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家谱有张字辈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3收藏

方姓家谱有张字辈吗,第1张

方氏家谱字辈排行

方氏族谱字辈排名国,顺,正,家,之,文,明,启,厚,依,照,朝,同,捷,远,世,袭,克,昌,期,

2 方氏辈分排名

德泽丕昌运,泽字辈后面是丕字辈。

3 方氏族谱得字辈

四川资阳方氏字辈,明字辈后面是正。

1,四川资阳方氏字辈:“庭朝应志仕文如之从明正是同书于万中和泰起永耳汝洪心耀前入"。

2,安徽太湖方氏字辈:“一德向传明献点英才记昔”。

3,安徽天长方氏字辈:“高伦序定绍法敦行”。

4,安徽阜阳方氏字辈:“伸子建学万”。

5,安徽舒城方氏字辈:“良存仁茂德家道远昌”。

6,安徽寿县方氏字辈:“德茂登家庆贤良玉国华”。

7,安徽合肥方氏字辈:“观美善怀开宗明义孝友传家贤能继世”。

8,安徽淝南方氏字辈:“大宗延世则群秀正家申中孝成先德”。

9,安徽桐城方氏字辈:“世德延长曾元”。

10,安徽枞阳方氏、许氏字辈:“敬承宗系培植本支实修名立勋铭钟彜”。

4 方氏家谱字辈排行榜

大宅门第二部小说附录人物表为准;

由于设定的每一行为一个辈分,便于一目了然,所以詹王府的老福晋忽略了;

仆人丫鬟也一并忽略,亲戚关系基本牵扯不到的也一概忽略——除了特意加了个王喜光;

有关人名矛盾之处也以正传两部的七十二集为主,前后矛盾的按照时间推衍选择后者;

白老爷 白萌堂(杜雨露) 妻 白周氏(王丽媛)

长子白颖园(李洪涛) 妻 白殷氏(赵珍祺)

长子白景怡(贾新光)

次子白景泗

三子白景陆

四女白玉芬(艾丽娅)

孙:白敬生

次子白颖轩(毕彦军) 妻 白文氏(斯琴高娃)

长子白景琦(陈宝国) 妻 黄 春(茹平) 妾 杨九红(何赛飞) 妾 槐花(雷娟) 填房 李香秀(谢兰)

长子白敬业(赵 毅) 妻唐幼琼 周玉莲

孙子:白占元 妻:苗若珍、白占光,白占帮(周玉莲生) 孙女:白美、白慧-儿子:童大陆

次子白敬功 妻 高月玲

孙子:白占平、白占青

女白佳莉(张 谊) 女婿何洛甫

外孙女:何琪

养子李天意

次女白玉婷(蒋雯丽)

三子白颖宇(刘佩琦) 妻 白方氏(张 岩)

长子白景双

次子白景武

白颖宇,白方氏:儿子:白景双 白景武

白雅萍-关少怡

四女白雅萍(李 萍) 女婿关少沂(白 杨)

女:关香菱

长子关小宝

次女关秀伶(魏然)

女婿詹奎禧

子詹立志

白家相关人等

白家世交 沈树仁(郭宝昌)

胡总管(张 谦)

新总管 王喜光(雷恪生)

听差 秉 宽(张兆北)

白景琦老师 季宗布(张丰毅)

白景琦友 日军老田木(田壮壮)

詹王府

母 老福晋(贺小书)

子詹王爷(鲁继先)

长女大格格(贾 妮)

情夫武贝勒(章 申)

私生女黄 春(茹 平)

次女二格格

三子詹 瑜(李心敏)

朝廷

慈 禧(赵奎娥)

李莲英 (张艺谋)

常公公(黄宗洛)

府台大人(姜 文)

巡 捕(陈凯歌)

朱 顺(申学斌)

其他

于八爷(李雪健)

白 桦(于荣光)

当铺掌柜(何 群)

老駂珍儿(宁 静)

韩荣发(杜旭东)

5 方氏家谱辈分

 “方姓”百家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苏、浙、闽、粤、皖、赣、湘、鄂、豫等地区。那么在方姓字辈排行中的辈分划分是怎样的呢,下面不妨来看看吧 贵州德江方氏字辈:“成月正天文大德在朝廷传佳忠孝友远代万年春”。

