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薛怀义之死武则天第一任“二当家”的终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1收藏

揭秘薛怀义之死武则天第一任“二当家”的终结,第1张

核心提示:冯小宝,武则天的第一个男宠,原本是一个江湖混混。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武则天给他改名为薛怀义,并要求太平公主的前夫薛绍认他为叔叔。然而,随着冯小宝长期得宠,他逐渐变得傲慢起来。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磅。为了对武则天撒娇发火,他甚至放火焚烧了武则天命运的象征——殿。

事情还得从唐高宗说起。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称帝,已经进入倒计时。高宗死后几年,武则天废黜了第三子中宗李习安,软禁了第四子宗瑞李旦,镇压了徐敬业领导的扬州起义,通过所谓的裴炎起义消灭了军政系统的反对派。她如日中天,一步一步,离皇帝宝座越来越近。但是,中国古代朝代都是同姓。如果要把唐力换成武周,需要换的不仅仅是皇帝,还有整个皇族。因此,如果武则天想当皇帝,她必须清理唐力的宗室。武则天做了什么?她参与了一场阴谋。当时,为了宣传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武则天的侄子武程思伪造了一颗宝石,上面写着“圣母玛利亚,永昌皇帝”,谎称是从洛水打捞上来的,并说它代表着上天的吉祥,派人送给武则天。按照传统儒家的信仰,“一河出一图,一河出一书”,是“天将大任于斯人”的重要标志,属于一等吉祥之邦。这个杜撰的吉兆正是武则天想要的,她当即决定大张旗鼓地处理这件事,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她当皇帝是天意!怎么做?她将这块石头命名为“天赐藏宝图”,并给自己起了个尊称叫“玉帝娘娘”。同时,她宣布将于12月访问洛水,举行收图仪式,并接受大厅所有官员的祝贺。为了办好这一盛事,她下令各州州长和唐力宗室的外戚在典礼前十天将聚集在洛阳!显然,武则天想利用这个国家礼仪工程来消灭唐力的所有势力。

此诏一出,唐力宗室一片恐慌。他们觉得武则天怒不可遏,肯定是想把他们集中到洛阳,然后一举干掉他们!我越想越紧张。我该怎么办?与其等死,不如冒险。在这种恐慌的控制下,宗室成员开始相互联系,密谋造反。反叛者是谁?首先当然是前几代皇帝的子孙和其他男性成员。再加上“嫁女泼出去的水”这个概念在唐朝并不流行,所以几代皇帝的公主也都被通知了。但由于汉奸告密等种种原因,叛乱被迫提前举行,叛军也从整个唐力宗室收缩为越王李真、琅琊父子。这种琐碎的争吵是法庭的对手,他们很快被武则天镇压。然而,摧毁唐力宗室的有生力量原本是武则天的既定目标,让他们聚集在洛阳也是引蛇出洞的策略。既然蛇已经出来了,怎么能让它们回去呢!然后在镇压了李真父子之后,武则天就开始走上了邪路,在这个皇族的叛乱中大肆牵连了一大堆皇族。大批皇族被勒令处死,武则天血洗唐力家族的目的也就完成了。而她的女婿,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和弟弟薛娥也在其中!

薛绍的女婿要背叛丈母娘。事情看起来真的很令人震惊。但考虑到武则天杀宗室是一个政治阴谋,我们不禁怀疑薛绍兄弟是否造反了。对于这件事,史书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载。一篇是《新唐书?公主传》,上面写着:“琅邪的起兵,凯和他的弟弟邵被调去当兵和新兵,他们响应了。拉什,杀了所有的收藏家杀了他们。如果你放任不管,你会死在监狱里。”按照这种说法,薛绍兄弟确实已经出钱招兵买马,准备造反了。可惜李真父子胆子太小,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失败了。这个时候,薛氏兄弟为了掩盖罪行,杀了他们的具体执行人,所以被执行死刑也是罪有应得。但是,同样的东西,《旧唐书》就大不一样了。说:“邵,吹公被诬为通王。”也就是说薛少本没有造反,说他造反是一种诬陷。那么哪个记录可靠呢?

个人认为真相很可能是薛绍的哥哥薛鄂参与了叛乱,但他没有接触薛绍,所以薛绍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李真、李冲父子在开战前确实广泛发动宗室,几代公主都有交往。雪娥作为城阳公主的儿子,肯定是推出来了。其次,薛蟠与武则天有私仇,在太平公主嫁给薛绍之前他们就已经结婚了。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是说薛绍家庭条件优越,特别适合当医生吗?本来武则天也很满意这门门当户对的亲事。然而,就在婚礼即将举行的时候,武则天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怎么薛绍的两个嫂子,一个石成,一个小石,都不是大家族的!在这么小的家庭里做嫂子,是我女儿的耻辱!于是,武则天立刻发动了进攻,找到了薛家,说,这两个乡巴佬女儿怎么能跟我女儿是嫂子呢?还不如跟他们离婚。这不叫分家吗?好在有人出来打圆场,说这个叫萧的嫂子,也就是薛娥的老婆,出身江南名门,嫁给了皇族。她是这个国家的老亲戚,所以算了吧。薛绍的两个嫂子刚逃出来。就这样,虽然没有真的和妻子离婚,但薛蟠还是和武则天有仇。既然宗室已经联合起来造反了,雪娥在激动人心的气氛中做好应对的准备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络图

但是薛鄂要起兵,有必要告诉他哥哥薛绍吗?我觉得他没有告诉我,他也应该尽量避免让他哥哥知道。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薛绍已经是太平公主的妻子,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掌上明珠,母女情深。如果他把计划透露给薛绍,薛绍不小心透露给太平公主,那不等于自投罗网吗?有人可能会说,兄弟俩生活在一起,这里招兵买马,如火如荼,怎么可能对那里一无所知?真的有可能。按照唐朝的惯例,公主出嫁后,国家单独建府,不与婆家同住。换句话说,薛绍和薛娥虽然是亲兄弟,但他们的房子可能相距甚远。这样看来,雪娥对弟弟隐瞒叛乱的事情并不难。如果这个推理成立,那么薛绍谋反就是冤案。

不管委屈与否,薛绍下狱,太平公主该怎么办?她必须积极抢救。俗话说,夫妻百日恩,太平公主和薛绍成亲。而且,他们已经生了四个孩子。孩子这么小怎么会失去父亲的父母?于是,太平公主跑去找武则天哭诉,动了感情,跟她讲道理,乞求帮助。她的母亲为了她们母女的深情,放过了薛旭。她说,你看,我们刚结婚七年,感情这么好。最小的孩子才满月。你怎么忍心杀了他?说他又造反了,证据在哪里?仅凭怀疑就能杀了他吗?太平公主肯定跟武则天说了实话,跟她讲道理,说了自己的感受。按照她的想法,既然是妈妈的独生女,妈妈那么爱她,怎么能忽视她的幸福呢!那么武则天给太平公主这个面子了吗?在江山的稳固和女儿的感情之间,武则天选择了前者,最终以谋反之罪对待薛绍。不过毕竟太平公主求爱,所以薛绍没有直接斩首。她反而打了一百棍,被扔进监狱饿死。至少她保住了整个身体。那一年,太平公主刚刚二十五岁。

