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批次
第一批:1978年7月18日公布,共34处;
第二批:1979年12月19日公布,共22处;
第三批:1989年6月29日公布,87处;
第四批:2002年7月17日公布,共122处;同时重新核定并公布了一、二、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46处;
第五批:2008年11月18日公布,共104处;
第六批:2010年5月10日公布,共49处。2011年1月19日又增补3处。
第七批:2012年10月20日公布,共99处。
广州市
越秀区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1-3)
中国***广东区委会旧址(1-6)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1-9)
广东贡院明远楼与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1-10)
清真先贤之墓(1-34)
中国***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2-1)
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2-2)
白云楼鲁迅故居(2-7)
六榕寺花塔(3-18)
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3-26)
荔湾区
广雅书院旧址(4-97)
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4-103)
粤海关旧址(4-104)[1]
通福桥(5-10)
锦纶会馆(5-11)
海珠区
仲恺农校旧址[2]
琶洲塔(3-25)
纶生白公祠(4-49)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4-110)
邓氏宗祠(5-68)
天河区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坟园(4-117)
云从龙墓(5-4)
刘氏家庙(5-69)
白云区
升平学社旧址(1-1)
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2-3)
石井桥(4-59)
卢廉若墓(5-71)
黄埔区
南海神庙(1-18)
外国人公墓(4-96)
番禺区
莲花塔(3-24)
莲花城(3-51)
留耕堂(3-52)
屈大均墓(3-87)
花都区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4-69)
萝岗区
玉岩书院与萝峰寺(5-13)
增城市
万寿寺(3-28)
湛若水墓(4-12)
从化市
五岳殿(4-15)
广裕祠(4-31) 深圳市 福田区
黄默堂墓(4-11)
罗湖区
元勋旧址(4-16)
南山区
南头古城垣(4-17)
宝安区
曾氏大宗祠(4-55)
铁仔山古墓群(5-5)
龙岗区
大万世居(4-50)
鹤湖新居(4-51)
茂盛世居(4-52)
龙田世居(4-53)
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4-119)
盐田区
中英街界碑(3-10) 珠海市 香洲区
苏兆征故居(2-5)
梅溪石牌坊(含陈芳故居)(3-61)
杨氏大宗祠(4-56)
石溪摩崖石刻(4-80)
苏曼殊故居(5-72)
唐绍仪故居(5-73)
甄贤社学旧址(5-74)
香洲烈士墓(5-75)
后沙湾沙丘遗址(6-1)
东澳湾沙丘遗址(6-2)
唐家三庙(6-9)
东澳岛铳城(6-10)
淇澳岛抗英遗址(6-34)
容闳故居遗址(6-35)
万山海战遗址(6-48)
斗门区
菉猗堂及建筑群(5-14)
金湾区
宝镜湾摩刻画(4-74)
三灶岛“万人坟”遗址(含“千人坟”遗址)[3] 汕头市 金平区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2-4)
崎碌炮台(3-59)
国民革命东征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旧址(4-111)
潮海关旧址(6-38)
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6-39)
濠江区
达濠古城墙(6-11)
潮阳区
大颠祖师塔(1-15)
文光塔(3-39)
莲花峰摩崖石刻(3-68)
海门“万人冢”遗址[4]
潮南区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红宫红场(2-9)
澄海区
大莱芜炮台(3-57)
龟山建筑遗址(3-80)
陈慈黉故居(4-83)
南澳县
猎屿铳城(3-37) 韶关市 中共广东省委、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6-46)
浈江区
北江农军学校旧址(1-11)
走马岗遗址(1-29)
武江区
张九龄家族墓地(1-33)
余靖墓(4-10)
曲江区
“马坝人”出土地点(1-27)
鲶鱼转遗址(1-30)
仙人塔(2-15)
韶州府学宫大成殿(5-16)
乐昌市
应山石桥(4-57)
薛岳故居(6-V-16)[5]
南雄市
珠玑石塔(2-16)
梅关关楼与古道(3-15)
钟鼓岩摩崖石刻(3-65)
广州会馆(4-20)
南雄府城正南门(4-18)
里东戏台(5-19)
始兴县
罗围城堡建筑遗址(3-81)
仁化县
双峰寨(1-12)
澌溪寺塔(2-12)
华林寺塔(3-19)
文峰塔(5-15)
双水塔(5-17)
丹霞山摩崖石刻(5-66)
翁源县
湖心坝民居群(6-8)
[]新丰县
雁塔(4-58)
乳源瑶族自治县
云门寺南汉碑(3-64)
镇溪祠古戏台(5-18) 佛山市 禅城区
梁园(3-53)
河宕遗址(3-73)
林家厅及古民居群(4-70)
简氏别墅(4-99)
兆祥黄公祠(4-107)
霍氏古祠建筑群(5-35)
南海区
北涌亭(1-19)
西樵山遗址(1-28)
鱿鱼岗遗址(3-72)
曹氏大宗祠(4-30)
崔氏大宗祠(4-36)
绮亭陈公祠(4-44)
石燕岩采石遗址(4-7)
慈悲宫牌坊(5-36)
良二千石牌坊(5-38)
云泉仙馆(5-43)
平地黄氏大宗祠(5-45)
象林塔(5-46)
顺德区
清晖园(3-54)
贞女桥(4-14)
何氏大宗祠(4-26)
青云塔(4-34)
明远桥(4-35)
陈氏大宗祠(4-48)
西山庙(4-61)
黄氏大宗祠(4-62)
金楼及古建筑群(4-71)
尢列故居(4-92)
尊明苏公祠(5-37)
真武庙(5-39)
刘氏大宗祠(5-40)
报功祠(5-41)
梅庄欧阳公祠(5-42)
冯氏贞节牌坊(5-44)
察院陈公祠(5-47)
聚奎阁(5-48)
七乡蟠龙水闸(5-49)
冰玉堂(5-96)
三水区
胥江祖庙(3-21)
银洲贝丘遗址(4-4)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4-43)
梁士诒墓(5-95)
高明区
灵龟塔(3-33)
大岗山窑址(3-83) 江门市 蓬江区
陈白沙祠(2-18)
江门海关旧址(5-93)
新宁铁路北街站旧址(5-94)
良溪罗氏大宗祠(6-24)
