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侯的常见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1收藏

姓侯的常见不?,第1张

姓侯的常见啊!

一 姓氏来源

侯姓来源:

1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2 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后代。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3 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北魏代北鲜卑族复阳的少数民族中,有侯莫陈氏改为单姓侯氏。

5 传说创造文字的仓颉的后裔。原为侯冈氏,后简称侯姓。文祖仓颉是汉字的发明者,生得龙首、四眼,幼小就喜欢画,长大后喜欢观察天地万物,后来根据日月、星辰、山川、河湖、鸟羽、兽迹、龟纹等,创制了象形文字,“夺天地造化之功”,"天雨粟,鬼夜哭”。

6.满族一支改姓而来。

由来: 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汉字的创始者仓颉(jie)的 后代,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鲜卑族原有胡古口引姓,北魏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后,将他改为侯姓。

根据考证,侯氏发源于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后裔所传的晋国。历来有关的古籍都纪载得清清楚楚。譬如,《姓纂》指出:“晋候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郑有侯宜多,侯多羽,鲁有侯叔下,侯妃,齐有侯朝,魏有侯嬴”;《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对侯氏的来龙去脉,获得两点认识。第一,他们是甫一出现便遍布于北方各地的,而且这个家族的人材辈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声誉卓著;第二,他们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因为3000年前始建的晋国,是传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于晋国的公族,当然也是名正言顺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了。

正统黄帝子孙 �

不过,过去的众多姓氏学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历史,推溯得更为久远。像《姓氏考略》一书就指出:“一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以为氏。”

姒姓,是古时候的几个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庞大家族。根据史载,夏禹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之孙,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则侯氏不管是出于夏代,或始见于周代,其为正统的黄帝子孙,却是毫无疑问的。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发源于山西的侯氏,虽然很快便遍布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却在现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带,繁衍得最为旺盛,也表现得最为优异。因此,长久以来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袭着“上谷”的堂号,因为现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汉朝时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汉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楚、汉相争时的侯公,汉成帝时的侯芮,王莽篡汉时的侯刚,以及东汉初年的侯霸,可以说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魏、晋以迄于南北朝这段时期,对于侯氏家族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有许多新的生力军加入,使整个家族自此庞大不少;另一方面,他们出了好几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气越来越是响亮。

侯氏家族的庞大,详见于《路史》所记载的是“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换言之,当时加入侯氏家族的生力军,至少也有四支。另外,依照《通志氏族》中,也有一支世居库斛真水的部落,于随魏南迁之后改姓了三个字的复姓“侯莫陈氏”。这三个字的复姓,现在根本已经看不到了。所以有很多学者判断,这是由于他们的后裔日渐被汉族同化之后,把自己的姓氏省略为单姓的侯氏的缘故。

由此看来,南北朝时加入侯氏家族阵容的外来血统,又不仅仅只有《路史》上所列举的四支了。侯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庞大家族。

侯姓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现在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秦、汉之际,中原一带战争 频仍,侯姓部分人外迁到现在的河北、甘肃的一些地方。侯姓还分布在现陕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 时期,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姓的聚点。从清初开始,福建、 广东侯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此后,有的人又移居海外。侯姓分布较广,据最新统计显示:侯姓位居百家大姓之73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29,近四百万人口,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瑶、彝、苗、畲、满、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侯姓。

二 迁徙分布

关于侯氏的迁徙分布情况,史料不是特别的多,今天来考察有一定的难度。大体上,侯姓发源于我国山西境内,秦汉之际已遍布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省。其中以河北的发展得最为旺盛。汉末,有侯氏后裔侯恕为北地太守,举架迁居到三水,即今天的陕西境内。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许多新的人口加入侯姓,在河南形成一个望族。西晋末年,侯氏和其他姓氏一样因为战乱迁到南方,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唐代的时候,侯氏开始移居福建、广东等地。宋代以后,侯氏已遍及全国各地了。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的时候治所在怀来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2 丹徒县:秦置丹徒县,既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3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此支侯氏为北魏时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堂号

1 却币堂和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一个同一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 ,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四 家乘谱牒

山东:山东济宁、枣庄侯氏谱不分卷

天津:侯氏谱不分卷

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

浙江:侯氏支谱不分卷、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临海夏馆侯氏宗、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峦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

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

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

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高县上启侯氏话谱一卷

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不分卷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北京:侯氏家乘