那么,既然薛绍没有造反,而且她的宝贝女儿太平公主苦苦哀求,武则天为什么还要杀薛绍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嫁错了人。当初太平公主嫁给薛绍,是因为薛绍的母亲是唐高宗的妹妹,这桩婚事的意义在于巩固唐力的山河。现在,当武则天想把唐力改为武周时,她需要加强吴佳的权力。此时太平公主要承担新的政治使命,薛绍必须让位。换句话说,对于武则天这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来说,太平公主只是她手中的一枚棋子。她可以走这条路或那条路,唯一的目的是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就这样,薛绍刚死了,武则天开始改嫁太平公主。选这个新徐,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必须姓吴。

谁是合格的许人选?武则天提出的第一个人选是武则天的大侄子武程思,他是武则天父亲周国公的继承人。武程思为武则天改朝换代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武周王朝的功臣,也是武则天重点培养的对象。把女儿嫁给最有政治前途的侄子,是武则天的一厢情愿。而且在武则天的心目中,她也曾经考虑过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这个侄子,让女儿达到皇后的女人人生巅峰,这也是对女儿的爱。对于吴程思来说,如果他想更上一层楼,就需要抓住这样一个好机会。所以,他必须愿意同意这门亲事。起初太平公主同意了,但没想到,就在婚礼前,太平公主突然变卦,成了“落跑新娘”。候选人武程思被奇怪地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武则天叔叔武士琼的孙子武姬友。这是怎么回事?历史的解释是,吴当时患的是“小病”。关键时候,她生病了,于是太平公主改变了主意。如果是这个原因,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太平公主刚刚二十五岁。按照我们目前的眼光来看,她还是一个少女。她为什么让人嫁给一个神经病?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以后活不长了。这场婚姻有什么意义?但是,两个候选人之间的转换其实没那么简单。个人认为,消灭吴和吴复婚,体现了太平公主的真实意愿。事实上,太平公主是不愿意嫁给吴的的。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要确认吴的病情是否严重到不能结婚。显然不是。因吴死于圣历元年,距离太平公主第二次择偶已有十年。在此之前,吴一直积极谋求太子之位,而且他朝气蓬勃。根本没有生病的记录。即使她死于圣历元年,那也是因为武则天最终选择了李习安作为她的继承人。吴半辈子的努力化为乌有,心理上的打击太大了,于是她变得抑郁,病倒了,这才死去。由此可见,吊拱四年,吴即使生病,也只是感冒发烧等几个小问题,应该不会影响婚姻大局。这样,所谓吴的病只是一个借口。

既然吴没有重病,为什么太平公主不愿意嫁给他?我觉得太平公主对他不满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吴对薛绍的死亡负有间接责任。第二,吴离政治核心太近,缺乏安全感。太平公主和薛绍是夫妻,感情深厚。所以,对于薛绍的死,太平公主的心里一定是一波三折,放不下。薛绍为什么会死?直接的推论是薛绍被处死是因为唐力宗室阴谋反对他。唐力的宗室想要造反,因为武则天要求他们聚集在洛阳。武则天请他们聚在洛阳,是因为那块写着“永昌地产圣母”的宝石,而这块宝石正是武刚刚炮制出来的。当然,太平公主很清楚,她母亲才是整件事的真正主谋。但是对于母亲,太平公主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可以说是爱恨交织。生她养她,她不能完全恨她妈。况且她妈那么强势,也不敢恨她妈。因此,我们只能拿吴出气。在她心里,吴成了替罪羊,也就是他杀了薛郎和我孩子的父亲!一想到这里就让我觉得不舒服,我怎么能再和他夫妻睡觉呢?

另外,对于刚刚经历丧夫之痛的太平公主来说,既然政治已经夺走了第一任丈夫的生命,她也不希望第二任丈夫再次卷入政治漩涡。吴显然太接近政治核心,而且太热衷于政治投机。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不安全的。经过这样的比较,太平公主不愿意嫁给吴这样的政治狂人。所以最后,她以吴生病为借口拒绝了这桩婚事。

那为什么太平公主最后会选择吴为妻呢?吴和吴有着同样的优势。他们都是武术家。他们政治上可靠,能让母亲满意。此外,吴还有吴所没有的优势。第一,他和薛绍的死无关,和他结婚不存在感情上的困难。其次,他与武则天的血缘关系较远,相对而言,离政治核心较远;而且,他冷静、诚恳、正直,不会主动卷入政治斗争。第三,吴还是一个标准的美男子。反正是政治婚姻。既然不能以感情为前提,选择一个有魅力的人也没什么不好。于是太平公主对她的母亲说,我想嫁给吴。

自从太平公主提出许的人选吴后,武则天在无原则问题上始终尊重女儿的意见,所以满口答应。然而,在武则天和太平公主都同意这桩婚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有什么问题?吴有问题,因为他不是单身、离异或丧偶。那时候他已经结婚了,他的妻子还很年轻,很健康。如果他再结婚,就犯重婚罪了。我能怎么做呢?这点小事打不过武则天。几天后,她派了一个谦卑的特使到吴的家里,宣布了太后的命令,并立即向吴的妻子赠送了三尺长的白绫。你,自杀吧。就这样,吴立刻恢复了他的单身汉身份。经过如此密集的安排,薛绍死后不到一年,太平公主梅开二度,改嫁吴。不久后,武则天正式改唐朝为周朝,做了皇帝,实现了她的皇后梦。

毫无疑问,太平公主的再嫁,是薛绍和吴前妻在母亲权力压迫下的鲜活生命铺就的。这样的婚姻怎么还敢再期待幸福?但是,太平再婚与否,与婚姻本身无关。薛绍去世并与吴复婚,对太平公主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她开始失去对生活的浪漫幻想,懂得了几个冷酷的道理。第一,作为政治核心的公主,她不可能真正走出政治,做一个普通的贤妻良母。其次,如果她的第一次婚姻反映了她父亲唐高宗的利益,那么她的第二次婚姻无疑反映了她母亲武则天的利益。薛绍的死让她明白,从此以后,妈妈就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第三,感情在政治面前是相当脆弱的。如果没有政权,生活甚至难以保障,感情也无从谈起。所以,无论是母子亲情,还是夫妻恩情,都容易受到政治利益的影响。这三个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了太平公主的思维。她从一个迷人天真的年轻女人变成了一个有思想的女人。武则天继承自母亲的政治家潜质被激发出来。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然母亲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太平公主就只能积极投入,服侍母亲。从此,她逐渐参与武则天的决策,成为武则天的心腹。石太平公主说:“权力虽多,但每有预谋。”她讨论了什么?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她至少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处决冯小宝。武则天在冯小宝的第一个男宠,原籍江湖混混。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武则天给他改名为薛怀义,并要求太平公主的前夫薛绍认他为叔叔。然而,随着冯小宝长期得宠,他逐渐变得傲慢起来。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磅。为了对武则天撒娇发火,他甚至放火焚烧了武则天命运的象征——殿。这座巍峨的建筑虽然是在冯小宝苦心经营的监督下建成的,但现在放火烧它,无非是“我自鸣得意,我失之交臂”,不过是武则天政权合法性的象征罢了。吴灿泽天是如何容忍它的!不仅如此,冯小宝还纠集一些不法分子在寺庙里整天拿着枪跳舞。为了防备他的疯狂奇袭,武则天甚至被迫在身边挑选了100多名身强力壮的宫女,以防不测。冯小宝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早已每况愈下,这让武则天很想摆脱它。