江门中山纪念堂(6-45)
江海区
陈少白故居(4-84)
新会区
龙兴寺石塔(1-13)
镇山宝塔(1-21)
新会学宫(3-32)
崖门炮台(3-55)
周源李公祠(4-73)
司谏进士坊(4-25)
张将军家庙(4-42)
陈垣故居(4-87)
恩平市
《大田洞摩崖石刻平瑶记》石刻(3-71)
台山市
紫花岗摩崖石刻(4-82)
汀江圩华侨近代建筑群(4-95)
陈宜禧故居(4-108)
台山县政府大楼(4-116)
台山县立中学(5-90)
浮月洋楼(5-91)
翁家楼(5-92)
开平市
司徒美堂故居(3-14)
赤坎旧镇近代建筑群(4-94)
风采堂(4-85) 湛江市 霞山区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4-101)
坡头区
乾塘陈氏大宗祠(6-32)
麻章区
新坡村广济桥(4-60)
吴川市
张炎故居(3-13)
双峰塔(4-37)
陈兰彬故居(4-88)
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梅录旧址(5-97)
李汉魂故居(5-98)
香山古庙(6-26)
水潭吴氏大宗(6-27)
廉江市
罗州故城遗址(1-32)
雷州市
三元启秀塔(2-17)
唐氏墓群(5-9)
莫氏宗祠(5-52)
真武堂(5-53)
医灵堂(6-25)
超海宫(6-5)
夏江天后宫石刻(6-33)
陈瑸故居(6-III-30)[5]
遂溪县
湛江人民抗法斗争旧址(1-2)
庐陵周公墓(6-4)
徐闻县
贵生书院与门前古道(3-38)
广府会馆(5-54) 茂名市 茂南区
文武帝庙(5-56)
新坡许氏宗祠(6-28)
化州市
化州学宫(4-63)
信宜市
大洪国王宫旧址(3-2)
凌十八故居(4-91)
高州市
宝光塔(3-47)
电白郡、县城旧址(3-82)
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4-113)
高州冼太庙(4-38)
高州中山纪念堂(5-99)
广南医院旧址(5-100)
电白县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4-9)
电城钟鼓楼(5-55) 肇庆市 端州区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1-7)
崇禧塔(1-23)
包公井(4-13)
石洞古庙(4-32) 鼎湖区 荣睿纪念碑(2-20)
蚬壳洲遗址(3-74)
端石老坑洞遗址(4-6)
鼎湖山摩崖石刻(4-75) 高要市 高要学宫(2-19)
文明塔(3-49)
茅岗建筑遗址(3-76) 四会市 江头乡农会旧址(5-101) 广宁县 周其鉴故居(3-9)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4-120)
广宁县农民协会旧址(4-112) 怀集县 怀城文阁(5-58) 封开县 黄岩洞洞穴遗址(2-22)
泰新桥(3-43)
塘角嘴遗址(3-75)
大梁宫大殿(4-39)
垌中岩遗址(5-2)
罗沙岩遗址(5-3)
封川县古城墙(5-57) 德庆县 三元塔(3-29)
龙山宫(3-30)
三洲岩摩崖石刻(4-78)
华表石摩崖石刻(4-79) 惠州市 惠城区 归善学宫(4-27)
邓演达故居(4-100) 惠阳区 叶挺故居(3-7)
会龙楼(6-20)
碧滟楼(6-21) 博罗县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2-10)
罗浮山摩崖石刻(3-66)
银岗古窑场遗址(4-5)
陈百万家族建筑群(6-19) 惠东县 田坑村古建筑群(5-25)
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6-43)
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旧址(6-44) 龙门县 功武村古建筑群(4-68)
廖金凤墓(5-6)
见龙围与炮楼(5-24)
鹤湖围(6-22) 梅州市 梅江区 人境庐及民居古建筑(3-1)
千佛铁塔(3-17)
东山书院(5-21)
福禄岌民居群(6-31) 兴宁市 兴宁学宫(3-35)
两海会馆(4-41)
磐安围(6-17) 梅县区 灵光寺(1-20)
元魁塔(3-34)
南华又庐(4-40)
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4-65)
棣华居(4-106)
联芳楼(4-115) 大埔县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2-11)
“丝纶世美”牌坊(3-36)
节烈坊(3-56)
花萼楼(4-21)
泰安楼(4-54)
张弼士故居(4-93)
森堂公祠(5-77)
三河中山纪念堂
通议第(6-18)
通议大夫第(6-14)
邹鲁故居(6-36)
肇庆堂(6-40) 丰顺县 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遗址(3-12) 五华县 长乐学宫(3-31)
狮雄山塔(3-46)
英烈庙(3-50)
狮雄山建筑遗址(3-79)
李惠堂旧居(5-76)
荣槐楼(6-16)
李威光故居(6-13) 平远县 邹坊文祠(5-22)
凌风塔(5-23)
小树庐(5-78)
井下吴屋(6-15)
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6-47)
蕉岭县
丘逢甲故居(3-3)
石寨土楼(4-22)
谢晋元故居(4-86)
罗福星故居(6-III-29)[5] 汕尾市 城区 坎下城城墙(5-26) 陆丰市 陆丰县总农会旧址(3-8)
广德禅院(5-27) 海丰县 赤山约农会旧址(1-4)
彭湃烈士故居(1-5) 河源市 源城区 龟峰塔(老塔)(1-17)
阮啸仙故居(3-5)
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4-1) 龙川县 正相塔(老塔)(1-14)
坑仔里遗址(1-31)
下塔(3-22)
龙川学宫(5-20) 连平县 黄潭寺遗址(3-77) 紫金县 德先楼(6-12) 阳江市 江城区 北山石塔(2-13)
阳江学宫(5-51) 阳春市 独石仔洞穴遗址(2-21)
崆峒岩摩崖石刻及洞内古建筑(3-69)
通真岩摩崖石刻(3-70)
铁屎迳铸钱遗址(3-84)
刘氏家塾(4-45) 阳西县 七贤书院(5-50) 清远市 清城区 藏霞古洞(5-62)
峡山石刻(5-67)
英德市
南山摩崖石刻(1-26)
蓬莱寺塔(2-14)
碧落洞摩崖石刻(3-63)
史老墩遗址(4-3)
观音岩摩崖石刻(4-77)
牛栏洞遗址(4-2)
功垂捍御牌坊(5-61) 连州市 慧光塔(1-16)
冯达飞故居(4-90)
巾峰山摩崖石刻(4-76)
惠爱医院旧址(5-102) 佛冈县 东坑黄氏宗祠(5-60) 阳山县 贤令山摩崖石刻(1-24) 清新县 陈可钰故居(4-118)
鳌头塔(6-7) 连南县 大云洞摩崖石刻(3-67)
南岗古排(5-59) 东莞市 金鳌洲塔(3-48)
村头村遗址(3-78)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4-8)
南社村古建筑群(4-28)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4-29)
