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董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1收藏

河南董氏家谱,第1张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有三大支:

一支出自已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县)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一支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即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其职责是“董督晋史”,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及其他,匈奴及南蛮均有董姓。另外,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

二、繁衍播迁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旺。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

三、历史名人

董 狐:春秋时晋国史官,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 贤: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 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卓: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字仲颖。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枝江),蜀汉时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

董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三国时神医,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

四、董姓家谱

10290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董嘏忱 董庭敬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天津华西书庄排印本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注:创修於清康熙五十二年,此为四修。

10291河北青龙董氏家谱四卷

(清)董塽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董镇钞本

河北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

10292江苏钢山董氏分谱二卷

(民国)董士恩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刻本 二册

北图

10293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4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杏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5江苏武进毗陵董氏家乘二卷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296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春亭 董元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苍梧草堂刻本 十四册

历史所

10297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耀庭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苍梧堂刻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0298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二卷

(清)董庭序修

清光绪间苍梧草堂刻本 二十二册

中央民院

10299江苏宜兴胥井武进前街董氏合修家乘二十

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秉清 董康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300浙江馀杭董氏家谱不分卷

清咸丰十一年(1861)写本 一册

美国

10301浙江馀杭尚义董氏家乘四卷

(民国)董凯等修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禹航尚义董氏宗谱》。

10302浙江馀杭董氏宗谱

民国木活字本 八册

杭州大学

10303浙江富阳富春董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春江乡友谊村

10304浙江馀姚云楼董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董正锐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正谊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10305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董秉纯纂修

清钞本 七册

北图(存卷5-17、20、卷末,又一部存卷3、

8、10、12-17)

10306浙江鄞县鄞城儒林董氏元二房支谱□□卷

清崇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

10307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

末二卷

(民国)柴永祺纂修

民国七年(1918)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10308浙江鄞县董氏宗谱二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10309浙江鄞县鄞西湖泊董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董承脯 董敦修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天一阔(存卷首、卷1、2、5-8)

10310浙江鄞县鄞高塘董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张琴总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德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图 天一阁

注:谱始修於明天顺间,此为十修。

10311浙江鄞县四明五都董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董纯芳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友堂钞本 二册

天一阁

10312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董懋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10313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汉卿 董兰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刊本

南开大学 天一阁(存三卷)

10314浙江奉化雪溪董氏宗谱十六卷

(清)舒帷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10315浙江奉化董氏宗谱四卷

(民国)樊东华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徐伴始修於清乾隆三十五年。

10316浙江奉化中心奥董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乃武 董梦昌同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

山东省

☆ 济南市商河:恒-树-茂-才-嘉-禄-仁-权。

☆ 青岛

☆ 滨州市:镇-玉-德-道-传-家-园。

☆ 滨州市沾化县胡家营村(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居):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乘-学-风-雅-列-明-章。

☆ 新太县:玉-传-广-修-方。

☆ 阳信县宋集村:连-云-之-副-绍-德-传-贤-月-世-大-昌。

☆ 东阿县:士-培-怀-见-丙。

☆ 胶州市(自山西长子县迁居德州后又迁居胶州):守-培-启-龙-殿-廷-良-长-玉-芳-金-承-源-宗-永-立-学-法-昆-钢。

☆ 龙口:成-国-吉-世-兆-立-基-天-开-日-守-其-良-本-永-作-光-宗-荣-延-芝。

☆ 聊城:长-纪-培-士-义-来-存-中-绪-成-次-竹-本-元-巨-约-重-亚-华。

☆ 荣城靖海(始迁祖宋彬由江苏邳州城安社招贤乡迁居,自第19世起):素-葆(宝)-政-业-行-义-端-方-忠-信-才-德-永-斯-寿-祺。

☆ 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埠村:始迁祖宋福正-2世宋通、宋冲、宋兴、宋阜、宋民、宋彪、宋周、宋训。2世宋民之后自第13世派列班字为:树-立-功-训-成-作-忠-志-为-良-善-继-先-宗-德-滋-全-依-顺-天-理-恩-泽-鸿-丕-本-大(太)-平(公)。