  贵州德江方氏字辈:“成月正天文大德在朝廷传佳忠孝友远代万年春”。

  

6 方氏家谱辈分查询

源出 ; 出自「姬」姓,以字为氏。

周宣王有大臣方叔。见《诗经.小雅.采芑》云﹕「方叔止。」「方叔,卿士也。支孙以王父字「方」为氏。又,《风俗演义》云﹕相传为古帝榆罔之子方雷氏之后。万一公支下流传字派1至60世: 01世至10世:万省元福钜,志胜添凤一; 11世至20世:应逢希世思,懋极道昌华。  21世至30世:大学先明德,继之以新民; 31世至40世:其成在止善,宗绪乃克行。  41世至50世:物格后知至,身修必意诚; 51世至60世:齐家治国本,天下乐太平。  万七公支下流传字派: 01世至05世:万召太人广; 06世至12世:仕欲本绍目隐瞪, 13世至19世:仰献观之日从轮, 20世至26世:一恭志同修显尚, 27世至33世:来迟进作四逢成, 34世至40世:衣冠叠侣天颜观, 41世至47世:甲第联绵海内名, 48世至54世:运会璇推尊道德,

7 方氏家谱字辈排行表

统一的应该没有,每个地方都有姓方的,然后大家族有自己的族谱家谱,辈分什么的都在那里写着。不同的分支应该合不到一起。

8 最新方氏族谱排辈分

方姓字辈:  江苏南通方家村字行:应克先人志,荣光兆泰和。  安徽天长方姓字行:高伦序定,绍法敦行。  浙江衢州方氏派语:世辈二十字:育廷逢洪锡,文明衍盛传,邦家崇淑德,光荣显祖先。行辈一十二字: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娴任恤。  江西上饶尊公桥方氏字派诗:文章长秉得,审兆绍希荣,慎守宗维远,恪传祖德行。存诚修信效,尚志式朝正,克广金紫庆,化通任酌成。  柱国方氏派语:本生宗敏存,堂昂肃永昌,和当贵兴隆,乾元亨贞远,成谦让。  某支方氏老派行:延良天文一,士国必大邦。新派行:祖上有宏德,永世作隆昌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杨、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条件限制,就可缩小范围。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该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赞、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2016年3月媒体报道:仙桃市张沟镇新西村81岁陈江培老人保存的《义门陈氏江州老谱》。扉页楷书“义门陈氏江州老谱”字体古朴苍劲,纪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清晰可见。族谱为黄绫质地,手工抄写。族谱记载了义门陈氏牛公庄的3位先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吉水迁至湖北沔阳越舟湖,世袭至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的家族历史。现在这一支系已发展到近2万人,分布于仙桃各地。全国“非遗”评审专家、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认为这部《义门陈氏江州老谱》是迄今发现的成书最早、保存最好的谱牒,极具史料价值,够得上“国家级历史文物”。

1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戴姓分布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30万,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2%,为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沪浙、湖北大部、赣湘、云贵川渝、粤闽台大部、鲁豫东南、陕西南段、辽宁大部、吉林南段、黑龙江东端和西北角、内蒙古东南和东北角,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6%,居住了大约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的地区,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约23%的戴姓人群。