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4-33)
康王庙(4-64)
却金亭碑(4-81)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4-89)
蒋光鼐故居(4-114)
国殇冢(4-121)
蚝岗贝丘遗址(5-1)
卫佐邦墓(5-7)
苏氏宗祠(5-28)
方氏宗祠(5-29)
容庚故居(5-80)
牛眠埔洪仁玕避难遗迹(5-81)
朱执信纪念碑(5-82) 中山市 陆皓东故居(3-4)
杨殷故居(3-6)
何竣岗墓(5-8)
烟墩山塔(5-30)
长洲黄氏大宗祠(5-31)
烟洲书院(5-32)
探花及第牌坊(5-33)
陈氏宗祠建筑群(5-34)
程君海故居(5-83)
郑观应故居(5-84)
中山县殉国烈士纪念碑(5-85)
马公纪念堂(5-86)
中山纪念中学建筑群(5-87)
陆皓东坟场(5-88)
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5-89)
浦江世泽坊(6-23)
孙达成墓(6-37)
孙寿屏墓(6-41)
孙昌墓(6-42)
潮州市 湘桥区 凤凰塔(又名涸溪塔)(1-22)
葫芦山摩崖石刻(1-25)
海阳县儒学宫(3-41)
广济门城楼(3-42)
王大宝墓(3-86)
涵碧楼(4-98) 饶平县 镇风塔(3-23)
饶平土楼(镇福楼、润丰楼、新彩楼、南阳楼、道韵楼)(4-23)
大埕所城(4-19)
紫来楼(5-63)
黄冈丁未革命纪念亭(5-103) 揭阳市 榕城区
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1-8)
城隍庙(3-40)
关帝庙(4-24)
陈氏家庙(4-46)
丁日昌旧居(5-104)
甲东里(6-30) 普宁市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2-8)
培风塔(3-58)
德安里民居群(5-64)
虎头埔古窑址(6-3) 揭西县 打铁街作坊群(4-72)
郭氏大夫第(6-29)
三山祖庙遗址(6-49) 惠来县 靖海古城墙(6-6) 云浮市 云城区 邓发故居(2-6) 罗定市 蔡廷锴故居(3-11)
文塔(3-45)
龙龛岩摩崖石刻(3-62)
罗定学宫(4-47)
菁莪书院(4-67) 新兴县 国恩寺(3-16) 郁南县 大湾古民居建筑群(4-66)
光二大屋(5-65)
重新核定第一、二、三批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146处)
家谱字辈的由来
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同一家族成员的不同辈份,这是汉族家谱的一大发明。
这种情况早在三千多年前我苑氏的家谱中就有记载:
1苑氏始祖武丁----2、文----3、少壬----4、京师----5、宴享----6、会稽----7、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武丁以下第七辈,这兄弟六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典字”,“典”字就是他们的字辈。(见山东苑金铎主编的《苑氏族谱》)
这兄弟六人分别去了六个地方,这也是我们苑氏家族的第一次迁徙。
据康熙元年山东修谱的“苑氏族谱序”记载“兄弟六人自商辛年间一齐而出,艾然相行。
长讳治典至居北直保定府清苑县西北黑岗村。
次讳教典至居山东青州府高苑县东北寅阳村。
三讳礼典至居江南常州茂苑县东南江河村。
四讳政典至居河南南阳府上苑县黄杨村。
五讳刑典至居山西太原府太原县西大李村。
六讳事典至居陕西西安府鹿苑县白儿村。
在这兄弟六人中,只有第二支教典以下有明确的家谱一直记录到现在共计96代。这一支的家谱比孔府的家谱还要早720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我苑氏始祖武丁在位59年,公元前1271--1213年)。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苑氏家族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字辈,散居于全国各地的苑氏家族所使用的家谱字辈各不相同。
全国其他各姓的字辈家谱也不都是一次形成的,例如孔府的字辈家谱就是多次奏请朝廷批准后才形成的全国统一的字辈。据有关资料显示使用字辈记录家谱是从明朝开始的。
早在元代中期孔府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规定凡54代孙均以“思”字为派,思字以下55代为“克”字,因为56代没有确定字辈,56代衍公名孔希学。57代衍圣公单名孔讷。明朝初年,朱元璋赐孔府58代之后八个字用: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孔府自己再加上56代的“希”字和57代的“言”字偏旁 ,形成了第一个十代字辈即: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衍)。到明朝天启年间这个字已不够用,由65代衍圣公孔胤(衍)植奏请皇帝,又续上10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朝道光年间又续了10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进入民国后,76代衍圣公孔令贻咨请北洋政府核准后有续了20个字。建、道、安、定,懋、修、肇、彝、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续、昌。这样一来孔府就有了50个字的家谱。因为这50个字是从56代开始使用的,所以,这50个字用完孔府就有105辈了。孔府的这50个字的字辈家谱,不仅孔氏家族使用,孟、彦、曾三大家族也使用孔府的这50个字的家谱。近日又得知“卜”姓家族也使用孔府的这50个字的家谱。五个家族共同使用一套字辈,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唯一的。就这样明、清之后字辈家谱得到了各家族的认可,许多家族也都是从这时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家谱的字辈。
丹霞山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交界地带。东经113°36′25″至113°47′53″,北纬24°51′48″至25°04′12″之间。总面积292平方千米。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自然风景区。2004年2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同年7月5日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2010年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地貌是指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作为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的丹霞地貌发育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
