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姓孟的名人-孟姓起名字-孟姓的起源与家谱
山东省历城县东,山东省曲阜县东南,甘肃省汉置郡。
「孟」源出
1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2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
得姓始祖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孟姓分布
先秦时期。孟姓最初活动于河南、山东、河北交汇地区。两汉至唐朝,孟姓在华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区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动地仍在冀鲁大地。唐朝以后,由于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南下移民运动,孟姓在长江以南地区也得到迅速的扩散。宋朝时期,孟姓大约有近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2%,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孟姓总人口的30%。孟姓在全国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四川,这三省集中了孟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国形成了冀鲁、川鄂两块孟姓聚集地。明朝时期,孟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孟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北,这三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587%。其次分布于浙江、陕西二省。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32%。宋元明600余年,孟姓主要向江南、东部、西部迁移,鲁、冀、晋为孟姓聚集区。
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21%。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冀京津、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豫皖苏北部、山西东北部,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4%,居住了大约54%的孟姓人群。在豫晋大部、皖苏中部、湖北北部、陕宁、甘肃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西部、辽宁东段、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孟国土面积的176%,居住了大约265%的孟姓人群。
明清以来的孟氏族谱中行辈字派顺序如下: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孟曾颜四姓是民间俗称的“通天谱”,四家族谱行辈字派是统一的,过去都是由朝廷钦定,不允许有独自设定的,你说的这个“明-天-锡-辉”不再其列,最大的可能性有四种,一种是由于近代战乱,家族沦落,迁徙到了偏远地区与世隔绝,但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除非这一个家族一个识字的读书人都没剩下,所有家谱都遗失,(因为以上的字辈清代中期就已经确定,各个家族分支都有记谱留存)而且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否则不太可能出现;第二种可能是说明你们家并不是孟子后代嫡系,而是少数民族改的汉姓,但即使这样的少数民族孟氏很大一部分也都会遵循上述家谱字派,只有少数独立设定,或者根本没有家谱;第三种是解放以后,为了与“封建贵族”彻底划清界限,故意改变家谱,后来就一直自行设定;第四种是祖上某一代曾经犯下重罪,被家族革籍,不允许进家谱,所以只好自行设定了。
总之,不按孟氏宗谱定行辈字派的情况非常罕见,如果你们家是汉族的话,第三种可能性较大,个人认为解放以后一方面政治压力大,一方面传统文化普遍失去传承,加之家族迁徙,你们家如果没有旧社会过来的读过书的老人或者家谱留存,很有可能就此把谱系断了,造成今天的局面。但独自定出来四辈的排行,又好像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过,希望你再回家找家里老人了解一下,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 氏 溯 源
(孟祥友整理发布)
孟姓,是中国一个比较老的姓氏,它起源于周代的姬姓,形成于春秋时代早期,据史国强所著的《中国姓氏起源》一书说:“孟姓起源于姬姓,是以祖上复姓改为单姓的。”据史书记载,周初分封天下诸侯时,周王(姓姬)把原属于商朝统治的奄地(今山东省曲阜一带)分封给了周公的长子伯禽,伯禽于公元前一零六三年在奄地建立了自己的诸侯国—鲁,从而巩固了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地位。
鲁国从伯禽统治开始,到鲁恒公执政,中间共经历了十三代,三百五十二年,即公元前一0六三年—公元前七一一年。鲁桓公是鲁国的第十四代国君,他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是同,继承了王位称鲁庄公。以下先后是仲孙氏庆父、叔孙氏叔牙、季孙氏季友。公元前六九七年鲁桓公死,庄公继位。孟姓子孙即是仲孙氏庆父(鲁庄公的二儿子)的后代。那么,庆父是怎样由仲孙氏改为孟孙氏的呢?历史上说法有两种:
其一,据《孟子世家谱》载:“庆父初称仲孙,后更称孟孙,示不敢伯仲庄公也。子孙因以孟为姓。”意思是说,庆父非常讲究礼仪,他同鲁庄公虽为亲兄弟,但毕竟是君臣关系,为了明确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庆父遂由仲孙氏改为孟孙氏,以后其子孙又将复姓的孟孙氏改为单姓的孟氏。
其二,据《中外历史人物词典》介绍,庆父是鲁庄公的庶兄。庄公死后,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兄弟子侄之间矛盾激化,互相残杀,季友欲立庄公庶子般为君,庆父则不同意,于是杀死了般并逼迫季友逃往陈国。庆父立庄公的幼子八岁的公子开为君,即鲁闵公。闵公想起用季友为相,庆父又不同意,于是于公元前六六0年秋又杀死了闵公,自己也逃往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后季友返回鲁国,立僖公为君,并派人持重礼到莒国捉拿庆父。庆父在解往鲁国途中寻机自缢。庆父连弑二君,声望狼籍,其后代为隐 “讳祖上弑君之罪”,于是改仲孙氏为孟孙氏,后又改为孟氏。这一说法在《通志氏族略》中也有类似记载:“鲁有孟孙氏,盖桓公子庆父共仲之后,本为仲孙氏,讳弑君之罪,更为孟氏。”
以上两种说法虽然不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承认庆父是孟氏的始祖。
春秋时期,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都是鲁国著名的贵族,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古史称 “三桓子孙”。春秋末期,奴隶制度逐渐被封建制度代替。公元前五六二年,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瓜分了鲁国公室的土地,到公元前五三七年,他们又重新调整了分地,成为鲁国三家最大的新兴地主,鲁国民众也纷纷归附三家,成为他们的 “隐民”,鲁国政权也牢牢掌握在这三家之手。
孟氏家族从庆父传至孟轲共经历了十二代二百八十八年(公元前六六0—公元前三七二年)。由于史料缺乏,故其世系无从查考。
孟轲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后半期,这时,孟氏家族已经败落,孟轲之后历代,虽有族谱传世,但终因历史久远,战祸连年,孟氏族谱屡遭劫难而残缺不全。直到孟轲第四十五代孙孟宁时期,才从其故宅中得到较完整的祖传家谱,才能基本上理清从孟轲至今的世系状况。但若细细考证推敲,该族谱仍有不少疑点。现根据清朝道光年间编纂的《孟子世家谱》和光绪年间编纂的《重纂三迁志》两书的记载,将孟轲至今的世系叙述如下:
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次子曰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孔道辅积极筹划在邹县大修孟子庙,并派专人管理孟轲的祭祀活动。他还积极向朝廷举荐孟轲的后代为官。从此,孟轲才开始享受祭祀,其后代子孙也开始受到朝廷的封赐,孟子的社会声望从宋代开始才逐渐提高。孟宁被朝廷封为迪功郎、邹县主簿、主祀事等职,孟氏族人都把孟宁称为 “中兴祖”,即孟氏家族从此又开始兴旺发达了。
孟宁生二子,长子曰存,次子曰坚,长子孟存留在家里守护孟轲的林庙,主祀事,次子孟坚被朝廷委以徐州知州。孟存生二子,长子曰况,次子曰海。况生一子曰彬,彬生二子,长子曰澄,次子曰沂。澄生一子曰德成,德成生三子曰述祖、光祖、荣祖。述祖生四子,曰惟清、惟忠、惟敬、惟信。惟清生之平,之平生三子,曰思春、思温、思润。思春生克刚,克刚是孟轲的第五十五代孙。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因而孟希文则为孟轲的第五十六代传人。
孟轲从第五十七代起人丁兴旺,孟希文生四子,长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长子曰彦璞,彦璞生二子,长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长子曰宏略,宏略生闻玉,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这时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这时,已是清初顺治年间。孟闻玺生三子,长子曰贞仁,贞仁生八子,长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长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长子曰兴铣,兴铣是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这时已是清康熙年间。兴铣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累为继承人,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毓累生传梿 ,传梿生四子,长子曰继 烺,继烺生广均,广均生四子,长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长子曰宪泗,宪泗生三子,曰庆桓、庆榕、庆棠。因庆桓、庆榕均无子,故由庆棠之子繁骥为孟轲第七十四代传人。孟繁骥于一九三八年去台湾,一九九0年在台湾病逝,享年八十三岁。由此可知 广 字辈是孟轲的第七十代孙,昭 字辈为七十一代,宪 字辈为七十二代,庆 字辈为七十三代,以下依次类推
孟氏的族谱有两种,是因为孟氏族谱要求族人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会被当做外孟处理。所以就分成了族谱上的孟氏,和外孟两种。
各个姓都是有自己的族谱的,规矩也各不相同
孟氏-姓孟的名人-孟姓起名字-孟姓的起源与家谱
本文2023-11-15 21:04: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