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赵氏以下辈分出自哪一分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1收藏

求教赵氏以下辈分出自哪一分支?,第1张

  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赵姓族谱的基本格式

  赵姓族谱虽有以上种种类型,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简易家谱,到族谱、支谱、房谱,再到宗谱、统谱等联宗合纂的演进过程。同样,族谱的修撰格式也有一个从简单谱系、谱表到体例完备的发展过程。就现存清代、民国时期的赵姓族谱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谱序。这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外族人写序通常是当朝、当地的名人,或是与家族有特殊关系的人。谱序跋的内容大致是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渊源传承,有的谱中还阐发一些修谱理论。随着族谱撰修的次数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谱,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况是续修次数越多,谱序就越长,谱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是谱例,即修谱凡例,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体例、领谱和族谱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间所修的《天水堂赵氏合修族谱》凡例共有20则。《山阴华舍赵氏宗谱》除录旧谱凡例外,还新增凡例若干条。

  三是先世考与遗像赞。主要考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和分支迁徙情况,尔后是把本家族中最显赫、有德行功业的先祖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这方面,民国年间所修的《东莱赵氏家乘》最具典型。不仅考述文字简明清晰,祖像的绘制也十分精美。在说明本脉出于蜀汉顺平侯赵云,世居成都府红花市之后,用四言联句表达家族的迁徙、兴盛情况,颇有特色:“聿维我谱,俱详历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迁莱,郡城安宅,嘉靖开科,隆万任职。伯镇封疆,仲总六卿,武勋相业,朝廷所荣。愿绍前烈,德言与切,绵长先泽,睦族敦宗。”另外,赵宋皇室后裔的族谱大多载录《太祖遗训》一文。

  四是恩荣录。主要刊载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员对家族或家族成员的封赠文字和匾额。山阴华舍谱中有御印、御押,东莱赵氏有“诰命”、“封赠”、“荫袭”、“旌表”四项。

  五是家法族规。清末民初所修的赵姓族谱中,一般都是旧规、新规分列,内容庞杂,财产婚姻、祖业管理、家族往来,举凡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且各个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侧重,但都不离敬宗收族这一核心内容。

  六是祠堂坟墓。赵姓对祠堂、祖坟的修建历史、建筑规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详尽记载,有些谱中配有简单的绘图。其中大量内容是有关宗祠的管理规章,如山阴华舍赵氏谱中有“宗祠条规”、“陵祭条款”、“宗祠禁约”、“宗祠祭典”、“宗祠仪注”、“六陵仪注”、“宗祠仪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联额”,另外还有历代相关的碑文、记颂等。

  七是世系。这是赵姓族谱中的主要内容,占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两种形式,一是世系传录,即从一世祖开始到修谱日期止,家族成员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简要阅历、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赠等情况;另一种是世系表或世系图,即以图表的形式记载该家族的血缘传承情况。在笔者所见的赵姓族谱中,后一种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传记,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以及年谱等多种形式。传记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与地方志的体例大体一致。

  九是仕宦录,或称科第录,登载赵姓族内历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单,并简要记载他们的业绩及著述。

  十是族产,包括祀田、祖山、义庄、庙产、房屋等。赵姓族谱对这一点相当重视,族田、祖山都写明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同时《还记载族产的数量、买卖情况、管理细则、收支账目以及经营租佃。

  十一是艺文或名迹录。收录赵姓族人或与家族相关的各种著述诗文。名迹录则是记载与赵姓家族相关的名胜古迹、山水桥梁、庵寺书院和亭台堂舍等。

  十二是字辈谱与领谱字号。

  是这个吗?

主编:第六世:焦忠

编委:第七世:焦世雄、焦礼宗、焦子忠、焦效良、焦来柱、焦三福

第八世:焦映红、焦富刚、焦珍宝

第九世:焦振华(执笔人)

一、源流

焦(Ji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上古神农氏后裔,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建立焦国(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所载,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之焦城),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之后遂以国名为姓。

3、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春秋时许灵公迁焦,其后以地名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①据《通鉴》所载,南安(今陇西县)焦姓出自氐人;②据《华阳国志》所载,南中夷四姓有焦,别为一派;③西夏人中有焦姓;④清满洲八旗姓党佳氏,后改为焦;今满、土家、蒙古、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⑤根据《华阳国志》上记载,古代南中夷(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另为一派。得姓始祖:焦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与王族外,还分封前代圣贤之后,经查访,他找到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就将其封于焦,建立焦国,因其位伯爵,故世称焦伯。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吞并,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氏,称焦姓。

