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的由来
一、寻根溯祖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 。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4出自拓跋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皇姓拓跋改为汉字元姓,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姓。其后分不清元、袁二姓,故此支袁氏流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
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袁氏又以"陈郡"、"汝南"、"彭城"、"陈留"等为其堂号。
郡望陈 郡:秦时置郡。此之袁氏为涛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彭城郡:西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四、家乘谱牒
浙江: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钱塘袁氏族谱二卷、石门袁氏宗谱一卷、慈溪竹江袁氏宗谱
湖南: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二卷、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百井袁氏九修族谱十七卷、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四川:监邑袁氏麟亭宗谱、袁氏族谱一卷、袁氏家谱一卷 湖南: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二卷、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永兴板桥敦本堂袁氏族谱共分十卷1994年重修
五、历史名人
袁 枚:清代著名文学家,是当时著名诗歌理论家,论诗主张性灵,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著有《随园诗话》。与薛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袁崇焕: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屡次取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袁 盎:楚人,是历史上第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赫异常。
袁 枢:南宋史学家。著有《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记239事,各自独立成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著作。
袁
5911江苏云阳袁氏宗谱十卷
(清)袁秀芳 袁蓝田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卧雪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扉页作《袁氏宗谱》。此为十二修。该族
散居在丹阳、武进等地。
5912江苏南京袁氏随团支谱不分卷
钞本 二册
江苏南京市档
5913江苏江都袁氏宗谱六卷
(民国)袁阜编辑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江苏扬州市荡汪乡
5914江苏丹徒袁氏支谱八卷
(民国)袁敏榕纂辑
民国十年(1921)怀楚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清康熙二十三年袁世伟始修。
5915江苏丹阳松卜袁氏宗谱一卷
(民国)袁修保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袁村
5916江苏常州袁氏宗谱
(民国)袁国梁纂修
民国五年(1916)冶邑心斋堂木刻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首)
5917江苏武进毘陵袁氏宗谱六卷
(清)袁骏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咸庆堂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918江苏武进毘陵袁氏宗谱六卷
(民国)袁松全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咸庆堂刊本 八册
美国
5919江苏武进袁氏数典不忘
(民国)袁牖编
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 一册
中央民院
5920江苏武进南河堰袁氏族谱
袁牖编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北图
5921江苏武进毘陵袁氏族谱十八卷
(民国)袁群英 袁士良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8)
美国
5922江苏武进鲜庄袁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袁仲藩 袁永康等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伦叙堂刊本 十六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康熙四十三年,此为六修。
5923江苏无锡锡山袁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袁艺庭续修
清光绪二年(1876)维则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吉林大学
5924江苏无锡锡山袁氏(七修)宗谱三十三卷
(民国)袁宗沂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维则堂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注:明永乐二年袁兵夫始修。
5925江苏江阴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袁辑熙等修
清光绪四年(1878)敦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科图(残) 美国
5926江苏江阴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袁文经 袁赓堂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注:版心作《澄江袁氏宗谱》。