☆ 淄博市:修-德-世-业-广-忠-孝-水-常-青。

☆ 淄博市:来-祥(襄)-振。

☆ 德州市陵县:清-玉-保-金。

☆ 招远(先祖自四川迁居):天-维-吉。

☆ 夏津县(始迁祖宋天富)自第12世起:长-兆-瑞-荣-华-寿-安。

☆ 夏津县(明·洪武12年奉诏迁居,始迁祖宋进朝、2世宋鉴、3世宋能、4世宋时)班字为:英-庭-道-可-传-鸿-鸣-毓-允-元-怀-思-学-日-书-仁-成-景-春-天。

☆ 鱼台县唐马乡宋砦村(自第66世至117世):达-义-成-源-正-谨-熙-本-顺-钊-利-来-举-朝-文-杨-世-帮-有-德-培-善-行-淑(书)-宏(洪)-业-克-昌-衍-宗-继-世-念-典-永-长-崇-礼-尚-文-谦-和-致-祥-训-勤-迪-俭-兰-桂-其-芳。

☆ 鱼台县宋洼(自第83世至111世):真-桂-继-尚-泰-华(汝)-作-怀、金(德)-广-效-方-有-济-家-正-福-运-长-成-之-国-民-显-鸿-树-益-增-光。

☆ 琅琊(自第85世至101世):殿(履、开、式、万、元、志、广)-文(士、世、兰、贵、步、显、治)-忠(基、吉、庸、生、继、良、思)-厚(成、昌、慎、宝、振、沛、济)-传(邦、国、东、金、晋、□、□)-家(泽、绍、三、至、甲、声、择)-远(凌、育、由、遵、从、□、先)-端(敬、向、用、裕、逢、民、运)-新(心、延、言、钟、乃、□、□)-登(瑞、锐、睿、嗣、典、□、观)、培(丕、真、臻、仰、馨、□、□)-奎(魁、子、理、信、徵、本、贞)-吾(五、武、谦、发、法、取、笃)-恭(公、宪、功、执、师、□、和)-襄(星、存、勤、熏、齐、□、令)-亮(谅、俊、绪、寿、量、□、□)-秀(一、山、恒、教、望、□、锦)。

☆ 平邑(保善堂,自第88世至127世):殿-汉-树(志)-炳(在)-增(金)-锡(遵)-汝(现)-本(有)-焕(道)-城(化)-君(成)-绪(祥)-业(长)-维(安)-基(建)-镇(嘉)-治(秀)-容(昭)-海(开)-传(庆)-长(瑞)-有(昌)-照-光-现-保-庆-永-化-安-凤-贵-金-昌-彦-东-云-茂-在-祥。

