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吴郡、梁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义阳郡、钱塘郡、柘城县、太康县、永城县。 堂号 白鹿堂: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上朝奏本,请杀奸臣张禹,触怒了皇帝,令刽子手拉去执刑。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刽子手用力拉朱云,结果把殿槛扮断了。
一本堂:朱氏的一支,迁至余姚,以望立堂。
紫阳堂:朱熹,别号紫阳,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四言通用联 负荆勤读;折槛旌忠。
上联典出西汉吴县人朱买臣,字翁子,汉武帝时任会稽太守,后官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下联典出西汉平陵人朱云,字游,是一个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阳世泽;白鹿家声。
全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别号紫阳。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
鸾台表直;鹿洞垂规。
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朱敬则力谏,免魏之忠、张说等人逝世。下联典出南宋时期的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并手订学规。
治推北海;歌遍南阳。
上联典出汉朝舒地人朱邑,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受吏民敬爱,后入朝任大司农。下联说东汉南阳宛人朱晖,字文季,后官临淮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
婺源著氏;徽国流芳。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婺源人,理学大家。逝世后谥昊“文”,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鹅湖世泽;鹿洞家声。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讲学于江西鹅湖、白鹿洞两书院。
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此联采用南宋朝朱熹,题的白鹿洞书联。
两朝天子;一代圣人。
此联为朱氏宗祠联。 五言通用联 鸾台夸气节;道院画禽鱼。
上联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则,字少连,官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下联典出清初画家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鱼,工书法,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鹿洞春风暖;鹅湖化日长。
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
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
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
沛国源流远;紫阳世泽长。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国代古巷道,也是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
昔贤教学地;古洞闷淳风。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七言通用联 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典宋圣贤。
上联典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集注》。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此联采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撰书联。
汉室忠臣旌折槛;理学心源忆考亭。
上联典指西汉名臣朱云,他当年进谏,攀断殿槛,犹力奏不止。后,皇上下诏不修治断槛“以旌直臣”。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考亭,朱熹侨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御寇;才女词几致贻讥。
上联典出东晋义阳平氏人朱序,字次伦,太元年间任梁州剌史,镇守襄阳。前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亲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称“夫人城”。下联典出宋朝女作家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人。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又善画,兼通音律。
似见尼山传道日;犹闻鹿洞听经时。
台湾省金门县朱子祠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爱士礼贤,名戴太守;淑人君子,帝表司农。
上联典指明朝名人朱大志事。下联典指汉朝名人朱邑事。