5927江苏江阴澄江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袁瑜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仁风堂排印本 十八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宣德七年,此为六修。
5928江苏吴县吴门袁氏家谱八卷
(民国)袁颂平续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编 民国八年(1919)
石印本
北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日本 美国
5929江苏吴县袁氏族谱不分卷
(清)责起澄纂修
钞本
广东中山图(存一册)
注:记事至民国十七年。
5930江苏吴县袁氏家乘辑略一卷
袁藻屡纂
民国间稿本 一册
吉林大学
5931江苏吴江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嵩龄辑
民国九年(1920)吴江柳氏传钞本
上海图
注:清咸丰间辑,后人续增至民国初年。
5932江苏吴江袁氏家乘不分卷续编不分卷
民国九年(1920)吴江柳氏传钞本 二册
上海图
注:附《袁氏丛书》书目。
5933浙江桐江候川袁氏宗谱
(清)袁昌万修
清光绪九年(1883)顺德堂
科图
5934浙江杭州钱塘袁氏宗谱不分卷
袁泰 袁良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写本 一册
南开大学
5935浙江杭州钱塘袁氏族谱二卷
(民国)袁毓历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庆贺 二册
北图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5936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
(清)袁若启等续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严寿堂木活字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937浙江宁波鄞县西袁氏家乘三卷
(清)袁钧纂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5938浙江鄞县鄞邑城南袁氏宗谱四卷
(清)袁钢铭 袁丕烈等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进修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5939浙江鄞县鄞邑城南袁氏三修宗谱二十二卷首
一卷
(民国)蔡和铿 袁朝金等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5)进修堂木活字本 十册
浙江宁波市档 天一阁
5940浙江鄞县西袁氏家乘二十六卷
(清)袁元镇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活字本 七册
人民大学
5941浙江鄞县西袁氏家乘三十卷
(民国)袁丙熊 袁明山总修
民国十七年(1928)敦本堂排印本 十一册
5942浙江鄞县鄞东沙家山袁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国)石鸿泰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汝南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5943浙江鄞县鄞东莘桥袁氏宗谱四卷末一卷
(民国)石固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愿丰堂木活字本 三册
天一阁
5944浙江宁海石门袁氏宗谱一卷
(民国)马按康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945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谱□□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享叙堂活宇本、
南京博(存卷4)
5946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谱□□卷
(民国)袁兆墀纂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首、卷10下)
5947浙江奉化棠溪袁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袁明秩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印本
浙江奉化县档
注:此谱始修於元皇庆元年袁瓷。
5948浙江绍兴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五年(1889)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5949浙江新昌西山袁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袁湘虞 袁凤昌编修 袁湘槐 袁剑
秋监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九卷)
5950浙江上虞越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声扬纂 袁仑修
清光绪元年(1875)介祉堂木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注:宋乾道二年袁汝和始修,此为八修。
5951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谷暘总纂 王鲁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袁氏介祉堂木活字刊本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武汉图
注:此为小越一支二修之谱,首修於清光绪元年
袁希龄、袁仑。
5952浙江嵊县嵊城袁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袁耀章 袁人龙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文管
5953浙江天台义井袁氏宗谱□□卷
清同治六年(185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4)
5954浙江天台袁氏宗谱□□卷
民国三十二年(194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6、7)
5955浙江云和袁氏族谱□□卷
清道光间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二十二册)
