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的穆姓满族人是哪个旗?老姓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3收藏

锦州的穆姓满族人是哪个旗?老姓是什么?,第1张

锦州的满族穆有四个家族:

乌苏 氏,颜穆齐 氏,穆尔察 氏,穆 氏。前三家都是八旗满洲,最后一家是八旗汉军。

乌苏 氏 祖上原为东海女真瓦尔喀部(今天已属俄罗斯境内)的部长。八世祖“渣努”率族众归努儿哈赤,被编入正兰旗,任牛录额真之职,后升任 三品喇布勒哈番。渣努有子11人,有10人是武将,其中有9人战死沙场。家族留守辽阳,后来居于辽阳穆家坟,渣努 第10子“穆成额”任辽阳 四品拜他喇布勒哈番之职。“穆成额”的后代就大多姓“穆”。这个家族在清代出过不少官员,受册封者多达17人。今天乌苏氏穆姓子孙分布在辽宁省各地,锦州也有其后裔。

颜穆齐 氏 族祖先属海西女真,居住在叶赫部(今天吉林省四平市西南5公里),原本是叶赫那拉家族的附属包依。努尔哈赤灭叶赫以后,就归顺了努尔哈赤,后来这个家族的人口被分别编入佛满洲正白与镶白两旗。入关以后 6代祖“艺腾”于康熙年间平定三藩叛乱有功,被封云骑尉,在锦州海城一带赏赐土地。他的后代有的留在成都改姓颜、杨。有的迁回锦州落户就姓了穆。这个家族在清代也出了不少官员。

穆尔察 氏祖上粗自东海女真绥分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努尔哈赤时期绥分部被建州吞并,从此该家族被分入满洲正白、镶蓝两旗。 2世祖“戴苏兰”曾被封为叙一等轻车都尉,赐号巴图鲁。 5世祖 “穆克登布”在乾隆年间出任过理藩院尚书,绥远将军等职。该家族也出过不少官员,后世子孙大多姓穆,一部分在北京,另一部分在沈阳周边,绥中、锦州、海城都有其后裔。

穆 氏 祖上原系汉人,祖籍山东省济南府,清顺治年间招募加入内务府 镶黄旗新汉军,从此融入满族。嘉庆年间曾在成亲王永星手下任职。该家族因参加平定白莲教叛乱有功,被抬入正红旗。在辽宁海城穆家套子村(今已划归辽阳市境内)赏地落户。后来该家族子孙散居东北各地。家谱泛字为:景祖世于长,俊成德振家。天学文志广,忠正运安昌。

----------------------------------------

你家究竟属于以上哪一家穆姓,有待考证。

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姓氏文化由来已久,据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这是对“姓”的产生的阐释。由此看来,姓氏文化的传承是新时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燕保君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2006年1月,发布了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的《姓氏统计》,燕氏文化以传统文化为根:文化的导向终是为了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从而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发挥到大化。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就有5660个,其中单姓的3484个,复姓的2030个,三字姓146个。当然这里还不包括四字姓五字姓,以及明清移居中原的蒙古族、满族人译改的姓据《左传·隐公八年》记载:“无子建德,因生已见易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序》中说道:“三代之前姓氏全而为二,男子称氏,女人称姓。比如我们想看北京电视台,必须要拨到对应的频率才能看到,而这种频率互动所产生的能量磁场,会给我们的人生制造各种事件。《》根据事物现象,总结其规律。依“阴阳消长之理”,所以能“知幽明之故、鬼神之状、见万物之情、天地之心”。

吕梁燕氏文化(2022已更新/今日详情)

丰富了特色文化内涵。非遗文化重在传承,燕保君也一直在寻找热爱姓名学且人品为上的有缘人,一起为姓名学的传承和发展作贡献。目前,燕氏姓名学在北京、哈尔滨、徐州、张家口、天津、唐山、湖南、上海、江西、福建、山西等地分别成立了传承基地。燕保君希望将自己在姓名学界研究领域的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传承发扬光大,燕保君教授倾情打造:“天下月老节”为单身男女服务,重塑婚姻观。教授明确指出:适婚男女不结婚,于家于国实为不孝,于家庭而言:“人丁兴旺”一直是家族中所期待的;

