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成名之路:陈家沟祖传长拳是如何名震天下的?
作为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讲杨露禅还得从太极拳的起源讲起。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综合起来大致有五种说法:
1唐代许宣平、李道子所创;
2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
3明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
4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5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
data-filtered="filtered" 电视剧《太极张三丰》
第一种说法现在基本上被认定为假托,第三种说法连大多数陈氏后代也不相信,值得一提的是张三丰创拳说,经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和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的强化家喻户晓。实际上,明清史料中连张三丰死而复生这样的神异都有记载,就是没提他会拳脚。把他和太极拳联系起来大概是上世纪的事情。比起少林功夫、太祖长拳,太极拳诞生较晚,但中国人为了凸显一件东西的分量,喜欢往久远、往名人身上掰扯,就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书《内经》非要署黄帝的名才觉得自己牛一样,这一点可谓是文武殊途同归。
陈王廷创拳说目前是主流,也被官方所认可,焦作市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牌子就挂在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大概生活在1600年—1680年,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曾任温县“乡兵守备”,在山东扫荡群匪。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创造了一套刚柔相济的太极拳。但这一说法一直以来都遭到质疑,因为陈王廷创拳说最重要的证据来自《陈氏家谱》,陈王廷名字旁注有“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他的一首遗词中确有“造拳”一语,但没说造的是太极拳,很多人认为他造的可能是陈家世传的“炮锤”。
第五种说法王宗岳创拳说信者寥寥,但有关王宗岳的争论却没有停止。原因是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曾和杨露禅学拳的武禹襄,在1852年见到一篇署名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篇文章是太极拳经典文献,许多人认为杨露禅和武禹襄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对学自陈家沟的拳法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造和完善,也正是这篇文章太极拳命名为“太极拳”。但就是这样一个对太极拳发展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人,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只推测他大概是乾隆年间人,持陈王廷创拳说的认为他学自陈家沟;也有人干脆否认王宗岳的存在,认为那只是个假托的名字。
不管怎么样,最早出现“太极拳”一词,当在1852年。**中杨露禅跑到陈家沟学的也是“陈家拳”。
十八年间三赴陈家沟学拳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府(今永年县)人。他的师父陈长兴(1771-1853)是陈王廷的后人,先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其人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稳如泰山,绰号“牌位大王”,无论别人怎样推、挤、拉、扯,其桩步丝毫不动。按照民间传说,杨露禅为了学习太极拳,假装哑巴乞丐,混入陈家做家丁,暗中学会了太极拳。这个说法之荒谬可笑在于:要是凭借“偷窥”能学来真功夫,早有人跟着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尽得数家真传开宗立派了。