5956安徽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大化 袁振邦等重修
清宣统元年(1909)卧雪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落蒙城、涡阳、定远等地。
5957安徽袁氏族谱□□卷
民国间卧雪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
注:谱首修於清康熙四十五年袁彦德。
5958安徽和县袁氏宗谱不分卷
清同治间活字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5959江西袁氏十四修宗谱□□卷
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9、11)
5960江西宜春袁郡蓝祠主谱二卷
(清)蓝充苑等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汝轩堂木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1江西宜春袁氏族谱□□卷
木活字本
江西图
5962江西万载袁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袁芝秀纂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汝南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缺卷2)
5963江西万载东隅袁氏族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袁国奉纂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汝南堂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4江西万载东隅袁氏族谱二卷首一卷
(清)袁奠周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汝南堂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5江西丰城袁氏宗谱□□卷
(清)袁孔义等纂修
清嘉庆二年(1797)木活字本
江西图
5966江西丰城袁氏重具备宗谱不分卷
(清)袁孔绿等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活字本
江西图(又一册)
5967江西丰城袁氏重修宗谱□□卷
(清)袁孔绿等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5968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令澧等六修
清道光三年(1823)崇德堂活字本 二册
北图
5969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世肃等修(七修)
清咸丰九年(1859)崇德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970山东淄博淄川袁家谱六卷
(清)袁斯考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六册
美国
5971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六卷
袁斯健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六册
北图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5972山东曹县袁氏五门世系图
(清)袁振纪续修
清世德堂刻本 一册
山东曹县图
5973山东曹县袁氐宗谱□□卷
(清)袁国撰
清光绪间世德堂刻本
山东曹县图
5974山东临沭袁氏支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沭朱仓乡七岔河
5975山东临沭袁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沐县朱仓乡袁黄谷峪
5976山东临沭袁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沐县朱仓乡老圩子
5977河南中牟袁氏家谱
河南中牟县档
5978河南商水袁氏家谱一卷
(民国)袁鹤亭等纂
民国土十六年(1947)手钞本
河南商水县档
5979河南项城洹上私乘(袁世凯家谱)七卷
(民国)袁克文
民国十五年(1926)刊本 一册
美国
5980河南项城袁氏家族表
一册
河南项城县档
5981湖北黄冈楚黄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袁祖凝五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冯铺乡湖西村
5982湖南中湘袁氏六修族谱十八卷
袁氏族人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至仁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5983湖南长沙袁氏支谱不分卷
清道光二十年(1840)木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5984湖南浏阳浏石围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袁贵慎等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5985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三卷
(清)袁必魁修 袁必绅纂
清嘉庆十五年(181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5986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五卷
(清)袁妙生纂
清同治九年(1859)汝南堂活字本 六册
湖南图
5987湖南宁乡沩宁袁氏四修上房族谱十卷
(清)袁思怡修 意思灏等纂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册
湖南图
5988湖南宁乡袁家河袁氏家谱□□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22)
5989湖南宁乡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之琳修 袁之育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汝南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首)
5990湖南宁乡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二卷
(民国)袁连岫修 袁艺柯 袁培良等纂
