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1收藏

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位于哪个市哪个区,第1张

属于: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

黄河坛景区

黄河楼

黄河楼

黄河坛景区

黄河楼

“塞上明珠”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牛首、峡口两山对峙,黄河穿峡而过,山光水色相映,宛如开然铜镜,“青铜峡”由此而得名。青铜峡历史悠久,秦代起就有行政建置,属北地郡富平县地;清雍正二年设宁朔县。现全市辖6镇8乡3个农林场,共有104个行政村,24个居委会,有汉、回、满、蒙等16个民族,总人口24万人。海拔高度在1100-1700米,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

青铜峡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丰富的土地、水利、电力、矿产、旅游等资源。自然景观、工程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远近闻名。主要景点有:元代一百零八喇嘛塔,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府和广武口子门沟岩画,为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牛首山寺庙群、古渠首、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等诸多景点,吸引着万千游人争相观赏、流连忘返。

青铜峡市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灌便利,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优势,农业历来是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排在全区第一位,产量约占全区的十分之一,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区的六分之一,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县之一和自治区科技兴农试点市,获“全国林业百强县”殊荣。盛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肉奶、禽蛋、蔬菜、果品等各类农副产品。

全市四纵(109国道、小李公路、小邵公路、沿山公路)三横(吴青公路、小大公路、叶甘公路)7条主要公路已形成网络,包兰铁路穿境而过,并设有青铜峡、大坝、玉泉营三个火车站。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乡村道路硬化率达90%,村村通上了班车。

行政区划

青铜峡市辖8个镇:裕民街道;小坝镇、大坝镇、青铜峡镇、叶盛镇、瞿靖镇、峡口镇、邵刚镇、陈袁滩镇;连湖农场。

历史沿革

秦统一中国后,市境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东汉时仍属富平县。北魏太炎三年(公元436年)置薄骨律镇。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改薄骨律镇为灵州,青铜峡市属其管辖。北周属回乐县。隋属灵武郡。唐为回乐、灵武两县属地。宋初属灵州,咸平五年(1002年)地入党项,西夏置为顺州。元属宁夏府路灵州,隶甘肃行中书省。明属宁夏卫,隶陕西都指挥使。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宁夏府今市境分属宁朔县和灵州。同治十一年(1827年)设置宁灵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宁灵厅为金积县,辖黄河东及中滩。中华民国改宁夏府为朔方道(亦称宁夏道),仍属甘肃省。1929年宁夏道改建为宁夏省,青铜峡市属其管辖。1945年宁夏省建行政督察专员区,现市境属第一督察专员区,不久,此区撤销,仍属宁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省于1954年建立河东回族自治区,市辖金积县部分属河东回族自治区。同年秋,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甘肃省银川专区建立,市辖宁朔县部分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专区撤销,市辖地均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60年,宁朔、金积两县撤销,设置青铜峡市,驻青铜峡。1963年青铜峡市改为青铜峡县,驻小坝。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成立,青铜峡归属其管辖。1984年,撤销青铜峡县,恢复青铜峡市。

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独特 青铜峡市地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域的交汇地带,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2955小时,年平均气温摄氏83-86度,无霜期176天,年降水量2607毫米。

水利资源充沛 黄河流经青铜峡市58公里,年过境水量400亿立方米,自秦汉先后开掘的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干渠均从青铜峡境内引出,引黄灌溉条件得天独厚。地下水补给总量35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2亿立方米,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资源。

土地资源广阔 拥有耕地3266万公顷,农村人口人均3亩,宜林面积22万公顷,宜牧草地11066万公顷,宜渔水面39333公顷,国有未主。

电力能源充足 是宁夏的电力工业基地,有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大坝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302万千瓦的青铜峡水电厂和8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厂,年发电量1008亿度,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石灰石、水泥灰岩、石膏、烟煤、重晶石、砂砾、胶泥等,其中水泥灰岩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达13亿吨。

社会发展

交通便捷畅达 京藏铁路、大古铁路、109国道、石中高速公路横贯全市,距银川机场50公里,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56公里,青铜峡火车站是京藏铁路大型的客货运站。率先在全区实现了镇、村通硬化路面,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立体交通网。

服务设施完善 全市已形成以专业银行、地方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有5家分支机构承办外汇业务;城乡通信均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功能齐全,城区日供水能力达34000吨_日,供热能力134兆瓦,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对服务设施的需要。

工业实力雄厚 是自治区的重要工业基地,辖区内有青铜峡铝厂、大坝电厂、青铜峡水电厂等20多家中央、区属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各类工业产品达480余种。年产铝锭58万吨,碳素制品26万吨,铝型材5000吨,水泥230万吨。铝锭、铝型材、PVC树脂、水泥、烧碱、皮革、加气砌块、御马葡萄酒、老苗月饼等名牌拳头产品畅销区内外,法福来面粉荣获自治区名优产品称号,“西夏贡米”荣获99’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御马庄园葡萄酒荣登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宝座。

