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陈氏家谱辈分表顺序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往广西石桥居住。
陈瑞丰:又名佳隆,清朝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福、陈社受兄弟清朝同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世法:又名衍居,其子亚二、亚三兄弟清朝时同在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有益:明末清初时迁广西(时未婚)何地不详。
陈朝珊:又名番侯,官典史,其子陈亚元,明朝时同在钦州开盐埠并定居。
陈泰:又名无济,明嘉靖任官守御所,生子二,长子梦皆又名藩明,庠生,在福建生次子有皆又名东明任府禄,在江西活,后定居点地不详。
陈旭(又名日明)、陈早(又名日朝)、陈晏(又名日高)陈景(又名日华):兄弟三人在明朝咸化、弘治年间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三: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明、陈兆龙与陈亚三是叔伯兄弟,其兄弟也在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志顺:又名纯伯,清初迁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招弟:清朝时迁高州,生有一子曰陈允声,何地不详。
陈际泰:明朝时迁高州吴川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俊元:又名匡明,明朝往高州当参史,定居何地不详。
陈金陵:明朝嘉靖迁高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方龙:明末迁新兴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宁刚:又名湛雨,明末清初迁往陈村居住。
陈克三、陈成章、陈北胜兄弟父子清朝迁往陈村居住。
陈惠明:又名庆盛,清末迁往顺德居住,何地不详。
陈凤鸣:又名文光,清朝末迁往龙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达:又名遇亨,长子兴发、次子亚二,孙均榕,清朝迁往佛山居住。
陈士贵:又名焕华,清朝迁往南海三江司半岗村配妻黎氏生有子二:荣达、荣翰。
陈守经:又名捷五,明末清初时迁往佛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宝:又名开能,明末清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寿:清乾隆二十年在清远任官署,后随本官往浙江,生有二子,后情况不明。
陈进宝:又名载光,生二子:延器、延猷,清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寅:清朝母子二人迁往惠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松耀:又名显宏,清朝初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伟中:又名天佑,明朝迁往河南莲花庄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郎、已郎兄弟:明朝迁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聘: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瑞璋:生一子名清客,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第: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大成:又名敦集,号良时,清朝迁往广州天官里居住其子孙曾玄(另项详录)
陈维新:又名瑞龙,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立德:清朝迁往思贤滘口居住,何地不详。
陈元伟:又名彦亨明朝迁往四会贺岗居住(已认宗)
陈亚满:明末清初时迁往四会下茅村居住(已认宗)
陈可用:又名公成,子陈第,明嘉靖前后迁往四会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德:清朝迁往四会居住,何地不详。
燕山公迁往依坑后其孙景行再迁广宁中村(约崇祯年间)
陈凤鸣,子帝简,孙蛋家,曾孙广;陈凤位子贵德,清朝同迁黄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趾祖、陈光祖:原其祖由水坑迁榄岗,明末清初(公元1600年)再徙四会、曹埔。
陈东兰:明末清初时迁往黄岗竹州居住。
陈志远又名大水,子陈亚狗,孙陈统又名心斋,明嘉靖甲午科举人,湖北襄阳县知县,宁化县知县,明朝随父迁往怀集居住,何地不详。
陈殿阩:明朝迁往广宁冯兰村居住,子孙蕃衍。
陈二全:生一子亚成,清朝迁往榄江,后再迁往广宁,何地不详。
陈达天:又名智达,清朝迁往广宁居住,何地不详。
东长房陈永厚,子陈浒,明朝约公无功而返1400年多年时迁往广宁定居,子孙蕃衍。
东次房陈永厚,子三:一曰尚和又名仲贤,二曰尚贵又名仲达,三曰尚明又名仲联,孙曰志鲁,明朝时约公元1600年左右迁往何地不详。
陈长进:又名士广,明朝迁往肇庆五经里居住,生二子:一曰华保,二曰二保。
陈文斯:清朝生四子前在肇庆居住,后迁何地不详。
陈邦杰:又名朝英,清朝迁往肇庆西门石桥头居住。
陈翼:又名明申,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锡:又名缉五。生二子:一曰国材,二曰佐材,明末清初时迁往肇庆西门外居住。
陈公保:又名德贤,明朝迁往肇庆塔脚来紫坊居住。
陈著:又名启元,明朝迁往肇庆沙街居住,其子随母出嫁,何地不详。
陈聘达、陈聘荣兄弟,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秀然: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谟:又名恢绪,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戊受:明末清初迁往肇庆端州居住。
陈聚德:又名文远号慕村,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文升: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端贤: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国材:又名廷显号柱臣,清朝迁往肇庆城西住。