☆ 平邑任庄(自第86世至92世):清-献-兆-玉-士-效-宗。

☆ 高密:大-景-殿-法-敏-慎。

☆ 古丰(自第83世至92世):昌-百-世-云-仍-能-继-志-千-年。

☆ 邳县宋庄(自第87世至91世):景-怀-云-雨-正。

☆ 铜山大王庄(自第86世至91世):自-泰-慎-玉-传-正。

☆ 滕州市东沙河宋庄:克-兆-荣-光-志-永-远。

☆ 滕州市姜屯宋王楼(自第83世至98世):树-继-允-天-高-家-玉-世-传-承-乐-善-成-忠-祥-润(同下支,但有多“成”的不一致)。

☆ 滕州市甘桥(自第83世至97世):树-继-允-天-高-家-玉-世-传-承-乐-善-忠-祥-润。

☆ 滕州市汉宫宋庄(自第84世至92世):佩-灵-开-克-思-金-秉-正-方。

☆ 滕州市前安上(自第83世至92世):家-本-天-兴-朝-清-开-定-允-克。

☆ 潍坊市安丘县金冢子镇:宝-学-元-永(宝字辈中有迁居东北地区的)。

☆ 潍坊市:子(学)-元-永-焕-宗。

☆ 潍坊市(诸城莲池,自第93世至102世):镇(金)-治(桂)-相(洪)-焕(焕)-城(增)-锦(锡)-江(相)-柱(治)-煜(炳)-基(坤)。

☆ 微山鹅庄(自第83世至92世):子-兰-延-克-兆-荣-光-致-永-远。

☆ 微山宋闸(自第83世至92世):玉-方-广-丕-业-福-延-仕-传-承。

☆ 微山二龙岗(自第83世至92世):文-承-景-曰-邦-斯-申-秉-正-方。

☆ 济宁市漕井桥:自16代(枞·15代心汾子)由汶上县南旺迁徙:17永-18良-19尚-20效-21兴(在)-22继(印)-23连-24恩-25培-26久。

☆ 济宁市中区(祖籍聊城宋家庄):玉-学-庆。

☆ 巨野(自第88世至107世):学-先-恩-承-运-心-为-尊-周-武-渊-如-东-海-长-作-述-念-宗-祥。

☆ 邹城石墙宋庄(自第83世至102世):丕-宝-在-启-传-广-庆-维-继-承-崇-德-盛-金-玉-作-福-兆-敏-祥。

☆ 邹城:北-井-西-长-光-玉-海。

☆ 泰安市:继-广-绍-其-鸿-绪-衍-斯-淑-式。

☆ 泰安市金冢子镇下里戈:宝-学-元-永。

☆ 泰安市渐汶河(自第80世至95世):玉-兴-景-立-元-振-宪-锡-明-亮-笃-呈-宣-词-慧-和。

☆ 曲阜县西庄村:祥-怀-如-尚。

☆ 蓬莱:英-国-朝-廷-举-启-文-永-德-常-诚-振-殿-恩-贵-富-春-荣-嘉-万-庆-洪-魁-旭-福-永-怀-仁(音译整理)。

☆ 临沂:文-百-全-贵-玉。

☆ 临沂市蒙阴县东蒙古宋镇:殿(钿)-汉-树-炳-增-锡-汝-本-焕-城(成)-钧-淑-业-为-本-讯-镇-治-荣-耀-堪。(与下支近似)。

☆ 沂水王庄(高祖宋士林):钿-汉-树-炳-增-锡-誉-本(材)-煌-城(与上支近似)。

☆ 临沂市兰山:洪-守-望-相-祝。

☆ 沂水龙家圈信家庄:始迁祖宋大公-2世:德-3世:□□-4世:照-5世:永-6世:光(廷)-7世:连-8世:文-9世:庆-10世:祥-11世:纪。

☆ 荷泽

☆ 昌乐县阿陀镇宋家河村:培-伟-其-曰-之。

☆ 邹城:北-井-西-长-光-玉-海。

☆ 郓城:益-来-纯-宗-绪-同-思-笃-本-源-居-鲁-承-雅-化-万-代-教-序(与阳谷石门近似)。

☆ 苍山:作-同-殿-付(传)-广-学-洪-新。

☆ 莱州市:泰-德-征-战(与下支近似)。

☆ 莱州市:太-德-振-占(与上支近似)。

☆ 胶东宋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始迁祖宋信元至正官丞相,后官游山东,寄居文登宋集村。其后裔分布胶东148个村,莱阳46个、即墨32个、牟平22个、文登19个、栖下9个、招远9个、海阳5个、蓬莱3个、龙口2个、平度1个、福山1个):祥-发-同-总-协-文-秀-吉-续-昌-欣-勤-云-俊-杰-会-翠-焕-仁-章(与下支有关联)。

☆ 烟台市莱山区:上(祥)-法-同-宗-协-文-修(秀)-继(吉)-续-昌-欣-勤(钦)-人(云)-俊-杰-会-翠(萃)-焕-仁-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莱阳市:上-法-同-宗-协-文-修-继-续-昌-欣-勤-人-俊-杰-会-翠(萃)-焕-仁-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威海市: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咸-钦-人-俊-杰-会-萃(翠)-焕-云-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威海市(明朝时由今江西吉安迁居):祥-法-同-宗-协-文-修-吉-续-昌-欣-勤-云-俊-杰-会-翠(萃)-焕-仁-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乳山市辛家幢: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咸-钦-人-俊-杰-会-萃(翠)-焕-仁-章(与上支有关联)。