现代农业发达 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苹果、葡萄等农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市,形成了粮食、畜牧、蔬菜、食用菌、瓜果、桑蚕、肉蛋奶、水产品等八大农副产品基地,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2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5亿公斤,水果、蔬菜产量182万吨,食用菌栽培面积达22万平方米,总产量达600吨。贺兰山东麓是全国酿酒葡萄最佳种植生态区,被誉为中国的“波尔多”,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4万亩,5年内将发展到10万亩。规范化养殖水平处于全区前列,猪、鸡、牛、羊饲养量分别达45万头、300万只、48万头、65万只,奶牛饲养量13万头,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量大质优的原料来源。由此崛起了年加工优质小麦5万吨、优质水稻4万吨的法福来面粉公司和塞外香面粉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葡萄酒的御马酒业公司,年加工120万张优质滩羊裘皮的雄鹰皮草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周边县(市、区)均属引黄灌区精华地带,经济发达,资源富集,为投资者提供了充裕的原料保证。

旅游资源奇特 境内有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建造的古渠水系;有线条清晰、写意逼真的广武口子门岩画;有号称“宁夏小八达岭”之称的北岔口明长城;有西北最大最多的佛教庙群牛首山寺庙和始建于西夏时期排列奇特的108塔;有气势雄伟,蔚为壮观,集发电、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拦河大坝;有风光旖旎的库区鸟岛、金沙湾、黄河风情园;有颇具民族特色的回乡民俗风情园等众多旅游观光胜景。

投资政策优惠 在青铜峡投资置业,充分享受中央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优惠政策。

青铜峡一百零八塔

位于青铜峡大坝之西陡峭山坡上的108塔,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在此处的塔基里,曾发现过书有西夏文题记的千佛图帛画。佛塔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总计一百零八座,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数而得名。

一百零八塔,建在一排排被人工铲削成阶梯式的山崖上。塔基除最高处的第一行一座为方形外,第二行以下均为单层八角形须弥座。塔身除第一行一座较大,高35米外.其余的高度均在25米左右。塔体形制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行一座为覆钵形,面东开有龛门;第二行至第四形,为八角鼓腹尖锥形;第五行至第六行,为葫芦形;第七行至第十二行,为宝瓶形。所有塔体的外表均涂有白灰。由于从始建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其间后代曾多次维修,故塔体外裹的白灰也多达数层。揭去后代维修所抹的草泥白灰,可以看出在最早的一层白灰上,总有与喇嘛教有关的彩绘图案。

“108”,是佛教中惯用的数字。佛教认为人生有烦恼与苦难108种,为消除这些烦恼与苦难,规定惯珠要108 颗,念佛要108遍,敲钟要108声所以,108塔应该是那些捐资造塔的“功德主”为消除人生的烦恼与灾难而特意建造的。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功德主”为尊仰《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造。无论出于哪种想法,显然都与佛家惯用“108”这个数相关。

如此众多的塔体,按规律组合成群,不要说是在宁夏,就是在全国现存的古塔建筑中,也是罕见的。一百零八塔,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AA级景点。

2021年1月14日,农业农村部推介青铜峡市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20年1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青铜峡市榜上有名。

2020年10月20日,青铜峡市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0年8月24日,农业农村部推选青铜峡市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19年11月12日,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青铜峡市榜上有名。

2017年12月26日,农业部认定青铜峡市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6年7月,青铜峡市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10年2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青铜峡市为2009年国家园林城市。

从北京、大同进入右玉县,首先游览的是小南山森林公园,接着是县城西南的中陵湖旅游区、沿着省道虎山线,依次是贾家窑山松涛园、苍头河生态走廊、辛堡梁万亩林海、杀虎口古文化旅游区,由杀虎口进入内蒙古草原。

南山森林公园

位于县城之南、取“寿比南山”之意,面积40万亩,园内针阔花混交,乔灌草结合,景区通首20公里,园区内亭、台、坛、阁、花、灌、路、园,错落有致,有公仆亭、知春亭等,建成了占地面积38亩,蓄水量15万立方米的玉林湖,湖内有假山池塘、瀑布桥梁,登上小船可浏览湖内景色,景区内还建有民俗展馆,展出当地各种民俗饰物。

贾家窑山松涛园

坐落在县城以北,虎山线东侧,景区内以松柏为主四季常青,樟子松、油松、落叶松在山风中,松涛阵阵。革命烈士纪念塔就矗立期间,每逢清明、七一等节日,县城中小学都要组织师生前来缅怀英烈。

大南山

又叫贺兰山,当地人称大南山,坐落在县城西北,距县城6公里路程,大南山山势挺拔雄奇壮观,最高海拔1592米,山坡上各色树种交相辉映,极目远望,绿浪翻滚,山顶上的大墓和明代古碑向游人们讲述了一个千古之迷,古碑记载了北魏孝文帝进平城祭奠先祖的事实,据史书记载,魏都今陵就在右玉县境内。