得势时认为自己本事很大,失势时怨天尤人。现代人这样的状态无论得势还是失势对于个人而言都有毁灭性的可能。

诞生了我国新时期部按照姓氏人口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作为启蒙读物,《百家姓》不仅对姓氏进行了统计,也彰显了姓氏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深受读者喜爱,其历史地位也颇为重要。姓氏文化研究历史久远,各种姓氏统计读物甚多,包括《世本》,《千家姓》,《百家姓》等。其中的读物《百家姓》历经数百年延续至今。

吕梁燕氏文化(2022已更新/今日详情)

教授会通过一节课《燕氏婚前指导婚后疏导论》让大家感受婚姻的幸福,为华夏子孙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问题的答案欢迎大家走进燕氏文化大讲堂一起交流学习。现在的都自己和自己相处的不好,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人也大有人在。七道圆融文化在伦理建设的基础上修复各种人际关系,更指出了所有人际关系的矛盾本源——就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责任和义务。燕保君教授本着文化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站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人文情怀、文化环境……

文字产生之后,姓名才有了个人文字标志的功能。据考证,在我国古代先有姓氏,而后有名。姓氏是指姓与氏的合称。“氏族”这个名称是后人命定的,氏者姓,族即本族,氏族就是同姓同祖的大家族。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姓名在文字创立的远古时代就已诞生,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4000余年。“姓”字的创造反映了母系族公社时期的历史特点。

吕梁燕氏文化(2022已更新/今日详情)

人的名字还包含着各种信息,从而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学业、事业和婚姻。对大众而言,我们了解或学习儒道文化是分时间段的。比如我们没有经历过自强不息、拼搏、奋斗这个过程,直接入学道家文化,生命的厚度就会减弱。

孔子演绎了《》的乾文化、老子演绎了《》的坤文化。因此儒道文化才是正本清源的传统文化,一阴一阳暗合天地能量。

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让很多身患顽疾的患者得到良好的调理,以至身心健康,家庭幸福。

拼音:guó,部首:囗,笔画:8,繁体:国,五笔:LGYI

释义:

1、国家。

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

3、在一国内最好的。

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

5、姓。

组词:国外、法国、王国、国画、故国、祖国、外国、中国、英国、国歌、国家、国庆

笔顺

姓氏源流:

源于靺鞨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大臣国氏家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高丽王朝历史学者金富轼在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所撰著的朝鲜史籍《三国史记》中记载,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西元前37年),古邑娄族(原肃慎族)的一个分支扶余族(濊貊族)酋王尉仇台属下的族人朱蒙,因受族人迫害。

仓皇离开妻子礼氏和儿子高类利, 逃离扶余国(今吉林扶余)到达卒本扶余一带(今辽宁浑江),后与当地桂娄部首领延陀勃之女召西奴结婚,并以桂娄部为核心创立了高句丽国, 成为高句丽国的开国君主东明圣王。

当朱蒙在扶余国的儿子高类利后来到达高句丽国后,朱蒙大喜,立其为王储,就是日后的琉璃王。朱蒙与召西奴所生的两个儿子沸流和温祚意识到将来琉璃王继位后,他们在高句丽国将无法立足。因此两兄弟决定离开高句丽国并与一批追随者一起向东南迁徙。

到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前18年),朱蒙的儿子温祚王带领一批高句丽国人南下到汉江盆地建立起百济国。 温祚在慰礼城(今韩国牙山)建城,并立国号为“十济”。但其兄长沸流认为临海而居更好,于是到弥邹忽建城(今韩国仁川广域)。

由于弥邹忽的盐水和沼泽使大多数人难以忍受,而慰礼城的百姓却繁荣地生活,大家都想去慰礼城,于是沸流前往慰礼城,并要弟弟温祚将十济国王位让给自己。

温祚不同意,沸流便对温祚开战,但很快就败给了温祚。沸流羞愧自杀,弥邹忽的百姓迁到慰礼城,温祚接纳了他们,并由此改国号为“百济”,并封以八个亲信氏族为世袭国姓大臣,分别为:国氏、沙氏、刕氏、燕氏、解氏、真氏(贞氏)、木氏、福氏(一说苗氏)。