☆ 日照市莒县:庆-瑞-殿-广-全-兴-开-祥-伍-百-玉-年。

☆ 日照市莒县:其-良-宜-维-时-启-宝-安-全。

☆ 莒县夏庄镇:喜-在-会-彦-振-文。

☆ 日照市黄墩镇上大峪村:加-瑞-兴-开-祥。

☆ 阳谷:世-义-来。

☆ 阳谷石门宋(祖上明初由山西迁来,自第20代起):益-来-纯-宗-绪-同-思-笃-本-元-居-鲁-成-雅-化-万-代-教-泽-存(与郓城近似)。

☆ 成武郜顶:有-又-西-茂-聚-述-宪-成-章-光-明-同-远。

☆ 沛县大闸(自第83世至92世):以-大-永-怀-志-相-绪-德-兴-昌。

☆ 枣庄市:文-治-安-继。

☆ 枣庄市:付-照(兆)-均-鉴。

☆ 薛城:京-曰-邦-斯-申。

☆ 薛城峭庄东支(自第85世至92世):继-永-长-高-登-存-怀-贵。

☆ 薛城峭庄西支(自第83世至92世):安-凤-德-可-钦-芳-名-宜-著-道―乐―善。

☆ 沾化县胡家营村(由山西洪洞移居):始迁祖宋学敬,谱序班字:士-立-连(福)-方-盛-玉-忠-建(良)。新派班字: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时-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乘-学-风-雅-列-明-章(从忠字开始依次循环)。

☆ 汶上县南旺:始迁祖自5世鉴(4世礼长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6延、顺-7然-8(偏旁王及弋的单字)-9(单字)-10士桢(三)-11崇-12□文-13丕、名(7人)-14璋(偏旁王的单字)-15心(45人)-16森等(偏旁木单字)75人-17永、广(112人)-18垠等(偏旁土单字)及秉、阳、东(142人)-19文(157人)-20隆、继、大、茂、启、象、锡(221人)-21传、昭、□恩、□贤(360人)-22阴、华(599人)-23连(504人)-24繁、恩□(282人)-25太、培(45人)-26久(32人)-27毓(13人)。

☆ 汶上县苑村:自18世东吉(17世法唐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9文-20启-21召-22阴-23连。

☆ 汶上县宋村:自8世让(7世斐然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9心(部首单字)共4人-10一(24人)-11邦(31人)-12君(20人)-13(单字)26人-14成(50人)-15(单字75人)-16克(91人)-17德(119人)-18朝(116人)-19鸣(144人)-20光(177人)-21遵(232人)-22贤(269人)-23训(185人)-24恩(103人)-25培、26久。

☆ 汶上县新庄:自8世谦(7世斐然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9心(部首单字)-10(单字)-11子-12君(1人)-13(单字)-14成-15(单字)-16廷(16人)-17德-18朝(35人)-19其-20光(67人)-21遵(97人)-22贤(143人)-23训、连(223人)-24恩(250人)-25培(225人)-26久。

☆ 汶上县王鲁庄:自18世玉元(17世德伦之子,由宋村迁徙)-19继-20光-21昭-22阴-23连。

☆ 汶上县毛坦村:自21世遵阳、遵胜(20世光梓之子,由宋村迁徙)-22贤-23训-24恩。

☆ 汶上县苗庄:自8世选(7世陶然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9振-10(单字)-11维-12国-13(偏旁王单字)-14(单字)-15廷-16存-17勃-18殿-19泰-20承-21执-22阴-23连-24恩-25培。

