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除掉吴三桂之后,是怎样处理其他藩王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1收藏

康熙在除掉吴三桂之后,是怎样处理其他藩王的?,第1张

尚可喜,此人比较厚道,其子尚之信,野心勃勃,在尚可喜病重期间,派兵包围父亲府邸,篡夺了尚可喜的权利,随后响应吴三桂的叛乱,最终为耿精忠打败,后由投降清庭,而这个命令一下,吴三桂的真面目就暴露了,他马上起兵造反,打着恢复明朝的口号和清朝开战,当时吴三桂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拥护。但是吴三桂始终都认为朝廷离不开他,夺得了平南王的权力,躺在床上的尚可喜看到儿子谋反,绝望的想自杀,但被左右救下,但是还是病死了。

相信对于吴三桂,已经不需要笔者加以赘述了,吴三桂的名气最大,吴三桂的经历大多数人也比较了解,今天笔者的重心是另外两位藩王。不会允许这两位藩王,这个两位藩王,犯了不赦之罪,给老百姓带来苦难,几年的战争,死里逃亡,伤了多少家庭?是历史的败类,杀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故事都对他有非常详细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另外两位藩王在“三藩之乱”中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最后的结局。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在这个过程中,吴三桂的军队从云南、贵州开始,逐步占据湖南大部分省;随后就占据了四川等地;并在湖南开始沿江防御工事。先叛后降,比吴三桂的家族要好,最少挺过了满清统治。最近还有新闻稿说尚可喜、耿精忠的后人翻案,认为他们的祖先促进了民族统一,准备重建蕃王府,促进当地的旅游业。至少后代是活了下来。

这个确实有其事,根据《皇明四朝成仁录》的记载,说崇祯年间有三个叛臣,其中第一个就是孔有德,孔有德最后被封为恭顺王(后改封为定南王)。

他经过曲阜的时候,想要拜谒孔庙的时候,孔氏宗人把孔庙的大门紧闭,不让其入内,并且怒斥其假称孔子后人。所以,可以看得出,孔家人不让孔有德拜谒孔庙的主要原因就是,孔有德叛明降清,并带领明军攻打清军。

清初,共有五个汉人被清朝封了异姓王,除了定南王孔有德之外,还有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义王孙可望。很多人对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比较熟悉,因为在康熙年间,平三藩就是平定这三个人。那么孔有德的经历是什么呢?

孔有德投奔了毛文龙,和耿仲明的关系也很好,孔有德作战勇敢,毛文龙收他为养孙,毛文龙所在的皮岛经常袭击后金的后方,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袁崇焕处死了毛文龙,孔有德就投奔了孙元化,一起到了登莱。

公元1632年,孔有德在耿仲明的内应下,攻陷了登州。公元1633年,孔有德与耿仲明渡海投降了后金,因为孔有德带来了工匠,红夷大炮,还有船,皇太极十分重视,率领众贝勒出城十里迎接。

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三个人号称三顺王)在后金对大明的战争中,孔有德多有战功。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孔有德随多铎征讨李自成和南明。

公元1646年,孔有德被封为平南大将军,攻打南明永历政权。公元1648年,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率两万清军征广西。

公元1650年,孔有德率清军攻破桂林,随后攻下了广西全境。公元1652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进攻桂林,两军战于严关,最终明军以象阵打败了清军,孔有德逃回桂林。七月,明军攻桂林,孔有德额头中箭,随后自刎而死,顺治帝给其谥号武壮,他的女儿孔四贞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

尚姓传说是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又名姜尚,他是商朝的大臣。但因为商纣王的昏庸无道、奢*荒诞,激起民愤。姜尚也加入了征讨商纣王的行列中。最终帮助贤主完成大业,功成身退,隐居而改姓为尚。

2、源于秦代,以官职命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有六个带“尚”字的官职,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书。尚,管理、负责和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的宫廷官吏。这“六尚”之官的后裔,有的以祖先职官为姓,也称为尚姓。

3、出自宇文氏。宇文氏本为东部鲜卑族复姓,其中一支世居松漠。唐朝时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将军,初赐姓李氏。后复本姓宇文。以功加检升校尚书右仆射。官居高位,遂以职官命姓为尚氏,称尚可孤,其后亦为尚姓,融入汉族。

历史名人

尚衡:明朝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曾上疏谏止造佛塔,有“臣可无此身,陛下不可有此过”之语

