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姓 吾氏家谱 吾姓起源 吾姓名人 吾姓的来源 吾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3收藏

吾姓 吾氏家谱 吾姓起源 吾姓名人 吾姓的来源 吾姓简介,第1张

吾姓起源

吾姓,根据《路史》记载源于己姓,为夏昆吾之后。公元前2400多年前,黄帝(第一世)之第八世孙山东昆吾国(今河南濮阳)的己樊是吾姓鼻祖(见史记楚世家)。

宋建隆三年(962年),姑苏长洲县的吾渭(三国吴太子太傅吾粲公二十一世孙)随曹彬军南下,任参军,至开宝九年(976年),被敕赐为都督,实授三衢太守。吾渭系三衢(衢州市)吾氏第一世祖,生子二:长子吾渊居于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吾川,次子吾满侨居浙江省开化县石井。第十五世孙吾崇从吾川迁至棠荫(现衢江区后溪镇棠村),后分支后溪镇坝底村、衢州市区等。开化县吾氏,后分支城关、汶山、芳村杨家等,清顺治八年(1651)又分支浙江省海盐县。现今衢州吾姓有3500余人,其中衢江区2100余人,开化县1000余人。[1]

吾姓名人

吾粲

吾粲(?―245年),三国时吴大臣。字孔休,吴郡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初为小吏,后迁长史,治有名迹。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黄武初,与吕范、贺齐等以舟师拒魏将曹休,迁会稽太守。后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累迁太子太傅。赤乌中,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他坚持“嫡庶之分”,违忤孙权。后为孙霸等诬陷,下狱处死。

吾衍

吾衍(1268—1311年),又名丘衍,字子行,号竹房、贞白,开化人(民国《衢县志》载为衢县棠村人)。嗜读古书,通经史百家;熟谙音律,听击钟镈,能明辨宫商;精篆石,尤擅刻印,称“印人柱石”,印学界赞其为“起八代之衰”。鲁迅《蜕龛印存》云:“印盖始于周秦”,后世“向壁刊勒,古法荡然”,“元吾丘子行力主汉法”,“乃复见尔雅之风”。

吾绅

吾绅(1381―1441年),字叔缙,号纳斋。浙江开化县人。自小聪颖,经书过目不忘。明·建文四年(1402年),考中举人,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及第。是岁,廷策进士四百七十人,被选优秀者二十九人为翰林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唯绅年龄最小,且质伟才硕,博览群书,为文立论鲜明,言辞激励,滔滔然无所凝滞,深博皇帝朱棣的称赞。被任命参与修撰《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及《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

吾冔

吾冔(1431―1504年),字景端,号求乐,别号文山,浙江省开化县城关汶山村人。其父任长坦教谕时,生冔於学宫。吾冔幼有异质,敏悟过人,八岁能赋诗,达官学者以成人礼之。初学左氏春秋,求学勤奋。稍长,从外舅方泌学易经,并对易经颇为钻研。时兰溪人,南京礼部尚书枫山先生章懋来访,谈论经义,吾冔对答如流。章懋称其造诣颇深,方泌对他更是器重,将胞妹配他为妻。

吾瑞柏

吾瑞柏(1882―1967年)名粼,号劲臣,浙江省开化县城关人,系汪国香、吾建元之次子。十六岁入庠,十九岁起受聘华埠坐塾,先后四十余年,桃李芬芳,极著声望。教学颇有维新倾向,订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曜”课程表,每曜定课讲授,计有修身、国文、体操、音乐等内容,周而复始,有条不紊。日曜日不放假,而课程酌情减短。课本不拓除四书五经,更多采用当时教育部审定的《共和国新国文》与《新修身》。

郡望堂号

濮阳郡

坤元堂

吾姓家谱

海盐濮阳吾氏重修家谱

三衢吾氏宗谱

衢州吾氏族谱

“我姓‘哈’,是回族,平时也感觉到人们对我的姓氏的好奇,所以搭乘贵报‘寻找拥有稀罕姓氏的你’的活动,把我们的姓氏渊源展现给大家。”日前,一位叫哈红旗的读者,讲述了哈姓的来历。

