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
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
《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
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
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 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
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
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曲(Qū)
曲姓出自姬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晋穆侯林生封他的少子成师于曲沃(今天山西省境内),其后世子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后来又改复姓“曲沃”
为单姓“曲”。
曲环是唐朝的司空,曾经做过晋昌郡王。
曲端是宋朝的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
曲廉,明朝县官,治理水患,政绩优良。
曲迎林 黑龙江佳木斯郊区教师
一、姓氏源流
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
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
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人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
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源于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孙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
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
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
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
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
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
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
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SOj+~ )A0
©可以可以论坛 -- 可以可以论坛,真的可以 Eq3EAa
二、迁徙分布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
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
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
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
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
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
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
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
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
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
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
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
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
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
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
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
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
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
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
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
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
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
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
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三、历史名人
曲 环: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
善兵法,善骑射。
天宝年间(742-756年)授果毅别将。
安禄山反,守邓州,平河北,败吐蕃,威名大震。
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税,简条教,不三年乃五谷丰登。
=Nqwue~b
曲 端:北宋人,文韬武略集于一身,惩罚了贪官污吏、奸诈小人,老百姓心里高兴,安居乐业。
官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
后来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们都感到万分痛惜。
HrubZ
曲 廉:明朝县官,治理水患,奖励耕种,政绩优良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阳郡:三国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雁门郡:战国赵置,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
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陕 郡:治所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
h(g
晋昌郡:晋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安西东南。
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
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
隋改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陕西省安康县)。
1加大投入,扶持长篇文学创作。
为繁荣文学创作,努力打造文学精品,在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协调下,从2009年开始,吉林省政府连续3年加大投入,资助长篇文学的创作,使一批优秀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脱颖而出。吉林省作协为了使扶持资金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经过调查研究,召开选题评估会,与作者签订协议,制订跟踪服务和监督措施。已经创作完成的作品有:张笑天的反映上世纪30年代华侨“下南洋”历史的长篇小说《天之涯,海之角》,作品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大开大合、纵深精到的审美风格,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杨廷玉的《尊严》聚焦社会转型期的生活和矛盾,揭示了经济复苏和社会进步离不开人性的复苏和道德的提升这一主题,显示了作家的思考能量和心智水平;胡冬林的长篇小说《野猪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正在创作的作品有:张顺富的《查干湖》,金仁顺的《真一》,王小克的《殇途》,高君的《城市》,任林举的《粮道》《界外》,朱日亮的《中国女人》,刘庆的《唇典》,格致的《湿透的城市》,王双龙的《村庄家谱》等。其中有的已被确定为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作品,有的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学图书重点选题。
2发挥地域优势,扶持自然生态写作。
新世纪以来,吉林省确立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如何在文学创作上发挥地域优势,培养、扶持继而打造吉林文学品牌,成为吉林省作协工作的重点和特色。2009年,吉林省作协曾以胡冬林和任林举等人的自然生态散文为抓手召开研讨会,有目的地推动全省生态环保写作,并以重点扶持的方式帮助作家深入体验生活,完成创作。在开掘和发展长白山文化的同时,积极适应全球化时代文学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开始,作家胡冬林告别省城的繁华,带着电脑、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吉林省作协给他的安家费,在长白山下的小镇二道白河租住下来。几年过去,胡冬林写出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有关长白山森林的散文作品,2009年还完成了非常厚实而有着北方森林生活气息的长篇小说《野猪王》,同时被《中华文学选刊》全文转载。同样,作家任林举继长篇散文《玉米大地》之后,又完成了一部以植物为主的长篇散文。
3坚持“三贴近”,焕发吉林文学生机。
从2002年开始,吉林省作协开始策划、举办了“吉林大地行”大型采风活动,并将其作为吉林省作协的一个品牌活动坚持下来,号召作家行走吉林大地,学习家乡地方知识、表现本土历史人文、感受城乡生活气息,几年来,“吉林大地行”活动组织作家先后到松原、乾安、查干湖、榆树、蛟河、抚松等地采访,开阔了作家的生活视野,一批深具生活质感的文学作品随之应运而生。吉林省作协还组织采访团走出本省,开展吉林作家中国大地行活动,吉林作家代表团先后赴浙江、山东和四川采访,同时,也接待了山东、四川、浙江的作家团来吉林采访。文人交流,互识山川,虚心体察各自的地方生活,收获颇大。
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个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源于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孙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曲的读音以及有关项链的,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谢谢!
