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宗祠对联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1收藏

萧氏宗祠对联,第1张

收图兴汉;

辅政匡君。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沛县人,曾为沛县吏,刘邦任亭长时,他曾当过助手,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入咸阳后,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其他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推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后封酂侯。汉初,制定律令制度,协助高祖消灭了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作有《九章律》。

下联典指西汉大臣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迁居杜陵。宣帝时,历官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太傅等,甘露年间,主持石渠阁会议,评议儒生对《五经》的意见。宣帝晚年,受遗诏辅政。元帝即位后,因当过师傅而受到尊重,对时政多有匡正。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人排挤,被迫自杀。

相传八叶;

文著六朝。

上联典指唐代初年大臣萧瑀,字时文,祖籍南兰陵,南朝梁宗室后裔,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弟弟。在隋任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渊定京城,他降唐,武德初年任内史令,深受高祖信赖。太宗时,官尚书左仆射(宰相),封宋国公。性情耿直,是非分明,太宗曾赐他诗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后,他家中八代任宰相:侄孙萧嵩,玄宗时宰相;萧嵩的儿子萧华,肃宗时宰相;孙子萧复,德宗时宰相;萧华的孙子萧俛,穆宗时宰相;萧仿,懿宗时宰相;萧复的孙子萧寊,懿宗时宰相;曾孙萧遘,僖宗时宰相;萧仿的孙子萧顷,后梁时宰相。

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人,梁武帝的长子,天监初年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就死了,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教,能文章,曾招揽文学之士,编集《文选》30卷,世称《昭明文选》,选录了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及部分诗书(不选经、子)共38类、700余篇,已初步注意了文学与其他著作的区分。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对后代文学颇有影响。

三瑞御史;

八叶相公。

上联典指宋·萧定基为御史,仁宗尝称彭齐文章,杨伾清操、定基政事为“三瑞”。

下联典指唐·萧瑀之后,凡八世宰相。

凤萧引侣;

虎穴卫亲。

上联典指萧史娶秦穆公女弄玉为妻,教弄玉吹箫,能作凤鸣,后携弄玉成仙而去。

下联典指清·萧启奉母避乱,堕虎穴中,启以身蔽母。

兰陵世泽;

文选家声。

全联典指南朝梁萧统,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撰《文选》三十卷。

选文心瘁;

制律功高。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萧统事典。

下联典指汉萧何为刘邦定律令制度,作有《九章律》。

五言

聚书三万卷;

为政十二州。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501-531)。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西北)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502年)立为皇太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及长,参考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不准则,选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下联典指南朝宋尚书左仆射萧思话,南兰陵人。好书史,有令誉。武帝一见,便以国器许之。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孝武时征为尚书左仆射。后拜郢州刺史。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朝贵八千岁;

以占第一名。

上联典指太平天国***之一的萧朝贵,清代广西武宣人。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在攻略长沙时,中炮阵亡。

下联典指明代修撰萧良有,字以占,汉阳人。生而颖异,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凡关国家大事,靡不咨询。有《玉堂遗稿》。

指汉星旗转;

分霄日羽明。

——萧楚材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高宗时太常博士萧楚材《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诗句联。

入谷烟雨润;

登崖云日明。

——萧颖士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进士萧颖士《游马耳山》诗句联。萧颖士,字茂挺,兰陵人。年十九举开元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时有佣人事颖士十年,或劝其去,答曰:“非不能去,爱其才耳!”

汉代宗臣裔;

梁朝帝子家。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萧氏宗祠联。

春随莺燕至;

歌引凤凰来。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时萧史。传说为秦穆公时人。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列仙传》)

相国家声远

河南世泽长

——福建武平县黎畲村萧氏家庙对联:

六言

高帝以廉治国;

名臣惟俭传家。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建立者萧道成(427-482),以清俭自奉,卒谥高帝。

下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晚年不置坦屋,尝曰:“后世贤师,师吾俭。”

七言

制律功高能固汉;

选文心瘁继传经。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西汉大臣萧何(?-193)。萧何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沛主吏掾。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刘邦起义。刘邦率起义军入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财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项羽背约,将刘邦封于偏远之巴、蜀、汉中,楚、汉矛盾汽激化。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他荐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分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汉朝建立,封酇侯,协助刘邦、吕后消灭韩信、陈豨、英布等叛乱;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又参照《秦律》,制定《汉律》九齐,已佚。

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501-531)。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皇太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及长,参与朝政。善长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编辑《文选》三十卷,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不准则,选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代表作编辑而成,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代以还谁翰墨;

六经而后此传书。

全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事典。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6�1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6�1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1、兰陵郡,治今山东枣庄市;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名人精粹: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赞阝侯,与韩信、张良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萧朝贵:广西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早期青年运动***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萧三:湖南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湖南一菊公系:健顺乾坤体时祥化育洪调和尊硕辅佐理重儒躬建立忠丞业光扬镇武功圭璋名仕范节义哲人风璧聘金堦上辉聊桂籍中诒谋常守绪灵秀自钟嵩彝训家声振典谟德泽崇本源循序列作述永优隆。

“萧”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殷商时期;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居鲁、宋、楚之间,后子孙多居丰沛。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汉时随着萧何拜相封侯,其子孙也多有列侯为官者,分封各地,陕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也逐渐有萧氏迁入。

