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谱之上古大神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5浏览:3收藏

神仙谱之上古大神,第1张

上古大神

盘古:

开天辟地之神。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盘古神话的产生很古老,上古时期人们口口相传,文字记录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

三皇:

有不同的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伏羲、女娲、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另外还有:

燧人、伏羲、神农

--出自《尚书大传》、《白虎通义》

天皇、地皇、人皇

---出自《史记·补三皇本记》,《太平御览》伏羲、神农、黄帝--出自《帝王世纪》

伏羲:

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

女娲:

造人、补天之神。

轩辕黄帝: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神农炎帝:

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是中国医药界的始祖。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蚩尤: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统帅上古九黎部落。相对于汉族一般自认炎黄子孙,苗族则尊蚩尤为祖。秦始皇曾亲祭蚩尤,为八神之一的战神,后世帝王武将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

帝俊:

天界第一代天帝,上古传说中的天帝其原型就是帝喾(kù),姬姓名俊(一作喾),五帝之一。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东皇太一:

出自屈原《九歌》的之中。东皇太一是《九歌》中所描写的天神是战国时期楚国人祭祀的最高神,主宰天空星辰。

文真:

上古大神,也叫东皇太一。东皇太一传说为万法之祖,是法术术数的创造者,数次入世教化世人,在轩辕氏时代化身为广成子,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

祝融:

火神,古时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祝融氏酋长燧人氏,最早发明了钻木取火、最早创建了集市,祝融氏燧人为三皇之一,号为三皇中的西皇。在《风俗通义》中,同伏羲和神农并称为“三皇”。

共工:

水神。《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先秦古书《列子·汤问》和《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灵: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出自《礼记·礼运第九》。

刑天: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五帝: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⑥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

九天玄女:

俗称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原是上古神话中的传授兵法的女神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

精卫:

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故事见于《山海经·北山经》。

夸父: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后羿:

五帝时期人物,帝尧的射师,嫦娥的丈夫。羿曾经帮助帝尧射下九日,匡扶黎民。人们尊称他为“羿、大羿”。

嫦娥:

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大羿)之妻美貌非凡。

华夏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一,禅让制背后:东夷和炎黄部落争夺盟主之位

大约在5000年前,黄帝崛起,征服了炎帝、蚩尤两大集团。黄帝属于游牧民族,最先学会冶炼青铜兵器,因而战斗力强悍。炎帝和蚩尤是黄河上游和下游的农耕民族,炎帝属于古羌集团、蚩尤属于东夷集团。不过,由于黄帝部族的人口少,因而在征服后,其部族很快就同化在了农耕部族之中,因此在黄帝统一中原后,东夷创造的龙山文化迅速在黄河流域传开了。这正是落后民族征服了先进民族,而落后民族又被先进民族的文化同化。

中原统一后,就开始形成了炎黄—东夷军事部落联盟。在这种军事联盟中,实力强盛的部族会担任盟主。在最初是黄帝部落担任盟主,如五帝中的黄帝、颛顼都是黄帝支系的。此后,东夷系部落开始强大起来,出现了黄帝系和东夷系轮流担任盟主的情况。例如,帝喾来自于东夷、尧来自于黄帝系、舜则出自东夷。

后来的儒家将这种权力的转移称为“禅让制”,将之美化为“大同社会”。实际上,这种权力的转移是充满腥风血雨的斗争的。我们看后来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争夺部落联盟首领,就基本能够了解其中的险恶。在尧之前,发生过刑天和黄帝争帝、颛顼和共工争帝的战争。

大禹

禹所在的部落治水有经验,得到了大多数部族的支持,于是在阳城自立为盟主,《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最终,禹成为了部落联盟的盟主,于是分封尧的儿子丹朱于唐(山西一带),分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河南商丘),从分封的地理位置也能够看出尧和舜的大概位置。

而禹去世后,这种争夺盟主的战争又继续发生了。当时禹的儿子启想继续担任部族联盟盟主,东夷部族的益似乎更有威望,于是许多部族都支持益,包括有扈氏等。随后,启带来夏部族击败了益,并和反对的部落发生了甘之战,最终才成为了部落的盟主。我们普遍认为启的继位开启了世袭制度,标志着禅让制的终结。

