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善清:冻青沟,藏拙的古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2收藏

兰善清:冻青沟,藏拙的古商,第1张

     

            冻青沟,藏拙的古商

                        兰善清

孤山电站内,汉江南岸,胡家营紧邻五峰的一条峡谷,名曰冻青沟,对岸遥观,青锋耸峙,壁立崖悬,沟谷一线,缝不盈尺。

入谷,路便是竖着,山势逼面,左面崎岖盘桓六百米山崖,建有杨泗庙,坐东朝西,约五十平米的一座青砖建筑,是为当年何氏家族的水上航行保护神。立于杨泗庙前可观汉水西来滔滔之势,群峰巍峨入云,与江水共映,蓝天一片,与山河同色。沿深谷进数十米,右边山麓沟边建有娘娘庙,落落荒败,仍微有香火。此乃当年何氏家族家庙,娘娘神佑其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左边稍有缓坡,拓展,建戏楼,当年斗拱飞檐,雕龙画凤,场院可容百人。安康山二黄“永”、“清”、“长”、“福”、“天”、“九”、“协”、“安”、“荣”、“旭”、“玉”、“胜”12代戏班都曾被邀来此演出,并培养了何氏自家戏班子。郧阳二棚子戏黄龙滩八代艺术传人都曾被邀来此演出,也为何氏培养了二棚子戏传人。有戏楼便有了精神满足,也有了心灵招摇,山沟再山也风花雪月。

这些精神保障设置在山谷的第一观感处。

随之,左右两道山谷的陡峭坡棱上迤逦分布着何氏八大院落,它们分别是何家老庄、梆田子老屋、敏记园、秦记园、庆畅园、善记园、俞记园、玉记园

何家老庄,这显然是何姓家族世代居住的祖地,地势高耸,条石垒筑,正中50级石阶拾级而上,三重院落,依山势层层排列,雕饰彩绘宛然。这里虽不开敞,但山势互抱,藏风聚气。据说第一代何氏即落住此地,那是明成化年间,江西瑞昌的何东湖、何东海俩兄弟从故里出发,赣江而长江而汉江,把江西的茶叶贩来,再把汉江的生漆、桐油倒卖出去。“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笔下的江西茶贩子指的大约就是这弟兄吧!

此时大明王朝的权臣原杰正在大手笔的规划郧阳,欢迎外来客商投资,这俩江西老表就落户郧阳了。

做生意好地方多的是,何苦选准这挂坡高沟?谁来看,第一眼的感觉不是望而却步?野鸡都不来拉屎的地方你来?来!江西商人就独到,他要的就是一眼看不到好的地方。它首先是藏拙、安全,哪个土匪来这陡峭的山旮旯抢劫?爬进沟累也累倒下了。其次是风水,好风水藏在穷山恶水里,它赐予你不竭福气。

看准了这冻青沟,这里就是落地生根的根脉。

深居简出,闷声发大财,两百年生聚,养精蓄锐,他们儿孙成群,拥有了六十多条船只和独资码头,从茶到盐,贩盐进来,再远销四川。置地移民,毗邻安城、辽瓦、鲍峡、小花果、姚家、郧西泥河、夹河200平方公里范围内,何氏庄园、祠堂多达40余处。

何氏炽盛已及远古麇国!

梆田子老屋,是与何家老屋同时期兴起的一个家族院落,它见证了何氏初始的发家足迹。坐北朝南,三个院落,东西向一字排开,中间院落设后门,砖木、土木混建,灰瓦覆顶,是何氏二代弟兄仨共处之家园。

 随着生意的兴隆、人口鼎盛,新的门户开启,于是有了以“记”字标注的庭院,像敏记园、秦记园、善记园、俞记园、玉记园等,“记”者登记记账之义,更有专立账户门户之义,即使不以“记”字标识的“庆畅园”,其生意气息亦昭然,“庆畅”者生意喜庆昌达。

整个院落文化精神始终体现一个商字!

在这个家园体系建筑的顶端是何家祠堂,供奉何氏列祖列宗牌位,一是表明此地乃何氏郧阳落地祖之祖地,二是纪念先祖之荫福。

守护何氏家园的是七队寨,该山寨坐落于古道东部15公里的山峰,依山势而建,山势险峻。南北长170米,东西宽80米。南设门道,周围墙体巨石垒砌,灌石灰米浆,坚固宽厚如城墙,墙顶宽15米。石墙周围设瞭望孔和藏兵洞,寨内有蓄水井,3座石房。平素住家丁十余人,居高临下,来着束手就擒。

 沟通冻青沟有南、中、北三条古道,南路崎岖峻险;中路低缓,穿越人口集中居住地带;北路深谷,水来即为溪沟,水退乃骡马通行之道。北部谷底和两侧岩石开凿长方形脚坑,且排列成线,随道路蜿蜒延伸,旁设防护栏,谷底数道石阶。对山道基本没做大的整饬,因山就势,这虽不利自家出行,但也排除了外人的方便出入。