家族名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其中羼入宋元及明初人诗颇多。

戴嵩:唐代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滉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盐城“汝南堂”殷氏 始迁祖盘公,因明初苏州移民,于洪武二年七月上旬自苏州阊门迁至盐邑,居城中。殷家宗祠在盐城泰山庙附近,祖莹七座位于城东门外二墩。源自陈郡长平南渡殷氏移居苏州支系。现存家谱是民国九年十七世裔孙柏森公于沙沟市国民学校续修。谱载:十二世祖承远公在乾隆年间周济贫寒,有乐施山田的文契;柏森父十六世祖殷寿辰(赞枢)是清朝同治年间书法名人,为盐城近三百年最负盛名书法家。主要居住于盐城城区、盐都、亭湖一带。分迁射阳、宝应等地。又据盐城县志记载,殷载丹是清朝道光年间书法名人,是寿辰公之族祖。其支分居亭湖新兴镇三英村;盐城城南新区伍佑镇伍东村等,堂号有“勤俭堂、拥书堂”。谱还记载:族人散居四方,西南之沙沟市,东北之草堰,西北之湖垛市及太平乡;第六世祖分别移居盐城西乡丁马港,北龙港垛田庄,建湖县楼夏庄。通过近年来走访了解,盘公后裔还分居亭湖黄尖、盐东兆丰、尚庄古殿堡、上冈沙汪、青墩龙碾、特庸长胜、兴化沙沟、建湖颜单等城乡各地。至今已传二十多世,人口近万

潘京芝先生是潘荣桂公后人,他带我们先后参观了仅存的"桥下大潘家"和"西门大潘家",这两座古宅都建于清代,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保存完整,其中西门大潘家前门朝闹市区,后门临太平池,坐南面北,前后三进,左右设厢房,由台门、前屋、正屋组成四合院。院内亭台楼阁,假山照壁,奇花异卉,美轮美奂,可与余氏大屋、沈太丰等古宅相媲美。在金乡众多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中,潘家大宅院无疑是杰出的代表。

一、望族富甲金乡卫

据光绪《潘氏宗谱》记载,潘氏家族于南宋末年之前世居平阳西门,后因元兵侵犯平阳,先祖麟公携家眷乘海船逃往宁波(鄞县),定住鄞县市前街,其后再从宁波复归平阳。麟公有三子:海澄、海清、海涵(谱中作"海安"),海涵(海安)公在观海卫(康熙二十年前属定海县,后改为镇海县,沿用至今,非今日之舟山定海)任职。明初,信国公汤和奉诏抽调部队筹建金乡卫,海涵公率部移防平阳金乡,遂为金乡潘氏始迁祖。而老大海澄公一脉卜居江南垟潘家庄、半浦、直浃河一带村落。

定居金乡卫的海涵(海安)公职授指挥千户,因军功升游击,加授安远将军,卜居金乡卫西门,此后潘家在金乡城里繁衍生息,成为金乡望族。

明末清初,金乡城经历了陈仓起事,顺治迁界之灾,城内望族纷纷避走他乡,几乎是一座空城。潘家在迁界之乱中遗失了族谱,故有明一代,潘家族人的事迹已无法得知。随着康熙展界复井,原金乡各大望族纷纷回迁。潘氏族人回到西门故地,重建家园,自此簪缨继起,文物常新。

金乡潘家以第三房最盛,至第九世应蛟公,字兆龙,号潜溪,谨厚勤俭,肄业诗书,因家事辍学,捐授征仕郎。应蛟公生三子,长子雄飞,次子溶光,三子荣桂。三子皆学文,分别考取贡生。应蛟公经营有方,持家有道,事业日兴,是金乡城内著名的富户。自应蛟公开始建宅,此后数代屡屡修筑,潘宅以建筑优美,规模宏大而成为金乡城内屈指可数的名宅之一。

潘家先人如何致富?宗谱中没有具体记载,后人也不知详情。据金乡《殷氏宗谱》记载,精于制烛之术的宁波人殷南立看中平阳沿海渔民对蜡烛的需求而迁居金乡城内,创"殷大同"商号,专营蜡烛,生意红火。后来殷南立把"殷大同"分号开到福建泛船浦这个地方,谁知店内伙计不小心打翻蜡烛,结果一把火将殷氏几乎所有家产烧光。殷南立没有气馁,他回到金乡城寻求东山再起,他获悉潘家囤积的桕子油(制作蜡烛原料)有点变质,急于出手,遂主动上门收购,结果以极低的价格从潘家买到桕子油,正是潘家的这批桕子油,让"殷大同"绝处逢生,重振雄风。但据潘家的人说,潘氏与殷家原是亲戚关系,为了援助处在困境中的殷家,才将桕子油半卖半送给殷南立。潘、殷两家桕子油交易的具体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笔者在殷、潘两家宗谱中发现,它们几乎代代通婚结亲,而潘家最有可能就是经营桕子油生意而发家致富。

