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材料一】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材料一】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第1张

小题1:根据材料二:孔子认为君子的一切行动都要符合“礼”(“度于礼”),而“敛从其薄”即是君子应该遵守的“礼”之一。但冉有却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根据材料三:季氏作为卿大夫,属于“百乘之家”,而《礼记》规定“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但冉有作为季氏的家臣,充当了不光彩的“聚敛之臣”的角色。以上两条均以“礼”言之。在捍卫“礼”的问题上,孔子是从来不含糊的,所以要对冉有生那么大的气。

小题2:(1)孔子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主张减轻百姓负担,这是有积极意义的。(2)季氏是大夫,周公是诸侯,孔子认为诸侯富于大夫才符合“礼”。孔子生气,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

小题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原文,材料一翻译过来是:“季氏比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材料二译文:“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材料三译文:“诸侯,不会任用聚敛财富的臣属。与其有聚敛之臣,不如有盗窃财富的臣属。”孔子认为作为人臣应尽到谏正的责任,而不能帮他加重赋税,搜刮民财,冉求的作为完全违背了“礼”这个行为准则,因此在孔子眼中尚不如“盗臣”,孔子自然要生气了。

小题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在解答时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指出其消极的影响。孔子认为冉有的做法不仅没有尽到人臣谏正的责任,更违反了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季氏是大夫,周公是诸侯,季氏富于周公这是越礼的表现,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维护了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这也是考生在答题时应该明确认识到的。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一、积累词汇

二、掌握文言句式

三、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

2、文言句式

 教学设想:

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

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

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

4、迁移。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 课 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

(一)范读

(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

(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

 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

(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

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何以伐为

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

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

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五、课后作业:整理虚词于、之、夫。

 附:《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巩固训练题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颛臾( )( )(2)社稷( )(3)何以伐为( )

(4)虎兕( )(5)椟( )(6)无乃尔是过与( )

(7)冉有( )(8)柙( )(9)固而近于费( )

二、孔子,名________,字 _______,_______时代人。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行,大量记载在《 》一书里。其特点是:词约义丰、言近旨远。

三、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意义不相同的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于是入朝见威王

E、见笑于大方之家

词义推导:见→看见

四、选出“是”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求,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词义推导:是:正直→正确

五、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唯才是举 B、唯利是图 C、何以伐为 D、是地利不如人和

六、与“是谁之过与”中“过”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闻过则喜 C、过故人庄 D、且尔言过矣 E、过犹不及

词义推导:过:走过、经过

七、与“不能者止”中“止”意义相同的是( )

A、笑而止之曰 B、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C、止有剩骨 D、或百步而后止

词义推导:止:站住,不走了

八、与“颠而不扶”中的“颠”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颠扑不破 B、神魂颠倒

C、颠簸不堪 D、颠沛流离

词义推导:

九、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句式上讲是__________句。

②翻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十、与“固而近于费”中“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固若金汤 D、人固有一死 E、君子固穷

词义推导:坚固

十一、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疾”意思相同的是( )

A、积劳成疾 B、痛心疾首 C、疾风劲草

D、疾恶如仇 E、曾不能疾走

词义推导:病

十二、与“必为之辞”中“辞”意思相同的是( )

A、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B、朝辞白帝彩云间

C、(烛之武)辞曰 D、辞不达意

词义推导:辞

十三、与“不患贫而忠不安”中“患”意思不同的是( )

A、患得患失 B、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C、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D、后患无穷

词义推导:患:担心、发愁→忧患、麻烦

十四、翻译: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十五、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十六、指出出自文章 第三段的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延伸阅读:

侍 坐

子路、曾 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 后。曾皙 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附:《论语》选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 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 也,于予 与何诛。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

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

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

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

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1 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28季氏将伐颛臾翻译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便没有贫穷,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这应责备谁呢。”孔子说;安定。我听说过,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如果不行;不必担心人民太少。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子路两人参见孔子?”

冉有说,便不会人少:“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他们来了,就该辞职。现在不把它占领;和平相处?”冉有说。若是财富平均,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只需担心不安定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就得使他们安心,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我们两人都不想呢,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远方的人还不归服!贤人周任有句话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却不能保全;国家支离破碎,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孔子说。”孔子说?况且你的话错了:“冉求,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将要摔倒了:“颛臾,远方的人不归服,城墙坚固。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做到这样,便不会倾危,说道?颇臾,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冉求,不去搀扶:“冉求。冉有

2 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28季氏将伐颛臾翻译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便没有贫穷,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这应责备谁呢。”孔子说;安定。我听说过,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如果不行;不必担心人民太少。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子路两人参见孔子?”