苍头河生态走廊

沿着虎山线向北行进,有一片“林草茫茫、流水潺潺”的狭长地带,这便是苍头河生态走廊,景区属高原湿地,天然水系、河岸草地、乔灌木林带和缓坡状态的农田,形成了北方黄土高原独特的田园景观,景区内鸡、兔、鹧鸪、狍子、黄羊、狐狸、獾子时隐时行,是露营、传统农业生态观光、生态湿地保护观光的绝佳去处,也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

辛堡梁万亩林海景区

位于县城北部,虎山线一侧,总面积为14971亩,景区内建有观光六角铁亭,周围全部硬化、绿化、美化、景区内道路也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景区内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夏季置身林海,清风拂面,举目四望、林涛万顷,成为高品位的天然林风景旅游区。

中陵湖景区

地处县城西南,景区以中陵湖库区为主,建成集库区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景区内种植北京杨16万株,油松1100余株,樟子松3000余株,垂柳210株,仁用杏1500株,建成26亩多的苗圃一座,观摩亭两座,度假村一座,景区内山、水、林、亭、路相互配套,湖面波光涟滟,乘上游艇,可觅湖光山色的美景,湖内海产品丰富,游人可自行垂钓,品尝新鲜海味,已成为右玉周边地区旅游首先之地。

著名景区杀虎口,领略西口文化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接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杀虎口地势险要,东、西两山之间形成一条3300米长的狭长走廊,自成天然关口。清《朔平府志》云:“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也,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杀虎口又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清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清末年解关税还有13万两之多。明清时期,杀虎口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所谓“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作为古代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杀虎口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里雄伟壮观的古长城,保存完整的杀虎堡,栉比鳞次的烽火台,苍凉古朴的古战场,全省罕见的古道敞路坡,工艺精湛的古乐楼等,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杀虎口的大地上。这里是名符其实的“西口”。“走西口”不仅承载着晋商商帮的光荣与梦想,成长与艰辛,更铭写了山西人西口移民谋生的血泪悲情。杀虎口是明清山西历史的缩影,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

杀虎关古称参合口,唐朝称白狼关,宋朝称牙狼关。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刺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关”。

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

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关于杀虎口及右玉城在明朝时的重要性,由代宗颁赐水陆神祯一事足可看出。代宗朱祁钰是英宗被蒙古瓦剌俘去后继位的,他为祈祷上苍保英宗安全回来,许愿如打败瓦剌,英宗回来,愿将“水陆神祯”御赐给朔平府右玉县。后来于谦组织的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英宗被释,代宗遂派臣将“水陆神祯”颁赐给右玉,以谢神灵。“水陆神祯”就是皇宫中库藏的120幅稀世珍品,名贵的绘画。据说这些画多出自大唐贞观年间吴道子和阎立本之手。现在残存的部分珍品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馆内。

杀虎口和右玉城做为军事要塞,自古战火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但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场战争中,守军却在左右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坚守右玉城,长达8个月的时间,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场战争起因于“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汗之子辛爱的妾,她与辛爱部下的一个头目鬼混,被发现后慌忙投奔了明朝,当时的大同总督杨顺,为请功邀赏,将其送进京城。辛爱为此率部进攻杀虎口,然后包围了右玉城。杨顺见事情不好,后悔不该收留桃松寨,他向朝廷谎奏,蒙古辛爱部愿用白莲教起义失败后跑过去的汉人交换桃松寨。皇帝同意了放还桃松寨,但辛爱不但未退兵,反又加强了兵力,在进攻右玉城的同时,又向大同、宣府一带长城发起了进攻。

在蒙古兵多次强攻下,右玉城军民浴血奋战,右玉守将在作战中阵亡后,有一位姓尚名表在家休息的武将,自愿担任了右玉保卫战的指挥。他在此异常困难的情况下,除打退敌方进攻之外,还多次抓住有利战机,偷袭敌营。从九月坚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虽未被攻克,但城内军民几乎已绝炊断粮,可充饥的牛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

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明廷派兵部尚书杨博亲率大军来解右玉之围。蒙古兵见右玉城实难攻下,而明朝援军将至,便自动解除了对右玉城的包围,从杀虎口撤出长城。

这场战争之后,重新加固修缮了杀虎口和右玉城,及杀虎口一带的长城。并增加了守备兵额,大大提高了杀虎口的防御能力。

历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杀虎口。

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战争,造成北方长城以内生产极大破坏,各地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农民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西口(指山西省杀虎口。后泛指出长城西部各口去内蒙古西部各地),去归化”“觅食求生”。当时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走西口”的迁徙群体。加之清朝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兴寺庙,大量招徕山西、陕西、河北工匠和破产农民;明末,遭林丹汗兵祸,丁口锐减的土默特首领小顺义王为补充丁口和苏木(佐),不分民族破例纳丁编佐,以补足30个苏木(150户丁口为1个苏木)的缺额,山、陕流民纷纷前来加入蒙籍;随着清朝对蒙古封禁政策的松弛和历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破产农民队伍的不断流入,“走西口”的人渐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额济纳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续不断。解放后才结束了“走西口”的痛苦历史。