居于慰礼城的百济国由于当时被马韩部落所包围,所以经常受到马韩民族的侵扰。因此,百济国不断在汉江两岸迁移都城,故韩国 汉城 在汉江两岸仍然留有北汉山城及梦村土城的遗址。当时,他们称呼今日的首尔两岸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这个名称。

王莽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前后, 逐渐强大起来的百济国并吞了马韩。到了曹魏明帝曹睿青龙二年~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七年(234~286年)百济国古尔王统治时期,百济国巩固了国家的制度。

曹魏齐王曹芳正始十年(249年),百济国向东扩展到洛东江流域与伽倻相邻,到东晋成帝司马衍太和二年(367年),百济国第一次向倭奴国派出外交使团。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二年~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三年(346~375年)近肖古王统治时期,百济国通过与高句丽国的战争向北扩展了疆土,同时向南消灭了残存的马韩部落。近肖古王时期,百济国到达其鼎盛时期,其疆土涵括了除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今西北韩地区。

在东晋太和六年(371年),百济国曾于平壤地区打败了高句丽国,并杀死了高句丽国故国原太王。这个时期, 百济国积极地吸取先进的中国文化和技术。

东晋太元九年(384年),佛教成为百济国的国教。与此同时,百济国也发展成为海上强国,并与倭奴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和其它文化在这一时期从百济国传入倭奴国。

南朝宋梁时期,高句丽国开始南侵。在高句丽国的军事威胁下,百济国开始丧失北方土地。南朝宋后废帝刘昱元徽三年(475年),高句丽国攻下今首尔。在南朝宋元徽三年—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同四年(公元475~538年),百济国被迫迁都于熊津(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

熊津位于山区,因此可以有效防卫北部来自高句丽国的袭击。由于熊津离新罗国更近些,因此高句丽国的威胁使得百济国与新罗国建立起了军事上的联盟。

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百济国圣王移都泗沘(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并重新巩固了王权,并从那时起改国号为南扶余。随着佛教在百济国的发展,百济国文化在泗沘时期得到蓬勃发展。

由于北部高句丽国和东边新罗国的威胁,百济国圣王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关系。由于新国都位于锦江沿岸,这为百济国与中国的交流也提供了方便。南朝梁到唐朝前期,百济国与中国的贸易和交往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唐前期,随着新罗国的影响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部的增长,百济国开始衰落。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655年),因高丽国联合百济国、 靺鞨国联军入侵新罗国,新罗国王金春秋遣使向唐高宗求救。

唐高宗派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出击高句丽国;唐显庆三年(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丽国赤烽镇(今辽宁海城),斩首三千级;唐显庆四年(659年),唐朝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华表山)大败高句丽军。

之后在唐显庆五年(660年)农历7月,苏定方率大军从成山(今山东荣城)由海路出发进军百济国,船帆千里,随流东下。新罗武烈王则率军五万与唐军会师,唐新联军随即发动了对百济国的攻击,很快即包围了泗沘城,义慈王率残部败退至熊津城,后无力再战,遂投降,一批百济国贵族则纷纷逃往倭奴国。

新罗武烈王则率军五万与唐军会师,唐新联军随即发动了对百济国的攻击,很快即包围了泗沘城,义慈王率残部败退至熊津城,后无力再战,遂投降,一批百济国贵族则纷纷逃往倭奴国。

唐王朝拆分了百济国故地,置熊津都督府、马韩都督府、东明都督府、金涟都督府、德安五个都督府,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留鎭泗沘城。

苏定方则将义慈王、太子扶余孝、王子扶余隆,以及大臣、将领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两千余人等皆掳至唐朝陪都洛阳,后义慈王病死在洛阳,赐谥号为“绍”,葬于北邙山。

百济国被灭后,百济国的遗贵们曾试图复辟重建百济国。原百济国王族家将鬼室福信拥立王子扶余丰为王,并向倭奴国求助。扶余丰携五千军队从倭奴国潜回故百济国。

唐龙朔三年(663年),百济倭奴联军与唐朝新罗联军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口)一带海面开战,史称“白江口之战”。经过四次交战,倭奴海军惨败。

