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的打法教程
锣鼓的打法如下:
1、揉击。两臂平抬,肘不离两肋,立镲持于胸前;不定方向地旋转摩擦镲面,产生“丝丝”声响后突然两镲分开,产生“丝丝”声响余音。
2、磕击。两臂平抬,肘不离两肋,左镲平端,右手立镲持于胸前;上下磕击镲面,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响。速度不宜过快,力度要求均匀。
3、抖击。两臂平抬,肘不离两肋,双手立镲于胸前;先里后外抖腕拍击镲边,转腕粒度均衡产生连击效果。也可以左手不动,右手抖腕拍击镲边。
4、边击。左手持镲倾斜45度角,右手持镲碰击镲边,发出清晰拖音,节奏要稳,动作要轻便灵活。
5、刮击。左手持镲倾斜45度角,右手持镲由上至下刮击镲面,产生一种颤动的音响。
各地特色锣鼓:
1、梁平癞子锣鼓是重庆市梁平区境内流传的一种传统民间器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梁平癞子锣鼓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据清代该县文人蓝逸清的《竹枝词》记载,梁平癞子锣鼓应该在明清之际就已广为流传。
梁平癞子锣鼓的乐曲称为“锣鼓引子”,以“十八癞子”锣鼓的引子为代表。梁平癞子锣鼓具有声音洪亮、气氛热烈、音韵起翘、耐人寻味等特点,常在节日盛会、开业庆典、生日礼仪、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演奏。
2006年5月20日,梁平癞子锣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53。
2、永修建昌锣鼓,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传统音乐,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3、袁河锣鼓戏,又称“三角班”,是宜春(古称袁州)地方戏剧剧种之一,明末已有演出,盛行于清同治年间,土生土长,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4、酉华唱经锣鼓是安徽省池州市的传统民间音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唱新锣鼓酉华乡乐元、田屋、二酉一带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俗文化形式。
九连环现在我没有,不过发着数字给你,后面带感叹号的音要低八度带问号的高八度哦。1 6!5 3 2 5 5 6!1 2 1 7!6! 5! 1 1 5!6!5!7!6! 6!1 6!1 2 1 7!6!5! 6 7 6 5 3 2 3 6 7 6 5 3 2 3 3 2 3 2 3 5!4 3 5!6!1 3 2 3 1 好了,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合、六、五、一。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锣鼓的打法教程
本文2023-11-15 15:36: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