杨露禅自幼好武,不过却是良民,从未像**上那样参加过天理教。关于他如何到陈家沟学拳也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杨露禅家贫,十岁左右背井离乡,卖身到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长兴每天晚上都在陈德瑚家里聚同族习武。杨露禅从小聪明伶俐,把陈长兴侍候得很到位。因此,陈长兴收他为徒,令其随同习拳。杨露禅深得拳法套路的要领,成为陈长兴门徒中佼佼者。杨露禅到了40岁许,主人陈德瑚亡故。杨露禅自陈家沟返永年老家,寄居陈德瑚在永年所设太和堂药号,以授拳为生。
还有一种说法,拜师地点改成了陈德瑚“太和堂”,陈长兴在此授徒。杨露禅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并私下练习。后被陈长兴发现,令其徒轮番与杨比试,皆败北,始赞叹其为天赋异禀之武学奇才,特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陈家沟拳术。正式拜师后,十八年间杨露禅曾三次赴陈家沟学拳,不像**上跟着陈长兴没几天就俨然一代宗师了。
杨露禅大概是在1821年拜师,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出山到永年授徒。武氏是永年的大族,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三兄弟前两个都是进士。武河清就是前面提到的武禹襄,他见杨露禅拳法精妙,常与其比试。杨露禅不肯轻以授人,所以武禹襄仅得其大概,而此时杨露禅称呼自己的功夫为“软拳”或“化拳”。1852年,武禹襄求教于陈长兴,当时陈长兴已经八十有余,推荐他去赵堡镇向陈青萍学拳,此后他又得到了《太极拳论》,勤加钻研,终于融会贯通。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处念书。可以想见,杨、武二人在拳法上必然还有交流。
在刑部员外郎武汝清的邀请下,杨露禅赴京教拳,太极拳也迎来了从农村走向大都市的转折点。
弟子多为京中权要
初到北京城的杨露禅扬名于一次宴会。在北京城里,有一张姓富豪,开小店出身,人称小铺张,后来暴发致富,张公馆雇有拳师数人,教一班富家子弟学武练拳。一次,杨露禅到张府赴宴,小铺张见杨露禅身材瘦小便有些看不起,问道:“杨先生,你的绵拳能不能打人?”杨露禅说:“我这绵拳除了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父母生的有血有肉的都能打!”小铺张又说:“你能不能与在座的各位比试一下呢?”杨露禅说:“好!我就和各位师傅亲热亲热。”
下场之后,杨露禅略一举手,对方立即跌出几丈开外。另一拳师见状,不服气,扑了过来,只一招,也跌了出去。其余拳师不敢再比。小铺张大惊,马上吩咐重摆酒席,请杨露禅上座。杨露禅见小铺张如此势利,愤然离席,扬长而去。这事很快传播开来,北京各门派的代表人物一一找上门来切磋技艺,无不铩羽而归,杨露禅也得了一个外号——“杨无敌”。他的儿子杨班侯脾气火爆,实战记录比较多,后来继承了父亲“无敌”的英名。
杨露禅最著名的对手是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民间关于两人的斗法传的是天花乱坠、神乎其神。比试的 是两人上了梅花桩,如流星蝴蝶般飞来飞去,最后是个平手。观战的恭亲王大呼过瘾:“八卦董、太极杨,实乃武林双绝也!”**《太极》中杨露禅与元彪饰演的八卦掌掌门人在厨房上空的比试,显然脱胎于此。但不知道为什么把董海川改成了李乾坤,把恭亲王奕改成了他五哥惇亲王奕誴。真实的历史上,两人确实惺惺相惜,但是否交过手,谁也没看见过。
1864年,同治、光绪二帝帝师翁同龢在观看杨露禅武艺后曾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 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杨露禅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杨班侯(1837—1892)和杨健侯(1839—1917),长期住在端王载漪(当时还是贝勒,直到1889年才晋封端郡王)府中教拳。太极拳得以成名,除了杨氏父子的功夫,更有赖于弟子多为朝中政要。