金乡还流传着这样的一则传说,殷家和潘家曾为了攀富而上演了一场"智斗",殷家之女出嫁潘家,殷家派人事先暗中测量潘家大台门的宽度,故意将新娘的花轿制作得比台门宽一些。当天,送亲队伍因花轿在潘家台门难进而焦急,潘家老爷心里明白这是亲家故意出难题,便不动声色,吩咐家人抬出一筐筐的银圆堆积在墙下,直至与墙齐高,让轿夫从银山上越墙而过。当然这传说不一定真实,但潘家富裕让金乡人至今津津乐道。

二、潘荣桂冒死告黄梅

潘应蛟三个儿子中,以潘荣桂最为杰出。潘荣桂(1728-1810),字汝攀,号枕岩,又字宗颐,乳名荣祖。自幼天资颖异,乾隆癸酉(1753)岁入县学,丙子(1756)捐纳附贡。鲍台在《潘枕岩先生八十寿序(代)》中称之"少著英风,老敷雅迹,足为乡邑典型。"

潘荣桂娶妻袁氏,伉俪情深,可惜袁氏天命不永,遗下三个幼子,嗷嗷待哺。潘荣桂对爱妻情深意重,终身不娶,故深受乡人敬重。

潘荣桂行事任侠,慷慨节义,遇事勇于担当。当时平阳知县黄梅生性贪酷,大肆敛财,平阳士民不堪盘剥,其中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等乡绅趁浙江学政窦光鼐来平阳视学之机,联名控告黄梅借弥补亏空为名,科敛自肥的罪状。有着"铁御史"之称的窦光鼐气愤难耐,他接受了乡绅的诉状,向朝廷上书弹劾黄梅,谁知黄梅在朝中有阿桂等权贵撑腰,他们反咬一口,说窦光鼐在平阳鼓动士民诬告黄梅。乾隆皇帝真假莫辨,便将窦光鼐革去官职,并下令将此案发付杭州三堂会审。为了取证,窦光鼐再赴平阳,请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等乡绅随他到杭州当堂作证对质。其实众人知道,会审的官员都已被权臣阿桂收买,在这场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官司中,大家生死难测。在会审前,窦光鼐悲愤地说:"我愿为此事捐生,你们也受到牵连,有遗憾不" 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等乡绅决心誓死抗争,与窦光鼐共进退,众人纷纷写好遗书。在公堂对质中,会审官员果然百般刁难。潘荣桂忍无可忍,在公堂上大声疾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审问官相顾失色。

最后窦光鼐通过朝中大臣将吴荣烈、潘荣桂等乡绅提供的物证直接送到乾隆手中,铁证如山,乾隆皇帝获知真相后立即下令彻查,黄梅案出现转机,最终黄梅等官员得到应有的惩罚。黄梅案的结局令吴荣烈、潘荣桂等江南乡绅扬眉吐气,但此案也耗尽众人的精力,经此一案,这批江南垟乡绅都无意参加乡试,隐居家中,悠游林泉,以课读子孙为乐。

笔者查阅金乡潘氏、夏口(今钱库镇)吴氏、东庄(今龙港镇)董氏三大家族的宗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三家互相通婚。如潘荣桂之子潘学柔原配东庄武举人董大炎长女。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董大炎,字士涵,号静斋,居东庄,乾隆十八年癸酉武举人,官千总。潘学柔原配董氏早逝,又续娶董大炎三女。而与吴荣烈、潘荣桂一道赴杭申诉的董正贤正是是董大炎侄儿。潘学柔之子潘右垣娶夏口吴乃康次女,而吴荣烈是吴乃康的叔父。"黄梅案"被称为浙江三大奇案之一,轰动全国,在这场官司中,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三位乡绅能在这场官司中同仇敌忾,生死相依,为民 ,除报答窦光鼐的恩义,应该还有一份可贵的儿女亲情。

