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姓刘 我爷爷的父亲早以前住在通辽那头 请问谁知到我们的蒙古姓 姓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3收藏

蒙古姓刘 我爷爷的父亲早以前住在通辽那头 请问谁知到我们的蒙古姓 姓什么,第1张

(一)蒙古族的姓氏

蒙古族的姓氏大体有四种:

1、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上十一世祖学端察掳一女俘名“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兀良合为部落名称,阿当罕是自己的本名,札儿赤兀惕是氏族的名称。故这个女俘姓兀良合真(真表示女性,若为男性则称为兀良合歹),名字叫阿当罕,是札儿赤兀惕氏族人。姓名称呼的顺序是:姓氏、名称、族属。东部区的喀喇沁各旗札萨克、台吉均姓乌,就是兀良合(也称乌梁海)人者勒篾(成吉思汗四杰之一)的七世孙和通始建喀喇沁的缘故。这就是取本部名称词首为姓。

《元史》第一卷第一页关于成吉思汗的记载中,也把姓氏直接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奇渥温,也记作“乞彦”,也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今鄂尔多斯的奇姓,均由此而来。拉施特《史集》记述塔塔儿部落时就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做秃秃黑里歹,若是女人就唤做秃秃黑里真。”

2、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合撒儿(成吉思汗仲弟)之后裔所建的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诸部的札萨克、台吉均姓包氏,就是源于合撒儿出世的孛儿只斤(也记作博尔济吉特氏族之故。这就是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东土默特原居东部区卓索图盟)的宝氏,也出于此,因为包、宝谐兰所致。

3、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在古代,如元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本是蔑儿吉骀氏。其后人却以脱脱为姓,元代有脱脱尼,明代有脱脱卜花。现代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的,如,出生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民族英雄嗄达梅林,从他先祖莫勒特图以后,开始取“莫”字为姓,谐音记作孟,所以嗄达梅林汉名叫作孟青山。又如,郭尔罗斯前旗王爷驻京代办富格日特远祖兀良合人,本姓乌和吴,但富格日特的后代已取“富”为姓了。东部区蒙古族象这种转姓的情况也不少。

4、既非以部落、氏族为姓,也不是以父名为姓,而是出于历史上一种特殊称呼。例如,古代蒙古人出征时,留在后方的家属、辎重称为“奥鲁”,于是这些家属便取姓“奥鲁”,后代改姓“奥”。元代时,凡降元编入蒙古军的,都在姓上加蒙古二字,于是后人有了以“蒙”为姓的。另外,明代常给蒙古人赐姓。如火你,于洪武九年(1376)内附,更其姓名为霍庄。观音保,于十六年(1383)附明,赐姓名为李观。丑驴,于二十一年(1388)附明,赐姓名为李贤。

5、以汉族姓为姓。这主要指按蒙语意译成汉姓。如锡拉特蒙古语为黄,译成黄姓;查干,蒙古语意为白,译成白姓;呼和,意为蓝,译为蓝姓;阿拉坦意为金,译成金姓等。还有以谐音取姓,与音近的汉字为姓,如其父名为伯颜,则子取“伯颜”首字的谐音为白姓;又如火你赤,取字首“火”的谐音为霍等,或者直接使用汉姓。

古族人汉族姓氏由来

历史上,随着民族融合和文化相互渗透,蒙古族人开始起藏族名字和汉族名字,还有一些蒙古族人改用汉字单姓,特别是临近汉族的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蒙古族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跨省民族,其中居住在辽宁、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等地的蒙古族现在一般用汉族姓氏,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的蒙古族人也有汉字单姓。

历史上,蒙古族人改用汉姓的原因有多种,情况各不相同,其中之一就是“赐姓改姓”。如元朝末年,名叫伯颜帖木儿的蒙古将领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不过,有一次打了败仗,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

再比如,元朝末年,部分蒙古贵族在辗转逃难中改姓避祸。

蒙古族人汉姓的另一个由来就是把蒙古族多音节的族姓按语意译为汉姓。如:蒙语“锡拉特”意为黄,译为“黄”姓;“查干”意为白,译为“白”姓;“阿拉坦”意为金,译为“金”姓等。还有的取谐音汉字为姓,如:父名为布仁,则取“布仁”首字“布”为姓;父名为“呼德”,则取“呼德”首字的谐音“胡”为姓等。还有的蒙古族人直接使用汉姓。

