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姓的来源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1收藏

时姓的来源是什么?,第1张

1、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宋国大夫来的封地时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时氏,子姓,出于殷。”

  《史记·殷本纪》云:帝喾之子契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契之十四世孙履(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商之旧都殷,管理殷商遗民。三监之乱后,武庚禄父兵败被杀。

于是周公奉成王之命,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其后裔宋大夫公子来,受封于时邑,子孙以邑为氏,后世尊称公子来为“时来”。

  清初王相所撰《百家姓考略》,以及江西《沙溪时氏家谱》(晋代时钧衡修)、河南《南阳时氏家谱》(明代碑刻)、陕西《山阳时氏家谱》(乾隆年修撰)、江苏《华阳时氏家谱》(嘉庆廿五年修撰)、四川《古蔺时氏家谱》(民国十八年续修)等众多资料中均有相似记载。

宋公子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时氏,世代相传至今,郡望陇西、巨鹿。该支时氏读音作shí(ㄕˊ),部分地方读音作chí(ㄔˊ)。

2、源流二

据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第183卷隋纪七之时德叡曰:“时姓,楚大夫申叔时之后”。 [5]  清末陈廷炜所撰《姓氏考略》引述了胡三省的说法。   时姓为“楚大夫申叔时之后”仅见于胡三省一说,遍考秦汉至唐宋传世之典籍均未发现有此记载。

上述说法,迄今未发现世系传承资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3、源流三

据南宋罗泌所撰《路史》载:时国(古旹国),嬴姓,灭于楚,因氏。《路史》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皇古之事,本为茫昧。泌多采纬书,已不足据”,又“皆道家依托之言”,“殊不免庞杂之讥”。

上述说法,迄今未发现世系传承资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4、源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汉族他姓改姓。今苗族、回族、满族、傈僳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时姓人口分布,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以“时”为姓,世代相传至今,人口较少。

扩展资料:

 时姓发源于今河南南部,而该地春秋时属楚,楚国一度十分强大,而时姓作为楚国公族,由于仕宦等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楚有零星散居。

在战国时代,像被孟子所推崇备至的齐国贤人时子,以及越国的谒者仆射时轨等,都是见诸史册的时姓杰出人物,这就说明,此际在齐(今山东北部)、越(今浙江一带)等国已有时姓人落籍。汉时有时农,以及寿春令、巨鹿郡(治今河北巨鹿)人时苗。

经河南商丘徙居于今甘肃临洮一带的时姓也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魏晋南北朝之际,在巨鹿郡繁衍的时姓发展迅速,并昌盛为时姓巨鹿郡望。同时由河南南部徙居今河南开封的时姓也繁衍得颇为兴盛。

以后全国各地的时姓也多由此三地分衍而出,由于中国人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之古训,多数时姓搬迁以邻近之地为主,举家远徙他乡者少,所以从此际至隋唐,邻近此三地的周边省份,如江苏、安徽、湖北、陕西、山西等地都有时姓人迁入。

北宋时,由于建都开封,故时姓陈留郡望依旧兴盛。南宋时,江浙一带之时姓名人渐多,由北方迁居江南之,地者也渐渐多起来,如时光、时建亨父子由河北大名徙居今江苏镇江。明初,山西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

清康乾年间以后,有河南、河北、山东之时姓闯关东谋生,并定居于东北三省。如今,时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为多,二省时姓约占全国汉族时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时姓

花园口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北3公里处,北依黄河,东临郑州黄河公路大桥,107国道由村穿过。据传,明朝此处为黄河渡口,许某在此建一座花园,故名花园口。辖核桃园、刘家堤、靳家堤、赵高庄、化庄、新村6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1850人,61名党员。耕地434公顷,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蔬菜。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360元。

京水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35公里处。据《辞源》载:“贾鲁河郑县以上谓之京水

”,因村当时建于京水之滨,故名。辖京水、兰坟、王庄3个自然村,18个村民组,3950人,128名党员,有回、汉两个民族,其中回族1000多人。耕地3207公顷,主要种植蔬菜、水稻、小麦。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673元。大庙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15公里处。据传,村原名黄埔庄,唐朝尉迟敬德在村西建了一座大庙,逐渐大庙代替了原村名。辖大庙、李拐、张庄、邵庄和小张庄5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2625人,99名党员。耕地1565公顷,主要种植蔬菜和水稻、小麦。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657元。