中央电视台2009年开年大戏《走西口》,以及电视连续剧《杀虎口》,均根据杀虎口真实史实改编。

人口:约2647万人

人口密度:109人/km2

黄河坛景区

黄河楼

黄河楼

黄河坛景区

黄河楼

“塞上明珠”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牛首、峡口两山对峙,黄河穿峡而过,山光水色相映,宛如开然铜镜,“青铜峡”由此而得名。青铜峡历史悠久,秦代起就有行政建置,属北地郡富平县地;清雍正二年设宁朔县。现全市辖6镇8乡3个农林场,共有104个行政村,24个居委会,有汉、回、满、蒙等16个民族,总人口24万人。海拔高度在1100-1700米,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

青铜峡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丰富的土地、水利、电力、矿产、旅游等资源。自然景观、工程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远近闻名。主要景点有:元代一百零八喇嘛塔,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府和广武口子门沟岩画,为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牛首山寺庙群、古渠首、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等诸多景点,吸引着万千游人争相观赏、流连忘返。

青铜峡市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灌便利,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优势,农业历来是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排在全区第一位,产量约占全区的十分之一,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区的六分之一,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县之一和自治区科技兴农试点市,获“全国林业百强县”殊荣。盛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肉奶、禽蛋、蔬菜、果品等各类农副产品。

全市四纵(109国道、小李公路、小邵公路、沿山公路)三横(吴青公路、小大公路、叶甘公路)7条主要公路已形成网络,包兰铁路穿境而过,并设有青铜峡、大坝、玉泉营三个火车站。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乡村道路硬化率达90%,村村通上了班车。

行政区划

青铜峡市辖8个镇:裕民街道;小坝镇、大坝镇、青铜峡镇、叶盛镇、瞿靖镇、峡口镇、邵刚镇、陈袁滩镇;连湖农场。

历史沿革

秦统一中国后,市境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东汉时仍属富平县。北魏太炎三年(公元436年)置薄骨律镇。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改薄骨律镇为灵州,青铜峡市属其管辖。北周属回乐县。隋属灵武郡。唐为回乐、灵武两县属地。宋初属灵州,咸平五年(1002年)地入党项,西夏置为顺州。元属宁夏府路灵州,隶甘肃行中书省。明属宁夏卫,隶陕西都指挥使。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宁夏府今市境分属宁朔县和灵州。同治十一年(1827年)设置宁灵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宁灵厅为金积县,辖黄河东及中滩。中华民国改宁夏府为朔方道(亦称宁夏道),仍属甘肃省。1929年宁夏道改建为宁夏省,青铜峡市属其管辖。1945年宁夏省建行政督察专员区,现市境属第一督察专员区,不久,此区撤销,仍属宁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省于1954年建立河东回族自治区,市辖金积县部分属河东回族自治区。同年秋,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甘肃省银川专区建立,市辖宁朔县部分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专区撤销,市辖地均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60年,宁朔、金积两县撤销,设置青铜峡市,驻青铜峡。1963年青铜峡市改为青铜峡县,驻小坝。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成立,青铜峡归属其管辖。1984年,撤销青铜峡县,恢复青铜峡市。

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独特 青铜峡市地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域的交汇地带,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2955小时,年平均气温摄氏83-86度,无霜期176天,年降水量2607毫米。

水利资源充沛 黄河流经青铜峡市58公里,年过境水量400亿立方米,自秦汉先后开掘的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干渠均从青铜峡境内引出,引黄灌溉条件得天独厚。地下水补给总量35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2亿立方米,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资源。

土地资源广阔 拥有耕地3266万公顷,农村人口人均3亩,宜林面积22万公顷,宜牧草地11066万公顷,宜渔水面39333公顷,国有未主。

电力能源充足 是宁夏的电力工业基地,有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大坝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302万千瓦的青铜峡水电厂和8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厂,年发电量1008亿度,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石灰石、水泥灰岩、石膏、烟煤、重晶石、砂砾、胶泥等,其中水泥灰岩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达13亿吨。

社会发展

交通便捷畅达 京藏铁路、大古铁路、109国道、石中高速公路横贯全市,距银川机场50公里,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56公里,青铜峡火车站是京藏铁路大型的客货运站。率先在全区实现了镇、村通硬化路面,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立体交通网。

服务设施完善 全市已形成以专业银行、地方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有5家分支机构承办外汇业务;城乡通信均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功能齐全,城区日供水能力达34000吨_日,供热能力134兆瓦,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对服务设施的需要。

工业实力雄厚 是自治区的重要工业基地,辖区内有青铜峡铝厂、大坝电厂、青铜峡水电厂等20多家中央、区属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各类工业产品达480余种。年产铝锭58万吨,碳素制品26万吨,铝型材5000吨,水泥230万吨。铝锭、铝型材、PVC树脂、水泥、烧碱、皮革、加气砌块、御马葡萄酒、老苗月饼等名牌拳头产品畅销区内外,法福来面粉荣获自治区名优产品称号,“西夏贡米”荣获99’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御马庄园葡萄酒荣登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宝座。