尚结赞:唐代吐蕃大相。极有才略,伏兵御寇,屡立战功。

尚可喜:清初辽东人。明朝末年为广鹿岛副将。明亡后,归服清朝,授总兵官。从征宣化、代州。顺治初从入关,剿李自成,平定湖南、广东,封为平南王

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擅演艺高胆大、豪放豁达的古代妇女及少数民族妇女。尚派名剧有《梁红玉》、《汉明妃》、《双阳公主》、《墨黛》、《昭君出塞》等。尚姓名人还有唐代尚书右仆射尚可孤、宋代诗人尚长道、元代戏曲家尚仲贤、明代岳阳令尚达、清代尚兆山。

李定国一生履历颇为复杂。

先是跟随张献忠起义,被收为养子,逐渐凭借战功成为张献忠手下最重要将领之一。张献忠败亡后,李定国没有选择投降清朝,而是竖起了明朝大旗,成为南明朝廷坚定的拥护者。李定国发动对清军的进攻,一度节节胜利、形势大好,甚至击杀清朝一位汉王和一位亲王,使清军遭遇入关以来惨痛失败。可惜,由于内斗,形势再次急转直下,1661年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缢死后,南明宣告灭亡,悲愤成疾的李定国在第二年病逝,年仅42岁。

李定国的身份又颇为尴尬。

对明朝来说,他起初是跟随张献忠造反的流寇,直到1644年崇祯自缢,他仍然是流贼的身份。而清朝修的《明史》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就结束了,他之后的功绩,无从在《明史》中得到记载。

对清朝来说,李定国起初是流贼,随后又是“伪政权”(南明)的骨干分子,更是杀死两王的仇敌,始终在与清朝作对,更加不可能对其歌功颂德。

对南明来说,李定国虽然被号称为“两蹶名王”,一度重振抗清声势,但南明朝廷自身始终处于朝夕难保的境地,在当时情况下,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在官方给予李定国足够的承认。况且,为了认定自身的正统性,清朝始终不认可南明政权,开始就将其称为“伪政权”,而等南明灭亡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李定国更坐实了“伪王”的身份。清朝修的《明史》只到崇祯十七年,就是证明。

对近代来说,清朝虽然已灭亡100多年,但由于期间战乱等影响,官方的《清史》并没有出炉,只有赵尔巽在民国时期主编的《清史稿》初步成形。

《清史稿》中倒是有李定国单独的传,但其中的立场,大致沿袭了清朝正统的思想,并不承认南明政权,永历帝也只是被称为“桂王”,桂王封的王,对清朝来说更加不具备法律效应。官方认定的《清史》既然还没有出炉,《清史稿》就是权威的清史资料。

所以,即使李定国之子李嗣兴随后投降,并被授予都统,出任陕西、宁夏总兵等职。但在清朝的文字狱之下,李家后人也不敢大张旗鼓为李定国立庙建祠,那样的话身家性命堪忧。

清朝灭亡以后,李家后人也不知流落何处,现状如何,如果没有官方的主导,要靠自己的力量来修建纪念馆,不说手续是否走得通,财力上未必也能允许,显然也不现实。

即便如此,李定国在民间,还是有其影响力,被认为是民族英雄,并自发修建祠堂纪念。虽然如今已残破不堪,但历经战火能保存至今,不得不说已经很不容易。

李定国死后原葬云南旅游景点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因定国子嗣兴自思茅率众来降后,乃改葬顺天芦沟桥西湖家港。其西双版纳旅游景点勐腊葬地遗址尚存,村民逢忌日必祭祀之。”昔日,当地百姓对“汉王庙”有一年小祭,三年一大祭之俗。

每年多于阴历大年三十日举祭,百姓、头人乃至召勐(土司)均携祭品参加祭祀。祭品或以全猪一头或以猪头一个,上插竹筷作供,并且还以汤圆、糯米糍粑、水果、香烛等供祭。举祭时鸣炮三响,参祭人跪地,按汉族礼仪叩首跪拜。

可见,公道自在人心,即使远在边陲,百姓也并不曾忘记李定国。

相比之下,洪承畴、尚可喜等清初重臣的纪念馆,倒是如火如荼,颇受追捧。

比如洪承畴的故居,始终得以保存,在年久失修倒塌后,最近又得以复建并已竣工,规模更加扩大,成为了纪念园,包括承畴纪念馆、碑廊、碑林、复制顺治皇帝的“御制碑”等多个部分,俨然成为当地的重要人文景观。

康熙在除掉吴三桂之后,是怎样处理其他藩王的?

尚可喜,此人比较厚道,其子尚之信,野心勃勃,在尚可喜病重期间,派兵包围父亲府邸,篡夺了尚可喜的权利,随后响应吴三桂的叛乱,最终为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