二、迁徙

始建于西周初年的焦国,春秋时灭于晋,于是子孙纷纷出奔,或北渡黄河进入山西,或西徙陕西,或向东北方向的河北、山东播迁。先秦时期,焦氏人史书不显,表现沉寂。西汉时,见诸史册之焦氏除梁(今河南省商丘)人焦延寿外,还有在《田延年传》中稍微提了一下的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富人焦氏。东汉时,入载史册者有焦触、焦和、焦永,还有庐江(今属安徽省)人焦仲卿,曾任河东太守的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焦贶。这些资料表明,此际焦氏除继续繁衍于北方外,已向长江以北之安徽,长江以南之浙江等地定居。繁衍于北方的焦氏,逐渐发展成为河北中山(今定州)、广平(今鸡泽东)以及陕西冯翊等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有河东(今山西省夏县)人焦先,梁人焦宝愿,安定(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人焦嵩,南安(今甘肃省陇西)人焦遗、焦楷父子及氐人之后焦明、焦度父子。说明此际社会动荡造成焦氏南迁外,更多的焦氏经陕西避兵火于宁夏、甘肃一带。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上述焦氏之郡望繁衍更胜。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造成焦氏人口锐减,但其繁衍播迁却是呈小规模、无序状扩散,原因是藩镇割据或各国分立。宋靖康之耻后,焦氏避居江东,繁衍于今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宋理宗时,有焦炳炎由安徽宣州迁居浙江嘉兴。宋末元初,焦氏又不得不播迁于更广泛的南方其他诸省。明初,山西焦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之际,焦氏人家分布于江南各地,同时人才辈出,声誉显赫。

三、始祖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木有本而叶则茂,水有源而流则长。

追宗溯源,乃我中华民族之美德,口口相传:吾祖上兄弟五人,从陕西迁往庄儿下,兄弟五人一路西行,同行者还有一青年(家中丫环所生),一个先定居于甘谷县的焦家庄,两个和那青年在李坡(另一说为先落户在焦家湾,分家时一支迁至李坡,现为通渭县榜罗镇所辖)扎下了,一个继续西行在兰州焦家庄安了家,一个西行至河西一带,从现有资料判断很有可能是永昌县焦家庄。李坡焦氏分一支,包括那青年之后一同迁至庄儿社。

迁息路线图共有以下9种:洪洞大槐树-河南-陕西-庄儿下;洪洞大槐树-河南-焦家湾-李坡-庄儿下;洪洞大槐树-河南-李坡-庄儿下;另外3种为从洪洞大槐树迁至陕西;还有3种可能是焦国破城逃于陕西发迹,饥荒年西上。

从迁移路线来看,后代迁移方向:第一条,继续西迁,走完祖先没走完的路从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新疆来看又是一条丝绸之路的延伸。通渭、定西、武威、酒泉、新疆等地,延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第二条,回迁河南、陕西等省份,主要是走向城市。所以说,再过几代,庄儿下绝对是我焦氏家族的又一发迹之地,可见编此家谱之重要性,望吾祖一脉能铭记心头。

我焦氏家族不忘先祖口传遗训,历代先祖安分守己,勤劳为本,耕读传家,繁衍生息三百五十余年,至今约达二十世,本支焦氏自始祖已达十世,枝繁叶茂,迁居各地,为让后人了解历世先祖名讳,家乡居住、人口发展情况,传流后世、万古流芳、便于续谱,故梳理整编本族家谱,希吾族后人铭诸肺腑。

四、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焦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记载:望出中山、广平、冯翊。吾始祖通渭县。

五、堂号

因祖上起家于三间草堂,故堂号为“三间草堂”。

六、分布

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6%。焦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28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近几年由于苦于资料缺希,没有一个准确的焦氏人口数量以及分布情况。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吾始祖所在地庄儿下(常河镇绽沟村)焦氏人家共计77户,占全村户数的278%,以每户5人的标准家庭推算,约385余人,因此次普查户主以从事农业的家庭成员,所以有配偶为户主登记的可能,人口占比应大于278%。从家谱可以数出,民国时期每房都有迁居定西的有6户,现后代分支较众,同时分迁全国各地居住生活;政策性迁出3户人(焦维忠之长子、三子、小女),他们之后一支又迁居临潭县,改革开放后至今自主性迁出19户之多,其中:新坟地一支外迁6户;约5户迁向城镇生活工作,他们之后也有定居异地者。先后从这片土地走出的焦氏有28余户,其后代约200人左右。绽沟村为常河焦氏人口聚住之地。