我该怎么办?公布他的罪行并处死他?不行,那样会影响武则天的形象。所以我们只能从事暗杀。谁将被派去执行这件事?太平公主当时是武则天的心腹。她足智多谋,为人可靠,所以成了首选。太平公主接到任务后马上想出了一个非常周密的计划。她派人到冯小宝假传圣旨,说是武则天叫他去大雄宝殿见。同时派心腹张夫人带领壮士埋伏在埃塔大雄宝殿。冯小宝非常高兴,以为武则天要与他重修旧好,所以她如约而至,没有任何防备。结果等他的不是武则天,而是一群大内高手。可怜的冯小宝,虽然她通常会有几次摊牌,但面对乱棍她无法还手,几分钟后她就会死去。太平公主派人将遗体运送到冯小宝的白马寺,在那里焚烧骨灰建塔。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几个小时内就被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用于DNA检测的材料。整件事做得干净、忠实,让武则天非常满意。

第二件重要的事是推荐张氏兄弟。太平公主其实从第二次结婚开始就看不起自己的感情了。什么感觉?都是政治利益的产物。所以她开始留住男宠。她有很多男宠在这里,她的母亲,谁失去了冯小宝和周围没有人,一定很孤独。女儿怎么会不体贴呢?俗话说,助人为乐到底,送佛西天。因此,在冯小宝被处死后不久,太平公主向武则天推荐了她引以为傲的男宠张昌宗。这个张昌宗长得像桃花,善弹善唱,可谓色艺俱佳,一到了武则天的身边,立刻赢得了“莲花六郎”、“仙童”等各种美誉,让武则天十分得意。后来,张昌宗介绍自己的弟弟张易之一起侍奉武则天。两兄弟配合默契,取长补短,令武则天神魂颠倒,成为武则天晚年的返老还童仙丹。有了这个举动,太平公主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更高了,她觉得女儿很甜。这叫打感情牌,自然赢得母亲的好感和信任。同时,太平公主向母亲推荐自己的男宠,也不乏希望男宠在武则天面前经常说好话。所以从心机上来说,太平公主绝对是赢了妈妈的真传。

太平公主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参加降来君臣。朝臣是武则天亲自提拔的王牌法官。武则天从来没有用他打击反对派失败过,被视为慈爱的将军。酷吏的职责是纠察叛乱案件,这在武则天称帝之初极为盛行。但随着武则天的统治越来越稳固,涉嫌谋反的人越来越少,这让赖君臣逐渐对失业感到恐慌。我该怎么办?如果没有反叛者,那就制造他们。无奈之下,他居然打起了武则天亲戚的主意,诬告她的儿子、女儿、侄子全部谋反。武则天的心思就是这么缜密。她知道他只是个懦夫,所以没当回事。

但是事情传到吴耳朵里就不一样了。如果不怕一万块钱,以防万一。如果武则天又当真了呢?为了确保吴的安全,决定迈出第一步,去告群臣。不过,既然来俊臣是武则天的情人,恐怕仅凭武程思很难撼动他。这时候,吴想到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爱女。因为杀了冯小宝,举荐了张昌宗,受到武则天的青睐,以至于她也可以在针对上级的检举信上签个名,然后私下与武则天沟通。这样不是更好吗?太平公主出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慷慨地答应参加倒行逆施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赖君臣的倒台和吴州酷吏政治的终结。

通过这三件事,应该如何评价初入政坛的太平公主?首先应该承认,这个时候太平公主确实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政治实力,她很清楚自己应该参与什么样的事情,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第二,太平公主在生活中非常谨慎,她参与的任何政治机密都从不泄露出去,值得信赖。所以,虽然史书记载太平公主经常参与讨论,但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线索却很少。认为武则天公主像她,绝不是假的。最后,这个时候太平公主的参政是相当肤浅的。杀冯小宝,举荐张昌宗,都属于武则天的私生活;即使是为了扳倒一个忠臣,也只是一种自保行为,起到的作用并不关键。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武则天仍然牢牢控制着权力,不允许任何人染指。虽然太平公主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政治才华,而且会和太平公主策划一些事情让她知道一些秘密,但她始终不忘警告太平公主,这是大内的秘密,绝对不能泄露!另一方面,太平公主也从薛绍的死中认识到,母亲的绝对权威不容挑战。虽然是第一公主,但也只能尽力讨好母亲。由于这种认识,此时史书对太平公主的评价是“怕自查”,她小心翼翼,不露任何锋芒。这种态度为她赢得了武则天的认可,家族封闭性从结婚时的350增加到1200,再到3000,是其他公主的十倍。太平公主也利用这些资产索要土地和住所,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

这个时候,太平公主既没有机会,也没有意愿走上政治前台。但这期间在武则天监督下的参政,还是给了太平公主不少经验。武则天一天天老去,太平公主在做我的。这对她意味着什么?

薛丁山是小说演义虚构的人物,其历史人物原型为薛仁贵的儿子薛讷。母亲柳氏,娶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西突厥),后被武则天杀害。

历史上并无薛刚此人,民间演绎出来的,原型为薛仁贵之孙薛嵩。薛刚的故事是民间评书和戏曲中薛仁贵系列故事的一部分,为薛仁贵之孙,薛丁山的儿子。

薛仁贵长子薛讷亦是唐朝大将,也是《说唐演义》人物薛丁山的原型。另有四子:薛慎惑,官至司礼主簿、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仁贵世系

  薛讷字慎言,唐玄宗时大破突厥,复封平阳郡公(薛仁贵封平阳郡公),谥号昭定,年七十二卒。《新唐书》说他:“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薛楚玉字瑶,唐玄宗开元中为范阳节度使,以不称职而被削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薛楚玉,官至左羽林将军,封汾阴县伯。

  薛楚玉之子,名薛嵩,膂力过人,不治生产,少年时误入歧途跟随安史叛军,后归唐,为昭义军节度使,封高平郡王,后改封平阳郡王。生平喜好蹴鞠,大历七年卒,赠太保。

  薛嵩之弟薛昽(《旧唐书》作薛崿),大历七年继承兄长薛嵩节度使位,但在大历十年,被部将裴志清所逐,将兵马归田承嗣,逃到洺州。后入朝请罪,唐朝廷免其罪,将其地一分为三,以薛嵩族子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薛慎惑之孙,薛光之子)为卫州刺史,薛坚(薛讷之孙,薛直之子)为洺州刺史。田承嗣引诱薛雄造反,薛雄不从,被田承嗣派去的刺客杀害了。