哈红旗说,“哈”氏家族的始祖是哈喇卜丁,系西北沙漠山后人氏。于公元一四五零年来中原,保大明英宗(朱祁镇)重登皇位,因功被钦赐“忠顺”,后安置于河间。皇上降诏曰:“尔之子孙即朕之子孙,朕之子孙享万年之福,尔之子孙亦享万年之乐,与国同休。煌煌天语,载在勅书,共守遵行,至今为诏。”此,哈氏内迁之始事也。

“全国哈姓人氏都是由落户河间府的始祖‘哈喇卜丁’的几门几世几支,不断向外沿袭的,即全国姓哈的人,几乎都是河间的始祖‘哈喇卜丁’的后代。”哈红旗说,石家庄就有比较出名的清真饭店“哈老太太”。

据哈红旗讲,他家有一本哈氏家谱,是其爷爷“哈凤林”历时四年用毛笔字翻抄的1661年哈氏老家谱,并对后代加叙分支录入。哈氏家族1661年的老家谱,保留在河北河间“哈凤林”老先生手中。哈氏家族每年正月初六都在河间始祖的墓地祭祀祖先,来自全国各地的哈氏家族后代都会汇聚河间,以此来怀念始祖,并通过哈氏家谱的展示对哈氏后代给予良好的励志教育。

为更多把哈氏家谱展示给全国的哈氏家族,哈红旗把哈氏家谱的部分章节拍了下来,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自己的家族文化。

燧人氏,又称“燧人”,相传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被后世称为三皇之一。远古人“茹毛饮血”,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关于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

燧人氏另一含义,乃传说中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称“燧明国”。《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今河南商丘流传有“燧人击石取火”的活神话。

火家的解释 [co-worker;partner] 伙计,伴当 详细解释 (1)伙计。 《 水浒传 》 第三回:“ 街坊 邻舍,并 郑屠 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 (2)以处理尸体为 职业 的人。 《 清平 山堂话本·错认尸》 :“叫了两箇火家,来河下捞起尸首。” 《 词话》 第二六回:“﹝ 西门庆 ﹞自买了一具棺材,讨了一张红票, 贲四 、 来兴儿 ,同送到门外 地藏寺 ,与了火家五钱 银子 。” 词语分解 火的解释 火 ǒ 燃烧, 物质 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 别人 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 无所 获)。 紧急:火速。十万火急。 指枪炮 等:火药。火炮。 发怒,怒气:火暴。火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家庭 。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 家训 。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 所在 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刘姓家谱 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

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

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

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

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

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

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

现在存世最多的刘姓族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国时期修纂的为主。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保存较易的缘故。大凡官宦之家、富贵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刘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有修谱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谱,不过在个别地方也有续谱之举,如江苏丰县刘邦故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续谱活动。而海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刘姓的修谱活动则一直没有中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大陆地区修谱、续谱的现象又悄然兴起,并出现了大规模跨宗派、跨地区联合修谱的现象。这无疑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后才会有的喜人现象。 新的族谱,虽然是在旧族谱的基础上续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时代、新风气的新内容。当然,这些新族谱因为是民间自发编修的,其内容质量都参差不齐。就笔者所知,现代新族谱中,就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考证精良、印制精美等方面而言,较优秀的有云南《彭城春秋》、江苏《雎邑沛郡刘氏宗谱》和江西的《中华刘氏通谱》、湖南的《刘氏文史》等数种。

-------------------------------------------------------

刘姓字辈

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http://searchnetorcom/allvisitasptag=4&firstname=&allname=&page=1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辈:包拯 包繶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梦 (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兴常焕仁 景瑞益绍久 茂修贞尚宏 《万卷堂》迁桐始祖(元)裕祯,字世龙,号效伯;(迁肥始祖)(明)吏员,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3 江苏仪征谢集月塘: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授经堂》明朝洪武年间包质朴,字朴轩 配陈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始迁江都 后又迁至江苏省仪征市)

  4 江苏仪征移居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与民包1993年联谱《芝兰堂》

  5 江苏江阴文林字辈: 待叙排行(包拯之孙包景年后裔 孝肃奏折和家谱)《秀干堂》

  6 江苏扬中三茅镇 :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包旭初,扬州江扬中路568号)

