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方山天印宫花园景点介绍
天印宫花园是方山制高点之一,海拔209m,为人们休闲观景之地。从观景处鸟瞰江宁,让人体味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在这里,大声的喊出那个你想忘记的人,向过去道别,这恰好对应了《我的前半生》海报上的那8个字,不畏将来,不念过去。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石龙路1号 电话:025-52712282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 周边公交信息: 丽泽路南 - 公交站 14公里 途经公交车: 803路 丽泽路中 - 公交站 14公里 途经公交车: 803路 方前大道中 - 公交站 15公里 途经公交车: 827路 方前大道中 - 公交站 15公里 途经公交车: 827路 自驾参考路线:从江宁客运东站到龙眠大道,行驶160米;右转,进入龙眠大道,行驶320米;右转,进入善鉴路,行驶22公里;左转,进入弘景大道,行驶480米;右转,进入宁高复线,行驶320米;请直行,进入天秣线,行驶470米;左转,进入营前路,行驶200米;右转,从营前路到方山风景区,行驶10米;到达方山风景区
朱子巷,是朱子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巷,民间俗称朱始巷。它是五夫里(现为五夫镇)五夫街一条叉巷,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代(约930-950年),距今1000多年。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遵亡父朱松遗命,从建安(今建瓯)迁居崇安五夫里府前村,受业于武夷山籍的著名学者刘子翚、刘勉之、胡宪的门下。
后人为怀念这位理学集大成的大儒,遂将这条小巷称为朱子巷,借以表达朱熹始经此处得使陋巷生辉的殊荣。
珠玑巷之名逐渐为世人所知,也是缘于移民者的后代子孙寻根问祖引起的,其间还涉及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个传说。
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的一个元宵佳节,朱元璋微服出游,逛到珠玑巷,看到一户人家在灯笼上画了一个怀里抱着个大西瓜骑马的女人,马的后蹄画得比前蹄较大,让路人猜这个灯谜的含义。
朱元璋认为这户人家有意侮辱马皇后,一怒之下便拟了一道圣旨,将全巷的人都发配到了青海,其中也有极少数在发配途中逃跑到其他地方的。
在青海的一些地方就普遍流传这个传说,并且许多姓氏族谱中也有相关记载。现在网上有寻根问祖帖中就有些披露,而且有的寻根问祖者经到南京实地考证,发现明朝时的南京确实有名称类似珠玑巷的街巷——朱子巷。
也可能因为朱元璋那个传说之故,百姓才将“珠玑巷”改称“朱子巷”的。而这一条“朱子巷”巷最初叫“珠屐巷”,在民间则有“珠玑巷”、“朱氏巷”、“竹子巷”等多种俗称,在文献上则大多称为“珠履巷”。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珠屐巷”的地理位置在今天南京城南地区的许家巷,位于三山街西南,东起中华路,西至中山南路原铜作坊段,因清同治年间许毅尚书住此而得名,根据《南京古今地名对照》记载,“珠履巷”就是许家巷西端自四圣堂西铜作坊一段。
扩展资料:
“朱子巷”最初名为“珠屐巷”,而在民间则有“珠玑巷”、“朱氏巷”、“竹子巷”等多种俗称,而在文献上则大多以讹传讹为“珠履巷”。
“珠屐巷”的地理实体在今南京城南地区,在城建过程中并入许家巷。现在的许家巷位于三山街西南,东起中华路,西至中山南路原铜作坊段,因清同治年间许毅尚书住此而得名。
根据《南京古今地名对照》的记载,“珠履巷”就是许家巷西端自四圣堂西铜作坊一段。“珠屐巷”古属南京柳树湾地区,是明朝重点移民区。根据南京学者陈济民在《金陵掌故》里的考证,柳树湾地区,位于现在城东南地区,此地区紧靠明朝城墙,宫城禁地,迁徙几乎是必然的。
—朱子巷
许姓 许氏族谱
许氏本宗历代修订族谱及尊祖敬宗事迹简介
翻开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朝代更迭风云变换,国运家史一脉相通。可鉴:传承家族文化之创建族谱难,续修族谱亦艰难。我族现存“老谱”、《许氏族谱》(续编)、《许氏谱书重修卷》等书卷资料,均系我族历代志士仁人经千辛历万苦,耗钱财费精力,为尊祖敬宗,启迪后人作出的不朽贡献。
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岁次丙午正月朔,考元孙儒学生员许胤泰(ID54)字太宗,为老谱书“维”,全文见“资料”栏。系我族尊祖敬宗之先驱楷模。