夏朝核心地区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如此简单。史料记载黄帝三百年,说明黄帝部落曾经担任盟主长达300年,后来的每一个部落就几乎担任盟主超过100年,可见在实力没有发生改变之前,部落是可以长期担任盟主的,而盟主自然则是由部落盟主的儿子继续担任,只是在名义上尧经过部落联盟会议的认可。这次启击败益和有扈氏,算是保住了夏部落的盟主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世袭制。

二,东夷部族“因夏民而代夏政”

启依靠武力取得了胜利,但是却造成东夷部落逐渐从夏的统治范围中分裂出去,炎黄—东夷军事联盟集团开始走向分裂。到了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后,东夷终于开始了反击。

东夷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他们居住在华北平原到山东半岛一带,以鸟为图腾,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传说中的始祖是太昊、少昊、帝俊、蚩尤等。东夷之所以叫做“夷”,是因为他们擅长射箭。《说文解字》说:“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东夷人生活在大陆东方,是太阳初升的地方,因而被视为阳谷之地,留下了诸多的传说。《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他们认为,天下有十个太阳,每次只派遣一个太阳出去,太阳中有金乌鸟来驾驭。而这些太阳则栖息在扶桑树之上。传说尧之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

羿应该是东夷有穷氏的首领,这是一个善于射箭的部落。《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所谓的射日的传说,则是该部落的一种宗教仪式。1978年,在湖北的随州发现了曾侯乙墓,墓中发现了一件彩绘后羿射日图衣箱。其上绘制着一幅“后羿射日”的图画。图上中两棵树。其中高的一棵树,伸出十一枝,每个枝头有一日,树上有两乌;低的一棵树伸出九枝,每个枝头也有一日,树上有两兽,一兽为人面。结合《山海经》的描写,该树应该就是扶桑树。两树中间有一个夹谷,可能就是传说的“甘渊”“汤谷”。一个人站在谷中,手持弓箭射鸟。

许多人认为华夏的“华”字来源于花,我则认为这个“华”实际上则是这种扶桑树、若木,是东夷族的图腾象征。而夏,则是有夏氏带领的炎黄部族的代称,如此,华夏就是炎黄—东夷部族联盟的合称。

也就在太康之时,东夷部族中有穷氏再次强盛起来,其首领后羿射杀了太康,再次夺取了部落联盟的盟主。后羿“因夏民而代夏政”,但是自己也不修政务,没有得到各部落的支持。后来,后羿的下属寒浞所杀。而寒浞为了防止夏后氏卷土重来,就对太康后裔赶尽杀绝。

三,夏朝和东夷关系的改变

寒浞对太康后裔的追杀最终没有成功的,太康的孙子少康在夏后氏其他封国的保护下,得以成长起来。后来少康带领夏后氏击败了寒浞,恢复了夏的统治。如此,才真正让夏朝的世袭制得以确立起来,史称“少康中兴”。为了巩固夏后氏的统治,少康又进行一波分封,其中庶子无余于会稽。春秋时期,江南的越国自称是无余,这应该是攀附行为。夏朝时候的会稽山,当不是现在的会稽山。

此后,夏朝不断和东夷部落发生战争。杼在位期间,夏朝对东夷的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竹书纪年》记载:“柏杼子征于东海及王寿,得一狐九尾”,可见夏朝的势力范围已经推进到了大海一带。槐在位时,东夷部族基本臣服于夏朝,于是“九夷来御”。

夏朝的势力范围

这是夏朝和东夷战争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夏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东夷部族成为了夏朝的一部分。经过了长期的战争,东夷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夏朝建立之前,东夷和炎黄部族属于部落联盟的关系,经过长期的战争,这种关系转化为了臣服关系。当然,夏朝的建立,必然需要其他部族的臣服,如此才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特征。

不过,夏朝的灭亡也和东夷部族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夏朝长期对东夷开展,导致了东夷部族的不满,于是东夷各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复仇。

到了夏朝后期,东夷部族和东北而来的商部落联合,开始对夏朝发动反击战争。《竹书纪年》记载:“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可见当时的东夷部族又强盛起来。最终,夏朝被商所灭,其前后一共统治了471年。