民国二十七年(193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5991湖南湘潭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卷首二卷
(清)袁以和 袁式训等修 袁以瑢 袁式材等纂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册
湖南图(存五卷)
5992湖南湘潭中湘百井袁氏族谱□□卷首二卷
(清)袁器什 袁式偲等修 袁大合 袁善钊
等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活字本
湖南图(存四卷)
5993湖南湘潭百井袁氏九修谱十七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仁凤堂刻本 十八册
北京大学
5994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袁忠信 袁邵周修 袁文城 袁鸿量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宗臣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首、末)
5995湖南湘乡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袁忠谛修 袁忠乾 袁本浃等纂
清光绪七年(1881)叙伦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四卷)
5996湖南邵阳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二卷
(民国)袁周臣 袁庆堂等修
民国七年(1918)小鲁轩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997湖南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袁品清重修
民国四年(1915)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5998四川盐邑袁氏麟奠亭宗谱□□卷
(民国)袁炳勋等纂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图(存卷3)
5999四川新都袁氏族谱一卷
(清)袁德模等重修
清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6000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二卷
(清)袁右督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四川合江悬车辋乡
6001四川仪陇袁氏家谱一卷
(清)袁代之纂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6002四川宣汉袁氏族谱一卷
手钞本
四川宣汉县三桥乡三村
6003 袁氏宗谱
(明)袁芾 徐馨等纂修
明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注:有正德三年青田山人唐溪袁氏谱序。
6004 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次一卷末一卷
(清)袁氏族人纂修
清道光七年(1827)卧雪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6005 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懋爵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刻本 八册
北京大学
6006 袁氏族谱□□卷
清活字印本
四川图(存卷5、6)
6007 袁氏家乘六卷
(民国)袁名琳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广东海南行政区档
6008 袁氏宗谱
袁冰心续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三十八册
北图
注:书签题:《袁氏 修世谱》。
6009 袁氏同宗会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6010湖北麻城袁氏宗谱一卷
清手抄本
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袁家大湾
寿县是个充满历史厚度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安徽,能与之比肩的恐怕也只有亳州和桐城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是数千年的积累一点点沉淀下来的,而不是光靠着什么“大拆违”、“大建设”就能立竿见影的,相比之下,某些城市一味的光靠建楼修路架桥就自以为能提高品位的做法,只能让人徒增笑耳。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来说这寿县。寿县,今属安徽省六安市,古名寿春、寿阳、寿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春秋时期,她就做过蔡国的都城,在战国时代,强大的楚国迁都至此,寿县也成为了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繁华都市,而在西汉时期,寿县也作为淮南王刘安的王城而引人注目,细细品来,寿县似乎也有着一股王者之气,但是,在此定都的,无论是蔡国,楚国,还是淮南王刘安,都只能算是诸侯国,因此,寿县,也只能称之为“王城”,但还称不上是“帝都”,那么,寿县,除了诸侯王,还有没有皇帝在此定都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您读过《三国演义》就知道,寿县确实做过“帝都”,东汉末年也确实有人在此称帝妄图“君临天下”,尽管这个皇帝的名号被认为是“非法”遭到了群雄的一致反对和讨伐,而且仅仅支撑了两年就灰飞烟灭,但是,寿县也应该被认为是做过“帝都”的城市而载入史册,那么,这位在寿县称帝的“皇帝”到底是谁呢?想必你也想到了,这就是号称“四世三公”的东汉豪家大族,袁氏家族的袁术。
今天的寿县已经见不倒任何和袁术有关的文物和遗迹,在寿县博物馆内,也见不到一丝有关袁术的东西,似乎寿县人对这位曾在此称帝的“皇帝”也无任何好感,反而认为此“国贼”有辱于此,不值一提。但在三国史上,袁术也算得上一个重要的人物。说起来,袁术的出身非常好,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高干子弟”,而且这个“高干”也是非常之“高”,四世三公,谁比得?而且就在家族内部,袁术的地位也比袁绍要好,袁术是嫡出的,而袁绍是庶出的,在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这种差距也算的上是天壤之别,也是因此,袁术非常看不起哥哥袁绍,更称其为“家奴”(豪桀多附于绍,术怒曰:“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又与公孙瓒书,云绍非袁氏子――――-《后汉书・袁术传》),而袁术自己呢,《后汉书・袁术传》说他“少以侠气闻”,也不算是等闲之辈,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更多的是家族人脉,在官场上也是平步青云,“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讨伐董卓时又做到南阳太守,后来又率军杀杨州刺史陈温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割据了今天的淮河南部一带,成了东汉末年的割据群雄之一。