始祖之根李坡(榜罗镇李坡村)焦姓共55户,占全村户数的285%,人口约275人,比重应大于285%。相邻焦氏大村南坡,焦氏共117户,占全村户数的398%,人口约585人,比重就大于398%。

全省的焦姓人口最众者为通渭县,而通渭最众者为榜罗镇,共有367户焦氏之家,约1617余人,焦姓户占村10%以上者从多到少分别为陈尧村、南坡村、李坡村、绽沟村、岔口村。

七、家风

受老子美学思想严重,从历史至今均以农耕为生存之首者多,史册名流不多,后世为人处事,言谈举止,多以老子的消极辩证主义影子。祖上有焦先拒官(焦先,汉末隐士。字孝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孑然无亲。见汉室衰,遂不语。露首赤足,结草为庐,食草饮水,饥则为人佣作,不冠不履,魏国建立,太守贾穆、董经均往探视,与食不食,与语不语。平时不践邪径,见妇人即避去,不取大穗,数日一食。或谓曾结庐于镇江谯山(即今焦山)。传说死时百馀岁。参阅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下﹑晋葛洪《神仙传》。后因以指有道的隐士。)后世有焦维忠,时辖文树乡政府时,政府三次做工作,让其担认村支书,但其拒绝,后乡镇领导说“他是宁折不弯的人”。

最重要的一点,吾焦氏一直是书香门弟,想当年焦先拒汉入朝为官,当时是拜贤为相,贤者,贤达也;吾姐祖之后也是人才济济,粗略统计,秀才2位,大学生8人,高中初中者居多。可以自豪的是吾焦氏不重男轻女,也重视女子教育。参军更是吾焦氏之荣耀,除拒当国军之外,在解放事业和军队建设中出尽绵薄之力,在教育事上更是一丝不苟。据不完全统计5人参军,2人转干;大专以上学历者5人,参加工作的5人,从事教育的3人。

八、家规

第一条:尊祖敬宗,和亲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第二条:祠宇修整,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驰,有违祖训。

第三条: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第四条:孝敬父母,尤为至上,毋致逆反遗弃,有丧道德。

第五条: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欺人,有失大礼。

第六条: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第七条:周穷恤孤,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失良知。

第八条:男婚女嫁,同姓不许,毋致胡作非为,有**理。

第九条:希珍古宝,丧家财物,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第十条:国家法纪,不可违犯,毋致以身试法,有悔终身。

九、字靠

字靠不再另编,有心者谨遵河南焦家庄《焦氏族谱辈数字》,无者云云众生,寥寥几十年,也无防大事,不必苛求。

《焦氏族谱辈数字》:

和 云 麟 中 祥 锡 延 顺 保 昌

宏 福 江 德 润 国 英 继 庆 常

前 发 廉 守 礼 荣 贵 积 贤 方

姓下第一字:

祥 锡 延 顺 保 昌

宏 江 润 国 继 常

前 廉 守 荣 积 方

姓下第二字:

和 云 麟 中

福 德 英 庆

发 礼 贵 贤

以上“字”自第十一世启用逐字排起,每字一世人,或选第一字或第二字为名字,以满足现代个性化起名需求,单名不再苛求,但不能与祖上相冲。

十、宗祠

清道光十五年,我先祖以孝道为本,在村东北隅修建焦氏宗祠一座,有正殿、配殿、山门各三间,殿宇巍峨壮观,富丽堂皇,院内外翠波参天,内供历世神主、山门前有一鱼塘,塘四周杨柳环抱,杨青绿柳,鱼跃粮丰,风景宜人,每逢春秋祭日,合族老幼恭行祭奠,以示先祖恩德,以贻祖训。吾靠有公祭始祖之心愿,看能否实现,但呕心编谱,足见吾靠之心。

十一、文书

十二、图腾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361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

(清)吕子珊 吕佶孙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2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吕贽庭 吕继午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3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4)日本 美国

1364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

(民国)吕荣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献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365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

(民国)吕 国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注:吕卉池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1366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吕洪裕 吕正兴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宇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续修宗谱》。