嘉庆七年(公元一八O二年)许昆(ID401)字玉生,号临溪。例赠修职郎,敕封圣府斋奏厅斋奏,晋封奉直大夫。不辞风涛之苦航海南归扫墓、立志碑、买祭田、招守墓,访求世袭,着手修谱,历经十四世许景卿、十五世许文运,十六世许际闰四代相继编修,于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成书,历时七十四年。虽未尽善,宜为后人续修族谱奠定伟业之基。
嘉庆八年(公元一八O三年)岁次癸亥十二月望日奉府儒学廪膳生员许景卿(ID655)谨志述:“嘉庆五年弘德公(即许弘德ID48)携来族谱云:’其家旧谱纸腐虫伤,请人代抄抄过即焚’,此抄谱名次配氏俱各明晰。传旧谱名次甚繁,嫌其字满截取半幅,事不必真。”并“族谱序”中首次题二十字许氏命名:景运际光天,家传德丕先,成基贵善启,世泽庆延年。
道光十二年(公元一八三二年)岁次壬辰十二月望日奉天岫邑处士许文运(ID1033)为族谱书“序”,“记”
许文运长子许际开(ID1659)与继子许泽光(ID2089)在庄河南尖常隆屯择地建宅(许氏祠堂)两处:一名《树德堂》,一名《谦德堂》。
许际闰(ID1666)“族谱序”谨序:“许氏有谱自前明洪武二年序起,前明按时修辑,并嘱谱书三十年一修,迄今岂止三十年未修。”在“老谱”中题族谱“凡例”、又续后二十字命名:福厚钟之永,兴朝普乃昌,鸿勋增盛久,祥瑞照忠良;囊括许氏总记地域。
公元一九九三年许氏族谱编辑小组筹委会与辽宁省庄河市南尖镇成立。组长:许丕恩(ID4521)南尖镇政府助理员,副组长:许振德(ID4351)南尖镇大圈村支部书记,主编:许天振(ID6947)退休干部,副编(兼出纳):许寰家(ID5172)退休干部 、许天祥(ID )退休干部、许乃家(ID5528)、许传文(ID4638),记帐:许传凤(ID6994) 。倡议书云:光绪丁丑(公元一八七七年)修订族谱成卷,原定每三十年修整一次,迄今已一百一十五载未能实现,又历十世人丁。立志重修族谱于一九九七年成书,时隔整整一百二十年。
许令家(ID2797)一九九五年三月为《许氏族谱》(续编)篆“重修族谱序”:明前有谱未能传世,明代有谱被帮贼抄没,清代修谱定上限明朝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下限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族谱包拥许氏十八世,二百七十八支(际字辈),五百零八年的族史。
许天振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二日,为“重修族谱赠言”缅怀前辈,鞭策后继族人,倾尽肺腑之言(见资料栏)。
许传生(ID3157)一九九五年八月述《许氏谱书重修卷》编填格式:一至十世许胤振(ID57)辈往下分开本支编至第十四世景字辈居椅子圈的族人,将际字辈按支分开填编,并将“丕”字命名改为“胜”、“晓”、“利”。许传忠(ID)参与编填谱卷。
许斌(传字辈)(ID3135)二OO三年农历八月初一,得其父许千家(ID2848)借许传生家藏族谱两册,复印研读后,先是尽其所及所能填补本系遗漏族人,汇成文稿资料逐一发放留存。并与同年十一月开始,利用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在北京“网同”http://cnnetorcom网站上始建:“许氏纪念园”(园区号221)、“许氏族谱”(族谱号953)、“纪念馆(31417)”若干(http://cnnetorcom/m/yuanqu/yq/2003/31431/indexaspam=221)。(http://www51xungencom/)倾尽全力将相关族谱资料实现数据化网络化,为海内外、族内外客人浏览观顾提供便捷,为实现族人沟通和拢络失散族人建立起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将网站园区管理长久世袭下去。许氏族谱网络化数据化的时代业已开始-------------------
许天(天字辈)(ID )2005年4月根据家藏手抄本谱书http://wwwrushancomcn/xushihtm(1803年的版本,比南尖老谱早70年)着手整理族谱的电子版本,以扫描或数码拍照方式将老谱也做成电子谱 。另外在“网易”上建了个信箱:xushizupu@163com,又建个许氏QQ群10881715,把这里当作许姓沟通联络的“集散地”,和许斌分工维护“电子版本”和“网络版本”许氏族谱,或者共同维护力求相互呼应达到同步性,并且确保管理维护的后继有人,不断发展壮大。
北京有一家叫万德古籍的,他们印了很多的家谱,其中还有一些名人的家谱,像黄元培家的,像纪晓岚家的。质量很好,服务也好,我家的家谱也是他们印的。而且他们在做事做人上也非常好。似乎他们不光为了钱在做事,现在他们又为普渡寺募建在做事。把印刷30%的费用捐给普渡寺,这可是他们几乎全部的利润。
郑和是我国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他在南京生活、任职近30年,一生与南京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南京有不少有关郑和的遗存,综述如下:
龙江宝船厂遗址