西晋初,已有萧氏因任官南迁,最远到了今广东等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士族大举渡江南迁。萧氏在此次迁徙中,主要定居于江苏和湖北。其中,萧彪后裔萧整举家定居在丹阳附近的南兰陵县。从此兰陵即为萧氏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

  箫 没有这个姓

  萧

  萧姓的古老,是世所共认的。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他们的起源,可以远远地追溯到3700年以前的殷商时代,正如《左传》上所说的:“殷民六族,一为萧氏”以及《姓氏考略》上所指的“萧氏,殷旧姓也,望出兰陵、广陵”。 这些记载,证诸其后萧氏后裔的活动情形,便知绝对不假,因为,在周武王得天下之后,萧姓的古人便屡见于史书,向来是一个为人所熟悉的姓氏。同时,他们几乎全是当时的萧国人。当时的萧国,指的是现在江苏省北方的萧县之地,而《姓氏考略》上指出萧氏是“望出兰陵、广陵”两地,兰陵是现在的山东省峄县(另有一处南兰陵,则为今之江苏武进),广陵是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若从地点上来说,萧氏的源远流长,也十分明显。 关于萧姓的来源,还有一种比较具体的考证,分见于《姓纂》和《通志》以及《风俗通》等书。《姓纂》指出:“宋微子之后,支孙封于萧,萧叔大心子孙有功,因邑命氏焉,代居丰沛,至不疑为楚春申君客”;《通志氏族略》则更详尽地指出:“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官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风俗通》的记述也差不多:“宋乐叔以讨南官长万有功,受封于萧,列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即其后”。 从这三段记载看来,萧氏是出自周代宋国的公族,而当时的宋国,大家都知道,是由殷商的后裔微子所建以奉汤祀的,而萧国却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如此一来,萧氏源流可以直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其理甚明!

  百家姓没有

  勘姓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就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至十几代,经夏、商,至西周时,伯 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饿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以邑名"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3 江姓还有一支是姓萧的改姓的唐代萧氏因败于黄巢,怒而指江为姓后裔主要聚于江西婺源江湾

  迁徙分布

  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至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另外,还有一部分江国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 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郡,随行军校又91人60多姓在福建落籍,其中就又河南江姓,这是江姓最早入闽者。宋代由于金兵攻占汴京,中原人数次大规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迁至仁和(今浙江杭州市)广东福建台湾的江姓(翁江除外),大部分源自浙江省开化县的封家镇吴越国的镇海节度使江景房,在吴越灭亡时因拒绝迎宋而烧毁典籍图册被贬,隐居于浙江省开化县的封家镇其后代功名极盛于两宋,其五世孙江塙为官而迁至江西都昌,江塙五世孙南宋宰相江万里抗元殉国,江万里之弟及子孙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其后又有徙永定高头乡及平和葛布大溪村。广东福建的江姓皆奉江万里兄弟为祖明清之际,有江氏族人跟随郑成功入台,在台湾定居,后有 的又移居海外。清初,又江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阳县淮河湾定居,后称其居地为江家埠(现名江湾)。

  郡望

  济阳郡:西汉治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晋惠帝时,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东晋后此郡废。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阳县不远。此支江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江德。

  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成帝时相当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县地。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及唐又曾改陈州为淮阳郡

  六 桂:即为"六姓"联芳德誉称,分布在古时德泉州。泉州,隋开皇九年改丰州始置郡,治所在闽县(今福州市),相当今福建全省。后改为闽州。

  4 回复:江姓的由来

  五、历史名人

  江革: 东汉人,二十四孝之一江姓家族由其而兴旺

  江统: 晋太子洗马,因<<徙戎论>>一文而名垂千古

  江 淹:梁时文学家,曾历仕宋、齐、梁三代。以文章称于世,世称江郎。晚年诗文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遂有"江郎才尽"之典故。

  江 斅:南朝宋齐间士族名流。

  江万里:南宋末宰相,守城力拒元兵,城破投止水亭殉国。

  江 永: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他长于比勘,深究"三礼",通中西历算。所著《古韵标准》一书,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其学以考据见长,开皖派经学研究的风气。

  江 藩:清朝经学家。以著《国朝汉学师承记》称著。博览群惊,精于训诂,旁及诸子佛老,著述颇丰。

  江 声:清朝学者。在经学、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建树,且精于训诂,著有《尚书集注音疏》。

  江 参:南宋画家。擅长山水画,笔墨细润。存世作品有《千里江山图》。

  江 标:清末维新派人士,光绪进士,曾入同文馆学习,研究时务。与黄遵宪及谭嗣同等办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 江氏家谱

  作者: 江子滔 2006-4-10 22:59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江姓的由来

  三堂号

  "相国堂":明朝时因江渊于任太子少师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而获景泰帝题祠堂:“北拯勋臣府。西川向国家”而由来。

  四、历史名人

  江 淹:梁时文学家,曾历仕宋、齐、梁三代。受封醴陵候。以文章称于世。

  江万里:南宋末宰相,守城力拒元兵,城破投止水亭殉国。

  江 英:明云南布政参议

  江 渊:明 成化时任太子少师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萧氏宗祠对联

收图兴汉;辅政匡君。——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沛县人,曾为沛县吏,刘邦任亭长时,他曾当过助手,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