后来的商朝,就基本定都于东夷的核心地区,商朝是以东夷为后盾,不断对西羌部族发动报复式的进攻。当时,西羌系中的周人(黄帝、炎帝通婚产生的部落)放弃了原来的居住之地,向西流窜于戎狄之间,以躲避商朝的锋芒。在商朝的俘虏之中,以羌人最多,羌几乎成为了奴隶的代名词。由于夏朝末代国王桀逃亡到南方的巢,于是商朝后来也对南方各部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将势力范围推进到了江淮地区。

羌字向姜的演变

再后来的周人崛起,再次带领炎黄后裔杀回中原,击溃商朝,最终统治中原,这又是夏人的卷土重来。因此,周武王在回到洛阳一带后,想起夏朝定都于此,于是也想在此建都,“宅兹中国”,最终在周公执政时期,实现了这个目标。而西周分封出去的诸侯国,都自称“夏”,合起来就叫做“诸夏”。在西周的统治下,东夷和炎黄加速融合,最终融合形成了华夏族。还有许多东夷部族远在山东半岛,他们直到春秋末期才融入华夏之中。

在位于女子国的北边、靠近一个叫做穷山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做轩辕国,国家里的人即使不长寿的也能活到八百岁,彭祖在他们那里也不能算做长寿。轩辕国的人有人的面孔,却长着蛇的身子,尾巴就盘绕在头顶上。传说黄帝就出生在这个国家。

今天校易搜带给你黄帝的传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校易搜一起看一看。

根据人类神话的发展过程,最早的神应该是原始社会的自然神,主要包括地神、太阳神和月神。山海经记载了太阳神和地君,月神常,但没有相关的地神故事。如今,神话道教中的低微地主似乎很难与山海经中的古代神灵联系在一起。那么,谁是中国神话的第一位神?一些学者认为,这位古代的大神在道家神话中仅次于玉帝。

玉帝

说到神,了解神话道教的读者会马上想到慈禧太后的土地,也就是俗称的慈禧太后。她是道教中尊神的四帝之一,是掌管阴阳和自然界万物的大地之母。然而,皇帝的土地只是一个神圣的地方,由朝廷在宋代密封,要求人们崇拜她与玉帝一样的规格。在历史上是一个真实的人,但不是女神。在山海经记载的古代神话,后土是男性,炎帝的后代。

仅后土黄帝

山海经中的海内西经介绍了颜地家族的谱系。据记载,后土是炎帝的直系后裔,水神宫的第四个儿子,巨人的祖父。根据北大荒经,后土是黄帝的仆人,帮助黄帝管理土地和农业。在楚辞中,后土仍然是古代的冥界之神。他住在优度山,那里是人死后灵魂聚集的地方。根据山海经的相关记载,后土真的很像地神。

山海经的余韵

那么,这个古老的大神是谁?实际上,后土是史记中记载的后稷,是周人追认的始祖。商朝时,神帝君被祭祀主神,而周朝时,神后稷被祭祀主神。所谓的国家起源于此。此外,后字是一个敬称,其在甲骨文中的象形意义是土墩,象征着大地之神或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因此,夏朝的君主被称为侯,大禹的家族也被称为。

山海经中的黄帝

那么,上帝是第一位的吗?当然不是。山海经已经告诉我们答案:第一位神是古代的大神——轩辕黄帝。在山海经中,神帝君主宰一切,轩辕黄帝主宰世界。根据中山经,黄帝被四面包围。这并不是说黄帝有四张脸,而是说黄帝统治着中国的土地。句芒、朱荣、蓐收和余强,这四个古代的神,是由黄帝任命的。此外,黄帝的称号意味着是大地之神,因为土地是**的。

神话道教中的魏紫皇帝

后来,道教神话兴起,黄帝被纳入道教神仙系统。在骑黄龙升仙后,黄帝成了中秋节北极的大皇帝。魏紫皇帝是道教中的四帝之首,仅次于玉帝。从秦汉到宋代,神的地位逐步下降,最终演变为一个短暂的地主。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神实际上是由所有朝代的统治者服务的。因为,所有的皇帝都自称是天子,整个世界不可能是国王的土地。君主不再需要神来统治地球,土地所有者的功能也受到限制。

由此可见,神话道教中的魏紫大帝和山海经中记载的地神其实是同一个人,即黄帝,中国人文的始祖。

《山海经》是华夏族的一本史诗。由于中国古人的文字记载于甲骨、青铜、竹简,导致中国早期的并没有希腊、两河、印度那样出现长篇的史诗。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往往是只言片语,而《山海经》就是这些传说的总汇。本文试图解密其中的《西山经》、《海内西经》、《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这些内容几乎占据《山海经》四分之一的内容,主要记载古代雍州、巴蜀一带的地理和传说。