  7 江苏泰州兴化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后裔,元代包实迁入)

  8 山东济宁嘉祥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入)

  9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300年前由云南省迁入)

  10 山东海阳 :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迁入)

  11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 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大英县包九云)

  12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包拯12世包元恒(1421年) 有子应大丹 志胜永嘉兰 从金万国顺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3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 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乡包元恒于明朝洪武年迁至四川新都一带)

  14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 林永文国龙 洪月万朝玉 启先恒煜光 清正德流长

  15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继祥(1737年)良玉士国大 承永顺明宗 万代兴荣

  16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涌宇从朝 元甲第开明 清正乾坤光 华福寿星

  17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 国政育明良 家和发增强 忠孝福泽大 人义方正长

  18 贵州冠英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嗣(1641年)云源茂廷章 德世学中和 正恩承祖泽 祥

  19 贵州大方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象(1632年)志澄先式永 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20 贵州普定包氏字辈:包拯20世包学诗(1651年)胜正弘士文 廷大永元其 继兴毓桂

  21 贵州宣威包氏字辈: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排行) 必有元兼俨 禳希怡什智 杞凤良 万宣 毓轸文士迎 焕汝于维其 继崇广宇致 庆圣道欣安

  22 浙江乐清柳市 :包拯 包绶 包康年(公未禄卒,同宗包闻绍长子包惟莘过继) 包惟莘 汝昂履志许克善 讲明清胪百代兆 吉一朝崇祖成德 尚贤永膺福钜起(礼)秀(义)景(遵)元(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包拯第32代“起”与安徽省合肥联谱“礼”开始统一排行字辈)

  23 浙江泰顺县新浦乡: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芳 (泰顺的始祖包全公是包驮公的第十代)包宅村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沿剡水,跨天台,历东瓯,爱其山水之胜,风物之美,气候温暖……自安固西江溯流而上,盘桓深入,溪水潺湲,林峦峭耸,舸牵既穷,乃弃舟登岸而入……”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遂伐木之佳者以为庐,锄活阪以为园,瀹清泉以为池,种芝术,兰芷,委此而终老……”

  24 浙江台州包氏字辈:虎言随祖永成昌

  25 浙江温州文成县珊溪镇:德大启文士正昌 明经广学绍忠良 光联上国家声永 瑞兆庆云化日长

  26 浙江东阳市防军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铉绣邑宗火 孟士永德尧 良尚应烘懋 光佳锡清和 聿焕钟淳秀 炳元钦仕公 祖志恒铭记

  27 浙江景宁县郑坑乡:景中时上志,廷耀德明良,国佐兴邦泰,熙光永世昌。上党郡《清河堂》(石柱村)包驮公约公元557年自润州丹阳(现在的江苏镇江)迁徙景宁县鹤溪镇,后来再次从丹阳到景宁元末明初从鹤溪迁到北山,清朝迁到石柱 。

  28 浙江遂昌县湖山乡:朝立志定弦明 (建洋村)

  29 浙江宁波市镇海 :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包必胜 (排行) 有元璋荣容世胜敬昊干深本钥仲奎光士复盛祖振大起(玉)于斯贤豪庆济楚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钟包村名人包玉刚)

  30 浙江松阳县横樟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仁绍池寿忠 睿子随文庭 时希有肇大 应继经国涵,玉日士人立,志明绍加学,秉政延宗帮,永定芳世茂,成培祖德光

  31 浙江建德市乾潭芝峰:正大诚(光)明,严熙纪志

  32 湖北省赤壁市包氏旌义宗谱序记载:月玄丹桂,谟列贤臣,才应世昌,文廷傅能,殿堂传忠,卿所启元,克绳祖功,源远俊泉;时运亨通,家齐孝敦,志同心合,道立法存,谋求卓著,经济超群,儒林学士,美在其中;振奋向前,优风本当,兴旺腾达,华厦精尚,族勇增丁,文武其强,繁衍无尽,章节流芳。 (包月山公字淑唐朝由河南开封府详符县迁入《上党堂》嘉鱼崇阳沔阳郧阳襄阳公安谷城陕西湖南澧洲华容河南等地居多)