薛仁贵雕像

  薛嵩之子薛平,字坦途。以司徒致仕,封魏国公,年八十卒,赠太傅。

  薛平之子薛从,字顺之。官终左领军卫上将军,赠工部尚书,与父亲同为一时之名臣。

薛丁山是小说里的虚构人物,他真正的人物原型是薛仁贵的儿子薛讷 ,他在唐朝是非常有名的一位武将,边境与突厥征战多年,立下不少丰功伟绩。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灭掉薛丁山一族,归根结底是权力惹的祸。武则天登基之后,根基不稳,兵权还在薛家手中,而对大唐忠心耿耿的薛丁山,对武则天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最是无情帝王家,武则天想要稳固自己的政权,只能杀害薛丁山一族。

在历史上薛丁山一族是被设计陷害的,而被设计陷害的起因源于他的儿子薛刚。

薛刚性格刚烈,爱好打抱不平,一直追随自己的父亲征战沙场,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有一次外出遇到张泰的儿子强抢民女,生性刚烈的他岂能容忍,上去就把对方揍了一顿。可哪知道跟张泰一起同行的还有太子,一不小心将太子给踹死了。这一举动震撼了整个朝廷,文武百官纷纷为薛家求情,为此只追究薛刚一人不追究薛刚全家,但是可是当时把持朝政的张武一党却不愿意。张泰是武则天的宠臣,经常在武则天耳边煽风点火,告知薛家的威胁,武则天对此心里有了防备,正好薛刚这次犯事,于是武则天下令,将薛丁山一家285口斩尽杀绝,此次事件中,薛刚犯事之后顺利逃走,还有了后面的薛刚反唐。

关于武则天灭掉薛丁山一族这一说法,大多为民间所传。并没有真正的史实根据。但历史上的确有薛丁山这个人的,薛氏一族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多次救过李世民的性命,薛丁山与妻子樊梨花更被李治封为辽王,薛丁山有4个儿子,而前面所讲的薛刚,历史上其实也没有这个人,但却可以找到他的历史原型,就是薛仁贵之孙薛嵩 。

唐朝著名将军薛丁山,他的父亲薛仁贵武功卓越,征战沙场多年,立下战功无数,天妒英才后来在一次平定叛乱中战死沙场,死后他的儿子薛丁山继承父亲的衣钵,为国奋战,竭尽全力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可谁知却因为大儿子薛刚为百姓打抱不平,被武则天等奸人设计陷害,使薛丁山一族惨遭灭门。

薛丁山一族被设计陷害起因之一就是他的大儿子薛刚,本性刚烈,做事不拘小节,跟随自己父亲薛丁山征战沙场,同样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在一次外出遇到张泰的儿子公然强抢民女,生性刚烈的他自然上前揍了对方一顿,可谁知太子竟然跟张泰的儿子结伴游行,薛刚自不知太子的真实身份,一脚踹在太子身上,意外的是太子弱不禁风竟然被真的踹死了。

其二就是唐朝皇帝李治带领部下在一处楼台观景看花灯,薛刚路径此处,带着大批军马,气势汹汹这阵势吓的围观百姓四处逃窜,李治自然也被楼下的喧哗之声吸引了注意力,看到下面人群喧哗,一时间被吓住,意外从楼上跌落下来摔死了。皇帝一死震惊满朝文武百官,虽然李治在临终前告知百官念在薛家为国家效力的份上放过对方,百官也赞同,武则天起初也同意。但是张泰为自己儿子被羞辱之事,加上一直以来对薛家的怀恨在心,多次在武则天耳边告知薛家的威胁,武则天自然心里对薛家有了防备之心,最终灭掉薛丁山一族。

虽然薛瓘的家族在史书上的着墨并不多,不过综合各处史料及墓志记载而言,就算是在唐朝的诸多驸马中看来,薛瓘这一支也无疑是最威风的。

首先是薛瓘父子二人均尚主为妻,而下嫁薛氏父子的城阳公主与太平公主,不仅是唐朝皇帝的嫡出公主,更是皇帝父亲极为宝贝的爱女。虽然有唐一代,帝甥尚主乃国家故事,但父子二人均尚嫡出公主为妻,这样的风光纵观唐朝所有的驸马,也是无人能及的荣宠。

城阳公主初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莱国公杜如晦的次子杜荷为妻,杜荷(襄阳郡公)因追随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杀。唐太宗后来在将城阳改嫁给薛瓘时,特地请人占卜了一番,还因此打算破例改变黄昏时举行婚礼的习俗,变为在早上为城阳举行婚礼。而太平公主嫁给表哥薛绍时的婚礼之奢华,就更不用赘言了。

薛瓘(奉宸将军)娶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之女城阳公主为妻,生薛顗、薛绪、薛绍。幼子薛绍(散骑常侍、右武卫将军、平阳县子)又以唐高宗的嫡女太平公主为妻,生二子二女,长子薛崇胤为寿阳郡王、太常卿;次子薛崇简年幼时便以皇家之出的缘故封为郢国公,后又因拥立之功被唐玄宗封为立节郡王。

薛绍与太平公主的次女薛氏,于武则天天授三年四月封为万泉县主,食实封三百户,在万岁登封元年的仲春时节,嫁豆卢光祚为妻。

豆卢光祚的祖父即芮国公豆卢怀让,祖母乃唐高祖之女万春公主,父亲豆卢贞松为邠国公。万泉县主共生有三子,其子豆卢建袭爵中山郡公,又尚唐玄宗之女建平公主为妻。

不仅是薛瓘薛绍父子二人尚嫡出公主为妻,在唐朝驸马中大放异彩,就连他的侄子薛儆也是父子二人尚主为妻。

薛儆是薛瓘的侄子,薛绍的堂弟。薛绍与薛儆的曾祖父就是薛德元,薛德元有长子薛怀昱(司卫卿、绛卫二州刺史、河东县侯),次子薛怀晏(庆州刺史),薛怀昱的子孙是薛瓘与薛绍,而薛怀晏的孙子就是薛儆。

薛儆尚唐睿宗之女鄎国公主为妻,加爵汾阴郡公,其子薛锈同样尚主为妻,娶唐玄宗之女唐昌公主;侄女薛氏(兄长薛縚之女)于开元十三年嫁唐玄宗的太子李瑛为太子妃。薛儆这一支虽然没有尚嫡出公主,但父子二人均为驸马,侄女为太子妃,一时风头无俩。

薛太子妃是否生子不详,不过至少生有一女,即博平郡主。太子李瑛虽然后来因为武惠妃的谗毁被废死,但唐肃宗登基后将他的女儿封为郡主,并将其嫁给唐玄宗之女永穆公主之子王训(光禄卿)为妻,共生育了二子一女。

李氏于建中元年逝世后,唐德宗以家人之礼凭吊了这位堂姑,并遣使賵赠,给护丧事,让李氏长眠于王氏先茔。这也足可见唐朝的历代皇帝与李唐皇室并没有遗忘这位废太子之女,不仅让她生前以郡主的身份风光出嫁,死后也充分给了她身为皇帝堂姑应有的体面。

