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仙岩洞三方宋代吴兴人的题名石刻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衢州仙岩洞三方宋代吴兴人的题名石刻,第1张

衢州仙岩洞有三方吴兴人的题名石刻,均为宋代。其中最早的一方为绍兴七年的“刘一止题名石刻”,从右至左,文:

吴兴刘一止

绍兴七年二

月戊午至

刘一止题名石刻龛长58厘米,宽52厘米,三行,一二行5字,第三行4字,直字,共14字,正书,其书法有米芾风格。

刘一止,字行简,号太简居士、苕溪,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绍兴间,历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起居郎奏事。高宗曾赞之:“朕亲擢也”。刘一止在官期间,数上书论澄清吏治、杜绝幸门,封驳不避权贵。忤秦桧等宰臣意,又极言执政植党之私,被罢。起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秦桧死后,召至国门,以病不能拜任,力辞,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

刘一止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刘一止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传世,《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刘一止题名石刻落款时间是绍兴七年(1137)二月,或正在浙东路提点刑狱任内,这与游嗣立巡视浙东题名石刻有相通之处。

刘一止题名后过了三十七年,仙岩洞又多了一方吴兴人题名石刻,即宋淳熙元年(1174)“沈柲元功题名石刻”。从右至左,文:

吴兴沈柲元功祥符

赵不惕坦夫以职事

同来烹茶于此

时淳熙甲午重阳前三日

仙巌院住持僧用慈上石

沈柲元功题名石刻龛长68厘米,宽63厘米,5行,一二行8字,第三行6字,第四行10字。末行落款10字,均直字,共42字,正书。

吴兴人沈柲与祥符人赵不惕因职事来访仙岩院,并烹茶于此,时间是淳熙元年(1174)九月初六,后由仙岩院住持僧用慈刻石。

目前尚未查到沈柲与赵不惕相关信息,不知湖州地方志是否有记载。

又过了四年,即淳熙五年(1178),仙岩洞又多了一方吴兴人卢宜之的题名石刻。从右至左,文:

吴兴卢宜

之谊伯伺

迎仓  使

乘间来游

淳熙五年

春正月廿

七日识

卢宜之题名石刻龛长97厘米,宽67厘米;共7行,行4字,字径5至11厘米,共26字。隶书。

卢宜之,德清人,乾道八年壬辰黄定榜进士。郑永禧《衢县志》载,卢宜之,别驾,尝为西安尉,有诗名。

淳熙五年,时西安令为钱说之,此题名极有可能卢宜之任西安尉职,而迎仓使,乘间来游仙岩院。

南岳衡山水帘洞石浪亭后侧山壁也有一方吴兴卢宜之的题名题刻,文: “绍兴间,故紫微张公,射策君门,居甲科之前列;逮尘乙览,则又嘉其字画之雄杰,擢升。于是飞笺点墨,为时所珍。岁丙戍秋,还自桂林,经衡岳,凡所游观,不留诗则留字。而大书之揩者二题镇岳飞天法论,朱陵太虚洞天是已。后十有九年,知铨德观道士万如寿,乃摹刻于洞天之侧,并托诸不朽。淳熙甲辰二月之吉吴兴卢宜之谊伯书。 ”淳熙甲辰(1184)年,此卢宜之题名石刻比衢州仙岩洞的晚了六年。

一个小小的仙岩洞,就保留着宋代吴兴刘一止、吴兴沈柲、吴兴卢宜之三方题名石刻,实令人叹止。其背后不知藏有多少故事,望诸方家不吝赐教。

2021年3月21日

辛丑年正月初六,我与友人赴仙岩洞一观。

仙岩洞,亦名金仙岩,系一天然岩洞,座落于衢江区金仙岩村南山底。此处丹霞地貌特征明显,远看层峦叠嶂,围合如屏,中有巨岩。仙岩洞坐北朝南,洞前有明太祖御题“仙岩洞天”四字。洞深广十余丈,高半之,面积约300平方米,有清泉自石炉流出,冬夏不竭。

洞内石刻密集,唐至清代名人摩崖石刻40余方,唐碑刻已湮灭,两宋时期的石刻题记较多,清晰可辫的石刻尚存37块,字体正、草、篆、隶皆有。仙岩洞原有寿圣仙岩院,即石岩寺,旧名岩院。住僧依岩为寺,各复增建禅宇。宋代题名石刻中便有寺中僧人题刻:“冯和叔季成、毛开平仲同游,绍兴乙亥岁八月丙子日。住仙岩传法门释致。”“国属端仁自武林径舍投宿石岩,因笔以记其来,时绍兴丙子季秋廿日题。住岩岩传法僧。”等。

旧时,仙岩院内林花掩映,松风萝月。清代陈圣泽诗赞曰:“醉把浮邱袖,乘风叩石关。拂云空四壁,坐啸答千山。碧藓层层合,丹房处处闭。仙翁顾我笔,笔我滞人寰。”

石刻中有一方落款“建安游茂先”引起众人的关注。两年前,我曾研究过“抃侍行”宋代柯山残碑拓片。那么,此题名石刻是否与烂柯山“抃侍行”残碑存在什么关联?

郑永禧的《烂柯山志》记载,《宋提点刑狱游嗣立柯山题名残碑》为宋刻柯山题名碑,原文:

朝散大夫、提点刑狱公事游嗣立茂先,岁巡浙东诸郡县,早离江山,薄暮抵宝岩,遂游石桥,观烂柯岩,登绝顶,回宿是寺。翌旦,由灵山之遂昌,将穷温、处、台、越,遍及四境,不唯得以究民瘼,又因以揽溪山之胜,亦缘幸矣。元符二年九月二十日,题之于碑阴。男抃侍行。

全文共计101字,惜原碑刻已毁。余绍宋编纂的《金石书画》第六十八期第四版中刊出过《宋提点刑狱游嗣立柯山题名残碑》拓片。2018年冬,藏家“如见古人”也曾收集到一纸清代所拓的“宋柯山题名残碑”拓片。二方拓片仅余46字。