斡孛格(蒙古姓) 汉语姓

乞颜 齐、祁、陈、秦

孛尔只斤 鲍、包、宝、博、奇、罗、波

纳古斯 那

肖德 肖

客烈亦惕 和、何

汪古惕 汪、王

弘吉喇惕 洪

帖良古惕 铁、车

兀良哈 乌、吴、于、魏

满楚古得 满

杜尔伯特 杜、司

和硕特 和

郭尔罗斯 郭、高、何

呼和淖如得 和

伊斯得 伊

夏日高勒 夏、黄、何

梅日根哈拉 梅

闫忽德 闫 门

泰亦赤兀惕 戴

胡勒目斯 胡

杜格庆 杜

海那赫 海、毕

周尔那德 周

华努特 华

敖勒高努德 敖、赵、王

白如徳 白

海勒图德 海

赖哈图德 赖、赵

李莫斯日 李

都如德 杜 霍

亦日呼德 伊

朱勒豁得 朱、周、康

兀济叶惕 武、吴

乌珠穆沁 乌、武

巴尔虎 巴 胡

召蒙岱 赵

克什克腾 和、何

木斯臣 穆

宝勒格沁 暴

席热臣 席

包日罕特 包

台本 邰、伍

通事纳尔 佟

唐古特 唐、夏、项

夏那日 夏、项

朱理真 朱

忽思慧 忽、胡

泰亦什 师

呼和绍布 和、付

海拉苏 海、俞

萨都喇 萨

扎喇亦尔 赵、季

毛忽来 牟、何、李

蔑尔乞德 穆

撒勒只兀惕 蔡、马

塔塔尔 戴、谭、白、王

巴雅兀惕 白、富

席勒特德 邢

永谢布 云、荣、永

翁高德 敖

瓜勒给亚 关

楚勒呼德 褚、邱、陈

森吉德 沈

察哈尔 常、张、白

努图格沁 欧

强科勒 乔

宫固如徳 孔、宫

锡勒朱徳 谢、邢

索很 宋

达日呼德 戴

楚兀日出德 常

朝鲁图德 乔、晁、曹、石

斡恩真 温

速勒吉德 孙

杭锦 康、韩

昂沁 安

宰桑 翟

亦鲁特 尹

扎兰努德 张

哈日努特 韩、哈

莫勒图特 孟

布忽纳惕 全

巴鲁喇斯 胡

斡罗纳尔 多

那牙勤 关

土默特 万

土尔扈特 段

哈达努德 冯

埃日德 金

斡亦喇惕 林、刘、张

朱嘎沁 钱

准噶尔 左、朱

温德日格庆 高

达郎古德 梁

俄格德格 宁

呼勒都古德 董、胡

都仍太本 满

努克楚德 姚

尼格斯尔 伊

浩齐特 陈

杭席古德 贾

哈荣古德 罗

纪勒格勒德 藤

呼热特 袁

陶日根席日 段、黄

阿都沁 马

兀和日沁 牛

陶高沁 郭

豁尼沁 杨、霍

哈日玛赤 谢

塔日阿沁 田

兀纳嘎沁 鞠

博斯沁 卜、戴

特木日沁 铁

陶格沁 齐

珠勒沁 邓

瑙木沁 弓、宫

扎格斯沁 于

萨日塔兀勒 越、岳

明安 千、钱

兀苏德 徐

巴克西纳尔 师

沙毕纳尔 苗

席日努德 黄、金

宝古 鹿

阿拉图德 金

辉特 冷

嘎勒楚德 霍

尼出古惕 白、倪

兀亦桑 周、魏、吴

忙忽惕 何、贺、马鄂、乌

布里牙特 甫、全

敖汉 白

亦赫君 孟

固兀日 白、顾

朱日其德 康

俄勒特德 胡、白

嘎察古特 李、甘

翁牛特 高、包、敖

喀喇沁 乌、韩

扎勒楚特 陶、秦

斡鲁徳 王、单

卧特日古斯 金

毕德兀德 狄

何勒楚德 宦

格根托如勒 刘

宁嘎德 王、宁

哈吉古特 柴

俄勒斯特 梅

嘎树努德 赵

哈布哈沁 陈

失宝赤 宫、龚

希日木德 岳、铁

囊嘉 王、南

塔布囊 乌、吴

阿巴嘎纳尔 安、岳

宝日努德 吴

沙吉盖 潘

巴亦拉葛赤 边

敖陶格图 林、丁

蒙古族姓氏

蒙古族姓氏

今翁牛特旗有蒙古族4.7万多人口,其中多数是原翁牛特左翼旗的蒙古人,其次是沿者哈河北岸居住的原敖汉旗的蒙古人,还有一部分是从土默特、喀喇沁以及奈曼、库伦、巴林等旗迁移来的蒙古人。

翁牛特、敖汉的蒙古人,都记着自己的蒙古姓氏,其中有些按姓氏的音或意采用了汉姓。来自南部各旗的蒙古人都采用了汉姓,其中不少人已不知道自己的蒙古姓氏。

以往,蒙汉通婚者,子随父民族。198O年以后有近50O0名汉父蒙母者改为蒙古族,他们仍沿用其父之汉姓。

翁旗内居住的蒙古族之姓氏如下:

1.孛尔只斤氏(汉姓鲍)——孛尔只斤在突厥语中意为蓝眼睛的人(《史集》)。翁旗孛尔只斤氏是成吉汗三弟哈赤温之后裔。 2.不古纳歹氏——他们是阿兰豁阿五子之一,不古纳台的后裔(《蒙古秘史》)。

3.塔塔儿氏(汉姓戴、谭)——是一个古老的氏族,蒙古史中经常出现。

4.奥矣毛都氏(汉姓林、穆)———奥矣毛都蒙古语为林木,该氏可能是早期的“林木中的百姓”(《蒙古秘史》)。

5.弘吉刺惕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元代常与孛尔只斤氏联姻,本旗人数不多。

6.宏豁惕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蒙古秘史》中记作“晃豁坛”,也有记为“晃豁摊”的。“宏豁”蒙古语有铃铛之意。