陈王政、陈王教、陈王敏三兄弟明朝迁往云浮杨柳附谷村居住。
陈德里:又名春升,配黎氏,清朝迁往禄步大迳居住。
陈燮和:又名位育,清朝迁往禄步大迳上选居住,生一子曰步魁。孙德昌、德光,曾孙:锦杨、锦荣、锦奇。
陈尔信:明朝迁往德庆北乡武垄居住。
陈仲清、显清兄弟俩:明朝迁往德庆北乡。
陈显祥、凤祥兄弟:明末清初迁往德庆北乡居住。
陈土英:又名聘千,明朝迁往德庆莫村墟贸易生意。
陈亚就:明末清初时迁入大迳居住。陈亚六、亚七兄弟俩:清朝迁往云南,何地不详。
陈伯宁:明朝迁往九源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杰荣,子宗盛,陈杰深又名亚呀,子家波、家文、家红:陈曾禧,子庭炎、庭槐、庭阶、庭六、庭七,清末其祖水坑迁往榄岗后徙迁德庆九市。
陈亚秤:明朝天启前后迁往新梁居住。
陈廷龄:又名达其,子登鳌,明末清初迁往金渡乡居住。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往广西石桥居住。
陈瑞丰:又名佳隆,清朝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福、陈社受兄弟清朝同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世法:又名衍居,其子亚二、亚三兄弟清朝时同在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有益:明末清初时迁广西(时未婚)何地不详。
陈朝珊:又名番侯,官典史,其子陈亚元,明朝时同在钦州开盐埠并定居。
陈泰:又名无济,明嘉靖任官守御所,生子二,长子梦皆又名藩明,庠生,在福建生次子有皆又名东明任府禄,在江西活,后定居点地不详。
陈旭(又名日明)、陈早(又名日朝)、陈晏(又名日高)陈景(又名日华):兄弟三人在明朝咸化、弘治年间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三: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明、陈兆龙与陈亚三是叔伯兄弟,其兄弟也在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志顺:又名纯伯,清初迁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招弟:清朝时迁高州,生有一子曰陈允声,何地不详。
陈际泰:明朝时迁高州吴川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俊元:又名匡明,明朝往高州当参史,定居何地不详。
陈金陵:明朝嘉靖迁高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方龙:明末迁新兴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宁刚:又名湛雨,明末清初迁往陈村居住。
陈克三、陈成章、陈北胜兄弟父子清朝迁往陈村居住。
陈惠明:又名庆盛,清末迁往顺德居住,何地不详。
陈凤鸣:又名文光,清朝末迁往龙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达:又名遇亨,长子兴发、次子亚二,孙均榕,清朝迁往佛山居住。
陈士贵:又名焕华,清朝迁往南海三江司半岗村配妻黎氏生有子二:荣达、荣翰。
陈守经:又名捷五,明末清初时迁往佛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宝:又名开能,明末清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寿:清乾隆二十年在清远任官署,后随本官往浙江,生有二子,后情况不明。
陈进宝:又名载光,生二子:延器、延猷,清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寅:清朝母子二人迁往惠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松耀:又名显宏,清朝初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伟中:又名天佑,明朝迁往河南莲花庄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郎、已郎兄弟:明朝迁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聘: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瑞璋:生一子名清客,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第: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大成:又名敦集,号良时,清朝迁往广州天官里居住其子孙曾玄(另项详录)
陈维新:又名瑞龙,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立德:清朝迁往思贤滘口居住,何地不详。
陈元伟:又名彦亨明朝迁往四会贺岗居住(已认宗)
陈亚满:明末清初时迁往四会下茅村居住(已认宗)
陈可用:又名公成,子陈第,明嘉靖前后迁往四会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德:清朝迁往四会居住,何地不详。
燕山公迁往依坑后其孙景行再迁广宁中村(约崇祯年间)
陈凤鸣,子帝简,孙蛋家,曾孙广;陈凤位子贵德,清朝同迁黄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趾祖、陈光祖:原其祖由水坑迁榄岗,明末清初(公元1600年)再徙四会、曹埔。
陈东兰:明末清初时迁往黄岗竹州居住。
陈志远又名大水,子陈亚狗,孙陈统又名心斋,明嘉靖甲午科举人,湖北襄阳县知县,宁化县知县,明朝随父迁往怀集居住,何地不详。
陈殿阩:明朝迁往广宁冯兰村居住,子孙蕃衍。
陈二全:生一子亚成,清朝迁往榄江,后再迁往广宁,何地不详。
陈达天:又名智达,清朝迁往广宁居住,何地不详。
东长房陈永厚,子陈浒,明朝约公无功而返1400年多年时迁往广宁定居,子孙蕃衍。
东次房陈永厚,子三:一曰尚和又名仲贤,二曰尚贵又名仲达,三曰尚明又名仲联,孙曰志鲁,明朝时约公元1600年左右迁往何地不详。
陈长进:又名士广,明朝迁往肇庆五经里居住,生二子:一曰华保,二曰二保。
陈文斯:清朝生四子前在肇庆居住,后迁何地不详。
陈邦杰:又名朝英,清朝迁往肇庆西门石桥头居住。
陈翼:又名明申,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锡:又名缉五。生二子:一曰国材,二曰佐材,明末清初时迁往肇庆西门外居住。
陈公保:又名德贤,明朝迁往肇庆塔脚来紫坊居住。