潘荣桂晚年热心地方公益事业,还修潘氏宗祠,摭姓氏之源流,溯祖先之出处,手编潘氏宗谱,遗示后贤,在金乡城内度过平静的一生。 在他八十岁大寿时,温州知府廷鏴送去了由鲍台代拟寿序,在廷鏴的眼中,潘荣桂 "古心古貌,白须彪彪然,与之言,色温而语壮,达于人情,洞于世故。"他钦佩潘荣桂在黄梅案中表现出慷慨侠义的儒生风骨,称之为"伟男子"。

三、致富有方潘学柔

潘荣桂有三子,长子潘学柔,次子潘学晋,三子潘学畴,这三个儿子自幼学文,学有所成,潘氏三兄弟素相友爱。长子潘学柔(1759-1843),字景康,一字绎诗,号退庭,幼而歧嶷,弱冠时习经史兼工书法,乾隆癸卯(1783)县试第二名,府试第一,入县学,出应府试,俱冠其曹。同年,受知于窦光鼐,补博士弟子员(即贡生),入国子监,但此后曾多次参加乡试落榜,遂放弃了科举,一心经理家政。嘉庆壬申(1812),捐布政司理问虚衔。

潘学柔科场失意,投身于商业却如鱼得水,他以分家时得到的五百多两银子作为资本,到温州城开了"会川"和"广兴"两家典当。在温州城,他广交两朋,经营有方,典当的生意红火,财源滚滚。尽管是一介商人,但潘学柔身上却没有丝毫的商贾习气,他喜欢结交文士,仗义疏财,受人敬重。

可惜长子潘右垣英年早逝,令潘学柔伤痛不已,自此无心生意,他结束了温州当铺,回到金乡城。他将温州所获之利,加上祖业遗留的财产,大力购置田亩,修盖豪宅。据光绪《潘氏宗谱》载,潘学柔回金乡后增置腴田五千亩,在卫前大街新构十一座宅院,加上原来就购置的十七座房子,潘家的店铺就有一百多间,可能卫前大街的大半条街都是潘家的。潘学柔将潘家的事业推向高峰,其财富远超其父潘荣桂。

潘学柔虽然是一名商人,但他的见识和度量非一般商人能及,在慈善公益上,他从不落后于人。潘学柔平时不会轻易承诺,但一诺千金,从不失信。道光十七年(1837),平阳知县廖重机想重修平阳城,潘学柔带头出资,带动了其他乡绅积极出资。据民国《平阳县志· 建置志》载:"道光十七年,知县廖重机率邑人潘学柔等再修,高一丈八尺,堞六百四十二口。"他平时存心仁慈,为人正直,"遇公乐输,逢急乐济",凡有鳏寡孤独,流离失所者,他都给予救济。

潘学柔曾目睹父亲潘荣桂、吴荣烈、董正贤等乡绅协助窦光鼐与平阳知县黄梅进行殊死较量。嘉庆年间,平阳又发生了一起北港儒生林钟英状告平阳知县徐映台一案,最终让徐映台等一众官员得到应有的惩罚。潘学柔深切地同情林钟英的遭遇,给予无私的帮助,林钟英官司胜利后,潘学柔曾赋诗曰:

不惜奔波行路难,祇因屈郁甚寒酸。

堂萱炮烙同肤愬,姝娈钳炎等熨看。

酷烈弁员批了事,贪婪胥役味加餐。

幸瞻圣泽丹墀下,洗尽冤情奠枕安。

在诗中,潘学柔深刻地揭露了地方官员的贪酷和 。晚年的潘学柔安享天年,注重养生。他在家居东北方修筑一座"菟裘署"作为隐居养老之地,并精心布置这个地方,"背造假山,环以花木,畜以鱼鸟,润以池泉。"空闲的时光,潘学柔栖迟其中,临摹钟王字帖,指导儿孙课读。过着客来桌常满,杯中酒不空的生活。潘学柔年逾八旬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康健,外出不需秉杖,不需扶持,后来偶感风寒而去世。同治二年(1863),次子潘绩夫请文士杨选青撰行状。名士高柏园赠"市隐"之匾,跋曰:"周才非偏智,推分得天和"。