7.兀日罕氏(汉族于、吴)——有人说他们是兀良哈氏之一支。

8.术布姑真氏(汉姓龚)——术布姑真蒙古语为“养鹰人”。元、明时期的史书中常出现,也记作“朱保真”。“龚”可能取自“弓”的谐宜。

9 哈布格钦氏(汉姓陈)——明代蒙古有“哈麻真”,蒙文中“麻”、“布”二音有混用现象。“哈布格”蒙古语为狩猎用的枷。钦为人称,故有人释为“狩猎者”。

1O.唐兀惕氏(汉姓唐)——旗内人数较多,早有“五百唐兀惕”之说。唐兀惕氏为古代西夏人。

11.夏那日氏(汉姓夏、唐、白)——该氏人自己说是唐兀惕氏之一支。“那日”在蒙古语中是人称复数词尾,如汉语中的“们”。“夏那日”意为“夏的人们”。 12.察哈尔氏

13.喀尔喀氏

14.杭盖勒氏

15.季如特氏(汉姓季)

16.海拉苏氏

17.萨日黑惕氏———“萨日黑”蒙古语为酒,故译为“酿酒的人们”。

18.色勒莫氏——色勒莫蒙古语为“剑”。

19‘特古如格太本氏——一该氏人称自己是察哈尔氏之分支,与察哈尔氏不通婚。

20 召额日氏——“召”为百,“额日”为男子汉。“召额日”可释为“百条勇士”。明代《北虏考》有“召阿儿氏”。

21.楚和日氏(汉姓褚)——其中分支称“乌合日查干”(汉姓牛)。 22.希日努特民(汉姓汪、黄)

23.希日乞丹氏(汉姓黄)

24 呼克苏勒氏

25.乞丹斯氏(汉姓陈)

26.于聪氏

27.希汤古特氏

28.太本萨坦氏

29.额登氏

3O.保青氏

31.赉肖尔氏

32.桑萨瓦氏

33.呼勒都氏——“呼勒都”蒙古语为“冻”。据说他们是奥矣毛都氏的一个分支。

34.柴尔吉惕氏(汉姓柴)

35.海鸠特氏(汉姓柴)——“海鸠特”蒙古语有“偏坡”或“旁侧”之意。

36.阿拉他斯氏(汉姓金)

37.嘎拉他斯氏(汉姓霍)

38.嘎拉珠氏(汉姓冯)

39.道劳道古森氏(汉姓祁) 4O.蒙格惕氏(汉姓孟)

41.查达氏

42.兀鲁惕(汉姓吴)

谭甫仁(1910-1970),广东省仁化县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士兵委员会干事,红12军连政治委员,687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红15军团第78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15师343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三旅政治委员,115师教导第七旅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军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三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委员,昆明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第九届中央委员。

1970年12月17日在昆明与夫人一起被反革命分子王自正枪杀,终年60岁。 谭希林(1908-1970),湖南省长沙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同年入黄埔军校,1927年毕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排长,武汉革命政府警卫团排长。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特务连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1团副营长、代营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军学校教育长,闽西红军指挥部参谋长,红12军参谋长兼34师师长,红21军参谋长、代军长,军委警卫团团长,南路军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干部团工兵主任,特科学校工兵营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2师6旅旅长兼政治委员,津浦路西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皖北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7师代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师长,第四纵队司令员,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胶东军区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32军军长,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大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70年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谭冠三(1908-1985),湖南省耒阳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1928年参加秋收起义和湘南起义。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等职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需处文书,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一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34师训练队队长,第12师特务连政治委员,第34团政治委员兼特派员,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36团政治委员,红3军第9师25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员,陕甘支队第四大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俱乐部主任、秘书科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分区兼七支队政治委员,南进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豫皖苏八地委书记兼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八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藏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二书记、监委书记、西藏政协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成都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12月6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7岁。 谭家述(1909-1987),湖南省茶陵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茶陵县农民自卫部部长,县游击队副队长、大队长,二纵队纵队长,湘东独立第1师3团团长、师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22师师长,红6军第18师参谋长,红6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教员。1939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高炮指挥部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8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谭天哲(1912-1998),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政治部青年干事,红6军团译电员。和王永浚(后授少将军衔)靠手里的一本明码和一张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一个字一个字地积累编成了部分的敌军密码本,并将收到的敌军电报一个字一个字地猜测,译出敌军新的行动和作战意图的情报,使我军

对敌情有所了解,保证我军首长订出行军或作战方案。后任红6军团机要科科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八路军120师359旅教导营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处主任,第359旅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南下支队第4大队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北军区2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10纵30师90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47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东北1947年冬季攻势和平津、宜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任海军联合学校第3分校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6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历任海军厦门水警区政治委员,海军福建基地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8年12月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谭开云(1914-2003),江西省永新县人。1927年任乡童子团团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乡团支部书记,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8师22团排长、连长,红14军38师1团连指导员,少共国际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在一次战斗中与敌拼刺刀,接连撂倒5个敌人,自己多处负伤。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员,红1军团2师5团总支书记,陕北独立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共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大队长,抗大第一分校支队政治委员,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山东警备3旅政治委员。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在山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期间,他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9师首任政治委员,第9师是原山东军区鲁中军区由地方部队编成的独立旅,进入东北时3000人,编制装备均不健全。后与曾克林部合编为9师。部队中山东参军老成分占10%,东北参军及俘虏成分占45%。该部队“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后担任辽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本溪保卫战、四保临江和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沈阳军区干部部副部长,1958年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1960年因受彭德怀、邓华问题牵连,调任辽宁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1964年任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1973年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为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2年在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2003年10月2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9岁。 谭友夫(1917-1976),原名谭幼福,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红11军31师在柴山保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时,投奔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革命(弟兄6人参加红军,其中4人在战斗中牺牲)。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苏区红军游击第5大公务员,红4军10师宣传员、军政治部青年委员,第29团政治处主任、青年科长,第28团总支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9月随部西征川陕,参加了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和反四川军阀田颂尧、刘湘发起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1935年6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担任5大队政治干事、指导员。1938年抗大第一分校教导员,太行决死队第3纵队8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委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到山西新军工作。在山西他积极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独立发展我党抗日武装,组建了“壶关独立营”。不久,又组建了晋东南保安第9团。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23旅67团政委。参加了平汉战役。1948年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12旅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陕南军区12旅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康军分区司令员,率部进驻安康地区剿匪,先后荣获二等功、三等功及战斗英雄等勋章共11枚。1952年入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5年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副军长,第12军副军长,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后勤部长,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

