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记(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3收藏

修家谱记(一),第1张

庚子年元月,居家中,无甚事。忽想上年元月期间,誊抄命本,适时本已年久、渐损;则念,家中族谱已丢失多年,多有不便。又闻寨中老人欲重修族谱,是以,余欲重修家谱,念之起,则越甚。

余挽腕便起,在家中寻命本,片刻便至;桌上摆本,手上拿无纸笔记本,始编修。

初始,吾不知从何而起,甚烦。家父在旁观之,不甘半途而废之,则又强起念头,循序而图。终,父提从吾曾祖始,遂起。

自曾祖至吾一辈,合五代,计八十人;自曾祖始,下有三子,乃吾祖一辈,名仲先、明先、承先;其下各育其子;繁盛似树,虽各自为主,亦为兄弟。其中亦有繁杂错书之处,则推、改。时至戌时毕。

然曾祖之下毕而上未始,复始。其上无命本,则无从起,幸有符纸本,则遵符纸本修。但亦有所缺,知其人,不知其子女;或不知其父其母;搔头挠耳,无从着手,则吾之亲天、烈祖不知,此为难也。

闻父,亦不知;父言时辰已晚,可改日寻寨中老人再作。

吾观天色,早已暗下,便从之。

元月十七日作

就从你们确知的祖父辈起记即可,代代相传,世世增修,自然就成卷秩浩繁的大族谱。

关键是后辈是否有人愿意接力增修。当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族人分居各地,续谱是一项苦差。

编辑族谱不要贪多求全,修成半部百科全书,毕竟现代网络高度发达,生活常识等就不要填充入族谱,这样可以节省费用,用于支付提高印刷质量的费用,比如印刷照片类内容的彩页。汉字增笔或减笔即成别字,世系线确保没有连接错误,因此印刷前切要认真校对印刷稿本。

族谱就是族谱,紧紧围绕族人、族事的主题就好。

笔下不记人过。没有精彩事迹或履历的族人,实记生卒时间、墓葬地点及子女的数量、名字、排行,即可。具有精彩事迹或履历的族人,宜作传记。

(一)谱名。传统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即一个姓氏或家族的发祥地或望出地)、堂号(即祠堂名号或宗族支派名号,用以区别各家族或同族不同分支的标志)。

(二)谱序。一般内容涉及姓氏渊源,始祖源流,家族迁徙繁衍发展经过和撰修续谱、建谱缘由:或时逢盛世,或年久未修,或遇天灾战祸人口大批流迁,或由官方安排大批迁徙,或逢家族中出了圣贤名人等原因以及修谱理论、指导思想、对后人的期望等等。续修谱除保持以前谱序外,还可新增重修谱序。

(三)凡例。主要阐明撰修、建谱的方法、体例和原则,少则几条,多则数十条。

修族谱还有传承,但传承会越来越难。

在乡土情结深厚的中国传统社会当中,修族谱可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修族谱这件事对于年轻人而言好似已经变成了历史了。

部分老人热衷于修族谱,但这已经是极少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宗族虽然依旧存在,可是对于人们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却越来越小了。

在很多农村当中,年轻人都已经进城生活,当老家有什么大事发生时,他们虽然还会回家参与,可是对于宗族中的很多事情年轻人都已经开始变得不感兴趣了。因为这并不能影响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没办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帮助。

在现实生活当中,依旧有一部分老人比较热衷于修族谱,这其实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深,对于这些东西比较看重,我想也是应该能够被理解的事情。

但这种人在生活当中一年比一年少,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现代思潮冲击下,很多传统观念及约束力开始变得越来越淡泊。

修族谱还有传承,但未来会越来越难以传承下去。

现在在农村还热衷于修族谱的老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少,而他们的年龄也注定了他们坚持不了太久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修族谱这件事情会在生活当中断了传承,因为他们的下一代人同样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比较深的一代人。

虽然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很多人已经开始主动或被动摆脱这种影响,但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上一代老人去世之后,他们的下一代人依旧会传承修族谱这件事情,但或许就没有那么热衷了。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到了第3代人,修族谱的传承会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年轻人在生活当中已经开始不在意这些事情了,而亲情之间的淡漠。也会让人觉得这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族谱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年轻人对于修族谱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或许在未来某一天,族谱也会变成传说中的东西。

重修家谱

现代亦有必要

修家谱,在中国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活动,它和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家族历史一脉相承。在中国历史上,家族的发展大约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到汉唐的士族制度,所谓高第门阀,把持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这个时代,家族是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二阶段,隋唐到宋时代,家族体系一度解体,这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明以及当政者对大家族的打压。第三阶段,也就是南宋以后,家族体系又开始复兴,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清,修家谱的潮流,也正是这个阶段兴起的,隋唐以前,虽然也有家谱,但并不流行,南宋以后则成为普遍现象。