您见过200多年前由皇帝下旨编写的家谱吗?您想知道历经沧桑的家谱记录了哪些大事吗?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析木镇析木村村民侯维云家保存的侯氏家谱,会将这些问号一一拉直。

皇帝诰封修家谱

据辽宁省海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本家谱是乾隆九年皇帝下圣旨给侯家编写的,距今已有261年的历史。家谱约有百余页,有三分之一已被记录上了文字。乾隆九年编写时,收入了侯氏家族七世的族谱。同治三年,家谱进行了第一次续修。去年,侯氏家族自发成立的“续修宗谱组委会”,又对其进行了第二次续修。如今,家谱中的侯氏家族已记录到了第15世,即侯维云已去世的哥哥侯朋云。

皇帝为何垂青侯家

皇帝为何要下旨为侯家编家谱呢?海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根据家谱中“圣谕”的记载,当年乾隆皇帝下旨是为侯三奇编写家谱的。侯三奇是其始祖侯安的第七代后人,当时为“恩荫奉政大夫”。侯氏家族之所以享受皇恩,除了侯家精忠报国外,还有一个最大的贡献———为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的皇宫烧制琉璃瓦。

二百多年前,析木缸窑岭村的皇瓦窑专门烧制皇宫专用的琉璃瓦,后被皇帝赐封为官窑。至今,村民中仍流传着侯三奇的曾祖父侯振举跃马扬鞭“千里送琉璃”的故事。海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侯振举是皇瓦窑的首创者。他本是山西人,明末迁至东北,世居海城析木。后来,努尔哈赤迁都到现在的辽阳市,建造东京城,需要“龙砖彩瓦”。正在析木烧窑的侯振举特意赶到辽阳,献上了3500个绿釉碗盘,得到了努尔哈赤的赏识,随后被赐封为五品官,在析木专门管理烧制琉璃瓦,以备建筑、修理宫殿陵寝之用。由此,侯振举的民窑便更名为皇瓦窑,成了御用官窑。随后,沈阳故宫的宫殿建筑群所用的琉璃砖瓦等建筑材料也均由此烧制。除故宫外,福陵(沈阳的东陵)、昭陵(沈阳的北陵)和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所用的琉璃瓦等材料也均由皇瓦窑提供。皇瓦窑自侯振举一代,经历了291年。侯氏也因献瓷器、修宫殿有功而12代世袭五品官,管理皇瓦窑。侯维云说,他所在的侯氏家族是侯振举的直系后裔,传到他这儿已经是侯家第15代了。可惜的是侯家烧制琉璃瓦的独特秘方如今已失传。

家谱让沈阳故宫“长”了一岁

侯氏家谱中除了介绍一世祖侯安及其后辈为朝廷社稷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精忠报国的卓越功勋外,最重要的在于,其上面的文字记录让沈阳故宫的年龄“长”了一岁。

据海城市博物馆刘馆长介绍,目前史料上记载的沈阳故宫始建年代为1625年。原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支院长却觉得这一时间有待考证。据史料记载,先有辽阳东京城,后有沈阳故宫。但支院长在研究中发现,一些文献中记录的东京城建造年代有天命六年(1621年)和天命七年(1622年)两种说法,这关系到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为了解开这个迷团,他查阅了大量明史和朝鲜李朝实录,他发现问题出在很多学者把努尔哈赤突然决定弃辽阳新城而迁都沈阳老城的时间,定为沈阳盛京皇宫的始建年代。他在《盛京皇宫》一书中便看到这样的记载:“1625年3月,金迁都沈阳,并且开始修筑沈阳故宫。”

一次偶然的机会,支院长得知当年负责兴建辽阳东京城和沈阳故宫的“云骑尉”侯振举后人的下落,于是找到侯维云恳请他提供《侯氏宗谱》以便查阅。支院长在宗谱中查到了这样的记载:“太祖高皇帝……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这为他的推断提供了依据,于是他提出了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为天命九年(1624年)比现在记载的时间提前一年的观点。侯氏宗谱一经发现,便吸引了众多家谱研究者的关注。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侯鹏霄,研究谱牒文化已有几十年。他说,家谱亦称宗谱,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侯氏家谱中可以看出侯氏家族是名门望族。谱书中记载了侯氏家族演变发展的历史和庞大的支脉世系,还记录了清皇帝圣谕、诰命等许多历史文献,不仅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家族史,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

五 历史名人

1 侯方域: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曾与方以智、陈贞存慧、冒襄齐名,称为明末“四公子”。入清后入河南应试,中副榜。共诗,古文,字学韩愈、欧阳修。清孔善任的名剧《桃花扇》即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题材。