当时清朝已经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使武术脱离了战场,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开始与防身自卫一并受到人们重视。这种变化在杨露禅那些徒弟们身上表现最为明显,都是些王公大臣、贝勒贝子,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玉体不动”,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删改了一些发力、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让拳法柔和易练,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后经其子、孙改进,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广为流传的“简化太极拳”就是以杨氏太极拳为蓝本精编而成。
今天,全世界最为流行、学习者人数最多的中国功夫,也正是杨氏太极拳。
《档案春秋》编辑部: 看了贵刊2011年第12期登的陈泽祯《“四大家族”之陈家的后代们》一文后,觉得此文写得很好,提供了许多的真实情况和资料,可读性很高。 其中曾写道:“……近代族谱中的延字辈起算,便有延祐、延福、延禄、延祺、延礼、延蕃、延祐、延芹等多位(尚未记全)。”因有“(尚未记全)”一笔,故本人作为湖州陈氏家族的后辈(本人其实是陈泽祯的同辈)想借《档案春秋》此一平台提供一些陈泽祯文章中有关湖州陈氏家谱方面的补充意见。
陈泽祯文章中提到他曾祖父陈延祐的延字辈兄弟时所提到的延福、延禄、延祺、延礼、延蕃、延佐、延芹等几位其实都不是陈延祐的嫡系堂兄弟,而是隔系堂兄弟;陈延祐的嫡系堂兄弟应是延祎、延初、延祁、延祸、延褫。
解释如下:
我们东林陈氏祖先中二十三世的丰生有六子:纲、绛、绎、绶黄氏出,绚、缥毕氏出。而绶是被丰过继给丰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泰(因泰无子)。
丰的儿子二十四世的纲生延祎、延礽;绛无子从纁得一继嗣延祁;绎无子从纲得一继嗣延礽;绚生延祐(我们称长生公公,即陈其美的父亲,陈泽祯的曾祖父)过继给绶,并从缥得一继嗣延祸(容生公公,也就是我们的曾祖父);纁生延祁、延祸、延褫。
本人和陈泽祯、陈立夫、陈其美、我们的曾祖父陈延祸、陈泽祯的曾祖父(也就是陈立夫的祖父)陈延祐等都是二十三世丰的后人,延祐是丰的儿子绚(号赓枚)所生,延祸是丰的另一个儿子绎(号麓樵)所生。
湖州陈氏家族的家风—直是与人为善、亲密和谐,家族内彼此关怀无间,有时见一房无子,就会将自己的儿子过继于该房。使无子那一房不感到孤独。因此过继关系频繁。但这过继嗣(也就是过房儿子)并不意味同原来生父脱离了关系。从族谱上看,丰确是将自己的儿子绶过继给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泰(因泰无子),而绶又收绚的儿子延祐为嗣(因绶无子),不过绶同生父丰并没有脱离关系;延祐也没有同生父绚脱离关系。那时的湖州不过是个小县城而已(原名吴兴县),陈氏家族又大都住在五昌里附近,从一家到另一家也不过是走几步路的距离。
我们可以从陈延祸(容生公公)一家人在湖州钱业会馆拍的一张合家欢老照片中就可看出,延祸虽然将自己的大儿子陈其大(国民党总统府总务局长陈希曾中将的父亲,陈希曾又名陈祖舆)过继给了自己的兄弟延祁(因延祁无子),但延祸钱业会馆的合家欢照片上陈其大全家人都在内,而此照片中并无延祁。
湖州陈氏家族的后人后来逐步移居于外地特别是上海等地,那时的过继关系发生了变化,有些继嗣确同生父脱离了关系,但他们大都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
湖州陈延祸这一支族很大,后辈中不乏国民党军政人士、中共党员以及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许多爱国科技人才。
由于丰是将绶(延祐的过房父)过继给泰而不是过继给其他兄弟,因此即使从过继关系来说,延福、延禄、延祺、延礼、延蕃、延佐(应为延祚)、延芹也都不是延祐的嫡系堂兄弟。
因此,如果提到陈延祐的延字辈兄弟的话,从血统关系上来说陈延祐同延祎、延礽、延祁、延禑、延褫都是丰的后人,是嫡系堂兄弟;而延福、延禄、延祺、延礼、延蕃、延佐(应为延祚)、延芹等都不是丰的后人,仅是延祐的隔系堂兄弟。
陈泽钟寄自澳大利亚
2012年2月