丹霞山古称曲红冈、韶石山、烧木佛旧地。由680多座顶平(顶斜)、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最高峰巴寨海拔6192米。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中国已经发现8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研究最充分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丹霞山由丹霞、巴寨、韶石、矮寨、锦江画廊五大景区组成。以赤壁丹崖之雄、阴阳元石之奇、巴寨之险、锦江之秀、翔龙湖之幽、韶石之韵、夏富之旷闻名。
南华禅寺
南华寺坐落在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6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韶关市中心城区22公里,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广东六大寺庙之一,也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宏扬“南禅宗法”的发祥地。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多年历史。建成后,梁武帝赐额为“宝林寺”。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赐改“中兴寺”,神龙三年又赐改“法泉寺”,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元年(公元968年)赐改“南华禅寺”沿称至今。据史载,梁武帝元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航海至粤,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峦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也”,遂建议在此建寺。
南华禅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位置,一千多年来,南华寺与六祖名字连在一起而著称于世。六祖慧能在此传授禅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泻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等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更远播欧美。故南华禅寺有“祖庭”之称。
乳源云门寺
云门寺即门山大觉禅寺,公元923年由云门宗始祖六祖慧能九传弟子文偃禅师所建,位于乳源县城北面6公里的慈云峰下,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云门寺源于云门文偃。文偃(864-949),俗姓张,嘉兴(今浙江)人。出家后到各地参学。初参睦州道,后参义存,获得印可。禅宗六祖慧能圆寂后,嗣法 弟子有湖南南岳怀让和江西青原行思两个法系。到唐末五代间,南岳一系形成沩仰和临济二宗,青原一系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云门宗的传承 是:青原山行思--道悟--崇信--宣鉴--义存--文偃。文偃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广福院得义存印可后,就来到韶州云门山,修复残破的光泰禅院,开创了自成 一系的云门宗禅风。其说教方式独特,被称作"云门三句"。据《五灯会元》曰:"我有三句话,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悟此 三句便可入道。
云门寺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物庄严雅静,风格独特,寺庙香火鼎盛,除放生池外,殿厅堂楼等共180余处连成一体。寺内保留着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较为著名的有距今1000多年的《大汉韶州云门光泰禅寺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铭并序》。 云门寺前有观音山,后有桂花潭,每到金秋时节,这里桂花遍地,一派灿烂景象。
乳源大峡谷
广东乳源大峡谷位于距乳源县西南68公里的大布镇。大峡谷贯穿于韶关的大布镇和英德的波罗镇,全长15公里,最高深切度是400多米,沿途风景优美。原来大峡谷所在地只是山沟中的小盆地,由于受到燕山造山运动的影响,令地壳承受地块抬升的扩张力,而使部分地块张裂下陷形成裂谷,距今已有1000万年的历史。也因为乳源属于石灰岩地貌,所以大峡谷内有许多溶洞,而石灰岩与红色沙砾岩的成因非常相似,所以大峡谷的地貌与丹霞山的地貌非常相似。
大峡谷有黄山之奇--下雨时山间涌出的云雾,漂流在峦中,就如置身仙境中;有华山之险--千步云梯1386级;有张家界之秀--谷中幽深,峰峦层叠,翠映生晖。
大峡谷的两侧是高角度的绝壁峡谷,十分险峻,谷内出露的岩石为距今3亿多万年以前形成的沉积岩,以致密坚硬的石英岩为主。大峡谷的顶端状似一只大埕,谷面宽约600米,平静的大布河流从东南向西北蜿蜒流过,流到这里突然腾空冲下,形成瀑布,其气势之磅礴,撼人心魄!瀑布下有一深潭,潭水一直沿着大峡谷流出英德波罗镇,汇入北江河。在离大峡谷约二十公里处,有一个国内罕见的石英砂岩洞--景峰洞,洞内奇石千姿百态,与石灰岩溶洞相比,风格迥异,独具特色。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273平方公里。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与湖南交界处。其主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省的最高峰,广东第二、第三高峰均坐落在此,有“广东屋脊”之称。公园内有小黄山、亲水谷、瀑布群等知名景区。南岭山脉逶迤连绵,保留广东省最完整、最大片的原始森林,保存着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岭南天然生态保护屏障。目前,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已发现的植物种类2000多种,野生动物200多种,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的有82种之多,且为华南虎最后栖息地。活跃于此的珍稀物种构建了“广东物种宝库”、“南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之地”,也展示给生态旅游、探险爱好者四季流动之美——春有樱花含笑、杜鹃满山红;夏天浓阴蔽日、清溪长流;秋日红叶斑斓、漫山遍野;冬季雾淞冰凌、恍若北国风光!