看起来袁术似乎也算是事业有成,称霸一方,但他的这点基业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下就显得不值一提了,官场得力更多的是靠了家族背景;讨伐董卓的时候也没见他出多少力,反而不顾大局,在军粮方面卡孙坚的脖子;他干掉的扬州刺史陈温也并非是什么多有实力的人物。在那个诸侯割据的年代,袁术无论是个人能力、兵力还是手下文臣武将,都不突出,说他是二流军阀都有些抬举他。看起来,袁术除了一张可以炫耀的家族名片之外,没有任何拿的出手的东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却在建安二年(197年),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寿县称帝,年号仲氏。说起来,袁术称帝的主要原因莫过于三点,一是袁术一直认为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二是因为当时的谶文有云“代汉者,当涂高也”,“当涂高”的意思是“路上方的高台”,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应该指的是魏阙(《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魏,名词,阙宫门的台观。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其下常悬挂法令),但袁术却以为是说他自己,“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而袁术自己又字“公路”,故有此言。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手里又东汉传国玉玺(讨伐董卓时传国玉玺被孙坚所得,后其子孙策投靠袁术为借兵将其存于袁术处),觉得有玉玺在手,称帝是“名正言顺”。所以,袁术一时冲昏头脑,不顾内外反对和自身实力不济,贸然于寿县称帝。
说起来,这个行为堪称是东汉末最愚蠢的行为之一。在那个年代,虽然人人都想称帝为王君临天下,但是有点脑子的都知道,汉家王朝还在,汉献帝还在,献帝虽然无权但却还是名正言顺的“皇上”,对这个皇上,你可以无视他,你可以控制他,你可以摆布他,但是你要是取而代之,就是违背了大义名分,君臣之道,会成为众矢之的,各路诸侯的靶子,是大大得不偿失的,这也是曹操终其一身也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自称天子”的原因。
然而,袁术却不明白这一点,说起来袁术也不算是个糊涂人,但却像鬼迷心窍一般,他没有袁绍的地盘广大,兵多将广;也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人才济济;没有刘备的机智多谋,皇族身份;也没有孙策的悍勇多智,血气方刚。他甚至还比不上刘璋,至少还有个益州天险,打不过可以躲一阵子。就这样一个各方面都比不得的不大不小的军阀,却悍然称帝,只能说明其利令智昏,把一切后果都抛到脑后了。
袁术没有什么能力,然而剥削百姓却有一套,他的地盘上“不修法度,以抄掠为资,奢恣无厌,百姓患之”,称了帝后更是荒*无道,史称其曰“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及窃伪号,*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梁肉,自下饥困,莫之简恤。于是资实空尽,不能自立”,他统治的淮南一带,本事富饶之地,却被他搞的民不聊生,百姓困苦不堪。这样一个人物,自然不会折腾太长的时间,由于称帝成了众矢之的,仅仅两年,这位“皇帝”就被打的全军覆没,吐血而亡,值得讽刺的是,这位“天子”临死前的最后愿望是喝一杯蜂蜜水,当得知愿望无法实现时,不禁哀叹一声“袁术乃至是乎”,于是吐血身亡了。
我不知道袁术在死之前为连喝一杯蜂蜜水都喝不上而感慨的时候,是否为他的称帝行为感到后悔,是否为他的横征暴敛而感到羞愧。而寿县,做为东汉末年除了长安和洛阳以外的第三个所谓“帝都”,却也没有丝毫的荣耀和光荣,除了名不正言不顺以外,寿县更多的是见证了一个被皇帝梦冲昏头脑的跳梁小丑的荒*无道,也难怪寿县今天提到自己的历史,只提到蔡楚文化,只提淮南王刘安,只提到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却不愿多提袁术和他那个逝去已久的“帝都”。)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家族——吴江赵田袁氏
天下袁氏
发布时间:18-09-2416:17
据《赵田袁氏家谱》记载,赵田袁氏先世居嘉善陶庄分湖之滨,明万历年间,四世祖了凡公举家迁居吴江赵田村,建“磐石庵”为咏经终老之地,是以了凡公为赵田袁氏始迁之祖,而其谱则以芦墟菊泉公为一世祖。
赵田袁氏家谱续刻序
了凡公曰:吾家旧住陶庄,族类繁衍,经家难(黄子澄之变)迁徙流离,遂渐衰弱,两百年来,所生育者不过四十余人,除杞山以上别有谱断,自菊泉而下为迁国之小宗,而录其支派于后。当时刻谱之序如此。自了凡公于万历二三十年间由嘉善卜居赵田,迄今几三百年,子姓虽仍不繁,而谱之待修尤亟矣。顾修之所以异于前谱者,当以了凡公为迁国之小宗,上溯菊泉公以录嫡派,而同祖同父之自为一支,别有谱或无传者不载,了凡公而下则详载之,明吾宗所由昌大也。先是旧本零星掇拾。道光甲辰,渔溪伯父有志增修,加以十年搜辑之勤,始觉釐然不紊,而先赠君亦谓踵而成之实后来之责。 嵩龄赖先人余泽,于道光庚戌忝窃词科,遽悲孤露。越丙辰,补试散馆,改用知县,惧不称职,不谒选而归。聊假一命为先人荣,实恐重违其志。春秋暇日,爰与小圃兄及述圃、憇棠、穆斋、问樵诸弟将了凡公以下本支次第订正,首列系表,后存志传,其无志传可叙而有遗行相传者,载于本人名字之下。览是谱者,当知祖宗清白家风留贻为至远也。绵延勿替,是在子孙之有志自立耳。修葺既成,因退而敬为之序。 咸丰八年岁次戊午二月上澣 十三世孙嵩龄书于来翰堂
天津宝坻袁公亭
家族世系(1—13世)
一世祖袁颢,字孟常,号菊泉。明永乐甲午六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弘治甲寅九月初十亥时卒,寿八十一岁。配芦墟徐氏良医孟彰公女,合葬吴江二十九都芦墟东杜圩袁家滨,《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三子:祯、祥、禧。按:颢公为杞山公次子,杞山公长子顒戌于北平,颢公赘芦墟徐氏,奉杞山公以居焉,是为迁吴之祖。祯,字文善,号杏轩,传芦墟一支及长坊东顾诸处(从略);禧,号杏邻,传菴前一支(从略)。