陈家村曾用名陈家庄,位于县城南9公里街道南,地理坐标36度48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151亩,人口153人。党员7人,村民代表12人,陈家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陈家村名为陈家庄,以姓氏得名,今称陈家。
陈家村与马庄村、樊大庄村、于张村、北禾村、杨李村、于桥村、台头村、南唐村、地佛村、中王村、沟西村、韩寨村、西董村、皇后村相邻。
陈家村附近有滨州鹤伴山、邹平黄河水利风景区、天地缘酒文化旅游区、黛溪河水利风景区、滨州醴泉寺等旅游景点,有西董豆腐、长山山药、邹平香椿、邹平酸浆豆腐、青阳小米等特产。
在这期间,清道光末年(1850)兴起了太平天国起义,陈氏第十五代的陈仲莘在这当中立了大功,陈氏一族的年青人则团结一致固守村庄。这些事在《温县志》、《中州先哲传》、《怀庆府志》等地方志中都有记载。
据《盾鼻随闻录》载,陈氏一族在道光时期连十七岁的陈姓少女都会使枪,可见陈家沟练武之风很盛。
关于陈家沟何时开始练太极拳的问题,说法不一。有力的说法是陈家沟第九代陈王廷创始的,但据史料明确记载的是第十四代陈长兴(1771-1853) 开始的。
到陈长兴一代,同族陈有恒、陈有本二人发展了古传的老套路,创编了新套路,于是老套路就被称为“老架式”,新套路就被称为“新架式”。
不久,从陈有本学了新架式的陈清萍,又创编了新套路,并以陈清萍迁居的地名而称这套路为“赵堡架式”。
陈长兴传的“老架式”传给其子陈耕耘,陈耕耘传给其子陈延熙,陈延熙传给其子陈发科(1887-1957),并在北京公开教拳。
陈有本传的“新架式”传给其侄陈仲莘(1809-1871),然后广泛传给本族子女。
陈卜创拳说
陈氏第十六代陈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中写到:“始祖陈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于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
另外,陈氏第十八代陈绩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一书中说:在陈家沟西十华里处有一座叫清风岭的名山,多匪,常袭击掠夺村庄,管家苦于无法逮捕。早就精通太极拳的陈卜愤然而起,从村中招募数百人,亲率他们攻入贼窟,贼遂被平。从此之后,来学拳者日多,在村中设“武学社”,从而太极拳得到了广泛开展。
对陈卜创太极拳说,考证家们持否定态度的居多。但考证家张唯中在《武坛》发表的《重振国术武艺,发扬中华文化》一文中,引用了河北省高阳县人传授长拳的李从吉先生的谈话。李说:“我虽原籍河北省,但远祖与陈氏一族一样原来都是山西省洪同县大槐树村的居民。据先祖们说,那个地方每到旧历正月在庙前举行武术大会,颇为盛大。另外,把祖传长拳的技法和姿势,与陈家沟十三势长拳和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三十二势的图解等一一对照起来看,连名称都大多相同。因此,可以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宋太祖长拳流传下来的。”
另外,唐豪、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中也指出:在1936年山西洪同县出版的《忠义拳图稿本》(樊一魁编)的这本书中,技法和名称都与陈家沟传下来的拳书相同。
王宗岳传给陈家说
清乾隆年(1736-1795)前后,山西省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名叫王宗岳。此人从黄帝和老子的书到兵书,样样皆通,还会巧妙地使枪和刀,他还写了一篇被太极拳研究家视为珍宝的《太极拳谱》。
据记载,王宗岳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到过河南洛阳,并在乾隆六十年在河南开封居住过,以教书为业。王宗岳住过的洛阳和开封两地之间流着一道黄河,但和陈家沟一样都属于河南省,相距极近。
王宗岳写的《春秋刀残谱》和陈家沟传下来的《陈沟春秋刀谱》相同。另外,王宗岳写的《太极拳谱》中的“打手歌”和陈家沟传下来的“打手歌” 一节也相同。这两件事更加有力地证明王宗岳确与陈家沟有过交往。
但从另一方面看,酷爱武术的王宗岳听说陈家沟盛行练拳,也可能去陈家沟学拳,或者陈家沟原有的拳法经王宗岳加工而变得更加精巧。这些情况也是可能的。
对这个问题,中国唐豪认为是“陈家沟传给王宗岳”的,而徐哲东则认为是“王宗岳传给陈家沟”的,两人的说法正好相反。
