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姓的起源与家谱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1收藏

荆姓的起源与家谱资料,第1张

 荆姓,中国姓氏中的一种,其姓氏渊源有很多种不同的渊源。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荆姓的起源与家谱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荆氏

 分布地区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广陵邑。秦朝时期置为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广陵并入江都。

 历史来源

 荆(Jīng )姓源出

 1、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2、源于芈姓,出自为居于秦国的楚氏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所改,属于以国名为氏,或避讳改姓为氏。

 3、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熊绎。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楚国的旧国号是荆,荆姓是未改号为楚之前的姓氏,又说周代楚国的别称为荆,国民以国为氏。西周初年,楚国的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荆国的子孙以国为姓,称为荆氏。荆陵是楚国的别号,春秋时代的楚国在尚未崛起诸侯以前,号称荆。荆楚二字往往被连在一起使用,就是指春秋时期的楚国。故荆氏后人奉熊绎为荆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荆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七位,人口约二十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7%左右。当代荆姓的人口大约有23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六:十六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荆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山西、河南、黑龙江,这四省区大约占荆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吉林、山东、陕西、辽宁、江苏等地。荆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吉林大部、河北:西南、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和东南、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重庆北端,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上,最高可达1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2%,居住了大约47%的荆姓人群。在内蒙古中部、宁夏大部、甘肃东南、陕西北部和西南、晋冀鲁辽大部、吉林南端、河南北部和东部、江苏西北、安徽北部、鄂渝中部、湖南北段、四川东北,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5%--0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4%居住了大约36%的荆姓人群。

 今黑龙江省的兰西县、齐齐哈尔市、五大连池市、哈尔滨市,河南省的洛阳小浪底市、巩义市、郑州市、延津市、焦作市武陟县、新乡县、开封市、南阳市、漯河市舞阳区、平顶山市,山东省的莒县、龙口市、聊城市莘县、淄博市桓台县、蓬莱市、临沂市、枣庄市、莱阳市、潍坊市高密、东营县、菏泽市、金乡县、临清县、聊城市、威海市石岛、日照市岚山区,吉林省的长春、延边地区、白城市,河北省的沧州市、泊头市、黄骅市,山西省的阳泉市、平陆县、临猗县、永济市、太原市、石鹿县、朔州市,陕西省的安康县、杨凌县、洛川县,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丹东市、鞍山市,江苏省的徐州市、镇江市、沛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重庆市的合川县,湖南省的辰溪县,湖北省的麻城市,安徽省的涡阳县,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荆氏族人分布。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邠庆堂:宋朝的将领荆嗣,累立战功。宋太宗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宋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他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

 此外,荆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受祉堂”、“临保堂”、“笃庆堂”、“保庆堂”、“留余堂”、“垂裕堂”、“留青堂”、“裕后堂”、“永恩堂”、“启佑堂”、“宝善祠”、“广宗堂”、“培源堂”、“昌后堂”等;分堂“谷贻堂”、“留青堂”等。

 家族名人

 荆轲:(~公元前227年),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沁水(今属山西省)人。他擅画山水,常常携带笔墨摹写山中古松,画云中山顶时,能画出四面峻厚的气势。著有《笔法记》,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荆嗣:宋代名将,累立战功。历官天武军校、田重进部将,太宗时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经150余战,未尝败北。

山东莱阳接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接金照处。

山东莒县接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现被分别收藏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接鹏、接红亮处。

安徽宿州接氏宗谱续修四卷,著者待考,1953年间油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宿州市支河乡接桥村接丙超处。