一,《西山经》中的山川形势

《山海经》中的地理范围,总体不出战国时代人么了解的地理范围。东经系列主要写的是山东半岛一带;北经系列主要描写山西、河北、辽宁一带;南经系列主要描写荆楚、吴越一带,少部分涉及巴蜀;西经系列主要描写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巴蜀一带。以上每一部分都有4篇内容,而描写中部伊洛河一带的只有一篇《中山经》。《山海经》所表现的范围和《禹贡》也是一样的,都是战国时代的地理知识。司马迁将两者并列,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山海经》中的线索,主要有山脉和水文,我们首先来看山。综合《西山经》、《海内西经》、《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四篇,可以得出这里的主要山脉有华山、六盘山、白于山、崇吾山四座。其中的华山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秦岭,文中华山的河流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北流注于渭”,二是“南流注于汉水”,而且该山脉上有太华山、小华山、南山(终南山)、嶓冢山等山峰,其中嶓冢山是汉江的发源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这座山脉无疑就是秦岭。

第二座是六盘山,该山脉的河流水系主要流入黄河、渭河和泾河,如“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苕水出焉,东海流注于泾水”可见,改山脉应当位于黄河、渭河、泾河的分水岭。其中还记载“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可见是泾河发源地。该山就是今天的六盘山。六盘山最高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地处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之上,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之誉。

白于山是黄河几字形内部的一座大山。该山的河流基本都是“西流注于洛”、“东流注于河”,还有“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的记载。可见该山和六盘山应该是相连的。根据位置来看,应该是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一带,这里发源了无定河、延河等均向东流入黄河,在定边附近,还有河流流向渭河和泾河。另外这里还有一支洛河“北流注于河”,该河可能是鄂尔多斯的古代的一向北流入黄河的河流。

而西部山脉记载最多的是崇吾山,该山脉中有着许多具有传说色彩的著名山峰,如不周山,昆仑山,天山等。其中昆仑山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上古时代的民族对于青海的地理状况是十分清楚的,他们知道黄河发源于青海,反而到了汉朝却不知道了。这里的昆仑山应该就是现在的巴颜喀拉山。

至于其他的不周山,天山,三危山等,不知道具体是指的哪一座山,不过总体而言都位于青海一带。这些山脉的许多河流都“西流注于流沙”,向西流入沙漠,十分符合青海一带的地理状况。

《西山经》中的河流除了河水、渭河、泾河需要注意之外,就是黑水、弱水、赤水三条重要的河流。其中黑水和赤水是两条平行的河流,都向南流入了南海,根据推断,两河分别是金沙江和澜沧江。古人并不知道长江的上游是金沙江,反而认为长江源头是岷江,因此认为金沙江是单独入海。而弱水,的确就是今天流入巴丹吉林沙漠的弱水河。

二,《山海经》中的上古传说人物

《山海经》中关于黄帝的传说主要位于西经系列。如《西山经》记载了黄帝的活动地区——昆仑丘。《海外西经》提到了黄帝的“轩辕国”,著名的刑天和黄帝争夺大战的故事也记载于此。《大荒西经》记载了轩辕台、弇州国,《列子·黄帝篇》说:“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可见,青海一带是黄帝一族活动地区。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海内西经》

夏朝有些事迹也出现了。《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可见大禹曾经在此攻打过共工。传说这里有最高的山叫做不周山,就是共工撞断的。后启也出现在西经系列中。《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记载了夏后启舞《九招》的故事。《大荒西经》有“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的记载。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海外西经》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大荒西经》

周人的祖先的事迹也出现在了西经系列。《大荒西经》讲道:“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周人是著名的农耕民族,其祖先是后稷和叔均,这里讲到两人进行农耕的事迹。周人是炎黄、夏人的后代,因此也是姬姓。而北狄是尚未进入农耕的姬姓部落,《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在春秋时期,还有许多北狄是姬姓的。

除了炎黄的民族之外,西经系列的著名的民族还有很多,其中西王母值得注意。《西山经》中记载“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王母是上古时期传说居住在昆仑山一带的女神,在《归藏》《竹书纪年》中都有相应的记载。而《穆天子传》则记载周穆王周巡天下,访问西王母的传说。