☆ 汶上县大屯:自21世遵尧、遵孟(由宋村迁徙)-22贤-23训-24恩-25培。

☆ 汶上县东皋:自11世朝宦(10代三耀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2英-13兴-14齐-15友-16(单字)-17(单字)-18勃-19基-20光-21昭-22阴(宪)-23连-24恩-25培。

☆ 汶上县彩山:自11世起山、起玉(10世三吉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2试-13福-14□汤-15效-16莱-17可-18纪(希)-19曰(明、清)-20魁(光)-21元(遵)-22阴(□田)-23连-24恩-25培-26久。

☆ 汶上县西石楼:自12世大全(11世崇聚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志-14吉-15(单字)-16(单字)-17德-18(前多单字,后为:玉)-19伯-20登-21修-22阴-23连-24恩-25培-26久。

☆ 汶上县鲁庙:15芳(迁徙处不详)-16(单字)-17兆-18方(6人)-19文-20德(18人)-21昭-22阴(6人)-23连(此支第17世、第20世有迁徙东北地区的)。

☆ 梁山县穆家桥:自9世作文(8世王旁羽之子,由山东省汶上县南旺迁徙)-10修-11成-12海-13山-14大-15克-16元-17德-18志-19学-20希-21可-22玉-23传-24庆-25昌。

☆ 梁山县沈家楼:自10世敬修(9世作文之子,由穆家桥迁徙)-11德-12永-13如-14海-15广-16大-17(偏旁言的单字)-18金-19维-20宝-21殿-22太-23□、和-24玉-25培。

☆ 梁山县开河:自13世晋(12代儒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小许迁徙)-14士玉-15继-16良公-17文彬-18来贞-19其-20心(部首心的单字)-21遵-22淑、古-23仰-24明。

☆ 梁山县宋家胡衕:自9世寿(8世璋至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0邦-11思-12先-13(单字)-14成-15(单字)-16可-17法-□里-18炳、伯、□邦(109人)-19仲、天、允(133人)-20际、永、兆(201人)-21西、明、继(241人)-22金-连、含(332人)-23声、庆、兰、连(404人)-24贵、广、恩(370人)-25咸、培(156人)-26久。

☆ 梁山县陶庄:自13世楼(12世先成之子,由宋家胡衕迁徙)-14成-15(单字)-16子-17(单字)-18□邦-19(单字)-20兆-21明-22含-23连-24恩-25培。

☆ 梁山县下坡前杨楼:自18世和邦(17世全邦之子,由陶庄迁徙)-19(单字)-20兆-21明-22含-23连。

☆ 梁山县小路口宋(先祖自河南迁来):益-美-纯-宗-绪-同-思-督(笃)-本-元-居-鲁-成-涯-华-万-世-教-者-循。

☆ 肥城县西尚庄沟北村:自19世鸣刚(18世希业之子、希成嗣子,由汶上县彩山迁徙)-20光-21遵-22阴-23连。

☆ 肥城县水坡涯:自12世敬贤(11世崇英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单字)-14(偏旁木、单字)-15(单字)-16廷-17德-18朝-19万、瑞-20□修-21麟-22阴-23连-24恩-25培-26久-27毓。

☆ 肥城县齐岗前孙庄:自12世树勲(11世崇杰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成-14(单字)-15兆-16夫-17(偏旁金、单字)-18玉-19有-20在-21桂、兰-22阴-23连-24恩。

☆ 肥城县北宋庄:自12世缓身(11世崇正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愈-14抒-15世至20世为单字-21则-22阴-23连-24恩-25培-26久。

☆ 肥城县李家村:自12世兴邦(11世思训之子,由汶上县宋家胡衕迁徙)-13毓-14传-15秀-16美-17泳-18光-19文-20庆-21云-22绍-23乐-24恩。

☆ 峄阳宋家铺(自第85世至119世):中-克-保-景-继-焕-厚-延-余-庆-修-德-永-传-家-为-善-昌-奕-世-敬-爱-崇-教-化-培-训-敦-品-学-育-才-启-开-发。