郑永禧另在民国《衢县志》按:“杭州定山慈严院摩崖题名:建安游茂先行按浙东,晚宿慈严。元符二年八月二十六日,男柞侍行。定山在钱塘江干,为东浙登程之始,与此正同出一时。但抃、柞形似,不知有误否?此题与前合刻一石,清季尚存,失去未久。”

两处题名所记载的都是游嗣立浙东之行,在行程路线及时间上也相吻合。只是侍行者一为男抃,一为男柞。一种可能,正如“按”中所言,“抃、柞形似,不知有误否”。当然,也有可能,“柞”另有其人。烂柯山残碑“清季尚存,失去未久”。

宋人游嗣立,字茂先,祖籍建安(今福建中部偏北的建瓯)。游嗣立官居朝散大夫、提点刑狱公事。游嗣立浙东之行,或相当于地方巡察。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一记(哲宗元符元年八月):“给事中范镗言:‘朱服差知宣州,按服本缘不孝得罪,可南面长人乎?若实贤行,体量者妄加此名,即朝廷当与辨正,乞明诏大臣审议服得罪名实而去取之。’诏罢新命,令吕公雅、朱彦同根究以闻。公雅、彦皆有妨嫌,改命游嗣立、程遵彦。(十七日改命。)”

及卷五百十六记(哲宗元符元年九月):“戊寅,朝请大夫、直秘阁、知荆南吕仲甫,右朝议大夫、提举崇福宫贾青,朝散大夫、新除府少卿邓祐甫,朝散大夫、新提点秦凤等路刑狱游嗣立,朝散大夫、新知同州李孝广,朝散大夫、新江东转运副使朱伯虎……”可知,游嗣立任提点刑狱公事时间应在元符元年八月份。

另据《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之《与游嗣立二首》。之一:“某启。谪居瞻望不远,屡欲上问,不敢。忽辱手教,劳慰周厚,感仰深矣。比日履兹初凉,起居佳胜。某蒙庇粗遣,未缘披奉,惟冀若时自重。谨奉手启布谢。不宣。”

之二:“某启。使人久留海丰,裁谢稽缓,想不深责。舍弟谪居部中,尤荷存庇。家书已领,并增感怍。余非笔墨可究。”

可见,苏轼与游嗣立交情不浅。

华师大刘永翔先生知我正在查阅游嗣立资料,特告之北宋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其书卷三有诗涉及其人,可供参考。唐庚诗题:故游茂先大夫,元祐初为唐安守,豪逸,喜宾客,能剧饮,谈笑盖陈孟公之流。今唐安弦索之盛甲于两蜀。自游使君始累迁至秦凤,宪以卒既二十余年,而其子振旅游峤南相过于惠州,作此诗赠之。其诗云“唐安千指录琵琶,故事犹闻蜀叟夸。樽洒何人陪北海,练裙今日见西华。子归未得频芳草,我老无成学种瓜。万里相逢俱白首,班荆长语夕阳斜。”

从唐庚赠诗及诗题描述可知,元祐初,游嗣立曾为唐安守,且擅弦乐,当为风雅之人。其性豪逸,能剧饮,乃性情中人。唐庚诗写在游嗣立死后二十余年,诗是赠给游嗣立之子振。

再观仙岩洞中此题名石刻,面积约二平尺余。可辨文字从右至左: 十四日书抃侍 … 城中元符 ( “符” 字稍糊)… 年 … 由仙巌少 … 浙东诸郡 … 道 … 建安游茂先 。

从左至左: 建安游茂先…浙东诸郡…道…由仙巌少…城中元符…年…十四日书抃侍…

时间上分析,仙岩洞题名石刻有“元符”及某“年”字亦,时间是与定山、柯山相近;地点上有“浙东诸郡”,这样的行程安排与游嗣立浙东之行是一致的,且仙岩洞与烂柯山距离较近,行程可达;人物上提到二个,一个是“抃”,与柯山“抃侍行”之抃为一同人,另一个是“建安游茂先”。故,此“建安游茂先”当同为游嗣立。

行程上,当年游嗣立由长子游抃侍行,杭州定山为游嗣立浙东行之始。杭州定山慈严院摩崖题名石刻时间为元符二年八月二十六日,而《宋提点刑狱游嗣立柯山题名残碑》落款时间为元符二年九月二十日,且根据其中文字“观烂柯岩,登 绝顶,回宿是寺。翌 旦,由灵山之遂 昌 ”, 可推断,游嗣立一行游仙岩洞应在游烂柯山之前。那么,根据仙岩洞题名石刻落款时间“十四日”,可推断具体时间应为元符二年九月十四日。

综上,此题名石刻文字应从左至右,可尝试复原残缺文字: 建安游茂先,浙东诸郡(县)道由仙岩,少(留),(於)城中,元符(二)年(九月)十四日书,抃侍(行)。

杭州定山慈严院摩崖题名石碑、宋提点刑狱游嗣立柯山题名残碑均有史书记载,但柯山题名石刻碑已湮灭,唯余数方拓片。而衢州南山底仙岩洞宋代游嗣立题名石刻却是首次发现,史书上也并无记载。或许,此石刻的发现将对浙西金石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元日偶成》(宋赵抃,衢人)

人生七十古云稀,加我新年复过期。住在三衢山好处,望中还赋式微诗。

《己未岁除言怀示诸弟侄子孙二首》(赵抃)

得请归田弛负儋,满头霜雪鬓{髟/监}䰔鬖。高斋屈指呵呵笑,明日新春七十三。

三岁尝叨贰国钧,两经吴蜀拥车轮。(自注:成都、吴越,俱忝两任。)寻思政府归休日,八百科中止一人。(自注:景祐初榜,制云:今岁殿廷登科者逾八百人。)

《元日寓越之三江》(宋毛珝,衢人)

客里元正最可怜,就他香案礼苍天。懒拈蓍草占新岁,频对菱花忆去年。仅有邸翁分席拜,不如野老着衣鲜。百年草草浑如此,且醉残梅了目前。

《除夕对梅》(宋·柴望,江山人)