玉海金山,表彦和器宇;琼林黄榜,大会状文章。
上联典指梁代朱异,字彦和,遍览五经,尤明礼易。下联典指明朝朱缙、朱希周、朱国祚,先后皆中状元。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气运;一千余年著述,未坠斯文。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此联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轮廓。
迁居曾忆旧池台,趁风月一场,苏城梦到;盐业更兼诸种作,看烟波半岸,海国生涯。
此联为浙江省余姚市四明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来源于苏州;下联典出余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
迁移自吴歙婺而来,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称梓里;裔嗣逾宋国元明以后,诗书启佑,几人腾翥咏梧冈。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墉头街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迁移经历。下联典出宋国代以来,朱氏人才辈出。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三贤祠对五老峰,谁是石,谁是匪石,八心万古绝磨磷。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地域/宗祠字辈江苏南京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北京市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江西婺源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江西赣州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四川达县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四川资中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江苏维扬以之其瑞,立本荣传,汝学纯万,克绍兴邦(以上,为部分朱姓家谱文献、字辈排行)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
第二次扩大会议顺利召开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第二次扩大会议昨日在无为县石涧镇纯疃村顺利召开。
到会人员有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顾问委员会成员、全体理事会成员以及特邀宗亲代表。另有石涧黄龙、含山运漕等外地纯疃派朱氏宗亲赶来参加。会议由朱庆霞副理事长(纯疃村主任)主持。
大会第一项议程,由副理事长朱宗钧和理事朱庆贵分别代表理事会向大家汇报了续修宗谱工作的进展以及经费筹集等情况。
大会第二项议程,与会人员为续修宗谱、重建宗祠工作献计献策。会上顾问委员会肯定了理事会的前期工作,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大会第三项议程,理事长朱士双代表理事会向到会的顾问委员会、宗亲们表示感谢,并向他们表态:立即采纳顾问委员会以及大家的合理化建议并付诸行动,一如既往地坚持节约办事的原则,把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这件族中大事办好。
会前会后,大家查阅宗谱、倾诉同宗之情时情绪激动;交流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话题时气氛热烈。
另,86岁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朱宗寿、80岁的族人朱荣祖的遗孀陈莲珠分别当场捐助2千和一万元现金。
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宣传办公室
2013年4月3日
朱姓的来源和演变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 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出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枣为图腾,始居于陕西周至,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朱阳,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宜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 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 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胡、康、李、范、舒、施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汉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朱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区中极有影响。每1 000个中国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个,总人口大约在1 5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名人总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