西经系列记载的古代传说人物还有颛顼、共工、女娲、炎帝等。不过只有只言片语。如对颛顼的记载有“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对炎帝的记载有“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对女娲的记载有“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对重黎的记载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曀,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等。

三,西经系列的解释

根据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西经系列记载的地理范围大概位于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一带,涉及的民族主要是炎黄族。如果我们将这些信息和考古学、分子人类学、语言学相对比,就能够得出上古时代华夏族的迁徙信息。

根据分子人类学和语言学研究,汉族是羌族的一个分支。大约在5万年前,现代人类开始从滇缅一带进入了中国大陆,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晚期智人遗址是丽江人、柳江人,其时间都是在5万年前,都具有了黄种人的骨骼特征。进入中国后,开始分化为两支,一支从沿海走,演变为百越;一支从内陆走,演变为百濮。百濮又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沿着长江流域前进,演变为了苗蛮,一支沿着青藏高原北上,最终到达了甘肃一带,称为“先羌”。藏族就是进入青藏高原内部一支。

羌人到达了甘肃一带,开始出现了分化,一支进入了渭河流域,发展出了农业,成为了农耕民族,也就是华夏族的前身。黄帝一族为姬姓,属于西羌的一支,主要以游牧为主,活动于青海、黄土高原,而北狄是其后代。《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的记载,就说明了和炎黄有密切的关系。在黄土高原发现了石峁遗址,可能是黄帝一族活动中心。

而炎帝为姜姓,是发展出了农耕的这个支系。《国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说文》认为“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古代的“羌”和“姜”实际上是一个字,《说文》注解云:“男羌为羌,女羌为姜”。《水经注》考证,炎帝所居住的姜水就是岐山之下的岐水:“岐水经姜氏城为姜水”。在西周时期,渭河上游一带依然有“姜氏之戎”。《国语》记载“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古代传说神农氏炎帝一族创造了农业,正符合这个地理分布。在今天渭河上游地区发现了大地湾遗址,很有可能是炎族的遗址。

知道了炎黄的来源,就明白为什么夏朝的有关记载也出现在《大荒西经》了。夏人是炎黄族的后代,也就是羌族的后代。新语·术事》云:“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鲧娶于有莘氏,……产高密(禹),家于西羌”。《盐铁论·国病》亦云:“禹出西羌”。我想这些记载够鲜明了,无须再论。

周人是夏人的后裔,自称是夏人,因为擅长农业而被商朝人称呼为“周”,“周”在甲骨文中就是农田的形态。周人也是炎黄通婚的民族,其父系为姬姓,母方为姜姓,《史记·周本记》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周族的祖先是弃,因为擅长农耕,于是担任了夏朝的农官后稷,其子孙一直世袭这个官职。夏朝灭亡后,周人失去了官职,流窜于戎狄之间,实际上周人和戎狄本身就是一族。商朝人不断对西边的方国作战,这些方国被称为“羌”,意思就是牧羊之人。后来周人在渭河上游一带重新开始定居农业,才开始发展壮大。

