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家谱字辈表
氏家谱字辈:思、文、柔、孚,予、汝、庆、长,传、之、百、世,启、明、印、清,开、承、述、继,宗、德、绍、光,永、延、亦、绪。
河北卢龙任氏族谱三卷,(清)任保合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卢龙县地名办、河北卢龙县文物管理所。
江苏江都任氏南渡分支集族谱八卷,(明)任钦始修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清)任承烈续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源自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国语·晋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记载,任氏是五千余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隐公十一年左传疏:“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因黄帝造车,任姓自称轩辕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车,任姓自称轩辕皇族。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
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敢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族的显赫。
传说轩辕黄帝敕建任国,并将任国赐予少子禺阳,禺阳以此赐姓任,传说任国,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无官无吏,无兵无征,无税无赋,无贫无富,无贵无贱,民无害人之心,也无欲无求,却怡然自乐,太平永寿,任国的子民都愿生生世世为任国人,是远古时代的大同世界。
以上内容参考 任氏
家谱功名录就是对家谱中对有功名的人对其所获得的功名记录在家谱中,原则上实事求是的写,不得弄虚作假
家族某人某年中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某年某月某日任某地什么什么官(职务)。家族中人为家族或者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也可以记录在家谱,如毕氏家族的毕生发明了活字印刷,蔡氏家族的蔡伦发明了纸,这些都是家族的骄傲,都可以对其详细的记录在家谱中。
功名: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小众历史知识,古代法医仵作的几个案例,一定涨知识!从事殡殓职业的人在今天虽然也比较受人尊重,但在从前,这些人的社会地位是很低下的。在南方一些地方,殡殓工人甚至被蔑称为“仵作佬”。所谓仵作,就是古代官府中检验命案死尸的人,在现代被称为法医。
现代社会发生凶杀案,人们都知道陪同警察赶往现场的一定有法医人员。法医的检验和鉴定是警方侦破、审理案件十分重要的依据。那么,如果凶杀案发生在古代,仵作们又是怎样勘验的呢下面就谈一些古代仵作的案例。
清朝时,在江西龙南县城外三里的地方住着一户姓何的人家,一天清晨,何家人意外发现家中待嫁的女儿竟在房中被人害死。报给里正后,他一面派人到官府报告,一面赶往何家命案现场。何家人当时已将现场保护好,一家人纷纷在圈外悲哭议论。正在忙乱之间,一位姓赵的知县赵带着刑名书吏、衙役和仵作等人赶来验尸查案。虽然这位知县并不是一个特别勤于政事的好官,但他也知道,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如果他不及时赶往现场查验,拖延到尸体腐败了,他就要遭受处分。知县在询问了死者亲属和邻里之后,便命仵作开始验尸了。
只见赵县官和仵作来到停尸处,他们命书吏记录下死者的身高、发长、年龄等基础数据,并记下了尸身仰面、和衣、被子掩盖了半身等情况。然后,仵作又洗净了尸身的血迹,书吏打开刑部印发的“尸格”和“尸图”,赵知县也极力抑制自己的恐惧和厌恶的心情,站在仵作旁边监督其验尸,死者亲属和里正等人也在现场充当验尸的证明人。尸体按正面、背面、左侧、右侧的顺序逐项检验。尸格上详细列出尸体各部位并注明该部位是否致命。书吏按尸格一一念出人体各部位,每念到一处,仵作都对该部位进行检查,并高声报告检查结果,以便让在场的人都听得到。
如果没有损伤,就大声报“全”,监验的县官和在场的尸亲、里正如没有异议,书吏就把仵作的检验结果填写在尸格内。当验到尸格标明致命的咽喉处,仵作大声报告有刃伤一处,气、食管俱断,仵作又用尺子量度伤口,高声报告伤口的形状、大小、深浅,并确定该伤为致命伤。书吏将其填在尸格上,并在尸图上用红笔标明致命伤的位置。当验到下体时,因死者是女子,便轮到稳婆(收生婆)来查验,这个过程在死者女亲的监看下进行。其他部位则继续由仵作检验。从验尸的最终结果,赵知县确定何女是被利刃割喉致死。后来,根据验尸线索,经过一番波折,最终查出凶手就是死者定了亲的未婚夫。他长期与另一位女子通奸,后在那女子的逼迫下,竟入户杀死了何女。在判案时,尸格的记录成为定罪的重要依据。
从宋代开始,验尸的情况都大致与上面的案例差不多,官吏监督验尸,书吏记录现场勘验结果,而动手验尸并作出鉴定的,就是仵作。而且,只有仵作才是专业的验尸者。
我国很早就有勘验非正常死亡尸体及现场的制度。一九七五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秦代墓葬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刑侦和法医教科书《封诊式》。它记录了一些验尸案例。其中一个案例说,某个无名男子被杀,官员史某带上隶臣前往检验。另一个案例是士人伍丙在家自缢而死,前往勘验的也是令史带上牢隶臣。这里的“牢隶臣”,可能是因罪入狱的官奴,也可能是监狱中的贱役。官员因为职责所在,必须到现场检验。但在古代,接触尸体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日非正常死亡的尸体多数都是可怕而污秽的,官老爷当然不愿意亲自动手摆弄,于是,他们就让低贱的“牢隶臣”动手。
仵作之名,最早见于五代,又称为仵作行人,是以殡殓为业者,在当时自然被视作卑贱之业。仵作因为常与死人打交道,对死亡原因与尸体现象逐渐有了一定的知识,再加上他们没有一般人畏惧尸体的心理,所以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渐渐被官府安排成专门动手验尸的人员。
到宋代时,检验制度日臻完善,法令中规定验尸必须有仵作参加,不过,那时仵作的职责还不明确,只算是官府雇用的人。到了元代,又正式形成了官员监督、仵作动手验尸的制度,并规定仵作须对检验没有遗漏和差错负责。明清两代一直沿用这个制度。清代还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仵作的定额、招募、培养、考核、待遇和奖惩。几百年间官府都有充当专职验尸的人员,即仵作,不过直到清代仵作才算正式列入了官府的“编制”。