青春无复驻年华,几度江梅暗忆家。惆怅新愁添白发,鬓边如雪映寒花。

《仙霞道中》(宋,黄公度,莆田人)

村村翁妪贺年华,不道行人亦念家。可是浮名能挽我,杖藜元日度仙霞。

《翁村度岁》(元,尹廷高,遂昌人,因乱㝢衢多年)

江空岁晚转凄然,踪迹东西亦凭缘。栢酒惜春浇别恨,梅花带雪过新年。笑同儿女挑灯话,愁忆家山听雨眠。诗债窘人归未得,探囊且送酒家钱。

《除夜雪中》(元,吾衍,开化人)

万火千门俗,浮天万井烟。雪中逢此夕,老去惜残年。栢叶寒新采,椒花喜屡传。春风幸可待,更雨坐灯前。

《守岁》(元•吾衍)

四十明朝是,灯花此是春。乡闾犹旧俗,笑语杂比邻。衰髩难重黑,芳年喜再新。杜陵方自得,独酌任吾真。

《除夕龙游舟中初度》(明赵宽,吴江人)

天涯今夕是何年,短发孤灯共悄然。爆竹数声闻野外,酴酥一琖到愁边。旅逢初度谁相慰,老愧无闻每自怜。遥忆高堂分口数,团圞应话越江船。

《除夕》(明·童佩,龙游人)

闭门寒满榻,长铗共萧然。数口客千里,一家人两天。岁华流水上,心事暮钟前。谁谓春风近,三更是隔年。

《辛卯除夜姑蔑舟中》(明·徐熥,闽县人)

客路行无尽,终天恨转深。乾坤乌鸟泪,风雨狖猿吟。爆竹催残腊,梅花忆故林。未能委沟壑,聊慰北堂心。

《除夜宿常山察院》(明,陈达,闽县人)

乡关将咫尺,归计尚迁延。榾柮燃残夜,屠苏忆少年。东山高卧处,楚泽卜居篇。此意何人会,临风仰昔贤。

《须溪除日》(明·郑善夫,闽县人)

兹夕乃何夕,忽忽岁云徂。南征历寒温,犹滞天一隅。去年阖闾城,今年姑蔑墟。风尘久未厌,岂得念故都。怀中两女儿,旦夕如长凫。出门初学语,今能效屠苏。团栾岂慰意,恻恻悲隙驹。比邻数知旧,别后还有无。爵服既不情,铅汞亦我诬。九野天浩荡,奄奄正愁予。

《龙游除夕》(明·尹台,吉安人)

迢迢游客子,岁暮感山川。鼓角流残夜,星河转旧年。扁舟寒水侧,故国白云边。未展经时志,孤心魏阙悬。

《除夕次瀔水柬方翁恬》(明·张萱,上海人)

把臂金台泪一挥,青山元与世情违。曳裾不为歌鱼去,裹足曾因罢醴归。村市雪消人尚卧,江城腊尽柳还稀。知君剩有狂奴态,曾否桐江觅钓矶。

《元旦朝贺》(明徐原德,开化人)

爆竹声中曙色分,鸡人传漏报司晨。九天日月开黄道,万国衣冠朝紫宸。御酒香浮银瓮暖,宫花辉映玉堂春。阳和到处蒙恩泽,品物均沾雨露新。

《除夕看贴门神感赋一律》(清·余鋆,龙游人)

世情如纸薄,一岁一番新。徒有须眉古,何来面目真。年华同逝水,门户每依人。最不禁风雨,凋零倍怆神。

《追忆去年除夕寓居峡口》(清·徐葆龄,闽人曾寓衢)

岁暮江山道,关心又一年。瓦盆村店酒,残雪断桥鞭。去者日已矣,思之意惘然。相从共甘苦,还有旧青毡。

《衢州舟次除夕》(清·黄爵滋,宜春人)

鼓棹下太末,明流动春暄。汀绿甦草意,岸青濛柳痕。兹游爱烟景,矧值朋好敦。共酣风波梦,复饱烟霞餐。奇气逼金剑,壮思翻银澜。入暮四天合,犹挂临水轩。江船绚明烛,不知烟树昏。高谈无俗侣,环坐如诸昆。且结忘形契,一醉迎年尊。

《归家后除夕》(清·范崇楷,西安人)

破产全如旧,人情不如前;苦吟兼苦病,明日是明年;但以书为友,何须酒作缘;儿童浑不睡,只听爆声联。

《客旅除夕》(清·杜楷,西安人)

诗债初偿酒债赊,年年琴剑滞天涯。小人有母敢言禄,今老无能转忆家。愁耳不堪闻 爆竹,冷心只合伴梅花。一衿未改寒酸样,明日春风别岁华。

《除夕》(清·胡启宦,昌化人寓衢)

暂栖异地不须悲,会有升平返旆期。今夕一年行且尽,团圞守岁对佳儿。

《丙寅元旦》(清郑桂堂,西安人)

声声爆竹响晴空,星斗萧疎曙景通;椒酒已浮新岁绿,烛花犹带去年红;厌他礼数纷投剌,从此吟坛又课功;今日卷帘闲眺望,春光半洩柳条中。

《癸亥元旦》(清徐崇焵,西安人)

岁尽炉烟正五更,灯花灿烂听鸡鸣;怕无好梦披衣坐,喜有新诗叉手成;酒饮屠苏孙在抱,茶尝阳羡鼎初烹;官民相对称歌祝,雪压梅枝满画城。

《西安竹枝词》(清韩馥,西安人)

元旦相逢尽拜年,衣裳套套换新鲜;梅红片纸投门缝,名姓由他乱倒颠。

《元旦》(清,方壶,西安人)

摊书静坐画堂前,箫鼓家家胜旧年。爆竹声中飞酒盏,梅花影里写春联。千门共贴宜春字,万灶犹含隔岁烟。欲向东风学言鸟,飞栖高树奏钧天。

《百丈竹枝词》(清,王宝华,赘于龙游)