当年李自成潜伏郧阳八年,将军河一代住有大量军队,对何家没怎么惊扰;何家适时供给一些军需,两相安适。

清代,何氏更旺,分居五峰街的何氏名门炙手可热,及至清同治13年出一任总督,御赐三眼花翎,名曰何学雍,至今仍保存完整的一套清同治版何氏家谱即何学雍当红时所修,此君光绪20年逝。何学雍故居保留至解放初,由西峰何氏祠堂、东峰庄园、南北峰仓屋、“郧阳三合班”基地和花瓶沟阳坡庄园等五部分组成。古宅不存,旧迹仍历历。

  冻青沟何氏发家史是一部盘活山河的创业史,他启示我们守山藏拙乃兴旺之道,处峡谷之僻壤,控江水之丰利,远闹市而自有乐,经营一陬而取半壁河山,物换星移何有于我哉!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胡家营镇,有一座位于汉江边的偏远小山村。2014年6月,湖北省政府核实发布了一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该村的古建筑群成为此批省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典型代表。它就是由原三岔村、冻青村、老庄村三村合并而成的冻青沟村。在这个尚未被开发且知名度不高的村落中,现有古民居14栋,古庙2座,古寨1个,古树7棵。

冻青沟村位于汉江南岸,背靠深山,村口临江。汉江从陕西省白河县而下,到冻青沟村口后,水域宽阔、水流平坦,成为一个得天独厚的水运码头。

在村口左边的山顶上,有座寺庙——杨泗庙。它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该庙青砖布瓦,朴素大方,保存完好,大门门框用条石做成,十分规整。在民间传说中,杨泗被民众广泛信奉为道教水神。所以,当年往来的船主、船民、商家,为保常年行走水路一帆风顺、客货平安,路过这里或起航前都要到此庙祭拜。

进村后,我们沿着山沟前行不远,就看到了这座漂亮的古建筑。它就是被专家们称为冻青沟最精美独特的建筑“娘娘庙”。娘娘庙建于清道光年间(1825-1830)。庙的上部是砖瓦结构房屋,下部是用石条砌成的拱形通道。据说,过去来往的行人都要经过这个拱门通道并接受检查、休息歇脚或到上面娘娘庙祈福求子。

距离娘娘庙不远处,就是 历史 悠久的敏记院,它也被称为前院,位于其后方高处的俞记院被称为后院。敏记院坐东朝西,为四合院式建筑,总面积2352平方米。

在敏记院几米外的河畔,有一座古朴的照壁。我们站在拍摄的角度看,它刚好挡住了进村的视线。这处照壁所处的位置十分奇特,可惜没有介绍,不知道它建于哪一年。

这座有点破败的建筑,叫玉记院,它坐东朝西,为四合院式建筑,总面积34626平方米,距今已有两百余年 历史 。

冻青沟村里古建筑最典型的,就是这座庆畅园。该建筑为五开间单进院落,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宅院,也是冻青沟最大的宅院。与别的院落不同,庆畅园正大门门框、门墩均是由坚硬的石头打造,看上去结实、美观、大气,花纹图案至今仍然清晰可见。而且建筑内所有门窗,均采用了传统木雕镂空工艺。

冻青沟村的这些老房子,据说都是何氏先人所建。相传,明朝时期,有何氏两兄弟从江西瑞昌迁到郧西的板桥河一带做生意,兼以赊茶为生,后逐渐发展繁衍起来,到了清代,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于是迁至五峰乡前山、胡家营冻青沟一带,并在此建起何氏庄园。这片老屋就是何家老庄,是何氏家族发家之初的老屋。老屋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建筑平实,多为土木、砖石结构。

在另一个山沟的小山之上,何家祠堂就建在开阔平坦之地,祠堂对面是一片宽阔的山谷。据介绍,祠堂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门头刻有“生道立本”门匾。 历史 上,这里曾是何家族人祭祀祖宗先贤、新年谒祖、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嘉奖子孙,宴请功名成就者的重要场所。

专家介绍,冻青沟村能保存这么多的古建筑,得益于其落后的交通状况以及位置偏僻,从而减少了现代文明对村落中各种形态古代建筑和遗存的破坏。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胡家营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大桥村村民委员会、麒麟村村民委员会、百塔村村民委员会、俩河口村村民委员会、陈庄村村民委员会、富家河村村民委员会、土地沟村村民委员会、焦园村村民委员会、洞沟村村民委员会、大南沟村村民委员会、将军河村村民委员会、洄水沟村村民委员会、冻青沟村村民委员会、店子沟村村民委员会、胡家营村村民委员会、漆沟村村民委员会、木瓜沟村村民委员会、上红庙村村民委员会、沙沟村村民委员会。