古代的仵作多为世代相传,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从事的职业。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的仵作,在官员的监督下,承担了尸体法医检验的重要责任。中国古代法医学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自然,写出法医学著作的很少有仵作,反而是参加检验的有心官吏居多。但这些官吏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吸收和总结了仵作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在中国法医学史和世界的法医学史上都有极重要地位的《洗冤录集》(南宋宋慈著)就多处提到了仵作在验尸过程中的作用。清代学者许连在自己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详义》中,也写到了向老仵作询问的情况。我国古代的法医学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也少不了那些仵作的贡献。
仵作作为古代专职的验尸人员,办案时如须检验活人伤情,则由医生或稳婆(对女子)进行检验。但医生不参加尸检,文化较高的官吏在尸检中也极少亲自动手查验,没有文化的仵作则主要凭经验验尸。古代法医人员这种的分工状况,也是其后来落后于欧洲的一个重要原因。
仵作的社会地位极为低贱,即使在列入官府编制的清代,他们本人及子孙,还是与娼妓、伶人一样,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的权利。官府发给仵作的报酬与一份囚粮差不了多少。因验尸有助破案而应得的奖金,又常被官府克扣。本来在科学不发达、司法制度不严密的古代,经常出入公门的仵作有很多上下其手的机会。地位的低贱和固定收入的低微,更使仵作常因受逼或受贿而谎报验尸结果。
《洗冤集录》中就谈到了检验官必须警惕仵作受贿作弊。在明代,也有人说过,因为监验官往往不肯走到尸体近旁,仵作在验尸时就增减伤痕的分寸,甚至随意捏报。不少冤案、错案都与仵作谎报验尸结果有关。例如,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江苏江宁候补县令李毓昌奉令查办山阳县赈务,当时查出山阳县令王伸汉冒领水灾灾民赈灾粮款甚多。王伸汉就收买李毓昌的仆人李祥等毒死李毓昌,然后伪造上吊自杀现场。尸首七窍流血,又是死后才套上绳索的,一般的仵作不难验出,但王伸汉是监验官,所以仵作也就按他的意旨,混报生前自缢身死。后来,死者的叔父李清泰来山阳护送死者灵柩回乡,发觉有异,赴京上控,案情才得以大白。
再如,清代同治年间发生的有名的杨乃武小白菜案,也与验尸不实和作弊有关。余杭县令刘锡彤的儿子企图勾引居民葛品连的妻子毕氏,遭毕氏拒绝,刘子疑心毕氏是因为与士人杨乃武有暧昧关系才拒绝他,便想方设法陷害他们。刚好葛品连得病暴死,刘的儿子就贿嘱死者亲属控告杨、毕二人因奸谋害葛品连。
验尸时,仵作秉承县令意旨,根据尸体指甲有青黑色,就鉴定为砒霜中毒,结果害得杨、毕二人吃了一场冤枉官司,备受酷刑,险些死于刀下。幸而赶上慈禧要清理官场中的一些人,于是便利用朝廷大员意见不一致之机,命人再三复审,才使得杨、毕二人冤情昭雪。
当然,在仵作当中也有正直的人。清代乾隆年间,湖北麻城县民涂如松与妻杨氏不和,杨氏离家出走,后藏到秀才杨同范家。杨氏之弟杨五荣在杨同范教唆下诬告涂如松杀妻,但找不到尸体,没有证据。恰好这时在河滩发现一具被野狗扒出的男尸,杨同范和杨五荣就去贿赂仵作李荣,要他谎报是女尸,以便冒认这是杨氏的尸首,李荣拒绝了,但二杨继续上下打点,把状告到湖广总督那里。总督派人复验时,仵作薛某收了杨同范的贿赂,竟谎报尸体是女尸,肋有重伤。结果涂如松被诬杀妻,好不容易才得到平反。李荣反因”验尸不实”的罪名被拷打致死。
到了清末的宣统年间,法部的官员才意识到仵作充当法医检验,实在太落后于时代,便开始设立检验学习科,培养近代法医人才,但不久清朝就灭亡了。此后,近代的法医才逐渐代替了仵作执行尸检的任务。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春秋五霸:
五霸八种说法: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
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6“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7“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8“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部分中学课本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著名战役:
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
伊阙之战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名将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韩、魏联军的重要歼灭战。
燕攻齐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亚卿乐毅率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进攻齐国(今山东境)的大规模作战。
即墨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齐之战中,齐将田单率领齐军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进行坚守防御并反击燕军围攻的重要作战。
阏与之战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番吾之战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指挥赵军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击败秦军的作战。
赵破匈奴之战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奴匈(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邯郸之战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秦军与赵、魏、楚联军在邯郸(今河北境)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
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大将军白起率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全歼赵军的大规模歼灭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鄗代之战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赵军在鄗(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击败燕军进攻的作战。
