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集的石集村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石集的石集村,第1张

石集村百分之95以上的人口是石姓,据《古沛石氏族谱》记载: “师遁公,字季徕,又字锦荣,庆历二年春生于徂徕桥沟。父(石)介于庆历五年卒于徂徕桥沟庄。因奸贼夏竦诬奏,家遭陷害,随母携谱流亡于小沛石集潜居,蒙丞相韩(琦)公、河阳富(弼)公分俸助之置田立业。……”“培耀公当明之中叶奉旨拜大经略,铮铮有声者,平苗蛮,过小沛染疾捐馆,实石氏入沛之始祖。培耀,生子一:克爵。任山东济南府将军,(明正德初年)奉旨拜大经略,平苗蛮,过小沛故里,染疾而终。葬于羊鸣之阳。石集东南一千二百米处,恩蒙御祭奠。……”克爵,字御显,世袭将军,生子廷宾。 廷宾,世袭将军,葬于石集之东南培耀祖茔地。后因沛令李堪舆见我茔有王气,秘详奏请移茔。守伦公不得已奉旨移于石集之西南百步许。这便是位于石集村前的石家祖墓。文化大革命时曾遭浩劫,2009年再度修复。

将军死后其子守孝三年,后便在此安家,取村名曰石集。历经明清两个朝代由当时的石姓一户人家繁衍至今已成为一个 1500多人的小村庄。解放前曾经黄河决口,黄水过后形成“茅草荒,不收粮”的景象。解放后政府带领村民治沙治碱改变土质,当年的沙土地现在已经变成了收千斤粮的金土地了。 江苏沛县石氏堂号为“韫玉堂”,系石介三子师遁(小名徕哥、字季徕、又字锦荣)之后;迁始祖为石介公10世孙石培耀公。

《古沛石氏族谱》初修于乾隆庚午年(1746年),再修于道光乙酉年(1825年),三修于同治庚午年(1870年),四修4卷于民国甲子年(1924年),五修6卷于1984年。

据《古沛石氏族谱》记载:

“师遁公,字季徕,又字锦荣,庆历二年春生于徂徕桥沟。父(石)介于庆历五年卒于徂徕桥沟庄。因奸贼夏竦诬奏,家遭陷害,随母携谱流亡于小沛石集潜居,蒙丞相韩(琦)公、河阳富(弼)公分俸助之置田立业。……”

“自吾始祖历唐宋,世居山东省泰安徂徕山桥沟。宋仁宗时,吾祖锦荣公任山西省太原府太守,因家患未肯归里,遂至平阳府洪农县(按:即山西临汾洪洞县)石家湾为家焉。……”

“(师遁公)自幼明敏好学。仁宗嘉佑年间任山西太原府太守。生子兆先。二十一年后奸谤焰息,姑回鲁礼葬。

兆先,生子二,长长沪,次长浦,女一;

长沪,娶孟氏,生子二:长寓、次宽;

寓,配孔氏,生子二:长所淦、次所滁;

所淦,配□氏,生子二:长旭升、次旭昶,女三;

旭升,配滑氏,生子三:长圣选、次圣中、三圣奎,女二;

圣选,配吴氏,生子三:长漂淮、次漂江、三漂浦,女三;

漂淮,生子培耀;

培耀,生子一:克爵。任山东济南府将军,(明正德初年)奉旨拜大经略,平苗蛮,过小沛故里,染疾而终。葬于羊鸣之阳。石集东南一千二百米处,恩蒙御祭奠。……

“培耀公当明之中叶奉旨拜大经略,铮铮有声者,平苗蛮,过小沛染疾捐馆,实石氏入沛之始祖。”

克爵,字御显,世袭将军,生子廷宾。

廷宾,世袭将军,葬于石集之东南培耀祖茔地。后因沛令李堪舆见我茔有王气,秘详奏请移茔。守伦公不得已奉旨移于石集之西南百步许。生子三:长子守伦、次守常、三守序。

守伦,配廉氏,生子四:长岱、次岭、三秀、四岚。

岱,生子三:长汝书、次汝南、三汝梅。以下世系见卷二。

岭,行二,邑庠,生子七:长失讳、次汝相、三汝诚、四汝业、五汝桐、六汝松、七汝竹。以下世系见卷三之一至二十六页。

秀,行三,邑庠,生子四:长汝孝、次汝悌、三汝忠、四汝信。以下世系见卷三之二十七页至卷五。

岚,行四,女一,适微山湖东萧村。萧氏乏嗣,以娘门侄汝悌三子徵公承嗣,遂改姓萧氏,实石氏苗裔,后合谱列入石氏四房。此石萧一家之原因也,特此注明,以备稽考。岚公葬于萧村之南百步许。以下世系见卷六。