二世袁祥,字文瑞,号怡杏,配嘉善殳氏良医恒轩公女,继配平湖朱氏,合葬嘉善东亭桥北西菖蒲泾,后迁葬姑苏白杨山,相传墓旁有茶园百亩,康熙中为五世孙亦临卖尽,遂不知冢穴所在。《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一子:仁(朱出),生二女,长(殳出)适嘉善钱萼,次(朱出)适嘉善沈扬。
三世袁仁,字良贵,号参坡,明诰赠文林郎,宝坻县知县,明成化己亥六月二十七日子时生,嘉靖丙午七月初四日卒,寿六十八岁,配嘉善王氏孟璿公女,继配嘉善李氏月溪公女,俱诰赠孺人,合葬嘉善胥伍区小冬圩孙家浜,《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五子:衷、襄(王出)、裳、黄、衮(李出);生女三:长(王出)适嘉善钱南士,次(李出)适嘉善张高标,三(李出)适嘉善钱晓。按:衷,字和卿,号雨三;襄,号春谷,邑庠生;裳,字垂卿,号星槎,精天文星学;衮,字补卿,号观海,邑庠生,奉例儒官。衷传十世,半居城中;襄传二世止;裳、衮皆无传。
四世袁黄,原名表,字坤仪,号了凡,明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晋兵部职方司主事,东征赞画,加四品服,追赠尚宝司少卿,崇祀嘉善、吴江乡贤祠。嘉靖癸巳十二月十一日生,万历丙午七月卒,寿七十四岁。配高氏,继配沈氏,俱诰赠恭人,合葬嘉善胥伍区大西收字圩独社浜,《传》载邑乘。生一子:俨,沈氏生。
五世袁俨,原名天启,字若思,号素永,明天启乙丑进士,广东高要县知县,卒于官,崇祀嘉善、吴江乡贤祠。万历辛巳年生,天启丁卯年卒,年四十七岁。配嘉善陈氏,万历丙戌进士福建按察使司讳于王公之女,合葬嘉善思四区北道圩沙塔浜,《传》载邑乘。生五子:仑、徽、祚鼎、崧、祚充。女一,适吴江周忠毅公长子,荫难生,讳廷祚,字长生。
六世袁仑,原名祚雍,字一鸿,邑廪生,先于其父若思公卒。配吴江沈氏丁未进士河南大梁道桐岗公之女,合葬吴县二都三图参字圩丝山上,即孟皇山(俗称磨盘山,地名张家桥),生子二:蘅、茝。
六世袁徽,原名祚载,字二仲,邑庠生,配赵氏,侧室陈氏,生一子:莅(陈出)。
六世祚鼎,字三立,邑庠生,配叶氏,继配王氏,再配邹氏,嗣子:允。
六世袁崧,原名祚亨,字四履,郡庠廪生,配戴氏,妾潘氏、周氏、沈氏,生五子:允(出嗣)、薇、华、芝、莱。
六世祚充,字五聚,邑庠生,配周氏,无嗣。
七世袁蘅,字古处,号今飞,康熙丁卯举人,配夏氏,侧室金氏、费氏,生三子:天鲲、天鲸、天鱼(无嗣)。
七世袁茝,字廷芳,邑庠生,配朱氏,继配沈氏,嗣子:天鲸。
七世袁莅,字亦临,配厐氏,生二子:以顺(无嗣)、绳武(无嗣)。
七世袁允,字尧民,康熙庚午举人,配董氏,继配黄氏,生一子:人泌。
七世袁薇,字紫臣,配陈氏,继配沈氏,生二子:人渊(无嗣)、人澜。
七世袁华,字禹侯,无嗣。
七世袁芝,字商英,配陆氏,生二子:人淑(无嗣)、人溶(无嗣)。
七世袁莱,字可持,无嗣。
八世天鲲,字化鹏,一字驾涛,号扶九,配周氏,嗣子:性纯。
八世天鲸,字成雷,配陆氏、侧室姚氏,生三子:性纯(出嗣)、性睿、性敏(出嗣)。
八世人泌,字邺仙,配王氏,继配张氏、陆氏,嗣子:性敏。
八世人澜,字观其,子一:申元(未详)。
九世性纯,字文亦,配张氏,生二子:珍、琳。
九世性睿,字超山,号立斋,邑庠生,配陈氏,继配沈氏,生三子:瑞、瑗、琏。
九世性敏,字超士,配陆氏,生一子:珠。
十世袁珍,字鸿儒,配董氏,生一子:煜。
十世袁琳,字佩声,配张氏,生三子:燡、炯、煇。
十世袁瑞,字巨明,号信传,钦旌义夫,入崇祠祀,配周氏,生三子:銮、鋈(出嗣)、爱涛(早夭)。
十世袁瑗,字思蘧,号不疑,配沈氏,继配陈氏,生三子:锦春、茂才(早夭)、宝秋。
十世袁琏,字惕三,号铁山,邑庠生,配史氏,妾张氏,嗣子:鋈。
十世袁珠,字掌重,配庞氏,继配陈氏,生二子:康、广。
十一世:袁煜生子袁骧(后未详)、袁骥(后未详);袁燡生子袁驰、袁驯(出嗣);袁烱嗣子袁驯;袁煇生子袁骏;袁銮生子袁豫、袁营、袁荫槐;锦春嗣子袁苏;宝秋生子袁苏(出嗣)、袁并;袁鋈生子袁青、袁荆;袁康,迁居青浦城内,生子袁棻;袁广生子袁棠、袁森。
十二世:袁驰生子应华(后无传);袁驯生子宝华(后无传);袁骏生子殿华(招赘不载);袁豫,邑庠生,生子庆龄、长龄、鹤龄、颐龄;袁营,岁贡生,候选训导,生子嘉龄、锡龄;袁荫槐,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覃恩敕赠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钦旌孝行,载志入祠,生嵩龄、篯龄、召龄、岱龄、福龄;袁苏兼祧子益龄;袁并生子益龄(兼祧苏后)、端龄(早世)、元龄(早夭);袁青,岁贡生,候选训导,生子昌大、文龄;袁荆生子昌龄;袁棠生子袁翰、袁翿;袁森生子袁达、袁尊(早世)。
十三世:庆龄,字颂尧,号少峰,邑庠增广生,生子袁桢;长龄,字赓虞,号祝庚,邑庠生,生子慕桷、怀栋;鹤龄,字云翔,号阆仙,祠生,生子袁柏、袁棨;颐龄,字匡诗,号问樵,邑庠生,同治丁卯科荐卷,生子袁榜、袁梯;嘉龄,字会亨,号礼夫,邑庠生,嗣子酉书;熙龄,字登如,号穆斋,咸丰庚申恩贡生,严州府分水县教谕,生子酉书(出嗣)、寅亮;嵩龄,字翰生,号松巢,道光癸卯科举人,庚戌会试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丙寅补散馆,改用知县加同知衔,生子汝锡、汝炜(早卒);篯龄,字彭年,号述甫,府庠廪贡生,候选太常寺博士,生子汝廉;召龄,字右之,号憇棠,咸丰辛亥恩科举人,候选内阁中书,生子汝淦、汝承;岱龄,原名华龄,字伊臣,号子诚,附贡生,广东试用分县,加州同知衔,派委惠陵工程处户部固本解官,督征南海黄鼎司粮务,生子汝庠、汝俊(出嗣)、汝杰;福龄,字用修,号子备,太学生,生子汝璋(早夭),嗣子汝俊;益龄,字抡材,号子寿,生子克勤;昌大,字祝彭,嗣子国柄;文龄,字景周,号小圃,府庠生,生子国柄(出嗣)、龙征;昌龄,字颂伯,号安吟,邑庠生,生子国模、国楷;翰,字松桥,生子东震;翿,字庭传,号耕耘,生子东升;达,字应传,号哲卿,生子东复。
宗祠记
余家世居嘉善之东亭桥,自九世祖赠尚宝司少卿、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了凡公以职方司主事赞画东征,与主帅某不协告归,卜居吴江赵田村。公辟所居东北隅隙地建“磐石庵”为退老逰息之所,八世祖若思公葺治之。若思公以进士出宰广东高要,有至行瘁于政治,卒于官。
明季兵起,所居荡如,独庵无恙。六世祖孝廉古处公,因就庵之傍舍为龛,虔奉两公栗主,而以七世祖癝膳生一鸿公袝焉。顾建祠未及,迨曾叔祖文学惕三公先葺祖茔,继筹祭产,冀渐次肯堂肯构。值中落不能支,盖惕三公以后又阅四传而及召龄,已百有余岁矣。召龄不敏,惟幼闻先赠公先伯文学南州、岁贡生渔溪两公及伯兄庶常松巢公在日,率以建祠为念,不幸相继下世。召龄仰体先人未竟之志,时刻在心。廿年来,江浙各寇荡平,流移渐复,是用节衣蔷食襞积微赀,于庵西芟莽辟榛增建祠屋三间,楹桷几筵规模觕具。
爰考祠主代次不一,慨自宗法废坠,支派莫稽。有力之家,其祠辄奉一有声望者为始祖而已,亦俨然以宗子自居,誖已!若余宗旧祠以了凡公为始迁祖,若思公继别为宗,皆百世不祧,而一鸿公、古处公始创是祠者也,祔而配享亦固其所顾。召龄之黾勉从事于斯祠也,岂欲自以为功哉。窃念自幼至壮,藉先人余泽,幸博科名,席先人余产,稍积寸铢,因以成先人未竟之志,正不翅先人之所自为也。当祠未兴工,或谓召龄曰:了凡公两世,国朝康熙间大吏疏请崇祀乡贤,得旨如例春秋官祭典重特,若宗祠特族人会集之区,可无亟亟。