扶余丰先在岸上守卫,见倭军失利后乘乱军之际逃亡高句丽,驻守在白江河口上游周留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扶余胜忠等率守军投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在苏定方解押回国的义慈王等一批文臣武将,后留居中原,逐渐成为汉族,其中即有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洛国氏。

当我们谈到唐代将军李靖的时候,觉得他就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在很多史料中都有关于他的重要事迹的记载。对于李客师这个人,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一些事迹,在史书中仅仅只是几段话,不过他后来活到了90多岁,在那个时代是很少有的。我们先来谈一下李客师的家族情况。李客师的祖父是李崇义,曾经做过北魏的殷州刺史,后来还被封为永康县公。在李客师的哥哥李端的墓志中,没有提到李崇义的事迹,这也是撰写墓志的一个传统格式,一般只是追述他的前三代的祖先。李崇义(墓志写作李义)的儿子应该有好几个,李客师和李靖的父亲李诠是李崇义的次子,他后来继承了他的永康县公的爵位。在李大志,也就是李客师的第四个儿子的墓志中,明确提到了李崇义的官职是,“周开府仪同大将军,黄和复硖殷五州刺史,永康县公”,这个与《旧唐书·列传第十七·李靖传》的记载有些出入。不过在李客师的小儿子李德谟的墓志中,对于李崇义的一生事迹更加详细和完备,“周京兆郡中正、雍州牧、河南龙门二郡太守、太中大夫、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和州刺史、仪同三司、永康县公开国公,谥曰威”。也就是说,李崇义在北周的时候还做过中正这个很重要的职务,不过在隋文帝继位以后,自曹魏时期设置的“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已经彻底结束了。

李崇义自然是在自己的家乡京兆郡担任中正这个官职,后来他还做过比较高的使持节的职务。李靖和李客师的父亲,就是史书中的李诠,不过文献的记载很简单,就是他的职务是“隋赵郡守”。李诠在隋代之前,就与后来的大将军韩擒虎的一个姐妹(可能是他的姐姐)结婚,两家可以说是门第相当,有了好几个孩子,李靖和李客师是中间的儿子。在李客师的小儿子李德谟(也是李楷)的墓志中提到,李诠是“周雍州主薄、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赵郡太守、雍州中正、上开府”。“上开府”就是上开府仪同三司的简称,最初由北周武帝宇文邕设置的勋官,品级不高,到了隋朝以后,就成为了散官,为从三品。不过在李大志(李客师的儿子)的墓志,还说到李诠是“荆州大都督”。但是,李诠在隋代前期(开皇九年)就已经去世了,他的次子李端就继承了他的永康公的爵位,但是没有多久就去世了。在李靖和李客师的哥哥李端的墓志中是这样说的:“开皇九年,授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永康县公“。这一年,李诠因病去世,由他的次子李端来继承。由于李端在隋代大业年间就去世了,可能没有合适的男性继承人,最后在唐代以后,李端的哥哥李正明就继承了这个爵位;而他的弟弟李靖另外有了封爵。

李端是李诠和韩夫人的嫡子,也是李靖的哥哥,在隋代的时候担任过非常重要的职务,“十四年,授婺州道行军总管”,他凯旋归来,隋文帝杨坚还亲自派人给以他隆重的接见仪式,并且授予他大将军的职务。原来“行军总管”的职务,在北周时期是属于临时任命的官职,从隋代以后,行军总管就演变为了地方军政长官的职务。由于李端立下了赫赫功劳,他的英名和战绩遭到了杨素的嫉妒,职务被罢免,以后一直赋闲在家中。在大业九年,年仅四十七岁的李端病死于洛阳家中。李端一生的事迹并不见于史书的记载,也许是遗落,或者是其它原因。李端可能很早就结婚了,但是没有男性继承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端的哥哥获得皇帝的允许继承了弟弟李端的永康公爵位。