问题一:薛仁贵的后人分布在哪?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薛仁贵现在还有后代吗? [ 标签:薛仁贵,后代 ] 唐朝大将薛仁贵的后代现在还有在吗?不要用小说来解释和回答啊! 问题补充 2008-10-14 18:35 名字也要说啊,尽量详细点,谢谢!~ GQツ 回答:2 人气:6 解决时间:2008-10-14 18:51 满意答案应该有吧

据王敬模介绍,新发现的这些族谱均为现居静海的薛氏、程氏和岳氏後人所收藏,包括民国时所修《薛氏家乘》、《河北程氏兴宗谱》、《静海岳氏族谱》以及1990年後新修的《薛氏宗谱》、《程氏族谱》等,虽然时代较晚,但从流传序列来看是比较可靠的。这一发现对相关的史学研究尤其是静海早期居民研究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此间媒体报导,《薛氏宗谱》载,薛仁贵第三十代裔孙薛廷瑚明朝时迁居今静海县城东南25公里的薛庄子一带,搭窝棚,垒锅灶,垦荒种地,逐渐形成村落。清末民初,马厂减河开挖後,薛庄子村的部分薛姓又相继外迁垦殖。目前,静海的薛姓有1700多人,主要分布在唐官屯、西勾禾、李八庄、周庄子等村镇。

问题二:薛仁贵现在后人是第几代,在哪? 30分 薛仁贵其子薛丁山和其孙薛刚纯属虚构,不过历史上薛仁贵的后代的确多任武将。其中最有名的是儿子薛讷,曾长期领军,专责东北事务,但似无特别出色的战功。薛仁贵的第三代,也确实出现过反唐的人物,即其孙薛篙,曾在安史之乱时投向反 一方,占据相州一带,后归顺仆固怀恩的勤王军,似乎并无什么损失,照样任职升官,可见薛氏一族的影响力。到嵩之子薛平、薛从之后,就湮没无闻了。(网上找的)

问题三:薛仁贵的后代有哪些人 曾祖父:薛荣,官至北魏新野、武关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县公。

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

父:薛轨,隋朝襄城郡赞治。

长子:薛讷,字慎言,唐玄宗时大破突厥,复封平阳郡公(薛仁贵封平阳郡公),谥号昭定,年七十二卒。也是《说唐三传》人物薛丁山的原型。

另有四子: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嵩,薛楚玉之子。膂力过人,不治生产,少年时误入歧途跟随安史叛军,后归唐,为昭义军节度使,封高平郡王,后改封平阳郡王。生平喜好蹴鞠,大历七年卒,赠太保。

薛o(《旧唐书》作薛),薛嵩之弟。大历七年继承兄长薛嵩节度使位,但在大历十年,被部将裴志清所逐,将兵马归田承嗣,逃到持荨:笕氤请罪,唐朝廷免其罪,将其地一分为三,以

薛嵩族子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薛慎惑之孙,薛光之子)为卫州刺史,薛坚(薛讷之孙,薛直之子)为持荽淌贰L锍兴靡诱薛雄造反,薛雄不从,被田承嗣派去的刺客杀害了。

薛平,字坦途,薛嵩之子。以司徒致仕,封魏国公,年八十卒,赠太傅。

薛从,字顺之,薛平之子。官终左领军卫上将军,赠工部尚书,与父亲同为一时之名臣。

问题四:薛仁贵后代都有谁 薛仁贵的儿子分别叫薛讷、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讷和薛楚玉是武将,两人都相当有名气,

薛讷在薛仁贵死前只是个小县令知道49岁被武则天提拔为幽州太守,在玄宗时期长期跟突厥做战后随阿史那等将领征吐蕃,雪父亲的大非川之耻他是大气晚成的将军,玄宗爱将后被追封位羽林大将军薛楚玉赫赫有名的平卢营口节度使就是他后来被人告发渎职,免其官,由安录山取代

后来,安录山势力膨胀,玄宗才再次想到罢免薛楚玉的危害性,将其子薛嵩受命于幽州节制安录山,可是为时不晚熟话说箭在弦上怎可不发,一个薛嵩有怎么可能化解得了一场肯定会爆发的空前内乱呢安史之乱后薛嵩判唐,或许在史书上会为此给他一沉重的一笔,到了那份上虽掌管几州政权,可是毫无兵权不可能以武力阻挡安录山的野心直到安史之乱后薛嵩重现归复唐朝,当然他在安录山后面也做了很多活动的

薛嵩是薛仁贵后人中最耀眼的一族,嵩子平后面还有薛从等均是唐朝脊梁人物 至于薛仁贵地老二老三老四都是文官,没多少政绩

问题五:到现在薛仁贵家有后人吗 子

长子:薛讷,字慎言,唐玄宗时大破突厥,复封平阳郡公(薛仁贵封平阳郡公),谥号昭定,年七十二卒。也是《说唐三传》人物薛丁山的原型。

另有四子: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嵩,薛楚玉之子。膂力过人,不治生产,少年时误入歧途跟随安史叛军,后归唐,为昭义军节度使,封高平郡王,后改封平阳郡王。生平喜好蹴鞠,大历七年卒,赠太保。

薛o(《旧唐书》作薛),薛嵩之弟。大历七年继承兄长薛嵩节度使位,但在大历十年,被部将裴志清所逐,将兵马归田承嗣,逃到持荨:笕氤请罪,唐朝廷免其罪,将其地一分为三,以薛嵩族子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薛慎惑之孙,薛光之子)为卫州刺史,薛坚(薛讷之孙,薛直之子)为持荽淌贰L锍兴靡诱薛雄造反,薛雄不从,被田承嗣派去的刺客杀害了。

薛平,字坦途,薛嵩之子。以司徒致仕,封魏国公,年八十卒,赠太傅。

薛从,字顺之,薛平之子。官终左领军卫上将军,赠工部尚书,与父亲同为一时之名臣。

问题六:薛仁贵是哪里的 薛礼

(613年-683年)

字仁贵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将军

是北魏将领薛安都之后

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

问题七:薛仁贵的后代 现在还有活着的吗 历史上薛仁贵的后代最有名的是儿子薛讷,字丁山,长期领军,战功卓着,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薛仁贵的第三代,也确实出现过反唐的人物,即其孙薛篙,曾在安史之乱时投向反 一方,占据相州一带,后归顺仆固怀恩的勤王军。薛氏一族到嵩之子薛平、薛从之后,就湮没无闻了。

历史上的薛仁贵之妻姓柳,见于史传和地方史志,但未记名字。柳姓也是河东著名大族,以薛仁贵的出身,与河东柳姓是门当户对的士族联姻。当薛仁贵想在家改葬祖先时,是柳氏劝夫速速投军,“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在这位颇有见识的妻子劝告下,薛仁贵应征参军赢得了赫赫战功。

问题八:湖北薛家沟家谱中记载那些姓薛的是薛仁贵的后代?怎样联系他们? 这个得你自己到当地咨询和了解了,毕竟时间过了那么久

问题九:薛仁贵个人资料和他的后代的资料要详细 历史上的真实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历史上确有其人,唐朝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隋炀帝大业10年(公元614年)农历十月十八日生,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卒,享年70岁。他一生英勇善战,屡立奇功,官至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他的征战事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

据史料考证,历史上并无薛平贵。但他和王宝钏因何现身于舞台?并且自古以来,多个戏剧剧种都出现了“两薛并演”的现象呢?