陈著:又名启元,明朝迁往肇庆沙街居住,其子随母出嫁,何地不详。
陈聘达、陈聘荣兄弟,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秀然: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谟:又名恢绪,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戊受:明末清初迁往肇庆端州居住。
陈聚德:又名文远号慕村,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文升: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端贤: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国材:又名廷显号柱臣,清朝迁往肇庆城西住。
陈王政、陈王教、陈王敏三兄弟明朝迁往云浮杨柳附谷村居住。
陈德里:又名春升,配黎氏,清朝迁往禄步大迳居住。
陈燮和:又名位育,清朝迁往禄步大迳上选居住,生一子曰步魁。孙德昌、德光,曾孙:锦杨、锦荣、锦奇。
陈尔信:明朝迁往德庆北乡武垄居住。
陈仲清、显清兄弟俩:明朝迁往德庆北乡。
陈显祥、凤祥兄弟:明末清初迁往德庆北乡居住。
陈土英:又名聘千,明朝迁往德庆莫村墟贸易生意。
陈亚就:明末清初时迁入大迳居住。陈亚六、亚七兄弟俩:清朝迁往云南,何地不详。
陈伯宁:明朝迁往九源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杰荣,子宗盛,陈杰深又名亚呀,子家波、家文、家红:陈曾禧,子庭炎、庭槐、庭阶、庭六、庭七,清末其祖水坑迁往榄岗后徙迁德庆九市。
陈亚秤:明朝天启前后迁往新梁居住。
陈廷龄:又名达其,子登鳌,明末清初迁往金渡乡居住。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往广西石桥居住。
陈瑞丰:又名佳隆,清朝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福、陈社受兄弟清朝同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世法:又名衍居,其子亚二、亚三兄弟清朝时同在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有益:明末清初时迁广西(时未婚)何地不详。
陈朝珊:又名番侯,官典史,其子陈亚元,明朝时同在钦州开盐埠并定居。
陈泰:又名无济,明嘉靖任官守御所,生子二,长子梦皆又名藩明,庠生,在福建生次子有皆又名东明任府禄,在江西活,后定居点地不详。
陈旭(又名日明)、陈早(又名日朝)、陈晏(又名日高)陈景(又名日华):兄弟三人在明朝咸化、弘治年间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三: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明、陈兆龙与陈亚三是叔伯兄弟,其兄弟也在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志顺:又名纯伯,清初迁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招弟:清朝时迁高州,生有一子曰陈允声,何地不详。
陈际泰:明朝时迁高州吴川县居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
佛满洲 正红旗,他塔拉 氏,祖籍在长白山以东 安楚拉库(今吉林省浑春市东北春化镇)。第三代祖‘罗图’时全家族投奔努尔哈赤,后来随龙进京,清朝康熙年间你们家族这支后人调回海城任职。
---------------------------------------------------------------
望台唐家洼 满族唐姓也是 他他拉 氏,只不过与四方台他塔拉 氏同姓不同宗。
您家这支唐姓的祖籍在讷殷江(今吉林省抚松县二道江镇东南),因此称“讷殷他他拉”。
您家祖上入关以前属佛满洲镶红旗,大约是在乾隆初年有一支被调入内务府任职,经过抬旗,从此成了镶黄旗。也是在乾隆年间您家这支又从北京内务府调任盛京内务府,专门管理皇家供品转运,因此搬到了海城(当时海城设有皇家仓库,专门点收由朝鲜进贡的物品)。
历史上您家这个他他拉 氏出过不少名人,如:光绪帝之妻 珍妃(即 恪顺皇贵妃)、谨妃(即 端康皇太妃)等。
如今您家的宗族在北京的后世子孙有属镶红旗的,也有属镶黄旗的。有的姓谭,有的姓唐。在沈阳的属镶黄旗,大多姓谭。锦州海城这边的属镶黄旗,大多姓唐。
你家的家谱应该问你们本村,同宗的亲戚,也许在哪个远亲家里呢?总之不大可能在外人手里。
或者去海城市或辽宁省图书馆,或历史档案管去查询。也许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也有主支的家谱。您家是大家族,上世纪80年代是作过统计的,应该有调查备案。我目前知道的只有这些,也是在以往辽宁省图书馆的地方文档中看到过,一段相关记录。要想知道的更详细还得下工夫去找。
满洲氏族通谱 很多图书馆都有,但这本书上只是列举了立有战功的家族名人名单,也就类似一个记功册,没有更详细的内容。仅靠这本书是不够的。还得结合其他书比如 八旗通志 清代海城八旗档案 等很多文献。
有各姓氏辈分书
孔姓主要起源于子姓,据记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不同家族的字辈蕴含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孔氏家族自始祖孔子之后形成最完整的族谱,在姓氏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同时孔姓也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姓氏,所以了解字辈排行后可以为按照顺序为孔姓宝宝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既代表着家族延续的标志,也有利于传统姓氏文化的传承。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3 姓氏辈分排名
同宗同族有辈分,同一姓氏不同族的辈分都排不了,不同姓氏的辈分更加排不了。
4 姓氏辈分排列表
:关于家谱全部字辈排行同一个姓氏全国各地也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
5 姓氏祖谱排序列表