南京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启航地,郑和受命出使西洋后,就将大部分海船特别是大型宝船交南京龙江造船厂建造。龙江造船厂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当时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官办造船厂。
龙江造船厂所造宝船形体最大的,长约126米,宽约52米,可载千人以上。后来龙江造船厂规模不断扩大,向南延伸至今三汊河、中保村一带。目前南京已在宝船厂遗址上重建一座宝船遗址公园,占地约280亩。在遗址上由南向北并排列着船坞,每个船坞长约500米,宽约30米至70米不等,东端连接大道,西端通向长江,宝船造好后可自造船厂开船,从龙江关进入长江
在船坞的淤泥中,先后挖掘出不少造船厂的遗物,有残存的绞关木、铁锚、石臼等物。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将于近期建成,并于7月初开门迎客
马府街与郑和府邸
马府街位于今太平南路中段东侧和白下路东段北侧,郑和的府邸就在此,由于郑和原姓马,故名马府街。郑和府邸原来规模很大,到清代咸丰年间尚有房屋72间,后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
马府街北侧有一郑和私家花园,旧称马家花园,清末一度成为直奉会馆、新安会馆。南京解放后,该园荒芜,杂草丛生,游人罕至。南京市白下区政府于1953年对它进行整修,并起名为太平公园。
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全国筹委会决定在该园东南角新建郑和纪念馆,同时将此公园改名为郑和公园。郑和公园占地224公顷,内建有郑和全身雕像、双锚亭、朱雀楼和刻有《明史�6�1郑和传》的石碑,园内还有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珍贵植物五谷树和西府海棠。
当年郑和远航归来和任南京守备期间,曾在此居住过。1983年曾在花园内挖掘出一批与郑和有关的文物,其中有“洪武通宝”铜钱和明初的陶瓷残片,有一件青花碗底残片中间有楷书“马”字的落款,可能是马府使用的标志。
天妃宫与静海寺
天妃在闽粤港澳台和东南亚一带又称“妈祖”,被尊为保佑航海安全的和平女神,传说天妃确有其人,本名林默娘(公元960-987),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屿。郑和首次率船队出海,据说得到天妃神助,化险为夷平安归来,于是奏请皇帝,建宫封号立碑以示纪念。
南京天妃宫有三处,通常所讲的南京天妃宫是指“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在今建宁路北侧,下关仪凤门外狮子山下。该宫始建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初八,由明成祖赐名,以纪念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归来。那时天妃宫殿宇宏丽,廊檐绘有海中灵异的巨幅壁画。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后,天妃宫内立起“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是明成祖于水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四月初六亲撰,记载郑和事迹和航海经历。此石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清咸丰年间天妃宫毁于战火,建筑无存碑尚完好,由于年久风化的关系,碑上文字较模糊,前几年已将此石碑移至重建的静海寺安放。为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天妃宫已在原址重建,第一期工程已于近期完工,并复制了天妃宫石碑。重建的天妃宫已于5月4日正式对外开放。
静海寺位于现下关狮子山西南麓,建造之初占地约30亩,有金刚殿、钟鼓楼、天王殿、祖师殿等80余间,郑和晚年一度在该寺居住,并将下西洋带回的一些奇珍异物供养于寺内。1842年8月29日,中国近代更上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是在此签订的。
南京市政府1987年在旧址上重建静海寺,1990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1996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对静海寺进行了扩建,并铸造“警世钟”。今年为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对静海寺进一步扩建,6月28日国家邮政局将在静海寺举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首发式。