2 侯芝:江苏上元人,清代著名女文学家,侯学诗之女。她写的许多词流传于世,其中以《再生缘》最为著名。

3 侯白:隋代著名幽默家。

4 侯谨:东汉敦煌人,少时家贫,为别人当佣人,但他非常好学,在夜间还点燃柴火在读书。朝廷屡次招他去做事,但他每次都以病推辞。后徙居山中,专心论著。曾作《矫世论 》,讽刺当时的丑恶现象。又写了《皇德论》记叙当朝史事。河西人敬称他为“侯君”。

5 侯叔献:抚州宣黄人,北宋时任水监丞。多次治理黄河水有功。

6 侯恂:河南商丘人,明代时任兵部侍郎等职,万历进士,后来朝廷中发生政变,下狱。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对于明朝留下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只用了他一个人。

7,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五十七人。

战国魏时有著名隐士侯蠃,七十岁时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后被信陵君迎为上客,曾替信陵君设计,设法窃得兵符,胜秦救赵,为时人推重。

东汉初有河南密县人侯霸,熟知旧制,官至大司徒,封关内侯。

北魏有大将侯景,先属北魏,继归高欢,又降梁,受封为河南王。后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南京),于551年废梁帝自立,国号汉,次年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破,侯景被部下杀死,史称侯景之乱。

侯弘实唐代人,少年时曾梦见自己变为彩虹,饮水于河。有一僧人给他相面说:"此霓龙也。"成人后,官至节度使。

侯芭西汉巨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扬雄的弟子,学习《太玄》、《法言》。这两书是扬雄仿造《易经》和《论语》而作。

侯道华唐代芮城人,好读子书与经史,手不释卷。曾在道院中静养。相传一天,从市中喝醉归来,用力砍院前的松枝,说:"不要妨碍我飞到高处去。"七天后,松树上有云鹤出现,并传出笙歌,侯道华飞坐在松顶,挥手成仙而去。

候继图三国时蜀汉人,曾游览大慈寺,拾到桐叶一片,上面写有诗七联,便藏了起来,后来娶任氏女为妻,方知诗乃出自此妇之手。

隋代有侯白,性滑稽,爱说讽刺诙谐的话,后世因称诙谐的演员为侯白。

唐代有大将侯君集,太宗时曾任宰相。明代有历任御史、兵部侍郎等职的侯恂。

明代有名望仅次于郑和的当朝宦官侯显,曾两次代明廷入藏访问,并参加郑和的第二、第三次航行。

清代有文学家侯方域,曾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合称为“明末四公子”。清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即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题材。

现代有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学家、哲学家侯外庐。

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

六,侯氏掌故

1,侯姓典故

霓龙节度[1];松鹤仙郎[2]。

☆注释:[1]唐代节度使侯弘实的事典。[2]唐代道士道华的事典。侯道华,芮城人。初在道净院任供给使。好子史,手不释卷。一日入市醉归。悉斫其院前松枝曰:“勿碍我上升处也。”后七日,松上有云鹤笙歌。道华飞坐松顶,挥手谢去。

功臣着美凌烟阁[3];学士流芳含象亭[4]。

☆注释:[3]唐代吏部尚书侯君集,三水人。从太宗征伐有功,像列凌烟阁。[4]唐代学士侯行果的事典。

方域雅号公子[5];侯景自称帝王[6]。

☆注释:[5]明末清初才子侯方域,学朝宗,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四公子”。[6]南朝梁大将侯景,羯人。代梁自立汉朝称帝王,不久被杀。

花发三阳盛;香飘五柞深[7]。

☆注释:[7]唐代诗人侯列《花发上林》诗中联句。

琼阁出高艳;玉辇驻浓阴[8]。

☆注释:[8]同注[7]。侯列,高亦作侯冽,元和六年进士。

直谅喜来三径友;纵横富有百城书[9]。

☆注释:[9]清代成贤亲王师傅侯荫桥自题联。

月照琴棋桐院坐;舫名书画米家来[10]。

☆注释:侯禅甫题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11]。

☆注释:[11]郭沫若[1948年书赠史学家侯外庐联。

2,猴年说猴姓

姓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农历甲申年在十二生肖中属猴年,在目前已知的22000个姓氏中,正好也有猴姓,同音同形的还有侯姓、候姓、×(“侯”是单人旁,“×”是双人旁)姓。