136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吕挹清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维则堂活字本 四十二册

北图

1368江苏宜兴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吕精法等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1369安徽旌德吕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记事至明万历间。

1370浙江杭州栖溪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文华 吕学贤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 吕学贤钞本 二册

浙江图

1371浙江宁波宁城木栏桥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清)吕蜚雯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扶雅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天一阁

1372浙江馀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吕本撰

明刻本

北图(存卷4-9,12)

1373浙江*姚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治平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家刻本 四册

北图

1374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吕铭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和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吕伯真始修於元至正二年。

1375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元年(1876)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1376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卷

民国间文献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2、4)

1377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吕元宾 吕承烈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慎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378浙江平湖吕氏世系不分卷

(民国)吕懋荣修

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族谱》、《东平家乘》。

1379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毛宝清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六年。

1380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庄崧甫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毛润右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四年。

1381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德森修

清道光三年(1823)钞本 五册

美国

1382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

(清)吕邦树等原修 佚名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十八册

人民大学

1383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吕氏合族修

清同治间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一4、9、10、13、

16-20、22)

注:吕冲之初纂於宋嘉定间。

1384浙江新昌吕氏友睦宗谱□□卷

清明 堂刊本

南开大学(存卷11一15)

1385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吕庆荣 吕闻杨等续

民国十九年(1930)明 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南开大学

1386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明 堂修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23)

1387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明 堂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12一14)

1388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相道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斯佑堂木活字本

北图 美国

1389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开荣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斯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390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载赓等重修

清咸丰八年(1858)明 堂活字本十册

北图

1391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岳孙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明 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吕春谷始修於元至正间。

1392浙江嵊县吕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18)

1393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4、7、8、10、12、13、16、

17、21、22)

1394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卢正衍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档(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

冈乡上湾(存卷1)

注:谱始修於元泰定元年。

1395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

(民国)卜文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东阳象冈乡前冈

1396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吕甲初纂

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1397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存卷首、

卷1一7,9)

1398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

1399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

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谱初修於明隆庆五年。

1400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宇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务本公派已谱》。

1401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

(民国)吕钜仁缵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2浙江缙云壶溪道福公房谱四卷

(民国)吕显西总经理 吕仲信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3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家乘二十一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缺卷1、6、9、13一15)

注:吕琥、吕赐首修於明正统间。

1404浙江缙云壶溪吕氏文球公房谱五卷

(民国)吕正帆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5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

(民国)吕椿年总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6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

(民国)吕立循总理 吕访君等编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1407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

(清)吕志道 吕国盛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谱首纂於清乾隆三十年。

1408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吕朝熙编订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河

北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09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

明刻本 二册

北图

1410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十二册

山东日照市图

1411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吕际庚 吕鹏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往:一名《吕氏族谱》。

1412河南固始吕家族谱

清咸丰五年(1855)写本 一册

台湾

1413湖北武汉吕氏族谱□□卷

民国初吕氏三相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1-5、7、8、11、卷末)

1414湖北 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吕光琦主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注:吕秀岩始修於清同治元年。

1415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白鸿福等修 白家齐等纂

清同治三年(1864)河东堂活字本

湖南圆(存卷首上、下)

1416湖南常宁吕氏宗谱□□卷

(民国)吕声清纂

民国十一年(192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417湖南零陵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守正堂刻本

广西图(存五册)

注:记事至民国三年。

1418湖南零陵吕氏族谱□□卷

(民国)吕尚彬纂。

民国十年(1921)钞本

广西图(存卷首、卷1)

1419湖南武冈吕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吕惟寅 吕锡銮等纂修

民国五年(1916)文献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420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卷

(清)吕典錞 吕典谐等纂

清同治二年(1863)光裕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421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

(清)吕绰宽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刊本 一册

美国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广东中山图

1422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清)吕钟锈撰

清乾隆九年(1744)写本 一册

台湾

1423四川隆昌吕氏世谱

(民国)吕忍太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隆昌文宝斋石印本 二

北图

1424四川隆昌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吕奉轩纂

民国石印本 三册

四川图

1425四川宜宾吕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吕平原 吕平林等纂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426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

(民国)吕献忠录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27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28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

(民国)吕日知编辑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印本 一册

北图

1429 河东吕氏谱□□卷

(清)吕呜恭 吕懿历等纂

清康熙刻本

北图(存卷1 、3一27)