二级解放勋章。1976年2月24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 谭友林(1916—2006),湖北省江陵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独立营营政治委员,1935年2月任红2军团第6师1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后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上级干部队指导员。1935年11月参加长征,1936年1月任红2军团第5师政委。在湘黔边瓦屋塘战斗中,师长贺炳炎右臂中弹负伤,他一面派人救治贺炳炎,一面指挥部队奋勇阻敌,掩护军团安全通过。红2、6军团进至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地区后,率部在大定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筹粮筹款,扩大红军,并以侦察队为基础,组建了第14团。1936年7月红2、4方面军甘孜会师后,任红2方面军第32军96师政治委员,与师长王尚荣率部随2、4方面军北上。进入草地第二天,得了伤寒病,躺在担架上行军,服了50多服中草药于治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师前夕,红32军遭到阻击,与师长王尚荣率部英勇抗击,掩护军部机关顺利通过,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到陕北后,1933年1月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竹沟留守处教导队队长兼政治委员,豫东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2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6支队第3总队政治委员,第4师6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司令员,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59旅副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2纵队34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39军副军长,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副军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司令员,1980年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1983年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是中国***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2006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 谭文邦(1911-1987),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独立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17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6军团49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模范师营教导员,第4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359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教导队政治委员,第719团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委员,特务团政治委员,第717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牡丹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合江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合江军区政治部主任、独立第9师副政治委员。是东北野战军5纵14师首任政治委员。5纵14师是南满独立2师的基础。1945年底,冀东军区的一批干部到通化,建起一个独立团。尔后胶东军区一个团进驻通化,与独立团合并为通化支队,坚持敌后斗争。后改名为杨靖宇支队,发展到10000人。第14师“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2军125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5师政治委员、第42军政治部副主任。回国后,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任广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1964年到1968年,任湖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87年8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谭右铭(1910——),四川省云阳县人。1928年在万县读高中,因军阀混战而停学。1929年瞒着家人到上海,考入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不久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同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从事地下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团支部书记,1933年11月,中共上海中央局军委派他回川,组织万县、云阳地区的地下斗争,任中共云阳县工作委员会、云奉边区特委、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1935年1月,在云阳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辗转回到上海。根据上海南方局军委的指示,9月回到云阳,继续从事地下斗争,后因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上级党组织要求停止组织武装暴动,离开四川回上海。1937年在上海《群众新闻》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6月到达太原,进入山西牺盟会干部训练班学习。1938年任山西新军教导2师1团政治处主任,不久任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底去陕北。1940年任晋西独立支队政治部宣教科长,1943年任115师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军区独立5师政治部主任,师长是聂凤智,1947年,独立5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9纵25师,任师政治委员,师长是肖镜海,第79师政治委员,1949年任第20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政治部主任、后升任20军副政治委员、1952年升任20军政治委员,同年底回国。1953年复到南朝鲜接受战俘,在板门店与美方红十字会小组交谈后,带一个小组进入南朝鲜釜山,然后到济州岛,9月在板门店交接了战俘。1955年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59年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196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谭知耕(1917-2001),河南省光山县人。1929年参加光山县农民赤卫军。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5团勤务员、宣传员、连政治指导员,第31军军部侦察参谋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和川陕苏区反敌“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及广昭、陕南、强渡嘉陵江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万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政治指导员、大队参谋长、营长兼政治教导员,第4支队14团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4旅12团长,新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苏浙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处处长,第3纵队7团团长等职。参加了天长、仪征、扬州、六合、金牛山地区伪军“扫荡”、“蚕食”的作战和天目山第一、第二、第三次反顽战役,屡建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独立第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新四军第1师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长,第三野战军第23军69师师长等职。率部转战苏、鲁、豫、皖、沪等地,参加了保卫淮阴涟水、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外线出击、平汉路(郑州至许昌段)破袭、确山、开封、睢杞、淮海、渡江等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参谋长、副军长,1952年7月调任华东军区第四步兵学校校长,1957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法教授会主任、1964年任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1971年任海军广州基地第一副司令员,1975年任南海舰队司令员,1978年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加强部队建设,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科研事业,做出了贡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1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谭善和(1915-1991),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第23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红6军团第17师50团特派员,军团保卫局科长,第16师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组织股股长,野战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旅政治委员,军区司令部军械处处长,中共河南商城县委书记,中共鄂豫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工兵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工兵司令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司令员,率志愿军工兵参加重建平壤。1955年回国后,任长沙高级工兵学校校长。1957年入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基本系学习,1960年任工程兵副参谋长,1962年任参谋长。中印边界反击战前,踏勘了中印边界西段边防阵地,组织两个工兵团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喀喇昆仑山进行战前紧急集训。常年在基层、工地、训练场奔波,一年内跑坏了两台专车。叶剑英元帅说: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年跑坏两台车的干部!1966年任工程兵副司令员。1973年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后勤工作和天山公路、南疆铁路建设。1974年对新疆自治区的工交系统进行整顿。1975年至1982年任工程兵司令员,1983年至1985年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因病逝世,终年76岁。谭善和与萧克、陈锡联等致信中央书记处,建议取消遗体告别仪式。 谭乃达(19386——)中将军衔吉林省农安县人。大学文化。195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陆军自行火炮营炮长、车长,团政治处文化教员、干事,代理连长、指导员。1961年6月加入中国***。1964年后,任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团政治处副主任、代主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团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军坦克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师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师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85年后,任集团军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纪委书记。1989年任集团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2年11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3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军区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4年10月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2年在中国***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97年在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谭冬生(1940年10月--)男;中将军衔;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湖南攸县人(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之子)