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句丽、后梁、明等政权。杰出的人物有: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句丽国君朱蒙,东汉大将朱儁,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沘、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理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地理学家朱思本、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剧作家朱权、朱有炖、历史学家朱载堉,明清之际学者朱之瑜,清朝书画家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朱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民族乐器演奏家朱英、化学下程学家朱亚杰、电子学家朱物华、生理学家朱壬葆、实验生物学家朱洗、鱼类学家朱元鼎、病毒学家朱既明、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土壤化学家朱祖祥。还有, 诺贝尔奖物理学家, 朱隶文, 是美国史丹福大学教授
历史老照片
揭露你所不知道
48、北京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志、国、兴、成、业,安、邦、永、贤、明。
…… 49、河北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泰、道、沛、崇。
…… 50、江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堂、诗、礼、遵、亭。
…… 51、广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京、太、文、庆、合。
…… 52、湖南郴州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朝、臣、元、尚、良,尊、先、贤、肇、运,继、启、发、昌、明,敦、本、传、家、顺,诚、心。
…… 53、四川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一世祖,讳,复初,元末明初,由泰安迁到新泰;二世祖讳 士业、明善,于明初迁往南京。
…… 54、湖南华容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天、国、祖、邦、钦、鸿、廷、永、文、昌、德、世、忠、贞,有、时、显、著、云、龙、际、扶、保、王、朝、寿、宇、清。
…… 55、河北省故城县小庙乡刘洼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孟、瑞、世、凤、文、华、通、顺。
…… 56、山东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佩、振、嘉、生,继、业、长、洪,士、同。
…… 57、山东省夏津县新圣店镇徐庄村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
…… 58、河北威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广、华、万、世、昌,安、邦、庆、永、祥,民、心、从、大、道,勤、学、自、成、章。
…… 59、重庆市璧山县三合镇刘家沟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盈、月、朝、天、子,宏、仁、万、世、芳,光、宗、荣、显、耀,永、远、震、乾、坤。
…… 60、广传公第八子巨涟公后裔 ……禹、万、清、国,元、亨、利、贞,祥、延、奕、世,文、章、道、德,光、耀、祖、宗。
…… 61、广西贺州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梅臣、圣澄、顺才、日、耀、月、光、天、佑。
…… 62、广西贺州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家、学、代、昌,守、道、成、仙。
…… 63、安徽肖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夕、光、世、纪。
…… 64、山东泰州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严、新、寿、百、庆。
…… 65、山东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宗、要、士、梁。
…… 66、 ……仁、士、文、明、秀,成、彰、祖、德、馨,兴、隆、传、汉、代,建、立、万、年、
勋。
…… 67、江西吉安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先、德、诗、书、启、文、章。
…… 68、山西祁县来远乡张登村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形、太、玉、荣,世、学、登、廷,克、广、德、新,永、照、大、统。
…… 69、辽宁凤城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尚、登、文、起、应,国、美、天、志、庆,玉、凤、贵、法、德,永、远、聚、宝、峰。
…… 70、四川渠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正、大、光、明、中、庸、尚、德。
…… 71、 ……贵、汝、期、德、克,宗、光、士、养、鸿;一、应、惟、存、心,永、昌、思、可、保;承、家、延、世、泽,守、道、乐、安、康;忠、孝、辉、青、简,声、名、耀、玉、堂。