曲 曲 拼音:qū
弯转,与“直”相对:弯~。~折(zhé)。~笔(a.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b.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肱而枕。~尽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说。~解(jiě)。委~求全。
弯曲的地方:河~。
偏僻的地方:乡~。
姓。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醇的东西:酒~。~霉。
曲 qū
〈形〉
(1) 弯曲,不直 [bent;croo-ked]
曲,象器曲受物之形。——《说文》
曲,折也。——《广雅·释诂一》
木曰曲直。——《书·洪范》
曲,不直也。——《玉篇》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
曲挺纵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以曲为美。——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之疏之曲。
(2) 又如:曲录(弯弯曲曲);曲律(曲吕。弯曲的样子);曲弯弯(像弓一样弯);曲蟮(蚯蚓);曲盖(古时仪杖用的曲柄华盖);曲兵(形体弯曲的兵器)
(3) 迂曲;婉转 [tortuous;mild and indirect;tactful]。如:曲谕(婉转动人的教诲);曲止(婉转阻止);曲言(婉言);曲譬(婉转譬喻);曲子(指肠子);曲邃(曲折深邃);曲狭(迂曲狭窄);曲复(迂回曲折)
(4) 周遍;多方面;详尽 [all;detailed]。如:曲止(委曲详尽);曲至(周到);曲防(遍设堤坊)
(5) 表敬之词 [your]。如:曲延臣算(请求通融,延长我的寿命);曲延(谦称邀请你而使你受到委曲)
(6) 邪僻,不正派 [evil;dishonest]。如:曲心矫肚(心地阴险,一肚子虚情假意);曲意(委曲己见以奉承他人);曲就(委曲成全);曲全(曲意保全)
(7) 细,细小 [trifle;petty]。如:曲惠(小惠);曲智(小智);曲胜(小胜);曲艺(医卜之类的小技艺)
(8) 假借为“局”。狭隘,拘泥 [narrow] 毋使人曲之。——《管子·侈靡》
曲笔 qūbǐ
(1) [a distortion of the facts(by an official historian)]∶古指史官因顾忌而不据实记载南史不曲笔以求存。——《后汉书·臧洪书》
(2) [deliberate digression in writing]∶写文章时为了生动而不直接描写
曲解 qūjiě
(1) [(deliberately) misinterpret;twist]∶不顾客观事实或歪曲原意,作错误的解释
(2) [clear up slightly]∶稍稍消解
曲径 qūjìng
[winding path] 曲折迂回的小路
曲曲弯弯 qūqu-wānwān
[zigzag] 形容很多曲弯之处
曲水流觞 qūshuǐ-liúshāng
[(of a gathered crowd) drink water from a winding canal with one wine cup floating on it so as to wash away ominousness] 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祓除不吉利
曲突徙薪 qūtū-xǐxīn
[bend the chimney and remove the fuel to prevent a possible fire] 有一家的烟囱很直,旁边堆着许多柴火,有客劝主人改建弯曲的烟囱,把柴火搬开,不然有着火的危险,主人不听,不久果然发生了火灾(见于《汉书·霍光传》)。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曲 qǔㄑㄩˇ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艺。~话。
歌的乐调:~调(diào)。~谱。异~同工。~高和(hè)寡。
(1) 乐曲,歌曲 [music of song]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
曲终收拨。
五更转曲。——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3)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 qu ,a type of verse in singing]
不复能终曲。——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4) 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
词性变化
曲 qǔ
〈量〉
(1) 用于歌曲、乐曲。如:一曲清歌
曲调 qǔdiào
[tune;melody] 歌曲或戏曲的调子
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曲高和寡 qǔgāo-hèguǎ
[highbrow songs find few singers] 曲调高雅,能唱和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深奥难懂,能理解的人不多