现代农业发达 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苹果、葡萄等农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市,形成了粮食、畜牧、蔬菜、食用菌、瓜果、桑蚕、肉蛋奶、水产品等八大农副产品基地,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2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5亿公斤,水果、蔬菜产量182万吨,食用菌栽培面积达22万平方米,总产量达600吨。贺兰山东麓是全国酿酒葡萄最佳种植生态区,被誉为中国的“波尔多”,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4万亩,5年内将发展到10万亩。规范化养殖水平处于全区前列,猪、鸡、牛、羊饲养量分别达45万头、300万只、48万头、65万只,奶牛饲养量13万头,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量大质优的原料来源。由此崛起了年加工优质小麦5万吨、优质水稻4万吨的法福来面粉公司和塞外香面粉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葡萄酒的御马酒业公司,年加工120万张优质滩羊裘皮的雄鹰皮草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周边县(市、区)均属引黄灌区精华地带,经济发达,资源富集,为投资者提供了充裕的原料保证。

旅游资源奇特 境内有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建造的古渠水系;有线条清晰、写意逼真的广武口子门岩画;有号称“宁夏小八达岭”之称的北岔口明长城;有西北最大最多的佛教庙群牛首山寺庙和始建于西夏时期排列奇特的108塔;有气势雄伟,蔚为壮观,集发电、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拦河大坝;有风光旖旎的库区鸟岛、金沙湾、黄河风情园;有颇具民族特色的回乡民俗风情园等众多旅游观光胜景。

投资政策优惠 在青铜峡投资置业,充分享受中央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优惠政策。

青铜峡一百零八塔

位于青铜峡大坝之西陡峭山坡上的108塔,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在此处的塔基里,曾发现过书有西夏文题记的千佛图帛画。佛塔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总计一百零八座,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数而得名。

一百零八塔,建在一排排被人工铲削成阶梯式的山崖上。塔基除最高处的第一行一座为方形外,第二行以下均为单层八角形须弥座。塔身除第一行一座较大,高35米外.其余的高度均在25米左右。塔体形制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行一座为覆钵形,面东开有龛门;第二行至第四形,为八角鼓腹尖锥形;第五行至第六行,为葫芦形;第七行至第十二行,为宝瓶形。所有塔体的外表均涂有白灰。由于从始建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其间后代曾多次维修,故塔体外裹的白灰也多达数层。揭去后代维修所抹的草泥白灰,可以看出在最早的一层白灰上,总有与喇嘛教有关的彩绘图案。

“108”,是佛教中惯用的数字。佛教认为人生有烦恼与苦难108种,为消除这些烦恼与苦难,规定惯珠要108 颗,念佛要108遍,敲钟要108声所以,108塔应该是那些捐资造塔的“功德主”为消除人生的烦恼与灾难而特意建造的。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功德主”为尊仰《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造。无论出于哪种想法,显然都与佛家惯用“108”这个数相关。

如此众多的塔体,按规律组合成群,不要说是在宁夏,就是在全国现存的古塔建筑中,也是罕见的。一百零八塔,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AA级景点。

2021年1月14日,农业农村部推介青铜峡市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20年1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青铜峡市榜上有名。

2020年10月20日,青铜峡市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0年8月24日,农业农村部推选青铜峡市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19年11月12日,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青铜峡市榜上有名。

2017年12月26日,农业部认定青铜峡市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6年7月,青铜峡市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10年2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青铜峡市为2009年国家园林城市。

区域概况  “塞上明珠”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牛首、峡口两山对峙,黄河穿峡而过,山光水色相映,宛如开然铜镜,“青铜峡”由此而得名。青铜峡历史悠久,秦代起就有行政建置,属北地郡富平县地;清雍正二年设宁朔县。现全市辖6镇8乡3个农林场,共有104个行政村,24个居委会,有汉、回、满、蒙等16个民族,总人口24万人。海拔高度在1100-1700米,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小坝镇, 邮政编码:751600 代码:640381 电话 区号:0953

  青铜峡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丰富的土地、水利、电力、矿产、旅游等资源。自然景观、工程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远近闻名。主要景点有:元代一百零八喇嘛塔,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府和广武口子门沟岩画,为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牛首山寺庙群、古渠首、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等诸多景点,吸引着万千游人争相观赏、流连忘返。

  青铜峡市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灌便利,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优势,农业历来是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排在全区第一位,产量约占全区的十分之一,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区的六分之一,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县之一和自治区科技兴农试点市,获“全国林业百强县”殊荣。盛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肉奶、禽蛋、蔬菜、果品等各类农副产品。