石介公三子师遁公后人迁居沛县至今已有500年。主要析居于沛县石集、魏楼、前张寨、南石楼、草庙、李新集、魏堤口、贺小楼、李集、栖山西石楼、白庙、石坡、张庄、徐楼、燕牌坊、石孟庄、郑河涯、杨明集、八堡、丰县城北张庄、西南郭集等地,人口约有万余。

1924年四修家谱时,拟家族字辈16字为:

常怀明德、心存正大。

好善天佑,效法先贤。

“常”字辈为石作蜀公74代孙、石介公28代孙。

1984年五修家谱时,又续字辈16字为:

承前启后,谨尊宗训。

繁荣昌盛,显耀东亚。

[石]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斡勒曰石。 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索绰络氏、傅察氏、石佳氏(石尔佳氏)、石克特立氏、乌勒理氏、倭赫氏、书玛哩氏、石富察氏、石穆鲁氏、洪骆氏、扎克塔氏、扎库塔氏、锡克特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倭勒氏(达斡尔族)、石氏(汉族)等。

满族的石姓

  满族的石姓:1,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2,根据满族古姓“锡克特里氏”改变而来,锡克特里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从女真开始就存在,并把满族的萨满文化延传至今,是我国萨满文化的活化石。

满族石姓,多源自于满族老姓“石马拉氏”,属满州镶蓝旗人,现多居于辽宁的庄河、岫岩、凤城一带,主要是因为随镶蓝旗队伍平定吴三桂以后被安置在辽宁的。现在湖北荆洲也有,该是平三藩前后的驻防兵之后。

关于族谱,石姓分布的地方不同,族谱也不同,所以不好一一举出。以上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http://wwwzj60com/web/NewsInfoaspFirstKind=MT_00002_100011924&KindID=MT_00002_100011927&ID=MT_B0001_100017566

  全球华人的梦想孤身一老的努力 寻根

  来源:东方今报 作者:姜柯安 赵建中 时间:2005-11-22

  黄帝故里在哪里?即使到现在,还会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陕西黄陵、山东曲阜等。但越来越多的华人,渐渐认可了黄帝故里就在新郑的说法。而引起这种改变的,正是因为一个人的努力——74岁的赵国鼎。

  20多年来,他上北京、下山东、到陕西,查阅历史资料,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的说法,并取得广泛认同。

  11月20日上午,精神矍铄的赵国鼎老人,在参加黄帝故里的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的间隙,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对黄帝故里考证的来龙去脉。

  起因 寻根寻来一场尴尬

  赵国鼎1931年生在新郑市具茨山主峰旁边的自然山下。他小时候在自然山寺小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和村里的老人说起,中华始祖黄帝就生在具茨山附近,那里是他战斗建都和发明指南车的地方。古老的传说,让赵国鼎从小就相信:黄帝就是在新郑出生,建国定都。

  但真正让他去考证黄帝故里就在新郑的原因,还要从海南老乡来新郑寻根,结果寻来一场尴尬说起。

  1983年,当时在新郑市城关经济联合社工作的赵国鼎到海南考察。三亚市相关部门的一位黄秘书是河南老乡。他告诉赵国鼎,在三亚市有个河南村,5000多名村民都姓黄。村里老人说,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南宋时期从汴京(开封)南迁的。村里人都很想回河南寻根,但不知道去哪里合适。

  一听这,赵国鼎来劲了:“去新郑啊,我们那里有黄帝故里,轩辕祠,全世界华人的根都在我们那儿呢。”一个月后,在黄秘书的带领下,几十个海南客人真的找到了赵国鼎,要去祭祀黄帝陵墓。

  但当赵国鼎领着他们去轩辕祠时,连赵国鼎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轩辕祠现在变成了兽医院的一个仓库,庙房、山顶都扒光了,清代立的碑也找不着了。