河外之战
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在合纵攻秦之战中,魏信陵君无忌率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的一次作战。
浊泽之战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的作战。
七国介绍:
韩国
姓:姬 || 氏:韩
韩国先祖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在残酷的战国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
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战国韩国历代王侯世系表
王侯 在位年代
韩景侯 前408—前400
韩烈侯 前399—前387
韩文侯 前386—前377
韩哀侯 前376—前375
韩懿侯 前374—前363
韩昭侯 前362—前333
韩宣惠王 前332—前312
韩襄王 前311—前296
韩釐王 前295—前271
韩桓惠王 前272—前239
韩王安 前238—前230
赵国
姓:嬴 || 氏:赵
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时,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三晋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一起行动,共同进退。时三晋在魏文侯的领导下,形成一股极强的军政势力,破齐、伐秦、败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敌。
由于魏韩两个的主战场在南方,赵国获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国排挤,魏赵矛盾升级。前375年,赵成侯继位,公子朝作乱。魏武侯公开支持,并帮助公子朝攻打邯郸,魏、赵彻底决裂,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时魏国正盛,齐、秦、楚悄然崛起。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将军庞涓攻打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楚。齐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孙膑谋,围魏救赵。
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魏国霸业渐衰,赵国逐步崛起。魏国比邻秦国,屡次为秦国所攻,魏国不得不采取合纵抗秦措施,与中原诸侯重修盟好。前325年,魏惠王发起魏、赵、韩、燕、中山的五国相王。年轻的赵武灵王也兴致勃勃的始称赵王。时赵孱弱,屡见欺。武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去王号,并终生不再称王。
后赵武灵王奋发图强,巧妙的从中原诸侯的混战中摆脱出来,领导国人,衣胡服、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赵国实力因此大大增强。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前299年赵君退位,立王子何为君,是为赵惠文王,自号主父。前296年,赵主父翦灭中山国,独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
赵主父死后,赵惠文王继其父之烈,渐与秦成争霸之势,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前262年,秦王龁、赵廉颇对峙于长平,双方形成惨烈的拉锯战。至前260年,赵孝成王以赵括替廉颇,秦昭王以白起换王龁。不久白起围赵军长达40余日,赵军全军覆没。赵国国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军灭赵国,俘赵王迁。
赵国历代王侯世系表
赵烈侯(籍) 前403—前387
赵敬候(章) 前386—前375
赵成侯(种) 前374—前350
赵肃侯(绁) 前349—前326
赵武灵王(雍) 前325—前299
赵惠文王(何) 前298—前266
赵孝成王(丹) 前265—前245
赵悼襄王(偃) 前244—前236
赵幽穆王(迁) 前235—前228
赵代王(嘉) 前227—前222
魏国
姓:姬 || 氏:魏(毕)
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
魏文侯时期,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军事上,以吴起、乐羊为将,灭中山(魏文侯死后复国),联韩赵,败嬴秦,弱芈楚,攻姜齐,中原地区魏氏独大。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继续着魏国的强盛。时魏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但魏、赵关系逐步紧张,三晋后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却一味穷兵黩武。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楚国
姓:芈 || 氏:熊
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
进入春秋后,楚国国力强盛,与晋国长期争霸。春秋晚期,楚长期陷入公族内乱,风头渐渐被临近的吴国抢去。
公元前506年,吴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请救于秦。次年,秦、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吴引兵去。昭王灭唐(在今湖北随州),还归郢,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昭王复国后,又灭顿(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阳)等小国。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为白公,袭杀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于朝,劫惠王。叶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乱,再度灭陈。
战国早期,楚惠王再度灭蔡,占领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简王北上灭莒(在今山东莒县)。简王卒,声王立,立仅六年,“盗”杀声王。楚悼王立。时三晋强盛,楚国多次与晋军交战,然今非昔比。三晋多次大败楚军,楚国黄河以南大片土地被三晋所占,楚军一胜难求。后悼王任用魏将吴起变法,南收扬越,占领洞庭、苍梧,楚国稍见起色。