…… 72、广东省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肇姓始祖源明公(或监明,或丹朱);永河,字秉正;济乐,字天申;岁纪,名西山;正坤,字名山;长历,字万年,号东山;德尧,讳乾泰;仁宏,名启明;廷光,号泰贞;爵南,号长庚;行矩,名景生;复旺,讳德顺;茂清,字光万;孔阳,号景丰;日永,讳元洪;德荣,字仁、洪道;聚义;刘累,字华美;昌益,讳佑,名馗,字云、号泰宜;信盛,讳歆,字锡命,号日明;咏( ),讳泳,字梅桂,号统;相承,讳淋,字虞、又字峰,号玉拔、万泰;全福,讳麓,字开瑶,号明启;美勋,讳洪周,字桓,号丙乾;钊( ),讳申,字乾元,号迪升、文、正;昞宽,讳茂高;文盛,讳道山,字正义;锦遥,讳叨亮,字明亮,号太常;升吉,讳先,字先江,号通材、远名;瑞明,讳坤,字坤成,号鬻化;先柱,讳案临(案喜),字茂常,号予昭、东明;源传,讳智和,名浪,字殷献,号东山;维宗,讳绘,字贤,号元申;新兴,讳元远,字朋琳,号腾;建( ),讳月清,字观榜,号虔;宝招,讳文桢,字陈;晨禄,讳符,号明万;任玉,讳九龄,字景;添桢,讳道总,字秉新,号名山;树鸿,讳伯亿,字栽;登贵,讳笃庆,号万明;俊通,讳楚阳,字启兆,号绵;彦武,讳弼,名略,字子熊,号免统;标林,讳勇,字实,号积传;德朋,讳建平,字夏,号道明;朝良,讳经,字敬典,号鉴发,又号苗;廷声,讳照燃,字美华,号合光;元振,讳之雄,字福立,号日宋;胜海,讳茂,名芳炳,字林枝,号淋之;杜伯,名平环,字致禄,号伯;隰叔,字良,号阐叔;士云,讳桓,名维纲,字诚光,号将;士洪,讳仓模,字广庭,号永明;士蒍,讳荣信,字世郎,又字傅,号太光;士谷,讳封诰,名禄源,字昌允、伯钦,号青山;士会,名星亮,字万忠、千秋、又,字秀,号柏元;士明,名拱昭,字忠信,号士球;士远,名报联,字福;士阳;宗仁,字广定;大化,字富,号太光;闽鸿,字燮,号士伯;刘晋,字皋,号皋;富仙,讳畅,字璜、美荣,号鞅;贵文,讳鸣甲,字元瑞;刘得,讳松,字挚、铭宗,号接近、桂珍;璋秀,讳荣,号鞅;贵文,讳鸣甲,字元瑞;刘得,讳松,字挚、铭宗,号接近、柱珍;璋秀,讳文先,字丐、忠田,号( )、宏开;金盛,讳柏仲,字青美,号卷、西道;榜炤(榜照),名盛臣,字明、德万,号盛昌;显科,讳梦清,名咏立(咏立),字希,号阳、宜明;思泷,讳乔,字权、盛春,号审量;刘丰,讳恩盛,名清,字燃,号果斋;刘荣,字仁号(仁浩);刘煓,名昂,字执嘉,号显初、太平;刘邦,字季、季沛;刘恒,字常、恋溪;刘启,字佩,又字开;刘胜,字元海,号十朗;刘贞,字崇,号正成;刘昂,字廻凤(回风);刘禄,字绍(昭或诏);刘恋,字实;刘英,字素;刘建,字殷;刘哀华,字庆、庆安,号宫、水文。
刘宪,字德广;刘雄,字德光,一作武成;刘弘,字正光,一作字毅;刘备,字玄德;刘永,字公寿,号延年;刘晨,名乐山,字耀辉;刘乾清,字玉静;刘
文琥(文虎);刘麟(或作刘麟);刘振河;刘雅,名习文(习之),字明,号鸿福;刘瑾升,讳洪举,名隶鉴,字东,号天诏;刘淳震,名继明,字孟章,号海扬;刘坤仁,名若宰,字仍,号熿;刘丹,讳子圭,名献,字德寿;刘虬,名友圭,字文,号灵预;刘之遴,名祓,字时俊,号思贯;刘桢,名子疆,字汉鼎;刘子翼,讳运隆,字福庆;刘可寿,讳官位,字东山;刘尚文,讳宏谋,字世珍;刘学易,讳浙,字贤,(一作字四贤);刘洪,名晋灵,字处智;刘曙道,字伯昂;刘逊,字孟勤,号诚彦、泉陵;刘贿,名奇勋,字枢衡,号用世;刘祥,字图南,又字祖云,号子先;刘天锡,字( ),号隆伯;刘沐,字允澄;刘龙图,字道礼;刘任,字学智;刘若还,字贵钟;刘参常,字从之(从元);刘源远;刘诏,名渝,字跃原,号诏伯,谥文简;刘宗臣(一作刘春田),字世茂,号石波;刘贵盛,字仁湖;刘龙,字景庆,号远浩;刘开七,字必高,号仁创;刘广传,名弁,字清淑。
…… 73、河北黄滕庄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守、中、合,习、北、元、吉;文、明、延、祚,永、存、成、式。
刘老五的孙子刘泽,又从黄骅市毕孟村迁到黄骅市滕庄乡李官庄村。
现将李官庄村刘氏两位资料提供者的祖先递世系抄录如下: 刘五老——刘真行——刘泽——刘祈——刘思睦——刘永良——刘观——刘九河——刘国发——刘世美——刘瑶——刘文旺——刘清——刘玉麟——刘凤亭——刘常山。
刘五老——刘真行——刘泽——刘祈——刘思睦——刘南刚——刘邦宠——刘允康——刘养儒——刘凤翔——刘福恩——刘子榛——刘全立—刘义——刘长安——刘其廉——刘朝宗——刘恩道。
…… 注:形成于明代,以刘五老为入冀开基始祖和族谱第一世祖,以刘五老之孙刘泽为本支始祖。
据刘常山、刘恩道先生提供,清雍正二十一年刘照邻主修的河北省黄骅市《刘氏族谱》记载,黄骅滕庄刘氏开基始祖刘五老,原籍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金钯齿刘庄人氏。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靖难之后,刘五老奉诏率领家人子弟北迁,从山东即墨迁到河北省,落籍于河北省沧州府城东60余华里的沧县将相乡(今河北省黄骅市毕孟村)。
刘老五的后裔后来世居住在河北,散处于河北沧县、青县、保定、通州、宝坻、天津以及外省的哈尔滨、山海关、盐山、包头等地。
至今,这支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五老的第24代,人口已达万余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南部地区。
刘氏族人从事农、工、商者都有,其中明朝时有刘子延,字体仁,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任慈溪知县、工部主事、承德郎。
74、天津大港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天津建市前属于河北省,因而天津刘氏大多自认为河北刘氏。
如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刘氏,就是属于河北沧州聚馆刘氏一派。