  海南的客人感到很扫兴。他们告诉赵国鼎,不管黄帝在新郑的传说是真是假,如果放在海南,他们会修葺所有的遗迹,建设很大的祠堂,来祭祀黄帝。毕竟,这是中华始祖。

  赵国鼎感觉面子上很过不去。一来,好像自己说了瞎话;二来,黄帝故里到底在不在新郑,他也开始有些怀疑了。

  决定 一步改变他的一生

  生性耿直的赵国鼎开始迈出了他求证的第一步。

  他先找到新郑文管所、县志办、文化馆,但得到的答复让他有些泄气:以前这里有一块清代立的轩辕故里碑,但世事变迁,这块碑现在也找不着了。

  更让赵国鼎气馁的是《史记》的汉代注释。《史记》中记载:“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其注释更详细地指出“生于寿丘”,且在鲁东门外(今山东曲阜县东北约六里)。更深入地找寻下去,黄帝故里还有甘肃天水说,河北逐鹿说。

  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赵国鼎决定刨根问底。

  找寻 三下山东实地求证

  《史记》注释言之凿凿,黄帝生在山东寿丘,赵国鼎要去实地看一下当地有没有实证。1984年春天,他第一次来到曲阜,但没有看到任何有关黄帝故里的遗迹,也没有听到任何有关传说。他只在少昊陵,看到一块复制《史记》注释内容的碑。

  当时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已经小有名气,许多海外华人祭祖都去那里。黄帝陵的根据是个神话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帽子埋在陕西,靴袜葬在荆山(今灵宝境内)。”

  接着,赵国鼎又去了陕西黄陵。在那里,陕西人承认,他们这里是黄帝的衣冠冢,连陵墓碑上也是按《史记》注释的说法:黄帝生于山东寿丘。

  这一年,赵国鼎在工作之余,光山东就跑了3次。让他感觉迷惑的是,寿丘虽然有《史记》注释佐证,但根据好像并不存在。因为在新郑,不仅关于黄帝的传说众多,就是黄帝遗迹,也有好几个。他决定要从历史记载中,查找黄帝故里的真正所在。

  转机 古籍之中求得结果

  赵国鼎想到了北京,那里专家很多,古籍完备,也许可以找出个所以然来。1985年,赵国鼎十多次往返新郑与北京,来到北京,他就一头扎进黄帝故里的考证中。他先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这里的研究员周争恰好也是新郑人。他给了赵国鼎一套《水经注》,上面有一句十分关键的话“新郑城内有黄帝遗祠”。

  在中华书局,赵国鼎又碰巧找到了另一个新郑人,档案管理员高流水。这次,高流水给了赵国鼎更多的支持:提供了《山海经》、《国语》、《左传》等大量古籍。赵国鼎慢慢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在《国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炎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国,今郑也”。赵国鼎兴奋了,“郑”说的就是现在的郑州地区,新郑自然包括在里面。

  在西晋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句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轩辕都曰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郦道元的《水经注》也引用了这句话。

  一切都逐渐明朗,赵国鼎又来到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这里的专家说,从新郑发现的仰韶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来看,可以证明这一带确实有我们祖先的存在。历史研究所的一位专家更是告诉赵国鼎,以当时的地理条件,新郑更符合黄帝故里特征,因为山东在当时属于东夷,而不是有熊国。

  疑问 《史记》是否记载有误

  考证的结果令赵国鼎十分满意,但《史记》的注释是怎么回事?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姓陈的教授,给赵国鼎解开了这个谜团。根据他的考证结果,这个《史记》注释是汉代人孔安国所为。孔安国是孔子的17代世孙,在当时的社会,大家都对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国就在《史记》的注释里加上了寿丘的具体地点。

  后来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验证了这个注释是后人所加。同时,文物考古部门也证实,在已知道的11处黄帝遗址中,新郑有6处。

  欣慰 成果终被逐渐认可

  1990年,赵国鼎的第一本论述黄帝故里的专著《中华文明始祖黄帝》出版。1991年,第二本专著《黄炎二帝考略》出版。

  为了让更多的专家认可新郑就是黄帝故里的所在,新郑市有关方面和赵国鼎利用各种机会,召开专家论证会。1990年7月,在郑州召开的一次论证会上,专家基本上认同了“黄帝生于轩辕,建都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的说法。