马坝人遗址
马坝人遗址——狮子岩位于曲江区城区西南2公里处,1958年,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在此被发现。“马坝人”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为1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它为完善我国原始人类发展的序列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料,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一处古人类化石遗址。1977年在狮子岩两石山之间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晚器的文物,被命名为“石峡文化”,更使狮子岩名声大震。
1960年,马坝人遗址被韶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10月,马坝人遗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马坝人遗址和石峡遗址被评为“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2001年6月,马坝人遗址和石峡遗址合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坝人遗址风景区是一个山、水、洞、石兼收并蓄,集考古与旅游、知识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的广东省著名的大型考古旅游胜地。该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主洞是“马坝人”化石出土地点,在银岩和桂花岩等洞中塑造了“马坝人”时代原始人类生活塑像群和“石峡文化”时期先民们生活情形。后山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居住过的招隐寺和大型的石灰岩溶洞,洞内有千姿百态的石钟乳令人惊叹大自然的艺术创造力。景区内还设有建筑面积达2096平主米的马坝人博物馆,陈列有许多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九泷十八滩漂流
巍巍南岭山脉南麓,著名的大瑶山下,有一条秀丽的武江,武江源于湖南临武,出宜章自北向南流入广东最北边的县级市乐昌,经韶关注入北江。
武江自进入坪石镇至乐昌市区的60多公里河段,属峡谷江流地貌。河水沿大瑶山奔腾而下,江岸陡峭,谷深林密,河道蜿蜒曲折,共有九个泷{指落差大,水深流急,河道较窄处},十八滩(指落差小,水浅流急,多石处),古称乐昌峡、泷峡,又称虎溪九泷十八滩自然风光绚丽多彩,姿态万千,河道蜿蜒,水清流急,银雾飞烟。“韩泷”最窄之处,是老泷和新泷间,河道仿佛被大山挤压,仅容得下一条船而过。最险要的要数垂泷。水流似箭,水下礁石丛生,离泷尾十多米处有峥嵘崔嵬的泷壁,蔚为壮观。最奇的要算百鸡滩。江心有千万只大小形似鸡的卵石,如百鸡群戏。涨水之时,发出阵阵声响,似百鸡齐鸣。最美之处要算梅泷至惊泷之间,此处山峪耸险,石纹各异,自然洒脱,杂木丛生,盘根错节,藤缕丝连。一年四季色彩各奇,加上河水清清、涛声悠悠,真可谓山水相映。
九泷十八滩穿行在大瑶山下的崇山峻岭之间,由于受大山的挤压,河道仅宽几米至几十米,景区风光以奇峰、秀水、怪石、丛林等自然景色为主,没有人为的堆砌、没有刻意的雕琢,两岸叠峦重重,峡谷幽深,谷坡多达60度以上,有的近似直立,江心怪石嶙峋;犬牙交错,岸边古木参天,梅林片片,沿途风景如诗如画,秀色可餐,具有水美、峡奇、滩险的独特风韵。
九泷十八滩漂流旅游,既不同于长江、黄河的考察探险性漂流,也不同于如漓江的乘船观赏性旅游,而是集游乐、观赏于一体的漂流项目,游客乘动力橡皮舟穿行于水流湍急的泷滩之中,既新鲜刺激,好玩,有惊无险又安全。经开发以后,很快就成为游客喜爱的游乐项目,成为广东省旅游热线景点。1988年列为省四大旅游拳头产品之一,1993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并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线景点。
新丰云髻山
云髻山旅游区属省级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14388米,是珠江三角洲最高峰。她既有南方山水的钟灵毓秀,又有北国山岳的雄伟峻拔。二00六年荣获“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区”称号,“2006年度最受欢迎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大型读者票选活动中,云髻山旅游区今天又被评为“最佳自驾游目的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云髻山,以雄伟原始的山和神圣洁净的水,令天下游客悠然陶醉,如入梦乡。
云髻山奇峰林立、怪石纷呈。狮子峰雄伟峻拔,玉女峰洒脱秀美,酒壶耳峰惟妙惟肖,五指山直插云霄……满山异姿纷呈的象形山石,似人、似兽,或仰或立、或蹲或倚,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雄师回眸,憨象施礼,金龟朝圣,猿人石,子母象等,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而最为独特神奇的天狗望月,则横空出世,俯瞰万象,令人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造化。
云髻山是新丰江的源头,滚滚东流的新丰江水蓄于新丰江水库,润泽下游的惠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地万千民众。区内新丰江源头三叠瀑布,落差128米,洁净的源头水从天而降,落在岩石上跳跃的窜泉飞珠,好似阿婆的云发,终日飘洒,奔飘而下,蔚为壮观;岩之景的剑龙瀑,水顺狭窄的沟槽倾斜而下,如连天接地的一束银线,堪称奇景;诗情画意的蕉风雨韵,飘洒飞扬的青龙瀑布、窜越飞天的飞龙瀑布等瀑布群,可谓三步一景,五步一观,异姿纷呈。
云髻山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春赏山花,春天是彩色的海洋,满山盛放着一簇簇没有名字的山花、野花,五彩缤纷,斑斓多姿,展示着大自然生命的绽放与延续;夏弄清风,夏天是郁郁葱葱的天地,阵阵山风吹过,夹着飞瀑,给人清凉爽快的感觉;秋观红叶,秋天是火红的日子,金红的枫叶成行成片,大山以最朴实的方式,用火一样地热情欢迎八方游客的到来;冬踏冰雪,冬天是玉色的世界,冰花、冰串、冰天雪地,晶莹剔透,白雪皑皑。
云髻山的森林、云海、湖水、温泉又是一大特色。这里的林海无边,植被茂密,有寄生树、石上竹、禾雀花等奇观,可谓争怪斗异,千姿百态;这里的云海翻腾,如棉絮,如地毯,人在其中,心旷神怡,犹如飘入仙境;在海拔八百米处的鸳鸯湖,宛如镶嵌在山中的璀璨明珠;这里的温泉,水色清透,含氟、钾、钠等多种微量元素,有良好的疗养和保健作用。
珠玑古巷
南雄珠玑巷,位于县城北部偏东,在323国道南雄至江西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沙水村。该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公里,是古代五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其古朴风貌犹存。珠玑巷有三街四巷,即珠玑街、棋盘街、马仔街;洙泗巷、黄茅巷、铁炉巷、腊巷。今住居民38l户,1742人。现有姓氏为何、谢、曾、黄、钟、赖、刘、陈、郭、周、董、雷、戴、张、杨、欧阳、李、王、熊等19姓,其中雷姓是畲族,其余诸姓均为汉族。
关于珠玑巷得名,据清·道光四年(1824年),戴锡纶编纂的《直隶南雄州志》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堂。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明屈大均著《广东新语》、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粤北简氏大同谱》所述,有珠玑巷得名之议,与上说一致。
近年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和收集诸姓族谱、家谱。据顺德、番禺、南海、东莞、中山等市、县诸姓族谱、家谱.记述有关珠玑巷得名由来,亦与《直隶南雄州志》说法相同。(摘自《珠玑巷古今》)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