据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天津敦睦堂《聚馆刘氏家谱》记载,聚馆刘氏来自山东即墨,该族因有“二十世源分即墨,五百年派沿沧江”的宗联。
聚馆刘氏形成明代,以刘洪为该族开基始祖。
谱载该支刘氏是唐代著名将领刘巨容的后裔。
刘巨容生2子——刘德——刘量。
刘量立军功,任临河尉,生3子——刘汾——刘回——刘迪。
刘迪因功封麻城国公,因此迁居麻城。
刘迪聚绕州牧代叔伦之女为妻,生3子——刘亦——刘变——刘信。
刘信生14子,其中第九子刘荣胜官任州牧,又生5子——刘义逵——刘义传——刘义宗——刘义江——刘义荣。
刘义荣生子刘仁彻,刘仁彻中进士,官任大理评事,生子——刘大显。
刘大显,字文丕,赠通议大夫,夫人许氏,生3子——刘省一 ——刘省二 ——刘省三 ——。
刘省二,又名刘定,宋中宗皇佑年间高中状元,官任吏部尚书、朝议大夫,至夫人黄氏,生3子——刘一三 ——刘一二 ——刘一六。
刘一六公迁山西晋城,官任直秘阁、朝议大夫赐紫金鱼袋,生5子——刘五一 ——刘五二 ——刘五六 ——刘五十一 ——刘五十二。
其中,刘五六公又名刘高,字念伦,官任河南中宪大夫,生3子——刘七三——刘七四——刘七八。
刘七三官任资政大夫,生3子——刘丁二 ——刘小三 —— 刘小六。
其中,刘小六,又名刘落,
夫人汪氏,生2子——刘伯一 ——刘伯三 ——刘伯三。
刘伯三,字渊曜,生子刘三一。
刘三一生子刘千四。
刘千四在山东莒州做官,后因官留信山东莒州,生子刘万三。
刘万三,又名刘仕进,字连三,号儒贤,又迁于山东即墨,为即墨刘氏开基始祖。
刘万三生3子——刘洪——刘汉——刘清。
其中,刘汉一支留居即墨;刘清后裔居军粮城。
大老刘洪,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奉旨率领4个儿子和2个侄儿随驾北迁,落籍于直隶沧州东北乡聚馆,成为聚馆刘氏的开基始祖。
到今天,聚馆刘氏后裔人丁兴旺,广泛分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 75、洪洞苏堡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据民国二十一年洪洞《刘氏宗谱》记载,这支洪洞刘氏宗族形成于明朝初年,来源于汝南。
明朝初年,刘氏“有老翁同汝南携三子入兹”,其中长子刘道韵、二子刘怀翁。
此后5个半世纪以来,洪洞苏堡刘氏族大丁繁,枝繁叶茂,而且“自金吾公以诗书科第显,后先辉映,衣冠蝉联甲天下”,蔚然而为山西刘氏望族。
该族自乾隆时始创修宗谱,此后同治四年、光绪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民国二十一年,均有续修。
…… 76、山西太原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据《太原文存》卷8《刘氏族谱序》记载,太原刘氏形成于明朝,以刘信为开基始祖。
刘信,明成化时人。
…… 77、山西芮城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形成于明朝初,以刘敏为开基始祖。
该族以“孝悌堂”为堂号。
至明嘉靖时,有第7世孙刘良臣,始创修芮城《刘氏家传》,明万历时刘良臣的儿子续修。
清康熙时,刘敏第十四世孙也即刘良臣的第七世孙刘士锡,再次重修《芮城刘氏家传》。
…… 78、山西岳阳(今古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据清咸丰时手抄本山西岳阳《刘氏宗谱》记载,该支刘氏家族形成于明初,以刘美天为开基始祖。
刘美天在洪武年间定居岳阳县金堆里石佛叠,传到第七世时分为四大房,分别居于岳阳县罗家山、弱柳、凌云、邓家山等地。
清朝乾隆58年(1793年),四大房始合宗祭祖,创修族谱。
现在,这支刘氏家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美天的第24代。
…… 79、山西徐沟太常村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据民国二十六年手抄本《太常村刘氏系图》记载,该支刘氏形成于明初,开基始祖刘仲礼,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徐沟太常村。
到今天,该支刘氏已传到始祖刘仲礼的第27代。
…… 80、山西交城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据民国末年刘学光编交城《刘氏世谱》记载,这支刘氏家族原籍江南,明朝初年徒居山东省济南恒台县等地,清朝光绪十五年以后,才陆续迁入山西省中南部八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有一支又由屯留迁入交城瓦窑村落籍,此后到今仍居于此。
这支家族现在已传到第23左右。
据族谱记载,该族历史上较著名的人物有刘麟,曾任直录河间府通判;刘泰华,曾任下德骑尉、候迁守备;刘志通,曾任安徽怀远县丞;刘得洪,任江西浮梁知县,补用知府。
…… 刘姓字辈 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
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
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
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
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
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
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
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
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