  全市四纵(109国道、小李公路、小邵公路、沿山公路)三横(吴青公路、小大公路、叶甘公路)7条主要公路已形成网络,包兰铁路穿境而过,并设有青铜峡、大坝、玉泉营三个火车站。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乡村道路硬化率达90%,村村通上了班车。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青铜峡市辖8个镇:裕民街道;小坝镇、大坝镇、青铜峡镇、叶盛镇、瞿靖镇、峡口镇、邵刚镇、陈袁滩镇;连湖农场。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秦统一中国后,市境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东汉时仍属富平县。北魏太炎三年(公元436年)置薄骨律镇。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改薄骨律镇为灵州,青铜峡市属其管辖。北周属回乐县。隋属灵武郡。唐为回乐、灵武两县属地。宋初属灵州,咸平五年(1002年)地入党项,西夏置为顺州。元属宁夏府路灵州,隶甘肃行中书省。明属宁夏卫,隶陕西都指挥使。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宁夏府今市境分属宁朔县和灵州。同治十一年(1827年)设置宁灵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宁灵厅为金积县,辖黄河东及中滩。中华民国改宁夏府为朔方道(亦称宁夏道),仍属甘肃省。1929年宁夏道改建为宁夏省,青铜峡市属其管辖。1945年宁夏省建行政督察专员区,现市境属第一督察专员区,不久,此区撤销,仍属宁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省于1954年建立河东回族自治区,市辖金积县部分属河东回族自治区。同年秋,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甘肃省银川专区建立,市辖宁朔县部分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专区撤销,市辖地均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60年,宁朔、金积两县撤销,设置青铜峡市,驻青铜峡。1963年青铜峡市改为青铜峡县,驻小坝。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成立,青铜峡归属其管辖。1984年,撤销青铜峡县,恢复青铜峡市。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独特 青铜峡市地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域的交汇地带,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2955小时,年平均气温摄氏83-86度,无霜期176天,年降水量2607毫米。

  水利资源充沛 黄河流经青铜峡市58公里,年过境水量400亿立方米,自秦汉先后开掘的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干渠均从青铜峡境内引出,引黄灌溉条件得天独厚。地下水补给总量35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2亿立方米,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资源。

  土地资源广阔 拥有耕地3266万公顷,农村人口人均3亩,宜林面积22万公顷,宜牧草地11066万公顷,宜渔水面39333公顷,国有未主。

  电力能源充足 是宁夏的电力工业基地,有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大坝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302万千瓦的青铜峡水电厂和8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厂,年发电量1008亿度,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石灰石、水泥灰岩、石膏、烟煤、重晶石、砂砾、胶泥等,其中水泥灰岩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达13亿吨。 [编辑本段]社会发展 交通便捷畅达 京藏铁路、大古铁路、109国道、石中高速公路横贯全市,距银川机场50公里,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56公里,青铜峡火车站是京藏铁路大型的客货运站。率先在全区实现了镇、村通硬化路面,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立体交通网。

  服务设施完善 全市已形成以专业银行、地方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有5家分支机构承办外汇业务;城乡通信均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功能齐全,城区日供水能力达34000吨∕日,供热能力134兆瓦,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对服务设施的需要。

  工业实力雄厚 是自治区的重要工业基地,辖区内有青铜峡铝厂、大坝电厂、青铜峡水电厂等20多家中央、区属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各类工业产品达480余种。年产铝锭58万吨,碳素制品26万吨,铝型材5000吨,水泥230万吨。铝锭、铝型材、PVC树脂、水泥、烧碱、皮革、加气砌块、御马葡萄酒、老苗月饼等名牌拳头产品畅销区内外,法福来面粉荣获自治区名优产品称号,“西夏贡米”荣获99’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御马庄园葡萄酒荣登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宝座。

  现代农业发达 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苹果、葡萄等农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市,形成了粮食、畜牧、蔬菜、食用菌、瓜果、桑蚕、肉蛋奶、水产品等八大农副产品基地,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2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5亿公斤,水果、蔬菜产量182万吨,食用菌栽培面积达22万平方米,总产量达600吨。贺兰山东麓是全国酿酒葡萄最佳种植生态区,被誉为中国的“波尔多”,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4万亩,5年内将发展到10万亩。规范化养殖水平处于全区前列,猪、鸡、牛、羊饲养量分别达45万头、300万只、48万头、65万只,奶牛饲养量13万头,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量大质优的原料来源。由此崛起了年加工优质小麦5万吨、优质水稻4万吨的法福来面粉公司和塞外香面粉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葡萄酒的御马酒业公司,年加工120万张优质滩羊裘皮的雄鹰皮草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周边县(市、区)均属引黄灌区精华地带,经济发达,资源富集,为投资者提供了充裕的原料保证。

  旅游资源奇特 境内有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建造的古渠水系;有线条清晰、写意逼真的广武口子门岩画;有号称“宁夏小八达岭”之称的北岔口明长城;有西北最大最多的佛教庙群牛首山寺庙和始建于西夏时期排列奇特的108塔;有气势雄伟,蔚为壮观,集发电、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拦河大坝;有风光旖旎的库区鸟岛、金沙湾、黄河风情园;有颇具民族特色的回乡民俗风情园等众多旅游观光胜景。