元旦烧香早出行,到来庙里未天明;至诚不在新衣服,毡帽笼头也莫更。

岁朝客到贺年华,入馔新烹豆腐花;莫笑盘飧供草草,啖来腊肉味偏嘉。

《东风第一枝·衢郡舟中守岁》(清,勒方锜,南昌人)

锦缆横洲,珠釭照水,天涯人度芳节。漏签清咽吟虬,响竹暗惊梦蝶。多情红袖,镇不放、琼筵歌阕。待醉把、香管华笺,细写寸心愁结。

寒料峭、夜霜散屑。春隐约、霁烟晕缬。玉尊重暖凫花,翠杓缓分麝月。篷窗支晓,试听我、昭华三叠。要唤醒、瀛海东风,净扫乱山残雪。

《衢州竹枝词》 (清,陈圣洛,西安人)

新年箕帚戒持操,红蔗支门节节高。贺客不须亲见面,年糕腊酒递相招。

《岁暮竹枝词•谢年》(清,吴嘉枚,杭人,集中多咏衢事)

感谢天神及祖宗,香烟灯烛满堂红。来春尚有无穷望,尽在深深一拜中。

《西安四时竹枝词》(民国•郑永禧)

贴门神

尉迟叔宝运颠连,冷守篷扉两半边。莫讶此君门外汉,遮风立雨一年年。

封门

万事年来只自操,封门才息一年老。还教挂得红甘蔗,报道佳名节节高。

百事大吉

玲珑彩胜挂门楣,百事多将大吉思。自惜山城新样少,年年在样不投时。

谢年

一谢家堂一谢天,一堆刺柏化阶前。只求白发双亲健,我亦平安过一年。

年夜宴

多少劳吾心血处,一年无事到头忙。今宵奉得双亲乐,满饮梨花酒几觞。

压岁钱

儿女无知喜过年,一家喧笑满灯前。剩余膏火无多费,留作床头压岁钱。

长寿夜

烛辉长寿满堂红,骨肉团圆一夕中。直是终年忙不了,明朝回首笑春风。

元旦开门

献到椒花第一天,游方莫向鹤神前。旧年预卜新年好,贴得开门见喜笺。

爆竹

爆竹声喧狭巷中,双扉寂寂掩春风。昨宵不是落花雨,零落胭脂满地红。

衢州仙岩洞内北宋时期碑刻密集,在杨杰题名石刻间隔一龛旁,还有一方石刻,风化虽为严重字迹不清,但仍可辨,共四行,十六字,从左至右,文为:

杨景略

康功逰

元豊元年十

月二十三日

先看这个逰字,逰是游的异体字,古人书家喜用辶旁逰或游。但观游茂先题名石刻,因是姓氏,是氵旁。

杨景略题名石刻在康熙《衢州府志》及郑永禧《衢县志》中均无记载。那么,杨景略又是何许人

据《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记载:“杨景略辟李之仪书状。帝以仪文称不著,宜得问学博洽、器宇整秀者召赴中书,试以文乃遣。”时北宋与高丽交好,高丽朝野崇尚文学。《高丽史·文宗》载:“每赐书诏,必选词臣著撰而择其善者。所遣使者,其书状官必召赴中书试以文,乃遣之。”所以北宋朝廷对选遣使臣的文采要求很高。李之仪曾佳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但宋神宗竟以李之仪“文称不著”。“元丰六年,右司阙员,宰相荐者数人,神宗曰:‘杨某可称其任。’”最终选杨景略为最佳人选。看来,此人诗文工夫是相当了得。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杨景略任承议郎左司郎中,与王舜封奉旨出使高丽。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汉代石室,有杨景略等奉使高丽题名。题名刻在石室前面正中的石柱上,大字楷书,共五行: “左谏议大夫河南杨景略康功礼宾使太原王舜封长民奉使高丽恭谒祠下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宋瓌李之仪王彦潘利仁杨景略等使高丽事。”

关于杨景略,北宋著名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曾撰《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杨公墓志铭》,对其赞曰:“尤喜读书,平居占毕之外,无它玩好。常以雠校得失为乐事,所藏书万余卷,犹缮写不辍。又集周、秦以来金石刻文至七千卷,用以考验前史疏捂与夫放佚之事,其辩博通洽,抑有资焉。著《文集》十五卷、《西掖草》二卷、《奏议》三卷、《执政年表》一卷、《奉使句骊丛抄》十二卷、《少林居士闻见录》十卷。”从《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杨公墓志铭》中,可知杨景略好读书、善诗文。

杨景略,字康功,洛阳人。工诗文,善言辩。与苏轼、秦观等人多有诗词唱和。

在杭州灵隐林青洞,还有一方杨景略的题名石刻。宋·李琮等灵隐题名石刻文:

李琮

朱明之

杨景略

黄颂

胡瑗

林希

元丰二年

五月四日

游灵鹫洞

此题名左行,六行,字径7厘米左右。楷书,此处题刻用笔沉着有力,结字中宫紧凑,字势开张,书法为北宋名臣林希所书,可称宋代文人书法的佳作。元祐六年(1091),林希继苏轼任杭州知府,题“苏公堤”三字,苏堤由此得名。

李琮,字献甫,江宁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以发遣户部判官使江、浙。由此可推断,林希、杨景略等人留此题名石刻与李琮赴户部判官使江、浙有关。

杨景略还在缙云仙水洞留有题名石刻:

杨景略

熙宁十

年八月十三日

也正是这一年的八月二十二日,杨景略游至温州乐清雁荡山,又在金溪石题字北数步岩下题名:

杨景略康功记

熙宁丁已八

月二十二日。

熙宁丁已即熙宁十年(1077),此题名石刻高103公分,宽43公分,三行,自左而右,楷书,直写。

熙宁十年(1077)至元丰二年(1079)间,杨景略在浙江先后留下缙云仙水洞、乐清雁荡山、衢州仙岩洞、杭州灵隐林青洞四方题名石刻。

而这个时期,熙宁十年五月,衢州名贤赵抃以知越州、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知杭州,直至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回乡。也就是说,杨景略游衢州仙岩洞既是慕名而来,更是因赵清献公之故。