战国中期,楚威王败越。楚怀王时,楚与齐纵亲。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秦使张仪入楚,离间齐、楚,许与商(今陕西商县)、於(今河南西峡一带)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约不与,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秦败楚于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取楚汉中。楚反攻,秦又败楚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服秦,但仍与齐、韩合纵。
战国晚期,楚背齐合秦。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楚军于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怀王入秦被执,后三年死于秦,楚从此一蹶不振。顷襄王时,秦继续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顷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黄歇(封为春申君)为相。公元前257年,黄歇与魏信陵君救赵败秦。次年,楚灭鲁。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南)。考烈王卒,李园杀黄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为哀王。哀王立仅二月余,为庶兄负刍之徒袭杀,负刍立为王。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
燕国
姓:姬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起源: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鼎盛:
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质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此节据杨宽《战国史》作了修正。)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余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覆灭: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杀秦王赵政[4]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齐国
本为姜姓,吕氏。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田氏。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开国君主:吕尚
国家都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地理位置 :今山东北部
建国时间:约前11世纪
灭亡时间:前379年(为田齐所灭)(田齐)前221年(为秦所灭)
历史:
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中原。齐桓公死后,人亡霸灭。
春秋末年,齐公族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杀,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吕氏绝祀。
田齐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吕氏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著名事件:
田氏代齐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田单复国
田齐历代王侯世系表
国君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齐宣王 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齐湣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在位17年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齐王建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秦国
姓:嬴
秦始皇秦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其后非子受封于犬丘,建立秦国。几代人的惨淡经营,后因勤王有功,始为诸侯,称秦襄公。秦国之贫瘠,中原诸侯皆卑之。至秦穆公图强,国势稍盛,称霸西戎。而后,秦国又长期陷入低迷,屡为晋国所败。
后三家分晋,三晋联合攻打秦国,秦国更衰。
战国时期,魏用吴起为将,屡败秦军,攻入关中腹地。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卫鞅入秦,见用于孝公,孝公委之以国政实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赵政[5]即位,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战国七雄简介:
定义
战国七雄形势图(前361)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别称
七个诸侯国之中,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其东边。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都城
战国七雄都城国土位置一览表 战国七雄
国名 都城 都城现今所在地 国土在今省份
齐国 临淄 山东淄博东北 山东、河北的一部分。
楚国 鄢郢 湖北荆州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
燕国 蓟 北京 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
韩国 新郑 今河南新郑 河南、山西一部分。
魏国 大梁 今河南开封 陕西、河南一带,极盛时地跨陕、豫、冀、晋、鲁、宛六省
赵国 邯郸 河北邯郸 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秦国 咸阳 陕西咸阳 陕西、甘肃、后发展至四川、重庆一带。
任氏家谱字辈表
本文2023-11-15 03:01: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