我们提到《史记·周本纪》关于周人始祖后稷活动年代有问题,不可能从五帝时期一直生活到夏朝,进而指出周人真正有记忆的先祖是不窋,后稷的原始形象来自于农业神。但我们仔细读《周本纪》的话,会发现虽然不窋到周武王的世系完整,但仍然存在疏漏之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看《周本纪》中的先周世系: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公季—文王—武王。 周武王之前的先君一共十五位,与《国语·周语》说的「 ”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是能对应上的。但是,这里的先君都是清一色父死子继,就不得不怀疑其中有猫腻了。我们知道,虽然在西周时期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但历朝历代却基本没有严格的父死子继,更不要说先周时期这样的制度未必能确定下来。因为在同时代的商朝,就有很多兄终弟及的情况存在。而且,如果以商朝六百年来算,先周君王每人在位长达四十年,这种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推断,先周世系一定有遗漏之处。 翻开《山海经》,就发现后稷到不窋之间还有先祖,这就是台玺和叔均。台玺和叔均有何事迹?《大荒西经》说,有一个姬姓的西周国,有个叫叔均的人在种田。帝俊生后稷,后稷播五谷,后稷的弟弟是台玺,台玺生下叔均。不过在《海内经》却说,叔均是后稷的孙子,他发明了牛耕。 最有意思的还是《大荒北经》的记载,里面记载了黄帝与蚩尤在冀州之野作战,黄帝派应龙积蓄大水进攻,但斗不过蚩尤这边的风伯雨师。之后黄帝又派神女女魃带来旱灾,风伯雨师立时无效了。最终黄帝战胜蚩尤,但女魃却不能返回天界,所到之处都是大旱。这时叔均就建议黄帝把她安置在赤水以北,而叔均就成了田神。但女魃并不安分,到处乱窜。人们为了驱逐她,就设下咒语说:「 ”神北行!”清除水道,疏通沟渠。 这段史料反映的是一段自然神话,应龙代表江河,风伯雨师代表风雨,旱魃代表干旱,叔均代表农田。所以应龙被风雨克制,风雨被旱魃克制,而叔均也颇忌惮旱魃。其中关于叔均未必是信史,比如西周的称呼与牛耕的发明。但也提示我们,在其它文献中,或许有脱落的周人先祖存在。而太史公在编《史记》的时候,认为这些属于「 ”不雅驯”的内容而予以舍弃,坚持「 ”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但后人发现先周世系存在问题,所以有一些解释和补正。 从不窋到公非之间,或许是史料太少,这一段世系没有商榷之处。值得一提的是《诗经》有一篇《大雅·公刘》,专门记录了先君公刘的事迹。为什么对于公刘要特别记上一笔?原因在于公刘时周人迁徙到豳。据《周本纪》,不窋因为失去后稷一职,窜至戎狄之间,而公刘却能复兴后稷的农业生产,以致周人渐渐生产稳定,并且在豳地定都。值得注意的是公刘是周人先君中第一个被称「 ”公”的。 在《周本纪》的先君里称「 ”公”有公刘、公非、公叔祖类、公亶父、公季,而到文王时开始称王。大概周人认为,「 ”王”是天子的称呼,而「 ”公”只能是一方君长,所以在周代,天子的执政称「 ”公”,而诸侯也可以通称「 ”公”。不过在商朝甲骨文中,「 ”公”却多指商王的旁系先祖,与「 ”王”用来指直系先祖有区别。所以,「 ”公”这个称呼应当来自周人的追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周人认为从公刘开始进入了「 ”国家”阶段。 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之间的世系,不同文献记载有所不同。在《世本》中,公非又作「 ”公非辟方”,《汉书·古今人表》以辟方为公非子、高圉父;《世本》中高圉作「 ”高圉侯侔”,《古今人表》以「 ”夷竢”为高圉子、亚圉弟;《世本》中亚圉作「 ”亚圉云都”,《古今人表》以云都为亚圉弟,这又多了一位先君。《世本》中公叔祖类作「 ”太公组绀诸盩”,《古今人表》作「 ”公祖”。那么「 ”公叔祖类”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在今本《竹书纪年》里,商王祖乙十五年「 ”命邠侯高圉”、商王盘庚十九年命「 ”邠侯亚圉”,说的是邠(豳)国国君高圉、亚圉先后被商王册封。一般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宋代以后的伪作,未必反映了历史事实,但从中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高圉、亚圉、公叔祖类、亶父并非延续四代,中间存在较多被遗漏的先王。《国语·鲁语》说「 ”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左传·昭公七年》说「 ”余敢忘高圉、亚圉”。 王玉哲先生作《先周世系的新构拟》,采信了《古今人表》中的辟方、夷竢、云都三系,并且把公叔祖类、太公、组绀、诸盩、公祖列为五人、古公和太王亶父也列为两人。这样的构拟,具体到每个人未必是正确的;但整体来看,周人世系中遗忘不少直系、旁系先君,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像高圉、亚圉这种先王,应该都是功业比较大,所以才被记录了下来,但他们具体做了什么事,除了迁豳建国的公刘外,其他人全部无载。 为什么这些先君没有记载?除了被自然遗忘外,还可能经过人为剪裁。以商朝作为参考,可以发现在前、中期有较多的兄终弟及,而在商王祖甲以后却基本都是父子相继。但商王武丁之后却有一种只祭祀直系先王的「 ”特祭”。那么周人很可能也经过不少兄终弟及,但随着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也拿出类似「 ”特祭”的谱系,来证明周人从开始就是父子相继的。那么,其中有不少旁系先君,应该就此被遗忘了。 那么我们可以说,一直到太王亶父,才是周人真正的信史时期。 (本文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06)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刊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如果,我们把《山海经》当成神话来看,OK,那也行!