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
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
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
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
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编辑本段]朱熹故里-福建尤溪朱熹简介 朱熹出生在尤溪城南毓秀峰下的别墅(郑安道(义斋)馆舍)西厢房,使这里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朱熹诞生地。他在这里度过了美丽的童年,并留下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七岁以后,跟随父亲朱松迁居建州(建瓯)。 朱熹与故里的感情 朱熹生平对生养他的尤溪,怀有深厚的赤子之情。据记载,他曾多次回到这里寻亲访友、讲学授徒,并留下了大量的墨宝铭文、手迹板联和诗词歌赋。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尤溪人民,培育出一个个莘莘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骚客到这里寻根溯源、亲近朱熹。正如刘海粟先生所颂扬的“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 [编辑本段]故里简介钟灵毓秀 在“南溪书院”北向远处有一座山峰,那是尤溪的太祖山—叫“文山”(亦称笔架山),南向背后的这座山叫公山。据史料记载,就在朱熹出生的头一天傍晚,对面文山和背后公山同时起火,火势成“文公”二字。大火与晚霞,交相辉映,情景煞是好看。朱熹父亲朱松看到这场奇火说:“天降祥瑞,必有所印,此喜火祥兆也!”第二天中午,朱熹就在郑氏馆舍西厢房诞生了。朱松根据这场喜火,遂为孩子取名熹,亦即“喜火”二字的组合。尤溪人根据这个传说,便叫朱熹为“朱文公”。 沈郎樟别苑 沈郎樟别苑的巨幅画像(或雕刻或烫画),它告诉了我们“沈郎樟”的来历。为什么叫“沈郎樟” 沈郎樟呢?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说唐代之前,我们尤溪县叫“沈溪”,到五代时,因避闽王王审知讳,当地土著居民以尤姓为多,遂改名为尤溪。一说尤溪县的母亲河叫尤溪,故而命名尤溪,现城关还保留着别称“沈城”。因为朱熹出生于沈城,他的小名就叫“沈郎”,他亲手栽种的樟树,后人就叫它“沈郎樟”。前一棵树围16米,后一棵树围98米,高约30米。清代有一诗人写诗礼赞樟树说:“毓秀钟灵紫气来,香樟儒圣亲手载。身价能留千古树,底须可作栋梁材。”尤溪人尊重朱熹,同时也尊重与他有关的事和物,特别他栽种的樟树,更是爱护备至。据林业专家说,如此硕大的香樟,在全国并不多见。它目前正处于壮年时期,堪称“中国的樟树王”。 弘道门(即通往半亩方塘之门) “弘道门”,取《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句,以此来赞颂朱熹阐发正统的孔孟之“道 弘道门”之意。“人能弘道”,说明了人在历史发展、历史创造中的主观能动性。原来,南宋时这里是一片桃林,还留下了一个反映朱熹小时候勤学苦练的《半亩方塘二度桃》的传奇故事呢!据说朱熹五岁时,就已通晓《孝经》大意,从小立志崇圣传道,在书上题曰“不如是,便不成人。”六岁仲春时节的一天清晨,朱松推开西厢的窗户,深深地被满园春色所吸引,便嘱朱熹抄写唐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由于朱熹无意间的粗 心,把桃花之“桃”字写成了“挑”字,写好之后拿给了父亲眉批,朱松很严肃地批评了他,并当场将诗词大意讲给朱熹听。朱熹很受感动,立即主动向父亲请求重写一千个“桃”字。这时窗外雷声大作,风雨交加,把满园的桃花都打落在地。而朱熹不为外界所干扰,仍专心致志地在抄写。朱熹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上苍,当朱熹一千个桃字写好之后,满园的桃花又重新盛开了。这个故事世代相传、家喻户晓,对尤溪的莘莘学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文公祠 “文公祠”,是后人祭祀朱熹朱文公的地方,也是钟灵毓秀,诞育一代大儒的地方。这里的前身是郑 文公祠安道的家,主体风格为二进制重檐歇山顶建筑,可惜毁于1958年的一场大火。现为新近复原的建筑,主体建筑风格与原来相似,面积略有扩大。占地388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高约13米。面阔七开间,进深五开间。明间原主祀朱熹及其弟子蔡元定、真德秀、黄干、郑绍先。明代弘治皇帝赐封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即每季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和九月十五诞辰日祭祀。清乾隆九年开始,皇帝钦颁祭文、祭品。 朱熹诞生处“毓贤寮” 朱熹诞生处“毓贤寮”。朱熹出生以前,朱松一家七口人就住在郑氏馆舍的左侧。因古代右侧为大,所以为郑安道自家居住。朱松曾官拜吏部员外郎(四品),因反对秦桧的投降卖国主张,被贬福建政和县尉,继而调任尤溪县尉。时逢金兵南侵,掳走徽、钦二帝,康王赵构仓皇南渡,偏安一隅。但还是不思进取,整日纵欲寡欢、醉生梦死。有一位诗人以悲愤而又无奈的笔调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朱松这个失职官员,面对内忧外患的环境,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郑安道之子郑德与和朱松一起在尤溪任县丞,并结成莫逆之交。