冉有说,便不会人少:“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他们来了,就该辞职。现在不把它占领;和平相处?”冉有说。若是财富平均,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只需担心不安定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就得使他们安心,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我们两人都不想呢,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远方的人还不归服!贤人周任有句话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却不能保全;国家支离破碎,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孔子说。”孔子说?况且你的话错了:“冉求,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将要摔倒了:“颛臾,远方的人不归服,城墙坚固。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做到这样,便不会倾危,说道?颇臾,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冉求,不去搀扶:“冉求。冉有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小题1:(1)这是鲁国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2分)

(2)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个借口的人。(2分)

小题1:第一个“惧”的是:祸起萧墙;第二个“惧”的是:阴谋暴露。(2分。每点1分)

小题1:过:责备

小题1:连词,和、跟、同。A介词,对;介词,在。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D代词,这;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要结合句意断句,3分。一处1分

小题1:(1)关键点“社稷之臣”、“何以”。“臣”。可以理解为“臣属”、“臣子”、“附属国”、“附庸国”等。(2)关键点“疾”、“为之辞”。“为之辞”可以理解为“找借口”、“找个托辞”。

小题1:第一个“惧”答到“国家内部的忧虑”等即可。第二个“惧”从孔子的角度答到揭露阴谋之意即可。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题1:D小题1:D小题1:B小题1:(1)君子厌恶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 小题1: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倾:不能译为倾诉,而是倾覆。即国家灭亡的危险。

所以译为倾诉是不合理的。小题1:A昔者,昔是从前的意思,者在其后无意义。

/不能者止,不能者,者可译为```的人。B助词/代词。

C也用于间表停顿。/也是句末语气词。

D都是连词。小题1:题目要求全都体现,治国安邦原则的。

①说小人不直说想要而找借口,没有体现治国安邦原则。⑤显示了孔子的担心,没有体现其治国安邦原则。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要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再联词成句,使之词达句顺。关键词为:(1) 疾译为厌恶,夫在这为代词,译为那些。

辞译为借口。无特殊句式,只要顺通其意即可。

(2) 恐不是恐惧,而是担心,这是易错点。忧译为忧虑。

萧墙代指宫廷。 。

论语译注之季氏篇

 季氏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语季氏篇的译注,欢迎阅读。

 1季氏将伐颛臾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⑵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⑶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⑷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⑸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⑺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⑻。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⑼也。”

 译文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

 孔子道:“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上代的君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我们最初被封时的疆土之中,这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道:“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道:“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再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道:“颛臾,城墙既然坚牢,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今不把它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道:“冉求!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相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兵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哩。”

 注释

 ⑴颛臾——鲁国的附庸国家,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八十里有颛臾村,当是古颛臾之地。⑵有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有事”卽指用兵。⑶尔是过——不能解作“尔之过”,这里“过”字可看作动词,“是”字是表示倒装之用的词,顺装便是“过尔”,“责备你”、“归罪于你”的意思。

 ⑷东蒙——卽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接费县界。

 ⑸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⑹费——音秘,bì,鲁国季氏采邑,今山东费县西南七十里有费城。

 ⑺舍——同“舍”。

 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和“均”是从财富着眼,下文“均无贫”可以为证;“寡”和“安”是从人民着眼,下文“和无寡”可以为证。

 ⑼萧墙之内——“萧墙”是鲁君所用的屏风。人臣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字从肃得声)。“萧墙之内”指鲁君。当时季孙把持鲁国政治,和鲁君矛盾很大,也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收回主权,因此怕颛臾凭借有利的地势起而帮助鲁国,于是要先下手为强,攻打颛臾。孔子这句话,深深地刺中了季孙的内心。

 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太平,制礼作乐以及出兵都决定于天子;天下昏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便决定于诸侯。决定于诸侯,大概传到十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决定于大夫,传到五代,很少还能继续的;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传到三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天下太平,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就不会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

 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⑴矣,政逮于大夫四世⑴矣,故夫三桓⑵之子孙微矣。”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权离开了鲁君,[从鲁君来说,]已经五代了;政权到了大夫之手,[从季氏来说,]已经四代了,所以桓公的三房子孙现在也衰微了。”

 注释

 ⑴五世四世——自鲁君丧失政治权力到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经历了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代;自季氏最初把持鲁国政治到孔子说这段话时,经历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

 ⑵三桓——鲁国的三卿,仲孙(卽孟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故称“三桓”。

 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⑴,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注释

 ⑴谅——《说文》:“谅,信也。”“谅”和“信”有时意义相同,这里便如此。有时意义有别。如宪问篇第十四“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的“谅”只是“小信”的意思。

 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不少有益的朋友为快乐,便有益了。以骄傲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荒*为快乐,便有害了。”

 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

 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轮到他说话,却先说,叫做急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看君子的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瞎眼睛。”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⑴。”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迷恋女色;等到壮大了,血气正旺盛,便要警戒,莫好胜喜斗;等到年老了,血气已经衰弱,便要警戒,莫贪求无厌。”

