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代宗亲?
三代宗亲什么意思,
一,是指始祖郭方的父、祖、曾祖,即始祖是第四世。理由是排列在始祖的上边,要敬始祖,也要敬长辈。
二,是指开创姓氏的三代人。理由是,要敬始祖,但决不能忘记开创姓氏者,这是根。
三,是指始祖郭方的子、孙、曾孙。应该是最先创立家谱轴子的人的三代宗亲,创立此轴子后,后人续写的时候都这样写。这个创立此轴子的人应该是始祖的玄孙。他敬自己的父、祖、曾祖,当然要敬高祖即始祖。
四,是指始祖郭方的子、孙、曾孙。理由是:此轴子应是始祖的曾孙所创,三代宗亲当然是最近的父、祖、曾祖,曾祖即始祖。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认祖归宗”的说法,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于寻根溯源日趋渐热。宗亲会的存在,可以让更多的人溯源,并且可以通过彼此的线索,丰富家谱,甚至是重新恢复家谱,中华单氏宗亲联谊会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民俗学专家曹保明说,宗亲会的陆续建立及对家谱的收集和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过程,这个过程能更好地凝聚一个民族的情感,是一个家族最好的文化记忆。这应该是需要强调的,不忘祖先。
可以明确的说:家谱是不能买卖的!家谱不同一般的书籍,家谱是一个家族最神圣的物品,是家族的最宝贵的记忆,记录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以前甚至不能随便乱动,即使需要翻阅族谱也要焚香祭拜、净手、要怀着无比虔诚的心里去翻阅。
你可能心里会认为都啥年代了还玩这一套,但是如果你仅仅把家谱当成了一本书,那就大错特错了。
至今,各地还有供奉家谱的习俗,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每逢春节就把家谱轴子请出来进行供奉,供奉的不是几本书也不是一个卷轴,祭拜的是祖宗,同样的你在卖家谱的时候,你卖的不是几本书,卖的是祖宗!
有些谱牒机构为了拓展业务,就会告诉修谱家族怎么筹集修谱经费的充当狗头军师的时候,就会灌输说“售谱收入”。
这个词不知道是谁总结出来,开创了家谱商品化的先河,但是很神奇的是竟然被很多家族接受了!当把家谱变成了商品的时候,那么家谱出现在旧书网、出现在废品回收站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修家谱的时候,经费不足,又不可能每户都有一套家谱的时候,怎么处理?
首先有祠堂的,可以将“天”字号的谱供奉在祠堂,“地”字号的家谱放在族长家,每一个房头房长都颁发一部家谱,这是按照祖制。另外有些对家族修谱贡献大,比如德高望重、对修家谱积极的出钱出力的人,又想请一部家谱回家,怎么办?
现在不是封建社会时期,家谱也不像之前,秘不示人。现在完全可以让这些人拥有家谱,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问题是:丁费都是掏的一样多,凭什么有些人有家谱有些人没有家谱?这就可以设置一个标准。比如参与修家谱积极出力的人经过谱务委员会成员表决是否值得拥有家谱。
如果有些族人比较忙在外地工作,但是对于修家谱又比较热心,积极的捐款捐物,那么可以设置一个标准线,超过多少金额的赠送一套家谱。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不是跟买卖家谱一样吗?错,买卖的是商品,捐赠是为家族做事,得到家谱是族人的一种回馈。形式一样,以钱易物,但是内涵完全不同。
山东本来就是礼仪之邦,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跪拜礼本来就是从古代遗传下来的一种礼仪,有可能在城市里很难看到这种情况,但是,每年过年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是很普遍存在的,特别是鲁西南地区,一个大家族的年轻人集体上门给长辈行跪拜礼,那场面很是壮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年过年的跪拜礼,这事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觉得存在即合理, 对于一些遗留下来的传统礼仪。
我们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单单从跪拜礼这事上。我还是非常支持的。传统文化礼节不能丢 跪礼从春秋时期甚至更早 延续到秦汉时期就是席地而坐坐在自己腿上躬身施礼 后来人们就把这礼节延续下来了齐鲁之地,礼仪之邦,国民中别处己断代的传承,在我们山东仍然在延续。古代的叩拜大礼,是跪拜天地君亲师,现代早已没有了君王,但人生天地间,感恩天地祖先教化,感思父母养育亲情,为之叩拜似也无不妥。
众所周知,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对传统的礼仪非常重视。逢年过节,给长辈行礼,这是传统,是每个山东人从小被熏陶的,从会跑就跟着父亲过年去拜年磕头,女孩跟着母亲(有的地方女孩可能不去拜年),这不是陋习,这更是一种传承,一种仪式,一种对祖先的敬仰和认可,对逝去先人的一种尊敬。
山东农村人挨家挨户磕头拜年除了给长辈行礼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会把家谱轴子挂出来供奉,而上面有的是这一姓的祖先和所有逝去的先人,所以跪拜的更是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先人。
除此之外,在山东很多地方,每当村里有人去世,基本上村里每户都会去给逝者去送点纸钱,磕个头(磕头也不是简单的跪下就拉到,分九拜礼、四拜礼,等等,甚至拱手放在哪边都有讲究),以表惋惜之情,这是习俗,也是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
什么是三代宗亲?
本文2023-11-15 20:57: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5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