推测王宗岳住在洛阳可能访问陈家沟,是乾隆五十五年前后的事情。而根据记有陈家沟历代先人的《陈氏家乘》和《陈氏家谱》,陈家沟在当时却早已经在传授拳法和武术,这是有录可查的。
陈王廷创始说
唐豪关于陈家太极拳的起源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陈家太极拳是陈家沟九世陈王廷研究了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收录的拳法三十二势图解以后,又吸收了道家的《黄庭经》一书中的呼吸法而创编的。
这个说法的根据如下。
第一个根据是:传到陈家沟的拳法(包括太极拳),与戚继光《拳经》中的拳法图、名称和歌诀大多完全相同。
如果说是陈卜创始了太极拳,那么陈卜是早于戚继光百数十年的人,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当然应该有所记载。
《拳经》是从当时中国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选出优秀的拳技而编写成的,此书并非只登载一个门派的拳法。因此,陈家拳法与《拳经》相同,证明陈家是从《拳经》吸取的。
第二个根据是:陈王廷在陈家沟还留有一首长短诗,诗中还提到了造拳的事。“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另外,《陈氏家谱》记载:“九世陈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寇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这段记载,与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中所说的却正好相反。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西董街道下辖村委会包括鹤伴社区居委会、下回村委会、南洞村委会、韩寨村委会、北禾村委会、皇后村委会、西禾村委会、南唐村委会、于桥村委会、中王村委会、樊大庄村委会、齐家庄村委会、大杨庄村委会、任家峪村委会、东禾村委会、马家台村委会、小杨庄村委会、韦家坡村委会、白云涧村委会、杨家峪村委会、西庵村委会、芽庄村委会、马寨村委会、太平村委会、小西河村委会、宋家村委会、坊子村委会、夫村村委会、侯家村委会、刘家窝村委会、朱塘村委会、韦家岭村委会、台头村委会、陈家村委会、地佛村委会、于张村委会、马庄村委会、沟西村委会、杨李村委会、西董村村委会、西王村委会、张家洞村委会、丁家村委会、杏林村委会、象伏村委会、冯家村委会、东赵村委会、南石村委会、崔家营村委会、芦泉村委会、段家村委会、上回村委会、由家河滩村委会、八柱台村委会、大马峪村委会、孙峪村委会、西赵村委会、贺家村委会、上娄村委会、会仙村委会、西井村委会、郭家峪村委会、聚仙村委会、吉祥村委会、黄家河滩村委会、下娄村委会、尚庄村委会、小马峪村委会、东峪村委会、西峪村委会、朱家村委会。
龙口(黄县)没有白马镇,只有北马镇(可能口音问题),也有七甲镇。
山东黄县陈氏族谱:生景贵兆祥(学),守业百世昌。
有一个“陈氏宗亲论坛”——黑吉辽蒙(分坛)——寻山东黄县亲人(主题帖子),还有一个《山东烟台地区陈姓村庄及源流考》 ,可去看看(不过这个论坛垃圾广告很厉害,比较讨厌)。或者搜网页:山东半岛地区陈姓的研究。
龙口市黄山馆镇馆前陈家,清同治年间,陈姓由葛家迁来居住,取名陈家。
龙口市北马镇午塔后陈家,明万历年间,陈姓由本县大陈家迁来居住,因位于午塔村北,取名午塔后小陈家。
龙口市北马镇东陈家,明洪武年间,陈姓由云南迁来居住,以靠仲家集,取名仲家陈家。
龙口市北马镇小陈家,明万历年间,陈姓由大陈家迁来居庆父不死,取名小陈家。
龙口市北马镇大陈家,隋代云南流寇作乱,陈应刚率子迁至此地居住,因村中有一大槐树,取名大槐树底下陈家。
龙口市北马镇陈家庄,明万历年间,陈姓由大陈家村迁来居住,取名陈家庄。
龙口市兰高镇陈家庄,清代马姓由县城北关迁来给地主看管庄稼,后陈姓迁来居住,发展兴旺,取名陈家庄。
龙口市下丁家镇大陈家,明隆庆年间,陈姓由江苏迁来居住,以种桑养蚕捻线为业,取名捻线陈家。
龙口市七甲镇陈家,明正统年间,陈姓由云南迁来居住,取名陈家。
现在只能提供这些参考了。
——————————————————————
对你“问题补充”的回复:
你还可以到山东省情网站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去查找。
太极拳的成名之路:陈家沟祖传长拳是如何名震天下的?
本文2023-09-22 10:30: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