  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华夏文化与中原文明”国际文化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各地的100多名华人专家,也基本上认同了这一观点。

  1992年,新郑开始举办“炎黄文化艺术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1届。

  与此同时,新郑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黄帝故里进行开发与建设。1991年,修葺一新的轩辕故里对外开放,随后的几年,新郑黄帝故里的其他各个遗址都经过修缮,向游人开放。

  愿望 妥善保护祖先痕迹

  2005年10月,新郑市政府对外宣布,要用100万元重金,在全球范围内征集黄帝故里的规划方案。已经74岁高龄的赵国鼎老人,成为专家评审组的一员。

  2005年11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17届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大会上,赵国鼎应邀参加,因为对黄帝故里的考证成果被广泛认可,他被授予了荣誉奖。赵国鼎在大会上发言,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从黄帝建国立都到现在,历史已经越过了5002年。

  对于刚刚揭晓的黄帝故里规划方案,作为专家评委的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管如何进行规划,不能漏掉对黄帝遗址的保护,更不能有所破坏。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痕迹,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

  http://wwwggdjcomcn/wsdx/fyrw/200512/2715html

  人文始祖黄帝

  作者:-- 网上党校文章来源:--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05-12-23

  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为有熊氏。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前期,社会变革十分激烈,因此史书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他南征北战的生动记载。

  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后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并取得胜利。此后又讨伐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华夏地区。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

  http://freedns2008cn/bbs/ccb/topic_viewcgiforum=2&article_id=0202051002145840&publishtime_id=0202051011153140&t=0&class=2&page=30

  少典——轩辕-

  xuebai

  发表时间 2005-10-11 15:31

  栏目版主

  积 分:34140

  货 币:15348

  总数第:1777 贴

  来 自:吉林 少典——轩辕-

  摘自 万胜网络 xuebai 2005-10-11 15:31

  http://freedns2008cn/bbs/ccb/indexcgi

  少典——轩辕- -

  少典——轩辕

  (黄帝)—少昊——乔极——喾——弃——不窟——鞠—— 公刘——庆节——

  朴——差弗——毁喻——公非——高圉——亚圉—— 祖类

  是卫国公族,清人陈厚耀《春秋世族谱》和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等书,根据左传杜注等资料,都对卫国石氏传承关系有所介绍,据此可以列出卫国石氏的大致世系:

  ┌—○—石骀仲—石祈子

  │

  卫康叔(姬封)—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石碏—石厚——○—┐

  │

  ┌——————————————————————————————————┘

  └—石稷—石买—┬—石恶—()石曼姑——石魋

  │

  └—○—石圃

  

  在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中,这个世系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

  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碏生石厚。碏孙骀仲,生祁子及庶子五人。骀仲孙曰成子稷。稷生共子买,买生悼子恶。恶生曼姑,曼姑生魋。又有石圃、石乞。"

  邓的说法有二点值得注意:(1)肯定石骀仲为石碏之孙;(2)石稷为石骀仲之孙,据此石稷则为石碏五世孙。

  宋人石介在《石氏墓表》一文中对卫国石氏早期世系又有另一种不同的表述:"石氏之先出于卫康叔之后。按《本纪》云:卫,静伯生公叔,公叔生显伯,显伯孙挚生何为石氏。"(《徂徕石先生文集》)

  据此可列出以下世系:

  卫静伯——公叔——显伯——○——挚——石何

  石介所引《本纪》不详何书。所涉人名均不见史传,姓氏资料和石氏宗谱亦未见提到。静伯疑即靖伯。录此姑存一说。

  在一些石氏宗谱中,也涉及卫国石氏的世系。我所见到的民国丁丑修《南明石氏宗谱》(以下简称南明谱)中,有《石氏受姓源流世系》,列出从卫靖伯到石奋共18代的世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买

  ┌厚 ┌恶 ┌楚 ├署

  靖伯—还清—材—元燮(卫武公)—石碏—┴积—骀仲—┼惠—┴制—┴蜀(即作蜀,孔子弟子)