☆ 峄县(官地):始迁祖宋瑭(瑭为宋海受曾孙。子3,长子宋诰、次子宋诏、三子宋讃)-2世宋诰(子2,长子守中、次子守正无考)、宋诏(子4,长子陈善无考、次子从善、三子为善、四子迁善无考)、宋赞(子2,长子守续无考、次子守约无考)-3世善(守)-4世民-5世本-6世德-7世(偏旁钅、王单字)-8世继(士、美)-9世永(偏旁木、氵、山单字)-10世志 (天、殿、克、廷、然、文、乾、学、玉)-11世增(步、光、兆、履、利);自第85世,支派第12世起统一班字为:铭-汝-树-照-均-鉴-承-秉-光;1951年自第94世,支派第21世起统一班字为:圭(鸿)-锡(道)-洵(立)-材(乾)-耀(坤)-封(文)-钊(采)-衍(昭)-桂(百)-煌(世)-坚(泽)-金(群)-求(尚)-果(淳)-灿(厚)-执(昌)-锦(盛)-法(国)-桐(烜)-燕(贤)-在(崇)-镇(敬)-河(圣)-东(哲)-焕(师)-基(福)-钟(绎)-汉(宗)-业(久)-然(远)。括号内为1998年新编班字。

☆ 章丘市茄庄:文-继-志-增-祥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有三大支:

一支出自已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县)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一支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即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其职责是“董督晋史”,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及其他,匈奴及南蛮均有董姓。另外,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

二、繁衍播迁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旺。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

三、历史名人

董 狐:春秋时晋国史官,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 贤: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 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卓: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字仲颖。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枝江),蜀汉时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

董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三国时神医,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

四、董姓家谱

10290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董嘏忱 董庭敬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天津华西书庄排印本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注:创修於清康熙五十二年,此为四修。

10291河北青龙董氏家谱四卷

(清)董塽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董镇钞本

河北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

10292江苏钢山董氏分谱二卷

(民国)董士恩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刻本 二册

北图

10293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4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杏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5江苏武进毗陵董氏家乘二卷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296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春亭 董元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苍梧草堂刻本 十四册

历史所

10297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耀庭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苍梧堂刻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0298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二卷

(清)董庭序修

清光绪间苍梧草堂刻本 二十二册

中央民院

10299江苏宜兴胥井武进前街董氏合修家乘二十

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秉清 董康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300浙江馀杭董氏家谱不分卷

清咸丰十一年(1861)写本 一册

美国

10301浙江馀杭尚义董氏家乘四卷

(民国)董凯等修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禹航尚义董氏宗谱》。

10302浙江馀杭董氏宗谱

民国木活字本 八册

杭州大学

10303浙江富阳富春董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春江乡友谊村

10304浙江馀姚云楼董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董正锐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正谊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10305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董秉纯纂修

清钞本 七册

北图(存卷5-17、20、卷末,又一部存卷3、

8、10、12-17)

10306浙江鄞县鄞城儒林董氏元二房支谱□□卷

清崇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

10307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

末二卷

(民国)柴永祺纂修

民国七年(1918)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10308浙江鄞县董氏宗谱二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10309浙江鄞县鄞西湖泊董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董承脯 董敦修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天一阔(存卷首、卷1、2、5-8)

10310浙江鄞县鄞高塘董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张琴总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德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图 天一阁

注:谱始修於明天顺间,此为十修。

10311浙江鄞县四明五都董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董纯芳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友堂钞本 二册

天一阁

10312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董懋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10313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汉卿 董兰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刊本

南开大学 天一阁(存三卷)

10314浙江奉化雪溪董氏宗谱十六卷

(清)舒帷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10315浙江奉化董氏宗谱四卷

(民国)樊东华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徐伴始修於清乾隆三十五年。

10316浙江奉化中心奥董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乃武 董梦昌同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394htm