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正宗始祖——张挥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氏正宗始祖——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氏正宗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氏正宗始祖——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魏姓正宗始祖——毕万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12、韩姓正宗始祖——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氏正宗始祖——席师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20、褚姓正宗始祖——褚师右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侯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褚师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挟
春秋时,邾子挟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3、宁氏正宗始祖——季亹
卫康叔传至卫成公时,其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后来他以邑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相传姓宁,这便是宁姓的来源。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26、许氏正宗始祖——许由
许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多以他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启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鲁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34、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骐
鲁哀公时,后裔汪骐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尊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
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称为尹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6 姓氏的排辈顺序
不同姓氏有不同字辈的排序,不同地方其字辈用字也是不一样的。如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但贵州毕节杨氏字辈就是: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自古以来,人们对取名择字都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在古代更有沿用字辈取名的习惯。杨姓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源于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
杨姓家谱字辈大全集1、湖北孝感杨氏字辈:文正炳有中和德,本利培成义道才;敬先祖如在其上,启后继换乎为新;荣华富贵运朝堂,永照世代真自强。
2、湖南永州迁入四川达州杨氏字派(部分):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3、山东临沂庄坞杨氏字派: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4、四川简阳杨晓初杨氏字辈:天映本其先,永春章荣昌;宗枝绍祖德,学尚佐家邦。简阳另一家之版本:天映本文朝,声大章荣昌;宗之绍祖德,学尚左家邦。
5、湖南龙山县杨氏字辈: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6、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龙桥杨氏字辈:法仁兴志,应文登学,世代光明显,荣昌庆永芳,正先维友,宗祖在贤。
7、四川遂宁市蓬溪县杨氏字辈:可继思鹏名,单光呸崇作,建绍宗辉成,修善立开,九在寿发,伦克多定先,德万休尚生,居守传年志,贤福官孝安。
8、湖南湘乡杨氏字辈: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9、安徽安庆杨氏字辈: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10、江苏六合杨氏字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11、辽宁抚顺杨氏字辈: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12、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13、广东汕尾杨氏字辈: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14、贵州毕节杨氏字辈: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7 姓氏族谱排序列表
孟姓文化之字辈
《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世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容姓排名第324位
中国四百大姓