  └圃

  ┌章

  蜀┬桢生 ┌敬 ├美 ┌建

  └祺生—┬韬—┼忠—┼耀 ┌英 ┌无党 ┌毅 ├甲

  └淑 └信 ├辉—┼俊—┴无偏—┬兴序—┴奋—┼乙

  └光 └彦 └兴庠 └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上面的第11世以后的人名不见史籍记载,无从查考,但第5世至第10世的人名大多见于《左传》等史籍。根据《左传》杜注等资料,这个世系是大有问题的。

  (一)先说石碏。石碏为卫靖伯之后,许多资料是一致的。但石碏是靖伯的第几代子孙,有不同的说法。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云:"石碏,靖伯孙。"这一说法为今天的姓氏学者所采用。 而这里说石碏为卫武公之子,靖伯的五世孙,与传统说法不同。

  (二)石碏有子石厚,这在《左传》中有记载,但另一子石积不见史籍。骀仲是石碏之孙,这与宋邓名世的说法一致。但《礼记》郑注说石骀仲是石碏之族,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说石骀仲是石厚从弟,均与此不同。

  (三)这里记石骀仲有三子:石恶、石惠、石圃,这肯定是不对的。《礼记》:"石骀仲卒,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石祈子兆 "据此,石骀仲有六个庶子,其中一个叫石祈子,继石骀仲为卫大夫,见于《左传》,但《南明谱》却说是三个儿子,而且无石祈子。《左传·襄二十八年》:"石恶出奔晋,卫人立其从子圃,以守石氏之祀,礼也。"可见石圃为石恶从子,而不是石恶之弟。此外据杜注:石恶为石买子,而不是石骀仲之子。石惠史籍无记载。

  (四)记石楚、石制为石惠之子,石骀仲之孙,这也是有问题的。一般认为,石楚、石制为郑公孙段(字子石)之后,并非属于卫国石氏之族。另据左传杜注,石买为石稷子,石恶之父,而不是石恶之孙。

  总之,南明谱关于卫国石氏世系的记载,核之史籍,多有出入,不太可信。那么其它石氏宗谱又如何呢?

  前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南京发现一部记载历史长达2700年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是著名书法篆刻家石学鸿老人保存下来的,从公元750年石姓始祖石碏开始记载,石碏以后历代子孙均有名录,历时2700多年。我没有见过这套宗谱,不知道在这套宗谱中,石碏以下的世系是如何记载的。

  2004年9月8日,广东兴宁的石卓欣告诉我他手里有一部2000年修的《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沙塘石氏族谱》,其中有《轩辕黄帝至卫武公、石碏公世系表》和《石氏历代先祖名人简介》二篇资料,并把这二篇资料用电脑传送给我。

  在《轩辕黄帝至卫武公、石碏公世系表》中,列有从康叔至石碏的世系如下:

  康叔(武王弟,建卫国)—牟伯(又名康伯)—孝伯—嗣伯—总伯—仁(又名靖伯)—贞伯—顾侯—┬武公

  └石碏(武公弟)

  这里说石碏为卫武公之弟,卫靖伯四世孙,也与传统说法不同。另外有些人名不见于《史记·卫康叔世家》,不知何本。

  在《石氏历代先祖名人简介》中,有石碏(1世)、石骀仲(2世)、石稷(4世)、石恶(6世)、石作蜀(6世)、石圃(7世)和石奋(17世)及其四子,并标明世序。

  这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系表,但其列出的世序应该是有所根据的。从沙塘谱中得知,石学鸿先生曾在1997年5月赠给广西容县石荫塘《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一册,广西《沙塘石氏族谱》的编修者应该也看到过这本摘录本。故猜测这本《沙塘石氏族谱》中的先祖资料很可能是从《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下来的,而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中应该有从石碏到石奋更完整的世系表。

  

  既然《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中完整的世系表不可得,因此我根据《沙塘石氏族谱》中的有关资料,拟定一个从石碏到石奋的粗略的世系表:

  1 2 4 6 7 17 18

  石碏—(?)石骀仲—○—石稷—○—┬石恶(其后裔居赵邯郸)——石奋—┬石建

  ├石作蜀(?) ├石仁

  └○(?)———石圃 ├石衍

  └石庆

  这个世系表显然是十分粗略的,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

  (一)以石碏为第一世,石骀仲为第二世。这有二种可能:(1)石骀仲为石碏之子。(2)石骀仲为石碏从子。如果第一种,那很可能是错误的。而第二种与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说法是一致的,而且与《礼记》郑注以石骀仲为"石碏之族"的说法相合。