  投资政策优惠 在青铜峡投资置业,充分享受中央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优惠政策。 [编辑本段]青铜峡一百零八塔 位于青铜峡大坝之西陡峭山坡上的108塔,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在此处的塔基里,曾发现过书有西夏文题记的千佛图帛画。佛塔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总计一百零八座,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数而得名。

  一百零八塔,建在一排排被人工铲削成阶梯式的山崖上。塔基除最高处的第一行一座为方形外,第二行以下均为单层八角形须弥座。塔身除第一行一座较大,高35米外.其余的高度均在25米左右。塔体形制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行一座为覆钵形,面东开有龛门;第二行至第四形,为八角鼓腹尖锥形;第五行至第六行,为葫芦形;第七行至第十二行,为宝瓶形。所有塔体的外表均涂有白灰。由于从始建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其间后代曾多次维修,故塔体外裹的白灰也多达数层。揭去后代维修所抹的草泥白灰,可以看出在最早的一层白灰上,总有与喇嘛教有关的彩绘图案。

  “108”,是佛教中惯用的数字。佛教认为人生有烦恼与苦难108种,为消除这些烦恼与苦难,规定惯珠要108 颗,念佛要108遍,敲钟要108声……所以,108塔应该是那些捐资造塔的“功德主”为消除人生的烦恼与灾难而特意建造的。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功德主”为尊仰《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造。无论出于哪种想法,显然都与佛家惯用“108”这个数相关。

  如此众多的塔体,按规律组合成群,不要说是在宁夏,就是在全国现存的古塔建筑中,也是罕见的。一百零八塔,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AA级景点。

先来听一首诗:“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很显然,这是跟《红楼梦》有关系的诗。这位诗人看的是一部有头有尾的《红楼梦》。《红楼梦》里包含着“金玉姻缘”的故事。他看到故事里面“金玉姻缘”“聚如春梦”的情景,也看到了“散如烟”的结局。《红楼梦》一开始就讲,在天界有一块大石头,后来被一僧一道带到了人间,随着贾宝玉在人间经历了一番离合悲欢、兴衰际遇,最后又回到了天界,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有个空空道人看到回归山下的石头,上面出现好多文字,这个文本就是《石头记》。空空道人把它改名为《情僧录》,带到人间,这个文本又有了其他的名字,其中一个名字就是《红楼梦》。写上面那首诗的人读过全本的《红楼梦》,他用诗歌来陈述他的印象,发出他的感慨。

有人会说,这个人读了《红楼梦》,有头有尾,写了首诗,这有什么稀奇啊?我就读过《红楼梦》,我读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就有头有尾。但你要知道写这首诗的人,可不是当今的人,是清朝乾隆时代的人。这个人叫富察明义,字我斋。他是乾隆朝初期的一个不太得意的贵族后裔,他祖上曾经风光,但是到他这一代,他只当上一个小官,在清宫的上驷院,就是养马的地方,俗称御马园,当“执鞭”的一个小官。御马园就是为皇帝养马,给皇帝备马,皇帝要用马的时候,派人跟着,这样一个机构。这个人官运不济,但是喜欢读书,喜欢写诗,他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一个集子,叫做《绿烟琐窗集》。

他的诗水平不高,没有很多人欣赏,估计是自个儿抄出来,自我欣赏,或者在亲友之间,小范围流传一番。但是这个《绿烟琐窗集》,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这本《绿烟琐窗集》穿越沧桑的岁月保存下来了,就在北京图书馆里,可以去借阅、研究。《绿烟琐窗集》里面有关于《红楼梦》的诗,不止一首,是一组,有二十首,刚才我念的就是这二十首之一。可见富察明义他当时在乾隆朝读过一个有头有尾的《红楼梦》。为什么我说它不是你现在所熟悉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呢?这个《绿烟琐窗集》,它里面那些诗的写作年代,是可以推敲出来的,写得最晚的诗,据专家考证,不会晚于乾隆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81年。

这本诗集里的诗大体上是根据年代来排列,《题〈红楼梦〉》这二十首诗,排在诗集的当中,可见比刚才我说的专家考据出来的最晚的诗,时间还要早一些。可是我们大家现在所熟悉的一百二十回的本子,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它是在明义的《绿烟琐窗集》编成了之后很久。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红楼梦》,是程伟元和高鹗--程伟元是个书商,高鹗是个文人--他们两个合作,把大体上是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和高鹗续的四十回,合在一起,用活字摆印的方式印刷流布的。