四、富而好文潘学恭

潘荣桂的二哥潘溶光,讳澜,字伟观,号志台,府学生。他也是城内著名的乡绅,膝下有三子,大儿子青年早逝,二儿子景绍又早夭,唯三儿子潘学恭继承父业,撑起了潘家庞大的家业。

潘学恭(1764-1833),字景群,乳名伯占,号筠畦,监生,捐州同职, 他为人仁义。长兄早亡,遗下一女,潘学恭视事嫂恭顺,嫂亡,又侄女如亲出,长大后亲自将她许配给郑家楼国学生郑之笺,生子即是后来修筑阴均陡门的总董郑观岳。潘学恭还有一姊出嫁金乡徐家,夫君早亡孀居,遗下两子徐正熙和徐焕然,潘学恭同情其遭遇,将两甥抚养成人。

潘学恭自幼学文,为治理家政而放弃科举之业,他喜欢结交文士,构华屋数十间,其居住地称为"贻榖堂",并在屋后辟地建园林,造假山、开水池;又建一屋名为"袭芳轩",文人雅士盘桓其间,吟诗唱酬,弦歌不绝。鲍台曾给"袭芳轩"作跋,描述当时袭芳轩的情形:

"筠畦潘先生,筑室三楹,种花万树,构元章之奇石,辟庾信之小园。药浥露而红矜,蕉欹风而翠谑。每当春醪夕抚,秋琴昼张,或呼逑契赏,或携屐幽寻。山公侧帽之游,水监哦松之趣。缃帘卷处,浓阴绿到须眉;镂槛凭时,香气全沾衣袖。按深深之丽曲,歌采采于风人,情在于斯,伊可怀也。领兹臭味,君当佩以芳兰;是谓德馨,我欲贻之瑶草。"

诗人鲍台还曾作《三狮图,为潘筠畦别驾题》一诗,其中写道:"……厥伏虽小骨骼奇,其气已却千熊罴。生儿如此差快意,景升豚犬那得几……"在此诗句中,鲍台可能将潘学恭暗喻为狮子,称赞其一生奋发有为,光宗耀祖。

潘学恭睦邻敦族,济困扶贫,如出资助修城墙,输军饷;在当地有出资造渡船、修桥梁等善举。其晚年养生有道,精神矍铄,可谓美意延年。在他六十大寿之时,其侄女婿郑之笺(郑观岳之父)赠"松龄"之匾。在七十大寿之时,他抚养的两位外甥徐正熙和徐焕然送来了"惠德"之匾,在匾跋中对潘学恭养育之德,再生之恩,铭记心怀。"嗟予少孤,舅覆露之长我育我,惠我无私。食以腴田,多黍多稌。宅以爽垲,攸跻攸芋。既授以室,爰谐有家。如彼枯枿,载发其华。"

夏口吴乃伊、平阳教谕叶时等也撰寿序以祝,其中吴乃伊在《祝潘筠畦姻翁六十寿序》中写道"此翁矍铄,客言从绛雪餐来,老子婆娑,我信是梅花修到。"叶时赞其"性浓孝友,味淡功名。姿同璞玉浑金,度必光风霁月。扇先人之馥,扬奕禩之光。"

五、潘氏子孙人才多

潘家子孙都富而好学,经营有道,维系潘家近百年不衰。如潘学柔二弟潘学晋,字正易,号景侠,贡生,据平阳教谕叶时为潘学晋所作的墓铭写道:(潘学晋)"力进修,寡交友,以文学重乡里……名虽未尽彰,而其实不愧于醇儒。"其长子森椿公,字树之,号立村,嘉庆辛未年(1811)由俊秀捐布政司理问。森椿公长子潘吉中,号石泉,监生,曾协助伯祖父潘学柔修建宗祠,可惜他多次参加科举落榜,最终捐按察司照磨。潘石泉平时好读书,诗酒之暇,琴棋书画,以娱晚年,六十荣庆之时,亲友赠与"寿恺"之匾。其姻戚、南楼诗人郑兆璜曾有《别后寄潘石泉》一诗:

狮山云树色苍茫,回首牵衣别恨长。

文酒三生缘未了,绮琴一曲梦难忘。

羡君藻思如潘岳,愧我丰神逊郑庄。

何日西园重聚首,殷勤共把手中觞?