民间相传,秦玑娶爱新觉罗氏,还是摄政王多尔衮之女,为清廷郡马,但孰真孰假,今已难考。特别是如此“满汉一体”之举,在《日照县志·卷六·选举》“秦玑”名下,对此竟亦一字。原文如下: (秦玑)顺治乙酉年选青田知县,未任。 在同版《日照县志·卷十一·艺文志·诗》中,秦玑有《观海》一诗传世: 观海情无极,鲲鹏莫漫猜。 乾坤浮不去,日月催浪来。 徐福寻仙杳,张骞泛斗面。 瀛洲指顾是,一叶问蓬莱。 这是“海曲秦”在县志中的第一篇、也是惟一的墨宝。 海曲秦氏,入清后世代书香,七世至十五世,世世有科第,计进士3人、举人9人、贡生26人、增生18人、监生127人、痒生133人。其中功名、出仕及后世入史,名气最大的当属秦连晋四子秦玙之四子秦国龙(详见拙作《“清官第一”秦国龙》。 据《日照县志》,有清一朝,海曲秦氏“进士及第”者为: 秦国龙,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辰科三甲12名,冯家沟。 秦纯,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丁巳科三甲195名,秦家楼。 秦汝谐,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戊辰科三甲134名,秦家楼。 “文举人”者: 秦玑,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科,董家庄里。 秦国柱,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乙卯科,冯家沟。 秦紘,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甲午科,冯家沟。 秦纟羽,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丁酉科,冯家沟。 秦维,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庚午科,冯家沟。 秦纯,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丙午科。 秦淑颜,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癸酉科。 秦志屏,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辛卯科,郑家结庄。 4 秦氏“占籍于照”,落脚之地是“团岭铺”。故秦氏《族中四约》开篇即是“团岭铺山里祖茔世远支繁”。 明初大移民,今之日照诸姓自天南地北来此落地生根,秦氏为何对“团岭铺”情有独钟?网上秦氏后人曾有这样一帖: 明洪武二年,日照秦氏始祖由东海迁住今日照秦楼街道前团岭村。有口头流传:始祖由东海一路走来,到日照前团岭后,说:就住这儿好,高高的,不会再有水淹啦。这说明:始祖在东海的原住地较低,常遭水淹。而这种地势,多在沿海一带或沿河流域。经查,在苏北鲁南,历史上秦姓还是较多的。如苏北,多住居高邮、徐州、东海等地。 海曲秦氏先祖的茔地,一世至四世在团岭埠,至五世秦嘉祥再寻宝地。据秦裕馨先生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记: 五世祖终世,葬丝山里,运粮山之阳。系名堪舆家蔡仙槎勘测点穴,其墓环山带水,林木丛秀。 两位六世祖,葬花家堰,墓茔后依河山,前屏高岭,景色苍苍,一望无际。长六世祖母葬西峪村,左驼儿,右青山,两峦环抱,背后冈陵起伏,下跌处钟成墓穴。此三处林茔,为吾秦氏有名之墓地也。 自此,即可看出海曲秦氏五世之后的“大发”! 一是秦嘉祥的茔地乃由“名堪舆家蔡仙槎勘测占穴”。蔡仙槎何许人?虽邑志中未见其人,但在日照名门望族风水的传说中却屡屡闻听大名。 二是海曲秦氏的茔地自此“迈”出了团岭埠,而且步子太大,风水很好。 顺带一笔,海曲秦氏五世发家后,子孙置地、析产,“风吹”自然引起“草动”。所以,《日照东关刘氏》中记: 我祖来到山东日照,卜居秦楼街道丝山南边的村,命为刘家村,死后葬村前刘家老林(现秦楼工商所附近),二世、三世等后人也有葬于此林,老林树木茂密,毁于1958年。五世上老三支族人刘楷认为秦姓人在刘家村东北立村秦家楼,破坏了风水,于是从刘家村迁出,在丝山东麓立村刘家楼。 (四八七)

小时候曾听我奶奶念叨过,但老人家带着口音,我能分别出来的是:

茂、则、崇、祖、庆。

善、相、世、玉、正。

艺、学、朝、习、珩(héng)。

可能我敲出来的字不正确,但大致发音是这个样子的。

荆姓的起源与家谱资料

 荆姓,中国姓氏中的一种,其姓氏渊源有很多种不同的渊源。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荆姓的起源与家谱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荆氏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