南月堤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北45公里处,临黄河大堤。此地原有许桃村、史家堤、桂家庄、许家堤四村,1938年国民党政府决花园口大堤,四村被冲毁。后四村逃荒的人回来合并一起,在月牙形的大堤南边建村,取名南月堤。辖赵兰庄和南月堤2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1140人,46名党员。耕地593公顷,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83元。

祥云寺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南7公里处。据传,唐初尉迟敬德在此建有祥云寺,明末王姓迁此定居,形成村落,以寺为村名。1938年国民党政府决花园口大堤,村被冲没。1962年重建,仍用原名。辖祥云寺和东岗2个自然村,2个村民组,574人,18名党员。耕地393公顷,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799元。

花园口镇

申庄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14公里处,紧临黄河大堤。据《申姓家谱》载:“明中期,申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取名申庄。”辖3个村民组,808人,34名党员。耕地50公顷,村建有鱼塘,以养殖业为主。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862元。

石桥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16公里处。村原建在索须河一座石桥两侧,故名。辖石桥、张桥和新石桥3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1520人,43名党员。耕地9067公顷,村建有鱼塘,以养殖业为主。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875元。

八堡村:八堡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10公里处。清光绪年间,因村建于黄河大堤上防汛修筑的堡房而得名。辖六堡、七堡、田河、八堡、小八堡、凌庄和于庄7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2222人,81名党员。耕地14867公顷,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从事养殖业。村办有企业。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775元。中国--荷兰奶牛示范中心和黄河生态旅游区在村北黄河滩区。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如今,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

其中包括吕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骆姓

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

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

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期,姜姓进入闽粤地区。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 

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参考资料:

-姜姓

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老的姓氏之一,有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姜姓源自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姓。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另外,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例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目录

姜氏起源

迁徙分布

姜姓名人姜子牙

姜小白

姜维

姜夔

姜才

姜立纲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姜桂题

姜镜堂

姜东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号

姜姓辈分

姜姓诸氏姜氏起源

迁徙分布

姜姓名人 姜子牙

姜小白

姜维

姜夔

姜才

姜立纲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姜桂题

姜镜堂

姜东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号

姜姓辈分

姜姓诸氏

展开 编辑本段姜氏起源

  姜姓起源有三: 1、炎帝神农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 炎帝神农氏

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1)、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辅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续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孙,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易为其他姓氏,姑且不论。夏商以来,姜姓,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显诸侯,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为 姜姓

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发源地,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金学孟曰:“其中一支西迁甘,史误为姜戎,其实为中原炎帝部落后裔”。 (2)、“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潘承祥语)”。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和封底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吕为姓。也有姜姓《左传-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为《左传》中第十五项用“通”记载之事):“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这些婚外恋活动,《春秋》载作“纯客观报告”状。如“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3)、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田和灭齐姜子牙后代西迁移西戎---姜戎一支,东渐入陕,公元前368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西汉以前,姜姓,其后代继续东归河南等地,不断繁衍发展,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西汉初,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西汉为充实关中人口,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关东大族迁至关中,姜氏望族被迫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遂世居天水(今属甘肃),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 (4)东汉末、三国---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后姜氏已有徙居到今四川者,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汉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发展繁衍中心(姜方语)”。两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乱,姜族纷纷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四川姜族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张友茂语)”。 (5)、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转汉中,入天水,继续融入姜姓发展繁衍中心地。便是蜀国北出汉中,西迁甘肃天水的那支,姜方为三国名将名臣----姜维后裔。其中天水姜维后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神翊后裔,为保血脉,继续远迁蛮荒之地,发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后沿海岸线西迁广西。 (6)、南宋末期---姜氏河南。姜方的先人,因忽必烈军团,远征大理国,姜族一部自广西北还中原故里---河南,融进当地姜族土著居民之中。明洪武年间---此支系继续在豫繁衍生息,复成望族。清---其一脉,就是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其一脉,迁往海岸城市青岛等地,暂居齐鲁境内。 (7)、其族人居小青岛,以捕鱼为生。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小青岛改名为“阿克那岛”。1898年夏,改名为“青岛百合”,或“百合绿岛”。姜先人退出该岛,去海岸内定居。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侵占了青岛,地名全换成日文名称。姜方曾祖父,因抗拒日本黑暗的殖民统治,而投身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牺牲。其祖父,于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一律将日文的名称改为中国的名称)前夕,“西返中土河南故地,形成现代姜方的河洛近祖(日不落语)”。当代,全国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东北、河南四大块姜姓聚集区。 姜姓图腾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编辑本段姜姓名人