  33 湖北随州包氏字辈:之宗益德艳义 (殷店镇大河口乡)

  34 湖北梦县沙河乡 :大光其道,振兴祖业,诗书立意,昌明宗德 (黄渡村包家塔)

  35 湖北麻城 :包拯12世包明山(1369年) 蛟宣宪仲函 廷远一珠仕 朝必立文才 奎光耀德泽原承先

  36 湖南泸溪包氏字辈:包拯13世包郁山(1380年)包可源 子文志永显 世大如朝廷 国正天心顺 贤良忠太昌 敦伦承先庆

  37 福建上杭包氏字辈:包拯9世包纯白(1333年)包七郎 包三九郎 包千一郎 万文宗远珊 世卢协韶觐 登歧志杨育 儒业承东汉 龙图继起昌

  38 青海互助包氏字辈:安邦民国泰,中华延世昌。

  39 广东韶关包氏字辈:砚清贵宗望岐玉,万宏正大光,明发永其祥,承先世泽昌,贤才洵继美,德业自留芳。 转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9314853html

云南伙姓蒙古族2008-10-03 20:11云南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地区是通海、西畴、麻栗坡、马关、现山、文山和安宁等县。姓氏分别为“火”、 “伙”、“余”、“马”和其他。其中伙姓计101户,约700人,集中居住在西畴的西洒,麻栗坡的铁厂和八布,马关的都龙,文山县城及其附近。解放前,由于统治当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云南境内的蒙古族人民也备受欺凌,历尽艰辛,甚至不敢如实表达自己的民族成份,只好改称汉族。解放后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普照祖国大地,全国各少数民族都享有民族平等权,国家尊重少数民族成员正确表达本人民族成份的自由。云南境内的蒙古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终于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份,伙姓蒙古人,自然也不例外。

滇南的伙姓,是蒙古族中的一姓。1984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恢复州内l01户伙性由汉族改为蒙古人的民族成份。消息传来,男女老少,无不欢天喜地,额手称庆。

根据文山州西瞬县和砚山县许多伙姓蒙古人墓碑碑文和这两县县志上的记载,伙性蒙古人的祖先不是随忽必烈和几良合台大军来到云南的。他们进入云南的时间要晚得多,已经是在朱元璋灭亡元朗之底即距离忽必烈和冗良合台征服云南之后一百多年了。

1279 年,即在蒙古兵平定云南之后整整二十六年,忽必烈才灭亡了南宋,建立了元朝,并称帝即位,是为元世祖。当年随忽必烈南征的武将中,有武威郡的虎姓成员,他们原籍蒙古塔滩里(在今青海省)。元朝末电虎姓将领的后裔中,有一个唤虎都松木儿的人,宫至元朝政府中央枢密烷金头居住在南京水西门珠子巷。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政权后,对元朝旧部大肆清洗,对蒙古族人民则实行报复主义和大汉族主义的压迫政策。虎都帖木儿及其家属幸因其外祖父安某在明朗中央政府做官经他大力保购拾得幸免于祸。虎都帖木儿虽末澄清洗和镇压,甚至还被明朝中央政府留用,但因明朝统治者封建迷信思想作祟,认为虎会吃猪。 “猪”同“朱”同音,重用虎都帖木儿对大明江山不礼,故他在政治上仍受歧视和打面实难以继续在朝中为官。洪武九年(1376年),虎都帖木儿被迫与神保太尉率领大小头目三百系人离开南京,到山西大同周都指挥此任大同前卫总旗及同卫屯种。但他和他的家属,仍然逃脱不了备受歧视和打击的厄运。其后,经安某向皇上多次说情,明廷才下令继续重用虎都帖木儿,但前提是:一、必须效忠朝廷,不得参与元荣残余势力的反朗活办二、从此举家改换姓氏,不得再姓“虎”。虎都帖木儿喜出望儿对大明天子感恩戴德,无论什么前程,都欣然接受了。说到效忠明廷,那么从虎都帖木儿本人到他的后他对朱氏王朝确实是忠心耿耿,尽心尽力。至于改换姓氏,更无问题,经全家反复商议,将“虎”姓改换为“火”姓。虎都粘木儿为了报答外祖父安某多次营救之恩,称全家除姓“火”之外,还姓“安”。这便是今日云南境内伙胜蒙古人也姓安的来由。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进军云南。当时滇中统洽者为梁王。出师之前,考虑到交战对方主要是蒙古军。明军不通晓蒙语和不了解蒙古人的习俗,因而考虑重用那些已经真心实意归顺过来的元蒙旧将,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招降纳叛、瓦解元军的作用。火都帖木儿正是明廷最理想的人选。是年,朱元琼派傅有德、蓝玉和称英三位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入良并任命火都帖水儿随军到云南。这便是火都帖木儿入该的历史背景。达段史实,文山州麻栗坡等五县伙姓蒙占人的墓碑上,均有极明确的文字记载。另据五县伙姓豢人家涝上载,平定云南之后,明廷鉴于火都帕木儿助讨有功,特任命他为滇南临安卫摄守,其后不久又调往通海任守御,举家便定居通海。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廷恢复了火都帖木儿的世袭百户职事。洪武二十三年(140 5年),升授世袭昭信校尉管军千户。永乐六年(1409年),病故于通海任上,伙姓墓碑和家谱上的记乳在西踌和砚山两县的县志上亦有记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在火都帖木儿入滇之前有火姓蒙古人到过云南因此,说火都帖木儿是云南境内伙姓蒙古人的一世祖,是言之成理的。