元丰七年(1084)八月,赵抃卒于衢州家中。仅过了三年,杨景略“元祐元年(1087)八月遘疾,丁未终于州寝,享年四十七。”如此,杨景略与赵清献公又可在佛国天堂一同诗文吟唱。

参阅:许力、韩天雍等《北宋那些杭州市长们在湖山间留下的“精审舍利子”》

                                                  2021年3月8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强烈的乡思的诗句。故乡是离家远行者与住家归家者的心灵寄托。著名的作家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对故乡的本质内涵作了本质的界定: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的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因此,灵鹫山的近山村人叶锡祥先生约我为“豪情石梁”公众号写篇网文时,也就斗胆以《故乡:石梁——灵鹫山》为题。

直到高中毕业,我到过最远的地方是衢北的铜山源水库建设工地。离故乡15华里的县城(那时叫衢县城关镇)、航埠、石梁三地就是故乡的环境,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全部社会的存在。高中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归家,只有少数同学远行。所以对少数同学来说,故乡只存留了他们的童年、青少年。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故乡不但存留了他们的童年、青少年,还存留了他们的青壮年以至生命的终点。但对任何人来说,故乡都含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小时候,1960年代直到1970年代,父母这一代靠“生产队工分”养家,农业生产资料及日常生活用品到姜家山公社所在地就能解决。我家住三山村,同石梁镇中央方村的山水田园路相连,到石镇梁也不过六、七里路,但十岁以前都没到过。十岁那年,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线路是过中央方村,经衢门山塔山顶的山间小道,绕道静岩过莲花台到石梁,登白云山后经李家回家。年少的我,第一次到石梁时只觉得有伴好玩,一路说笑转完了引以自豪的“大圈”。

那个时候,父母这一代生活还是比较清苦的,父亲在冬季农闲时要到寺桥西坑七里均良一带拾柴火。到了十二、三岁母亲会摧我去路上给父亲接柴。去时一般只带些食物,茶水不用带的,口干了路上随便那个农家都能喝到。接柴时,一般要走十多里路,到黄茶、下村一带。一路上只有弟弟跟马庇,没有心情玩也没有心情说笑,只盼早点见到父亲!

那个时候,石梁最有名的地方是小沟童家的营盘山大岭背。城里的一中、二中都会组织学生春游到那儿。十三岁那年学校也组织了一次到营盘山大岭背春游,去时经白岭叉山路,回时转黄茶经塘公、李家、中央方村。营盘山大岭背之行,仍然同三年前第一次石梁之行一样,眼里与心里并没有山水之美,只觉得有伴好玩一路说笑。当然,已能够写出黄巢起义,是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的小学作文了。

今天回顾头来看,眼里与心里有了石梁山水之美应是一个缘份与命运的巧合,仿佛是缘份这股无形之力把我推向大美石梁山水之中。

我家世世代代为农民。父亲14岁时,爷爷离世,那是“抗日战争” 的年头。土改时,三口之家(奶奶眼瞎,母亲是童养媳,姑姑己出嫁,父亲是独子)划得的成份是中农。母亲个子不高,但心灵手巧。母亲22岁时参加全县种田插秧比赛时得了冠军。这使我母亲获得了社会殊荣,成了一个中共党员,1962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劳动模范。不过对我母亲来说,一生最荣耀的是当时的县政府挽救了她的生命。1959年,母亲身患疾病,县政府送母亲到省城杭州作了大手术。1963年、1966年我与弟弟相继在县人民医院剖腹出生。这一切费用全由县政府承担。正是母亲这段因缘为我后来踏上新的天地铺就了道路。

我从小耳听力较差,但念书时,班长从小学一直干到高中。高中时还多了一顶团支部书记的帽子。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上大学。只因耳朵听力差体检没能通过, 无缘进高校大门 想想自已曾经的刻苦努力情绪一落千丈。那个年代不如现在这样开放, 农村青年离土进城的路门还是很狭窄的, 上中专升大学似乎是唯一的途径 说句实在话, 17岁的我既没有回家乡吃生产队“工分饭” 的心理准备, 也看不清自已的将来。在我人生最迷惘的十字路口,当年具体负责我母亲医病的领导张荣宗想办法让我住在县政府招待所在科协文化班读书。不多久,我高中时代班主任朱子善“平反”后任衢州笫一中学校长又让我进校念了一年的书。 回忆起自已的青春少年, 如果以进学校数衡量, 恐帕我是一个衢州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高中生状元, 因为我从衢江、二中、航中、一中四个学校一路走过来!

走出一中校门, 在家乡初中代了一年时间的课后,当年具体负责我母亲医病的领导张荣宗又想办法按排我进市(县) 科委红壤开发研究基地工作。

在一中一年期间,班主任鲁承禹老师也协助朱子善校长筹备一中八十周年校庆。我是从鲁承禹老师那儿知道,金庸就读的一中高中部就设在“翠岗萦抱、阡陌纵横”的石梁下静岩村。

在衢州市(县) 科委红壤开发研究基地工作期间,1985年参加了浙江农业大学(今浙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函授班,那时的兴趣在丘陵山地开发研究。在衢州红黄壤资源、水利资源开发的有关历史档案资料中看到了寺桥水库工程早期的规划设想。上世纪1950年代,老石梁区下郑万田石梁及姜家山合围区域,含双桥周家部分,共有55000亩水田,其中石梁姜家山片15000亩,下郑万田含双桥周家部分40000亩。在共和国成立之初,为开发这片土地,设想了云头大荫山方案:在九华乡云头大荫山至花岩山相当于今两山连接索前的狭窄地段筑一大坝建一座水库。水源除灵鹫山南向部分山地自然集雨水外,利用地形地势高低差位,从常山芳村一带引水至水库。从源头考察,九华乡云头大荫山水库比寺桥水库工程设想还要早。建国之初,农业生产力基本上以人力加畜力为主,随着衢北铜山水库的建设及老石梁区下郑万田石梁姜家山合围区域机电排灌动力的安装,水利灌溉的“蓄、引、提”能力大力提升。最终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规划石梁区寺桥水库工程,加上,石梁的下村坎底派溪头一带的山地栽培柑橘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算得上是红壤丘陵山地开发一个创新,因此,这一带的山山水水差不多都踏过。从此也就爱上石梁这个地方。