现代化来临,家族体系一度受到重挫,从近代抵抗和否定传统伦理开始,到特殊年代的破四旧等活动,家谱几乎消失无踪。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逐渐复苏,随后二三十年中,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修家谱活动呢?首先,我觉得它所反映的,是基本的生存得以保障之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之一。毫无疑问,修家谱是一种精神需求,中国传统中一向缺乏宗教传统,对家庭的皈依和信仰,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宗教功能。可以说,欧美人在宗教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意义,中国的则以家庭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和传统相比,人际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里的人们对面不相识的问题,早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而在修家谱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一些同宗同源的认同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同时,因为传统家庭的解体,中国人的家庭伦理也发生了剧变,家庭中的情感色彩越来越淡化,修家谱无疑会加强家庭之间、家族之内的情感联系,这对于现代家庭关系的建构,也不无补益。

当然,必须承认,传统的家谱所代表的价值和伦理,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等级色彩,比如歧视女性,比如刻意造假等,很多家谱都有攀附名人、乱认祖宗的问题,拉一个古代的名人当作自己的祖宗,这不是一种值得赞同的现象。有个故事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寒门,当了皇帝之后想要给自己找一个更高的出身,修家谱的时候,一度想拉朱熹做自己的祖先,但后来觉得这种行为有失皇家颜面,所以作罢。在今天,一些人修家谱,其实还有这样的现象,觉得有一个名人祖宗,自己也与有荣焉,其实大可不必,我想更应该自己做出成就,激励后人,这比攀附多少名人都好。

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即隐恶扬善,好事情就夸大,不好的只字不提,很多人批评,但我觉得,家谱毕竟不是历史,隐恶扬善也无不可,毕竟是一种正向价值的引导,鼓励后人做好人不做坏人,也有它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伦理越来越薄弱的社会,社会对人的行为要求,只剩下一些基础性、普遍性的要求,固然更能保护个性的发展,但却失之于细致。我觉得,家谱所代表的家庭伦理,固然有不适合现代,需要改变的地方,但总体而言,并不与现代价值冲突,我们完全可以在尊重现代价值的基础上,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有自身特殊的行为方式、价值模式,这也是多元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

家庭在变

伦理也会变化

社会学把家庭的类型分为几种,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核心家庭。所谓主干家庭,即祖孙三代住在一起,这是典型的乡土社会中的家庭结构。联合家庭像《红楼梦》《家春秋》中的大家庭一样,有大房二房,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核心家庭则是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一旦子女结婚就搬出去住,如果不搬出去,那就又成了主干家庭。

现代化以后,主干家庭迅速变成核心家庭,这一变化的原因,和城市化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调查的时候,核心家庭只占30%多,到今天,城市已经基本核心化,乡村虽然还保留着较多的主干家庭,但也在快速地核心化。

城市化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家庭结构变化,一定会导致家庭伦理的变化,这是世界性的问题,所有经历过都市化的国家,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变化。从乡土生活到都市生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家庭观念一定会变。现代有许多人重订族谱,但是不少人已经在城市生活,他们找到城里,希望把这些人写入族谱,以前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不入族谱甚至被视为奇耻大辱,多少恩怨情仇由此产生,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人并不乐意入族谱,这就是观念的变化所致。

从历史上看,家谱、族谱,是传统时代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前的宗族势力是非常大的,在现代化过程中,族权和父权、男权、夫权等一起,被当作应该摧毁的权力。不可否认,宗族传统中诸如尊敬老人、依靠长者调停纠纷等确实有正面意义,但同时族权中的糟粕也非常多,比如械斗,两村争水,同姓人都上去打,这是非常野蛮的现象。

再如歧视女性的问题,普遍来说,现在重修家谱,肯定不能公开表示排除女性,但确实也还有把女性排斥在外的现象,如果有一本家谱,里面没有家中的女性名字,你会怎么想?

家谱的意义,和传统时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伦理、宗族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也还有非常明显的父权、夫权的色彩,今天的人们重修家谱,可能有许多改变,比如淡化父权夫权、等级色彩等,但仍旧不能完全避免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的冲突。

而且,古代的伦理真的能够影响和指导今天的年轻人吗?我看未必,比如孝道,孝道的产生和古代家庭养老的现象有关,也就是说孝之所以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则,是因为它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但在现代社会,养老是社会责任,是政府的责任,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以后,仍旧有生活来源,孝道的功能失去了,自然而然就会衰落。再如亲子关系的变化,古代的亲子关系,是父为子纲式的,是不平等的,今天的亲子关系则是人格平等的前提下产生的新型关系。

所以,在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家谱、族谱所承载的文化、伦理已经很难再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外在的表现看,只有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连祖父母都没有了,还要家谱干什么?从功能来看,家谱把族谱把血缘关系下的一群人放在一起,但实际上他们各自生活,远隔千里,难道一家打架,还会天南海北地把所有人都叫来一起上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今天重修家谱,或许还有文献的意义,怀旧的意义,但却已经没有什么实际功能了,它本身也在变成一种小的文化传统,不大可能再成为现代家庭伦理的一部分了。

修家谱记(一)

庚子年元月,居家中,无甚事。忽想上年元月期间,誊抄命本,适时本已年久、渐损;则念,家中族谱已丢失多年,多有不便。又闻寨中老人欲重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