根据唐代史料和墓志的记载,李诠的儿子至少有五个,其中三个的名字有些类似,如药王,可能暗示着希望他的儿子能够健康成长,也许他年幼时候身体比较虚弱。李客师的婚姻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没有提到,但是在李客师的孙子李令问的墓志中有过记载:“祖母长孙氏,即文德皇后之堂姊也”。也就是说,李客师的妻子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的堂姐,可能是长孙炽(长孙晟的哥哥)的一个女儿。尽管,这门婚姻属于典型的关陇贵族集团的联姻,但是夫妻俩人的感情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有四个儿子,很可能是在隋炀帝时期成婚的,那时候李客师还做过隋文帝杨坚的挽郎。这种挽郎的习俗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一般是六品以下大臣的子弟,数量有一百多名。相反,李客师的哥哥李靖的妻子张氏,她就是唐代传奇小说中红拂女的原型人物。这位张夫人,原本也是江南地区官宦人家的女儿,随着陈朝的灭亡,张氏就成为了隋朝大臣杨素的歌女。在李靖成为了杨素的属官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红拂女相遇,俩人一见倾心,那年张氏十八周岁。随后,李靖就带着红拂女出走,最后结为夫妇。尽管这个故事有很多内容都是虚构的,但是晚唐时期的文人很可能熟悉李靖和他妻子的事迹。

不过在唐代史书中,只是记载她去世于贞观十四年,根据《旧唐书》记载,“靖妻卒,有诏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靖的妻子坟墓制度,是根据西汉时期卫青和霍去病的墓地规格建造的。李靖的这个妻子的姓氏不见于历史记载,也许她并非出身名门,但是当初撰写历史的学者很有可能知道她的一些事迹。李靖的这位妻子以前就是卫国公夫人,不过是在贞观十一年册封的。李靖和张夫人感情深厚,至少有两个儿子。关于李靖的后代事迹,史书没有多少记载,但是在李靖的儿子李德奖的曾孙李浚的墓中,对于李靖的官职是这样叙述的:“高祖靖,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中书令、卫国公,赠司徒,谥曰景武“。墓志的记载与《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李靖的次子李德奖,是延州刺史。因为哥哥李德謇遭到流放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弟弟李德奖才能继承李靖的卫国公的爵位。

李德奖的官职并不高,他的儿子李友谦为秦州司马,可能因为某种原因遭到了贬职的处分。不过,李友谦的儿子李齐贤,为太子家令寺丞,是个从七品的官职,可能举家回到了京师,境况得到了一些改善。这位墓志主人李浚就是李齐贤的第五个儿子,后来还当任了使持节都督嘉州诸军事的重要职务,他的妻子裴氏在他之前就去世了,李浚是在德宗贞元五年病逝的,时年65岁。不过,李浚的墓志把李诠的父亲李崇义的名字写成了李让,也许是为了避李唐先祖李重耳的名字,实际上,在史书中,他的名字就是李崇义,有个别墓志写成李义。据说,李靖病重期间,李世民还多次派人去探望他的病情,其中写道:“昼夜视公疾,吾欲熟知公起居状。“ 这些书信都是李靖的五代孙李彦芳所收藏的物品,据说是李世民当年亲笔书写的,有好几盒,据说文宗看了以后,非常喜欢,就留在了宫中。此外,李世民还赐给李靖很多物品,如佩笔(佩戴在腰上的毛笔),是用木头制作成的,上面装饰有金字,另外还用一条环带限制其中的格数,可以说是比较精巧美观;还有一条十三环于阗玉腰带,也是李靖当年佩戴的,据说也是李世民赏赐给他的物品。

由于史料的原因,我们不可能知道李诠另外几个儿子后代的基本情况,只知道李客师的长兄李正明,曾经担任过左骁卫、右屯卫、左卫将军、兰夔原灵四州都督这些重要的职务。在《新唐书》中,对于李端的事迹,仅仅只是说到“靖兄端,字药王,以靖功袭永康公,梓州刺史”。实际上,李靖的哥哥李端早在隋炀帝大业时期就已经去世了,不可能在唐代袭封永康公,因此这里的李端应该就是李靖的长兄李正明,他在弟弟李端去世以后,因为李靖的功劳,唐太宗就把永康公的爵位授予他。李靖的事迹,还见于他的墓志,不过有很多地方字迹早就已经脱落了,但是基本内容与《旧唐书》和《新唐书》是一致的,同时还说明当年李靖的祖父是被授予永康县公的爵位,而不是永康郡公。不过,在墓志中,文中还提到李靖在十六岁那年,由长安令调为功曹的职务,后来还做过“汲县令,历安阳、三原,考绩连最”,就是说他的考评政绩是最优的。关于李靖去世的确切日期,墓志记载的是“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在李靖去世以后,卫国公的爵位由他的长子传到了次子李德奖手中,他的子孙袭封了好几代,一直传到了李浚手中。不管他们的官职是高,还是低,这个爵位一直是没有变化的。