名闻遐迩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境内,占地7545公顷,是南岭南缘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分布较集中、原生性较强,具有世界性典型代表意义的中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精华所在地,是镶嵌在华南地区的一颗绿色翡翠。
莽莽苍苍的车八岭原始大森林里,栖息着华南虎、云豹、苏门羚、海南千干鸟、水鹿等1550种珍禽异兽,其中珍稀濒危动物44种。野生植物1928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8种,主要有伯乐树、伞花木、野大豆等。在这绿色的海洋中蕴藏着无数生物种类,这里一年四季常青,鸟语花香,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怒放,果熟四季,姹紫嫣红。每当秋季,那“红叶胜似二月花”的林区景色,更是迷人,严冬偶尔也可欣赏到银装素裹的景象,呈现一派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风光秀丽,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独具特色。区内目前已开辟自然博物馆、原始森林漂游、原始森林探险、瑶寨风情、野生植物园、茶果园、梅园、野外观鸟等10多个旅游活动项目,各具特色。信步景区,一览大自然的风采,山、水、石、林、古;雄、幽、险、奇、秀,使游人品味到回归大自然的山野情趣,千种风味,万般惬意,乐趣无穷,流连忘返。
韶关,简称“韶”,古称韶州,得名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之后历朝沿袭。元鼎六年设曲江县时,便以韶关为县治。韶州得名韶关始于明清之际,在今韶关市区先后设立水陆三个税关收税,俗称韶关。[1]
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北江上游,浈江、武江、北江三水交会处,与湖南省、江西省交界,毗邻广西,素有“三省通衢”之称,韶关是粤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也是广东省规划发展的粤北区域中心城市。
韶关是粤湘赣交界地区商品集散中心,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韶关是国家规划发展的一级铁路枢纽和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韶关人均拥有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居全省地级以上市第一位,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
韶关拥有“岭南名郡”,“中国锌都”,“有色金属之乡”,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简姓,是黄帝子孙,姬族后裔。周朝春秋时期只有周大夫简师父、鲁大夫简叔二人。后有晋大夫狐鞫居,封给他的供养地名叫续,他死后的谥号叫简,后为简伯。自此其子孙以简为姓,这就是简姓的起源。 简伯子孙居住于今河北省涿县,属汉高帝置县之地。三国时期,魏国黄初中改名范阳郡,自后,简姓为范阳郡郡望。
简(Jiǎn 简)姓源出有四: 周文王姬昌的后代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蜀国简雍之后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所改。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检姓所改 3、出自检姓所改。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得姓始祖:续简伯。关于简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上去考证。据《范阳简氏家谱》记载,简姓的始祖是晋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于续,谥号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以其谥号为氏。另外马仰溪所考证《简姓世学》上也有清楚的记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而晋与周皆源出姬姓,那么,简氏可以说是黄帝的后裔。郡出范阳或涿郡。此外,《姓苑》指出,东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改姓简,其后以简为姓,亦称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故简氏后人奉续简伯为简姓的得姓始祖。 成吉思汗的后代 4、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朱元璋打败元军以后,就追杀铁穆宰相的9个儿女。在过一条河的时候,为了避免招来杀身之祸,才改名换姓。大儿子依然姓铁,其余的有姓甘的何余简等九个姓氏。
简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二位。简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鲁国的简叔,他的后代就有以他的名字为姓的。东汉时,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为简姓。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跟当时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国。简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晋国的公族,追本究源,他们当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了。据《姓纂》指出:“左传晋大夫狐鞠居,食采续邑,因号续简伯,汉有简卿”;《范阳简氏家谱》指出:“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或在范阳,或在涿郡。”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证,在这个家族的众多子孙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过去从检氏改姓而来的。《姓范》是这样说的:“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检氏,读音与简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径,据清代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姓了检。至于这个姓的改姓为简,则是汉朝时候的事。当时,有一位叫作检明的人,为了避讳而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袭下去,使得简氏家族的声势为之壮大不少。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也已经被考证。《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晋统一天下后,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宋时南渡,避乱于福建宁化,后游南剑州,建宁府。乾道二年(1166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潮阳、番禺等县。”据《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邑。”从这两项文献,可以知道简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经逐渐向南播迁的。他们有的直接徙入广东,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后来就在广东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台湾简姓族人,很多是从福建省南靖迁居的。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
有啊!