 注释

 ⑴得——孔安国注云:“得,贪得。”所贪者可能包括名誉、地位、财货在内。《淮南子诠言训》:“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意本于此章,而以“好利”释得,可能涵义太狭。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⑴,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害怕的有三件事: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它;轻视王公大人,轻侮圣人的言语。”

 注释

 ⑴大人——古代对于在高位的人叫“大人”,如《易干卦》“利见大人”,《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对于有道德的人也可以叫“大人”,如《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这里的“大人”是指在高位的人,而“圣人”则是指有道德的人。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实践中遇见困难,再去学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见困难而不学,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的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

 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

 孔子说:“看见善良,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使劲避开,好像将伸手到沸水里。我看见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求保全他的意志,依义而行来贯彻他的主张。我听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12齐景公有马千驷⑴,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⑵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了以后,谁都不觉得他有什么好行为可以称述。伯夷、叔齐两人饿死在首阳山下,大家到现在还称颂他。那就是这个意思吧!

 注释

 ⑴千驷——古代一般用四匹马驾一辆车,所以一驷就是四匹马。《左传》哀公八年:“鲍牧谓羣公子曰:‘使女有马千乘乎’”这“千乘”就是景公所遗留的“千驷”。鲍牧用此来诱劝羣公子争夺君位,可见“千乘”是一笔相当富厚的私产。

 ⑵首阳——山名。

 13陈亢⑴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您在老师那儿,也得着与众不同的传授吗”

 答道:“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道:‘没有。’他便道:‘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过。他问道:‘学礼没有’我答:‘没有。’他道:‘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我退回便学礼。只听到这两件。”

 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道:“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对他儿子的态度。”

 注释

 ⑴陈亢——亢音刚,gāng,就是陈子禽。

 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她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但对外国人便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称她也为君夫人。

;

寻根记:中国36姓正宗始祖都有谁?

李奉先文

转载▼

标签:杂谈

分类:另类百科知识

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去世后,约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

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

东周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正宗始祖——张挥

张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挥,其后以张为姓氏。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氏正宗始祖——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氏正宗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氏正宗始祖——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魏姓正宗始祖——毕万

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12、韩姓正宗始祖——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氏正宗始祖——席师

据《万姓宗谱》的记载,尧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为席氏的老翁,击壤(古代一种投掷的游戏)而歌。尧听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为师。席师就是席氏的始祖。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黄帝的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

20、褚姓正宗始祖——褚师右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侯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褚师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挟

朱氏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

春秋时,邾子挟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3、宁氏正宗始祖——季亹

宁氏的远祖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周武王灭商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国号“卫”,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靳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大夫叫作“尚”,为人随和,很得楚怀王和王后的宠爱。后来尚被分封到靳,采食于靳水,称为靳尚。靳尚死后,他的后代以封地作为姓氏,称作靳氏。

26、许氏正宗始祖——许由

许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多以他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启

大禹治水,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鲁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鲁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34、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秋。

鲁哀公时,后裔汪骐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尊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

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称为尹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小题1:(3分)D

小题2:(3分)B

小题3:(3分)C

小题4:(9分)答案示例⑴(3分)这是鲁国的臣属,凭什么要讨伐它呢?⑵(3分)如果(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却不去扶持;跌倒了,辅助者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呢?⑶(3分)有品德的人憎恨那种回避说“自己愿意去做那件事”却一定要编造这样的辩解之词(来搪塞)。

小题1:

试题分析:相:辅佐。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孔子批评冉有的话;⑥是孔子指出“季孙之忧”的根本原因。

小题3:

试题分析:文中并无对孔子“动作和神态的描绘”,应为语言描写。

小题4:

试题分析:得分点:(1)“是”“何以”各1分,句意正确、句子通顺1分。(2)“危”“颠”各1分,句意正确且通顺1分。(3)“疾”“舍”各1分,句意正确且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求!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那颛臾,从前先王让他做祭祀东蒙山的主持人,并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凭什么要讨伐它呢? ”

冉有说:“季孙氏想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不要担任那职务。’ 如果(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却不去扶持,跌倒了辅助者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跑出来为患,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贵重的东西)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那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

孔子说:“求! 有品德的人憎恨那种回避说‘自己愿意去做那件事’却一定要编造这种辩解之词(来搪塞)的人。 我听说国君和大夫(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不怕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原来是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睦相处就无所谓寡,安定的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看来,原来的别的国家的人不归服,就实行文教德政来使他们来归服;使他们来归服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你们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服,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鲁国境内策划发起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材料一】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小题1:根据材料二:孔子认为君子的一切行动都要符合“礼”(“度于礼”),而“敛从其薄”即是君子应该遵守的“礼”之一。但冉有却为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