方氏,听说是当地名门望族,从小就有家庭老师,国学功底扎实,颇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她是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板书很整齐,写字娟秀端正,讲课循循善诱,常结合课文的字、词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完好像就懂了、记住了。
记得有一节课,她在讲拼音,我在玩耍,她点名提问我,我不知道她问什么,就把那一课的词语都读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留心听讲”。方老师没有打断我,笑眯眯的看着我,好像我如此“留心听讲”还能读得头头是道,令其有点惊讶。之后她很关心我,还让我做班长。可是我十分调皮,没有做好表率,反而常带头闹翻天,以致其他老师颇有微词,方老师有时会提醒我,却从没责骂我。
在那以“成份”论身份的年代,方老师虽然品教皆优,却只能是一个代课老师,有些人有时候还会揶揄她“地主婆”。但方老师心态很平和,似乎并没有任何的委屈和不满,或许我们这帮农村孩子成了她内心最大的寄托。
方老师的爱人是我们学校教导主任林老师。林老师不苟言笑,平时很严肃,我们都有点怕他。他很会管理学校,有他在,学校就安定。
林老师教我们五年级的数学。他讲数学给我很多启迪,最深刻的是,他说公元前几百年,西方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当时记不住名字)说:“世界是数组成的”、“数学是最高贵的”。世界怎么可以是数组成的?数还有贵贱的说法?我十分疑惑,可那时对老师很崇信,也不敢断然去否定,只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心想难道房子、饭菜也是数组成的?这太令人匪夷所思了。这一命题带给我长久纵深的思考,影响我的一生,使我对很多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直到今天数码时代的来临,我们才惊叹古哲人的伟大,更被林老师前瞻性引导所折服。
林老师不仅数学好,还是一位通才,几乎什么都会,其他老师有事,经常是他来代课。有一次他代上美术课,画了几个几何体素描,惟妙惟肖,立体感很强,我们好生羡慕,拿起画笔跃跃欲试,可不知如何下手。林老师看出我们的窘态,遂顺势教我们用“透视法”观察物体、用“明暗法”表现物体,让我们找到了“门道”,这样大家画得像模像样,我更因此喜欢上了美术。
听大人讲,林老师是师范学院的高材生,本来分配在县城重点中学,因为与“成份”不好的方老师相恋,所以一起被贬到我们的村庄。小孩子不懂什么爱情,可因为觉得方老师很好,也在内心对林老师多了几分敬意。
音乐老师也姓林。那时的小学只考语文、数学,其他科都是副科,音乐、美术更是象征性。可林老师教音乐,却把这个可有可无的科目教得有声有色。
他就地取材,将当地的风土人情编成歌,如“水南埔,三百亩,三日无雨火烧埠,三日落雨水成湖……”(用潮汕话)等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至今我仍能随口哼歌几曲,感觉一点也不比白居易的诗词逊色。
课堂上他常用一架破烂的风琴给我们伴奏,有时风琴坏了就用口琴,用“伴奏”来带领我们唱歌,防止我们跑调,这种反客为主的霸道伴奏,也是对付我们这些乐盲的好办法。
林老师除了给我们上课,还常组织村里的青年男女大合唱、演小品、排戏剧,每逢重大节日或有革命活动就在大队的戏台演出,给落后的乡村带来不少歌声和欢乐。现在想起来,林老师是多么有才,多么了不起!
教 历史 的吴老师是个“右派”分子,这个“右派”为人十分正派,且敢于直言,两个眼睛炯炯有神,咄咄逼人,那目光似乎就是 历史 的审视。他常说 历史 是判官,时间会校验一切是非曲折,教导我们要“树正气 致良知”。他有侨亲,常穿一些舶来品,衣着一丝不苟,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因此有人给他起个外号“西”,是西式、新潮的意思。
“西”老师上课,从不看课本,好像课本那些记述太乏味。他常给我们讲典故:“要离刺庆忌”、“熊掌难熟”、“请君入瓮”、“土木堡之变”……每个故事都讲得绘声绘色,十分生动逼真。有时还穿插一些西方神话,最有趣的是讲丘比特:调皮的丘比特用金箭射阿波罗,让他爱上达芙妮,却用铅箭射达芙妮,让她厌恶爱情,最后达芙妮为逃避阿波罗的追求变成桂树,这就是桂冠的来历。听了这个故事我们自造弓箭,扮丘比特,射来射去,有时看到有猪来,就对着同学射“金箭”,然后笑那同学爱上猪,玩得真过瘾。
教二年级数学的是黄老师。他脚很长,有调皮的学生就戏谑称他“长脚黄”。黄老师因为喊“毛主席万岁”时,中间打了个喷嚏,被视为不忠不敬,从县城流放到我们村。
黄老师是所有老师中最令人生畏的,他非常严格,严得近乎“酷”。每次上课他都带着一支小木棍,谁“捣乱”就打谁的手心或者小腿,虽然不会有伤,但非常疼,我们都很怕他。