有两种说法。

某年某月已无从考证。山西一富户为母祝寿请戏班子唱《汾河湾》等戏。该戏反映的是薛仁贵和柳英环的事。宾客散后,富户之母问戏班子薛仁贵和柳英环最后的结局,戏班班主说,据师祖相传,薛仁贵因军务在身不敢久留,数日后又别妻回到军中。柳英环常年来生活困苦,疾病缠身,又加之思夫心切,便病逝寒窑。富母听后悒悒于怀,恹恹成病。富子到处求医,百药无效。最后一当地名医探问后得知根由,便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于是,富子悬巨赏征求薛仁贵团圆的剧本。某文人为不违反历史,杜撰了一位“薛平贵”,剧名《王宝钏》。戏曲情节大同小异,只是为迎合富母心态,薛平贵登上了西凉国的王位,王宝钏成了正宫皇后,夫贵妻荣。该戏演出后,富母大喜,病也不治而愈,自此,戏曲舞台上便出现了“两薛并存”的局面。

另一种说法是,薛仁贵后来被封为平辽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部分薛家人也都随薛仁贵从龙门(河津)迁到京城(今西安市)。后来,山西人以当地出了一个薛仁贵为荣,又是唱戏,又是修建寒窑。陕西人历来爱与山西争个高低,认为薛仁贵家人后来一直生活在陕西,却让山西人出尽了风头。他们便也编了一出戏,由于不敢违背历史,于是将薛仁贵变成了薛平贵,柳英环变成王宝钏,一个虚构杜撰之戏便出炉了。

两个寒窑一处真实

在河津市修村的白虎岗上有薛仁贵寒窑,而在西安市大雁塔东南方不远,王宝钏寒窑也每天游人如织。两个寒窑又是怎么回事呢?

薛仁贵寒窑位于河津市修仁村,村东有一土岗,状似卧虎,又加之传说薛仁贵是白虎星转世,故曰白虎岗,寒窑便处于白虎岗上,相传明清时期土炕灶迹尚存。窑南有白袍窑一孔,内塑有薛仁贵夫妻泥像两尊,战马一匹。村南有白虎塔一座,又名射雁塔。薛仁贵寒窑也称薛仁贵故里。目前为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河津市斥资一亿元开发薛仁贵故里的工程正在进行之中。

近年来,王宝钏寒窑从规模及开发的程度上来看比薛仁贵寒窑要大,也有规模,笔者3月上旬前往参观,它位于西安市南效曲江池东南鸿固塬上的鸿沟坡岸,又称曲江寒窑。在寒窑景区内,笔者没有看到任何有关史料对薛平贵及王宝钏的记载。寒窑简介上称,实据戏曲《五典坡》所载而建,内有王宝钏祠堂,清朝后期修建,民国二十三年,杨虎城之母孙一莲捐资又对其进行了修葺。1984年6月,当地乡 又出资修建,1985年2月28日正式向游人开放。景区内有“飘彩楼”、“王宝钏祠”、“贞烈殿”、大雄宝殿、寒窑遗址等等建筑及景点。据寒窑负责人刘林介绍,寒窑景区总投资300多万元,平均每年有近10万名游客。

既然薛平贵是由于种种原因根据薛仁贵的传奇人生演绎而来,历史并无此人,那么,两个寒窑也只能是一处真实了。

问题十:薛仁贵及他的后代的事迹 薛仁贵的儿子是薛丁山,薛丁山的妻子是樊梨花,薛丁山的儿子是通城虎薛刚,薛刚的妻子是纪鸾英,薛刚的儿子是薛葵,薛葵是四大锤里的金锤,薛葵的妻子是端阳公主,薛葵的儿子是霹雳鬼薛赞。我小的时候家里有本《薛刚反唐》的评书,读过好几遍了。薛仁贵还有其他的後人有个叫薛平的,还有个叫薛蛟的,只记住这些啦。

历史上的薛家并没有被满门抄斩,历史上薛仁贵的后代最有名的是儿子薛讷,字丁山,长期领军,战功卓著。其孙薛篙,曾在安史之乱时投向反政府一方,后归唐,为昭义军节度使,封高平郡王,后改封平阳郡王,大历七年卒,赠太保。

薛氏一族到嵩之子薛平、薛从之后,就湮没无闻了。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 [2]  ,于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唐高宗时,薛仁贵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去世,年七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今已佚。

参考资料:

——薛仁贵

48薛

1张 2王 3李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尤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薛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任姓,得姓始祖为奚仲。相传薛姓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黄帝一生共有25子,为4母所生,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12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而为任侯。禹阳之裔孙以邑为氏,形成任姓,其后任姓几经发展壮大,人才兴旺,支系庞杂。

禹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夏舜因其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特任命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视为车的

创造者,受后人仰慕。车辆的发明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华文明的步伐,禹赐封奚仲以薛 (今山东藤州东南)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闻讯都以此为荣,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姓之始。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今山东微山西北)。

传至奚仲第十二世孙仲虺,已是夏朝统治末期,随着夏桀的统治摇摇欲坠,商汤的势力在东方兴起,在众多诸侯国纷纷叛离夏桀的形势下,商汤积极筹划灭夏的工作。他启用贤人伊挚为尹,人称伊尹,又任用仲虺为相,在伊尹和仲虺两人共同辅佐下,商汤的进攻势如破竹,很快就灭亡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作为商的贵族,仲虺及其子孙在祖居地薛邑享有封地和爵位。仲虺的后代有臣扈和祖巳,传到祖巳的七世孙成,迁国于挚,国号由薛国改为挚国。

商末,活动于岐山之阳的周族部落首领季历娶挚国国君成的女儿大任为妻,生子姬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到周文王次子周武王兴兵克商后,分土建邦,大封天下诸侯,复封成的后裔为薛侯。薛姓人复又回到发源地生活,此后薛人一度迁居于邳,又曾在挚地生活多年,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薛人生活的印迹,但薛地作为薛人的肇始之地,仍是薛人最重要的发展蕃息之地。

春秋时期,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日益缩小,控制诸侯的权力也日益丧失。而一些地方经济较为发达、军事实力日渐增大的诸侯国,却积极发展自己势力,欲图称霸诸侯。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齐桓公得贤相管仲辅佐,连灭周边小国,成为当时纵横捭阖、咤叱风云的一位霸主。薛国作为西周王朝的一个小诸侯国,其国人在薛侯的领导下安分守己地生活着,对当时诸侯争霸采取不参与政策。迫于齐国的强大,当时众小侯国纷纷向齐国进贡屈服,独有薛侯不听命于齐桓公的调遣。不可一世的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竟遭到国力弱小的薛国国君的挑战,齐桓公恼羞成怒,假借周天子的名义,降罪于薛侯,将薛侯的爵位降黜一级,由侯贬黜为伯。大约在战国中期,薛国被战国七雄中疆土最大、拥有百万大军的楚国所灭,国土臣民尽归于楚。国破家亡的薛公子登不得不听任楚王的派遣,楚怀王封其为沛公,强令登仕楚为官,为自己服务。悲愤满怀的公子登就任未已,即趁机离去,辗转隐藏于市井赌徒之间,为了纪念失去的国土,他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人称他为薛公。