猴姓、候姓是现行较罕见的姓氏。在今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晋城、甘肃之舟曲、河南之卢氏、山东之新泰、湖北之武昌、湖南之益阳、宜章、福建之清流、台湾之嘉义、台南、彰化等地有猴姓。目前仅见汉族有此姓,但来源不详。候姓在今河北之景县、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除汉族外,目前已见彝族有此姓。关于候姓的来历,一说《周礼》“候人”(夏官之属,掌道路迎送宾客之官)之子孙以官为氏。郡望:京兆,故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侯”是单人旁,“×”是双人旁)姓,与候姓同源,惟因异写而别为一姓。

侯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据最新统计显示:侯姓位居百家大姓之73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29,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四省侯姓占全国侯姓总人口的48。郡望:上谷,故城在今河北怀来东南。侯姓之所以成为大姓,其原因是今侯姓的来源较多:一曰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因以为氏。二曰出自姬姓,春秋时代,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逃往他国,以侯为氏。三曰春秋时代,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四曰刘氏改姓,宋代年间,刘恒因父罹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五曰外族改姓有二,其一胡古口引氏,改为侯氏;其二魏时侯奴氏、古口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侯氏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省境内,在其发展繁衍过程中,很快就播迁到河北等地。秦汉之际,在今河北省的中部、西部地区,已有侯氏,并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西晋至南北朝时期,侯氏有迁至今贵州、四川、广东、内蒙、辽宁等地。唐代的《元和姓纂》中列上谷、丹徒、三水、绛郡(今山西新绛)、河南(今河南洛阳)为侯氏郡望,侯氏还分布于今陕西、福建的一些地区。到了宋、明时期,侯氏的聚居点已遍布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西、北京、上海等省市。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的侯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台湾的侯姓,是本岛的第58个大姓,以嘉义一地最为旺盛,主要分为两大主流:一支是系出姬姓,源远流长;另一支则是分自刘姓,虽然源流可追溯到上古的帝尧陶唐氏,但是以侯为姓的时间,实际上大约只有四、五百年。

3,抗在泉州一带,历史上曾有“刘侯同宗”之称,据说,两姓曾经演绎过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生死情谊,并在坊间传为佳话。近日,记者采访了南安几位侯姓后人,验证了“刘侯同宗”这一说法。

晋江刘炳火所写的《晋江刘姓源流》一文对“刘侯同宗”的说法解释称,刘氏世祖刘至敏的先辈与原浙江安抚使王钅奇镒因朝内斗争,祸延宗亲。当时朝廷派林将军包围刘家,林将军怜悯刘至敏年幼,将其藏于战袍之内,飞骑冲出重围后把至敏交托在朝的一位侯氏官员。为保刘、林后裔不受株连,林将军自杀,侯家以一孙顶替抵命,救了刘至敏,至敏遂改姓侯。宋景炎年间,元兵入侵,宋太常寺正卿侯宗贵及夫人杜端慈携九子扶幼主端宗入闽,先住泉州古榕境旧馆驿,后卜居南安十八都侯�乡,随后把至敏和林将军的后裔也安置于侯�乡,至敏恢复原姓刘。至敏后裔为纪念这段生死情谊,大门灯写上“刘侯”,祠堂门匾也写上“刘侯宗祠”。

侯耿东先生告诉记者,南安侯姓主要分布在:南安康美,梅山镇明新村,罗东镇维新村。南安洪濑刘氏宗亲会负责人刘佳水介绍,刘姓是与侯姓同宗的。据他了解,南安的康美镇有侯姓约500多人,洪濑有侯姓后人100多人,在南安梅山镇的明新村有侯姓3000多人,罗东镇维新村有侯姓1400多人,在仑苍、英都、金淘三个镇共有侯姓人口1000多人;在惠安洛阳桥附近,也有少数侯姓后人;其余侯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晋江深沪。

4,侯姓宗祠通用对联

〖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霓龙节度;

松鹤仙郎。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节度使侯弘实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道士道华的事典。侯道华,芮城人。初在道净院任供给使。好子史,手不释卷。一日入市醉归。悉斫其院前松枝曰:“勿碍我上升处也。”后七日,松上有云鹤笙歌。道华飞坐松顶,挥手谢去。

窃符救赵;

