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左右帝王命运的东晋四大家族,为何最终会衰败?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3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在魏晋。
有六个家族值得关注(不包括原来江东的贺、朱、陆、张等大姓):山东琅邪王氏、河南陈郡谢氏、河南陈郡袁氏、河南颍川庾氏、山西太原王氏、安徽谯国桓氏。其中山东琅邪王氏、河南颍川庾氏、安徽谯国桓氏和河南陈郡谢氏四大家族,相继执掌东晋的权柄,尤其显赫。而这四大家族中,排第一位的,自然是山东琅邪王氏。
王氏显贵,从“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兄弟开始,到王戎、王衍,家族子弟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尤其是经历了永嘉之乱,五胡(匈奴、羯、鲜卑、氐、羌)乱华,王敦、王导兄弟在南京重建晋室有功,使王家更是名重江东,有“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之说,有“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故事。
随后,又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这样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物,使得王家不仅在政治上无人能敌,而且在文艺上更是奇葩一朵。在整个六朝时代,山东琅邪王氏家族,为官做到五品以上的,有161人。其中,做到一品官的,达15人(在整个中国古代,能与山东琅邪王氏相媲美的,唯有山西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宰相59人、将军59人)。
六朝以后,世间多以“王谢”并称,该称呼成为中国古代世家大族的代名词,但与王氏比起来,谢氏还是有差距。排在第二位的谢氏,一品官员仅出了4人。其代表人物谢安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哥哥谢弈、弟弟谢万、谢石、侄儿谢玄等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大官。文学史上有名的谢灵运、谢眺也出自谢氏世家。
继承大权臣王导位置的是庾氏庾亮,庾亮死后他的弟弟庾冰接任大权臣的职务,庾冰的弟弟庾翼则把持东晋最重要的外镇官员荆州刺史一职。
与南方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的,是北方的五胡十六国,那是中国民族矛盾空前绝后的最尖锐时期。东晋汉族政权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
其中以大臣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温其子桓玄在内战中获胜。桓温死后,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后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发展于西晋,到东晋其势力已达顶峰,至南朝门阀制度逐渐走向下坡路。隋朝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彻底崩溃。
在曹魏西晋时,王谢袁萧四大家族的地位并不高于其他士族,有的甚至尚未进入士族行列。但由于王、谢官位的上升,才被列为门阀;晋明帝的世子妃庾文君因晋成帝只有四岁临朝听政,庾氏家族开始以外戚身份崛起。
之后庾家没落,让出来的空位,经过几番权力斗争。最后的赢家桓温,得到了荆州刺史的位置。东晋进入桓氏时代由于梁末侯景之乱对南朝士族予以沉重打击与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四大家族及其他士族逐步走向没落和衰亡。
东晋四大士族为: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谯郡桓氏、颍川庾氏。
王氏代表人物: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谢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谢安
谢安(谢太傅,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东晋政治家、名士。 谢安早年不愿凭借出身入仕,却因此声望高涨,待谢氏临危,才应召担任桓温将军司马。他尽心辅佐孝武帝,并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猜忌,被迫避走广陵。385年病逝,年66岁,追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桓氏代表人物:桓温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虞氏代表人物:虞亮
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妹为明帝皇后。少有名。司马睿(元帝)辟为西曹掾。预讨华轶,封都亭侯。元帝即位拜中书郎,侍讲东宫。明帝即位,为中书监。王敦反,与诸将拒钱凤。事平,功封不受,转护军将军。明帝太宁末,与王导等辅立成帝,任中书令,专朝政。疑忌苏峻、祖约等。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起兵讨亮,逼京师,亮败奔浔阳,与温峤推陶侃为盟主,讨平峻。四年,亮以苏峻之乱自责,求外镇自效,出征芜湖。郭默叛,亮与陶侃出兵杀郭默,亮还芜湖,不受爵赏。九年,陶侃死,迁亮为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进号征西将军,迁镇武昌,握重兵。
家谱是记录一个氏族主要成员的世系和事迹的档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记录了宗族的历史,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体现了档案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宗旨。家谱是记录家族与家族制度血缘关系的文献,所以它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家族制度已经形成,需要家谱来记录其内部血缘关系;第二,文字产生了,有了简单的书写工具,比如简书,就可以形成一种文学。尚以前没有完整的家谱,甚至没有见过。司马迁所说的谱牒和牒记都是周朝以后的事情。到了春秋时期,家谱已经相当普及。但是,因为这种东西不是特别的作品,它可以对公众没有吸引力,也没有今天甚至没有一种家谱。西周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和成熟的家谱。周朝的族谱虽然现在失传了,但是汉代的人看到过,对它的内容和形式做了一些描述。战国以后写的书周礼和礼记,上面有一些片段:关于家谱,要记载氏族的禁忌和禁忌。它这是一个名字,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是哪一天死的。一个家族所有的儿子都应该记住他们出生的某年某月某日,自然,他们的儿子也应该被记住。有坏消息的人应该记住他们的坏消息。当然,宗族里只有王公和卿大夫。至于家谱的形式,可以从桓谭说关于邪恶行为的侧线,它应该是一种形式,在父亲名字都在一个地方,孩子们的名字都在一个地方,而孩子们儿孙名按辈分在一处,称为侧线。一目了然,孩子和父亲绑在一起,谁是儿子,谁是父亲,这叫恶。注明生卒年月、配偶、谥号等。每个人的名称。这样,一个家族从祖先到现在的所有血缘关系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家谱在不锈钢方管顺冶历史上兴盛一时,后随着宗法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东汉末至魏晋时期,大族的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再次流行,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西周春秋时期的谱牒有所不同。这时候有三种文献叫家谱:家传、族谱、书谱。家族传记主要用于表彰对家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的功绩,表明家族的身份。在家族史的基础上,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在内的各个民族都联系在一起,标明了他们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书家谱,又称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县家谱等。家谱和宗谱都是私人写的,没有法律效力。要有朝廷认可的官员写的家谱,才能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民,才能选官、议人、通婚。官修族谱不是某一姓氏的族谱,而是全国或某一县的所有士绅族谱的编纂或选编,故称百家谱等。在这种官宦族谱中,列出了天下所有士绅的姓氏和郡县,并在每个姓氏中详细列出其成员的姓名、官职和血缘关系。这是一本家谱。东晋时期,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士族和非士族是根据族谱来认定的。当人们入了官,结了婚,就要根据家谱来鉴定士族的贵贱,家谱甚至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有专门的人从事研究。隋唐废除中正,推行科举,朝廷用人主要依据考试成绩,而不是完全依据门第
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按东晋高门士族兴起的顺序一般是王庾桓谢。但就影响力,还是王谢为大。至于其他的真是不太好排,他们或为后起士族诛灭,如庾氏为桓氏所驱除,桓氏灭于刘裕为首的北府兵;或家族发展没有持久力,仅因人物而骤盛,如郗鉴后高平郗氏无出众人物,势力仅在北府,已大异往昔。勉强排列的话,东晋一朝的顺序可参照毛汉光先生的观点为: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谯国桓氏(《两晋南北朝士族研究》)至于陈郡殷氏、高平郗氏等则更在其后了。可参考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此为论东晋士族、政治的宏著
这其实与人口不断增加而决定的。春秋战国时期,汉人就开始修族谱,一些大家族沿袭到现在,如孔子家谱,曹操家谱。至于晚些年出现众多的性氏家谱,说明人口增加,姓氏才增加,家谱自然增加,只是形成较晚。
能左右帝王命运的东晋四大家族,为何最终会衰败?
本文2023-11-14 21:53: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9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