一、姓氏源流
简(Jiǎn 简)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所改。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所改。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得姓始祖:续简伯。关于简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上去考证。据《范阳简氏家谱》记载,简姓的始祖是晋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于续,谥号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以其谥号为氏。另外马仰溪所考证《简姓世学》上也有清楚的记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而晋与周皆源出姬姓,那么,简氏可以说是黄帝的后裔。郡出范阳或涿郡。此外,《姓苑》指出,东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改姓简,其后以简为姓,亦称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故简氏后人奉续简伯为简姓的得姓始祖。
三、历史名人
简 雍:字宪和,三国时蜀国人。他自少年时就与刘备交好,后来刘备围攻成都,他入城劝刘璋归顺,于是被刘备拜为昭德将军。
简 芳:字德馨,明代上高人。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
简正理:宋代御史。居官廉介,以儒术饬吏治,时誉翕然。
简而廉:明代孝子。通五经,举孝行,以明经任临利训导,著有《孝经解》。
简文会:南汉尚书右丞。南汉是五代十国时的政权,君主叫刘龑。简文会自幼聪颖,勤奋读书,精通经史,善于作诗。刘龑初开进士科,简文会参考中了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简大狮:清朝未年台湾抗日民军首领,台湾省台北人。他对日军侵占台湾十分愤慨,并在台北聚众起义,多次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日本政府勾结清朝官吏将他杀害。
简朝亮:字季纪(1851-1933),号竹居,清末顺德人。1875年求学于广东名儒朱九江。研习经史、性理、词章之学。后以讲学著述为主。有《朱先生讲学记》、《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见《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民国人物小传》)
一、姓氏源流
简(Jiǎn 简)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谥号为姓。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
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
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所改。
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所改。
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得姓始祖:续简伯。
关于简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上去考证。
据《范阳简氏家谱》记载,简姓的始祖是晋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于续,谥号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以其谥号为氏。
另外马仰溪所考证《简姓世学》上也有清楚的记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而晋与周皆源出姬姓,那么,简氏可以说是黄帝的后裔。
郡出范阳或涿郡。
此外,《姓苑》指出,东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改姓简,其后以简为姓,亦称简氏。
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
故简氏后人奉续简伯为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简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二位。
简氏出自姬姓。
春秋时期,鲁国的简叔,他的后代就有以他的名字为姓的。
东汉时,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为简姓。
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
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
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跟当时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国。
简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晋国的公族,追本究源,他们当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了。
据《姓纂》指出:“左传晋大夫狐鞠居,食采续邑,因号续简伯,汉有简卿”;《范阳简氏家谱》指出:“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
子孙因以为氏焉。
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
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
其后或在范阳,或在涿郡。”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
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证,在这个家族的众多子孙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过去从检氏改姓而来的。
《姓范》是这样说的:“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检氏,读音与简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径,据清代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姓了检。
至于这个姓的改姓为简,则是汉朝时候的事。
当时,有一位叫作检明的人,为了避讳而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袭下去,使得简氏家族的声势为之壮大不少。
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也已经被考证。
《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
晋统一天下后,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
宋时南渡,避乱于福建宁化,后游南剑州,建宁府。
乾道二年(1166年)迁上杭。
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
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
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潮阳、番禺等县。”据《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
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
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
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邑。”从这两项文献,可以知道简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经逐渐向南播迁的。
他们有的直接徙入广东,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后来就在广东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
台湾简姓族人,很多是从福建省南靖迁居的。
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
三、历史名人
简 雍:字宪和,三国时蜀国人。
他自少年时就与刘备交好,后来刘备围攻成都,他入城劝刘璋归顺,于是被刘备拜为昭德将军。
简 芳:字德馨,明代上高人。
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
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
简正理:宋代御史。
居官廉介,以儒术饬吏治,时誉翕然。
简而廉:明代孝子。
通五经,举孝行,以明经任临利训导,著有《孝经解》。
简文会:南汉尚书右丞。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的政权,君主叫刘龑。
简文会自幼聪颖,勤奋读书,精通经史,善于作诗。
刘龑初开进士科,简文会参考中了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简大狮:清朝末年台湾抗日民军首领,台湾省台北人。
他对日军侵占台湾十分愤慨,并在台北聚众起义,多次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后日本 勾结清朝官吏将他杀害。
简朝亮:字季纪(1851-1933),号竹居,清末顺德人。
1875年求学于广东名儒朱九江。
研习经史、性理、词章之学。
后以讲学著述为主。
有《朱先生讲学记》、《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
(见《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民国人物小传》)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为范阳郡。
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涿 郡:春秋战国时为燕国涿邑。
秦代属于上谷郡。
汉代时置涿郡,即今河北省涿县。
2、堂号
德感堂:宋朝时有简士杰任清江司礼参军。
范大成请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县。
他在做县官的时候,不设科条,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
后被升为贺州知州。
此外,简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范阳堂”、“溯源堂”、“恩孝堂”、“追来堂”、“显清堂”、“惠宗堂”等。
============================================================
简姓宗祠通用对联
〖简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简伯;
望出范阳。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简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猷赞蜀幕;
德重明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字宪和,少年时与刘备友好,跟从刘备到荆州,任从事中郎。
刘备人川,他曾打前站进成都先见刘璋,官昭德将军。
能言善辩,多有讽谏,为刘备所器重。
下联典指明代上高人简芳,字德馨,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