奏制封侯。

——李文郑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战国时魏国隐士侯嬴,七十岁时任大梁夷门守门小吏,被信陵君迎为上客。后来,秦军围攻赵国,魏国派将军晋鄙率兵救赵,屯兵不敢前进。他为信陵君献计,设法通过魏王宠妃如姬窃得兵符,又推荐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击退秦军,救了赵国。下联典指东汉初河南省密县人侯霸,字君房,曾跟从九江太守房风学《毂梁春秋》。新莽时,官淮平大尹(太守),在任诛杀豪强,抑止权贵,为民众信服,更始政权征他为官时,淮平百姓扶老携幼挽留他,甚至当路而卧。刘秀建东汉,他被任为尚书令(宰相),因熟知旧制,便选择前代法令制度中可行的逐条奏上,多得以实施。后官大司徒,封关内侯。

霓龙节度;

松鹤仙郎。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唐代人侯弘实,少年时曾梦见自己变成虹在河中饮水。有僧人为他相面说:“这是霓(Ní 音泥)龙啊!”后官节度使。下联典指唐代芮城人侯道华,在河中永乐道净院打杂,好读子、史,手不释卷。人们问他看这书有何用,他回答:“天下没有愚昧的仙人哪!”人们听了都大笑。一天,他从集市上酒醉归来,把院前的松枝都一一砍去,说:“不要妨碍我上升!”相传七天后,松树上出现云鹤笙歌,他飞到松树顶上坐下,挥手辞别大家仙去。

霓龙节度;

巨鹿经生。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侯弘实事典。下联典指西汉·侯芭事典。

上谷门第;

巧智家声。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魏·侯文和,滑稽多智,以巧闻世。

两百华诞;

祖德流芳。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大门联

-----------------------------------------------------------------

〖侯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迎宾名流远;

治道功泽长。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侯氏宗祠通用堂联。

花发三阳盛;

香飘五柞深。

——唐·侯列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侯列《花发上林》诗句联。侯列,高亦作侯冽,元和六年进士。

琼阁出高艳;

玉辇驻浓阴。

——唐·侯列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

〖侯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方域雅号公子;

侯景自称帝王。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才子侯方域,学朝宗,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四公子”。下联典指南朝梁大将侯景,羯人。代梁自立汉朝称帝王,不久被杀。

公生明,偏生暗;

智乐水,仁乐山。

——郭沫若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沫若1948年书赠史学家侯外庐联。

-----------------------------------------------------------------

〖侯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功臣着美凌烟阁;

学士流芳含象亭。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吏部尚书侯君集,三水人。从太宗征伐有功,像列凌烟阁。下联典指唐代学士侯行果的事典。

以姬易侯垂思远;

由周及清世泽长。

——佚名撰山西省翼城县西阎镇十字河村侯氏家庙联

此联典指侯氏原姓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曲沃武公伐灭之,子孙易姓为侯,一奔他国,一匿曹公山中。”十字河村侯氏家庙的这副对联,概述了侯氏的历史源流。

直谅喜来三径友;

纵横富有百城书。

——清·侯荫桥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成贤亲王师傅侯荫桥自题联。

月照琴棋桐院坐;

舫名书画米家来。

——清·侯禅甫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成贤亲王师傅侯禅甫题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勤俭创业家声振;

慎独荣身四海行。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小门联

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勤慎”堂名。

红杏坊里慎斋起;

勤慎堂中诗礼传。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小门联

-----------------------------------------------------------------

〖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勤与俭乃治家上策;

慎而言为训子良规。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堂柱竹刻]联

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勤慎”堂名。

诸先辈艰辛创基业;

众裔孙奋力振家邦。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正堂开基祖成钢公牌位联

桐叶题诗,缘谐名士;

桃花薄命,血溅香君。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人侯继图,游览大慈寺时,拾到一片桐叶,上面题有诗句,于是藏了起来。后来娶了任家女儿为妻,才知道桐叶上的诗是她所写。下联说明末清初文学家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随父亲侯恂(官至户部尚书)住在京城,与桐城人方以智、如皋人冒襄、宜兴人陈贞慧齐名,称“四公子”。人清后应河南乡试,中副榜。能诗文,效法韩愈、欧阳修,才气横溢,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他曾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巡抚田仰仗势要李香君接待,香君坚决拒绝,至死不从,血溅扇面,当时任右佥都御史的杨文骢借血迹画成桃花。清代戏曲作家孔尚任根据这段故事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

五洲侯氏裔孙归宁,喜庆华诞;

八方众姓宾朋聚会,共祝繁荣。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正堂香案联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 突厥种。

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 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史姓系承史皇 源起宣城武昌