四明山森林公园最佳时间:夏季

四明山又名句(音gou)余山,分布在宁波市西部的余姚、鄞县西南和奉化西北部,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四明山风景区总面积130平方公里,景区内山水秀美,景色瑰丽,风景名胜众多,人文景观厚积,如梁弄"浙东区党委旧址"、四明湖、白水冲瀑布、丹山赤水、四明山心摩岩石刻等。但最引人入胜的当数四明山森林公园。

四明山森林公园位于浙东四明腹地的余姚四明山镇,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占地面积69万亩,林区内古木参天,千峰竞翠,湖泊连绵,奇岩众多,生态旅游独呈风采。主要景点有:以中国水帘洞之最著称的鹁鸪岩,有山中明珠--仰天湖、东谷湖和下坑湖,有三面环壁、泉水叮咚的白龙潭,有横贯深崖中间的石梁--仙人桥,还有第二庐山之称的商量岗等。

商量岗主峰奶部山海拔915米,是全市海拔最高点,登临顶峰,纵目四望,林海茫茫,松涛万顷。在炎热的夏季,这里是人们避暑的好去处,可与江西庐山相媲美。1935年,蒋介石返乡曾与夫人宋美龄在这里避暑,并建造了消夏别墅--"中洋房",别墅旁边还有一个人工湖"冬瓜湖",幽雅恬静、水平如镜;1937年夏季,蒋经国夫妇和被幽禁中的张学良亦先后来此游览。如今,中洋房依然兀立,残阶颓垣记载着逝去的沧桑岁月。游人们在游览之余,可到林场开设的"四明山庄"小憩几日,当属避暑休闲良策。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有三大支:

一支出自已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县)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一支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即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其职责是“董督晋史”,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及其他,匈奴及南蛮均有董姓。另外,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

二、繁衍播迁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旺。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

三、历史名人

董 狐:春秋时晋国史官,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 贤: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 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卓: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字仲颖。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枝江),蜀汉时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

董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三国时神医,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

四、董姓家谱

10290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董嘏忱 董庭敬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天津华西书庄排印本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注:创修於清康熙五十二年,此为四修。

10291河北青龙董氏家谱四卷

(清)董塽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董镇钞本

河北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

10292江苏钢山董氏分谱二卷

(民国)董士恩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刻本 二册

北图

10293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4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杏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5江苏武进毗陵董氏家乘二卷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296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春亭 董元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苍梧草堂刻本 十四册

历史所

10297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耀庭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苍梧堂刻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0298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二卷

(清)董庭序修

清光绪间苍梧草堂刻本 二十二册

中央民院

10299江苏宜兴胥井武进前街董氏合修家乘二十

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秉清 董康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300浙江馀杭董氏家谱不分卷

清咸丰十一年(1861)写本 一册

美国

10301浙江馀杭尚义董氏家乘四卷

(民国)董凯等修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禹航尚义董氏宗谱》。

10302浙江馀杭董氏宗谱

民国木活字本 八册

杭州大学

10303浙江富阳富春董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春江乡友谊村

10304浙江馀姚云楼董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董正锐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正谊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10305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董秉纯纂修

清钞本 七册

北图(存卷5-17、20、卷末,又一部存卷3、

8、10、12-17)

10306浙江鄞县鄞城儒林董氏元二房支谱□□卷

清崇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

10307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

末二卷

(民国)柴永祺纂修

民国七年(1918)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10308浙江鄞县董氏宗谱二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10309浙江鄞县鄞西湖泊董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董承脯 董敦修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天一阔(存卷首、卷1、2、5-8)

10310浙江鄞县鄞高塘董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张琴总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德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图 天一阁

注:谱始修於明天顺间,此为十修。

10311浙江鄞县四明五都董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董纯芳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友堂钞本 二册

天一阁

10312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董懋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10313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汉卿 董兰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刊本

南开大学 天一阁(存三卷)

10314浙江奉化雪溪董氏宗谱十六卷

(清)舒帷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10315浙江奉化董氏宗谱四卷

(民国)樊东华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徐伴始修於清乾隆三十五年。

10316浙江奉化中心奥董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乃武 董梦昌同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有三大支:

一支出自已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县)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一支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

河南董氏家谱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