  (二)以石稷为第四世、石恶为第六世,这与《左传》杜注:"成子石稷,石碏四世孙"、"(石买,)石稷子"、"买之子石恶"的说法都是一致的。

  (三)以石圃为石恶的侄子,也与《左传》记载相符。

  (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史记·石奋传》记石奋的四个儿子为石建、石甲、石乙、石庆,其中石甲、石乙应该不是真名,而这里列出的石奋四子,除石建、石庆外,还列出另外二个儿子叫石仁、石衍,应该是真名了,可以补史记之缺。

  由上述来看,沙塘谱记载的卫国石氏世次与《左传》及杜注等资料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可推测《武威石氏蚺城宗谱》的有关记载可信度应该比较高。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也希望石氏宗亲能够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一起研究。

  20049

  附卫国君侯世系年表(据淇县石同勋《卫国国君世系政要纪年初考》一文附表)

  康叔:武王同母弟,名封。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始祖。

  康伯:康叔之子,二世君。

  考伯:康伯之子,三世君。

  嗣伯:考伯之子,四世君。

  疌伯:嗣伯之子,五世君。

  靖伯:疌伯之子,六世君。

  贞伯:靖伯之子,七世君。

  顷侯:贞伯之子,(公元前867——前855)八世君。

  厘侯:顷侯之子,(公元前855——前813)九世君。

  武公:厘侯之子,名和(公元前813——前758)十世君。

  庄公:武公之子,名扬(公元前758——前735)十一世君。

  桓公:庄公之子,名完(公元前735——前719)十二世君。

  州吁:庄公之子,(公元前719——前717)十二世十三位君。

  宣公:桓公之弟,名晋(公元前717——前699)十二世十四位君。

  惠公:宣公之子,名朔(公元前699——前695)十三世十五位君。

  (公元前687——前668)

  黔牟:宣公之子,(公元前695——前687)十三世十六位君。

  懿公:惠公之子,名赤(公元前668——前659)十四世十七君。

  以上都朝歌。

  戴公:昭伯之子名申, (公元前659——前658)十四世十八位君。

  以上都漕邑。

  文公:昭伯之子,名毁 (公元前658——前633)十四世十九位君。

  成公:文公之子,名郑(公元前633——前630)十五世二十位君。

  (公元前628——前598)

  公子瑕(公元前630——前628)十五世二十一位君。

  以上都楚丘。

  穆公:成公之子,遬名(公元前598——前587)十六世二十二位君。

  定公:穆公之子,名臧(前587——前575)十七世二十三位君。

  献公:定公之子,名衎(公元前575——前557)十八世二十四位君。

  (公元前547——前542)

  殇公:定公之弟黑肩之子,名剽(公元前557——前545)十八世二十五位君。

  襄公:献公之子,名恶(公元前542——前533)十九世二十六位君。

  灵公:襄公之子,名完(公元前533——前491)二十世二十七位君。

  出公:灵公之孙,蒯聩之子、名辄(公元前491——前479)二十二世二十八位君。

  (公元前479——前466)

  庄公:灵公之子,出公之父,名蒯聩(公元前479——前476)二十一世二十九位君。

  公子班师: (公元前476——前475)二十二世三十位君。

  公子起: (公元前475——前474)二十二世三十一位君 。

  悼公:出公之弟,名黔(公元前466——前461)二十二世三十二位君。

  敬公:悼公之子,名弗(公元前461——前442)二十三世三十三位君。

  昭公:敬公之子,名纠(公元前442——前436)二十四世三十四位君。

  怀公:亹名(公元前436——前425)二十四世三十五位君。

  慎公:敬公之孙,名颓(公元前425——前383)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

  声公:慎公之子,名训(公元前383——前372)二十六世三十七位君。

  成侯:声公之子,名遬(公元前372——前327)二十七 世三十八位君。

  平侯:成侯之子(公元前327——前319)二十八世三十九位君。

  嗣君:平侯之子(公元前319——前277)二十九世四十位君。

  怀君:嗣君之子(公元前277——前246)三十世四十一位君。

  以上都帝丘

  元君:嗣君之弟(公元前246——前221)二十九世四十二位君。

  君角:元君之子(公元前221——前200)三十世四十三位君。

  以上都野王。

  - 作者: 飘庙认生 2005年02月25日, 星期五 03:19 加入博采

  --------------------------------------------------------------------------------------------------