    古老的农耕文明在郧阳延续了数千年,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节令周转、气候变化辛勤劳作,年复一年。“耕读传家”作为农耕文明的生活传统,提升着农业社会的文明风尚和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重农业、重教育、重文化成为基层民众的自觉。

    郧阳历来有重视农业的传统。历代的统治者为了鼓励农耕,都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农、劝农政策。例如,元代为了鼓励农民垦荒种田,不仅采取了减免税收的办法,还成立了劝农机构,挑选通晓农业生产的官员担任劝农官。元代除了把户口增减,土地垦辟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依据,还将一些总结农业生产成就和经验的农书,如《农桑辑要》等颁发刊行,指导当地农业生产。

    长年累月的农耕生活培养了郧阳人热爱劳动和热爱生活的感情。每当立春时节,农村的田间地头、乡村小道,随处可见犁田耙地、插秧育苗、备料施肥、修埂清淤的忙碌身影。农民们顺应农时,抢季节,抓春耕,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秋收之时,汉江河谷稻菽飘香,漫山遍野溢彩流金,农民们在牛铃叮当声中,挥汗如雨收割着幸福和希望,到处充满了笑语欢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数千年来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风云变幻,这种田园景象始终没有改变。

    郧阳土地薄面积少,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农作物主要以玉米、红薯、小麦为主且单产低。但由于重稼穑,五谷丰,千百年来,虽经灾荒大多时候人们仍能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郧阳自古以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万世师表数孔子”是郧阳人的共识。旧社会,学生入学要先拜孔子,后拜老师,行“四礼八拜”的大礼。教学中先生常常打学生,人们反而说“板子头上出秀才,越打越自在”。学生在路上遇到老师,要侧站在路边给老师让道,并行注目礼。读书人在这里地位尊崇。许多贫穷人家父母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却对文化充满了渴望,期待子女能多接受文化教育。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郧阳各地普遍比较重视教育,梅铺谭山一带更是如此。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湖北日报》上曾经刊登过一篇非常具有影响力、题为《红薯干“垒”起的教学楼》的报道。当时,郧阳区谭山中学办学条件非常落后,学生们学习、住宿的条件非常差,许多家庭贫困的孩子因此而根本无法上学读书。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谭山镇人民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硬是用红薯干“垒”起了一幢教学楼。当时有一部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的纪录片《大山的呼唤》对谭山人用“红薯干垒起的校舍”有过感人的描述,纪录片中,一位老农面对镜头说出了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语:“我们小时候读不起书,我们一定要让娃儿们读上书……”

    郧阳区有很多家庭,虽然祖祖辈辈以农为生,但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论家境如何,都会坚持供养孩子求学。许多农民子弟依靠不懈努力,最终改变了命运。

    耕读传家过去是每一个农家的梦想。过去,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要想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不仅家里要米粮满仓,还要家有“书香”——家里要有读书人。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许多家庭倾尽所有也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

    一代哲人杨献珍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勤劳能干,很会持家,受父辈的影响,杨献珍从小就十分勤快,拿得动镰刀即帮家人割草,拿得动锄头就下地锄地,看大人忙碌他就为其打下手。耕读传家是每一个农家最基本也是最大的愿望,六岁时,家境并不富裕的杨献珍被送到龙门一个私塾学堂,他在那里整整读了六年书,后来郧阳城兴起了新学堂,他又到新学堂去读书。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后来考取了湖北省立第八中学——郧山中学、国立武昌商业专科学校,最终踏上革命征程,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理论家、哲学家。

    在郧阳,还有许多人家既不是名门望族,也不是书香之家,世代也没有出过将相之才。但是他们在努力践行“耕读传家”这一种理想生活图景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温良恭谦、勤勉耐劳的优良家风,同样赢得了乡邻们的尊重与认可。

    耕读文化曾经是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郧阳区农村一些老宅子上,依然还会看到诸如“耕读传家”之类的匾额,这些斑驳沧桑的历史印记,曾经见证着乡村繁华,记录着耕读传家的荣光。

门前镶嵌着“耕读传家”门匾的何氏庄园。何氏庄园位于郧阳区胡家营镇冻青沟村一带,为明代建筑,至今已经有530年的历史。

正门门楣上悬挂着“耕读传家”石匾的清朝武状元彭君浩的老屋。他的老屋位于郧阳区五峰乡,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

门楣上悬挂着“耕读传家”匾额的陈家老宅。陈家老宅位于郧阳区安阳镇陈营村,清代建筑,房主陈义川,系当时省议事会会长。

    如今,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从土地劳动中脱离出来,但是耕读传家留下的勤俭持家、以德立身、重视读书、诚实率真、学会感恩等文化精髓,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它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兰善清:冻青沟,藏拙的古商

                  冻青沟,藏拙的古商                         兰善清 孤山电站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