潘学柔之子潘右垣(1797-1823),名弧南,字丙极,嘉庆廿三年(1818)捐职州同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潘右垣勤读诗书,并习书法,可惜几次参加乡试落榜。潘学柔令其放弃科举,协助他经理家族生意,后来循例报捐州同知。潘右垣处己俭约,待人宽和,专攻书法字帖,尚有匾联字迹在世,可惜年二十七而逝。潘右垣娶夏口吴乃康次女吴氏,生子二,长子潘达夫(1817-1864),名明哲,由监生,加捐光禄寺署正,捐盐运司,诰受朝议大夫。郑兆璜曾有《春晓偕潘达夫渡江别后寄怀》一诗:

鸡声喔喔唤归桡,一路风帆客思饶。

山静尚留残夜月,雨馀欲落半江潮。

更多踪迹飘蓬梗,无限情怀到柳条。

曾记旅窗同翦烛,频沽新酿话春宵。

潘右垣次子潘绩夫(1823-1866),名垂绪,参与修葺平阳城墙有功,议叙八品按察使知事。潘绩夫长子潘庆洪,字巽财,号梓琴,名毓杞,咸丰己未年(1859)监生,为南楼诗人郑兆璜之婿。郑兆璜有《赠潘绩夫昆玉暨君梓琴贤婿》:

每过芳园一笑迎,始知难弟有难兄。

卅年夙契偏承爱,两世论交又缔盟。

常设琴尊情莫逆,纵谈经史梦难成。

更怜叔宝风神异,吐属温和到处名。

潘右垣的次女适夏八美监生夏成瑚,曾与郑观岳一起协助张家堡杨配籛抗击金钱会起事,他们又携手修筑舥艚阴均陡门。

又如潘学恭之子潘敷鄂(1813-1868),字树棠,号韡园,道光癸巳岁(1833)捐纳监生,道光庚子年(1840)修葺平阳城垣,议叙八品衔,咸丰甲寅年(1854)报捐盐课司提举。他还曾捐良田三百亩为平阳育婴堂"养膳之资",他的慈幼之怀受人敬重同治元年(1862),在他五十大寿上,郑观岳、夏承修、吴冠乙、徐观旗等外甥赠"升恒"之匾,赞他"处富无骄,心存仁厚","遇公即赴,量具恢弘"。同治九年(1870),平阳知县方泩亲书"惠周文褓"四字之匾赠与潘家,以表彰潘敷鄂生前输军饷,修城邑,捐金济困,发粟赒饥等慈善之举。

六、一代名师潘仲武

潘家富甲一方,可与金乡余氏、夏氏、殷氏相媲美。金乡文士夏绍俅曾描述潘家的盛况:"尊酒笙歌,座客常满,辉煌灯火,杂沓喧阗,相从其间真不啻洞天福地,迥殊尘境。"潘庆洪之子潘体光,字镜光,号笛梅,人称"笛梅先生",潇洒倜傥,精通诗词,为人好客,挥金如土,不事经营,可惜英年而逝,自此家道日渐衰落。笛梅之妻余氏,是金乡著名的乡绅余晓岚之女,二十二岁开始守寡,但她精明能干,持家有道。十数年间,把几乎是一个烂摊子的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仓库充裕。据夏绍俅在《潘母余氏孺人六十寿言》中写道,当时金乡城潘家与余家、夏家并富,但之后,余、夏两家衣食仅自给,而潘家能"世先业屹若灵光,夏屋渠渠,门庭如旧。"皆赖余氏之功。余氏苦心抚育独子潘仲武,为他延师教育,严格督课,稍有懈怠,即加鞭挞,终于将之培养成才。