人的一生, 因缘是难逢难遇的。1985年-1988年参加浙江农业大学(今浙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函授班期间,每年有二个月时间在杭州校园面授。因缘同衢北千里岗灰坪的袁康培相识。1986年春,康培兄寄来一封长信,信的内容是一篇《振兴浙西经济的战略设想》论文的抄录,并告知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方元龙。康培兄如今已是浙大教授,那时,我是通过他联系到九华沐尘人元龙兄的。

《振兴浙西经济的战略设想》一文是元龙兄准备回浙江工作,也是一生中的第一篇地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正是这篇文章把我引向了衢州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在元龙兄的帮助下,我也加深了对衢州地区的战略性的认识。在1989年衢州市政府战略办向社会各界征集发展战略论文中,我的《市场经济+全息结构》一文获二等奖。1989年在衢州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并提出市场化与文化大市战略(1989年8月,衢州日报)。90年代提出衢州大城市发展战略(1998年衢州市委宣传部的《浙西纵横》)。

元龙兄年长我六岁,家住九华沐尘,石粱中学毕业后,在家乡公社大坪硬初中当代课教师。高考制度恢复后,考上西南政法学院。那时灵鹫山的石粱中学的学子,都以元龙兄、赖金良、郑显宏等人为楷模。

1985年中共衢州市委书记陈文韶视察灵鹫山(当时称九华山)时写下一首《游衢州九华山》的诗: 九华胜境雾千重,天莲峻岭一体中。云烟竟渡翻作浪,奇石乘风跃玉龙。古柏峥嵘掩佛像,银杏婆娑伴晚钟。归鸟轻歌谁解语?百涧和韵兴亦浓。远眺三衢阡陌秀,近看岭上杜鹃红。有道仙家多福地,雨洗群山更娇容。暮鼓声声催客归,游人笑语意未穷,圣母哭诉几遭劫,人民巧手夺天工。

时年,元龙兄还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他步陈文韶《游衢州九华山》韵写了《重游九华山》一诗。结尾二句是:还我三衢第一景,振兴经济立头功。

我家离灵鹫寺20余华里路,认识元龙兄之前从未到过灵鹫山。我第一次登山是1986年暑期,那时元龙兄正准备到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元龙兄是我研究衢州这个地方的引路人,也是我研究灵鹫山的引路人。

至今依然记得我们第一次登灵鹫山情形,没有文人墨客游山悠哉游哉的心情。

那时,云头至下方凉棚村还没通公路。过云影桥为入山第一桥,右折经狮子山(大荫山)下为山雨亭西行半里为国宁寺遗址,山雨亭北是锁澜桥,再北行二里为大侯岩,绕岩而上过三皇桥即凉棚村。路上我们觉得灵鹫山的古石拱桥记录着先人的智慧,看不见泥灰,只见石头叠石头直接成古石拱桥。

(许军摄)

到凉棚过石门洞顶部如同石槽是必经之地。洞顶左上方象极狮子头。当年,可见石门洞内外刻字:明朝嘉靖十四乙卯年(1555年)和明万历四十壬子年(1612年)。

(许军摄)

在石门洞,元龙兄说道:“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王阳明最后一次经衢并讲学,后王阳明的学生李遂在衢州知府任上又热心传播心学,我家乡沐尘方应祥精通朱熹《四书集注》,在九华大考山山居时,创办青峒书院,在心学影响下也讲授理性之学。传说朱熹在衢州讲学时曾访问过九华关溪流域也是可信的。没有王阳明的学生李遂在衢州知府任上又热心传播心学,南京国子祭酒、翰林院编修嘉靖年间与王阳明的学生王畿会在衢讲学的垫铺,不可能有方应祥山居创办青峒书院。”元龙兄又说道:“从嘉靖到万历,可能是九华佛教最为鼎盛的时期,全山若把“衢州六烈士”之一江文焕的故乡及金庸同山寺佛缘结合进来,可以看作是一个佛力加持的充满青春活力之山。”

十八湾顶传说张天师划剑石(许军摄)

到山顶风车口,元龙兄指着一片废墟说道:“这里是,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英国传教士李俊德建造的内地会避暑处,那边是民国九年,即1920年美国传教士施文华建造的真神会避暑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衢州九华山(灵鹫山)是东南地区一个避暑游览胜地。我们那时真年轻,一个23岁,一个29岁。元龙兄的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洋人登庐山而改写了庐山的命运,洋人登九华山却留下了一片废墟!九华山的振兴需要靠我辈作艰苦卓绝的努力!”我没进过高等院校,那时的阅读范围不是很广,还不明白元龙兄的感叹。若干年后,当我了解了九华山(灵鹫山)佛家文化的历史、了解了近代庐山的历史以及阅读了赛珍珠女士传记、包括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等等著作后才明白当年元龙兄的感叹。在后来的研究思考中发现,浙江灵鹫山与江西庐山,在近代有过惊人的相似的一幕。

庐山的历史用不着多费笔墨,只需要对外国人“避暑”这一事件作点说明。赛珍珠女士是从庐山走出来的诺贝尔奖的文学家,她在《我的几个世界》中曾说,“居住在中国中部省份的白种人对于到庐山居住的意义,现在应该给与解释。的确,在中国还有别的避暑胜地,但是我们感觉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和牯岭相媲美。它不仅仅只是一个避暑胜地,更是一个能挽救生命的驿站。”那时,上海至武汉沿岸已有大量“洋人”,长江边的夏天令他们无法适应,特别是以疟疾为代表的热病更是时常夺走孩童的性命,赛珍珠的四个兄弟姐妹便夭折于中国,拥有一片避暑天堂成为当时众洋人急迫的需求,精明的李德立看到商机,从传教士转而成为开发商。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浙江灵鹫山上,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英国传教士李俊德建造的内地会避暑处,民国九年,即1920年美国传教士施文华建造的真神会避暑处。