1王 2李 3张 4刘 5陈 6杨 7黄 8吴 9赵 10周 11徐 12孙 13马 14朱 15胡 16林 17郭 18何 19高 20罗 21郑 22梁 23谢 24宋 25唐 26许 27邓 28冯 29韩 30曹 31曾 32彭 33萧 34蔡 35潘 36田 37董 38袁 39于 40余 41叶 42蒋 43杜 44苏 45魏 46程 47吕 48丁 49沈 50任 51姚 52声 53傅 54钟 55姜 56崔 57谭 58廖 59范 60汪 61陆 62金 63石 64戴 65贾 66韦 67夏 68邱 69方 70侯 71邹 72熊 73孟 74秦 75白 76江 77阎 78薛 79尹 80段 81雷 82黎 83史 84龙 85陶 86贺 87顾 88毛 89郝 90龚 91邵 92万 93钱 94严 95赖 96覃 97洪 98武 99莫 100孔 101汤 102向 103常 104温 105康 106施 107文 108牛 109樊 110葛 111邢 112安 113齐 114易 115乔 116伍 117庞 118颜 119倪 120庄 121聂 122章 123鲁 124岳 125翟 126殷 127詹 128申 129欧 130耿 131关 132兰 133焦 134俞 135左 136柳 137甘 138祝 139包 140宁 141尚 142符 143舒 144阮 145柯 146纪 147梅 148童 149凌 150毕 151单152季 153裴 154霍 155涂 156成 157苗 158谷 159盛 160曲 161翁 162冉 163骆 164蓝 165路 166游 167辛 168靳 169欧阳 170管 171柴 172蒙 173鲍 174华 175喻 176祁 177蒲 178房 179滕 180屈 181饶 182解 183牟 184艾 185尤 186阳 187时 188穆 189农 190司 191直 192古 193吉 194缪 195简 196车 197项 198连 199芦 200麦 201褚 202娄 203窦 204戚 205岑 206景 207党 208宫 209费 210卜 211冷 212晏 213席 214卫 215米 216柏 217宗 218瞿 219桂 220全 221佟 222应 223臧 224闵 225苟 226邬 227边 228卞 229姬 230师 231和 232仇 233栾 234隋 235商 236刁 237沙 238荣 239巫 240寇 241桑 242郎 243甄 244丛 245仲 246虞 247敖 248巩 249明 250佘 251池 252查 253麻 254苑 255迟 256邝 257官 258封 259谈 260匡 261鞠 262惠 263荆 264乐 265冀 266郁 267胥 268南 269班 270储 271原 272栗 273燕 274楚 275鄢 276劳 277谌 278奚 279皮 280粟 281冼 282蔺 283楼 284盘 285满 286闻 287位 288厉 289伊 290仝 291区 292郜 293海 294阚 295花 296权 297强 298帅 299屠 300豆 301朴 302盖 303练 304廉 305禹 306井 307祖 308漆 309巴 310丰 311支 312卿 313国 314狄 315平316计 317索318宣319晋 320相 321初 322门 323云 324容 325敬 326来 327扈 328晁 329芮 330都 331普 332阙 333浦 334戈 335伏 336鹿 337薄 338邸 339雍 340辜 341羊 342阿 343乌 344母 345裘 346亓 347修 348邰 349赫 350杭 351况 352那 353宿 354鲜 355印 356逯 357隆 358茹 359诸 360战 361慕 362危 363玉 364银 365亢 366嵇 367公 368哈 369湛 370宾 371戎 372勾 373茅 374利 375於 376呼 377居 378揭 379干 380但 381尉 382冶 383斯 384元 385束386檀 387衣 388信 389展 390阴 391昝 392智 393幸 394奉 395植 396衡 397富 398尧 399闭 400由
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23种,占总人口5661%。
人数在1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53种,占总人口9067%;
《中国四百大姓(上中下)》选取占全国人口总数97%、单姓人口在8万以上、位列中国姓氏排行榜前400位的400个姓氏
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374种,占总人口9680%;
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姓氏有717种,占总人口9771%;
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姓氏有1421种,占总人口9790%;
我国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姓氏有2400种,占总人口9793%;
《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共收录了23813个汉字姓氏。
一 方氏朔源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二、方氏概述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 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 直至近代, 几千年间都是名人辈出 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唐才子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状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学家方回,诗人方岳, 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等。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 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迁莆田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不少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如福清方氏,东莞方氏等等在莆田现在仍有方姓约6万人, 第12大姓, 在原莆田县地区为第7大姓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 多人 两宋代时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 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刘克庄曾云:"合天下诸方,无有如兴化方氏之盛也" 莆田历史上6大私人藏书的典范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由于科举盛况, 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 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