我们再来谈谈李靖的弟弟李客师的情况。李客师在史书的记载很简单,就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将军,立下了很多功劳,后来被封为丹阳郡开国公。在李客师的小儿子李楷的墓志中,曾经提到:“皇朝左领左右府将军、右领左右府将军,授以滁州刺史。“ 根据隋代制度,左领左右府将军和右领左右府将军,都是从三品的官职,人数分别为两人,协助大将军掌管和侍卫左右,停供器物装备,后来在大业三年(607年)就不再设置了。很可能,李客师是在大业三年以前当任过这两个职务,当时他可能已经与长孙氏结婚了。李客师在大业三年以后,还做过一段时间的滁州刺史,他可以欣赏到美丽如画的江南景物。在唐代以后,他和哥哥李靖进入了长安城,他被授予“左右骁卫将军”,是属于从三品的官职,主要是掌管宫廷宿卫。墓志对李客师的评价是:“且公且侯,传之而不朽;乃将乃相,袭之以成名。“ 这段文字可能指的是李客师因为战功被封为丹阳郡公,后来还被授予上柱国的重要官职,相当于正二品的勋官。根据李客师的孙子李约的墓志记载,李客师本人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能写作很不错的文章,“已载文林之誉”,在当时的文坛中还享有一定的名气,他还擅长剑术。

后来,李客师和妻子长孙氏有四个儿子,都活到了成年。在唐代永徽以后,李客师就提前退休了,他喜欢过着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他的庄园在昆明池那里,环境优美,飞鸟翔集,可以经常从事他喜欢的狩猎活动。有意思的是,每次只要李客师出游,鸟儿似乎都认识他。李客师的长子李嘉(字大善),后来还袭封了他的丹阳郡公的爵位,做过隰川令。李客师的次子李大惠,起初他当任的是左千牛的官职,属于十六卫的机构,一般是品级较高的贵族子弟充任。后来,李大惠,“累迁资州内江县令”,做过一定的政绩。李大惠的基本情况,也只见于他的儿子李约的墓志中,作为县令的儿子,李约受过不错的文化教育,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与出身名门的柴氏结婚。这名夫人,可能与李渊的女婿柴绍家族有一定的关系。不过,李约在唐代的职务是,管理皇帝的马匹,他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武则天临朝的时期,他没有可能从事管理政治的事务,他是在武则天垂拱三年去世的,但没有记载他的去世年龄;而李约的夫人柴氏,在玄宗开元六年去世,他们有一子一女。李客师的第四个儿子李大志,做过左羽林和左武卫将军,后来被封为宜春县开国子,他年轻的时候与燕氏结婚。燕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燕德妃的哥哥燕敬嗣的长女,俩人感情深厚,琴瑟和谐,有了两个儿子。这位燕夫人出身于诗礼之家,受过非常好的文化教育,“阅礼明诗,成辅佐之美”。但是,在总章二年,年仅三十九岁的燕氏就病逝了。燕氏去世以后,李大志的人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最后在垂拱元年,去世于偏远地区的桂江客舍。这里的桂江指的就是今天的漓江地区,距离京城长安非常遥远。墓志用了贾谊和马援的典故 ,说明了李大志后来遭到了贬职和流放,很可能是因为某种政治原因。李客师的小儿子李楷,做过上柱国的重要官职,但是在永徽六年就去世了,他患上了比较重的病,就连当时的名医都不可能治好他的疾病,时年五十岁。

锦州的穆姓满族人是哪个旗?老姓是什么?

锦州的满族穆有四个家族:乌苏 氏,颜穆齐 氏,穆尔察 氏,穆 氏。前三家都是八旗满洲,最后一家是八旗汉军。乌苏 氏 祖上原为东海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