光绪十六年(1890年)因浙江灵鹫山主持僧被蒋家滩举人蒋大春陷害,县令伍桂生下令没收寺产,改鲁班殿为毓秀书院,少数僧人迁居锦泉寺,当时有聚云大师、悟真、悟参、高真等师徒共住。光绪十六年(1890年)距李德立上庐山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仅仅四年时间。据悟真(九华沐尘人)大师传说,蒋家滩举人蒋大春将妇女绣花鞋藏放在茂生师傅的床底下,到县衙告茂生犯戒,造成寺产没收入官。山场田地除留小部分饭僧外,悉被蒋大春购去。说浙江灵鹫山与江西庐山,在近代有过惊人的相似的一幕,是指一个洋人与举人都聚集土地。不同的是,洋人用不择手段得到的四千五百亩地,转而成为资本,成功地实现了“惊险的一跳”;举人在灵鹫山用不择手段得到山场田地,仅仅是完成了以农业为出发点和目的地土地的掠夺式的集中兼并。

庐山牯岭别墅群的早期设计恰巧与后来十九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霍华德出版的一部探讨人类理想生活空间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关于“田园城市”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霍华德认为人们的生活空间应该融入自然生态,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生活要素,这正与牯岭的设计有着历史的巧合。由于牯岭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使得庐山牯岭别墅群的兴旺发达和走向现代化,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侧影,牯岭是世界上最早的田园城市的典型。庐山的命运就这样被李德立改写的。

蒋大春在灵鹫山用不择手段得到山场田地之后,仍然走着把地租变为金银再埋于地下的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金银财宝多得没地方放了,在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将13亩土地巴结洋人,赠与英国传教士李俊德建造的内地会避暑山庄。民间也有传说,之后数年,举人蒋大春被韦驮一鞭打在背上而亡。无论是英国传教士李俊德建造的内地会避暑处,还是美国传教士施文华建造的真神会避暑处都已成为历史的废墟。

当年在山顶风车口,元龙兄又说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由于朝山进香古道不通舟车香客皆步行或以抬轿代步,游客的半径仅限于衢州府(民国时曾设金华道,道驻衢州)所辖的衢县(西安)、龙游、遂昌、江山、常山、开化及严州府的遂安(今淳安)、寿昌(今建德)等及浙闽赣皖四省通衢的近邻。在不通舟车香客皆步行或以抬轿代步的民国时代,乡贤郑永禧等这代人心中的美梦就是莫干山第二!莫干山是近代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崛起的,时空格局的转换,更是思维格局、战略格局的转变。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激流奔涌的今天,就应有缩天地于玉壶中,收山河于针杪的胸怀,赶超莫干山!”

因缘是难逢难遇的,想不到第一次登灵鹫山,元龙兄在我心里种下了因缘的种子,也为我后来在灵鹫寺待四年作了垫铺。无论走到那里,心中都有了灵鹫山,而且随着这颗种子经风经雨抽芽成长,灵鹫山在我心中变得越来越高大了!

如今,“最美两溪”——石梁溪、庙源溪——都已成了媒体的高濒率的词汇。石梁溪是山溪性河道,水流清澈,溪中卵石漂石、滩地等资源丰富。上游七里乡为国家4A级景区,石梁镇现有省级文化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庙源溪梧桐祖殿的立春祭祀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景区也己为国家4A级景区。最美两溪”都是在朝国家5A级景区冲刺。去年夏天,柯城区启动了灵鹫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宏大的系统工程,与此同时,市里还成立了以市长挂帅的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老石梁区的石梁、下郑(九华)、下村、七里、万田等乡(公社)都已整合进灵鹫山。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衢州“大花园”核心区域的今天,带给石梁——灵鹫山区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是,把石梁——灵鹫山区打造成“长三角”直至东部最发达的从杭州大湾区到港澳奥大湾区及海峡两岸之间的现代化后现代化社会的后花园。柯城区已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举全区之力,把石梁——灵鹫山打造成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高地、全球知名的文化、运动、康养名山、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朝生态文明的集文化、运动、康养一体的国际文化名山挺进!?

现再说“大美”石梁——灵鹫山,就道不尽,写不完。

但若把石梁——灵鹫山当成心中的可爱的故乡,会比单纯的“大美”石梁——灵鹫山还多了许多东西,就是: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据相关史料记载,以前的大岭背古道与仙霞古道是相连接的,黄巢起义军是从这里出发开赴江山,才有后来的开山劈路七百里直取福建的壮举。大岭背东侧岭下有个叫黄茶村,该村也因黄巢起义军在此扎营而得名。大岭背这座横亘在东面的大山,因特殊地理位置,不仅成为古今军事战略要道,而且也是交道要道。千百年来,岭南方向的小沟、童家、大俱源等村庄,还有与这些村毗邻的常山人,进出这条5华里的山岭是怎么也绕不过的必经之路。据老人回忆,抗日战争期间,营盘山驻有国民党部队三个营,他们与驻守在下村东山的日本鬼子发生多次激战,虽然伤亡惨重,但把日军堵在大岭背下。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仍抹不去当年人来人往的古道上血、泪和汗水的遗渍!