那么这事发生在哪一年呢?他们第一次印刷,是在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刚才我告诉你了,明义的《绿烟琐窗集》最后一首诗它不晚于乾隆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81年,而程伟元、高鹗他们传下来的一百二十回本子,是出现在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跟《绿烟琐窗集》里面诗的时间上至少差了十年。那么排在《绿烟琐窗集》当中的这二十首《题〈红楼梦〉》诗,还早于乾隆四十六年。所以明义所看到的完整的有头有尾的《红楼梦》,不可能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本子,他不可能看到高鹗的续书,因为高鹗那个时候还没续书呢!他看到的应该是另外一个有头有尾的《红楼梦》。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一直听人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不完整,是残缺的。你现在抛出这么一个材料,让我吃了一惊,原来早在程、高本一百二十回出现之前,就有一个完整的《红楼梦》了,而且这个《红楼梦》还有人读过,比如说富察明义他就读过,读完以后,他还用二十首诗表述了自己的感想。这是怎么回事?你光举出上面那首诗,还不足以说服我,他看到的是有头有尾的全本《红楼梦》,你能不能再举一首?那我就再举一首。刚才那一首是这组诗的第十九首。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第二十首是怎么写的。

第二十首他是这样写的:“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什么意思呢?曹雪芹书里面写的贾氏宗族的生活,是馔玉炊金,他们吃的饭可以比喻成玉,他们做饭的动力,可以比喻成金,他们馔玉炊金,过的是豪华不堪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很久,未几春,没有经过几个春天。

我们立刻就回忆到,我们所读过的《红楼梦》的前八十回,里面说得很清楚,“三春去后诸芳尽”,“勘破三春景不长”,书里面写荣华富贵的生活也就是三年时间,显然富察明义他既看到了前八十回里面三个春天锦衣玉食的生活,他还看到了八十回之后,看到了小说里面的主人公--王孙公子贾宝玉,最后是什么形象呢?“瘦损骨嶙峋”,最后瘦得不成样子了。“嶙峋”本是形容石头带棱带角,拿来形容人瘦,就是没有一点脂肪了,肌肉都已经耗尽了,整个就是皮包骨头了。他看到了完整《红楼梦》后半部分故事里面的贾宝玉,这个王孙--贾宝玉当然是属于王孙公子范畴的人物,他是荣国公的后代--就瘦成了一个怪样子,潦倒不堪。

大家想一想,如果他只看到了八十回,贾宝玉会是这样的形象吗?在前八十回的后面,比如说七十八回,曹雪芹还写到了贾宝玉的形象,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这样一个细节?贾宝玉在大观园里面行走,跟着两个丫头,一个麝月,一个秋纹。当时大观园已经被抄检过了,贾宝玉最心爱的丫头晴雯,已经被撵出去,而且死掉了。贾宝玉当时身心受到了很沉痛的打击,但是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是什么形象呢?

是“瘦损骨嶙峋”了吗?不是。他写在大观园里行走的时候,贾宝玉觉得热,就把外头的大衣服脱了,脱了之后,露出底下穿的大红裤子,这个大红裤子是谁给他做的呢?是晴雯的针线活。人亡物在,秋纹和麝月也很感慨,这时秋纹就有一句话,形容贾宝玉,她说这个大红的裤子,配你那个松花色袄儿,就越发显得你是靛青的头,雪白的脸。靛青的头,就是头发是非常健康的青黑色;雪白的脸,说明脸是很丰润、白皙的。哪里是瘦骨嶙峋呢?

可以肯定,富察明义看到了全本《红楼梦》后面,贾宝玉“瘦损骨嶙峋”的形象。在高鹗的四十回续书里面,贾宝玉也没有“瘦损骨嶙峋”啊,虽然后来出家了,大雪天里面,他到码头上,跪在他的父亲贾政所坐的船前,披着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没有说他瘦成皮包骨头。很显然,富察明义所看到的全本《红楼梦》,跟你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不一样,他也不是仅仅看到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他看到了全书后面贾宝玉的形象,是潦倒不堪的。

现在我们看古本《红楼梦》,虽然八十回以后看不到了,但可以看到脂砚斋的一些批语,脂砚斋提及贾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沦落,引用了八十回后的曹雪芹的原文,叫做“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酸齑,就是酸菜渣子。过去北京腌制的酸菜,腌完以后,把菜捞出来,剩下的那些烂渣子。他穷困到了抓那个渣子吃的地步;到了下雪的寒夜,没有办法御寒,不知哪儿捡的一个破毡子,就围在身上,是那么一种不堪的景象。这样的内容,跟“瘦损骨嶙峋”是对榫的。

富察明义看到过全本《红楼梦》。因此我可以得出结论,不是曹雪芹没有把《红楼梦》写完,不是曹雪芹他写到八十回,他就写不下去了,就停笔了,或者他想写,可是力不从心,或者没写到最后一回,他就死掉了,不是的。曹雪芹虽然死得比较早,四十岁的样子就死了,但是他是把《红楼梦》大体上写完了。他有一个有头有尾的稿本。可能还没有统稿,有些地方还缺少一些部件,比如说第七十五回,他缺几首中秋诗,还有一些地方前后有点儿矛盾,还没有来得及剔除那些前后矛盾的毛刺,没有把整部文稿完全修订好,但是就人物的命运发展来说,故事情节的流动来说,他已经完成了这部书稿。有这样一个原本的《红楼梦》,完整的《红楼梦》。

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属于: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黄河坛景区黄河楼黄河楼黄河坛景区黄河楼“塞上明珠”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牛首、峡口两山对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