记得有一次他在上数学乘法表,我和邻桌几个趁他在黑板写字,偷偷的在玩,当时隔壁桌的同学说一句话:“华国锋检查当兵配乌榄”(不知道那弄出来的一句话),并拍了一下我前面的同学的肩膀,那同学也没有反抗,我也跟着这样做,没想到他竟然哭起来。这一哭惊动了黄老师,黄老师问明“元凶”,将小木棍朝我打过来,我一闪避开了,却激怒了他,看他气势汹汹朝我走来,我马上拔腿往外跑。我跑了,黄老师将门关上,似乎不给我回去。我在课室外走来走去,也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刚好方老师看到,她过来问我,我将情况告诉她,以为她会骂我,可她并没有批评我,而是进课室跟黄老师讲什么,一方沟通后方老师叫我回课室,但黄老师有个前提:就是要背好了乘法口诀才能坐下。我生怕挨那小木棍,硬着头皮,全神贯注的看了几遍,没想到竟然很快就背了出来。
黄老师的严,对我们这班常把课堂变“战场”的毛孩子来讲,刚好可以治治我们的野性,使我们分点心去读书,很多人就是怕挨他的小木棍把数学读好。当年全县竞赛,我们班成绩都很好,我竟然还考了满分,而另外还有一位同学考了第六名,这是黄老师“严酷”的回报,也是那只小木棍“恐吓”的结果。对比现在老师的放任,我更怀念黄老师的“严酷”。
最忧郁的是“眼镜老师”,称为“眼睛老师”是他在我们学校只教了一个学期就调走,我确实记不得他的姓名,只记得他戴着一幅眼镜。
眼镜老师是潮阳人,听说家族出了两个国民党将军,革命来了大都跑到海外,留在大陆的有几个给枪毙掉。眼镜老师的父亲是位很老实的医生,所以他才免受牢狱之灾。
眼镜老师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他教我们四年级的数学和自然。记得他教数学有很多解题的怪方法,对难题挺管用,类似现在奥数。有时他出一些很特别的题,你用常用的方法解不了,然后他提示你倒过来、转个弯,或者合起来、分出去,问题就解决了。这些怪方法打开我们思维的另一扇门,使我们知道解决问题有多种路径。他教自然时说:“自然界就是电的世界”,我觉得似是又非,并没有多想。我们最喜欢看他发电,他弄一些旧电池什么的,搭些电线,还真把小灯泡点亮,让我们觉得很神奇。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他那忧郁的表情。他戴一副近视镜,眼神很迷茫,嘴角常有一种苦笑的感觉,很多时候好像比别人更清楚,却欲言又止。他除了在发电时有点精神,平时总心不在焉,也没有亲切感,整个人似乎与周围隔了一层薄薄的云雾,他在云雾里想出来又想逃离,犹豫中带着几分无奈与苦闷,现在想起来他的内心该是多么无助和悲凉!
相比眼镜老师的忧郁,苏老师却最让人感伤。苏老师没有教过我,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他已经死了,之所以要讲他,是村里的人常提起他,说他是我们学校的大才子,而他倒在黎明前,更令人无比惋惜和悲戚。
记得苏老师常来我们家喝茶,有时还带一些宣纸和色料来教我大哥画国画。听大哥讲,苏老师出生在资本家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会写很多种文章,赋写得很好,大哥曾抄了几篇,可惜没有保管好,已经找不到;他还会写诉讼状,这是专业的法律文书,很少人懂;更神奇的是他会讲流利的外语,这在当时于国家都是一流的人才,何况一个偏僻的村庄学校。
苏老师的死,是在1976年盛夏的一个晚上。记得当时村里正在放**,大家都在广场观看,**散场后,有人在附近的一颗大树底下发现苏老师上吊死了。当时我还小,也不懂什么,奇怪的是,看到村里好些妇女,与苏老师非亲非故,竟然嚎嚎大哭,那些妇女边哭边诉说:有的说苏老师帮他们写过信、写过请帖,有的说苏老师帮他们孩子起名字,有的说苏老师帮他们写过申诉书……好像苏老师帮过很多人做了很多好事,所以苏老师的离去她们倍感痛心。几个月后革命结束了,可惜苏老师没有熬过最后的黑夜。在那荒唐的年代,试问有多少人像苏老师一样,在绝望中萧然逝去!
我大哥保存了苏老师一张黑白照片,每年那天都会拿出来,热泪盈眶对照片说些“悄悄话”,我每看到此,也不自觉的哽咽。但愿苏老师在天堂做上帝的老师,让我们的 社会 少些悲剧。
那个非常时代,许多英才流落穷乡僻壤,他们遭遇不幸,而对我们这些乡村的孩子却是格外的幸运。这些优秀的老师激发我广泛的学习兴趣,打下我扎实的知识基础,给我的思维插上翅膀,并教诲我秉承良知、独立思考,对比今天乡村里的孩子,哪有如此福分!所以对那个年代,我不得不保持一种谨慎的思考,或许这是黑夜里一缕别样的阳光。
我祝愿老师们幸福,也期望乡村的孩子们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可这——昨天我们没做到,今天依然没做好!明天是否能更好?
“方”姓氏的来历
本文2023-11-15 22:14: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