这个古老而又光彩的姓氏,据历来的考据,是具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而且两者都跟古代的史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支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一支则出自周朝的太史佚。

据考,仓颉的后裔,主要是繁衍于宣城,太史佚的后代,则主要繁衍于武昌。换言之,后世各地源自今安徽省宣城县的史姓人家,其始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史官仓颉;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姓,则是3000年前太史佚的后裔。

关于史姓的姓源,是见诸《路史》和《姓纂》二书的记载。《路史》上指出:“仓颉后有史氏”。《姓纂》上则指出:“周太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汉有史皇孙逊。”另外,《中华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仓颉之后。”

这三段记载,同时采认仓颉与太史佚为后世史姓的始祖,则就现代人研究学问时所重视的“证据”来说,是相当充实的了。不过,史姓人士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也因此而必须多费一点功夫,至少也得先追根究底找到若干年代以前的祖先是来自安徽,或是来自湖北,才能凭线索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姓的确是十分出人头地的,像鲁国的史晨,和魏国的史起,都是青史垂名的不朽人物。

史晨的得以名传千古,主要是由于现代仍耸立在山东曲阜孔庙的一座“史晨碑”。该碑是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历来为研习书法者所宗。当然,如此一来,写作碑文的那位史晨,也就因此而永垂不朽了。

明朝末年的史可法,更是青史垂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死守扬州殉国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更为后人所熟悉,“史阁都”的大名在民间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汉语拼音:shi 汉字笔划:5 书写笔顺:竖折横撇拉

偏旁部首:口 部首笔划:3 五笔输入:kq(86版) kri(98版)

汉字解释:

史 history;史 shǐ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 古官名。职别各异 [histographer;official historian]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史载笔。――《礼记·曲礼》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3)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5)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6) 太史令的简称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7)官佐之称。《诗·小雅·宾之初延》:“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毛传:“立酒之监,佐酒之史”。(8) 史册,历史 [annals;history]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顾炎武《复庵记》 (9)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10) 古代官府的佐吏 [secretary]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 (11) 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history]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12) 画师 [painter]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庄子》 (13) 姓史不绝书 shǐbùjuéshū [same things were very common in history;be again and again repeated in history] 指经常发生的那一类事情,历史记载上常能看到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史册 shǐcè [annals] 历史记载;史书载入历史史册史抄 shǐchāo [extracts from history] 摘录史书编成的书史官 shǐguān [historiographer] 被任命撰写一个国家、集团或机构的历史或系统地记载它们的人;也指古代朝廷中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史馆 shǐguǎn [historiographers' institute] 旧时主持编纂国史的机构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史话 shǐhuà [history] 对某件史事或事物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写成的作品(多用作书名),如《淮海战役史话》、《辞书史话》史籍 shǐjí [history;historical records] 记载史事的典籍史迹 shǐjì [historical site or relics] 历史文化遗迹年代湮远的史迹史记 shǐjì [Shi Ji(Historical Records)]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撰成。司马迁利用史官典籍,博采《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等书与实地采访写成。记述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天汉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后其书有缺,《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均为褚少孙所补。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书中《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则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不仅仅是史学著作,由于描写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论 shǐlùn [historical works;historical essay] 评论历史的著作史诗 shǐshī [epic] 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传说的长诗音乐舞蹈史诗史实 shǐshí [history;historical facts] 历史上的事实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史事 shǐshì [historical event] 历史上的事情史书 shǐshū [historical records] 历史书:记录历史的文献据史书记载史无前例 shǐwúqiánlì [unprecedented;have no precedent in history]谓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找不到同样的例子;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壮举仅仅是十年时间,从工农业生产增长的情况来看,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的提高来看,我们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太阳的光辉》史学 shǐxué [historiography] 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史帙 shǐzhì [history] 史籍史 shǐ ㄕˇ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 (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 (3) 古代官职:刺~。御~。 (4) 姓。郑码:JOS,U:53F2,GBK:CAB7 笔画数:5,部首:口,笔顺

山西大槐树侯姓家谱的排法:明、纪、开、文、运、家、升、旗、进、扬、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侯姓,主要来源有五支:出自姬姓;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出自姒姓;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赐姓侯;以及由改姓而来或其他。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30位。

侯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29%。尤以湖南、安徽、河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侯姓约占中国汉族侯姓人口的百分之48%。

姓侯的常见不?

姓侯的常见啊!一 姓氏来源 侯姓来源: 1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