郑安道虽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仕途并不得志,与朱松有惺惺相惜之感,对朱松的境遇十分同情,便将自己的西厢,出让给朱松一家七口人居住(朱熹的爷爷、父母亲、两个叔叔、两个哥哥),朱松在此靠给一些豪门子弟教私塾为生。可是,好景不长,朱熹的爷爷、两个叔叔先后去世,两个哥哥又先后夭折。朱熹的出生,为迟暮的朱家带来一些欢乐。在朱熹出生的第三日,按尤溪习惯有为孩儿洗澡的风俗,叫“洗三旦”。朱松做了《南溪洗儿》二首:“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有子添丁助征戌,肯令辛苦更冠儒。举子三朝寿一壶,百年歌好笑拈须。厌兵已识天公意,不甚回首更指渠。” 笃信地理术数的朱松,当时请人算了一命,山人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朱松做梦也想不到,与孔夫子一样显赫的圣人前程,竟落到这个忧患余生中出生的第三子头上。据《朱熹家谱》记载,他一出生时,右脸侧就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诚如孔子身上长满异点,近看似昴星,远看象北斗一样,仿佛预示着这个孩子将来要成为理学泰斗。 毓秀亭 “毓秀亭”(瘗衣处),位于文公祠的右侧,是朱熹出生时胞衣(胎盘)埋藏的地点。据勘舆师(地理先生)说,这可是绝妙的风水宝地。朱熹能够现世发达,终成帝王师,跟这里的风水大有关系。传说自朱熹的胞衣埋入后,后来其他人也想将子女的胞衣埋在这里,但这个小孩不是养不活,也是多灾多病。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这个脑筋了。 观书第 “观书第”,是朱熹小时候经常在此看书学习的地方,后人为了鞭策子弟向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在此建亭以示纪念。 半亩方塘 “半亩方塘”闻名海内外。中间的这座桥,叫“濂洛桥”,取“文公之学,实渊源于濂洛(河南濂溪程颢、程颐的洛学),而上溯于洙泗(山东曲阜的孔子)”之意。“半亩方塘”其水引自“源头活水”,右侧边上设有“七步石”,传说神灵只能帮助人们完成七个心愿,剩下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靠自己去完成。分别隐寓“水到渠成”、“四平八稳”之意。 半亩方塘 朱熹《观书有感》(之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诗,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被称为不朽之作,千百年来到处被传诵,被列为《千家诗》的第二首。表面上看,整个方塘的形状象一本书,赞颂的是南溪书院美景,句中的半亩方塘、源头活水、天光云影均在这里。然而,它的高明之处倒不在写景,他是借景抒怀、借物言志,将深奥的人生哲理用这七绝浓缩而成。据考证,这首诗当为朱熹中晚年时所作。我们通过题目《观书有感》还可以发现,说明朱熹当时是在看书,他想起了自己一生的坎坷境遇,每一个脚印每一次的进步,都离不开生养他的尤溪故里,离不开恩师的谆谆教导,也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努力。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反映他在看书时,脑海中淡幻出南溪故里门口的一口池塘,使他陷入沉思。实际上他采用比拟的手法,将书本比喻着池塘。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隐喻书中的知识象云海那么渊博浩瀚,映照着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各种不同学问观点的互相激荡。三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渠:第三人称,他)他设问:古人为什么有那么高深的学问?或者他自问自己的思路为什么那么清晰?四句“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恩师的指点,才使自己从迷茫困惑中“逃禅崇儒”,这就是本诗的意境所在。这首诗到底是朱熹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所写的,史书上确实没有记载,但据考证,这首诗确实是以南溪书院环境为背景,以景托情借物言志的。其理由:1、“半亩方塘”与“源头活水”的名称,在朱熹出生之前就有的。2、朱松当时住在这里,曾写下了一阕《蝶恋花·夜宿郑氏阁》词:“清晓方塘开一镜,落花飞絮,肯向春风定。点破翠奁人未醒,余寒犹倚芭蕉劲。……”。镜即鉴,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有明显的借鉴痕迹。3、据我国研究朱熹的专家束景南教授考证,半亩方塘应在尤溪,其它均为后人按朱熹诗中意境杜撰的。 华表山门 南溪书院华表山门,斗拱飞檐,雕龙翘角,镂花绘凤,高大宏伟,全部为石构而成。中间镌刻着“南溪书院”四个大字,原系南宋理宗皇帝所御题。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理宗皇帝赵昀(yun)在朱熹去世53年后,为了褒彰朱熹继承孔孟之道,宏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又因书院位于青印溪的南岸,又是朱熹的出生地和生平的讲学之所,故特赐一匾而得名。中间的一副对联是康熙皇帝题赞朱熹的,他给予了朱熹以至高无上的评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他把朱熹奉为无以复加的地步。两旁的一幅对联,是当今国内艺术大师陈大羽教授,总结朱熹一生的主要成就:“格物致知集大成于理学,反躬践实扬教化于儒家。”
朱姓的姓氏文化
本文2023-11-15 13:00: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3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