潘仲武,名丕炘,字承烈,在金乡才华横溢,为人正直,是乡人称誉的名士。民国十二年(1923),平阳县立第五小学(金乡小学)校长余韵初先生让贤,由潘仲武接任校长之职,潘仲武爱校如家,主动出资修葺校舍,呕心沥血培养人才。当时金乡学界异常活跃,金乡在温求学的学生苏渊雷、陈式纯等为了反对军阀战争,推动国民革命,他们于暑假回金乡成立"醒狮化装讲演社",并将 日货运动中没收所得予以拍卖,充作活动经费。潘仲武、余韵初等先生对讲演社也非常热心,给予大力支持,潘仲武甚至让苏渊雷等学生借用潘家开始筹备节目,日夜指导他们讨论排练,讲演社曾演出《东亚风云》《孔雀东南飞》等反映了反日救国主题的剧本,醒狮化装讲演社一直坚持到1924年。

潘仲武是金乡著名的乡绅,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他平易和蔼,处世公正,素孚乡望。在《刘绍宽日记》一书中记载了不少潘仲武参与调解社会纠纷的事件。潘仲武也是一位文士,诗文俱佳。当时平阳最负盛名的是刘绍宽、夏绍俅、王理孚等十人组成是的"戊社",定期举办"诗钟"活动,潘仲武也多次参加活动,在《戊社》(第五期)中,笔者找到了潘仲武的诗:

满地看荆棘,升沉随所安。

愁来寄诗酒,闲去种琅玕。

入世人皆醉,迎薰我独欢。

要知君子辈,劲直耐霜寒。

此后笔者又在《戊社十周汇抄》中找到了潘仲武四首《七绝》诗,从中可以领略潘仲武非凡的诗才:

其一《春晴》:

入春天气十分佳,柳媚花明处处皆。

最是多情双蛱蝶,逐人飞傍鬓边钗。

其二《春阴》:

几分春色破寒来,烟雾溟蒙拨不开。

柳眼懒舒花未放,一天雨意漫相催。

其三《春山》

万叠峰峦点缀新,爱他雨过尚含颦。

连朝草色花光里,忙煞寻芳拾翠人。

其四《春水》

鸭绿春波作觳纹,落花片片散鱼群。

问他一年潇潇雨,涨到前溪有几分?

潘仲武家中有一座名为"市隐轩"的小楼,是一班文士雅集之地,民国甲子年(1924)九月九日重阳节,刘绍宽到金乡入住潘仲武家中的"市隐轩",夏绍俅、鲍仲敷、陈谱生、殷砥庵、夏圣泉等好友携酒到潘家与刘绍宽一起过节,大家酒饱饭足之余,一起登临狮山,在山之巅,西望球山,东观大海,欣赏卫城美景,又到宦隐庵、玉泉庵等地访古探幽,直至夕阳西下,众人才兴尽而归。刘绍宽赋长诗记此次雅集:"甲子岁重阳,风日正晴美。余寓潘氏居,近傍狮山趾。开窗纳霁景,对山色然喜。有朋七八人,联翩而戾止。相携酒馔来,盛事王弘拟……

作为金乡最著名的乡绅之一,潘仲武深受士民尊敬。但于1949年之后的土改中,潘仲武却厄运连连,先是富丽堂皇的潘宅被没收,随后家中良田全部归公,潘仲武本人被扫地出门,过着寄人篱下生活,最终在贫困凄凉中死去,其悲惨的遭遇令人无限感慨。

民国时期,潘家也出了不少人才,除潘仲武之外,如潘体焘,字叔临,毕业于浙江陆军小学,陆军步兵少尉;潘旭(即潘昌贵),毕业于黄浦军校第17期;潘仲武之孙潘芝培,毕业于大夏大学,从事教育事业,于温州中学退休,现今潘家子孙依然活跃政界、学界、商界等。

潘家望族能延续数百年不衰,其中离不开潘氏先人重视教育,据潘来福先生介绍,从荣桂公开始立下规矩,潘氏有为数不少的"笔支田",专门用于奖励族内品学兼优的潘氏子弟,民国期间凡大学毕业的奖励20亩,高中毕业的奖励5亩。比如潘体焘和潘旭考取军校,分别受奖20亩学田,最后一次受奖励的是潘芝培先生。

方姓家谱有张字辈吗

方氏家谱字辈排行方氏族谱字辈排名国,顺,正,家,之,文,明,启,厚,依,照,朝,同,捷,远,世,袭,克,昌,期,2 方氏辈分排名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