1958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技师、参谋。1970年调总参谋部机关工作,先后任参谋、副处长、处长、主任、动员部副部长、部长,期间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征兵办公室主任。1996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97被授予中将军衔,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谭冬生少时敏而好学,力求上进。在攸县一中学习期间,任学生会副主席,带头报名参军,以身许国。入伍后求学若渴,孜孜不倦,在紧张的工作、训练之余,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政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曾两次在军校学习深造。尤其到总参机关工作以后,悉心攻读、研究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理论,在战争动员、兵役工作、民兵预备役改革和建设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民兵工作条例》、《征兵工作条例》等法规的起草和修改工作,组织编写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是中国第一部《战争动员学》主编。 谭悦新:(1941年07--)男 山东临朐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中将军衔

1961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大专班毕业。曾任李水清秘书,处长,管理局长,基地副司令员,第2炮兵后勤部部长。1999年12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2003年12月-2004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2001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谭国玉(19303-2009年8月2日),男,山东文登铺集镇东谭家口村人,生于哈尔滨。1949年7月参军入伍,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保送入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学习。毕业后留学苏联古比雪夫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曾任总参工程兵部副部长、工程兵指挥学院院长,少将军衔。

谭国玉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土壤切削试验室的建设与土切理论研究及应用指导,撰写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土切理论方面的论文,并获国际优秀论文一等奖;参加了74式全液压挖掘机、推土机、拖式布雷车总体方案的咨询、论证、设计、试制、试验与鉴定等方面的工作,该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参与研制的八四式重型机械化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庞涓:战国时时期,魏国人。在魏国任大将。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庞统(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官拜军师中郎将。才智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击中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庞统墓坡。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庞德(—219)字令明,东汉末年南安狟道(今甘肃陇西东南)人。曹操部下重要将领。官至立义将军、关门亭侯。谥曰壮侯。有一子庞会。

庞苍鹰: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南北朝时北齐大臣。爱交游豪侠,高欢常去其家做客。高欢起兵后,弃家投归,为兼行台,仓部郎中,后擢安州刺史。

庞勋:唐末桂林戍卒起义军领袖。初在戍守桂林的徐州,泗州军中任粮料官。公元863年,唐曾在徐州、泗州募兵二千戍守交趾,其中抽出八百人戍守桂林(广西桂林)。原定戍卒三年调换一次,至868年已满五年仍朱调换。868年,戍守桂林的都虞侯许信等发动兵变,杀死都将王仲甫,他被推为领袖,经湖南、浙西,入淮南,攻克宿州(安徽宿县),称兵马留后。全歼彭城(江苏徐州)来攻的崔彦曾所遣的三千人。他北渡濉水,取彭城,俘唐徐泗观察使崔彦曾等,扩展至万余人。他巩固彭城外围,人们远道来归,发展至二十万人,占有今鲁南、皖北、苏北大片地区,乘胜连克濠、滁、和等州。唐命康承训为都招讨使,并约沙陀朱邪赤心(后来唐赐名为李国昌)协助镇压,他也屡胜,滋长骄傲轻敌情绪,部众纪律松懈。他派徐州归将张玄稔拒守,玄稔叛变,宿、徐失守。他反攻失利,在蕲县(宿县南)西渔水边战死。

庞福成:太谷(今属山西省)人,五代十国时后蜀名将。公元九三零年,石敬瑭征西川,攻占剑门天险,庞福成率兵袭破唐营,以少胜多,扭转战局。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等。 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

庞安时:字安常,宋朝人,幼时读书,过目不忘,他家里世代是医生,所以家里藏有许多医学书,凡是来求诊的人,都留宿家中,亲煎汤药,病痊愈后,才让回去,从试验中又归纳出了许多秘方。著有《难经解数》、《草本补遗》、《伤寒总病论》等,对医学的贡献最大。

庞尚鹏:字少南,广东南海人。是中国明朝官员。

嘉靖三年(1524年)生于南海叠滘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由乐平知县历巡按河南、浙江。万历年间上任福建巡抚,清廉自洁,《虚室行》诗云“细视瓶中久无粟,举火终朝待邻曲。长饥近午始一餐,敢望丰年收万斛。”主要从事福建之军政事务,以推行一条鞭法和清理整顿两淮盐法而闻名。一条鞭法成闽省定制。隆庆二年(1568年)任右佥御史。隆庆三年(1569年)十二月,河东巡盐郜永春劾尚鹏行事乘违。神宗即位,御史计坤亨等上疏言尚鹏无罪。