1430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

(清)吕志曾等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北京大学

1431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

(清)吕楷等重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二册

北图

1432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

(清)吕克淳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l)吕修模钞本 二册

江苏吴江县图

1433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吕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三居堂刊本 八册

美国

1434 吕氏族谱

(清)吕学让等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 钞本

山东日照市图

1435 吕氏族谱

(民国)吕德坤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石印本 一册

北图

二、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 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 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 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一、姓氏源流

  任(Ré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所载,巴 (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②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③ 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三、历史名人

  任 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

  任 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任 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

  任 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

  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

  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

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著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

吴姓家谱文献目录

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杨继盛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写本 一册

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如胜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呜凤撰写本 一册

辽宁本溪·吴俄尔格氏家乘五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村 (清)吴守恩纂清雍正间纂写本

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 一册

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民国)吴恩培编1940年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档案馆 (清)吴优善 吴鸿盘纂清道光三年(1823年)纂 清光绪十八年 (1892年)铁板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文管会 (清)吴宝善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刻本

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藏地:河北青县崇仟镇野兀屯吴淑珍纂钞本

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仁泽堂刻本

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藏地:上海松江县博物馆 (民国)吴承祜纂 1929年1936年铅印本

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清)吴宗洛十一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瑞宗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清)吴丽生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本 十册

江苏·吴氏汇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1)(民国)吴仲山纂修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江苏淋水县云合乡陈里坑屯竹窝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屯小吴家 (民国)吴祖起纂 1916年锦绣堂木活字本

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藏地:江苏赣榆县档案馆 (民国)吴怀镡重修 1937年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淮阴·南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图书馆 (清)吴昆田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翻刻本

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国 (民国)吴其稑等重修 1921年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清)吴芸等纂 1935年石印本

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引孙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朱印本 四册

江苏仪徵·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藏地: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屯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泰州·富安县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图书馆 (清)吴嘉珠纂修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江苏泰州·海陵南圯塘吴氏族谱□□卷 藏地:江苏丹阳县图书馆(存爱字吴卷 6、忠字号卷1、2、4—6)(民国)姚龙光重修 1919年木刻本

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屯塘河队 (民国)吴金波重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藏地:南京市博物馆 (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清)吴章焕六修清咸丰八年(1858年)铅印本 二十八册

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藏地: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年)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1925年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锡纯等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均安堂刊本

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吉林大学 (清)吴国桢主修 解簠编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怡德堂刻本 四册

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美国 (清)吴世铮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江苏常州·毗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富德吴其贤等续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让堂木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川法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思让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美国 (民国)吴祥鸿等修 1925年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吴赓麟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吴允祥 吴有章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德堂木刻本六册

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观周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德堂木刻本二十四册

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 藏地:江苏档(存卷28)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常州·毗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 美国 (清)吴志尚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振宜堂刊本 八册

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吴世仁 吴培育等修 1913年至德堂铅印本 二十册

江苏常州·毗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德洪 吴德兆纂修 1914年木刻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 藏地:江苏档(存卷2) 1916年至德堂刊本

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 藏地:山西省文史馆 (清)吴人秀吴世馄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刻本

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亭甫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钞本 二册

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四川省图书馆 (存一册)清同治间刻本

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存卷首、卷1—13)美国 (清)吴振钧等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祥霖等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德祠木活字本五册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叔渭等修 191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藏地:复旦大学 (清)吴超然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远堂木活字本

江苏江阴·严渍吴氏宗谱四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任震初纂修清同治八年(1896年)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翔九等九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民国)吴增甲纂修 1949年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唱续修 1929年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吴莲溪编纂 1947年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藏地:江苏苏州图书馆 (清)吴潮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801年)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清)吴焕文吴焯等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修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海虞城东吴氏支谱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民国间钞本一册

江苏吴县·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清康熙间刊本 一册

江苏吴县·武山西金村吴氏世谱四卷 藏地: 美国 (清)吴公肃等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刊本 八册

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谱六卷藏耻』匕京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历史系 (清)吴永锡 吴定国等修清乾隆七年(1742年)洞庭祠堂刻本 六册

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四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哲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刻本

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六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2—6)(清)吴经望等纂修 清道光九年至十一年(1829—1831年)刻本

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清)吴懋煜辑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钞本 六册

江苏昆山·徽州吴氏迁昆支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鸿畴编辑民国间苏州大苏印刷公司铅印本一册