此后,火姓蒙古人世代都有人在明朝的云南地方政府中做官,官职均世袭。他们都效忠明廷,为明朝统治云南出了大力,其中八世祖火凋鼎于祟帧九年(1636年)战死沙场,得到明廷褒纪遗属受到明廷的从优抚恤。但是到164d年明亡之后,入主中国的清朝统治者,对世代效忠明廷的火姓蒙古人自无好感,火姓蒙古人也不愿仕清。因此,在整个清朝统治二百多年问,火姓蒙古人在政治上再也没有得到过他们在明朝统治时期所得到过的那种殊遇,基本上以务农为业。这从炊姓的家措上,看得很清楚。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第十三世祖火天衙谐弟火成南从通海迁居砚山探柯,将火”字加上人旁,正式变“火”为“伙”。据家语上解称这是为了使自己的姓氏,变得较为文雅。 “伙”姓沿用至今。在变“火”姓为“伙”姓的同时,还为子孙后代排了字辈:“斗、世、文、田、朝.万、心、辅、国、安、邦、定、太、平。”现在的伙姓成员,多为辅、国、安字辈。通海那些没行随火天畅、火成南兄弟徒居砚山的火姓成员,吐代仍住通海火家营一地直至今天。他们一直保留着原来的姓氏“火”,没有改变为“伙”。据了胀现在在南京市也居住着几户火姓蒙古人,当系火都帖木儿的后裔。与通海的火姓蒙古人相文山州的伙姓蒙古人,应是一家。

清光绪末年,十五世祖伙世明率亲人从砚山探柯迁居麻栗坡铁厂和八布一带。其后,他的子孙中的一些人又从这一带徒居西畴西洒。民国年间,一些伙姓成员又从上述地方分别迁居马关的都龙和文山县城。这就是今日文山州的五个县内都用伙姓蒙古人的原因。这些史实在伙姓家谱中,记载详细。

据了解,伙姓人口分布情况是:麻栗坡铁厂、关告,38户、241人;麻栗坡那登,2户,1 3人;西畴西洒48户, 391人;马关都龙7户,36人,文山县城及其附近5户,17人。

http://hibaiducom/%B3%C9%BC%AA%CB%BC%BA%B9%B5%C4%BA%F3%D2%E1/blog/item/55401386e0d5f22cc75cc324html

吾姓 吾氏家谱 吾姓起源 吾姓名人 吾姓的来源 吾姓简介

吾姓起源 吾姓,根据《路史》记载源于己姓,为夏昆吾之后。公元前2400多年前,黄帝(第一世)之第八世孙山东昆吾国(今河南濮阳)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