曲高和寡,妙伎难工。——三国魏· 阮瑀《筝赋》
曲,元曲的简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曲
bend bent crooked melody music song wrong
相关词语
曲
《曲》,即《国学经典――曲》
出版/发行时间: 2004-04-01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作者: 李佳行 编著
ISBM: 7200053511
版次: 1
开本: 1/20
页数: 248
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在这里谈到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 谈及戏曲,人们难免就会联想到一个“俗”字。当然,这里所说的“俗”,并不是指俗气、鄙陋,它们相对于高雅、雅致的“雅”而言,是指通俗、质朴。戏曲不只有俗的一面,同时也有雅的一面,是有雅有俗、雅俗共赏的。
元曲与唐诗、宋词和汉赋并称为中国文学艺术百花园中最绚丽多彩的四株奇葩。在经历了宋元时期的繁盛后,明代的戏曲出现了“雅化”的趋势,由于创作中心的南移和南戏的再度兴盛,明代杂剧和传奇的发展都呈现出南曲化的倾向。尤其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昆腔代弋”的变化更使得戏曲的创作走向案头,逐渐成为一种文人文学形式,步入典雅的道路。清代由于地方戏曲的兴盛,传统意义上的杂剧和传奇都由盛而衰,但是也出现了洪N和孔尚任这样的大家。到清代后期,地方戏曲的发展更是一曰千里,中国戏曲最初源于民间,最终亦在民间再度勃兴,形成了更为广泛的艺术形式。本书精选了不同时期的著名戏曲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以助读者能对戏曲这一艺术瑰宝有更为
《国学经典――曲》目录:
第一编 戏曲发展史略
第二编 重要戏曲作家及其作品
第三编 散曲发展史略
主要参考书目
开放分类:
经典,曲,国学,李佳行 编著,北京出版社
汉字曲的解释
曲
汉语拼音:qu 汉字笔划:6 书写笔顺:竖折横竖竖横
偏旁部首:曰 部首笔划:4 五笔输入:ma(86版) ma(98版)
曲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个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源于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孙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曲姓历史名人
曲 环: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善兵法,善骑射。天宝年间(742-756年)授果毅别将。安禄山反,守邓州,平河北,败吐蕃,威名大震。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税,简条教,不三年乃五谷丰登。
曲 端:北宋人,文韬武略集于一身,惩罚了贪官污吏、奸诈小人,老百姓心里高兴,安居乐业。官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后来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们都感到万分痛惜。
曲 廉:明朝县官,治理水患,奖励耕种,政绩优良。
曲诗文:(1844-1914)年莱阳县(今莱阳市)柏林庄人。清末民初胶东农民抗捐抗税起义领袖。秉性耿直,办事公正。1910年 (宣统二年)莱阳遭遇灾荒,当地贪官污吏却依旧增设苛捐杂税,百般勒索。曲诗文遂集合三四万人于九里河畔率众起义, 并任总指挥,人称“曲大帅”。后战败被俘威武不屈,英勇就义。
姓氏源流
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人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源于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孙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历史名人
曲 环: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善兵法,善骑射。天宝年间(742-756年)授果毅别将。安禄山反,守邓州,平河北,败吐蕃,威名大震。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税,简条教,不三年乃五谷丰登。
曲 端:北宋人,文韬武略集于一身,惩罚了贪官污吏、奸诈小人,老百姓心里高兴,安居乐业。官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后来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们都感到万分痛惜。
曲 廉:明朝县官,治理水患,奖励耕种,政绩优良。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
本文2023-09-22 10:27: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