桐城方氏有三支, 为桐城第3大姓宋末,方德益由池口迁居桐城。传六世至方懋,方懋在县城择基建房,袭其先祖方法官职名,称“断事坊”,宏丽壮观,甲于全县。都谏王瑞题其门额曰“桂林”,取折桂登科如林之意,此即“桂林方”的由来。方氏另一旺族称“鲁谷共方”,其先祖约于宋末由徽州游猎来桐城定居,故又名“猎户方”。桐城还有一支方姓为会宫方 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直到当代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 如方学渐, 方孔炤、方维仪、方以智、方中通、方文,方孝标, 方亨咸,方苞, 方观承, 方维甸, 方竹圃、方宗诚、方东树、方守敦, 方孝岳,方东美, 方令孺,方圭德(舒芜),方鸿寿, 方子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学派", 而且还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 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 梁实秋曾不无夸张地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朱彝尊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 桐城方氏把方氏书香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 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苏,河南最多, 次为福建, 两湖, 两广, 云南, 四川,台湾, 海南, 上海,北京,天津,陕西, 东北, 山东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毫无人性的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被株连流放的也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 施, 汪等等 这次大灾难使我方姓元气大伤, 人口锐减 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 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 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 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 "方氏之显于周, 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 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方氏历代名人代表: 周大夫方叔, 汉名宦方储, 唐诗人方干, 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元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 明大儒方孝孺, 明大学者方以智, 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学家方东树, 近代革命领袖方志敏, 现代新儒家大师方东美,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 还有"方氏三圣": "墨圣"方于鲁, "联圣"方地山, "骨圣"方先之
三、郡望堂号
堂号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 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 正学堂, 朔源堂
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四、方姓历史悠久,名人精英层出不穷, 历代名人总数排38位,相对率(名人数/总人口)排第11名
古代名人:
方 回: 尧时的仙人 汉<<列仙传>>中介绍: 方回者,尧时隐人也。尧聘以为闾士。 炼食云母粉。亦与民人有病者隐于五柞山中。 夏启末为宦士,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泥掩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 开路神 门神
方 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名望如日中天 恭贺用语"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 储: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 干: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 生前未仕, 死后却名扬天下 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 身后识方干", 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 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 武定节度使, "郑王" 方太能征善战 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 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 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书家 白杜"万卷楼", 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 訚: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 腊:古徽州人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公"。后战败被俘,英勇就义。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学家, 藏书家 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
广西陈氏家谱辈分表顺序
本文2023-11-15 17:47: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