很多迹象表明中国神话时代的三皇五帝不同于常人,但如果结合世界其他古文明的神话传说,就可以发现不同文明的神话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其他文明的神话传说可以用外星人到地球创造人类来解释,那么中国神话与其他文明的这些巧合也许也暗示了一样的答案。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第一位君王是我们周知的"尧舜禹"中的禹,在禹之前,或者说夏朝之前,是中国神话时代的三皇五帝。

三皇是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三皇五帝的记载与苏美尔文明中的"苏美尔列王表"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苏美尔列王表记录的在位时间上万年的君王一共八位,三皇五帝也是八位。苏美尔列王表记录第八位君王之后发生了大洪水,而三皇五帝之后也发生了大洪水,其后大禹治水13年。

俄裔美国作家撒迦利亚·西琴(Zecharia Sitchin)根据各种线索,猜想苏美尔文明早期在位数万年君王是来自尼比鲁(Nibiru)的阿努纳奇(Anunnaki,苏美尔神话中的神),可以理解为外星人,寿命很长;中期在位几百年的是阿努纳奇用自己基因改造的地球人,混血,寿命较长;晚期是地球人,寿命回归我们的正常认知。

那如果我们先入为主的假设三皇五帝也是外星人,我们会发现下面这些特征。

三皇时代约为公元前12000年至约公元前3077年,所以伏羲、女娲、神农在位时间约9000年,平均每位3000年,而且伏羲和女娲是夫妻,同时在位,很可能一同统治了5000年以上。

五帝时代:约公元前3076年-约公元前2070年,五个君王在位时间1000年,平均200年。

中国古籍中最早对"皇"与"帝"的释义都是神或者天神。比如: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其中的皇,释义为:天神。

《春秋·元命苞》“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其中皇是对神明的敬称。

《字汇》“帝、上帝,天之神也”,其中“帝”是最高的天神。

《诗·大雅·文王》“帝命不时。”其中“帝”是主宰万物的神。

首先,伏羲与女娲是夫妻,也是兄妹。有人猜测兄妹为夫妻是要保持血统纯正,所以他们的血统应该异于常人。

据传伏羲身上有鳞片,女娲是蛇身。

各种古画延续下来对伏羲和女娲的形象都是类似的,伏羲女娲蛇身相互缠绕,双蛇相互缠绕在古埃及冥神"奥西里斯"(Osiris)的权杖上出现过。有人说双蛇代表DNA,代表了人类的起源。女娲与伏羲刚好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起源,所谓"女娲造人"。

画中女娲手里拿着圆规,伏羲手里拿着方矩,而规与矩的图案也是光明会标志。

光明会是指亚特兰蒂斯灭亡以来,一直秘密控制人类的古老神秘组织。亚特兰蒂斯是在第四纪大冰期结束后,约一万年前沉入海底的,所以光明会的初创时期与女娲伏羲为同一时期,都以规与矩为特征副号应该不是巧合。

女娲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造人,一个是补天。同对苏美尔文明的猜测一致,造人可以理解为基因改造地球智人。补天根据近些年地质学家,地震学家猜测,起因是一次大规模陨石雨。

最早记录女娲补天的《淮南子》这样形容那次灾难:"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这与彗星陨冰造成的灾难结果是一致的,今山西河北一带部分地质地形(比如白洋淀),相关学者分析是陨石雨造成的。

所以女娲补天可能不简单是纯粹的臆想,而是却有其事,所以这里强调女娲可以飞行,那什么样的人可以飞行?当然是神咯,亦或者是外星人。

再来看神农,炎帝神农氏据传是牛首人身。

而苏美尔文明神话中的最古老的天神安努(Anu),也是牛首人身,这可能不是巧合。

所以从在位时间、皇与帝的古汉语释义,三皇五帝特征来看,用苏美尔文明的外星人理论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神仙谱之上古大神

上古大神盘古:开天辟地之神。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盘古神话的产生很古老,上古时期人们口口相传,文字记录见于《三五历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