呜呼!是说也,名为慰我先,实则鄙我后。召龄虽不敢效近世祠堂之僣,亦何忍效昔人野祭之疎?且追维了凡公始迁赵田,所以命名是庵者则磐石之宗,于是乎在。但愿我宗人保守是祠,扩而大之,引而长之,是诚余之所厚望也夫。
光绪五年岁次已卯闰三月
(了凡公)九世孙召龄谨志。
祠堂联
木本水源
立言补纲鉴,不惟政绩可稽,遗爱留宝坻一邑;
彚觧集尚书,群仰贤声克继,新词共磐石千秋。
平生完万善,一疏已成功。
袁术,字公路,东汉末年著名诸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阳人(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东汉末年的著名诸侯,历任虎贲中郎将、后将军、扬州牧等职务。袁术在东汉末年是个十分活跃的政治人物,他曾先后参与了诛杀宦官、讨伐董卓、诸侯混战等诸多事件。 只不过长期以来,袁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事情是他当年曾率先登基称帝却迅速败亡,这一事件使得袁术留下了昏庸愚蠢的历史形象。实际上,袁术当初选择率先称帝也不完全是头脑发热,他当时确实有一些称帝的资本和实力! 袁术在东汉末年率先自立称帝! 一、家族名望 东汉时期是个十分看重家族声望和血统出身的时期,虽然还没有像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那么严重,但是当时的世家大族在庙堂之上和江湖之中的影响力还是十分巨大的。 在东汉王朝众多的世家大族中,汝南袁氏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显赫士族。"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对这个显赫士族最准确的评价! 所谓"四世三公"是指袁氏家族四代人累计出现了五位曾经担任过三公职务的人物。东汉时期的"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司空三个职务,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正国级职务了。袁氏家族四代人就出现过五个曾经担任过三公职务的人,相当于袁氏家族每一代都有一个人是正国级干部! 袁氏家族「 ”四世三公”,家族势力庞大! 正因为袁氏家族四代人百年间不间断地有人担任三公职务,所以天下间无数士子、学子都依附在袁氏门下,成为袁氏家族的门生(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而袁氏家族举荐这些人做官之后,这些学子、士子就和袁氏家族结成了举主和门生的关系,他们这些人也就成为了袁氏家族的门生故吏。 袁氏家族苦心经营了百余年,最终形成了"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政治局面。可以说天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袁氏家族为核心的官僚体系,而且这个官僚体系还在东汉后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客气地说,当时的东汉中央朝廷掌握着帝国中高级官吏的人事任免权,而袁氏家族就掌握着帝国部分基层官吏的人事任免权(肯定无法掌握全国的基层官吏任免权,但其能量巨大,远超想象!)。 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时期,自然是东汉中央朝廷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但是一旦国家分裂,社会混乱,袁氏家族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地方上盘根错节的政治关系来谋取家族利益,事实上,在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得时候,袁氏家族就是这么做的! 袁氏家族「 ”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而袁术不仅正是出身自汝南袁氏,而且他还是袁氏家族事实上的嫡长子! 袁术虽然是汉灵帝时期司空袁逢的嫡次子。但是因为袁逢的嫡长子袁基在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就被董卓杀掉了,所以袁术就成为了袁逢事实上的嫡长子(袁绍是袁逢的庶长子,后来还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而且因为袁绍生母身份卑贱,所以袁术一直看不起袁绍)。 出身自汝南袁氏,而且还是袁氏家族事实上的嫡长子,袁术的家族声望和出身血统都可谓是得天独厚,傲视四方了。 袁术不仅出身自汝南袁氏,而且还是袁氏家族事实上的嫡长子! 总的来说,汝南袁氏因为"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家族影响力而成为东汉末年世家大族中的领袖家族。而袁氏家族四代人百年间不断经营的"门生故吏遍天下"政治局面,使其在广大基层官僚方面算得上是"众望所归"了。 而袁术不仅出身自汝南袁氏,而且还是袁氏家族事实上的嫡长子。无论是家族声望还是出身血统都是十分优秀的,这份荣耀给了袁术极大的信心和野心! 家族声望和血统出身给了袁术极大的野心与信心! 二、综合实力 东汉末年,在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势面前,家族声望固然重要。但是比家族声望更重要的自身的综合实力,衡量诸侯强弱的标准永远是自身的综合实力。只不过我们要理解一点,那就是实力永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实力的强弱也不是最重要的,实力差距大才是最重要的。 袁术当时的实力看起来不是十分强大,但是和同时期并存的诸侯相比,袁术就是实力最强的地方诸侯!据《三国志》记载,袁术当时割据江淮地区,坐拥扬州六郡、豫州三郡、徐州二郡,累计十一郡之地。 袁术在东汉末年曾坐拥十一郡之地! 虽然袁术的地盘并不在中原地区,而是偏南方地区一些,这和我们"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观念似乎有所冲突。但是乱世时期的时势永远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曾先后爆发了黄巾之乱、董卓乱政和诸侯混战等事件,这些事件直接导致中原地区陷入连年战火,社会生产基本停顿。当时中原地区的实际景象是人口锐减,瘟疫横行,粮食歉收、天灾不断,中原地区的百姓是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生者难活、死者难葬。 中原地区因为战火而一片狼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地区因为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受到战乱的影响也较小,南方地区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都比较稳定和正常。