万历四年(1576年)福建巡抚庞尚鹏与胡守仁发生冲突,首辅张居正以重言谴责庞尚鹏。隔年罢官南归。万历八年(1580年)卒于家。谥“惠敏”。著有《百可亭稿》、《奏议》、《殷鉴录》、《行边漫议》、《庞氏家训》。

庞云镨:(1833年—1889年),字芸皋,是庞夷筒之孙,原籍绍兴。父庞听泉,在湖南历任师爷、幕僚,庞云镨在南浔读书侍奉母亲。1843年上海开埠后,洋商大购南浔辑里丝,丝价步涨,业丝成为发家捷径。庞云镨15岁即去镇上“八牛”之一陈熙元开设的陈裕昌丝行当学徒,满师后已通晓蚕丝经营之道,以及品评丝质优劣的技术,他遂以小本贩运牟利,逐渐积累资本。后来成为南浔“四象”之一。

庞钟璐:江苏省常熟人,清代大臣。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后迁工、刑等部尚书。

庞中华:四川达州市人,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和诗人。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庞中华硬笔书法学院院长,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庞中华练习硬笔书法几十年,遍临名帖,他认为对前辈的书法不能一味临摹,失去自我,而应该不断创新,用他的话说就是“读古帖写现代字”。

庞中英:中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之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12月31日(农历壬寅年腊月初五)生于山西省。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毕业,获法学(国际政治学专业)博士学位。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和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从事研究工作。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亚洲和非洲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

庞玉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1966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经济管理专业,曾在北京饭店、北京新世界宾馆、华润饭店工作,后进入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从事货运业务。1995年在北京创办北京林德国际运输代理有限公司,目前在迪拜、尼日利亚、香港、莫斯科、美国等地设有分公司。2007年出资10亿元买下德国帕希姆国际机场的河南商人庞玉良,2007年被中国并购公会评选为2007年全国十大并购人物。

庞青年:男,1958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天台县,金华尼奥普兰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青年汽车集团董事局主席。他把节能降耗、提高运营效率、节省道路空间融入产品设计当中,契合了城市运营在公共服务领域“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他把国际造车的尖端技术引进中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创新,规避了低门槛造就的过度竞争,开辟了民企造车的新路径。

庞龙:内地歌手,辽宁省阜新市人。

庞赟:河南泌阳人,中国互联网90后站长,移动端互联网站长,日全购、安沫网创始人,中国白客联盟站长。

庞树江:山东临沂人,2011年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现留疆。

庞承瑞:自由职业者,山东菏泽人。

庞开计:安徽人、合肥新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

庞胜泽:诗人,骑行客,作品入选《一墙之隔》,昆明恒萧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司姓

姓氏起源

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

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

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

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

还有一支司姓也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有大夫叔虎,他的手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世子孙也把“司”作为自己的姓氏。司轲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泄寇是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并称为“三良”,因为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的方城一带)

堂号

"淮右堂":宋朝时候舒州团练司超,屡立战功,在蔡州、绛州、郑州、蕲州等地做官。这些地方都属淮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险易,所以打起仗来百战百胜。

历史名人

司居敬:元朝时恩县(今山东平原县等地)人,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得到允许。后来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他离职后,县民为他刻石,歌颂他的功德。

家乘谱牒:

司马氏庆系谱六卷,(清)司马灏文重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鹤庆高土司谱略,著者待考,手抄本一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司马氏族谱十一卷,末一卷,民国年间河内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八卷,著者待考,明嘉靖六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洪门与青帮是中国两大古老帮派,均有其历史起源与始命,二者均是因为明崇祯皇帝於1644年3月19日自缢於紫禁城后煤山,清王朝成立后相继成立的抗清地下组织,但二者最大不同之处,在於洪门显於外,而青帮隐於市,青帮原称「漕帮」,担负反清复明的应征运粮工作而设帮,但为防清廷猜忌打压而改帮名为「安清」,因此青帮成员均自称作「安清(安亲)子弟」 由於当时清王朝采强烈镇压行动,因此青帮成员采师徒制,成员秘而不宣,继而发展出许多复杂的切口、术语、手势,青帮之后发展很像一般人观念中的情报系统,负责情资搜集、暗杀等工作,至今仍是拥有神秘色彩的地下组织。 「青门一条线,洪门一大片」,青帮全盛时期拥有128帮半的雄厚势力,进入民国时代,仅存江淮泗、兴武泗、兴武六、嘉白、嘉海卫及叁杭等六大联帮,由於青帮吸收成员方案都是秘密进行,采师徒制单线经营及即使对家人也不得公开身份的「祖训」。一位青帮成员表示,外传青帮在台湾有20万人,但实际成员究竟有多少人,因为「上不能禀父母,下不传妻子」的家规,故仅能用推估来计算;相较於采兄弟制及可揭示身份的洪门而言,洪门人数较能掌握。 然而青帮算不算黑帮?就某种程度而言,青帮是秘密帮派,在清朝及民国初年,因当时复杂政治环境及使命需求,青帮一度被视为黑道帮派或判乱组织,泄露身份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在台湾的青帮,因发展组织受限於帮规,导致青帮已渐无昔日色彩,和现代帮派动辄围事、聚众滋事或为害社会治安相比,青帮有如垂垂老者,亦未出现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的影响力。 师徒如父子 老爷子辈份高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可以形容青帮的组成体系结构,采师徒制的青帮,本命师父就如同父亲一般,而徒弟若再收弟子,师父就可升级为「老爷子」的辈份,老爷子在帮内的地位崇高,伦理阶级分明。不过收徒并不容易,入帮(青帮术语称作进家)者,要经过「记名」、「上小香」、「认家礼」、「上大香」及「开山门」等步骤,历经长时间的观察与种种考核,有人长达10年的考核后才准进家,有机会了解其中奥秘。 特别有趣的是,由於老爷子如同家中祖父般的地位,因此即使徒子、徒孙事业有成,年纪都已五、六十岁了,均对於老爷子恭敬如仪,而一切吃喝则由老爷子张罗负担。此与现今帮派都是由老大吃喝徒弟,或由徒弟供养一切开销的情况背道而驰。 根据青帮内部的家礼规定,安亲子弟之间互以「老大」相称,不过青帮的「老大」与黑道的老大不同,属於同班辈的互称用语,对於师父则要尊称「师父」、「先生」、「老太爷」、「老爷子」或「老头子」,师父的妻子称作「师娘」,其父要尊称作「师爷」,至於师父的儿子则称作「小老大」,另家礼也规定,师徒不得对坐。 一位李姓青帮成员说,在一次老爷子宴请同门师兄弟及弟子的餐叙中,依规定在老爷子的对座必须要留一个空位,只有与老爷子同等分量的人才能坐,当时有一位搞不清楚状况的媒体记者,因晚到而一屁股坐了上去,引起众怒,吓得这位年轻记者差点屁滚尿流,后来是因为老爷子赶忙宣称该记者是他刚认的弟弟,才化解这场危机。 海军军系多青帮? 情治系统才是主力 坊间流传因青帮起源於中国河川运输,故在海军军系中多藏有青帮的成员,但根据青帮多位大老指出,在民国时期,基於北伐、对日战争的需求,已故军统局局长戴笠将军寻求有「上海皇帝」之称的杜月笙帮助,创建情报网,才将青帮成员大量引入,而后这些青帮成员散落在各军系及警察系统,逐渐增强势力,因此海军体系并非青帮成员较多,而是各军警系统都有,但还是以军情局为首的情治系统为主力。 根据青帮的「家谱」记载,青帮的辈份可分为前廿四代、后廿四代及绩廿四代派等叁个辈份接续: 前廿四代依序为清、净、道、德、文、成、佛、法、仁、伦、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理、大、通、悟、学。 后廿四代为万、象、皈、依、戒、律、传、宝、化、渡、心、回、临、持、广、泰、普、门、开、放、光、照、乾、坤。 续廿四代为绪、结、昆、计、山、芮、克、勤、宣、华、转、忱、庆、兆、报、魁、宜、执、应、存、挽、香、同、流。 当前在台湾辈份最高的青帮大老是一位属於前廿四代「通」字辈,已届80八十高龄的戴老爷子,其次为「悟」字辈的大老,背景均有军警身份,而最小辈份者已到了后廿四代的「象」字辈了。 国家认同成青帮未来隐忧 大老担心沦为黑帮 加入青帮有什麽好处?青帮人士至今都认为青帮从古至今都是属於「爱国组织」,因此青帮成员的任务就是要「捍卫国家」,同门之间要有彼此帮忙解难的义气,但国家定位当前在台湾的不确定性,也让青帮内部出现了一些分歧,进而出现部分青帮人士「破坏」了祖训应保密身份及隐於市的规定,并大张旗鼓的在外开山门收徒。 另让青帮大老们担心的是,由於年轻一辈对国家认同、定位与如今已五、六十岁的大老渐有出入,再加上企图心旺盛,许多青帮大老担心未来该组织会变质,甚至会沦入黑帮一途。 杜月笙(1888-1951)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原名月生,后改名镛,号月笙,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南杜家宅。四岁以前,母父相继去世,先后由其继母和舅父养育。十四岁到上海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日夕与流氓、歹徒为伍,又嗜赌成性,不久被开除,转到潘源盛水果店当店员。后拜青帮陈世昌为老头子。陈世昌是小东门一带的流氓头子,绰号“套签于福生”,在青帮中属“通”字辈,杜月经按序排在“悟”字辈。由于陈世昌等人的关系,杜月簧获得机会进入黄金荣公馆。他机灵诡诈,善解人意,很快获得当时法租界华探头目、黑社会头面人物黄金荣的赏识,成为其亲信,由佣差上升为鸦片提运,并负责经营法租界三大赌场之一——公兴俱乐部。 因善于纠合同伙,勾结军阀,他成为鸦片提运中最有势力的一个。1925年7月,杜月笙在租界与军阀当局庇护下,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势力日大,成为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的“上海三大亨”之一。同年,担任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兼纳税华人会监察。在上海三大亨中,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比起黄、张来,杜月笙确实高明一些,他善于协调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敛财,会散财,他通过贩卖鸦片、开设赌台等活动,大量聚敛钱财,然后,又以这些不义之财,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由于他在上海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的秘书长特撰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干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他因此被其党羽吹捧为“当代春申君”。杜月笙也做些收买人心的事情。他持续多年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水,送到浦东老家,按户免费发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必定出面组织赈济。他有时装出维护工人利益的形象,出面调解劳资纠纷。他一改传统流氓身着短打、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打扮斯丈,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他附庸风雅,广结名流,大学者章太炎、名士杨度、名律师秦联奎都是他的座上客。由此,杜月笙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1927年4月,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为蒋介石镇压革命运动充当打手。4月11日晚,他设计骗杀了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汪寿华,随后又指使流氓镇压工人纠察队。他因此获得蒋介石的支持。南京政府成立后,他担任陆海空总司令部顾问,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和行政院参议,虽是虚衔,但有助于提高社会地位。同年9月,任法租界公董局临时华董顾问,1929年任公董局华董,这是华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 1929年,杜月笙创办中汇银行,涉足上海金融业。通过结交金融界徐新六、陈光甫、唐寿民等著名人士,他的银行业务颇为兴旺。 1930年起,杜月笙在家乡买地五十亩,大兴土木,起造杜家祠堂,1931年6月8日至10日,举行家祀落成典礼和“奉主入词”典礼。仪仗队有五干人之众,自法租界杜公馆出发,长达数里,巡捕开道,鼓乐震夭。杜祠开酒席三日,每日干桌。包括蒋介石、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上海市长张群等在内的党国要人都送了匾额。排场之大,靡费之巨,极一时之盛。1932年,杜月笙开始组织恒社, 1933年2月25日,举行开幕典礼。杜月笙自任名誉理事长。社名取“如月之恒”的典故,名义上是民间社团,以“进德修业,崇道尚义,互信互助,服务社会,效忠国家”为宗旨,实际上是帮会组织。杜月笙借此广收门徒,向社会各方面伸展势力。恒社初成立时,有一百三十余人,到1937年达五百二十余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上海市社会局。新闻界、**界等许多方面的人士都参加进来。1934年,杜月笙任地方协会会长。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8月,又发动进攻上海的八一三事变。上海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投入英勇悲壮的抗日斗争中。在全国人民抗日要求推动下,杜月笙参加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他参与劳军活动,筹集大量毛巾、香烟、罐头食品,送到抗敌后援会。他弄到一些军中急需的通讯器材、装甲保险车送给抗日将领。他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的要求,将从外国进口的一千副防毒面具,赠送给八路军使用。 上海沦陷后,杜月笙拒绝日本人的拉拢,于1937年11月迁居香港。在香港,他利用帮会的关系,继续活动。他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上海党政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情报、策划暗杀汉奸等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上海的门徒协助军统特务刀劈了大汉奸、伪上海市长傅筷庵。1940年他组织人民行动委员会,这是在国民党支持下的中国各帮会的联合机构,杜月笙为主要负责人,由此实际上成为中国帮会之总龙头。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杜月笙迁居重庆,建立恒社总社,向大后方发展势力。他组织中华贸易信托公司、通济公司等,与沦陷区交换物资,借此中饱私囊。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杜月笙于1945年9月初返回上海、收割旧部,重整旗鼓。这时,由于租界已被收回,国民党势力可以公开活动,帮会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1946年12月,上海参议会选举议长,杜月笙经过多方活动,虽然以最高票当选议长,但因国民党不那么支持他,所以,他当选后马上辞职。此后,他致力于向工商、金融、交通、文化、教育、新闻等各业中发展势力,担任各种各样的董事长、会长、常务董事、校董达六七十个。 1948年,蒋介石为了挽救严重的财政危机,派蒋经国到上海实行市值改革,发行金圆券,要求民间将所持法市外币及金银一律兑换成金圆券。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没有完全照办,被蒋经国以投机倒把罪逮捕,后被判了六个月的徒刑。经过此事,杜月笙明白自己在上海大势已去。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连获大胜,上海解放指日可待。5月1日,杜月笙携家仓惶逃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在香港病逝