姜子牙雕像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 姜子牙

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子牙

  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

  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 姜小白

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维

  (202年—264年)字伯约, 汉族,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姜夔

  (jiāng kuí 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

姜才

  (-1276)南宋末抗元将领。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埠市东南))人。宋德元年(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国兵力,以伯颜为统帅,大举南侵,姜才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扬州。元军尾随而至,姜才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战三里沟,战败元军,再战扬子桥,又获胜。激战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挥刀,所向披靡。

姜立纲

  (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他是中国明朝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

姜肱

  字伯淮,东汉彭城广戚人也。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二弟名声相次,亦不应征聘,时人慕之。肱尝与季江谒郡,夜于道遇盗,欲杀之。肱兄弟更相争死,贼遂两释焉,但掠夺衣资而已。既至郡中,见肱无衣服,怪问其故,肱托以它辞,终不言盗。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征君。肱与相见,皆叩头谢罪,而还所略物。肱不受,劳以酒食而遣之。后与徐稺俱征,不至。桓帝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中常侍曹节等专执朝事,新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欲借宠贤德,以释众望,乃白征肱为太守。肱得诏,乃私告其友曰:“吾以虚获实,遂藉身价。明明在上,犹当固其本志,况今政在阉竖,夫何为哉!”乃隐身遁命,远浮海滨。再以玄纁聘,不就。即拜太中大夫,诏书至门。肱使家人对云“久病就医”。遂羸服间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召命得断,家亦不知其处,历年乃还。年七十七,熹平二年终于家。弟子陈留刘操追慕肱德,共刊石颂之。

姜彭

  江苏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第一,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姜宸英

  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能诗文,工古文,善画墨,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姜宜

  如皋(今属江苏)人,清代女书画家,善墨兰及竹石,工诗。

姜思周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

姜炳璋

  象山(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

姜桂题

  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后投左宗棠,历任直隶提督、热河都统、兼毅军军统,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爵,袁死后,归附皖系。

姜镜堂

  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等。

姜东

  当代著名画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姜亮夫

  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

编辑本段姜姓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江苏连云港赣榆县志里面记载,姜姓,石桥镇居住,乃是姜子牙的后裔。

编辑本段姜姓堂号

  中华姜氏堂号大汇集 这是本人多年来收集的姜氏堂号:(目前已知堂号有56个,以下未尽录入) 堂 号 分布地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盐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 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後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後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编辑本段姜姓辈分

  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 《唐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系50世》 世运承先泽 光华继后如 家国文明远 廷贤任尔思 一邦登政仕 永绍吉人图 三伯从公久 天壁可为谟 子能辉前志 兆泰俊良储 井泉庄姜氏为接“储”字辈下延 储文茂胜永 大守志兴启 贤能道仲时 金常必正家(之) 迁至北京的姜姓氏族字辈,接“家”字辈下延: 书文仲永严 才丰志训贤 侯武德秀昌 丁书相信唐 英双乔如坦 祖士育卞恒 义全工画炽 海言东慧婵 姜姓合大成统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传衍庆 勋烈降昌 肇基建业 丹书训详 英才左汉 忠信相唐 封侯赐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辈: 1.循环用字字辈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派来进行循环 赣榆石桥镇姜家辈分:(……开知银 守先启厚 同月效贤 天伦红日…………)始于元时端祖,我辈厚字,祖父讲从姜太公算起,我是117代。

编辑本段姜姓诸氏

  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现在,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吕姓、许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章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卢姓、骆姓、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1]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话,姜姓的分支姓氏则达到247个。[2]

时姓的来源是什么?

1、源流一源于子姓,出自宋国大夫来的封地时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时氏,子姓,出于殷。”  《史记·殷本纪》云...
点击下载
上一篇:彭姓的家谱下一篇:用英语写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