而且伴随着中原地区的混乱,大量百姓纷纷逃亡到南方以避战乱,这些人口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 据统计,当时袁术所割据的江淮地区人口过百万,兵源充足、粮草丰沛、各种物资储量丰富,是当时天下少有的富庶之地。而袁术鼎盛时也是拥有十七万大军,这军队人数看似不是很多,但是和同时期的诸侯一对比就可以发现袁术的实力有多强了。 袁绍在当时的综合实力非常强! 袁绍当时仅仅割据冀州部分郡县,还在和强敌公孙瓒争夺北方四州;曹操当时刚刚割据小小的兖州,而且还时不时地遭受内部叛乱和外部入侵(张邈、陈宫叛变,吕布入侵兖州);刘备当时根本不值一提,他不仅没有根据地,而且还在疲于奔命,辗转于公孙瓒、陶谦和吕布之间;孙坚和孙策父子当时更是归顺了袁术,成为了袁术的部将,正在替袁术卖命地攻城略地呢! 总而言之,当时的袁术放眼天下,他是统治最稳定、兵马最强盛、地盘比较大的地方诸侯,其综合实力几乎算得上是最强的了! 孙坚、孙策父子当时归顺袁术! 三、自我感觉 是否率先称帝这件事说到底终究是个人选择问题,袁术的个人意愿十分重要。而袁术正是个爱慕虚荣、骄傲自负的人。 昔日董卓祸乱朝纲、天下分崩离析之初,袁术就心怀二志了。他一直坚信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意思是"取代汉朝的,必然是涂高。"谶文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袁术就将其发挥成"涂"通"途"即道路的意思,"涂高"就是指"高且平坦的道路"。而袁术,字公路,他就认为自己的字就恰好符合这句谶语,于是心里一直有着代汉称帝的念头。 袁术一直有代汉自立的念头!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火烧洛阳后裹挟汉献帝西退至关中长安。面对董卓裹挟天子使关东勤王联军投鼠忌器的困局,袁绍率先提出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大汉新君的建议,身为同族兄弟的袁术最先拒绝。因为袁术一直有着代汉称帝的想法,所以他绝不希望东汉王朝再出现一个有为之君,而刘虞年富力强且声望极高,如若拥立刘虞称帝,他日再想取而代之就难上加难了。所以袁术虚情假意地以献帝尚存,不可拥立新君的大义拒绝了袁绍的建议,而他们兄弟二人也自此反目成仇,彼此诘难。 东汉初平四年(193年),孙坚之子孙策以传国玉玺为代价,从袁术手里换得其父生前的旧部(东汉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死于荆州牧刘表的部将黄祖之手,袁术借机兼并了孙坚的军队)。而袁术自从得到传国玉玺后,就更加坚信谶语的真实性了,更加认为自己有天命在身了,更加认为自己代汉称帝是天命所归了。袁术代汉称帝的念头愈演愈烈,直至无法自控。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年过半百的袁术再也不愿等待下去了,他极度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过一把皇帝瘾,所以他毅然绝地选择立刻登基称帝!最终袁术在寿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正式登基称帝,建号仲氏。 袁术于建安二年正式代汉称帝! 结语 袁术出身自汝南袁氏这个东汉末年最显赫的名门望族而且他还是袁氏家族事实上的嫡长子,在家族声望和血统出身这方面,袁术可谓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异条件,这给了袁术极大的信心和野心;袁术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他所割据的江淮地区是天下少有的富庶地区,和同时期的诸侯相比,袁术是兵精粮足,实力雄厚的地方诸侯;袁术个人也是野心勃勃,一直渴望代汉称帝的,而后又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传国玉玺,这极大地增长了他代汉称帝的野心。 综合家族名望、综合实力和个人意愿这三方面,袁术在东汉末年率先代汉称帝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确实有些实力和资本! 袁术确实有些称帝的资本和实力! 袁术的结局: 袁术登基称帝后为了彰显他的皇帝威仪,处处效仿皇帝礼制。他不仅大兴土木在城南和城北修筑了祭祀天地的祭坛,而且还大规模地发动民工修筑金碧辉煌的宫殿楼宇。在生活上,袁术本来已经足够纸醉金迷的了,但是登基称帝后的袁术更加变本加厉,他不顾民怨沸腾,对百姓横征暴敛,加征赋税以满足他的享受私欲。同时,或许是苍天也不看好袁术政权,江淮地区在袁术称帝后就一直天灾不断,粮食歉收十分严重,许多地方都发生了饥荒,有的地区甚至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同时,袁术代汉称帝的大逆不道之举在当时如同晴天霹雳一样,天下诸侯在震惊之余也都纷纷以君臣大义的名义对袁术群起而攻之。袁术先后接连遭受孙策、吕布、曹操三方的叛乱和打击。 孙策在袁术代汉自立后,宣布与袁术决裂! 首先是孙策听闻袁术代汉称帝后,宣布自己代表江东地区脱离袁术而自立,随后孙策又以武力驱逐了丹杨太守袁胤,劝降了广陵太守吴景、将军孙贲(此两人皆是孙策亲戚)。此举直接使袁术丧失了广陵、丹杨等郡县,实力大损;其次是吕布也倒戈一击,向袁术宣战。吕布原本占据徐州和袁术交好,但是两人一直面和心不和,此番袁术被各路诸侯围攻,吕布自然也想分一杯羹。于是吕布率军在淮北地区大败袁术军,而后又大肆劫掠淮北地区,袁术实力进一步被削弱;最后的致命一击是曹操率领大军亲征袁术,在蕲阳(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斩杀了袁术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等人物,袁术自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复昔日雄风。 曹操以讨伐叛逆的名义攻打袁术! 被逼无奈的袁术在投奔袁绍的路上,被曹操派遣的刘备军和朱灵军拦住了去路。袁术退军到江亭。当时正值六月盛暑,袁术想喝蜜浆解渴,但是全军上下连一滴蜜浆也找不到,袁术叹息良久,又大叫道:"我袁术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最终吐血而死。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 (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中华书局2012年点校本。 本文所用,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会定期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类文章,恳请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关注账号,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感谢支持!
袁姓的由来
本文2023-11-15 15:39: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