芝州夜月M1!

刘氏四兄弟是指:刘兆水、刘兆本、刘兆刚、刘兆安。512地震期间,刘兆水带领三兄弟携上百万物资赴地震灾区救灾。之后,刘氏四兄弟花费一千多万元建养老院、修村公路、帮扶50名贫困大学生上学,同时,帮扶好人李玉兰、黄风以及重病患儿一百多万元。国务院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并获第一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全国劳动模范。

刘兆水 ,男,196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怀远县政协委员,蚌埠市人大代表、劳动模范,蚌埠市震兴路桥工程公司董事长。

汶川大地震后,刘家四兄弟自带两台挖掘机赴北川抗震救灾。 10多天里,他们转战多处坍塌堵塞路段,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争分夺秒,排险除险,抢通了一条条 “生命通道”,为抢救伤员和运送物资赢得宝贵时间。10月份,在向灾区送温暖的活动中,刘氏兄弟又向灾区捐献了 6万元的棉被。从1998年开始,靠勤劳走上致富路的刘兆水就开始回报乡邻、回报社会。迄今为止,先后资助贫困乡亲不下40万元。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刘兆水

蒙古姓刘 我爷爷的父亲早以前住在通辽那头 请问谁知到我们的蒙古姓 姓什么

(一)蒙古族的姓氏 蒙古族的姓氏大体有四种: 1、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上十一世祖学端察掳一女俘名“札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