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
赞猷蜀幕;
流废晋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事典(见上)。
下联典指春秋晋·简伯事典。
受书裕学;
从事参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简卿,博学多才,受《尚书》于卫宽。
下联典指三国蜀·简雍,事刘备为从事中郎。
-----------------------------------------------------------------
〖简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殷商鼻祖源起;
中国状元第一。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有娥氏之女简秋,帝喾之妃。
尧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
五色甚好,简狄得而含之。
误吞之。
娠而生契,后为殷商之祖。
下联典指南汉尚书右丞简文会,南海人。
幼颖异,工诗,性耿直。
高祖天皇大帝刘龑(五代十国时南汉建立者,937-943年在位)初开进士科,文会中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受尚书之峻业;
建定国之鸿谟。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简卿事典。
下联典指三国蜀·简雍,少与先主善,先主围成都,雍入城说刘璋归命,拜昭德将军。
-----------------------------------------------------------------
〖简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竹报平安多吉兆;
门迎瑞日显祥和。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镶嵌简姓“简”字的析字联。
贯通五经称孝子;
历令三县守清廉。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子简而廉,邵阳人。
通五经,举孝行,以明经任监利训导,有《孝经解》。
下联典指宋代御史简正理,字西碧,新喻人。
历永兴、桃源、新野令。
居官廉介,以儒术饬吏治,时誉翕然。
-----------------------------------------------------------------
〖简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从倪宽受尚书,渊源克绍;
师南轩讲性理,道学相传。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简卿事典。
“尚书”,即指《书经》。
下联典指宋代学者简克己,南海人。
少师事张栻(著有《南轩集》),得其传。
退归杜门,以真知实践为事功,务启迪后进,人称简先生。
追问
不要那么多字,只要四题,第三题要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第四题要结论
有啊!
一、姓氏源流
简(Jiǎn 简)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所改。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所改。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得姓始祖:续简伯。关于简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上去考证。据《范阳简氏家谱》记载,简姓的始祖是晋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于续,谥号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以其谥号为氏。另外马仰溪所考证《简姓世学》上也有清楚的记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而晋与周皆源出姬姓,那么,简氏可以说是黄帝的后裔。郡出范阳或涿郡。此外,《姓苑》指出,东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改姓简,其后以简为姓,亦称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故简氏后人奉续简伯为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简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二位。简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鲁国的简叔,他的后代就有以他的名字为姓的。东汉时,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为简姓。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跟当时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国。简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晋国的公族,追本究源,他们当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了。据《姓纂》指出:“左传晋大夫狐鞠居,食采续邑,因号续简伯,汉有简卿”;《范阳简氏家谱》指出:“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或在范阳,或在涿郡。”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证,在这个家族的众多子孙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过去从检氏改姓而来的。《姓范》是这样说的:“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检氏,读音与简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径,据清代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姓了检。至于这个姓的改姓为简,则是汉朝时候的事。当时,有一位叫作检明的人,为了避讳而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袭下去,使得简氏家族的声势为之壮大不少。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也已经被考证。《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晋统一天下后,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宋时南渡,避乱于福建宁化,后游南剑州,建宁府。乾道二年(1166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潮阳、番禺等县。”据《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邑。”从这两项文献,可以知道简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经逐渐向南播迁的。他们有的直接徙入广东,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后来就在广东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台湾简姓族人,很多是从福建省南靖迁居的。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
三、历史名人
简 雍:字宪和,三国时蜀国人。他自少年时就与刘备交好,后来刘备围攻成都,他入城劝刘璋归顺,于是被刘备拜为昭德将军。
简 芳:字德馨,明代上高人。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
简正理:宋代御史。居官廉介,以儒术饬吏治,时誉翕然。
简而廉:明代孝子。通五经,举孝行,以明经任临利训导,著有《孝经解》。
简文会:南汉尚书右丞。南汉是五代十国时的政权,君主叫刘龑。简文会自幼聪颖,勤奋读书,精通经史,善于作诗。刘龑初开进士科,简文会参考中了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简大狮:清朝未年台湾抗日民军首领,台湾省台北人。他对日军侵占台湾十分愤慨,并在台北聚众起义,多次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日本政府勾结清朝官吏将他杀害。
简朝亮:字季纪(1851-1933),号竹居,清末顺德人。1875年求学于广东名儒朱九江。研习经史、性理、词章之学。后以讲学著述为主。有《朱先生讲学记》、《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见《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民国人物小传》)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涿 郡:春秋战国时为燕国涿邑。秦代属于上谷郡。汉代时置涿郡,即今河北省涿县。
2、堂号
德感堂:宋朝时有简士杰任清江司礼参军。范大成请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县。他在做县官的时候,不设科条,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后被升为贺州知州。
此外,简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范阳堂”、“溯源堂”、“恩孝堂”、“追来堂”、“显清堂”、“惠宗堂”等。
============================================================
简姓宗祠通用对联
〖简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简伯;
望出范阳。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简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猷赞蜀幕;
德重明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字宪和,少年时与刘备友好,跟从刘备到荆州,任从事中郎。刘备人川,他曾打前站进成都先见刘璋,官昭德将军。能言善辩,多有讽谏,为刘备所器重。下联典指明代上高人简芳,字德馨,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执法严明而公正,名重一时。
赞猷蜀幕;
流废晋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事典(见上)。下联典指春秋晋·简伯事典。
受书裕学;
从事参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简卿,博学多才,受《尚书》于卫宽。下联典指三国蜀·简雍,事刘备为从事中郎。
-----------------------------------------------------------------
〖简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殷商鼻祖源起;
中国状元第一。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有娥氏之女简秋,帝喾之妃。尧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得而含之。误吞之。娠而生契,后为殷商之祖。下联典指南汉尚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批次
本文2023-09-22 10:31: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