现静海寺内石碑上刻有静海寺简介:“静海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系朱棣为嘉奖郑和航海功勋而敕建并赐额‘静海’,取四海平静之意。”
浡泥国王墓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首次率庞大船队,从南京出发开始了下西洋的伟大历程。既宣扬了明朝的威德,也促进了有关国家和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浡泥(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领王室成员150多人访问中国,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浡泥国王在南京游览月余,不幸染病,逝于南京。
1958年5月南京市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经东向花村农民提供线索,在乌龟山发现了匍匐在山阳的龟跌,在旁边草丛中有一段残碑,碑文已大部分模糊,但经过仔细揣摩,依稀可辨认出“葬王于安德门外之石子岗”、“器皿及金银锦绮钱币甚厚赐王妻”、“浡泥王去中国”等字迹。后经查阅有关资料,终于查清了一百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渺不可寻”的浡泥国王墓。随后又在墓前的水沟里,发现了另一段残碑,是神道碑的上半段。
净觉寺
净觉寺位于今升州路28号,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敕建,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扩建,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被焚毁。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在第七次下西洋(公元1431年)前奏请重建。明弘治和嘉靖年间重修,清咸丰年间遭太平天国战火又毁,清光绪三年(公元 1877年)又重建。195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拨巨款,将净觉寺修缮一新。
净觉寺初建时占地40亩,规模宏伟,仅大殿就有81间,从目前大殿周围留存的近十个石础来看,一般直径均在50至60公分。净觉寺经过历代的战乱和马路的拓宽,面积已大大缩小,现占地约为6亩。净觉寺有院落四进,礼拜堂一座,礼拜堂后有一面南京寺庙中最高的墙,系明代所遗。寺前存有一砖雕牌坊,上刻“敕建”二字,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所与郑和有关的建筑。
郑和墓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郑和于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返回途中,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享年62岁。明宣宗特赐葬在南京南郊牛首山南麓,此墓实为“衣冠冢”(当时条件可能无法保存遗体)。
郑和墓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墓为圆形土丘,高8米,有墓塘,呈马蹄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在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按穆斯林葬仪,选用优质青石料,将墓砌成长方形。墓下有28级台阶,象征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台阶中又分为4层平台,寓意郑和七下西洋访问过近40 个国家和地区,每层平台有7级台阶,代表郑和七次下西洋。甬道两旁植有青松翠柏,立有重修的郑和墓碑,旁边建有碑亭和陈列室。
在郑和墓西边有一郑家村,相传此村落是600年前岁郑和下西洋的一支官兵,自愿为郑和守墓而形成的。他们原来并不姓郑,后来相约改姓郑,是没有郑和血缘的特殊“郑和后裔”。
郑和家谱
由于郑和身为太监,便以其兄马文铭之子立嫡,得以延续。南京是郑和后裔最多的地方,目前已有500多人,他们非常重视家庭伦理观念,修缮郑和家谱成为延续家族传统的重要方式。
南京的郑和家谱叫《咸阳世家宗谱》,原来有四部家谱传世,可惜历经沧桑,目前都下落不明。不久前在郑和第十八世孙沈郑氏家,发现了一块家谱木刻封面的残存,木版长56厘米,宽10厘米,厚12厘米,上部刻有一个“咸”字,估计残存为原物的1/4,它成为南京的《咸阳世家宗谱》现存的唯一实物,极具文物价值
江苏南京方山天印宫花园景点介绍
本文2023-11-15 10:19: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