衢徽古道始于衢州西安门,途经西区、石梁、下村、寺桥、七里,翻过大头岭到常山县毛良坞,再从洪桥穿越雷公岭至灯盏坑,从淳安白马然后到达安徽徽州境内,全长约100公里。古道穿越千里岗山脉与白际山脉相连接,历史上这是一条衢州与常山、遂安(今淳安)和安徽往来的主要交通要道和贸易通道。衢州人从这条路挑盐去安徽,淳安白马、毛良坞和七里的竹子、木头、茶叶等山货通过古道源源不断运往衢州。衢徽古道从大头至常山,再往淳安白马,越往山里越难走,其中最难的是要翻过10里长的七里大头岭和10多里长的常山雷公岭。

方腊起事的青州就是现在的淳安与衢北接境,宣和二年,江南发生方腊农民起义,宣和三年正月中旬(1121年),方腊派遣方七佛领兵北伐,一举攻下崇德县,进围杭州东北的秀州(今浙江嘉兴),并分兵进入湖州(今浙江吴兴)境内。当时王汉之含在江宁知府任上,朝廷急忙调王汉之为江南东路抚慰使,负责剿灭方腊。方腊闻讯率领主力南征,从淳安出发,越过常山县雷公岭,直捣王汉之“章舍”老家,后经上源翻越大小岭背开始进攻衢州,方腊军三日攻下衢州。

衢徽古道连通衢遂寿中心县委第一区委的衢北根据地。中共衢遂寿中心县委所需的粮食、药品等物资也通过这条古道源源不断地送往浙皖特委的革命根据地。今人行走在千年古道上,仿佛仍能听到红军的足迹声!

石梁溪、庙源溪就是流不尽的千百来为这块土地而生存的人们的血、泪和汗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美”石梁——灵鹫山走到今天这一步,凝聚了多少衢州各级领导干部的心血!?汇集了多少灵鹫山的优秀儿女们的梦想和血汗!?

从地缘情缘的角度,石梁与灵鹫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就我来说,情愿把石梁——灵鹫山当作可爱的故乡!

我爱你!!

故乡——石梁——灵鹫山!!!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郑万年,字胜嵂,号竹坪。衢州西安人,雍正壬子举人。乾隆己未进士。官广西左州知州。著《竹坪诗稿》,采入《两浙輶轩录》。

申甫撰《行状》:竹坪,授修仁知县。始至,新学宫广设义塾,聚生徒,躬自督课。贫者给膏火,俾终其业。邑有桥通往来,久圯。民涉水没胫,荷担者颠仆相继。竹坪捐俸倡修,行旅便之。制府吴达善赠诗云:“良吏有心怜苦叶,小民胥口诵甘棠”。调临桂。俗沿火葬,反复痛谕,犯者以盗冢论。开陡河,地故石穴水势箭注。前令凿数年,功不就。竹坪车水使涸,以火炙石,沃以醋,刊落若腐。逾月工竣。溉田数千顷。民德之,立祠祀焉。迁左州,寻调黔西,以病告归。

《家传略》:竹坪公,历任修仁、博白、临桂诸县,又署永安、恭城诸县,升左州知州。乾隆庚午、壬申、癸酉三科,广西乡试同考官。调贵州黔西州知州、兼绥阳、桐梓知县。居官四十余年,所在有循吏声。解组归,依然寒素,孜孜讲学,以励后进。

《县志·经籍目录》:《双溪杂咏》、《修仁杂咏》、《东行杂咏》、《左阳杂咏》、《黔西杂咏》、《绥阳杂咏》、《炳烛吟》,俱郑万年著。

叶闻性《柬郑竹坪》诗云:挟策京华逾十载,挑灯旅邸共谈心;毛生未捧明时檄,宓子先弹邑宰琴;月夜关山劳梦寐,河阳花柳入讴吟;应知公暇无余事,锦句题笺惠好音。

郑永禧云:闻之家君,少时随侍先大父幕游粤西,城外有郑公祠。见其前庑石柱刊联,即吴制府所赠“良吏有心怜苦叶,小民胥口诵甘棠”二语也。

《寻稽古阁遗迹相传宋大观年建,详见困学纪闻》

大观全盛日,杰阁富藏书;缃帙堆应满,牙签读有余;挥尘常执尘,辟蠹不留鱼;旧迹传稽古,斯文近圣居。

《小九华山随喜》

百盘高似七盘关,上下琳宫湾对湾 ;小雨潜来先响竹,断云飞过不遮山;厌看香市纷然哄,翻笑袈裟少得闲;灵鹫定知蟾窟近,桂珠如豆 落尘寰。

《甘澍》

大沛檐头三日霖,苏公志喜惬民心;须知不比寻常雨,自是朝廷恩泽深。

《初抵左阳》

土城疑是女墙低,苇白茅黄望处迷;寥落人家傍官署,夜深犹喜有鸡啼。

冬仲霜轻留紫菊,堂边梅老忽飞花;由来此地宜名左,不向人间州宅夸。

《即事》

衙斋客静恕疎慵,蔬笋无妨淡味供;比是头陀真不欠,时闻暮鼓与晨钟。

《解组》

秋霜点髩一丝丝,已觉钟鸣漏尽时;我学王尊行叱驭,残年风雪赋归诗。

黔山万里喜言旋,回首离家四十年;行近双溪舒眼望,夕阳红树满村前。

《前定录有豆庐署梦更名“四者”事,后为衢守因建徵梦亭,今故址无存矣,赋此志慨》

雪中鸿爪孰先知,徵梦当年事最奇;公昔更名符四者,我今归老亦三宜(辛稼轩词有宜醉宜游宜睡语于吾老境却合);仙缘已熟黄粱饭,世事闲观石室棋;松竹萧疏空吊古,山巅何处是亭基?

《暇日携友游浮石潭用白香山韵》

沙明草软水如如,也拟兰亭作祓除;陶令尚夸樽有酒,冯讙何叹食无鱼;拾残莼菜秋风里,流出桃花春雨余;解组归来得潇洒,使君漫说佩双裾。

《过太平寺》

唐宋年间寺,今余两树花;寻幽村路迥,小憩日车斜;古瓦窜苍鼠,颓垣粘白蜗;由旬知几劫,到此一咨嗟。

《题柯山二禅师遗像》

咄嗟二禅师,人不知何许。何以叶蓬山,尚传卢与杜。

(按:相传卢杜二禅师是永嘉人,得道于城北叶蓬山。)

衢州仙岩洞三方宋代吴兴人的题名石刻

衢州仙岩洞有三方吴兴人的题名石刻,均为宋代。其中最早的一方为绍兴七年的“刘一止题名石刻”,从右至左,文: 吴兴刘一止 绍兴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