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凡64世,以下为有史可记的世次:畛一初一厉侯陵一宣武侯房一哀侯褒一庄侯元一平侯贵一昭侯直一襄侯夷一桓侯辨一康侯安兴一定公箱一恭侯尚一景侯魏一宣侯伯勤一简侯文欢一惠侯夷黄一灵侯英一文侯俱一隐侯清一愍侯洪,战国后期为楚所灭。薛国族人辗转迁徒,始终不忘先祖列宗,国灭后以国为氏,称薛氏。

二、出自虞舜的妫姓,为孟尝君(田文)之后。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以上两支薛氏通常认为是当今薛姓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出自任姓的要比出自孟尝君的略早一些,但他们同出于一个地方,就是古时的薛地。

三、赐姓改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薛姓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姓一样,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兼容并蓄、演进壮大,宗族队伍日渐兴盛。除了先前提到的两支姓源之外,历史上薛姓也有不少较为复杂的旁支别系融入或衍出,他们有的是经民族融合改姓而来,有的则是皇帝钦令御赐,更有直接源出于少数民族的薛姓,下面就此作一简介。

赐姓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各代中,一般来说,身份地位越高,与皇帝的渊源关系越密切,其姓氏相应地也就越尊贵,影响也越大。但为了笼络人心,彰布皇帝崇德威仪,历朝封建皇帝也经常通过赐名改姓的方式来达到昭示荣宠、褒奖臣属的目的。如唐代武则天时期的薛怀义,本姓为冯,名小宝,因其体格健硕、俊朗过人而深得武则天的宠爱。由于他的身份卑微,又非科举出身,为了提高冯小宝的地位,武则天便称赐与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同族,令其改姓薛,并命薛绍拜之为叔父。冯小宝改名换姓后称薛怀义,与武则天公行于宫闱之间,旦夕富贵,恩宠有加,曾显赫一时,被世人以薛师相称。《明史·薛斌传》载:明初皇帝赐蒙古贵族托果齐姓薛名台,托欢姓薛名斌。赐姓是皇帝对臣属的殊荣,故一人受赐,全族荣耀。冯小宝发迹后,其兄弟子侄乃至姻亲裔孙纷纷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后沿袭不改。内附的少数民族往往因酋长获姓,整个部族均随之姓薛。

改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一部中华民族的演进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民族的交流融合、共同进步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频繁往来,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姿的景象。以薛姓为例,既有少数民族改宗换姓为薛,也有薛姓汉人融入少数民族却仍坚持旧姓者。

1.鲜卑族叱干氏:《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干氏,后改为薛氏。”叱干氏源出鲜卑叱干部,亦译作薛干部。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之一。曹魏后期,拓跋鲜卑兴起于西部,降服了濡源以西直至五原的诸部落,建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其首领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长期留居洛阳达17年 (26l—277);晋怀帝时,首领猗卢受晋封为大单于、代公。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拓跋鲜卑的代国被苻坚所灭,十一年 (386年),拓跋硅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北魏)。这一时期,尤其是北魏统治的一个半世纪中,鲜卑族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渐与汉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为进一步强化统治,巩固政权,争取中原汉族地主支持,增进胡汉融合,孝文帝决定顺应形势,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强令鲜卑族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迅速汉化,并将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其余所改,不可胜纪”。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干部遂改为薛,成为薛姓成员之一。《北齐书·薛(王叔)传》中记载:“薛(王叔),字昙珍,河南人。其先代人,本姓叱干氏。”由此可知,薛姓的一支确实来自鲜卑族。

2.匈奴薛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战国时匈奴开始与中原各政权接触,其后长期影响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关于匈奴薛氏来源,因史料不详,今已无从查考。仅《魏书·裴延俊传》附《裴庆孙传》载:“正光末,汾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马牒腾,并自立为王。”吐京地望在今山西石楼西北15公里处。匈奴最先活动于今蒙古高原一带,东汉时因内讧分成南北二部,南

匈奴后来南下附汉,并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今山西离石一带。由于长期与汉人杂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渐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转而农耕定居,出现汉化趋势,至魏晋时,甚至纷纷改用汉姓。如南匈奴单于原姓虚连疑,这时也改姓刘,匈奴薛姓或许也形成于这一时期。

3.薛延陀:薛延陀,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组成。据传,薛部先祖本是汉人,后来流落到漠北一带并在此蕃息发展不断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一个游牧部落。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们便以薛为部落名称。以后薛部在与邻近的延陀部战争中获胜并其部而有其众,两部遂合二为一,称薛延陀。突厥汗国建立后,铁勒诸部并役属于突厥,成为其骑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突厥分裂后,居阿尔泰山西南部之薛延陀受西突厥统治。铁勒诸部反抗西突厥统治,建立了第一个部落联盟,不久即被西突厥所灭。后薛延陀建汗国,统辖东突厥之故地,此为铁勒建立的第二个部落联盟。汗国自建国于漠北后,存在时间近20年(628—646),后为唐所灭。唐以其地置六府七州。以薛延陀部置奚弹、祈连二州,并隶燕然都护府。

薛延陀灭亡后,部众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并于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为氏”,而改姓了汉族的薛姓。居住在今蒙古的杭爱山脉的薛姓人家,其中就有薛延陀的后裔,因为薛延陀族原来就居住在这里。

介绍文件

薛姓迁徒史

薛姓迁徙史

秦汉时期

薛姓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姓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姓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春秋时有薛邦,兖州人,孔子弟子。战国至秦,散布于中原各地的薛姓就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战国末期任姓薛氏裔孙薛倪为楚令尹。战国时赵国(建都今河北邯郸)有处士薛公,为寓居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泰国大举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统兵御秦,信陵君因与魏王有矛盾,不肯应命。经薛公苦心劝说,信陵君无忌才从赵返魏,带兵遣将击破秦军,解救魏国。宋国(建都于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于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主张长幼尊库皆应有序,被时人奉为道德楷模;秦国(建都于咸阳即今陕西西安附近)有薛炬,相传他剑术精湛,为一代宗师。

秦及两汉,薛姓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大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于各地,使薛姓的分布地域得以扩大。这一时期,黄淮流域下游仍是薛姓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薛姓人,或为官,或经商而迁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内为甚,为薛姓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末期的政治危机,反而使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后来变成各种军阀势力的混战。这一时期,一部分薛姓为避战乱,自黄淮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中原烽烟再起,一支薛姓人在首领薛永的带领下追随蜀先主刘备进入四川,薛永父子为蜀汉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扎下根来,蓬勃发展,世号蜀薛。

秦汉400多年的历史时期,薛姓名人频出,光宗耀祖,永载史册。

楚汉相争之时,项羽部下有薛公,骁勇善战。刘邦手下有将军薛欧,追随汉王,功成名就。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薛欧为广平敬侯,在汉高祖所封的汉初18位侯爵中名