江苏·吴江吴氏族谱三十五卷 藏地:河北大学 福建省图书馆 (存卷 6、7)(清)吴安国续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木刻本 十六卷

吴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近庄纂 吴祥霖补辑清宣统元年(1909年)活字本 六册

浙江杭州·吴氏家谱□□卷 藏地:河北大学(存六卷)钞本

浙江杭州·吴氏族谱 ·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钞本

浙江·余杭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之梁吴载有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二册浙江·余杭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光煜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承善堂活字本八册

浙江余杭·延陵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佘杭县塑料厂木活字本

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斐续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爱敬堂木活字本

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瑞芝等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爱敬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泰顺·九绽吴氏族谱四卷 藏地:浙江泰顺县文博 (清)蔡葆贞重辑钞本

浙江嘉兴·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清)吴蹯重修清咸丰九年(1860年)钞本 二册

浙江海宁·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吉林大学 浙江图书馆 (清)吴芸孙 吴昌年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二册

浙江桐乡·州钱吴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 (清)吴学浚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永怀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平湖·吴氏本支家谱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 辽宁图书馆 (清)吴若娘续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活字本 二册

浙江·海监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吴本智等修清咸丰九年(1859年)写本 一册

浙江海监·吴氏族谱六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吴昌年 吴昌祺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二册

浙江湖州·菱湖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吴衍麟纂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钞本 六册

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容光续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四册

浙江湖州·下塘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人民大学 上海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孝诚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邦诠吴孝诜等续修 1931年刊本 六册

浙江湖州·皂湖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秋香 陈溶新重修 1933年世德堂木刻本 四册

浙江长兴·吴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长兴县白阜乡大齐口村屯 (清)吴俊卿主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935年)凤林堂木刻本

浙江绍兴·会稽吴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明)吴链修 林乔纂明嘉靖钞本 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十五卷序状志铭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明)吴有临纂修明万历刻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本 八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三十一部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辽宁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存十一部)日本 美国 (清)吴国梁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隐编订 1916年活字本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 人民大学 浙扛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善庆编 1919年刻本 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浙江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邦枢等纂修 1924年刻本

浙江东阳·渤海郡鸡峰吴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浙江东阳县象岗乡 1926年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存卷1)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刻本

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清咸丰五年(1855年)木刻本

浙江义乌·延陵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德洗等纂修 1925年活字本 四十五册

浙江衢州·吴氏宗谱二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 (民国)吴礼荣重修 1917年刻本 一册浙江衢县·铜峰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衢县·延陵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 (民国)吴长安 吴元骏等修 1948年衢城北隅居士郑荫槐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连塘屯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石村杨瀚八修木刻本

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清)吴鉴 吴绍达等续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木活字本

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3)(清)吴可权修清道光二十四木活字本

浙江仙居·厚仁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6、卷末)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木活字本

浙江仙居·吴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缺卷3、4、6、7、13、18、26)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浙江天台·吴氏宗谱略存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志勤重修清乾隆钞本 六册

浙江黄岩·黄邑凤洋湖头东吴氏宗谱九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1)(清)吴际清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浙江遂昌·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湖山乡大畈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刊本 五册

浙江遂昌·平昌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石练乡 1934年刻本

浙江遂吕·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对正乡山前屯民国间刊本

浙江松阳·岗头吴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江松阳县樟溪乡岗头屯 (民国)吴家斌主修 1921年木刻本

安徽·吴氏宗谱三十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吴燮和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安徽·吴氏重修宗谱□□卷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存卷12)民国间兴让堂木活字本

安徽合肥·东乡吴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重仁 吴门南等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刊本 二十册

安徽·芜湖吴氏宗谱□□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存卷首、卷1)(民国)吴官生纂 1931年木活字本

安徽泾县·泾川茂林吴氏宗谱五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缺卷4)

安徽图书馆 美国(明)吴范道等纂明万历八年(1580)刊本

安徽泾县·延陵吴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清)吴一湫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刻本 十二册

安徽泾县·石匮吴氏族谱正编六卷首一卷附旧编二卷首一卷附编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本刻本 八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四代饮旌五世同堂全图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慎月编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安徽泾县·吴氏始祖图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清钞本 一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谱系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民国)吴家骏手录 1932年写本 一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民国)吴家骏录订 1934年精钞本一册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钞本 二册

安徽徽州·新安世家梢云吴田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钞本 一册

求教赵氏以下辈分出自哪一分支?

  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