  http://zhangsheducomcn/zszp/zssq/yandi/shaodianhtm

  http://wwwbaiducom/sct=0&ie=gb2312&bs=%BB%C6%B5%DB%B5%C4%B8%B8%C7%D7%CA%C7%CB%AD&sr=&z=&cl=3&f=8&wd=%C9%D9%B5%E4

  http://wwwzzwbcomcn/lvyou/2005-10/11/content_288260htm

1、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兰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2、源于嬴姓

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人(今甘肃天水甘谷十里铺乡)。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芜。

在石作蜀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贤祖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3、源于羯族

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后赵录》中记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匈奴别部羯族,其酋帅匐勒改汉族姓名为石勒(公元274~333年),建立了后赵政权,称后赵高祖,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长张訇督随着石勒改姓名为石会。

此后,其后裔子孙皆随先祖改为汉字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上党、武乡石氏(攀附者居多)。

4、源于鲜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北史》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乌石兰氏、娄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部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将乌石兰氏、伊娄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伊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同石氏。

5、源于昭武九姓

出自唐朝时期西域石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该支石氏,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国。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在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贡于唐朝。

后石国有人迁居中原,以国名汉称改汉字单姓为石氏,是为新疆、青海石氏。

扩展资料:

《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只有一百个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为16种。

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

-石姓

清朝皇帝家谱: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nài)。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

----------------------------------------------------

皇太极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福临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女儿(6个)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3个)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

玄烨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胤禛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弘历

•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爱新觉罗•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

颙琰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

第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长女(1780411—l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

旻宁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不予赘述。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敦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时为静妃。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时为嫡福晋,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为祥妃钮枯禄氏,时为祥嫔,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殇,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岁,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额附请移葬藩部,不许。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生子女八人

公主在宣宗的女儿中排序第四,她的三个姐姐都相继夭亡,于是她就成了道光皇帝真正意义上的长女,因此道光对她比较宠爱,她的地位也极其尊崇。这从道光十九年发的一道上谕可见一斑。道光十九年命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俱奏,侯旨施行。”这道上谕中所说的四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四公主即寿安固伦公主,可见寿安固伦公主在乃父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四公主精通箭术。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指配恩祟,年14岁,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岁。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授蒙古都统,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仅5岁。未命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令改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嫔,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岁。

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无子,以从子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殇,未封,无名。

---------------------------------------------------------

奕詝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出)

---------------------------------------------------------

载淳

无子女

---------------------------------------------------------

载湉

无子女

---------------------------------------------------------

溥仪

无子女

意思是你家组上这支的祖先姓万,排行老三,祖先万家老三。家里面原来住在江苏省丹阳县,做官做到岳州指挥使这里,因为根据朝廷的命令征战,战功显赫,所以被朝廷封为指挥使,长期驻守岳州。晚年辞官之后,在宋理宗淳祐元年搬家到华容墨山石家院。他的弟弟万家老四也跟随哥哥一起搬家到华容墨山,一起居住。从这以后在这里繁衍生息,子孙后代非常多,或者在华容这里聚居,或者搬迁到湘赣等地。

指挥使,明朝的军事指挥职务, 为卫所一级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2人(副长官,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等属员。其目的是,以世袭军士保证兵源充足;按卫所单位,根据战略部署分散戍屯,以保证及时抗御外来侵扰和镇压人民反抗;军队就地屯田自给,以减轻国家养兵的沉重负担。一般以5600人为1卫,设指挥使等官;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以1120人为1个千户所,设千户等官;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以112人为1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每百户辖两总旗,各50人,总旗下辖10小旗,每小旗10人。

不想看那么多简单解释一下就是驻守地方的军事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军团的军长。

石集的石集村

石集村百分之95以上的人口是石姓,据《古沛石氏族谱》记载: “师遁公,字季徕,又字锦荣,庆历二年春生于徂徕桥沟。父(石)介于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