列第土5位,食邑四千五百户。汉高祖五年任典客,掌管祭祀、外交。儿子薛山为靖侯,孙子薛泽继封为平棘侯,曾孙薛穰为平棘节侯,玄孙薛去病在汉宣帝时任大夫。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不记荣辱,正直敢言。西汉末年,齐人薛方,字子容,时值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大权,阴谋篡夺汉室江山,他一方面排斥异己,残酷打击忠于汉室、不归附他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采取笼络人心的伎俩,封官许愿,加官进爵,还邀请当时通晓礼仪、博古知今的清明方正之士到朝为官。薛方也是其中被征之一,但薛方看破王莽虚假伪善的面目,拒绝了王莽的一再征请,居家讲经授文,写诗作赋,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声誉。东汉政权建立后,世祖刘秀久闻薛方清高正直,征用之,薛方欣然受命,可惜途中病卒。王莽时还有博士薛顺。西汉末年,洛阳有富商薛子仲。洛阳是西汉东都,地处中原,物产丰饶,人员辐辏,交通便捷,自先秦即为水陆商业中心,薛子仲依靠洛阳优越的经商条件,穿梭往来于全国各地,拥有家财万贯,富甲全国。王莽见其致富有方,甚至邀请他去商讨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西汉时平陵人薛恭,以孝举为县令,是为关中薛姓。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薛氏一族在社会动荡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在蛮夷居多的西南蜀地有了薛姓的踪迹,并很快发展为蜀地大姓,世号蜀薛。

东汉末年,政治日趋腐朽,皇帝幼弱无知,外戚宦官擅权专制,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不堪重压的农民奋起反抗,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东汉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而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强却乘机发展割据势力。——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逐鹿,生灵涂炭,兵荒马乱之中,人民流离失所,避难他乡,纷纷向江南和巴蜀流徙。

在庞大的逃难人群中,有一支薛姓人随刘备进入蜀地,这支薛姓族人的首领叫薛永。薛永的父亲薛兰是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的十世孙,曾任兖州别驾,后被曹操所杀。父亲惨死后,薛永遂转而投奔当时占据徐州一带的刘备。刘备旋即败于吕布、曹操,几经辗转,被迫到荆州牧刘表手下谋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六军南下,据有荆襄九郡之地,刘备于当阳再次败于曹军,最后只得联合江东孙权,在赤壁大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复夺得荆州大部,才算有了落脚之地。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压力,刘备惟有向西发展以求自保。211至214年,刘备终于打败益州牧刘璋,据有西川之地,为以后蜀国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在此过程中,薛永恪尽职守,忠心佑主,始终追随于刘备左右,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越功勋。大批薛氏族人也随着薛永往返迁徙,逐渐进入巴蜀。

从历史记载上看,这或许是薛姓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移动,尽管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由蜀汉王朝建立后,薛永升受刘备蜀郡太守、其子薛齐官拜巴郡太守的情况来看,他们父子能同时掌管号为蜀地大郡、朝廷屏翼的巴、蜀重郡,说明他们不仅居功至伟,而且足可担当御敌戍边的重责。蜀地不少人因感念其惠,遂以薛为姓。大概也因此原因,薛姓在川北各地影响深远,并留下了不少与薛姓有关的地名。直至隋唐之际,属于剑南道的维州仍有薛城县的记载,入宋后方改名为保宁。据专家考证,这可能就是薛氏一族旧日的聚居地。263年,曹魏发兵灭蜀,当时薛氏投降的竟达5000户之多,势力之大,亦可窥知薛姓在蜀汉时期占据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

蜀汉灭亡后,为了彻底断绝刘氏宗族恢复故国的企图,曹魏决定采取移民空地的政策,大举将蜀地百姓内迁中原各地。这时,薛齐虽然降魏,受封为光禄大夫,然而也在迁徙之列,随同薛姓宗族一道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尽管这些薛姓族人原本大多不是蜀人,由于薛永勤政爱民,深得当地蜀人拥戴,因他们迁自蜀地,所以世人共谓之“蜀薛”。成为后来河东望族薛姓的先祖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薛姓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薛姓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黄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并形成了薛姓的主要繁衍中,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里,就有薛姓人任职。魏国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时官至秘书丞,曹操对他颇为器重.常与之谈古论今,并尊称他为“薛君”。薛灵芸,为魏文帝宫中美人,对裁剪针工有独到之处,能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很快地裁制衣服,宫中称之为“针神”。蜀国薛姓宗族领袖薛齐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综至孙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综至兼,世传东宫,谈者美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东薛姓在魏晋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无论汉族政权,或是少数民族政权,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必须依靠当时的名门望族,于是他们纷纷拉拢、吸收中原望族参加到自己的政权里。河东薛姓,作为关东著姓,也是各个政权积极争取笼络的对象,作为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薛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南北朝时,薛姓在各方面则大放异彩。河东汾阴人薛安都是南朝宋著名将领,归附北魏后被封为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并赐爵河东公。其子薛渊为南朝齐重要军事将领。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骠骑将军,薛真度历任荆州、豫州、扬州刺史,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能抚恤百姓,深得北魏宣武帝的信任。代北(后落籍河南洛阳)人薛豹子,本鲜卑族叱干氏,在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薛,于北魏任徐州刺史,刚正不阿,“在州甚多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其子薛椒,风度翩翩,遵礼行教,举止得当,拜七兵尚书。太原人薛提,北魏初年因有政绩,迁晋兵将军、冀州刺史,封太原公。河东汾阴人薛强原为后秦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公,其子薛辩为北魏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薛辩子薛谨为北魏河东太守,袭爵汾阳侯。薛辩长子初古拔,因功任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河东公。学者薛(忄登),曾为北魏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西魏时进爵为伯,升任中书侍郎、安东将军。汾阴人薛实,西魏时领著作佐郎,修国史,迁中书令,北周时因功进爵为侯,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在北朝任职的薛姓人,在随后的隋唐时期继续担任官职。北周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在隋文帝时任兖州刺史。义兴 (治所在今江苏宜兴)人薛士通为隋膺扬郎将,唐初归降,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后改任泉州刺史。长期主持中枢的河东汾阴人薛道衡,深受隋文帝器重,道衡的兄弟、五个儿子及族叔、堂侄等多在朝廷任职,且委以重任。隋代河东汾阴薛姓因薛道衡家族而发迹,成为闻名全国的望族。

隋唐时期

隋唐时薛姓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更称盛于我国西北部。南北朝时,薛姓族人主要沿自东向西北的路线传播,三国时魏有天水(今属甘肃)人薛夏,说明此时已有薛姓人居住在今甘肃省。至隋唐时,甘肃省薛姓已形成壮大之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薛举家财万贯

揭秘薛怀义之死武则天第一任“二当家”的终结

核心提示:冯小宝,武则天的第一个男宠,原本是一个江湖混混。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武则天给他改名为薛怀义,并要求太平公主的前夫薛绍认他...
点击下载
上一篇:四个字的姓氏下一篇:寻找赵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